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整理讲义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 第三章 统计整理PPT课件

统计学原理 第三章 统计整理PPT课件

• 7、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D )。
• A.组中值
B.组距
• C.组数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 7.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
体系是( A )。
• A.平行分组体系
B.复合分组体系
• C. 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
• 二、多选题
• 1、统计分组有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两种,
下述人口总体分组属数量标志分组的是( BD )。
• A.按性别分组
B.按年龄分组
• C.按文化程度分组
D.按收入水平分组
• E.按居住地区分组
• 2、统计分组是将统计总体按一定标志区分为若干部分的
统计方法。它( ABDE)。
• A.是统计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B.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
• C.是在统计总体之间进行 D.对总体而言是分








简单分组
按经济类型分
国集 其 有体 他 工工 工 业业 业 企企 企 业业 业
平行分组体系
工业企业
按轻重 工业分
按企业 规模分
轻工企业
大型轻 小型轻 工企业 工企业
重工企业
大型重 小型重 工企业 工企业
按经 济类 型分
国有 大型 轻工 企业
集体 大型 轻工 企业
其他 大型 轻工 企业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3.对原始资料进行 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基础
中心
4.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1)完整性 (2)准确性 (3)适用性 (4)时效性
结果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定义 是指根据客观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按照一 定的标志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不同性质的组或类型。

统计整理ppt课件

统计整理ppt课件
显著性水平与临界值
显著性水平是用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概率标准,临界值 则是用来判断数据是否拒通过比较不同组数据 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来判断 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常用的方法 有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
分析和协方差分析。
前提条件
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包括各组数 据的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
适用范围 适用于科研、企事业单位的数据 分析。
R在统计整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R是一款开源的统计分析软件,具有强大的统计计算和图形展示功能。
详细描述
R拥有丰富的统计分析包和函数库,支持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 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能够绘制各种统计图形。
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进行复杂统计分析的场景。
操作难度
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和统计学知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标准差
方差的平方根,也是表示 数据离散程度的量。
变异系数
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用 于消除数据规模的影响, 更好地比较不同数据的离 散程度。
偏度、峰度、四分位数
偏度
四分位数
描述数据分布对称性的量,正偏表示 数据向右偏移,负偏表示数据向左偏 移。
将数据分为四个等份,分别对应于下 四分位数、中位数、上四分位数和上 上四分位数。
保证统计资料的科学性。
及时性原则
及时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保 证统计资料的时效性。
完整性原则
对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完整的 整理,避免遗漏和缺失。
02 数据收集与整理
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
调查问卷
通过设计问卷,向目标人群发放 并收集数据。
数据库
利用现有数据库,从中提取相关 数据。

统计学课件---第二章统计整理-35页PPT资料

统计学课件---第二章统计整理-35页PPT资料
要求编制组距数列。
编制等距数列
编制步骤:
⒈求全距
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⒉确定组距及组数 组距=全距÷组数 组距和组数成反比的关系,组数的确定一般原 则 (1)正确的反映总体各部分质的差异
(2)能够准确清晰的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
编制等距数列
⒊确定组限
组限的表示方法
对于离散变量,相邻组组限可以间断,也 可重叠;
4、基本单位分类 机构单位(住户 法人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基 层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 动的单位。它与机构单位具有隶属关系,一个机 构单位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基层单位,而一个基 层单位仅属于一个机构单位 )
第一节 统计整理概述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统计整理概念
将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加 工整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符合分析的需要。
必要性 是统计调查的继续,统计分析的前 提和基础
统计整理的内容
(一)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和整 理
1、完整性审核 2、准确性审核
(二)对次级资料的检查与整理
的情况。
等距数列 变量值变动区间的长度相等 异距数列 变量值变动区间的长度不完全相等
等距数列
某工厂工人完成生产定额情况表
工人完成生产定额(%) 工人数(个)
90以下
3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0—100
40
100—110
60
110—120
30
120以上
20
百分比(%)
16.7 22.2 33.3 16.7 11.1
合计
❖关键问题—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得界 限
(一)分组标志确定的原则 1、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

统计学讲稿第三章

统计学讲稿第三章

第三章统计整理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一、统计整理的概念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现象的内在特点,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称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包括对原始资料(初级资料)和次级资料(第二手资料)的整理。

二、统计整理的作用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统计整理的程序统计整理的程序:1.审核2.分组和汇总3.编表。

统计整理的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表。

(一)资料的审核审核资料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资料的分组和汇总分组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现象的内在特点,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分组或分类。

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关键。

汇总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单位各种标志的标志表现汇总起来,汇总主要有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汇总。

1、手工汇总有划记法(适用于单位数汇总)、过录法(适用于单位数和标志值汇总)、折叠法(适用于标志值汇总)和卡片法。

2、运用电子计算机汇总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①选择计算机软件包可自编程序。

④数据编辑。

②编码。

⑤计算与制表。

③数据录入。

(三)编制统计图表编制统计图表是把汇总的资料按一定的规则在统计图和统计表上表现出来。

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与原则(一)统计分组的概念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现象总体按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但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这种统计方法称为统计分组。

总体的变异性是统计分组的客观依据。

统计分组的对象是总体;应有分组标志;对总体来说是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1、可以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类型。

通过分组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现象的特征作比较研究,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

2、可以研究事物的内部结构。

可以反映总体的内部构成情况,揭示一同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

3、可以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三)统计分组的基本原则1.穷尽原则 2.互斥原则二、统计分组的种类分组标志,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不同组的标准或依据。

统计学课件讲义 第4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统计学课件讲义 第4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第4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统计数据整理1、概念:统计整理,就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经加工的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为统计分析准备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2、作用:它是从对现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开始,是这个过程的连续点,并为这个过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3、整理汇总必须遵守的原则:在对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最基本、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对统计数据加工整理。

4、数据整理的程序: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案→对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核{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对二手数据进行审核数据筛选→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编码、汇总和计算→对整理好的统计资料再次进行审核,改正在汇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将汇总整理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简明扼要地表明现象的数量特征→积累、公布和管理统计数据注:对原始资料的审核包括准确性审核、及时性审核和完整性审核对二手数据的审核包括完整性审核、准确性审核、重审数据的适用性和时效性5、统计汇总是整理的核心其组织形式基本有3种:集中汇总、逐级汇总和综合汇总,统计汇总的技术主要有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2种。

二、统计分组1、概念:统计分组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2、原则:组内同质,组间差异原则、穷尽原则、互斥原则3、作用:I.可以区分现象质的差别II.可以分析总体内部结构和总体结构特征III.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4、种类: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的标志性质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品质分组(属性分组)和数量分组(变量分组)。

品质分组:就是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

一般地,对于类别数据,采用品质分组。

数量分组:就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高中数学《统计》知识点讲义

高中数学《统计》知识点讲义

第二章统计一、三种抽样方法1、统计的的基本思想是:用样本的某个量去估计总体的某个量总体:在统计中,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2、抽样方法:要求: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相等(1)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不放回、等可能.抽签法步骤(1)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2)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3)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4)抽签时,每次从中抽出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5)抽出样本随机数表法步骤(1)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编号时位数要统一);(2)选定开始的数字;(3)按照一定的规则读取号码;(4)取出样本(2)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特点:容量大、等距、等可能.步骤:1.编号,随机剔除多余个体,重新编号2.分组 (段数等于样本容量),确定间隔长度 k=N/n3.抽取第一个个体编号为i4.依预定的规则抽取余下的个体编号为i+k, i+2k, …(3)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特点:总体差异明显、按所占比例抽取、等可能.步骤:1.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层;2.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3.按比例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数目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 (可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二、用样本估计总体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①作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1)求极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 (组数=极差/组距)(3)将数据分组;(4)列频率分布表(分组,频数,频率);(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根据频率分布表做频率分布直方图应注意两点:频率⑴纵轴的意义:组距⑵横轴的意义:样本内容(每个矩形下面是组距).例1、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对育才中学同龄的50名男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175 168 180 176 167 181 162 173 171 177171 171 174 173 174 175 177 166 163 160166 166 163 169 174 165 175 165 170 158174 172 166 172 167 172 175 161 173 167170 172 165 157 172 173 166 177 169 18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解:在这个样本中,最大值为181,最小值为157,它们的差是24,可以取组距为4,分成7组,根据题意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略)②茎叶图作图步骤:1.将每个数据分为茎(高位)和叶(低位)两部分.2.将最小茎和最大茎之间的数按大小顺序排成一列,写在左(右)侧;3.将各个数据的叶按大小次序写在其右(左)侧.例、某中学高二(2)班甲、乙两名同学自高中以来每场数学考试成绩如下:甲的得分:95,81,75,91,86,89,71,65,76,88,94,110,107;乙的得分:83,86,93,99,88,130,98,114,98,79,101.画出两人数学成绩茎叶图,请根据茎叶图对两人的成绩进行比较.解:甲、乙两人数学成绩的茎叶图如下图:甲乙5 65 6 1 7 98 9 6 1 8 6 3 84 15 9 3 9 8 87 10 3 10 11 4从这个茎叶图上可看出,乙同学的得分情况是大致对称的,中位数是99;甲同学的得分情况除一个特殊得分外,也大致对称,中位数是89.因此乙同学发挥比较稳定,总体得分情况比甲同学好.2、用样本的数据特征估计总体的数据特征(1)、在频率直方图中计算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就是最高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

《统计整理》PPT课件

《统计整理》PPT课件
0
年份
h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CO2排放量
表3-2 2000-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情况
表3-3 某市1998年100个百货商场的年销售与流通费情况
组距
每组变量值变动区间的长度,为上 下限之差
组中值 每组变量取值范围的中点数值
组中值= 上限 下限
2
某地区100个百货商店 月销售额与流通费用情况
销售额(万 元)
上组限U
商(店个数)=10如每额0百中-:费5元支0(组商付=元距5品 的)0销 流d(=售 通万U-元L )
50以下
10
14.2
50~100 20
简单分组:按照单一标志分组
平行分组体系 各分组标志并列使用 交叉分组体系 (复合分组) 各分组标志交叉结合使用
平行分组体系
对教师 的分类
男性 按性别分类
女性
高级 按职称分类 中级 共计7组
初级 2+3+2
青年 按年龄分类
中年
交叉分组体系
按性别 分类 对教师 按职称 的分类 分类 按年龄 分类
共计12组 男 2×3×2
700以上
合计
工人数(人)
10 42 17 15 12 4
100
表3-8某工厂工人完成生产定额情况累计变量数列
按完成件数分 组(件)
500以下 500~550 550~600 600~650 650~700
700以上
工人数 (人)
10 42 17 15 12 4

统计学基础课件 第3章 统计整理

统计学基础课件 第3章 统计整理

指变量数列中每个组用一 个变量值区间表示的形式。 组距数列使用于接连续变 量分组或变量值的变动范 围较大的离散变量的情况。
3.3 分配数列
3.3.2 变量数列的编制
1. 计算全距
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2. 确定变量数列的类型
单项数列还是组距数列
等距数列还是异距数列 3. 确定组数和组距 组距=上限-下限 组数=全距÷组距
第3章 统计整理
学习目标
◎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及作用,统计表设计 原则。
◎理解: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分组标志的选 择原则。
◎掌握:统计分组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统计表的制作,统计图的绘制。
第3章 统计整理
3.1 统计整理概述 3.2 统计分组 3.3 分配数列 3.4 统计表和统计图
3.1 统计整理概述
3.1.1 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作用
1. 统计整理的概念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统计
调查阶段所搜集到的分散的、零乱的、不系统、不规范 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为统计分析 提供系统化、条理化综合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它一般包括狭义的统计整理和广义的统计整理。狭 义的统计整理也称为初级整理,仅指对统计调查所取得 的原始统计资料的整理;而广义的统计整理也称为次级 整理,除了对原始调查资料的整理外,还包括对某些已 经加工过的综合(或历史)资料的整理。
缺少下限组的组中值=该组上限-邻组组距的一半 缺少上限组的组中值=该组下限+邻组组距的一半
5. 计算各组单位数,编制变量数列 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基本原则 重叠组距数列应按“上组限不在内”原则
2020年11月27日/下午5时47分
例题:对某车间工人年龄作调查得到原始资料,由 小到大排列如下表所示,编制变量数列。

统计讲义

统计讲义

第三章统计整理本章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考核内容:1.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1)统计整理的定义(2)统计整理的意义(3)统计整理的步骤2.统计分组(1)统计分组的定义(2)统计分组的作用(3)统计分组的原则(4)统计分组的方法(5)统计分组体系3.统计分布(1)统计分布的概念(2)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3)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基本概念(4)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4.统计表(1)统计表的概念(2)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3)统计表的分类(4)统计表的编制规则考核要求:1.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识记:①统计整理的定义;②统计整理的意义;③统计整理的步骤。

2.统计分组识记:①统计分组的定义;②统计分组的作用;③统计分组的原则;④统计分组的关键;⑤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⑥划分各组界限;⑦统计分组体系。

3.统计分布识记:①统计分布的定义;②统计分布的分类;③变量数列的分类;④组距与组数的定义;⑤等距数列与不等距数列的定义;⑥组限与组中值的定义;⑦频数与频率的定义;⑧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⑨列表法;⑩折线图;⑾曲线图;⑿饼图。

领会:①组距与组数的关系;②直方图。

简单应用:①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②组中值的计算;③频数与频率的计算。

4.统计表识记:①统计表的定义;②统计表的作用;③统计表的构成;④统计表的内容;⑤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领会:①统计表的分类。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本节主要内容:一、统计整理的定义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按照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根据统计对象的特点,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形成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人们对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也是人们从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重要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其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调查资料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整理第一节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和程序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得来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加工,使之系统化,从而得出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包括系统地积累资料与为研究特定问题对资料的再加工。

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资料是分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一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总体情况。

因此,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

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统计整理的程序统计整理是一项细致周密的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因此,进行统计资料整理必须按以下步骤进行: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修订。

为了保证统计资料的质量,在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前,应该对统计调查材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进行严格的审核,看它们是否达到准确、及时、完整,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汇总后须对其结果进行逻辑检查和技术性检查。

3.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

主要根据汇总的要求和工作条件选择适当的汇总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4.对分组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计算。

它包括汇总各个指标的分组数值和总计数值,即计算各组和总体的单位总数,计算各组和总体的标志总量。

手工汇总:划记法、记录法、折叠法、卡片法。

电子计算机汇总:原始数据加工、存储、合并与分类、逻辑检查、运算和汇总表打印。

5.对汇总好的资料再一次审核。

以便改正汇总整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差错。

5.编制统计表,以简明扼要地表达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方面的有关联系。

6.统计资料的保管与积累。

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总体区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这些组成部分称为这一统计总体的“组”。

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即把统计总体划分为一定意义上的性质相异的若干个组;对个体而言是“合” 即把一定意义上的性质相同的个体组合成一组。

其分组原则是,保证组间各单位具有差异性,组内各单位具有同质性。

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统计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所决定的,总体的变异性是统计分组的客观依据。

统计分组是把总体划分为一个个性质不同的范围更小的总体。

例如,对全国总人口这一总体,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按性别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组。

按照每一个标志分组的结果都把总人口划分成了两个组成部分。

如表3-1所示。

通过分组,将性质相同的各单位结合在一起,将性质相异的各单位分开,区分了事物之间质的差异,并能据此从数量上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而反映出我国人口的差异与特征,满足其研究问题的需要。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主要方法,统计分组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区分现象类型。

统计分组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分现象的质。

经济现象千差万别,性质各异,任何一批数据都存在着差异,在进行统计分组之前,这种差异处于无序状态,显现不出来,通过统计分组,反映出了统计总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要了解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必须按某种标志把它们划分为性质不同的部分。

例如,国民经济按行业分组,可以划分为20个行业门类:(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又如,产业可以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济类型可以划分为国有、集体、民营、合营、个体、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类型;(二)、反映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统计往往对总体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总体内各组成部分占全体的比重,以说明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的分布状况,反映现象的内部结构和结构变化,从而揭示现象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例如,我国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能基本说明我国三次产业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三)、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现象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制约关系,一种现象的变化常是另一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或结果。

通过统计分组,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例如,施肥量与农作物产量之间、工人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成本之间、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之间,这些方面的依存关系,都可以利用分组法说明影响因素对结果因素的作用程度。

按化肥施用量分组,再计算各组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可以反映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

三、统计分组标志分组标志,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不同组的标准或依据。

例如:企业按性质分类、人口按年龄分类。

分组标志一旦选定,就必然突出了总体在该标志下的性质差别,而掩盖了总体在其他标志下的不同。

即对同一总体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组会得到不同的分组结果甚至相反的结论。

分组标志选择不当,不但无法显示现象的根本特征,甚至会混淆事物的性质,歪曲社会经济的真实情况。

因此,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

为了达到统计分组的目的,在进行统计分组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是统计分组的关键。

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分组的核心。

分组标志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分组的科学性。

如要研究总体哪一方面的特征,就应该选择反映该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统计总体中的个体有许多标志,选择什么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要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

例如,要了解某单位职工的学历状况,就应选择“文化程度”为分组标志;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以“成绩”为分组标志,而不能用“性别”、“年龄”、“收入”为分组标志,因为这些内容与要了解的内容无关。

因此,根据研究目的,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是保证统计分组具有科学性的关键,是保证统计研究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

(二)、要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明确了统计研究的目的,还不等于能够选择好分组标志。

因为说明同一问题可能有若干个相关标志,在进行分组时,应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标志。

例如,研究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状况,而反映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志有:家庭人口数、就业人口数、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含本人)、家庭年收人、平均每人年收人等。

其中最能反映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状况的标志是“平均每人年收入”,所以应选择这一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请思考:反映企业规模的标志有许多,如企业职工人数、企业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等,请问谁是划分企业规模大小的最具有本质特征的标志?(三)、要考虑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状况以及标志内涵的变化来选择分组标志。

社会经济现象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标志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同一分组,在过去适用,现在就不一定适用;在这一场合适用,在另一场合就不一定适用。

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按所有制形式分组一般是分为四组,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而现在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1)国有企业;(2)集体企业;(3)股份合作制企业;(4)联营企业;(5)有限责任公司;(6)股份有限公司;(7)私营企业;(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外商投资企业;(10)个体企业等类型。

又如,对最低生活水平的确定,就不能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标准,而应根据目前的生活水平状况制定标准,然后再进行分组。

此外,行业的划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结合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选择分组标志,这样可以保证分组标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适用性。

四、统计分组标志种类分组标志确定之后,还必须在分组标志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相邻组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特征,统计总体可以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数量标志分组。

(一)、按品质标志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能直接反映事物间质的差别,给人以明确、具体的概念。

因为事物的属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品质标志分组,由于界限清晰,分组标志有几种具体表现,就分成几组。

例如,人口按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分组,企业总体按所有制分为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合作、其他等组。

有些品质标志分组有时也很复杂,其相邻组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

有些在理论上容易区分,但在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却难于辨别。

例如,人口按城乡分组,居民一般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组,但因目前还存在有些既具备城市形态又具备乡村形态的地区,分组时就需慎重考虑。

其他如部门分类、职业分类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便利和统一,联合国及各个国家都制订有适合一般情况的标准分类目录,如我国就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工业部门分类目录》、《商品目录》等等。

(二)、按数量标志分组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所以,按数量标志分组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按数量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

如企业按工人数、产值、产量等标志进行分组;居民家庭按子女人数分组,可分为0人(无子女)、1人、2人,3人,等等。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而是要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因此,按数量标志分组,应根据事物内在特点和统计研究的要求,先确定总体在某数量标志的特征下有几种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再研究确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界限。

例如,人口按年龄分组,男性分为0--6岁、7--17岁、18--59岁、60岁以上;女性分为0-6岁、7--17岁、18--54岁、55岁以上。

这是由于国家对男女职工规定退休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因此,正确选择决定事物性质差别的数量界限是按数量标志分组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五、统计分组的形式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及其排列形式可分为简单分组、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三种形式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简单分组简单分组就是对被研究现象总体仅按一个标志所进行的分组。

这种分组比较简单,它只能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某一方面的状况。

例如,人口按性别或年龄分组、企业按所有制或规模大小进行分组等。

(二)、分组体系在统计整理中,为了全面认识被研究现象总体,常常需要运用多个分组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分组体系。

例如,对国民经济总体进行统计研究,必须通过按经济类型、部门、产业、地区、管理系统等多种分组,形成国民经济分组体系。

在我们所要研究现象总体中,总是可以选择一系列标志进行分组,所以分组体系是客观存在的,组与组之间层层深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三)、复合分组复合分组就是将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起来进行层叠分组,形成复合分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