五大职业环境危害因素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其行业分布
职业危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产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行业中的分布情况:一、按来源分类:通常,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2、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
3、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又分为生产性粉尘及有毒化学物质。
二、按国家分类目录分类:2015年11月1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布《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为459类,其中:粉尘52类、化学因素375类、物理因素15类、放射性因素8类、生物因素6类、其他因素3类。
(一)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它是污染工作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人类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吸人肺内的粉尘可引起多职业性肺部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导致尘肺病。
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很多。
按导致法定职业病的病因可分为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陶瓷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铝尘、电焊工尘、铸工尘、其他粉尘。
按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大类。
1、无机粉尘包括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粉尘等矿物性粉尘:铁、锡、铝、铅、锰等金属性粉尘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人工无机粉尘。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或称生产性有害因素)。
按职业危害因素的不同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生产毒物,如铅、汞、氯气、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潜涵作业等)、低气压(高山、高空作业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激光、射频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紧张或个别系统、器官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强度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4)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炎热季度强阳光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置不合理,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同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常常不是单一的,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影响。
劳动者发生职业性损害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作用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是:有接触机会,如生产中使用或产生某些有毒物质;一定的接触方式,如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间接途径,或由于意外事故;一定的接触时间;足够大的接触剂量(强度)。
后两个方面是决定机体所受剂量的主要因素,又称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
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与生产环境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集体或个体防护设施等有关。
生产车间的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布局不合理,工艺和设备落后,缺乏集体和个体防护设施和管理不善,都可以增加职业危害的接触机会和接触水平。
在同一生产环境下从事同一作业的工人中,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机会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1)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如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或有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有毒物质的作用;(2)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如妇女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极易损害胎儿、婴儿的健康,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也易受职业危害的影响;(3)营养差异:营养不良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4)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如患有皮肤疾病可增加吸收毒物的机会,患有肝脏病影响机体对毒物的解毒功能。
导致职业病危害告急的五大原因正式版
导致职业病危害告急的五大原因正式版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暴露于特定工作环境中,引起的一系列与工作不相适应的身体或心理损害。
导致职业病危害告急的五大原因如下:
1.不合理的工作条件:许多行业存在着不良的工作条件,例如噪音、振动、高温、高压等。
这些条件对工人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例如,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下的工人容易患上听力损伤;长期接触振动设备的工人容易患上骨关节疾病;长期处于高温和高压环境中的工人容易蒸发过多水分导致中暑。
2.毒物暴露:一些行业中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工人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话容易引发职业病。
例如,长期暴露于电子工业和印刷行业的工人容易患上有机溶剂中毒;长期接触含铅产品的工人容易患上铅中毒。
3.体力劳动过度:一些行业存在重体力劳动,长期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职业病。
例如,长期搬运重物的工人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长期站立工作的工人容易患上静脉曲张。
4.工作压力过大:现代社会工作竞争激烈,很多工作岗位存在着高度竞争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长期承受工作压力过大会导致工人身体和心理的损害。
例如,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工作人员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5.缺乏个人防护意识:一些工人由于缺乏个人防护意识和相关知识,不重视对自身健康的保护,导致职业病危害增加。
例如,不戴耳塞的工人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容易患上听力损伤;不佩戴防护眼镜的工人在眩光环境中工作容易患上眼疾。
总之,职业病危害告急的五大原因包括不合理的工作条件、毒物暴露、体力劳动过度、工作压力过大和缺乏个人防护意识。
为了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需要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危害因素控制,提高工人的防护意识,并进
行健康教育和监督。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
这些因素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不同作业环境所存在的有害因素类型也不完全相同,但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1)化学性因素①生产性粉尘据有关资料,由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中,尘肺约占60%。
在有粉尘产生的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长期在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条件下作业,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发生尘肺病。
粉尘中的有害化学因素为游离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根据接触不同成分和浓度的粉尘,尘肺又可分为矽肺(游离二氧化硅所致)、硅酸盐肺(如滑石肺、石棉肺,系硅酸盐所致)、煤肺(煤尘所致)、金属粉末沉着症、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②生产性毒物生产性化学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职业中毒。
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到的生产性毒物类型很多,取决于实际生产条件。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有: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氟、氯、溴、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气体;正己烷、苯、三氯乙烯、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铅、汞、砷等金属毒物和类金属毒物。
毒物引起中毒是有条件的,与机体健康状态,毒物的性质和剂量,以及作用方式、接触时间等都有关系。
(2)物理性因素①不良的气象条件生产场所的气温、气湿、气流及热幅射构成了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
在强烈热幅射、高气温、气湿等不良气象条件下作业,可能引起中暑。
而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不仅可引起冻伤,还可增高感冒、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的发病率。
②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引起物质原子电离的射线或微粒子,如、、射线和中子等,可引起生物分子结构的破坏。
而非电离辐射引起的伤害是灼效应,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电磁场等。
高频和无线电波电磁场对人体的作用主要由电磁场能量所转化的热量对人体器官造成伤害。
高频电磁场和短波电磁场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失调,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候群,如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等症状。
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是每个企业和组织关注的重点。
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文档对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描述,以便于企业和组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物理危害因素1.1 机械伤害- 锋利边缘- 尖锐物体- 运动部件- 重物坠落1.2 温度伤害- 高温- 低温- 热辐射1.3 噪声伤害- 持续噪声- 脉冲噪声1.4 振动伤害- 机械振动- 交通振动1.5 辐射伤害-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1.6 运动伤害- 搬运重物- 快速移动- 跌倒二、化学危害因素2.1 有毒气体- 一氧化碳- 硫化氢- 氯气2.2 粉尘- 矿物粉尘- 有机粉尘- 金属粉尘2.3 液体- 油类- 酸碱类- 有机溶剂2.4 固体- 毒物- 腐蚀品- 爆炸品三、生物危害因素3.1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寄生虫3.2 动物- 昆虫- 哺乳动物3.3 植物- 毒植物- 过敏原四、心理危害因素4.1 压力- 工作负荷- 职业发展- 人际关系4.2 情绪- 焦虑- 抑郁- 愤怒4.3 环境- 狭小空间- 噪声- 光照五、人为危害因素5.1 操作失误- 不当操作- 忽视安全规程5.2 违章行为- 违反安全规定- 违反操作规程5.3 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培训不足- 安全投入不足六、环境危害因素6.1 气候条件- 高温- 低温- 湿度6.2 地理位置- 地震带- 洪水易发区- 台风易发区6.3 自然环境-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七、应对措施针对上述危害因素,企业和组织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风险评估: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害因素。
2. 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3. 防护设施:为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4.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危害事件。
5. 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
38-40 40 40-42 30
分钟 分钟
汗腺排汗多,尿液浓缩、增加肾脏负担;高温下,肌肉工作能
42-44 20 分钟
力、大脑反应能力下降。 过量热积聚体内会产生中暑 (职业病)。 以上时间为轻劳动,若中度劳动,则工作时 间每个等级之间减少 10分钟。
参考标准:《高温作业分级》 GB/T4200-2008
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
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易燃。汽油、柴油进入人体后对机体的神经系统有选择性损害。
由呼吸道吸入时,即可引起剧烈咳嗽、胸痛,甚则恶心、呕吐、
痉挛、抽搐、血压下降、昏迷等症状。急性中毒:对中枢神经
系统有麻醉作用。轻度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办公区照明标准: 色温: 3300K-5300K; 显色指数:大于 80Ra;
眩光指数: 19 参考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一般规定墙面上照度为 50Lx, 灯具的光强度为 2500坎德拉 显色指数 Ra 不小于 65
50034-2004
废弃电缆电线、电气设备
由有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处理, 加工再利用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技术规范第 5部分
DL/T799.5-2002 《高温作业监测》 :
国际上对烟雾的能见度定义为 不足 1km,薄雾的能见度为 1km~ 2km,霾的能见度为 2km~ 5km。
测量 评估
测量
振动
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可致手麻、手胀、手痛、手胀多汗、 手臂物理和关节疼痛等,甚至导致手臂振动病(职业病) 。 有 下列表现之一者可能患有振动病:一是手部冷水复温试验,复
油漆
因
诱发中毒性脑病及慢性溶剂中毒综合症
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生产过程中,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健康或心理
造成的伤害或危害的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噪声、尘土、化学物质、高温、低温、强光、紫外线、电磁辐射、体力负荷、精神压力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1.噪声:如机械化作业、高速公路施工等。
岗位应急措施:佩戴
防响耳塞或防噪耳罩。
2.尘土:如煤矿、建筑工地等。
岗位应急措施:佩戴防尘口罩或
空气呼吸器。
3.化学物质:如化工厂、印刷厂等。
岗位应急措施:佩戴防毒面具、手套等防护用品。
4.高温:如冶炼厂、火车司机等。
岗位应急措施:穿着透气、防
热的衣服,经常补水。
5.低温:如冷库保管员、北方外勤工作人员等。
岗位应急措施:
穿着保暖衣服,及时补充热量,避免出现冻害。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增强安全意识,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切实保护自己的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解读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解读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由于从事工作而引起的慢性病、职业中毒和机体功能和形态上的异常改变等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粉尘和放射性因素等。
这篇文档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详细解读。
一、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职业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工作人员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
主要包括: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超声波、电磁辐射、静电场和气压环境等。
1. 噪声噪声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机器设备、运输车辆、建筑物等作业产生的声音过大过久,对劳动者的耳膜和听觉系统造成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
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劳动者容易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心悸、失眠等职业病。
2. 振动振动是指工作环境中机器或工具运转时所产生的振动,对劳动者的伤害主要表现在手臂、手指、腕部、后背、肩膀等部位,长期受振动影响的工人容易患上肌肉骨骼疾病、手指白细胞病等职业病。
3.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都是指工作环境中被辐射的物质,电离辐射是指能使物质电离的辐射,非电离辐射则指能改变物质内部结构和性质的辐射。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工人可能会患上放射性疾病、皮肤病、眼病等职业病。
4. 超声波、电磁辐射和静电场超声波、电磁辐射和静电场是工作环境中常见的物理因素,长期接触这些物理因素,可能引起耳聋、面神经痛、白内障、心血管疾病等职业病。
5. 气压环境气压环境是指工作环境中的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气压病和低气压病。
高气压病的病因是气压过高引起的,常见于高海拔地区,一些矿山工作人员也容易患上高气压病。
低气压病则是指在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组织由于缺氧引起的损伤,容易出现头痛、晕厥等症状。
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对工作人员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主要包括:毒性物质、有害气体、粉尘、噪声等。
1. 毒性物质毒性物质主要指有毒有害的无机物质和有机化合物,长期接触会引起各种职业病,如头痛、恶心、呕吐、昏迷、意识丧失等症状。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
手持无绳电话对局部脑组织功能和形态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2)紫外、红外辐射和激光:主要是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作用。如红外线可引起职业性白内障,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
显色指数:大于80Ra;
眩光指数:19
参考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一般规定墙面上照度为50Lx,灯具的光强度为2500坎德拉
显色指数Ra不小于65
测量
工业废料
废弃电缆电线、电气设备
由有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处理,加工再利用
评估
空调制冷剂氯氟烃CFCs和保温层中的发泡剂氢氯氟烃HCFCs破坏大气臭氧层。
由有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处理,加工再利用
评估
润滑油:急性吸入,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恶心,严重者可引起油脂性肺炎。慢接触者,暴露部位可发生油性痤疮和接触性皮炎。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呼吸道和眼刺激症状及慢性油脂性肺炎。有资料报道,接触石油润滑油类的工人,有致癌的病例报告。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普通,指能见度为2-8公里;
好,指能见度8公里以上。
参考标准:《四川气象》2004
国际上对烟雾的能见度定义为不足1km,薄雾的能见度为1km~2km,霾的能见度为2km~5km。
评估
温度
高温作业,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均会产生影响。高温作业,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汗腺排汗多,尿液浓缩、增加肾脏负担;高温下,肌肉工作能力、大脑反应能力下降。过量热积聚体内会产生中暑(职业病)。
五大职业环境危害因素
五大职业环境危害因素作业环境应视为接触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社会心理和人机因素等。
劳动者过度接触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损害健康,甚至引起职业病、工伤和工作等有关疾病。
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类因素本身的特性、接触条件以及个体反应的特性。
一、化学因素自然界存在数以万计的天然有毒物质,人类的进化首先也是从识别有毒有害物质开始的,工业革命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 人工合成的化学毒物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
有关资料显示已登记的化学物种类超过2300 万种,这些物质中有超过700 万种曾经在生产活动中得到过应用。
我国是一个化工、农药大国,也是化学毒物、农药、鼠药等化学中毒灾害高发生率的地区。
《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03 版)》中收载的化学品就有39176 种。
我们首先要熟悉生产工艺,了解工艺中有毒物质的存在形式,如原料、半程品、成品、辅料、副产品及废弃物、夹杂物等,并且要了解化学物质在生产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如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粉尘、烟尘、雾等形式,以此为依据,可以从化学分类、理化特性去分析和预测可能造成的危害。
如苯的氨基硝基化和物主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氰类化合物抑制细胞色素C,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脂酶等。
二、物理因素物理因素通常指生产和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微小气候和气压等。
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接触物理因素的职工人数增多,物理因素的强度也在增高。
有些物理因素的识别是容易的,如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而微波、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只有通过仪器检测才能识别出来。
如,电动缝纫机、电视屏幕、微波炉周围就存在电磁辐射。
噪声,根据持续的时间和声波特征,可分为连续噪声和间断噪声,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
时续时间小于0.5 秒,间隔时间大于 1 秒,声压变化大于40(dB) 的称为脉冲噪声,声压波动小于5dB 的称为稳态噪声。
根据频率特性,又可将噪声分为三个频段,小于300Hz为低频,300~800Hz为中频,大于800Hz为高频。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解读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解读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是指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不同特征分类编制的名录,它是研究、评价、防治职业病的基础。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职业活动所引起的一种或几种危害健康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因职业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220万人,其中包括尘肺病、职业性肺癌等严重疾病。
职业病不仅给个人的健康带来危害,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明确的分类和解读非常重要。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物理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五个大类。
一、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主要以物理形态表现的危害因素,其中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非离子辐射、光照、高、低温等。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长期接触噪声会损害人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引发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同样,振动也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对工人的神经、循环和肌肉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引起手臂震颤综合征、脊椎病等疾病。
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以化学物质形态表现的危害因素,其中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粉尘、有害液体、有害固体、有害气溶胶等。
化学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如有毒气体可引起窒息、中毒等急性反应,而长期接触有害粉尘则容易引发尘肺病、化学性肝病等慢性疾病。
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以生物体为危害源的因素,其中包括病原体、有害生物体、有害动物、有害植物等。
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会引起职业性传染病,如乙肝、职业性肺结核等;有害生物体如真菌、霉菌等会引起呼吸系统、皮肤等感染和过敏反应。
四、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潮湿、干燥、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与环境气候和条件相关的危害因素。
潮湿的工作环境会导致皮肤病、风湿关节病等;干燥的工作环境则容易引发皮肤干燥、眼病等问题。
五、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危害因素,如工作强度过大、工作压力大、冲突和不协调、无聊和单调等。
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人体受到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
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及应急措施:
1. 噪声:
岗位:工厂、机场、交通枢纽等噪声环境高的岗位。
应急措施:戴上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
2. 有害气体:
岗位:化工、涂料、化妆品、印刷等岗位。
应急措施:佩戴防毒面罩、呼吸器,保持通风良好,做好个人防护。
3. 辐射:
岗位:医疗、核电站、天文研究等岗位。
应急措施:佩戴防辐射衣物、帽子,避免长时间接触辐射源。
4. 疲劳:
岗位:驾驶员、手术医生、夜班警卫等岗位。
应急措施:规律作息,注意休息,适当进行运动活动。
5. 机械臂伤:
岗位:机械制造、物流仓储等岗位。
应急措施: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机械设备。
除了以上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岗位,还有其他的危害因素。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职业健康安全,确保自身的身心健康。
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哪些?作业环境因素包括哪些?
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哪些?作业环境因素包括哪些?
(1)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
1)生产工艺过程,随着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工艺流程和使用材料的变化而变化;
2)劳动生产过程,主要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生产设备的布置、生产制度及作业人的素质有关;
3)作业环境,如气候条件、室内空间大小、厂房位置、照明条件、通风状况等对作业人员的直接影响。
(2)作业环境因素包括:
1)化学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称为工业品毒物。
这些毒物以烟尘、粉尘、雾气、蒸汽或气体的形态散布在生产作业场所的空间,这些有毒物对人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严重时可使人引起中毒。
2)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辅料及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3)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不良的物理因素,或异常的气象条件如高温、噪声、低温、振动、高低气压、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等,这些都可以对人产生危害。
职业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完整版)
职业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为做好本项目的职业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使用有毒有害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在有职业危害的施工作业前后,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同时加强职业病防治安全教育,采用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提供符合职业病要求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以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安全,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
一、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1、职业中毒a、铅及其化合物中毒(电池,油漆、喷漆等)。
b、锰及其化合物中毒(电焊)。
c、硫化氢中毒(化粪池作业工人)。
d、苯中毒(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e、甲苯中毒(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f、二甲苯中毒(油漆、喷漆、烤漆、浸漆)。
g、汽油中毒(驾驶、汽修、机修等)。
h、氯乙稀中毒(粘接、塑料、焊接、堵漏、防水等)。
2、尘肺a、水泥尘肺(水泥库、装卸)。
b、电焊工尘肺(电焊、气焊)。
3、物理因素职业病a、中毒(露天作业)。
b、局部振动病(打夯机、振动棒、混凝土平板振动器等)。
4、职业性皮肤病a、接触性皮炎(中国漆)。
b、电光性皮炎(紫外线)。
5、职业性眼病a、化学性眼部烧伤(酸、碱、油漆)。
b、电光性眼炎(紫外线、电焊)。
c、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激光))。
6、职业性鼻喉口腔疾病a、噪声聋(铆工、校平、气锤)。
7、职业性肿癌a、苯所致白血病(接触苯及其化合物油漆、喷漆)。
8、其它职业病a、职业性病态反应性肺泡炎(接触中国漆、漆树等)。
b、金属烟热(锰烟、电焊镀锌管、熔铅锌)。
c、职业性哮喘(接触易过敏之土漆、樟木、苯及其化合物)。
二、职业危害的主要工种三、防治措施(一)、电焊工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电焊作业中有害因素种类繁多,危害较大,因此,为了降低电焊工的职业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通过提高焊接技术,使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辨识评价表: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环境危害因素及应对措施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辨识评价表: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环境危害因素及应对措施职业健康安全危险辨识评价表1.物理危害因素:高温: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导致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
评价:提供通风良好的工作场所,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高温时段工作。
寒冷: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可能导致冻伤、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评价:提供保暖措施,如加厚衣物、取暖设备等。
噪音: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受损、心理压力等健康问题。
评价:使用防噪音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加强噪音源的遮挡和隔离。
照明:昏暗或强光照明可能导致视觉疲劳、眩晕等健康问题。
评价:提供适当的照明环境,如使用护眼灯、调整光照强度等。
2.化学危害因素:有害气体:暴露在有害气体环境中可能导致中毒、呼吸困难等健康问题。
评价:定期检测空气质量,使用通风设施,佩戴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
溶液:接触腐蚀性、毒性等溶液可能导致皮肤腐蚀、中毒等健康问题。
评价: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面罩、防护服等,加强溶液储存和使用的管理。
固体:接触某些固体物质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呼吸道刺激等健康问题。
评价: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加强固体物质的标识和管理。
3.机械危害因素:机械设备的安全隐患:机械设备故障或不当操作可能导致伤害、骨折等健康问题。
评价:定期维护和检查机械设备,培训员工正确操作设备。
作业人员操作失误:作业人员失误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安全事故等健康问题。
评价: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生物危害因素:病毒:某些病毒的传播可能导致感染、流行病等健康问题。
评价:提供防疫措施,如接种疫苗、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等。
细菌:某些细菌的传播可能导致感染、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
评价: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和设备。
寄生虫:某些寄生虫的传播可能导致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评价:加强水源管理和食品卫生,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品。
5.心理和生理危害因素:长时间站立:长时间站立可能导致静脉曲张、腰背疼痛等生理问题。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常见工种中的职业危害因素1、工作场所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是什么?(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感染性病原体,如森林脑炎病毒。
2.耐火砖生产的职业危害是什么?耐火砖生产中的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破碎、筛分、配料运输、出窑等均有粉尘产生,硅砖生产粉尘危害最大,矽肺发病率亦高。
窑工接触高温和强热辐射。
制沥青砖作沥青加热时,有沥青蒸气散发。
供隧道窑燃烧的煤气发生炉,可有一氧化碳逸出。
各种机器设备均可产生噪声。
3.绘画的职业危害是什么?油漆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汽。
各种漆都是由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
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
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
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
4.电镀有哪些职业危害?电镀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接触各种有害气体和溶液。
用有机溶剂去油时,有汽油、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蒸气逸出。
使用强酸的工序均有酸雾逸出。
浸蚀时酸雾逸出量最大,对粘膜有腐蚀作用,并可引起牙酸蚀病,强酸溶液溅到皮肤上可立即引起灼伤。
铬电镀时镀糟周围空气中铬酸雾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可发生鼻中隔穿孔、皮肤溃疡、皮炎、湿疹,有些人可发生支气管哮喘。
镀镍时接触硫酸镍可引起皮炎和湿疹。
采用碱性铬盐电镀时,可有氰化氢逸出,若镀液中的氰化物遇酸,可产生高浓度氰化氢,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5.水泥生产的职业危害是什么?水泥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粉碎、研磨、过筛、配料、出窑、包装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尘产生。
几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噪音、化学物质、精神压力、疲劳、辐射等多种因素。了 解这些危害是确保工作场所安全健康的第一步。
噪声污染
工作环境中过高的噪音水平可能导致听力损伤、注意力分散和高压力。必要 时使用听力保护设备。
化学物质危害
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导致皮肤问题、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慢性健康问题。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保护自己。
辐射危害因素
长期暴露于辐射下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如皮肤损伤和癌症。采取适当的辐射防护措施,限制辐射接触。
气候和环境因素
极端温度、潮湿、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可能对健康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确 保适应环境并稳定体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工劳动危害
重复、持续的手工劳动可能导致肌肉骨骼问题。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以减轻 压力和负荷。
物理因素危害
遭受物理因素危害如高温、低温、辐射、震动和压力可能对健康和安全产生 负面影响。寻找减轻这些因素的方法。
精神压力因素
高度竞争、工作压力和紧张情况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寻找平衡工作和个人 生活的方式,寻求支持和关怀。
疲劳和工作节奏问题
疲劳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错误和事故。合理规划工作时间、休息和恢复,确保充足的睡眠。
工作过程中接触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工作过程中接触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经过全室职工认真分析和辨识,工作过程中接触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1、职业性化学中毒:苯、甲苯、正己烷、汽油、四氯化碳、丙烯酰胺、甲醇、酚、甲醛、环氧乙烷、原油、氢氧化钠、硫酸、盐酸等
2、职业性皮肤病:化学性皮肤灼伤(酚、四氯化碳)
3、职业性眼病:化学性眼部灼伤(酸类、碱类)
4、职业性放射性疾病:X射线
5、物理因素所致疾病:高温、低温、高压
二、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
1、人的因素:体力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误操作、违章操作、其他操作错误、监护失误、脱岗等违反劳动纪律行为
2、物的因素:实验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防护缺陷,电伤害,高温物体,低温物体、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环境因素:室内地面滑、室内作业场所狭窄、室内作业场所杂乱
4、管理因素: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培训制度不完善、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职业危害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职业危害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1.职业危害因素定义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
2.职业性危害因素分类
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和其它因素。
(1)物理因素
是生产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不良的物理因素,或异常的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噪声、振动、高低气压、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与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这些都可以对人产生危害。
(2)化学因素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及这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也称为工业毒物.毒物以粉尘、烟尘、雾气、蒸气或气体的形态遍布于生产作业场所的不同地点和空间,接触毒物可对人产生刺激或使人产生过敏反应,还可能引起中毒。
(3)生物因素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及在作业环境中都可存在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4)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
如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的不合理,工作的紧张程度等;个人生活习惯的不良,如过度饮酒、缺乏锻炼等;劳动负荷过重,长时间的单调作业、夜班作业,动作和体位的不合理等都会对人产生影响.
(5)其他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如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国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安全、卫生的投入和管理带来影响。
另外,如职业卫生法制的健全、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系统化,对于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减少作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也是十分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大职业环境危害因素
作业环境应视为接触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社会心理和人机因素等。
劳动者过度接触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损害健康,甚至引起职业病、工伤和工作等有关疾病。
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类因素本身的特性、接触条件以及个体反应的特性。
一、化学因素
自然界存在数以万计的天然有毒物质,人类的进化首先也是从识别有毒有害物质开始的,工业革命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的化学毒物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
有关资料显示已登记的化学物种类超过2300万种,这些物质中有超过700万种曾经在生产活动中得到过应用。
我国是一个化工、农药大国,也是化学毒物、农药、鼠药等化学中毒灾害高发生率的地区。
《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03版)》中收载的化学品就有39176种。
我们首先要熟悉生产工艺,了解工艺中有毒物质的存在形式,如原料、半程品、成品、辅料、副产品及废弃物、夹杂物等,并且要了解化学物质在生产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如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粉尘、烟尘、雾等形式,以此为依据,可以从化学分类、理化特性去分析和预测可能造成的危害。
如苯的氨基硝基化和物主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氰类化合物抑制细胞色素C,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脂酶等。
二、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通常指生产和工作环境中的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微小气候和气压等。
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接触物理因素的职工人数增多,物理因素的强度也在增高。
有些物理因素的
识别是容易的,如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而微波、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只有通过仪器检测才能识别出来。
如,电动缝纫机、电视屏幕、微波炉周围就存在电磁辐射。
噪声,根据持续的时间和声波特征,可分为连续噪声和间断噪声,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
时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变化大于40(dB)的称为脉冲噪声,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称为稳态噪声。
根据频率特性,又可将噪声分为三个频段,小于300Hz为低频,300~800Hz为中频,大于800Hz为高频。
从危害程度来看,高频噪声大于低频噪声,间断噪声危害大于连续噪声。
振动是由频率、振幅、速度和加速度几个变量来描述的,其强度常以速度或加速度率表示。
微小气候是由作业点的气温、气湿、气流和周围热源的辐射热四个参数综合组成,它可直接影响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也影响到作业环境内其他职业因素的作用。
电离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其他类型的放射线。
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高频波段等。
三、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动植物源性物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昆虫类等。
饲养动物或接触皮毛工人可能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生动物、螺旋体等引起健康损害。
另外,接触含有真菌的植物类如干草、谷类、烟草、棉尘、甘蔗尘等也可能引起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炎症和过敏症。
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危害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接触这类因素的职业者散在,单位小,乡镇企业居多,往往被忽略,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社会心理因素和人机因素的识别
社会心理因素常见的包括:劳动者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对工作的兴趣,对工作满意的程度,人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家庭关系等。
人机因素是指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彼此协调关系,如机器设备操作方便繁机械化、电气自动化发展,一方面人们从强体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用脑和精神高度集中的操作,复杂的自动控制及流水作业的职工日渐增多,工作性质单调、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些职业往往缺少体力活动,一但超过机体调节与适应功能,就会引起生理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改变。
实验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可导致心血管、神经系统早期功能失调。
目前对社会心理因素和人机因素作定量评定尚有困难,但这些因素在现代劳动生产活动中对健康的影响已逐渐显得重要,在识别职业有害因素中必须重视。
五、职业多因素联合作用的识别
职业环境中常常存在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操作者同时或相继接触各种有害因素。
如矿井工人可同时接触粉尘、振动、噪声、放射性气体等。
铸造工人同时受高温、矽尘、噪声、振动、一氧化碳、金属烟尘等的作用。
电焊工在通风不良的密闭区域操作时,除接触金属和焊割的烟尘外,由于紫外线和高温的存在,可将空气中的氧和氮和成氧化氮,并形成臭氧。
职业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其作用强度和性质会有所改变,因此职业医学工作者要注意多因素联合作用对工人的健康效应,并制订某些常见职业因素联合作用的卫生标准。
物理因素的联合:如高温和高湿,振动和噪声,低温和振动等。
化学因素的联合:生产环境中常有数种毒物同时存在作用于人体,这种联合作用可表现为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
在化工、染料、制药、冶炼等行业中,这种联合作用极为多见,如油漆工同时接触二氯甲烷和甲醇时,比单独接触二氯甲烷这作用持久,毒性有增强作用。
物理和化学因素的联合:关于高温环境与工业毒物的联合作用研究最多。
高温可改变化学物质的物理性状,如使有机溶剂挥发加快、空气中的毒物浓度增加。
动物实验证明,当大鼠同时接触甲苯和噪声时,所引起的听力损伤效应远远大约单独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