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整理版,上课用)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 课时预习案【导入新课】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②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泽民)【预习目标】【方法指导】1、借助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理解句子的含义。
2、做记号、批注,寻语言揣摩点,把握角度,多做比较,反复推敲,深入揣摩。
预习课文时自己觉得有需要揣摩的地方,就标上记号,在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上问题,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心得,从一篇做起,坚持不懈,有备而学,就会在整体感知上有所提高。
字面上的意思要了解,深层的含义也别忘却去找寻,还要注意其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使用上的差异在哪里?在总体上把握,细心揣摩,会有的收获的。
3、勾画句,理清行文脉络。
当缀句成篇时,作者的思路就会贯穿其间,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就会流露其间,这时,句子已不是完全独立的语言单位,而是与篇章构成不能分离的整体结构。
【预习自测】一、基础知识:积累字词,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独处()参差()煤屑()敛裾( )2.字词积累,解释下列词语: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荷塘月色》导学案精选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塘中的月色如( )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文章背景《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政治动荡,朱自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夏夜,漫步于清华园荷塘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彷徨和追求自由的心境。
二、重点字词1. 倩影:美丽的身影、倩丽的身影。
2. 袅娜: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盈。
3. 弥望:满眼。
弥,满。
4. 斑驳:形容色彩交错,不整齐的样子。
5. 宛然:仿佛,好像。
6. 倩倩:美丽的样子。
7. 摇曳:摇荡,晃动。
8. 恬静:安静,平静。
9. 吠叫:狗叫。
10. 尘世:人世间,现实世界。
11. 幽雅:幽静雅致。
12. 参差:形容不整齐的样子。
13. 幅员辽阔:领土面积广大。
幅员,领土的面积或范围。
14. 安宁:安静、平静。
三、段落结构本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描绘荷塘周围的景色,包括墙、树、青石板路和水的描写,以及暗示作者的漫步之行。
第二段:着重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象,包括荷叶、荷花、荷蕊等的描绘,烘托出荷塘的神韵。
第三段:写作者在荷塘的漫步,通过对他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等感官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妙和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作者在荷塘边小亭的休憩,表现出他暂时从尘世纷扰中解脱出来的片刻宁静,并强调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第五段:总结全文,以荷花的品格和精神象征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四、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自由、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漫步清华园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心理。
他赞美荷花的高洁品格,把荷花视为理想世界的象征,希望像荷花一样保持清白,超脱于污浊的现实世界。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五、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清华园荷塘周围景色和荷花的具体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景的神韵和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
《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玲.()..(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荷塘月色》学习目标如下: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与思绪,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学习并欣赏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包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激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荷塘月色》学习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需要读者能够仔细品味文本,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是欣赏并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荷塘月色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2. 文章《荷塘月色》全文分为_______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_______的环境。
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对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荷塘月色》的陈述,正确的是()A. 文章写于大革命成功时期B. 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满意C. 文章主要运用明喻手法描写荷塘景色D.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 下列词语中,与《荷塘月色》中描绘的荷塘景色无关的是()A. 斑驳B. 倩影C. 渺茫D. 皎洁三、简答题1. 简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荷塘月色》导学案】【预习导学】【预习指要】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 )动宛( )然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敛(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理解参差:袅娜:脉脉:弥望:斑驳:倩影: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们常说“秋是思古的季节”,荷塘月色,是古人极其喜欢的景色之一。
本导学案通过对荷塘月色这一主题的介绍和分析,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荷塘月色的魅力1. 描绘荷塘月色的意义荷塘月色,在古人的诗词和画作中常常出现。
荷塘的月色清幽宁静,倒映在水面上,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景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观赏荷塘月色的技巧要欣赏荷塘月色,除了在月圆之夜选择一个清净的荷塘观赏外,还可以站在荷塘边,借助夜色和月光的交织,感受这种特殊光影下的美景。
在欣赏时,可以通过聆听虫鸣、观察水草摇曳等方式,使自己沉浸在荷塘月色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二、荷塘月色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1. 诗词中的荷塘月色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写道“月在清潭荷叶里”,表现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和秀美。
宋代文人苏轼的《定风波》中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展现了荷塘月色在他眼中的瑰丽。
2. 画作中的荷塘月色中国古代画家也将荷塘月色作为创作题材,运用笔墨描绘荷塘中荷叶的摇曳、月光的倒影等细节,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表达。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荷塘月色图》就是一幅展现荷塘月色的经典作品,其笔墨细腻,情感饱满,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
三、荷塘月色对人的启示荷塘月色虽然只是一种自然景观,但却能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通过观赏荷塘月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激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结语荷塘月色,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融合了月光的明亮和荷叶的娇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对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课文内容】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 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 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二、阅读2-3段,回答问题。
1. 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曲折、幽僻。
2.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今晚却很好,不仅仅指或主要不是指“淡淡的”月光,而是指这淡淡月光下的宁静给了作者一些抚慰。
3. 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可以不按照别人的意志做事、说话、想问题,身心获得了自由。
4.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暂得宽余,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
三、阅读4-6段,回答问题。
1. 第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
2. 第5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角度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3. 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
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4. 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
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荷塘月色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8::《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以及新鲜贴切的比喻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方面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一)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1).课内部分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酣()睡颤()动宛()然独处()脉脉()参差()袅娜()乘()凉点缀()羞涩()皱缬()踱()步煤屑()幽僻()斑驳()倩()影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媛( )女敛()裾(2)多音字荷()花独处()曲()折袅娜()颤()动负荷()妙处()歌曲()娜()拉颤()栗挨()着脉脉()参差()挨()打脉()搏差()强人意(3)补充注音部分喇()叭辣()手竦()立毛骨悚()然不速()之客禅()宗邯郸()不惮()殚()精竭虑箪()食壶浆憧()憬瞳()孔潼()关招摇撞()骗灯影幢幢()谛()听横()祸沮()丧窥()视宁()缺毋滥褒()贬透辟()卓())尔不群当()真牵掣()屡见不鲜()哂()笑靓()妆袅袅()殒()灭皈()附濡()染甲胄()扁虱()万籁()诡谲()渐()染冥()顽数落()趑()趄慵()懒缱绻()(二)字形(1)课内部分(抄写三遍)煤屑幽僻寂寞惦着稀疏阴森踱着弥望点缀袅娜羞涩渺茫颤动霎时斑驳风致丰姿峭楞楞蓊蓊郁郁(2)辨形组词pì()静点zhuì()niǎo()娜xiâ()气pǐ()好chuî()学xiāo()雄一xiâ()千里复辟bì()duō()取fú()水miǎo()茫和xiã()五cǎi()xī()戏飘miǎo()kāi()油神cǎi()xī()皮笑脸(2)补充部分(会默写)投机倒把、弹丸之地、虎视眈眈、殚精竭虑、肆无忌惮、渎职、穷兵黩武、买椟还珠将功赎罪、连篇累牍、舐犊情深、亵渎、掉以轻心、提心吊胆、形影相吊、尾大不掉独当一面、锐不可当、螳臂当车、势不可挡、披星戴月、戴罪立功、以逸待劳、待价而沽不共戴天、百战不殆、责无旁贷、以点带面、严惩不贷、层见叠出、层峦叠嶂、叠床架屋重叠、高潮迭起、叫苦不迭、腾挪跌宕、大跌眼镜、通牒、影碟、喋喋不休、间谍虎口喋血、大名鼎鼎、预定时间、鼎力相助、革故鼎新、欢度春节、渡过难关、度假村暗度陈仓、过渡时期、过渡地带、独到之处、混沌、成群结队、防微杜渐、中流砥柱瓜熟蒂落、(三)近义词辨析1、斑斓:灿烂多彩2、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花花搭搭。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
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 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 11 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 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 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 11 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 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 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 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 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 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 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 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 “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 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 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 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 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荷塘月色》精品导学案

导学案(一)二、略三、1、诵读全文,理出各段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
第2段前往荷塘时看到的树、路、月(景物)。
突出了景物幽僻(寂寞)、阴森森(课文中词语)特点。
第3段走在小路时感受独处的妙处。
第4段写月色中的荷塘景色。
第5段写荷塘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9段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并引用《西洲曲》来补充。
第10段回到现实,怀着思乡情感回到家门。
2、全文行文线索:离开家门(1自然段)→前往荷塘(2、3自然段)→游览荷塘(4、5、6自然段)→想起江南(7、8、9自然段)→回到家门(10自然段)3、体会文章的情感:①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内心情感的句子。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②仔细体会上面的句子,谈谈作者的心情变化,进而领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见《教师用书》四、合作探究1、再次体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见《教师用书》2、利用工具书,阅读《采莲赋》《西洲曲》,用一段话描述其中的画面(二选一),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略导学案(二)参考答案二、1、诵读第4段,这一段是从哪五个方面来写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2、诵读第5段,本段重点写荷塘月色,作者借叶、花、树”来写。
写出荷塘上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这种手法叫侧面烘托。
3、诵读第6段,本段以荷塘四面的树为着眼点,分别写了树、树色、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蛙。
4、找出第4—6段中的比喻句,并按下列要求分析。
(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5、请你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完整整理_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主编:毛京训潘新英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和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技巧。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设疑1、导入我们对荷花不陌生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月光下的荷塘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走进他的《荷塘月色》。
2、设疑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本文的情感基调?二自学释疑同伴互助3、自学①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
②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名家名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倡导“生”动教学,整体把握散文的美,以读来赏析文本。
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一、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的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说《荷塘月色》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
今天我们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来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行踪、情感)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
结构美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强调圆形结构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情感美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颇不宁静独处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走出宁静三、重点赏析以景解情(荷塘、月色)观赏一下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
语言美意境美欣赏散文实际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一般包括这样的几个步骤。
朗读、感受、品味、评论。
第一步:涵泳美读,感受音乐美。
大家潜沉到作品深处,情随声出,声情并茂,通过对读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领会作品蕴藉的美和情。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篇课文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核心篇目,属于《新月派》的代表作之一。
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学习过《归园田居》、《伤逝》等名篇,对于现代文学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学习和认识。
此篇课文作家夏达的代表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展现了现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紧凑、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色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是一篇现代文学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2.了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应用;3.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刻画;4.了解夏达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和作用;5.学习在应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文学中的操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人性、良知的体现;2.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内心的挑战和考验;3.加深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爱好文学,享受文学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课前准备:调研夏达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和作品的主旨;了解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和象征主义的相关概念;翻阅资料学习关于自然文学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PPT或者文本材料,为学生呈现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进行分析。
2.引入通过展示荷塘风景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思考夏达对于自然的独特观察与表现。
分析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在文学中如何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与情感,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的表达效果及通感的运用。
2.品味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提高对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尝试美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参见《导与练》p49中的“走近作者”“背景解读”“文学常识”部分)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大学教授。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自华佩弦秋实毛泽东清华2.完成P50中的“基础积累”部分。
(同桌互批后订正)3.预习课文并思考:(1)这篇散文的“文眼”(“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统领全文或体现主旨的词语或句子)是什么?请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阅读第4段,概括“月色荷塘”的特点,并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
(1)《荷塘月色》开篇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眼。
正因为“不宁静”才在月亮“升高了”的夜晚独自出门去荷塘,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去看景,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
而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2)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修辞手法:①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③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描写手法:①动静结合:静(田田的荷叶、叶间的荷花、缕缕的清香),动(颤动的荷波)。
②远近结合:远(田田的叶子),近(零星的白花、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
★课中导学1.阅读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1)请简要鉴赏“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句中“浮”字的妙处。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

中学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学时【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改变。
【学问补充】1、关于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高校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逆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上高校时,朱自清起先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振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高校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起先探讨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闻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学问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覆盖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始终在呼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安静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冲突,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安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找寻安静但又不行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困难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落实】一、落实字音、辨析字形。
处( )理处( )所颤( )抖颤( )栗万乘( )之国乘( )凉荷( )花负荷( )脉( )络脉( )脉流水羞怯( ) 歌曲( ) 曲( )折薄( )荷日薄( )西山安娜( ) 袅娜( ) 踱( )步嬉( )戏参( )差( ) 船櫂( ) 敛裾( ) 梵婀( )玲蓊( )蓊郁郁妖童媛( )女鹢( )首徐回二、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酣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
处”?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6、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
着的名曲。”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
2、 字音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梵婀玲 乍看 媛女 纤腰 敛裾
2、多音字积累
荷 处 曲 娜 颤挨 脉 差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找出作者散步路线 这篇文章是作者散步时的所见所感,你能说出作者的散步路线吗?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嫁给卖灶糖的汉—老汉死去—梦想破灭。
第一课时
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
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 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 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1、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字 ,号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 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 子。 代表作:长诗《 》,诗集《 》(与人合作),诗文集《 》,散 文集《 》《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 辨》《论雅俗共赏》等。
名曲。”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
何妙处?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三、朗读并赏析第六自然段
1、请用一个小标题概括这段内容。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2)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3)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
想破灭;我想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
中“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5、“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
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暗线是(
)。
1)(第1自然段)
2)(2----6段)
3)(7----10段)
第二、三课时
学习目标:重点赏析课文4----6段。
一、朗读并赏析第四自然段: 1. 作者在这段都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嫁给卖灶糖的汉—老汉死去—梦想破灭。 2、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 你能为这幅图画取个名字吗?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它们姿态各异,有袅娜的 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什么修辞?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3. 微风过处,清香就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和歌声又 有何相似?这是什么修辞?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嫁给卖灶糖的汉—老汉死去—梦想破灭。
四、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五、课堂检测 1、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思考:你能用博喻写一两个句子吗?试试看。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二、关于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借用联想,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 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
灭;我想
2、“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
多。”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3、“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 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 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通感修辞格的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 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如:1、《红楼梦》中议论凤姐:“脸酸心硬”,用味觉与触觉 的互补互济,很准确地表达了凤姐的人格特征:---不留情面而又心肠 狠毒。
2、《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二、朗读并赏析第五自然段 1、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3、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如:(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痴想,梦想破灭;我想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
意中人—痴想,梦想破灭;
(4)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
想破灭;我想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
痴想,梦想破灭;我想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
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
背景介绍: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 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 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 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
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3、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填写表格
本体
喻体
叶子
白花
相似点
源:学,科,网]
月光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树色
灯光
补充知识: 一、关于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 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强铺排的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 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 喻所无法达到的。
3、你笑得很甜。 思考:你能用通感修辞格来写一两个句子吗?试试看。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
2、在文中画出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 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嫁给卖灶糖的汉—老汉死去—梦想破灭。 农村姑娘的美丽梦想—拣麦穗、攒嫁妆、嫁给意中人—痴想,梦想破 灭;我想嫁给卖灶糖
3、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 4、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本文可分三部分:
博喻有两种方式: 1、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例如: “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听 潮》) 上例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 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 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2、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例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 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吗; 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 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9、荷塘月色(写景抒情散文)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 精心选用。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学法: 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导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