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

合集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7 《朱子语类》三则

7 《朱子语类》三则
工夫:同“功夫”,能力 埽除打叠: 洒扫收拾,即梳理清楚 苟且:马虎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需要用天理和人欲之间的不同来分辨这种情况。
2.为什么我们要克制人欲?
1.乃为人欲引去,事却已悔,此便是无克己的 工夫 2.及至前面荆棘荒秽,却又生后悔
3.我们大部分人处于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 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使其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 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 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 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 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 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
对于穷义理、克人欲我们应该采取一 种怎么样的态度呢?
▪ 曾子语录“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第一则有何作用?
朱熹在这里引用了曾子这句话,是为了说 明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生目标,这 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此要尽心尽 力去完成,而且要长时间的坚持。这也暗 含着对前文所讲的理欲之辩、克己复礼的 修养功夫要认真对待的教导。
▪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 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人之所 以有这四等,就是因为气质的不同,即对天理的 禀赋不同。阴阳调和,五气具备,他们对天理的 禀赋没有受到任何遮蔽,这就是圣人。其他人各 有偏重,所以对天理的禀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 遮蔽。这就在道德品质上形成差异。对于普通的、 大多数来说,他们禀赋的天理本来就受到不同的 遮蔽,因此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程中
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 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3、理气论
4、心性理欲说
二、程朱理学的发展情况
兴起:周敦颐、张载 形成:程颢、程颐 高峰: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
崛起与衰败:王守仁心学; 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三、朱子名句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 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 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
少年易学老难成, 一寸光阴 不可轻。
︽ 朱 子 语 类 ︾朱 三熹 则
一、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 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谥号文,人称 朱文子。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闽 派代表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孟之后 又一大儒家。
1、论教育
2、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只图眼前,得过且过。
上则因循苟且,下则蒙昧无知。

2、不循礼法。 夫 秦 灭先圣之道,为苟且之治,

故立十四年而亡。 3、随便,马虎,敷衍了事。
不得苟且放过。
4、勉强。
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暖。
四、字词积累
1、大部分。
大名东北县分,老小大段惊移。
2、形容数量多。

5我、竭十此分大。段心思,不可不谓经营 如惨国澹手。棋,不须大段用意,终局
提高 精神 境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吟(孙洙)
古 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 自知(苏轼)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读 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
之 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
法 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
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 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 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 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 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 “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 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 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 人为己任”。
字元晦,号晦庵,著名 理学家,教育家,宋代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 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 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 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 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 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 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 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 九百年之久。
讨论
• 读书要不要有功利目的? • 带着功利目的读书能走多远?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体裁:七绝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 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 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事功之中,如果一个君主有道德,他就必然能建功立业,为民生 造福。假如他不能建功立业,就不能认为他有道德。如果将道德 与事功割裂开来 )陈傅良的这句话是对陈亮功利主义哲学
最为准确的概括。 陈亮思想具有一种超前性,因此,他最终在历史舞 台上湮没,也是一种必然。(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 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做 工夫。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 朱丈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盗贼不远。陈傅良 《答陈同甫三》) 。
第三则学习
•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又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孟子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执行的命
令,对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依法执行
死刑。

2.课堂寄语:



丘吉尔曾说:活着的意义是什
伸 么?就是为高贵的事业而奋斗,为
了使这个混乱的世界更美好,为了
死后活着的人。冯友兰也提出了人
生四境域说:自然境域、功利境域、
道德境域、天地境域。
伍 2.课堂寄语:
拓 展 延 伸
叁 (三)具体研习第三则:
合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
作 文,疏通文意。
探 究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视察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本则环绕一个什么问题进行议论? 合 作
探 明确:义利问题。
作 探 究
文,疏通文意。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战战兢兢:畏惧而发抖,或谨慎谨
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你是
合 作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探 明确:“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
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贰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识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
储 会长达九百年之久。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 备 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字体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

“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7 《朱子语类》三则

7 《朱子语类》三则

“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 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 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 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 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 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 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 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的话说:"夫仁人 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
代盐铁之议,以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 60余人为一方,以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
羊等公卿为另一方,在义、利问题上展开了针 锋相对的争论。前者主张"罢郡国盐铁、酒榷、 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后者"以为
探究:义与利的关系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 墨子重利,但也"贵义",<墨经>说:"义,利也。"墨
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 中国家百姓之利"。 法家韩非也注重利。汉代董仲舒重义轻利,认为" 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
朱熹所提倡的“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 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 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 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第7课 《朱子语类》三则

第7课 《朱子语类》三则
读外,还鼓励我们要多用心、勤思考。他的这个见解和今 天熟语所讲的“脑子越用越灵”是一样的。我们只有多 动脑思考,才会发现更多的自然和社会奥秘,我们才能变 得更聪明、更富有智慧。
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2)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3)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4)大凡为学, 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动词,引诱 动词,连接 名词,七言诗的一种 动词,伸 动词,延请
名词,关键 名词,事务 名词,织布机 名词,预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 了炫耀自己。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名词,遍、次 动词,通过 名词,错误 动词,做错 动词,超过 形容词,过分
动词,穷、尽 形容词,完、尽 形容词,困厄 形容词,尽 动词,极、尽
(3)引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②控蛮荆而引瓯越 ③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⑤引赵使者蔺相如 (4)机 ①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②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④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全面而系统地 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其论述范围很广,自天地万物之源, 至一草一木之微,从自然界到人类本身,无所不谈。该书内容丰 富,析理精密,向来为学者所推崇。
1.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是宋代理学的 集大成者。

《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

《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
——《训学斋规》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
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和明净如鉴的方塘, 与读书有什么关系?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二)》
如何理解诗中的“春水”?
你还知道哪些读书的方法?
语朱 类子
第二则
天理人欲
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 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 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朱子语类》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在天理和人欲交锋之时,我们应当如何பைடு நூலகம்进行自我约束?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面临天 理和人欲交战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小心谨 慎,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能“身后有余 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感谢聆听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
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 要自为己?
语朱 类子
第三则
义利之辨
在义利之间,我们应当如何选择?
当我们回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整个体系, 甚至古今中外的整个文化体系,没有不讲利的。 读书认字,不外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 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为了成仙成佛,也 还是在求利。仁义和道德其实也与利相关,但 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 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读书,让我们即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拥有富 庶的生命,让我们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 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虽未入过繁华 之境,未听过喧嚣声音,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 滚烫心情,但书本给了我们所有的智慧和感情。拓 展了我们灵魂的广度和宽度,让我们能够在跌宕起 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温柔安定的内心。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
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认真执教
《朱子语类》简介 朱子语类》
•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中国宋代景定四 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 (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 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 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 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 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 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 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 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 容丰富,析理精密。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 高精神境界。 高精神境界。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 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 “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 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 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 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免夫,小子! 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几遍 厌: 满足 得趣:领略其中旨趣 着意:用心 穷: 理解 徒: 仅仅 自是:从此
愦愦: (kuì):昏乱不清醒
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 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 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 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2)在你的印象中,还 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 是提高精神境界。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理学分派 ——鹅湖盛会
•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 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 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 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 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 有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 两大派别。
•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 • 伯埙仲篪,风雨同舟。 •《题邻居》 唐·于鹄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第二课时
——了解天理人欲
宋明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明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中 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做笔记!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读 书方法的?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 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这里方是长进。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 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 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 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 书,并刻印发行。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 书,使儒家思想全面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
应该
E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关键
F须大段着力
仔细Leabharlann G吾知免夫,小子避免;弟子们
H直是恁地用功
应该,应当
落实!
(2)翻译句子 A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 勇猛地去践行。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不 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拓展探究:
今天,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
鲜明地告诉我们要舍利取义。孟子进一步强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 坚定地告诉我们要坚守做人的大义。尽管当今 社会很多人见利忘义,但我们要坚守自己洁净 的精神家园,做一个讲大义的高尚的人,让自 己的灵魂宁静安逸。
天理人欲杂谈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 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 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 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 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 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 意图。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 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 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 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 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思考理解文意:
• 本文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 • 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来阐述的?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朱子: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
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口语式的文体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 数遍
厌:
满足 得趣: 领略其中旨趣 理解
着意:用心 穷: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 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 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 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 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 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 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 士愚不可医。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一般情况 事已: 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 功夫 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埽除打叠: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 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 翻译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 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 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 怎么办? 朱子回答说:“这就是缺乏‘克己’功夫。 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 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 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 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 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舍生取义
儒学大师 朱熹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程门立雪
儒学大师 朱熹
朱熹,字 元晦 , 号 晦庵 ,著名 理学家,教 育家, 宋代理学思想的 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是我国 传 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 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 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普通人: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对于理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 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思考理解文意:
•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 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则重点字词:
第三则重点字词:
而已:罢了 时君:当时的君主 在学者:对于 为学:做学问 生死路头:关键 域:地(指境界) 愚不肖:愚昧不才(不正派) 札定脚:踏踏实实 里面: 深入其里 商量: (进一步)讨论
【 翻译 】第三则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 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 是,对于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 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 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 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 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进入圣贤之境地,向外 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 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 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 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 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 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 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 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 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 全国第一人。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剖判:分辨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 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 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 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 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 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 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 的是为了(给)别人(看)。’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存天理: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 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 翻译 】第二则 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 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 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上等资质,他就无需劳 神费力(去思考),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 会随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者,他们遇到 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 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思考理解文意:
•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 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为什么?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 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 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思考理解文意:
• 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 间是如何选择的? 圣 贤 人: 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 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第二则重点字词:
中人:普通人 大段著力: 仔细用心 照管克制: 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
以为:作为 任: 使命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免夫:免于(祸害)
【 翻译 】第二则 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 每时每刻照应克制自己的私欲,(做事的 时候)才能够(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 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 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 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 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 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了!’学 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