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地理学(二)古诗词与地理(上)

合集下载

地理与古诗词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新部编版五年级地理上、下册必背古诗文

新部编版五年级地理上、下册必背古诗文

新部编版五年级地理上、下册必背古诗文
一、三百篇(上册)
1、《江南雨》(南方的春夏季节)
江南雨,纷纷扬扬落日楼;
尚疑朦胧飘玉区,
何处落花斜;
昨夜东风,
江南朝暮,
船头行客看画楼。

作者:陆游,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2、《登鹳雀楼》(元旦游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文学家。

二、三百篇(下册)
1、《题西林壁》(访古人杂感)
悠然见南山,抱朴守真灵。

轻尘附远客,谈笑暗风轻。

持刀鉴华夏,斧凿镂高城。

鼎斗传金石,文物漫千英。

作者: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2、《登高》(新疆天山)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苏辙无能轻世事,唯读史书知天下。

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文学家。

以上为新部编版五年级地理上、下册必背古诗文完整版,每一篇诗文都选自不同的时期,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写作主题。

这些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上、下册内容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有趣的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月相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诗中“九月初三”是表示时间,“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

上娥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反“C”字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地理解析诗中“夜半”而“月落”,描写的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形。

2.古诗词与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地理解析该句诗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地理解析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在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持续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人们称其为“梅雨”。

初夏时节,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与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它们势均力敌,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导致阴雨绵绵。

3.古诗词与河流将进酒(节选)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地理解析该诗句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但黄河水奔流入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河流汇入海洋的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降落到地面,成为地表径流,可能重新进入河流。

“天上”指巴彦克拉山脉。

“奔流到海”指渤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地理解析昔日的大江大河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了“数家新住处”,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一、古诗与气候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唐.刘禹锡)------对流雨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地形雨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有可能是台风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古诗词中的地理课》 读书感悟和读书摘抄

《古诗词中的地理课》  读书感悟和读书摘抄

我的感悟: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古诗词和地理相结合是如此的有趣。

通过这本书,既可以了解到当时诗人写诗的环境,还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地理知识。

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更加了解诗人写诗的契机。

古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从小去了解、懂得古诗词中的含义以及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语文不仅仅要教会孩子们写字、读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收获快乐的同时还可以获取更多有意义的知识。

读书摘抄:1.风的本质是空气的流动。

在地理学中,又偏重于指空气的水平运动。

温暖的太阳光照在地面上,地面的温度随之升高。

受热多的,升温快;受热少的,升温慢。

地表的空气受热后,膨胀变轻而上升,周边温度比较低的空气趁机横向“溜” 过来。

这种横向流动就形成了风。

2.风变幻莫测,时如游丝,行迹难察;时如崩山,震天动地。

可以说,要比变化,世间少有能跟它匹敌的。

如果翻遍古诗,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的诗人几乎把风的每一个毛孔都刻画清楚了,声音、力量、方向、影响...真是无所不包,简直让人怀疑他们是如假包换的科学家。

3.李峤将风写得活灵活现。

“ 解落三秋叶”就是吹落秋天枯黄的树叶的风。

“三秋”即孟秋、仲秋、季秋。

古人常用“孟仲季”作为一种排序,类似于我们说的“老大老二老三”,大家可以将“孟秋、仲秋、季秋”理解为“早秋、中秋、晚秋”。

秋日天气转凉,大多数植物都慢慢凋零,凉风吹落枯黄的树叶,吹在大家的脸上、手上,顿生一股萧瑟与肃杀之气。

4.如果夏季去庐山,由于光照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形成云雾。

所以,苏轼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当你离得太近,流连于变幻万千的具象细节时,再加上云山雾罩,就很难在整体上把握庐山的样貌。

这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道理,不仅旅游、观景、写诗如此,做人做事同样适用。

5.水对一个地区的作用可大着呢!人们饮茶、做饭、洗衣、种田都离不开它。

在没有高铁和飞机的古代,水更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航运一的重要载体。

古诗词里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里的地理知识

秋怀四首·其二[宋]陆游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秋天来了,农人们忙着采摘架上的黄瓜,村里的姑娘们也在篱边采撷着一朵一朵青碧色的花儿。

当城里还残留着三伏天的炎热的时候,那凉爽的秋光已经先给野外村民的家里送去了舒适与欢乐。

文/沐琪儿图/刘淼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严谨深奥,讲究理性,而文学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地理和文学看似毫不搭边,却在诗人的笔下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带给人无限遐想。

回农村纳凉去7城市里为什么比野外和郊区热呢?在地理学上,这种现象常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里的气温比外围的郊区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城市里的人口、建筑非常密集,混凝土、柏油马路、水泥建筑墙面的吸热能力比土壤和自然植被强。

二是城区内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这些污染物会附着在空气中,增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降低空气的循环速度。

也许你觉得城市“热岛效应”是暂时的,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

它不仅会让大气污染物聚集在城区上空,无法及时扩散,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使城市里的气温不断升高,引起恶性循环,加重大气污染。

这次我真没夸张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东白帝山上),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远在千里之外,一天就走完了。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8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

在流经四川盆地时,长江夺路奔流,磅礴的水势环绕于两岸群山之间,形成了壮丽奔腾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其中,瞿塘峡以雄、奇、险、峻的特色著称于世,有“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美誉。

白帝城就位于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三峡大坝建成后,这里变成了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

9《早发白帝城》是一首借长江三峡水势的浩荡湍急来表达诗人欢快心情的诗。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上千公里的路程,“千里江陵一日还”虽是李白略显夸张的表达,但江流迅疾,“一日还”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语文诗词论文:浅谈语文诗词与地理的有机结合

语文诗词论文:浅谈语文诗词与地理的有机结合

语文诗词论文:浅谈语文诗词与地理的有机结合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灿的明珠,无数的文人骚客借物喻意,触景生情,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和智慧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诗人的笔下,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名诗佳句,无论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还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巍峨,无论是山寺丛林的深幽,还是小桥流水的静谧,都被诗人颂扬讴歌,展示给后人无数的精神财富,以及宝贵的文化遗产。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受到这种新教育理念的启发,我联想到地理学科的教学,地理其实是一个文理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古人在作诗的时候讲究情景交融,用笔墨大量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创作了无数描绘自然风貌与人文风貌的佳作,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下地理教学与语文诗词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两个学科的相互影响,达到知识间的合理利用,挖掘地理内涵,活化理论知识,给予学科新意,活跃课堂气氛。

如此一来,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对地理学科产生新意,同时还能深入体会并探索挖掘教材意境,创新探究,灵活运用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巧妙运用诗词,活跃课堂气氛诗词以其琅琅上口、意境深远的特点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地理课中所要讲授的山河景观也与诗词有着莫大的关联。

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用包含地理特点的诗词引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兴趣。

此时教师再谈及一些与教材有关联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出示一些与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相关的图片,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兴致带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的时候,我在导语中引用了三位诗人的诗作进行对比,一个是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接下来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中华民族瑰宝之一的中国诗词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更活泼。

标签:地理;中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许多是反映身边的自然环境,在课堂中应用这些精品,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对自然知识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开拓思维空间和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古诗词,创造意境古诗词语言优美,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恰当地巧用古诗词导入新课,会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

如讲初中地理“长江”一节时,我满怀激情的朗诵《长江之歌》──“啊,长江!”,用优美动听的歌词去感染学生,唤起他们对长江的无限爱恋,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切入主题。

二、运用古诗词,描述地理现象运用优美的文学诗词描述地理现象,使地理现象直观生动。

例如,在讲月相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入:苏东坡在他的词中曾这样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望,诗中所提到的”月的圆缺”的变化,我们在地理学中称其为“月相”……又如,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来使学生形象的理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变异;用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三、古诗词的运用,能够简化难点气象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难以理解,要是选择一些诗句来说明,情况可能回不一样。

利用古诗词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经过对照——辩论——总结,教学难点得以简化,知识理解得以深化。

如在讲述气候的季风时,我使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

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

地理知识和古诗

地理知识和古诗

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春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物候:“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北方地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 雪》)
南方地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西北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4. “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一、诗词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在地理课上,适时适度地运用诗词进行导入。

例如:在讲我国地势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准备好的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世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后问:“这些诗词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这些诗词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东’字?这和我国地势有关联吗?”学生联系“水往低处流”的常识,很快便能说出我国的河流主要是向东流入海洋的。

我再顺势挂出我国的地势图,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能够理解正是西高东低的地势才使我国的很多大江大河向东流。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适当地选取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暖锋天气时,我用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种雨那么温柔,能润物无声呢?原来是暖锋天气的影响。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在此,我特别强调徐徐爬升,速度很慢),所以可形成连续性降水,强度不大,自然就润物无声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即使以后学生忽然忘记了暖锋天气的特点,也可以通过回忆这句诗来感悟体会。

二、运用诗词描述地理知识地理知识是先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等总结出来的,而诗词也是古代文人对事物的感知,许多诗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前两句诗就说明了地形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桃花总是要开的,而不同的地方开花的时间就因受气候、地势等地理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

同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反映的也是地形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垂直分布。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会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等地理知识。

诗词中的地理现象

诗词中的地理现象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词中,描述了地理现象、揭示了地理规律,现将有关诗词摘录如下:一、诗词与天气1、唐·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2、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风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3、唐·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史短的特点;4、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来形容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形象的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5、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西夜雨时”反映了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二、诗词与月亮1、唐·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2、唐·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3、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三、诗词与地貌1、唐·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2、北朝民歌中的“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3、唐·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江水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4、宋·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了我国丘陵地区山环水绕,道路复杂的情况。

用地理知识解读古诗词

用地理知识解读古诗词

用地理知识解读古诗词摘要: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它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

本文特地从地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达到从诗词中来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也算是一种“文科综合”吧。

关键词:地理知识古诗词我国浩瀚的文字海洋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

本文特地从地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来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这不仅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还能达到从诗词中来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也算是一种“文科综合”吧。

现总结如下:1.“日似金丸,月似金盘。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的差异。

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

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反映的地区是南岭一带的锋面雨。

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中的“寒山寺”位于江苏省,描述的是上弦月。

4.“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告诉我们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反映了“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

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6.“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指的是南岭。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描写下弦月的诗词。

9.“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这是下峨眉月出的时间。

与地理有关的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诗词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古诗与中国地理

古诗与中国地理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宋 李清照《声声慢》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天气与人的心情有关。酷热使人心情烦躁;潮湿的雨天使人心情忧郁和情绪低落;平均气温在21℃~23℃,略有风的天气为最理想的天气,使人的体力和情绪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古人多用风雨描写场景,或是抒发某种心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 苏轼《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 杨慎《临江仙》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夕的鞭炮、十五的花灯、清明的扫墓、端午的粽子和龙舟竞赛、中秋的赏月、重阳的登高,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庆、举家团圆的幸福,流露着对逝者的怀念、对他乡亲人的思念。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清 钱咏《明日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水流流向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地势的变化。以上各诗句中的“东”皆有“向东”之意,江河向东流,说明东边地势低,西边地势高,从而得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二、与山脉有关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宋 岳飞《满江红》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 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
——唐 杜甫《水槛遣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 志南《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南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四、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地理地球的诗句

地理地球的诗句

地理地球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地理有地球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 和地理有关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8月即飞雪。

——温带大陆性气候忽如1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快行冷锋的影响南枝向暖北枝寒,1种春风有两般。

——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垂直地带性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谁挥鞭策驱4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欲就麻姑买沧海,1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季节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1日还。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现代通信技术的进展,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3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1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地域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水循环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从前大江流——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1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波浪的侵蚀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草原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离离原上草,1岁1枯荣。

——生物循环8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3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四周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初中地理知识:赏古诗话地理

初中地理知识:赏古诗话地理

初中地理知识:赏古诗话地理中学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

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尤其是古诗词中隐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谓地理知识的宝库。

中国历代诗人、文学家,抒发喜怒哀乐之情,表现旨趣,往往借助于祖国的名山秀水,故诗歌与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知识特别丰富。

许多诗歌中不仅反映了一些气候特点、地质地貌状况,也透析了一些生态环境的变化现象。

下面就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与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点的横向联系为例,谈谈在学习中注重学科知识渗透、培养综合素质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大部分出自名家大师之手,可谓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期中以描写气候和地形的最多。

一描写气候的有:(一)描写西北气候的如:1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前两句写的是玉门一带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玉门因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几乎不受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另外描写西北气候的还有:2 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对新疆气候特征的描述。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又因为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前两句诗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而“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

初一上跟着古诗学地理八首

初一上跟着古诗学地理八首

初一上跟着古诗学地理八首(一)古诗词中的地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嚋史“乎羞”即青农江;在蛾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蛾眉山附近:“逾州”指重庆: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

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

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还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摘录以下知识: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u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u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u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u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u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u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u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u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u“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u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u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影射了满月;u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影射了残月;u“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影射了满月;u“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诗词写的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秋前后 的景色,从诗句里不难看, 长江中下游地区此 时多“秋高气爽”的天气特征。 进人秋季后,北方广大地区雨季基本结束。 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一次次南侵的干冷气流迫 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 天空中的云雾减少。
与此同时,我国地面主要受冷高压的控制,地面热低压逐渐消失。而 高空副热带高压的南撤一般缓于地面高压系统南移,这使高低空同受 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仅不利于云雨的形成,而且大气中的 尘埃也被下沉气流带了下来,正所谓“秋高气爽,天朗气清”。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古诗词与气候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 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 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 划分温度带的 主要指标是活 动积温。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国 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原 因是深居内陆,大陆性特征明显。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也 与日温差大有很大关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我国北方冬季 冰天雪地,江河封冻的景观特点。
气候的四季变化: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夏季是同纬度地区除沙漠以外最 炎热的地方。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刘麦》
这几句诗不仅写出了夏热,同时也道出了夏季昼长夜短的规律。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王令《暑旱苦热》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施耐庵《水浒传》
气候的四季变化: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岛。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张先《青门引》 ——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高鼎《村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 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和张敬忠 《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两 诗都是描写农历二月景观,说明我国南北春季来临时 间各有早晚。春天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放风筝。
交通状况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 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 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地势高低 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说明四川一 带交通不便,出行困难,同外界很难有联系。所 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古诗词与地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题西林壁》
古诗词与地形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 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 作用。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
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 闭塞,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 著称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 峻岭环绕,不难理解贯穿陕西 和四川的宝成铁路(宝鸡—— 成都)和贯通四川到西藏的川 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艰巨。
诗人借梅花来表现出山南温暖,而山北寒冷。这是北半球温带 山区的普遍规律。 一方面,北半球山脉的南坡为向阳坡,而山北为背阳坡, 造成同 一海拔高度上南坡阳光照射明显好于北坡, 气温高于北坡。 另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东部绝大部分地 区深受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风不同于夏季风, 它来势强劲,一次寒潮常常可以扫过几百 万平方千米,甚至上千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但是,冷空气冷而重, 因 而所能到达的高度非常有限,且在南下的过程中,边流动边分散,越 向南方, 厚度就越来越薄, 一些较高的山脉常常成了它过不去的 “ 坎”, 必先要停留一段时间, 或等到新的冷空气加人后, 方可越 过或绕过山脉继续南下。越过山脉后的冷空气势力大大减弱,且气流 下沉过程中增温明显。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大部分山脉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气 温明显高于北坡。
气候的垂直分布: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
“天山”指的是祁连山,山顶常年积雪,全年皆冬,但山坡上由于气温明显 高于山顶, 且有一定的地形雨, 因而有不少郁郁葱葱的森林。色彩层次感
向阳坡与背阳坡差异: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唐朝刘元载的《早梅》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 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 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 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 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 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 得特别挺拔。 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 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 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 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 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其他描写地形的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流水侵蚀下切。 仰望山接天,俯看江成线。------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相间纵列分布。
上山到云间,下山到河边。------藏南谷地。
天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南方酸红壤遇雨散成泥浆,天旱则 成硬板状。
断层一条线,有水在里面。------地下水常沿断层线出露地表。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其他描写气候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暖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暖锋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昆明准静止锋、喀斯 特地貌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zhao,船桨)风:伏旱 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南亚热带气候 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青藏高寒气候
Effects of mulching and sub-surface irrigation on vine growth, berry sugar content and water use of grapevines
Qingtao Zha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相关链接
相关诗句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地理现象
—-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相关链接
相关诗句
地理现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春雨绵绵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马前桃花马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写云南 省会城市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冬天受昆明准静 止锋的影响,位于暖气团的一侧,因而不冷;夏天因 海拔较高,所以不热)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 云致雨: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 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气候的四季变化: 冬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 不仅 夏热,而且冬天气温特别低。因为气温低, 降水在很多情 况下会以降雪的形式出现。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已讶裳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白居易这首《夜雪》作于公元816 年, 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 九江为亚热带地区,冬季时有如此 之大的雪,气温如此之低,这在世界上 其他同纬度地区是罕见的。足见我国冬 季之冷,大陆性气候之强。
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 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述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 部山区的积雪冰川以及长江干支流的航运状况。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草 寒有怀》)“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 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唐,李益《春夜闻 笛》)——描述候鸟迁涉的方向和季节。
气象气候
垂直地带景观
赏析: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 大林寺桃花 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 白居易 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 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 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 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 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从这些句子里不难看出,我国东部夏季是何等炎热,还可以 看出南北普遍高温的规律。从有些诗句里还可以看出,我国 东部地区夏季容易形成干旱灾害。
气候的四季变化: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北方冬季长而严寒,南方的情况如何呢?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萎萎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白居易《早冬》 江南的十月(阳历11月) 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 春天一样可爱。寒霜未冻 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 可见江南是长夏短冬、冬 季较暖的气候特征。
气候的东西差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应理解为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 因为玉门关远离海洋, 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 到达, 降水稀少,气候 过于干旱, 因此杨柳难 以生长。 这反映了我国自东向 西由于降水的减少造成自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 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