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纵横向覆盖次数要基本一致。
(3) 在陡倾角情况下面元要小。
(4) 尽量不要变观,不能空炮、偏炮、 空道,以保证炮检距分布均匀。
4、偏移
偏移对数据的要求:
(1) 由于地层倾角大,最大炮检距要足够大, 以保证偏移效果(特别是叠前深度偏移)
(2) 由于地层倾角大,满覆盖区以外的边缘宽 度(含偏移孔径和覆盖次数渐减带)也大。 为了见到显著效果,减小边缘效应,勘探 面积要足够大。
(2)考虑到成本的原因,不得不进行 窄方位角勘探。要作好速度分析, 有如下要求。
(a) 在一个面元内炮检距均匀分布; (b) 在陡倾角情况下面元要小; (c) 尽量不要变观,以保证炮检距分布
均匀; (d) 不能空炮、偏炮、空道; (e)高覆盖次数。
3、三维DMO
三维DMO对原始地震数据的要求:
(1) 在各个方位都要求炮检距均匀分布。 有两层含义,一是炮检距由小到大 均匀分布,不要缺失某些炮检距信息。 二是各炮检距上的道数应尽可能一致。
(4)在本区应考虑下列静校正模式
野外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剩余静校正。
折射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对观测系统 设计都有要求。
折射静校正叠加剖面
高程静校正叠加剖面
(5)南部山前静校正特殊问题
南部山前丘陵带折射波不发育,无法 进行折射静校正。只能按野外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的模式进行折射静校正。 因此,必须做详细的低速带调查。
横向边界带:2500m 偏移孔径=Z×tgθ=3500×tg30=2000m 覆盖次数渐减带=0.2×Xmax=800m
试验区块大小:应为108平方公里
纵线方向满覆盖长取5km,考虑到偏移 归位和边界效应,则能够见到效果的勘 探区块长度应为12km。
横线方向满覆盖长取4km,考虑到偏移 归位和边界效应,则能够见到效果的勘 探区块长度应为9km。
(4)偏移孔径: 当地层倾角大于30度时, 偏移孔径由地层倾角决定。
2、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南部山前带地表起伏大,地表条件变化 大(有河滩、丘陵、农田、水塘等), 地表起伏变化影响潜水面深度变化,低 速带厚度变化大。这种表层条件导致静 校正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做好野外静校正要求准确的低速带模型 如果野外静校正不到位,剩余静校正不 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详细的低速带调查。 本区缺乏详细的低速带资料。
10、详细进行低速带调查
缺乏详细的低速带资料
11、激发方向
下倾激发,上倾接收。
12、 建议区块位置
南部陡坡带西区 按纵测线垂直断面走向的原则
南部陡坡带西南部南--北向剖面
南部陡坡带西南部南西--北东向剖面
南部陡坡带南部(王寨南)南-北向剖面
Thank You !
断面倾角高达45度,目的层深3500米, 南部山前带断面上盘地层越来越浅。这 些特征直接影响到观测系统设计的下列 几方面:
(1)面元大小:在陡倾角情况下,面元大小 影响到速度分析、DMO、空间分辨率。
(2)排列长度:陡倾角情况下偏移要求炮检 距大。
(3)Xmin :南部山前带小炮检距信息非常 重要,它影响到速度谱的质量, 同时关系到浅层成像。
面元:25×50 覆盖:10×2 面元:12.5×50 覆盖:12×3
2、增加横向覆盖次数
以往地震资料的覆盖次数为20或40次, 这在南部偏低。导致炮检距分布不均匀。
建议覆盖次数8×6=48次,或8×8=64次。 DMO和静校正要求增加横向覆盖次数。
横向覆盖次数对炮检距均匀性的影响
8线10炮(线距200)米 8线21炮(线距300)米
(1)精细低速带调查; (2)炮点和接收点位置要准; (3)接收线数要多,接收线距要小; (4)排列滚动重叠线要多,有利于静校耦合; (5)覆盖次数要高,纵横向覆盖次数要基本
一致,这有利于静校正耦合。
2、三维速度分析
(1)理论上讲,由于断面倾角大必需进行 方位速度分析。方位速度分析的前提 条件是覆盖次数高、各个方向的炮检 距分布均匀,各方向的Xmax 应大于 目的层深度。其缺点是成本高。
(3) 叠前深度偏移要求宽方位角,要求浅层 速度准确。
四、对观测系统设计的建议
1、小面元
在陡倾角情况下,速度分析、DMO和
叠加都要求小面元。
以H36为目的层,层速度V=4300m/s,
断面倾角45度,Fmax=60Hz,则要求
面元边长=26m。
以H2为目的层,层速度V=3400m/s,
断面倾角45度,Fmax=70Hz,则要求
三、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 数据的要求
根据本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要得到清 晰的成像效果下列四个处理环节十分重 要。而这些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数据是 有要求的。这些要求就是观测系统设计 的原则。
1、三维静校正
南部基岩出露,折射波不发育。应 采用精细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北部 折射波发育,应采用折射静校正+剩余静 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对观测 系统设计有要求,总体上要做好静校正 有如下要求:
3、Xmin要尽可能小
斜坡带南端断面浅,为确保断面成像清 晰应注意保护浅层。
最浅的保护层深度=200m。
以往资料浅层信息不足
原因:空炮、偏炮、空道、变观等
浅层缺口较多
4、要求炮检距均匀分布。 以往资料炮检距分布不均匀
变观、炮点偏移较普遍,造成炮检距不均匀、 覆盖次数不均匀
5、注意Leabharlann Baidu校切除的影响
7、砖墙式观测系统
目的要增加小炮检距信息。
这是出于下列考虑:静校、保护南部浅 层信息、速度分析和DMO要求炮检距均 匀分布。
8、组合接收
增加检波器个数有利于提高信噪比。 由于方位角窄,侧面波仍是主要干扰之一。
组合应注意压制侧面波和随机噪声。
9、不要变观
不要变观、不能空炮、偏炮、空道,炮 点和检波点位置要准确无误。这关系到 炮检距分布是否均匀,覆盖次数是否均 匀,进而影响到静校正、速度分析、 DMO处理、叠加和偏移。
由于动校切除,浅层覆盖次数不够。因 此,在观测系统设计中应尽可能多的包 含小偏移距信息。
在观测系统设计中要检查浅层动校切除 情况。以确保浅层有一定的覆盖次数。
6、边界带
纵向边界带:4000m 偏移孔径=Z×tgθ=3500×tg45=3500m 覆盖次数渐减带=0.2×Xmax=800m
8线15炮(线距300)米
通过分析,8线10炮 的炮检距分布均匀性 差于8线15炮和8线21 炮。
参数论证与技术方案-观测系统论证
结论:
线数相 同,炮 数越多 炮检距 分布越 均匀。
8 线 12
8 线 10
炮
炮
偏移距分布与方位角特性
分布均匀
8线15炮
6 线 12 炮
覆盖次数:纵6 ×横4,面元:25×50
南部斜坡带观测系统设计 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刘学伟 尹军杰 罗斌
主要内容
一、地质目标 二、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三、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
地震数据的要求 四、对观测系统设计的建议
一、地质目标
1、断面清晰成像; 2、搞清断面上盘地层与断面接触关系。
二、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1、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面元边长=17m。
兼顾核二与核三,取面元边长=20m。
以往面元过大(多为25m × 50m)
以H2为例,要保证空间分辨率面元边长 应小于34m
大小面元频谱分析
侯庄地区
面元:25×50 覆盖:10×2 面元:12.5×50 覆盖:12×3
大小面元偏移效果对比
侯庄地区
分辨率有大的提 高
信噪比有大的提 高
(2)做好剩余静校正有两个条件: 有信噪比高连续性好的稳定波组, 剩余时差不能太大。
(3)本区静校正问题
本区静校正模式: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 由于缺乏详细的低速带资料,低速带建模 不准,野外静校正 不到位,剩余时差大。 影响剩余静校正。因此,静校正效果不好。
另外浅层缺乏信噪比高连续性好的稳定波组
(3) 在陡倾角情况下面元要小。
(4) 尽量不要变观,不能空炮、偏炮、 空道,以保证炮检距分布均匀。
4、偏移
偏移对数据的要求:
(1) 由于地层倾角大,最大炮检距要足够大, 以保证偏移效果(特别是叠前深度偏移)
(2) 由于地层倾角大,满覆盖区以外的边缘宽 度(含偏移孔径和覆盖次数渐减带)也大。 为了见到显著效果,减小边缘效应,勘探 面积要足够大。
(2)考虑到成本的原因,不得不进行 窄方位角勘探。要作好速度分析, 有如下要求。
(a) 在一个面元内炮检距均匀分布; (b) 在陡倾角情况下面元要小; (c) 尽量不要变观,以保证炮检距分布
均匀; (d) 不能空炮、偏炮、空道; (e)高覆盖次数。
3、三维DMO
三维DMO对原始地震数据的要求:
(1) 在各个方位都要求炮检距均匀分布。 有两层含义,一是炮检距由小到大 均匀分布,不要缺失某些炮检距信息。 二是各炮检距上的道数应尽可能一致。
(4)在本区应考虑下列静校正模式
野外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剩余静校正。
折射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对观测系统 设计都有要求。
折射静校正叠加剖面
高程静校正叠加剖面
(5)南部山前静校正特殊问题
南部山前丘陵带折射波不发育,无法 进行折射静校正。只能按野外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的模式进行折射静校正。 因此,必须做详细的低速带调查。
横向边界带:2500m 偏移孔径=Z×tgθ=3500×tg30=2000m 覆盖次数渐减带=0.2×Xmax=800m
试验区块大小:应为108平方公里
纵线方向满覆盖长取5km,考虑到偏移 归位和边界效应,则能够见到效果的勘 探区块长度应为12km。
横线方向满覆盖长取4km,考虑到偏移 归位和边界效应,则能够见到效果的勘 探区块长度应为9km。
(4)偏移孔径: 当地层倾角大于30度时, 偏移孔径由地层倾角决定。
2、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南部山前带地表起伏大,地表条件变化 大(有河滩、丘陵、农田、水塘等), 地表起伏变化影响潜水面深度变化,低 速带厚度变化大。这种表层条件导致静 校正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做好野外静校正要求准确的低速带模型 如果野外静校正不到位,剩余静校正不 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详细的低速带调查。 本区缺乏详细的低速带资料。
10、详细进行低速带调查
缺乏详细的低速带资料
11、激发方向
下倾激发,上倾接收。
12、 建议区块位置
南部陡坡带西区 按纵测线垂直断面走向的原则
南部陡坡带西南部南--北向剖面
南部陡坡带西南部南西--北东向剖面
南部陡坡带南部(王寨南)南-北向剖面
Thank You !
断面倾角高达45度,目的层深3500米, 南部山前带断面上盘地层越来越浅。这 些特征直接影响到观测系统设计的下列 几方面:
(1)面元大小:在陡倾角情况下,面元大小 影响到速度分析、DMO、空间分辨率。
(2)排列长度:陡倾角情况下偏移要求炮检 距大。
(3)Xmin :南部山前带小炮检距信息非常 重要,它影响到速度谱的质量, 同时关系到浅层成像。
面元:25×50 覆盖:10×2 面元:12.5×50 覆盖:12×3
2、增加横向覆盖次数
以往地震资料的覆盖次数为20或40次, 这在南部偏低。导致炮检距分布不均匀。
建议覆盖次数8×6=48次,或8×8=64次。 DMO和静校正要求增加横向覆盖次数。
横向覆盖次数对炮检距均匀性的影响
8线10炮(线距200)米 8线21炮(线距300)米
(1)精细低速带调查; (2)炮点和接收点位置要准; (3)接收线数要多,接收线距要小; (4)排列滚动重叠线要多,有利于静校耦合; (5)覆盖次数要高,纵横向覆盖次数要基本
一致,这有利于静校正耦合。
2、三维速度分析
(1)理论上讲,由于断面倾角大必需进行 方位速度分析。方位速度分析的前提 条件是覆盖次数高、各个方向的炮检 距分布均匀,各方向的Xmax 应大于 目的层深度。其缺点是成本高。
(3) 叠前深度偏移要求宽方位角,要求浅层 速度准确。
四、对观测系统设计的建议
1、小面元
在陡倾角情况下,速度分析、DMO和
叠加都要求小面元。
以H36为目的层,层速度V=4300m/s,
断面倾角45度,Fmax=60Hz,则要求
面元边长=26m。
以H2为目的层,层速度V=3400m/s,
断面倾角45度,Fmax=70Hz,则要求
三、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 数据的要求
根据本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要得到清 晰的成像效果下列四个处理环节十分重 要。而这些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数据是 有要求的。这些要求就是观测系统设计 的原则。
1、三维静校正
南部基岩出露,折射波不发育。应 采用精细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北部 折射波发育,应采用折射静校正+剩余静 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对观测 系统设计有要求,总体上要做好静校正 有如下要求:
3、Xmin要尽可能小
斜坡带南端断面浅,为确保断面成像清 晰应注意保护浅层。
最浅的保护层深度=200m。
以往资料浅层信息不足
原因:空炮、偏炮、空道、变观等
浅层缺口较多
4、要求炮检距均匀分布。 以往资料炮检距分布不均匀
变观、炮点偏移较普遍,造成炮检距不均匀、 覆盖次数不均匀
5、注意Leabharlann Baidu校切除的影响
7、砖墙式观测系统
目的要增加小炮检距信息。
这是出于下列考虑:静校、保护南部浅 层信息、速度分析和DMO要求炮检距均 匀分布。
8、组合接收
增加检波器个数有利于提高信噪比。 由于方位角窄,侧面波仍是主要干扰之一。
组合应注意压制侧面波和随机噪声。
9、不要变观
不要变观、不能空炮、偏炮、空道,炮 点和检波点位置要准确无误。这关系到 炮检距分布是否均匀,覆盖次数是否均 匀,进而影响到静校正、速度分析、 DMO处理、叠加和偏移。
由于动校切除,浅层覆盖次数不够。因 此,在观测系统设计中应尽可能多的包 含小偏移距信息。
在观测系统设计中要检查浅层动校切除 情况。以确保浅层有一定的覆盖次数。
6、边界带
纵向边界带:4000m 偏移孔径=Z×tgθ=3500×tg45=3500m 覆盖次数渐减带=0.2×Xmax=800m
8线15炮(线距300)米
通过分析,8线10炮 的炮检距分布均匀性 差于8线15炮和8线21 炮。
参数论证与技术方案-观测系统论证
结论:
线数相 同,炮 数越多 炮检距 分布越 均匀。
8 线 12
8 线 10
炮
炮
偏移距分布与方位角特性
分布均匀
8线15炮
6 线 12 炮
覆盖次数:纵6 ×横4,面元:25×50
南部斜坡带观测系统设计 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刘学伟 尹军杰 罗斌
主要内容
一、地质目标 二、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三、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
地震数据的要求 四、对观测系统设计的建议
一、地质目标
1、断面清晰成像; 2、搞清断面上盘地层与断面接触关系。
二、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1、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面元边长=17m。
兼顾核二与核三,取面元边长=20m。
以往面元过大(多为25m × 50m)
以H2为例,要保证空间分辨率面元边长 应小于34m
大小面元频谱分析
侯庄地区
面元:25×50 覆盖:10×2 面元:12.5×50 覆盖:12×3
大小面元偏移效果对比
侯庄地区
分辨率有大的提 高
信噪比有大的提 高
(2)做好剩余静校正有两个条件: 有信噪比高连续性好的稳定波组, 剩余时差不能太大。
(3)本区静校正问题
本区静校正模式: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 由于缺乏详细的低速带资料,低速带建模 不准,野外静校正 不到位,剩余时差大。 影响剩余静校正。因此,静校正效果不好。
另外浅层缺乏信噪比高连续性好的稳定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