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界定
comparison
Experimental
Pretest
Posttest
交叉效果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可能
–操纵有效果 操 –成熟的威胁较低 成熟的 成熟 –回归的威胁较低 回归的 回归
【Crossover Effect】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retesting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osttesting
问题与思考 1. 这是什么类型的“研究设计”? 这是什么类型的 研究设计”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其理由如下: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其理由如下: 比较组准实验设计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有实验组 比较组准实验设计 与对照组,但是二组不等组 中的实验组 与对照组,但是二组不等组。本題中的实验组 是被认为较具发展潜力、在论文发表数量、取 被认为较具发展潜力、在论文发表数量、 得最终学历学校以及推荐信等方面都较对比组 优秀。 优秀。
处理组与对照组都增加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操纵有效果 操 –选取/成熟偏误 成熟偏误 选
【Increasing Treatment and Comparison Groups】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 at pretesting and both increase from pre- to posttesting,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s at a faster rate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维度比较角度
控制水平、现实性环境外部效度内在效度
实验研究
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
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
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
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
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实验研究的环境
与实际生活中的
情况相差很大,
完全是一个“人
工制作”的环境,
与现实的联系较
难;
准实验的环境自
然而现实,它在
外部效度上能够
且应该优于真实
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设
计利用原始组
进行研究,缺少
随机组合,无法
证明实验组是
否为较大群体
的随机样本,同
时任何因素都
可能对原始群
体起作用,所以
因被试挑选带
来的偏差将损
害研究结果的
可推广性,从而
影响了准实验
研究的内在效
度,因此在内在
的效度上,实验
研究优于准实
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
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
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
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
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
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
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
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
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
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
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
实性较强;
进行实验的环境
是现实的和自然
的,与现实的联
系密切得多;。
准实验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质量的准实验研究(续)
研究结果1:进行改善服务质量培训后,有关的服务标准数据现实,在顾客满意度、员工的自我评估、主管的评估方 面,C分行和B分行的得分都比A分行高,因此假设1的推论是成立的,即用一线员工在同侪中作为变革推动者,更能 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
研究结果2:在包括上述三方面的评分结果中,C分行的得分明显比B分行和A分行高得多,表明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 员工被培训后,能称为更有效的变革推动者,由此证实了假设2是一个有效的推论。
控制点和晋升反应的准实验研究(续)
实验结果:(1)在小心评估员工态度和行为后,所有晋升者在晋升三个月内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都作出改善。(2) 内控性格晋升者持续到18个月及之后,外控性格晋升者则在18个月后便退回到了原来的水平。(3)没有晋升的员 工在整个研究中没有显示出任何改变。
研究要点:
➢ 该研究的准实验设计充分利用了现场环境,即柜员身处自己的分行和工作环境,研究者可以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 来检测假设,因此研究结果更具解释力和接近真实情况。
研究假设1:基于几个广泛接受的社会心理学事实——来自朋辈的影响更能够显著和有效地改变个人行为,因此, 假设当机构进行改善服务质量培训时,培训某些一线员工作为改善服务质量的推动者会有助于提高效能,不管这些 推动者是否具有所定义的组织公民行为。
研究假设2: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可能是同侪中可靠的影响源头,选择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作为变革推动者, 会使得培训结果更有效。
NR O1 X O2 O3 NR O1 O2 X O3
前测和后测、加入控制组互相切换角色的设计:后一组别在第一阶段主要扮演监控的角色,但在第 二阶段变成了实验组,利用两个组别在不同时期里角色的转变,模拟实验进行的时序,得出的结果 能够互相解释。
准实验研究
局限:多次测验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准实验设计的方式
局限:被试不是随机抽样,不能保证被试的代
表性,会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前后测验也可 能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准实验设计
2. 时间序列设计:
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一组非随机抽样
的被试进行一系列测验,而把实验处理
安排在这一系列测验的某些两个之间。
时间序列设计
优点:从总体上理解实验处理的作用,
可以验证不同的自变量在实验中可能出 现 的不同结果。
有自然条件下的两个组,先对两个组进行
前侧,然后,对第一个组实施实验处理,第二 个组不接受实验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两个 组再进行后侧。
不等控制组设计
优点:由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进行前后测
验,可以消除由于履历效应、被试成熟、测验 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对实验内在效度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效度。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验研究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 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 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 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重点在于论证因果关系 2.研究者可主动控制某些条件 3.具有可重复性
二者的比较
准试验研究 控制 水平 研究 环境 内在 效度 外在 效度 真试验研究
低
高 人工环境
现实和自然
差 好
好
差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 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
2. 与现实的联系密切. 3. 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
谢 谢 大 家!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题目:准实验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准实验研究的定义、特点、优势和局限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以及具体案例的讨论,对准实验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准实验研究的定义准实验研究是一种介于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之间的研究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实验研究的一些特点,但在研究设计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准实验研究通常是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的,研究者可以控制一些实验变量,但无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完全控制。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1. 灵活性:准实验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克服实验研究中对实验条件的严格要求,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研究。
2. 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准实验研究可以控制一些研究变量,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
3. 现实性:准实验研究更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研究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三、准实验研究的优势1. 对研究对象没有明显伤害:与实验研究相比,准实验研究往往没有对研究对象造成明显的伤害,更加符合伦理规范。
2. 成本较低:相对于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在成本上往往更低,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3. 更符合实际情况:准实验研究更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研究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四、准实验研究的局限性1. 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由于准实验研究无法完全控制所有的干扰因素,研究结果中的因果关系往往难以确定。
2. 内部效度受到挑战:准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挑战,研究结论可能受到未能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3. 推广性受限:由于准实验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慎重对待。
五、准实验研究案例分析以某国家某省教育政策的实施为例,通过对相关学校进行纵向对比研究,探讨了该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该教育政策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概述及解释说明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和解释一个准实验研究,即“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准实验设计是一种研究方法,其允许研究者在没有完全随机分配的情况下进行干预和比较。
与纯实验设计相比,准实验设计更具可行性和实际意义,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等。
本文将提供对准实验研究的概述,解释其核心概念和方法,并介绍该领域的最新发展。
通过展示一个具体案例的细节和结果,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研究方法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结果与讨论、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准实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说明文章结构、目的以及各部分内容。
紧接着,在正文中将详细介绍该准实验研究的设计、参与者选择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结果与讨论部分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解释和讨论研究的发现。
随后,我们将探讨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方向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主要发现,并展望该准实验研究对实践和理论的意义以及其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准实验研究的概念、设计和方法,并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其应用。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准实验设计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该方法来得出有价值且可靠的研究结果。
同时,通过详细解释和分析该案例研究的结果,我们旨在引发读者对于准实验研究及其相关领域更深入思考和讨论。
最终,我们期待本文能为未来准实验设计的改进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并为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旨在探究某一特定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影响。
通过准实验设计,我们可以观察到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并提供初步证据支持该关系。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引入一个介入或处理群体,并与控制群体进行比较,以评估介入对被观察指标的影响。
准实验研究设计
准实验研究设计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4 研究范围与限制 (5)二、文献综述 (6)2.1 相关概念界定 (7)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8)2.3 文献评述与评价 (9)三、理论框架 (11)3.1 理论基础 (12)3.2 概念模型构建 (13)3.3 理论假设提出 (14)四、研究方法 (15)4.1 数据来源 (16)4.2 研究设计类型 (17)4.3 变量测量与操作定义 (18)4.4 样本选择与描述 (19)4.5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21)五、预实验设计与实施 (22)5.1 实验方案设计 (23)5.2 实验前准备 (24)5.3 实验实施过程 (25)5.4 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6)六、实验结果分析 (27)6.1 数据整理与描述性统计 (28)6.2 假设检验 (29)6.3 结果解释与讨论 (30)6.4 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31)七、结论与讨论 (33)7.1 研究结论 (34)7.2 研究贡献 (35)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6)一、内容概要准实验研究的定义与特点:介绍准实验研究的概念、类型及其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准实验研究的设计原则:分析准实验研究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如随机抽样、对照组设置、因变量选择等。
准实验研究的方法论:介绍准实验研究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如自然实验法、人工实验法、模拟实验法等,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准实验研究的实施与管理:讨论准实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处理、结果解释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管理建议。
准实验研究的伦理问题:探讨准实验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知情同意、公平性等,并提出相应的伦理指导原则。
准实验研究的应用前景:分析准实验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如教育、医疗、市场调查等,并展望未来准实验研究的发展趋势。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为什么要进行准实验研究呢?实验研究很精确,但进行环境过于理想化,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控制对象和环境,但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要进行有效控制是很难的,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常常是人而非物,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实验中对研究者的要求也很高,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感到有压力,而且还要受到受试单位、学校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局限,实验这种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不如其它研究方法广泛,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和作用。
为了解决实验的这些不足之处,发挥实验研究应有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原始的组,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以类似实验的方法设计方案来进行研究。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1)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
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遵照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组的要求较高,在操作上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2)进行研究的环境不同进行准实验研究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很密切。
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较难。
(3)效度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是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组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
但是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真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之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完整版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维度
比较角度
控制水平、现实性
环 境
外部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的效度上,实验研究优于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进行实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密切得多。
准实验研究
实验控制: 检查各班的相似性 30位老师,每位老师仅采用一种方案。 可能影响阅读成绩的因素: 每10个教师的构成实验组间是否相同呢 各个教师间可能存在差异 从全体教师考虑,10个教师一组的小组间则可能 很相似,其中要检查的一个要素就是每个教师教学 经历的长短。 • 如果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集中到一个组里,那么 在各组之间就会存在一种系统性差异。
准实验研究
• • • • •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三、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四、准实验研究的效度 五、单一个案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 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 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 本来是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近年来已被国外教育界引入到教育研究中, 为了能在教育技术领域运用这种方法,这 里特对准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 方法进行阐述。
• 准实验设计图解: 原始教学班 前测 G1 第1班 O1 … 第10班 G2 第11班 … 第20班 O3
实验变量 新方案(X1)
后测(因变量) O2
新方案(X2)班
O5
传统方法(—)
O6
教学时间:18周 一项新阅读方案对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 • • • • •
• 案例1: • 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教授初三年级4个班 的自然科学课,要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新方 法和传统方法(控制)对本学科实验部分 的教学的影响。 • 这位老师对4个班级分别采用一种不同的教 学方法。因变量是对该课程中的实验内容 实施期末考试的成绩。 • 研究问题的陈述: • 一项关于教学方法对初三年级自然科学考 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30个班级所在的学校分布地区 • 把一种方案限定在一种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实验将不会得到满意 效果,因为这样会造成学校影响和阅读方 案影响相混淆。 • 理想的安排方法: • 每3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的学校,各执行一 种方案。 • 某些学校将可能执行两个或3个方案,会因 不同班级学生间的相互交往而导致实验数 据的“污染”。
准实验研究
例1: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 : 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设计方案如下: 设计方案如下: • 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 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 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 两个水平 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 接近的整班 •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 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 进行后测。 • 第三步:将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各自的前 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各自的前 测成绩,判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进行实验前后是 测成绩 否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例2:课题是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利用Internet进行学 : 习时的心理特征,运用准实验方法,设计实验研究 如下:
分组办法: 针对研究的对象是在Internet环境 中学习的不同年龄的中学生, 先根据年龄将中学生划分为几 组,然后分别从各组中选出5名 中学生进行研究。
实验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的情境
• ⑴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定网站和网页,让学生进行 25分钟的网上学习; ⑵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25分 钟的网上学习; ⑶ 未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25 分钟的网上学习; ⑷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定网站和网页,让学生进行 50分钟的网上学习; ⑸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50分 钟的网上学习; ⑹ 未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50 分钟的网上学习。
2.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
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 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 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 实的联系较难。
(完整版)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一)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
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实验程序安排如表7-6所示:表7-6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准实验设计程序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⑴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
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⑵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R3和R4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例6-1] 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如下: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
为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在某个年级中选择两个现成的整班参加实验。
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物理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相近。
然后从中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行后测。
第六章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外部有效性不是关于研究结果是否成立的问题,而是关 于理论适用性的问题。外部有效性的重要性取决于具体 的研究目标。 对于要将研究结论用于特定目标人群或目标环境的研究 来说,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常常较低。 对于一般性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在于测试理论上的假 设是否成立,研究结论从实验室推广到其它方面的过程 不是直接的。研究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理论的真实性, 而不是研究发现是否可用于特定环境。因此,在以检验 一般性理论为目标的研究中,实验室环境与目标环境的 相似性并不重要。这类研究较适合于在实验室中进行。
也就是将设置各种变量状态的实验者与收集结果的实验者分开。
实验研究中,受试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迎合试验者的需要,这会对 研究的有效性带来影响。消除或削弱这种影响的最好办法是注意实验背
景和实验程序的细节,尽量隐藏自变量,使自变量看起来像是无关的事
件。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
何时使用实验室-3
如果研究有特定的目标,研究成果要应用于特定的具体环 境、人群和时间段。例如,我们可能并不关心一种新的管 理技术是否在其它地方都能产生良好效果,而只关心它是 否有益于某一个公司,是否适合于该公司特定的生产方法、 公司文化和工人群体。 我们需要的是针对这一特定目标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个 一般性的理论。这种特定目标的研究不太适合于在实验室 进行。因为针对特定目标研究的问题本来就是特殊的,这 些问题是以某种特定的人群、环境和其它条件为前提的, 对问题的回答需要包含目标环境和人群的实质性细节。 而在实验室里构造的环境很难与实验室以外的现实环境完 全符合,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
何时使用实验室-2
准实验研究 概念
准实验研究概念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与实验研究相似,但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第一步:理解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旨在寻找因果关系。
它通过改变一些变量并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并观察这些变量对于某个现象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优点在于控制组和实验组完全相同,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实验研究无法处理某些因素,例如研究参与者的行为,社会环境和资源限制。
这时候,准实验研究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步:了解准实验研究的定义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完全控制变量,而是通过现有的状况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准实验研究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它没有随机分配参与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因此,在准实验研究中可能会存在其他的变量干扰,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第三步:掌握准实验研究的种类准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 非同步型准实验研究:这种类型的准实验研究是通过观察某些变量的变化,并在相关变量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例如,观察某个社区的犯罪率和社会杂乱无序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2. 非等价组设计准实验研究:这种类型的准实验研究是没有随机分配参与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而是将实验组之前某些人员加入对照组中进行比较。
例如,将收到心理治疗的患者与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
3. 匹配准实验研究:这种类型的准实验研究是将被试按照某些匹配标准进行分组,例如性别,年龄,社会经济状况等。
例如,在某项研究中可以将一个健康的控制组和一个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相同社会经济状况的患者组进行比较。
第四步:认识准实验研究的应用场景准实验研究适用于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法随机分配的情况,例如针对整个城市进行的社会干预措施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干预措施是不可能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的。
总之,准实验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某些研究中无法控制所有变量的情况下,它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法。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与实验研究相似,但缺少了对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
在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选择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但无法确认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
准实验研究经常被用于研究那些不能随机分组的情况,例如观察疾病治疗效果、教育干预效果等。
它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因果关系的初步证据,但无法得出绝对的结论。
在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的差异。
实验组接受某种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没有接受该措施。
研究者会观察和记录两组在某些变量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是否与干预措施有关。
准实验研究的一个主要限制是:无法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
因为没有随机分组,所以研究者无法控制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
这意味着,尽管有某种程度上的因果关系,但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其他变量导致结果差异。
为了减少这种限制,准实验研究通常会使用一些统计方法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
例如,回归分析可以用来调整其他变量的影响,以更准确地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使用配对设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具有类似特征的个体进行匹配,以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
总体而言,准实验研究是一种可以用于获得初步研究结果的方
法。
虽然无法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但通过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那些难以进行随机分组的情况,准实验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因果关系的重要信息。
准实验研究及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及其设计方法1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进行验证和探究,其中准实验研究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准实验研究是一种应用性质比较强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需要进行实验但存在实验操作局限性的情况。
本文主要介绍准实验研究及其设计方法,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该研究方法,并为读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准实验研究的定义准实验研究是指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某种因果关系时,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无法完全控制或操纵要研究的因素或变量,所以无法满足实验条件下对照组的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一定的抽样方法选择一个对照组,以模拟实验条件下的对照组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在这种条件下,受试者的分配可能是随机的,也可能是非随机的。
准实验研究相较于传统的实验研究而言,有更多的操作变量是无法完全控制的,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同时具有更高的可推广性和实际应用性。
3准实验研究的特点通过对准实验研究的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3.1对操作变量无法完全控制准实验研究中的某些操作变量是无法完全控制的,只能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准确测量操作变量的影响。
3.2对照组的选择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在准实验研究中无法准确地采取实验条件下的对照组,只能通过不同的抽样方法选择一个对照组,以模拟实验条件下的对照组。
选取对照组的优良程度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3.3受试者的分配在准实验研究的设计中,受试者组的分配是随机的或者是非随机的。
非随机分配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变换,但也容易导致误差的增加。
3.4额外的因素准实验研究相较于传统的实验研究而言,存在更多的额外的因素干扰,例如控制变量并不充分,没有完全操控要研究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等等。
4准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在准实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上几个特点,将分配方式、样本容量和统计方法等因素合理地加以安排和控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几种准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4.1不等组设计不等组设计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样本组与不同程度的操作变量进行比较的方法。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概述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概述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概述引言: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是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两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通过控制其他变量来确定一个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定义、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研究的定义、步骤和注意事项:1. 定义: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一切可能影响独立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其他变量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通常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某种处理,而对照组不接受处理。
2. 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和目标,并制定实验假设。
(2)策划实验设计,包括选择实验因素、测量方法和样本。
(3)随机分配受试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4)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即介绍所要研究的变量)。
(5)收集数据,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6)解释结果并讨论结论。
3. 注意事项:(1)随机分组:通过随机分配受试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有效控制可能干扰结果的个体差异。
(2)控制外部变量:保持除独立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其他变量恒定,以确保所观察到的效果是因为实验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其他变量的干预。
(3)样本代表性:确保实验样本能够代表整个人群,从而推广实验结果并进行外部效度检验。
(4)隐瞒实验目的:有时,在实验开始时,不披露实验目的,以避免受试者主观影响实验结果。
(5)伦理问题:考虑到实验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影响,需要尊重伦理原则并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二、准实验研究的定义、步骤和注意事项:1. 定义: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类似于实验研究的研究方法,但与实验研究不同,准实验研究中无法对变量进行随机分配。
2. 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和目标,并制定研究假设。
(2)选择适当的准实验研究设计,比如前后测设计或非等价组设计。
(3)选择研究样本。
(4)介入或操作独立变量。
(5)测量或观察因变量。
(6)进行数据分析。
(7)解释结果并讨论结论。
3. 注意事项:(1)组间差异:准实验研究在确定因果关系时需要格外小心,因为不随机分配可能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初始差异。
准实验研究界定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 研究中的自变量通常用被试变量
*自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等 自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 社会形成的被试变量: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 社会形成的被试变量: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居住区等 因疾病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残疾者、脑外伤者、 * 因疾病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残疾者、脑外伤者、自闭症者等
Second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comparison
Experimental
Pretest
Posttest
交叉效果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可能
–操纵有效果 操 –成熟的威胁较低 成熟的 成熟 –回归的威胁较低 回归的 回归
【Crossover Effect】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retesting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osttesting
2. 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经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 征的被试, 征的被试,而不能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 分组 3. 一般地,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做出因果关系 一般地, 的结论。 的结论。
三、常见的准实验研究设计的类别
•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 轮组实验设计
(一)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 特点: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但非随机取样, 他们往往是先前就存在的组,即原样组。 • 基本模式:
处理效果增加( 处理效果增加(Ⅰ)
•可能解释
–操纵有效果 操 –选取/成熟偏误 –选取/历史偏误 –回归偏误 回归偏误
Pretest
First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Blog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实验研究时间:2010-05-20 20:49来源:未知作者:麦田守望者点击: 181次摘要: Blog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以2006年5月参加河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了Blog在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中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Blog支持教师“记录和反思”、“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学习共同体”及满足教师“被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内在需要,对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Blog;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引言美国学者R.D.维默尔(R.D.Wimmer)和J.R. 多米尼克 (J.R.Dominick) 针对网络媒介研究提出的四阶段模式。
他们认为,在第一阶段,研究者的兴趣通常指向媒介本身,提出的问题包括:这种媒介是什么?它怎样工作?它与其它媒介的区别?它的成本是多少?第二阶段,随着这种媒介的发展和普及,研究者开始关注媒介使用和使用者,提出的问题是:谁在使用该媒介?如何使用?第三阶段主要研究媒介的影响力,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这种媒介如何影响社会文化、民主进程、大众生活?它是否改变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对它的使用是否有消极影响?第四阶段,研究者的注意力在于提出对媒介及其发展有解释力的新概念和新理论上,提出的问题包括新媒介的结构和内容[1]。
Blog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介,我们对它的研究已经走过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研究被指向第三阶段,就是Blog的影响力问题,在这个重要指向的引导下,笔者研究并关注Blog在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它是如何影响教师的教育生活,及其对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影响,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Blog对一线教师最深层次的影响又是什么?而对以上问题已有的研究表现为浅尝辄止、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实证性,这是本课题深入研究的初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笔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Blog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实验研究。
主要原因包括:第一,现有的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或者是基于Blog的教学反思,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很笼统而且内涵丰富的概念,因此导致对Blog教育应用的研究只停留在思辨的理论研究上;第二,近几年,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备受中小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中不少学校把写教育Blog作为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就像有位一线老师说的那样:写教育Blog让我不轻易放过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准实验研究,对2006年5月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以Blog为工具、以提高其教育科能力为目标的实证性研究。
三、理论依据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社会强化,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第二,信息交流,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
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2]。
中小学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有用的策略。
一线教师在不断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最终形成学习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无缝学习的理想状态。
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随手可得,让学习者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交流心得、困惑,分享各种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研究成果,一线教师在不断获得认同感、尊重感的过程中更好的表现和表达自我。
四、实验设计与步骤(一)实验假设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
这里的“成长”意味这什么呢?图1是教师成长进阶图,教师的成长路线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教书匠,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3]。
每一步的进阶都是一次飞跃,都需要在不断的经验+ 反思中实现。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基础,反思也是发现问题的源头,只有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线教师的最基本、最适宜的教育研究活动。
因此,可以这样说,要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就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经验是培训和学习活动无法超越的,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则可以通过各种干预性研究得以加强和提高。
本研究就是基于以上理念的基础上,通过Blog对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进行干预性研究,以使其教科研能力得以加强和提高。
图1 教师成长进阶图本研究的基本假设为:根据Blog及一线教师特点,整体优化教师使用Blog的各种因素(自变量),包括学习博客技术和教师如何做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方式包括培训、专家讲座、同行交流、个人阅读,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因变量)。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实验设计是预实验设计中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用符号图示为:O1 X O2(其中O1 是前测量或观察,O2是实验刺激后的测量或观察,X表示实验刺激或者成为实验处理)。
实验刺激效应可以通过后测和前测之间的差异来反映,即d=O2-O1[4]。
在本实验中,O1表示教师在运用Blog之前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测量,O2表示教师在运用Blog一段时间后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测量。
其中X表示促进教师运用Blog 的策略。
具体如下表:表1 前后测实验设计操作图实验对象人数前测实验处理(X) 后测实验结果30人O1 运用博客的策略O2 d=O2-O1被试:2006年5月份在河南师范大学接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第一批学员们,接受培训人员共60人。
其中30人参加前后测问卷调查,分别发放问卷30份,收回26份。
(三)实验的实施Blog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由于其易用性、开放性、交互性、支持个人反思性,被许多老师用来作为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载体[5]。
但是技术或者说工具本身并不会主动去改变人的行为,只有采取有效的策略去应用它们,它们才会作用于人,从而改变和影响人的行为。
基于Blog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同样需要一定的策略干预教师的运用,才会达到研究的目的。
实验流程如下图:图2 实验实施流程图1.第一阶段:走近教师,问卷前测借助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东风,得益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的支持,本实验顺利进行。
培训时间为10天,培训任务重,时间紧。
笔者根据研究需要,制定了前测问卷,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平台PhpQuestionnairev2.2进行了问卷前测。
前测问卷主要调查一线教师上网条件现状、对Blog的认识状况、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现状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这些教师具有较好的上网条件;大部分人没有听说过Blog,但大多数教师对Blog都感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了解;笔者从六个方面调查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协作共享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结果显示这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差。
2.第二阶段:技术培训,理论讲座由于受训教师有学习的需求且兴趣较高,接着就是安排时间把这些教师集中在一起,作关于Blog技术、教师为什么要做Blog以及教师为什么作研究方面的报告。
培训安排比较紧凑,所以报告时间都是在晚上进行,报告由笔者主持,在作报告的过程中,教师们兴致都很高,而且由于成人学习的特点,没听懂的地方直接就问了,真是达到了畅所欲言的境地。
参加报告的还有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其他研究生。
通过讲座,教师们感觉到学习、交流及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因为这次培训是基于网络的,正好给教师们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在报告结束之后的第二天,教师们纷纷建立自己Blog,他们的博客之路也就从那时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培训时间里,通过直接面对面和间接网络交流,解答讨论教师们技术上、理论上的疑惑。
3.第三阶段:开展e-Leaning,持续交流为了更好的与各位老师取得联系,达到充分交流和持续关注的目的,课题组建立了一个QQ群,群的名称是“用Blog促进教研”,群号是27262349,并引导参加培训的教师加入该群,以便获得更直接更及时地交流。
作为该群的群主,定期更换话题,引导教师通过Blog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积极回答各位教师在使用Blog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该群不断上传一些资料,比如推荐国内优秀教师Blog,关于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如何做研究方面的学习资料。
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些教师使用Blog,用Blog开展教育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几乎每天都要阅读关注这些教师的Blog,并做很细致的回复,大部分都是鼓励的话语,并作理论上的分析,以鼓励教师写出更多更精彩的日志来。
(责任编辑:麦田守望者)标签(Tag):Web2.0博客blog教育技术学论文4.第四阶段:发放问卷,实验后测2006年5月-2007年5月教师运用博客历时一年,在这一年中,笔者和很多教师都成了朋友,其中网名叫“平儿”的一位安阳的教师说,博客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他所在的学校在他的影响下,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博客积极与外界同行交流,分享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
笔者对被试30位老师作了后测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方式分两种,一种是QQ文件传输,另外一种发E-mail,其中以第一种方式为主。
发放问卷30份,收回问卷26份,有效问卷26份。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前后测问卷结构一致,后测问卷去掉了对教师上网情况及对Blog的认识现状的调查。
主要从五个大方面来分析前后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变化,从而验证研究假设的合理性。
1.发现问题的能力(1)您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有没有反思和总结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图3 发现问题能力前后测分析图1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前后测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差异变化较大的是“习惯在教学前后反思和总结教学得失”,由前测的37.2%提高到后测的69.2%。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通过一年来教师使用博客,使他们更善于更习惯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您有没有觉得自己面临很多教育困境,比如自己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控制,学生问题比如学困生的转变、学生学习效率等?图4 发现问题能力前后测分析图2对该问题的回答,从图线中可以看出,受训教师对自己面临教学困境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一年的博客,受训教师更关注自己的学生、课堂,不轻易放过教学中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