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合集下载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 《格致余论》 中的两篇论文 , 即“相火论”、“阳 有余阴不足论” , 创立了“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的论点 , 并在此基础上 , 确立了“滋 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 , 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 , 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 , 再加上人的各 种欲望太多 , 容易引起相火妄动 , 进一步损伤阴精 , 极易导致阴精虚损 , 因此他把 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 《格致余论》 中的许多篇章 , 如“养生 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 养阴立论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 ’不得其要者 , 认为扶阳理论偏激、 狂妄 , 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 , 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 , 以 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 , 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 , 使人们正确 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扶阳名家层出不穷 , 临床用药各有千秋 , 但总体用药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 , 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 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 , 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 , 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 , 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 并且 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 , 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 “滋阴降火 , 杀人无算 , 真千古 流弊 , 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 , 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 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又名附子绵,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安胎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阳痿不育等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附子的临床应用。

案例一,风寒湿痹。

患者李某,男,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寒热循环,舌苔白腻,脉浮紧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风寒湿痹。

方药选用附子10克,
细辛10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甘草6克。

连服7天,症状明显好转,关节
疼痛减轻,活动灵活。

案例二,胃寒呕吐。

患者王某,女,30岁,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紧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胃寒呕吐。

方药选用附子6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连服
5天,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恶心呕吐减轻。

案例三,阳痿不育。

患者张某,男,40岁,因阳痿不举,精囊痛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肾阳不足,方药选用附子10克,肉桂10克,仙茅10克,枸杞子10克。

连服10天,症状明显
改善,阳痿不育症状减轻。

综上所述,附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
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附子,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
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附子治疗案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谨慎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73岁扶阳派老中医:凡病必阳气虚弱,调理脾胃重视后天之本为关键

73岁扶阳派老中医:凡病必阳气虚弱,调理脾胃重视后天之本为关键

73岁扶阳派老中医:凡病必阳气虚弱,调理脾胃重视后天之本为关键日常诊疗中有不少患者会问到,平时吃饭很注意,顿顿家常便饭,很少喝酒应酬,但就是脾胃不好,爱生病。

仔细看舌头,舌苔薄白有齿痕,这是体内有湿气吗?应该怎么调理?不少患者都有这样的问题。

点击加载图片我看病时,看舌把脉,观病人气色,出发点即在于人体五脏六腑的阳气盛衰。

这个道理也就是重视阳气的作用。

这是我的主要学术观点,临床上以此理看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人身的气化,全在阴阳二字。

一切阴,皆是静止的,古人谓之死阴。

唯独阳气才是灵动活泼,有一丝阳气便有一片生机。

阳为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

阳气和健康乃至寿命都息息相关,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

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

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也是这个下焦真火。

点击加载图片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陨命。

因此,阴为死阴,阳才是活阳。

离开了活阳,要死阴何用?可惜,目前临床上一派滋阴用事,阳药不用,何以救危扶厄?为了说明什么是阳气,举个重用扶阳法治疗红斑狼疮大出血的病案。

从此案可见,阳气的虚衰会影响到病人的生死。

且病人生死攸关的时刻,重用扶阳就是救命。

一位36岁的女患者,患有红斑狼疮多年,一直在当地医院治疗不见改善,后来找到我,当时这位患者是红斑狼疮引起的经期大出血,也就是所说的血崩,她的母亲曾经在我这看过病,看到女儿受此折磨,通过视频连线我,我观其舌苔面色,又详细询问了病情病症,总结出造成大出血的原因。

一个是该女子本身阳气就虚弱,器官功能差,因此不能及时止血。

另一个原因是之前医生大多采用寒凉用药,浑身阳气不能舒展,使病情加重。

我给她开了处方,利用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重用扶阳用药附子,每副药250克,患者服用完1副药,大出血就止住了。

后来患者康复后回到辽宁老家,给我邮寄一面锦旗,感谢患者以及家属对我的支持与信任。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摘要】附子乃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功效之卓著,但该药最有用亦最难用。

它乃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大热大毒之品,药性极其峻烈,临床应用不无顾忌。

故历代诸多医生“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

但是善用扶阳法的医家多会用大剂姜附治疗疑难杂症及急危病症,故认真研究其附子的使用对提升现代临床治疗水平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Ab ts ract:Monkshood is one of the four mang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It iscalled“medicine in four dimensions”.The effect of monkshood is very distinguished, but it is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to use.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 and contains poison.The property of this medicine is extremely fierce,which is scrupled by clinical application.Many doctors in the past dynasties “thought monkshood as a snake in their linfetime”,and didn't dare to use it.But the physicians who are good at Fu Yang method usually use large doses of ginger and monkshood to treat incurable diseases and acute symptoms.It is very valuable to seriously study the use of monkshood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modern clinical treatment.【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扶阳派;附子;大毒【作者】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R289附子乃毛茛科药用植物乌头子根之加工品。

中医-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中医-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

郑钦安扶阳理论始于坎离说郑钦安,名寿全,钦安为其字,生卒时间不确,约在1824~1911年间,近代四川著名医家。

19世纪中叶,悬壶成都,治病疗疾注重扶阳,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之药,以“郑火神”“姜附先生”而名满巴蜀。

传世之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系统阐述了扶阳理论的理、法、方、药,对近现代扶阳派的形成影响甚大,被后世认为是扶阳派的开山。

据考证,郑氏弟子甚众,尤以卢铸之得其真传,因善用辛温重剂而冠以火神之名。

其后,有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吴佩衡、唐步褀等医家,皆奉扶阳说为圭臬,擅长姜附热药的运用,竟而形成扶阳一派。

这些医家中,除卢铸外,其他与郑氏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师承关系,但受郑氏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传承和发扬其学说却是十分显然的。

郑钦安提出扶阳论,首先阐明的是扶阳之理,其中又包括三个问题:何为阳?为何扶阳?如何才能扶阳?这些问题的解答,顺理成章地为扶阳论治铺平了道路,也奠定他作为扶阳派开山人物的地位。

坎离说坎离是郑氏扶阳理论的逻辑起点。

坎,水也,在人体为肾;离,火也,在人体为心。

水火具阴阳之象,又属五行范畴,最能代表和说明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

郑钦安认为水火互济(心肾相交)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始动力:“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

”立极阴阳概念的提出郑钦安论述坎离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立极阴阳”,并说:“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立极”是郑氏扶阳理论的一个特殊概念,在其著述中不断出现,而其他古今医籍均无此说,故可将之作为厘清郑氏扶阳原理的一个入口。

立极,本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

古代的帝王登基,叫继天立极,是指其社会地位达到人伦之顶点,无人能及,因而得已奉天承运,继位统治。

风水学中也有立极一说,此立极指的是风水勘察的原点,确立这一点之后才能进行人居宅舍的布局设计。

从《云中歌》里许平君之死谈中药毒性

从《云中歌》里许平君之死谈中药毒性

从《云中歌》里许平君之死谈中药毒性原作者:傅青主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中药材天地网讯】11月25日,一条重磅新闻震惊云南,震惊中药界——“滇商领袖”,云南云安集团董事长苏云安,疑因过量服食乌头引起中毒,最终不治身亡。

此条新闻一出毫无意外地再次引起媒体和部分反中医人士对毒性中药的一片口诛笔伐。

忽然想起近期正在热播《云中歌》里的“西汉第一谋杀案”——布衣皇后许平君之死。

一代贤后许平君终久云中殇歌断话题得从汉武帝说起,武帝刘彻文韬武略、南征北战,在历史上可与千古一帝秦始皇齐名,毛主席也在诗文中将其列为“秦皇汉武”。

但牛皇帝必然得有牛将军来撑台子,于是大汉“战神”、骑兵战中的“曼施坦因”霍去病惊艳登场。

17岁时首次出场就能“率800骑,驱敌数百里,斩获2280人,俘单于叔祖数人”,霍战神的能打可排中华战史10大名将,也是《十七史百将传》里最年轻的将军(笔者对他的敬仰之情仅次于南梁开了外挂的超人陈庆之)。

特别是霍氏骑兵迂回闪击战能力——前无古人,后只有大明第一猛将徐达能与之媲美。

汉家铁骑虽远必诛这位战神不光能打,还有一样东西出众——帅!既是当时第一美女卫子夫的外甥,“外甥随舅”;又是武帝刘彻的“闺蜜”,没点姿色能行吗?所以,霍去病23岁死去时,汉武帝的伤心可想而知——痛哭流涕,把北方战区的铁甲兵拉出来,分两列沿着长安城一路排到茂陵东为其送葬,其地位尊崇足见一斑。

从此,也造就了霍氏权臣政治的崛起,其中的带头大哥就是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

特别是随着汉武帝的死去,霍氏家族更是如日中天,掌控了朝庭多数核心部门。

公元前74年,霍光甚至能把登极才27天的昌邑王刘贺赶回老家。

也就是这几天电视上天天出现的海昏侯(最近老是新闻直播南昌盗墓,挖的就是这位老兄的坟),这个名符其实的二百五昏君,赶来登极路上还不断强抢美女日夜欢娱,多亏没当成皇帝。

随后从民间迎回来汉武帝嫡孙——汉宣帝刘病已,那可又是一代明君啊,部分史学家甚至认为汉朝“强于汉武,盛于宣帝”。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附子,又名砒霜、附子砒霜,为毒性极强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常被用于治疗寒邪内盛、肾阳不足、阳虚寒冷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疾病的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附子治疗寒疝。

患者张某,男,45岁,因寒疝引起的腹痛、腹冷、睾丸下垂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诊为肾阳虚寒,属于肾阳不足型寒疝。

医生开具了附子理中丸的方剂,患者每日按时服用,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腹部不再感到冷气,睾丸也逐渐恢复正常。

案例二,附子治疗冷痢。

患者王女士,30岁,因腹泻、便稀、恶寒等症状就诊。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诊为寒湿侵袭引起的冷痢。

医生给予了附子泻心汤的方剂,患者服用后腹泻情况逐渐好转,同时也减轻了恶寒的症状。

案例三,附子治疗阳痿。

患者李先生,50岁,因阳痿多年未能治愈,来到中医门诊求治。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了附子理中丸配伍补肾壮阳的方剂,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阳痿症状明显改善,性功能逐渐恢复。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展示了附子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附子属于剧毒药物,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自行使用。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体质虚弱者,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治疗疾病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合理搭配其他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对于一些寒邪内盛、肾阳不足、阳虚寒冷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谨慎使用,遵循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阴人。

童年随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随后东渡日本考查医学。

1926年由川入沪,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

祝氏治学推崇仲景、景岳诸家。

著有《伤寒质难》,提出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

临证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美誉。

祝氏认为温扶元阳首推黄附片,沉寒痼冷可用生附片。

服用各类附子,必须先以热水煎煮至半小时以上,再纳他药同煎,则附子之麻味消失,虽温而勿僭矣。

川产黄附片乃盐卤所制,其性纯正,故称为佳品。

祝氏在伤寒中擅用附子。

他认为神经中枢为指挥抗战之首府,神衰者附子以壮之;其为虚性兴奋也,龙、磁以潜之。

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附子配伍枣仁以强之。

至于形虚气怯、神萎力疲者,独任附子振奋细胞,活跃抗力,以奏捍邪之功。

祝氏阐发温潜之法,为其临证用附子一大特色。

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

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

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

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

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

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

宜与温潜之药。

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常用附子配磁石,其门人陈苏生先生为之注解:“附子兴奋,磁石镇静,兴奋伍镇静,失其兴奋镇静而为强壮”。

温潜之法,当伴祝氏医名而不朽。

吴佩衡(1886-1971),生于四川省会理县,1921年至云南行医,1939年任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建国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吴氏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对仲景学说有深入探究。

吴氏临证赏用附子,应用范围广,投药剂量大,配伍方法多,每能起大症、救沉疴,因而有“吴附子”之雅号。

吴氏曾撰《中药十大“主帅”》一文,将附子列为主帅之首。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的巨⼤作⽤,在于温通⼗⼆经络,⽽⾮补肾阳附⼦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但⽕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药,不是补肾阳。

附⼦的作⽤是温经散寒,能通⼗⼆经络,能使阳⽓外达,⼲姜和⽢草对脾起作⽤。

之所以很多病⽤附⼦能起作⽤,是因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的作⽤就是温通经络,使⽓机流畅⽽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

⼤家要厘清认识,好不好?郑钦安的⽤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附⼦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解应该是这样的:⽤附⼦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姜守⽽不⾛,⼲姜,⽢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附⼦。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肾也!钦安也误啊!⽕神派擅⽤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神⼤家对此却隐⽽不彰。

吾今和盘⽽出,诚⼀⽚救世的仁⼼。

冀⼤家不要被刘⼒红等所误,失其宗旨⽽乱⽤附⼦。

举个例:⽕神派治⼝⾆⽣疮等虚⽕症,⽤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我辈谨记。

重申:附⼦⾮补肾阳之药。

其功⽤在于温通⼗⼆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剂中使⽤以助药效,但对⾮寒湿阻滞之⼈使⽤,则会⽣热风,不宜使⽤!即使⽤,也得合理配伍。

⼈之内伤杂症,多因为⾎瘀⽓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黄祛邪,有的⽤马钱⼦,⽽⽕神派的显著特点是⽤“附⼦”以消阴翳,⽤⼲姜,⽢草培⼟以补中⽓(但⽕神派说是⽤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样。

附⼦在⽕神派⽤药中,相当于⼀个“先锋官”的作⽤,现在的⽕神派传⼈对附⼦的运⽤,似乎有违钦安先⽣原旨,钦安先⽣⽤药,有时也⽤阴药的,现在的⽕神有的好像不⽤阴药,不知现在的⽕神还是否执定中州⽽兼顾三焦,对附⼦动则⽤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之⾝体,相⽕(肾阳)为体,君⽕(⼼⽕)为⽤。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五)五、附子的合理应用(一)概论附子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用之得当,效果卓著。

但也不可滥用附子,因附子毕竟是辛热有毒之品,用之当掌握其阳虚症的适应症,即辨证为前提的原则。

曾有人统计过某名医一段时间的处方,无一方不用附子,无一人不用附子,还有人撰文认为说什么方药里都可加附子,就像做菜放味精提鲜一样;还有的认为附子就像激素一样,什么病都可以用上一点儿。

这些观点都违背了辨证论治的精神,都是欠妥的。

特别是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传播,加上某些或有意或无意的渲染,“火神派”的火似乎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学术思想,少数似懂非懂、浅尝辄止的医生,将“火神”的这把“火”与附子应用直接划上了等号,这种不分虚实寒热、阳虚、阴虚的做法,都严重地偏离了郑钦安的思想本意。

一个真正的学者,是在学好郑钦安医学三书的前提下,把握好阳虚、阴虚证的辨证原则,并且借鉴当代诸多火神派医家具体经验的同时,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当热则热,当寒则寒,是在分辨阴阳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郑钦安),善于抓住阳虚证本质的情况下,应用好扶阳学说理论,而后充分发挥附子的独特作用,而不能把“火神”之“火”看做为一种时尚流行。

有人认为,火神派源于四川一带,这与其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四川盆地属温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的特点,与中国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1月平均温度一般都高出3○C以上,最低温度一般高出10○C以上,造成盆地湿气重、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色。

成都一年中阴雨天多达250~300天,形成了阴雨多、阳光少的气候特点。

正是这种湿热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四川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川菜都以麻辣味为特点,全国闻名,而川人将附子当菜吃,也就意味着附子在四川人身上有着或多或少的耐受性,但是其他地区有多少人能耐受如此剂量的附子就很难说了。

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也并非完全正确。

原因是:郑钦安之亲传弟子卢铸之先生,在郑氏去世之后遵师命,曾3年多时间游遍中国的20多个省,去观察火神派理论是否能在全国合理应用,结果考察后认为,扶阳学说适用于全国各地区。

论附子:附子的传统炮制及使用禁忌

论附子:附子的传统炮制及使用禁忌

论附子:附子的传统炮制及使用禁忌选自学苑出版社新书《扶阳医学与圆运动》。

留言精彩者赠《新经方实验录》1册,共4册。

(一)附子对扶阳医学的重要性附子为扶阳医学的立法之要药,不可或缺,是以坎立极之品,没有附子,扶阳医学的立法体系就不复存在,它成就了扶阳医学。

(二)附子原产地及种殖附子原产地,自古至今历代以四川江油坝上为附子道地产区。

那里的附子冬至将育好的种苗栽种于地下,是自然界一阳初生之际。

到夏至后釆挖,是一阴初生一际,它的生长过程完全是在阳气春生夏长这个阳气最显露旺盛的阶段,它孕存的阳气丰厚而饱满,所以称它谓扶阳医学的第一要药。

(三)附子作用及其质量的重要性扶阳医学以善用附子而著称,附子:回阳救逆,救命一线。

大温坎水,启发生机,气血温充,五脏得养,胎元易长,百骸得温。

大启坎阳,升于中上,驱散阴霾,天清地泰。

大温中下,相火温脾,中土运转有力,坎离易于交通,生机气化无阻,所以附子的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药物无所能及的。

那附子的质量更是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扶阳医学的治病效果,甚至决定着扶阳医学的生死存亡。

附子质量好,治疗效果就好,救人就多,社会反应大,扶阳医学就会得以更好更快地传承与发展。

如附子质量差,炮制有误,那不仅影响治病效果,而严重的是有生命危险,那对扶阳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将会是灾难性的打击。

所以学习传承发展好扶阳医学,必须首先弄明白并掌握好附子这味药。

一要选认道地药材,二要正确炮制过程,方可用此担当其重任。

(四)四川道地附片的特点四川江油附子个大,外观小爪多,粉足,附子油多,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些,炮制附片时,透发的是香味。

生附片纵切面中间有明显的菊花纹路,其他区域的附片则没有。

(五)附子的传统炮制1.有记载的附子炮制方法(1)汉代有火炮法;(2)晋代有炒炭法;(3)南北朝刘庆时代有东流水并黑豆浸的方法;(4)唐代有蜜涂炙法;(5)宋代有水浸、生姜煮、姜汁淬、醋浸盐煮、醋淬、童便浸后煨、赤小豆煮、姜炒炙等法;(6)明代增加了煮制、蜜水煮、巴豆煮,防风、盐、黑豆同炒等法;(7)清代有甘草、防风煮后再用童便蒸等法。

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研究

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研究

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研究目的:从扶阳派医案及著作入手,以《伤寒论》理论为指导,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对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进行研究。

方法:收集.5位扶阳派医家运用姜、桂、附的医案424例,处方969个,包括初诊处方424个,复诊处方545个。

从中提取医案来源、病证名、舌象、脉象(包括指纹)、症状、各医案处方用药(包括初诊和复诊)、药物用量、煎服法、处方剂型、姜桂比例、桂附比例、姜附比例、姜桂附比例、复诊姜桂附的加减变化量、药后反应、用药季节、患者性别、年龄共18项内容,对其中的症状、中药名称、剂量作数据规范处理,在资料经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4个资料数据表,包括:①医案相关资料表:②症状规范表;③初诊及复诊处方用药表;④复诊姜桂附用量加减变化表。

数据表建成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综合5位医家运用姜桂附的规律,得出以下结果:1.处方用药2~17味,处方剂型有:汤剂,丸剂,酒醴剂。

2.干姜、桂枝、制附子3味药在各位医家的处方中使用频数居同类药物中最高。

姜桂附用量范围及常用剂量如下:①姜干姜用量范围1.5~500g,常用剂量4.5~60g。

生姜用量范围3~240g,常用剂量6~62g。

煨姜用量范围6~12g,常用剂量9g。

炮姜用量范围3~120g,常用剂量9~30g。

姜炭用量范围1.5~50g,常用剂量4.5~15g。

生姜皮用量范围4.5~60g,常用剂量9g。

生姜汁用量范围10~20滴,或半茶匙~一茶匙,常用剂量10滴。

②桂肉桂用量范围0.9~24g(汤剂),10~60(丸剂)。

常用剂量1.2~10g。

桂枝用量范围1.8~50g(汤剂),丸剂可用至60g。

常用剂量4.5~15g。

桂心用量范围3~9g,常用剂量3~6g。

③附制附子用量范围1.5~500g,常用剂量4.5~60g。

附子初诊起始用量4.5~250g,常用起始用量9~100g。

生附子仅用1次,用量为18g,先煎2小时。

张仲景《伤寒论》中附子运用

张仲景《伤寒论》中附子运用

张仲景《伤寒论》中附子运用附子 , 大辛 , 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而善通十二经。

《伤寒论》用附子者凡 36 见 ,涉及条文33 条 , 方证20 个 , 方后加减法3处 ,施治多种病证。

其配伍精当、园机活法,足为临证师表。

笔者对其运用 , 初探如下。

1 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四逆汤以附子为君并伍干姜、炙甘草而成, 在《伤寒论》少阴病寒化证中运用甚多。

如 323 条: “少阴病 , 脉沉者, 急温之 , 宜四逆汤”。

凡汗、吐、下后见“下利清谷”、“厥逆”、“脉微欲绝”或虚阳外越之发热等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者均以四逆汤回阳救逆。

表里证相兼而里阳虚衰者, 先用四逆汤急救其里。

此外, 还见于阳虚而寒饮不化(324 条) , 阳衰阴盛致厥 (353、 354 条) 以及霍乱亡阳(388、389 条) 等。

总之 ,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总方, 附子大辛大热 , 为补益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 走而不守 , 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力挽沉疴。

而“附子无姜不热”, 故配干姜守而不走 , 温中复阳, 更佐炙甘草温养扶正 , 三药并驱, 可见仲景处方之精当。

在四逆汤基础上, 仲景另制四逆汤类方随证选用。

如四逆加人参汤 , 用于霍乱后“恶寒脉微而复利, 利止亡血”之亡阳脱液证 (385条) , 以四逆汤回阳救逆 , 并加人参益气生津。

如里寒太甚 , 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证 , 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等 (317、370条) , 证势较重 , 则于四逆汤中加重附子用量 , 倍用干姜, 即通脉四逆汤 , 急散内寒、以拯阳气。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而成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用于吐利交作致阳气衰、阴液竭之“汗出而厥 , 四肢拘急不解 , 脉微欲绝者”(390 条) , 以通脉四逆汤重剂回阳 , 加猪胆汁苦寒和阴 , 且有引阴入阳的反佐之妙。

如为少阴病虚寒下利证 (314 , 315 条) , 则用白通汤 ,以葱白通阳散寒 , 姜附回阳救逆。

医家李可运用附子经验秘法

医家李可运用附子经验秘法

医家李可运用附子经验秘法医家简介李可老中医,当代著名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论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著作问世,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附子的剂量探索近代由于受教课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

李可老中医认为:为什么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g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6~1/10。

如现代教课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g(先煎),干姜10g,炙甘草6g。

象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老中医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的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

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g,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老中医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定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证考究,李可老中医以经方原方折半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80年代后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g。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四、附子的用量与用法(一)用量用法1.概论附子的用量,当代教课书《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都标示出附子量为3~15g;《中国药典》未说明先煎,教课书上注明先煎30~60分钟。

附子用法与用量,最早而且最为完善的就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考仲景时代附子的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用二枚,最多者用三枚,按一枚附子20~30g计算,最大量可达90g左右;若仲景用生附子的话,其量还会更大,因生附子的功用应该是炮制附子量的2~3倍之多。

火神派医家,大都精研伤寒学术思想,很显然是继承了张仲景扶阳重剂的观点,因而造就了火神派医家大剂量应用附子的特色。

特别是火神派领袖郑钦安,其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之中,不仅用量过两,而且尚用生附子至两者,显然是发扬了仲景学说与用药风范。

火神派步入后尘者,其附子的用量,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嫌。

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一般起始量都在30g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到500g。

更有甚者,李可老中医一昼夜之间附子用量达600g之多,比吴佩衡先生犹过之。

吴佩衡教授之子——吴生元教授认为,附子常用量为30~60g,病情严重或病势危重者可加量,如用至100~240g。

但他认为用,附子并不是量越大越好,原则是以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但是,四川的王谓川先生认为:“然附片必用至60g方有疗效”。

总结火神派医家及有关其他医家应用附子的经验,笔者认为一般阳虚阴盛者,附子起始量可用30g,然后可逐渐增加,每服3剂,可增加15g,如45g、60g、75g、90g,最大量用至100g时,一般阳虚重症都能起效,但危急重病患者可达200g以上可能才能取效。

如果没有应用这方面经验的医家,还是从小剂量10g着手为好,只有慢慢地体会并逐渐加大附子量的认识,才能摸索出自己认为适合病家的附子剂量。

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

附于走而不守,并非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贮存的元气或说元阳,有人以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 最为棘手。

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致使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致使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发阳虚,就象燃烧灯心, 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

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

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医治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

即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

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 不用附子,临床效果仍是不错的。

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

我感觉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于,超级人能够经受, 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宜本品具有作用,临床上用于减缓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历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迫害心肌细胞。

还有发汗作用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 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 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梔于豉汤, 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苓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火神门每周药解】扶阳派常用药——附子

【火神门每周药解】扶阳派常用药——附子

【火神门每周药解】扶阳派常用药——附子@火神门:本期【每周药解】为大家介绍扶阳派常用药——附子火之女神来到世界,爱上一个勇士---风之子。

于是,她帮他得到了江山。

勇士成了天子之后,专心国政,不再锺爱女神。

天子那主宰万民、万夫莫敌的能力,其实需要结合女神才能实现。

但是,女神因天子不重视爱而日渐怀恨失控。

有一天,天子临幸女神。

此时,因为勇士已经变心,那原本热如鼎中沸水的拥抱已经不再。

于是,当火之女神因恨意而心如死水,风之子的心脏忽然如遭雷击般,停止了。

风之子死后,变成了地上的一颗开花植物。

火之女神相当痛苦后悔,她依旧深爱勇士,也觉得自己无颜回天。

于是,她不回天界,潜入地下,仍拥抱着那开花植物---【天子】的遗体,【附】身在这开花植物的根部。

在阴寒的地下,缺乏那热如沸水的拥抱,火之女神无法克制自己的心痛,于是一再与主根决裂;但她的本心,是另一个不竭的力量,总能【引火归元】使她的灵魂始终与天子同在。

又结合,又决裂,就成了一颗颗突出于主根的【附子】。

所以,附子藏着火风炽爱结合中的绝对大能与悖反:1、能流通九天,却“走而不守”;2、能疏通千江、蒸散七海,却“包含剧毒”;那剧毒,一旦有爱情的沸水-----爲了爱情而耐心烹煮半天的沸水,就能完全祛除。

每一个善用附子的人,都进入了这神话中,却大多未能尽其全妙。

因为,“附子之力,走而不守”。

唯有认识自心的人,才能认识女神之所爱---附子之所附。

之后,才能懂得如何运用“附子の心力”---泽天夬阴、引火归元、气住中脉的根本,从而唤醒蜷隐灵识,证悟一切种智。

中国附子之乡~四川江油江油附子产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为著名川产地道药材。

《药物出产辨》称附子“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

江油附子为江油特产,栽培历史有1300多年,炮制历史亦逾千年。

中国民间一直就有“世界附子在中国,中国附子在四川,四川附子在江油”的说法。

江油附子为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

《唐本草》称:“天雄、附子、乌头,并汉蜀道绵州、龙州者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

附子走而不守,并不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储存的元气或者说元阳,有人认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最为棘手。

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导致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导致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起阳虚,就象燃烧灯心,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

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

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治疗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

即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

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不用附子,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

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

我觉得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子,非常人可以承受,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好
本品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毒害心肌细胞。

还有发汗作用
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
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
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芩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扶阳,最怕那些——画虎不成反类犬,动辄附子60,120克,把某某名家的个别病案当成金科玉律,能不出问题吗?
附子的用量与煎法
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熟,生者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白通汤,炮者用于温阳扶阳、散寒除湿,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等。

考其用量,一般用一枚,甚者二枚,最多为三枚,按一枚20-25计算,大约在80左右,而扶阳派诸家用附子则多为大剂量,甚者超大剂量,郑钦安、吴佩衡、卢铸之、卢崇汉、范中林、李可等常用量都在30
克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克、200克、300克,最多用至500克.川、滇的医家附子的用量都偏大,用量之所以大的原因除了病证适应外,可能尚与地域和医家个人的风格相关,此外,附子的煎煮法也是影响到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众多医家主张大剂量应用附子时,必须将附子先煎三小时以上,再入他药同煎。

吴佩衡用附子必久煎3小时后试尝,半小时后不麻口,才与他药同煎服之。

他用附子特点有三:一是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小时以上)。

四川龚志贤:“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无毒性反应了。

余用制附片30克以上者,必须先先煮一小时,用量在60克必须先煮二小时,以入口不麻为度。

”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不耐久煎,长时间煎煮可水解为乌头原碱,毒性大减,但强心作用能存,而乌头碱等毒性生物碱是附子抗炎、镇痛、镇静的主要成分,长时间的煎煮使其毒性成分减少,可其治痛除痹的疗效也会降低。

所以,用量的大小应与病症相适应,大多数的医家对附子的用量多以审慎态度,常用量早10-15克之间,最好不超过15克,以冷水快速煎煮,临床证明有省药、省时间、高效、速效、安全之诸多好处。

东华煎药机加温至120℃,蒸煮2小时附子即几无毒性。

笔者老师应用附子遵循的也是这个原则,虽然偶有超大剂量的使用,但都视病症而定,且采用少量多次、间隔时间服的办法,疗效尚令人满意。

病症的阳虚程度的轻重,决定着附子用量的增减。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经方医学论坛——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
论坛
看着热闹,也来说两句,抛砖引玉。

1、烧火要添柴的,烧火不懂添柴,火越大熄得也越快。

2、好厨师要非常懂得控制火侯,炒菜要大火,煮饭太大火就有可能烧糊了。

至于煲老火靓汤,更要考究小火慢煲。

大火烧开五分钟就端上餐桌的,在广东是不能被称之为汤的。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要想着一日猛烈太阳就可以将三尺寒冰都化掉。

况且冰化太快,引起洪水又咋办呢?
不过,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乱用附子的现象。

杜少辉博士在扶阳论坛上还碰到比拼大剂量用附子的医生,不少人以为敢用附子就是火神派传人、扶阳派高手,卢崇汉先生说,不是敢用附子就是扶阳,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用附子是很讲究的,要怎样组合才能避免副作用。

卢氏传承200年没有出现用附子的医疗事故,这是在充分掌握了扶阳学说核心的基础上的,用附子而不知道配伍的组合,最后的结果不是扶阳反而是毁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