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合集下载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

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

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2.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1、拗句的概念所谓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

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

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讲解。

2、拗句的救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

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

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拗救有三种情况:(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拗救日记•什么是“拗救”?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

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

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但,不广泛运用于排律,更别说词了。

词的平仄都是固定音律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没有拗救这一说。

字拗为“拗字”,句拗为“拗句”。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拗句的一种。

只是因为这种格式运用频率较高,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种特定的合律句式了(下文会特解)。

字拗,本句自救;句拗,对句补救。

进行拗救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音律的谐调,失一平音就在合适的地方补回一个平音相救。

另一个是为了救孤平。

在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何谓“孤平”?其实孤平有两个概念:(一)全句除押韵字外,只一个平音字。

比如: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故称“孤平”。

(二)一句除两头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音字称为“孤平”。

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变成: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两种孤平都是在创作过程中依循了一些宽松的平仄格式,或完全遵循了一三五不论的定律所产生的,所以一定要防孤平,救孤平。

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

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

下面,将五字句及七字句所有需要拗救的句例和拗救的方式,全部排列一遍,并多举例证:••••(一)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杜甫《复愁十二首》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

这属于“本句自救,三救一”。

••••(二)在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可以在对句的第一字改用平声来相救。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_河北春秋律诗中的拗格律诗中,凡平仄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所谓“拗救”,就是指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违反了格律组合规则的句子,必须采用补救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者其对句的对应位置上,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为补偿。

这样,拗了用救,仍算合律。

拗救的形式,主要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空间。

可以这么说,格律诗之所以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变通方式存在而能让格律诗生机勃发的。

如“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精炼优美的诗句,只能用拗救的方法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一)、本句拗救:本句自救又称“孤平拗救”。

在7言的第4字或者5言的第2字是平声,而它的前后都是仄声字,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

具体用法如下:在5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出现孤平,就只能在本句的第3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的句式。

这样的句式没有违反格律的要求。

这个句型中,第1字拗,第3字救,所以叫“本句自救”。

在7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3字用了仄声字,也是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在本句的第5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第3字拗,第5字救,也是“本句自救”。

刘禹锡《纥(ge)那曲》“竹枝无限情”,苏颋ting《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都是第1字拗,第3字救的例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的“明月有光人有情”,曹邺(ye4)《送人归南海》“十二玉楼非我乡”,都是第3字拗,第5字救。

小菜鸟文集《遥思》清风逐月浮云飞,手按长箫寂寞吹。

迢迢汉河九霄处,乡思千里人未归。

(二)、特拗拗救:特拗的句型:在5言中,基本的句型有两种,一种是“平平仄仄平”,还有就是“仄仄平平仄”。

格律诗拗救的方法~

格律诗拗救的方法~

格律诗拗救的方法~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a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b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对句相救。

(c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

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

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 )(b )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 )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 )或(c )。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

并加以说明: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格律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二)对句相救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

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

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

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

其他联式都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

若是乙2句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不用救。

因为对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乙2句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

例如: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离家别湖上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庭院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即乙2句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

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

拗句和拗救

拗句和拗救

拗句和拗救拗句和拗救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常见的有: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

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xiǎo 筱韵),处处闻啼鸟(niǎo筱韵)。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hǎo筱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第一字该平而仄,犯“孤平”,当句救,第三字变为平)平仄平平仄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拗句和拗救

拗句和拗救

拗句和拗救【一】“拗句”和“拗救”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某种意义上也是近体诗(格律诗)的重要基石。

然而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被真正搞明白,从 而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如对“拗体诗”的定义)。

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拗句”和“拗救”的种类以弄清其本质,也为大家的诗词写作提供便利。

常见的对于“拗句”的定义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

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其它的都可以称为 “不依常规”),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

我经过反复思索,深感只有从概念的外延出发,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 义;同时我觉得“拗句”绝对有别于“病句”,必须抓住“拗句”和“拗救”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 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我的方法是穷举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

必须说明,为了方便起见,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

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

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5个小类,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I. 4个基本句式:A1 仄仄平平仄A2 平平仄仄平A3 平平平仄仄A4 仄仄仄平平II. 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B1 平仄平平仄 ——A1的变体B2 平平平仄平 ——A2的变体B3 仄平平仄仄 ——A3的变体B4 平仄仄平平 ——A4的变体第二大类:拗句(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7种),又分为:I. 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C1 仄仄仄平仄 ——A1的变体C2 平仄仄平仄 ——A1的变体C3 仄平平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句内救孤平”C4 平平仄平仄 ——A3的变体,称为“特拗”II. 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D1 仄仄平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D2 仄仄仄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D3 仄仄平仄平 ——A4的变体,出句必须为C4,也称为“特拗”(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这里就必须再说清楚,我们对拗句的定义是“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律诗拗救的4种方法

律诗拗救的4种方法

律诗拗救的4种方法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讲讲律诗拗救的 4 种方法,这可真是律诗创作中的宝贝啊!
第一种方法,孤平拗救。

就好比走路时不小心崴了脚,得赶紧找个支撑点来平衡呀。

比如说“恐惊天上人”,这里的“天”字就是用来救“惊”字这个孤平的呀!
第二种呢,是特拗句。

这就像在一首曲子中突然出现的独特音符,让人眼前一亮!像“无为在歧路”,“在歧路”不就是那个特别的存在嘛!
第三种,大拗必救。

这就像是一场小小的危机,必须得化解才行。

举个例子,“南朝四百八十寺”,“八十”就是来救前面大拗的呀。

第四种,小拗可不救。

这就如同一些小瑕疵,可以不在意啦。

比如“野火烧不尽”,这里就是小拗可不救的情况呀。

律诗拗救的这些方法,就像是律诗创作的秘密武器,掌握了它们,咱就能在律诗的海洋里畅游啦!每个方法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作用,是不是超级有趣呀!。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一)什么是“拗”,从字面上讲,就是“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七言句的2、4、6位置上的字,五言2、4位置上的字十分清楚重要。

一般的,按照格律诗的成句要求,该平必平,该仄必仄。

特别是七言的4、6位置上、五言的2、4位置上是平声字时,这个平声字也不能是“孤独”的,它的前后要有一个平声字“相伴”,否则,这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从音律方面讲就“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凡是字的平仄符合诗句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不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拗救”,或者称为“救拗”,是指对在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中出现的“拗句”进行“补救”的方法。

即,在一个诗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无奈用了仄声字,就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本应用仄声的字改为用平声字,以此作为补偿。

“救”了“拗”的诗句,也算合律的。

但是,要知道,“拗救”是诗由“古风”式向“律诗”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它毕竟是特殊的。

最好的是不出“拗句”。

同时,我们要明白这样一点:只有搞懂了什么是“拗”、什么是“拗救”,在读诗时,才能辨别一首诗是格律诗还是古风、古绝之类的古体诗。

“救拗”的作用似乎有两点:①给有的人认为格调高雅;②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地自由。

“救拗”的常见方法有两中:①本句自救;②对句相救;有时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糅合为一体。

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特殊句型也只能算在特例中。

一、本句自救举例本句自救,在五言中是“平起平收”的句子,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在七言中是“仄起平收”的句子。

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无论在五言还是七言诗中,这一句出现格律诗第在2、4、6、8句的位置上,也可能出现在首句入韵的第一句的位置上。

这种救拗的形式,是防止诗句最中心位置的“平声字”成孤的一种做法,即,在五言中防止第2字是孤平,在七言中是防止第4字是孤平。

有人说,这种救拗,是学诗时首先应该知道的。

例一:唐·苏颋·汾上惊秋 ------第1句【本应】平平仄仄平,【实际】仄平平仄平,【1字应平而仄,2字成孤,3字救。

《诗律浅说》【对仗】【拗救】

《诗律浅说》【对仗】【拗救】

《诗律浅说》【对仗】【拗救】《诗律浅说》【对仗】【拗救】《诗律浅说》【拗救】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

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

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词拆散。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

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

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

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象《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诗词格律常识第7讲】拗、拗律、拗救、拗粘、拗体古诗;韵、押韵、转韵、限韵、佩文诗韵。

【诗词格律常识第7讲】拗、拗律、拗救、拗粘、拗体古诗;韵、押韵、转韵、限韵、佩文诗韵。

【诗词格律常识第7讲】拗、拗律、拗救、拗粘、拗体古诗;韵、押韵、转韵、限韵、佩文诗韵。

【诗词格律常识 | 第7讲】拗、拗律、拗救、拗粘、拗体古诗;韵、押韵、转韵、限韵、佩文诗韵。

诗词君持续会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些基本的诗词常识及定义,预计10讲,希望大家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掌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诗词格律常识 | 第7讲创作方法。

在文艺史上,现实主义与流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

其基本特征是提倡客观地观察社会生活,主张按客观世界本来的面貌和生活自身的逻辑,力求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较多采用写实的手法,追求细节的真实,对生活作精细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逼真感。

“现实主义”一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首次使用,此后在文艺创作中便出现了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流派。

中国最初将“现实主义”介绍进来时使用“写实”、“写实主义”等词语。

又写作“压韵”。

押韵是把字音中“韵”的部分有规则地反复再现,造成声音回环往复的美,使文句听来和谐悦耳。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押韵是韵文最重要的特征。

一般的韵文均要用韵。

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只有七首不用韵,其余绝大多数的诗都押韵,如《郑风·清人》首章:“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彭、旁、英、翔等字押韵。

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经》有全篇无韵者,如《周颂》、《维天之命》、《昊天有成命》、《时迈》、《武》诸篇是矣。

”近体诗的押韵,其韵脚位置是固定的,绝句于二、四句押韵,律诗于二、四、六、八句押韵。

此外,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韵,一般押平声韵,中间不能转韵,要一韵到底。

指韵文中用艰僻的字(即韵书中一个韵部中同韵字很少,被选用机会不多或字虽多而组词能力不强的字)入韵。

有的诗词作者故意使用险韵以炫耀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古时称之为善用险韵。

(完整)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完整)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谈起拗句和拗救,初学旧体诗词的朋友常常感到茫然,所以经常有博友问起这个问题.拗句和拗救之所以让初学者感到茫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拗句和拗救都规定得很具体,让人觉得不胜其繁。

其实,如果系统梳理一下,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拗句,简单地说,所有不符合格律的句子都叫做拗句。

但并不是所有的拗句都可以进行拗救。

事实上,只有极少的几种情况是可以拗救的。

拗救,其实就是针对几种特殊拗句进行补救.拗句和拗救,极大地拓展了格律诗的用字范围,大大增强了律诗句子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律诗的表现力.下面就对拗句和拗救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一、“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在王力教授的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了“一般用于第三句和第七句”,但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力教授还列举了前人把这个句式用于其他位置的很多例子。

二、“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的话,就犯了孤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进行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叫本句自救。

三、对句相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对句子中.分以下几种情况(箭头后面的为拗和拗救时的平仄情况):1、出句第三字该平而仄。

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若要补救,则: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第一字平可仄,下同)2、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出句: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3、出句第三字和第四字均该平而仄: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在以上三种情况中,如果对句第一字用仄,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时,一个平字,就补救了本句的仄和出句的仄,这种情况叫做一字两救。

四、拗句和拗救,在一首诗里面一般只出现一次。

这个原则很重要,可惜往往被很多人忽略掉.笔者见过很多有一定功底的诗词爱好者不注意遵守这条规则。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今晚我们再来从细学习四相调整之二:拗救偶用。

孤平必须救,对孤平的救,叫孤平救。

拗句也应该救,对拗句的救,我们称之为“拗救”,孤平句本质上也是拗句。

所以,广而言之,也可以把孤平救和拗救,统称为“拗救”。

下面我们讲“拗救”的三种救法。

(1)本句救本句救适用于对孤平的救。

在孤平句中,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字,后面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的,改用了平声字,就等于把前面的孤平补救回来了。

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三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还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五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

记住孤平的错误是犯在平收的句式中。

而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用了平声,也不会是孤平。

所以说白了,孤平是在五言律句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仄起平收中犯的错误。

下面我们举几个诗例说明:2379及第后荅潼关主人(唐·吕温)五言律诗押元韵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

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

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这首五律今天早上在我们的【温馨港湾】群小西转发早读诗的一首。

我们来看第二句“却随波浪翻”,第一字“却”字是仄声,很可能把第二字“随”造成孤平,所以第三字用“波”平声字救。

再看: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律,名字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其中颈联的下一个律句“月光明素盘”就是“月”字犯“孤平”,用“明”字来救的。

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分配:“仄平平仄平”。

这在律诗和律绝的律句中,依然还是算正格的。

我们知道这是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的衍生。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七言律诗的例子: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三首。

拗句与救拗

拗句与救拗

拗句与救拗一、拗句与基本句式的变格我们知道,“奇活偶定”的变通规则,就是指除了尾字外,其它奇序字可平可仄、用字灵活;而偶序字通常必须按基本句式之律格用字。

实际上,这一变通规则并不是不受约束而任意“活”的。

它要以避免出现“孤平”、“三连平”、“三连仄”之拗句为前提的。

所谓“孤平”“三连平”“三连仄”仅对五言诗而言,对于七言诗,只需对诗句后五言(后面五个字)按五言诗的规则处理即可。

格律诗以四个五言格律基本句式为基础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究竟格律基本句式中哪些奇序字可平可仄的。

为此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孤平”、“三连平”、“三连仄”。

(1)所谓“孤平”,就是指除了尾字外,五言诗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者(对于七言诗句只考察后五言),但“仄仄仄平平”基本句式除外。

(2)有的学者认为,孤平只对“平平仄仄平”句式而言;对于其它句式,即使只含有一个平字,亦不算孤平,而叫“拗句”。

(3)所谓“三连平”,就是指诗句尾部是连续三个平声字者。

(4)所谓“三连仄”,就是指诗句尾部是连续三个仄声字者。

凡含有“孤平”、“三连平”、“三连仄”的诗句,谓之“拗句”(有的学者不称“孤平”为拗句)。

拗句可以挽救,谓之“拗救”或“救拗”。

拗句可以在本句中挽救,谓之“自救”;也可以在同联的另一句中进行挽救,谓之“他救”。

下面我们根据“奇活偶定”的变通原则,来讨论上述基本句式的所有变格句式。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的变格根据“奇活偶定”变通原则,该句式,我们可得以下几种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基本格式)([平]平)仄仄仄平仄(变格一)([平]平)平仄平平仄(变格二)([平]平)平仄仄平仄(变格三)其中,变格一犯“孤平”,其自救格式便是第一句式或第四句式,故变格一不可取。

也就是说,该基本句式,对于五言句式来说,只有三种句式(包括基本句式——对句救拗的句式不在本节讨论范畴(下同))。

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对于七言句式来说,则有六种句式(包括基本句式——对句救拗的句式不在本节讨论范畴(下同)),这是因为七言诗句之前面比五言诗句多出来的迭声可有两种格式即“[平]平”。

“拗句”与“拗救”

“拗句”与“拗救”

“拗句”与“拗救”我们学习了五言律绝,七言律绝的各种体式,知道了律句中每隔两个字转换一次平仄的规律,但是看前人名句,有很多不符合这样标准平仄规范的句子,除了一三五不论外,还有在二四六位置不合标准平仄规律的地方,这样的句子是否符合格律要求呢?由此我们引出了两个概念,“拗句”与“拗救”。

凡是近体诗中不合平仄规范的字眼,称之为“拗”,用调整其他字句平仄的方式使含有拗字的诗句符合格律的做法,称之为“拗救”,下面我们就分述近体诗中各种拗句及补救方法。

(1)本句自救。

虽然近体诗的平仄关节点在于二四六字,一三五本可不论,但众多唐宋大家的作品中,还是有意无意之间用了补救手法,使诗句音律更加和谐,比如:①第一字当平而仄,第三字易仄为平。

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曙光初照演兵场(《为女民兵题照》)②第一字当仄而平,第三字易平为仄。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斑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2)孤平自救。

我们知道,孤平是近体诗中大忌,但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当平用仄,难免造成“仄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孤平句式,如何补救呢?我们只需把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变仄为平即可,试举两例:①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怀》)本句标准格式为“平平仄仄平”,但“北”字变平为仄,第三字位置“江”必为平声,才可以避免孤平。

②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本句标准格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晓”字变平为仄,第五字位置“犹”必为平声,才可以避免孤平。

唐宋格律诗中,这样的孤平自救句式很多,再看如下例句: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潘岳悼亡犹费词(元稹《遣悲怀三首》)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有时,一首诗中连续出现两处孤平自救句式,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一、拗句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

1.初唐和盛唐某些诗人的律诗和绝句中出现一些拗句。

例如孟浩然五律《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湖水”二字拗)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孟浩然《孟东野诗集》又如崔颢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乘”、“鹤”二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严格地说,第二句中的“黄”字、第四句中的“空”字、第五句中的“汉”字和第六句中的“鹦”字都算拗,但“汉”与“鹦”是拗救。

2.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

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

例如杜甫七律《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草堂”二字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磬”字拗,“更见渔樵”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失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苏轼七律《寿星院寒碧轩》: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遥”字拗、“尺”字拗)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失对)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蝉抱叶”三字拗、“翠羽穿林”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对”字拗,“鹤骨何缘”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格律诗若按每句诗字数的多少,可分为五言格律诗、七言格律诗;若按体裁的不同,可分为律句、绝句。

律句有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只有两联:首联和尾联。

由此可知有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

一、格律诗的标准格律(一)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五言仄起首句入韵(七言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五言平起首句不入韵(七言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五言平起首句入韵(七言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格律与七言格律都有上述四种形式,五绝只取五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而七律的格律只要在五律前加上相应的平仄就行,即: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

这样,五律的平起变成了七律仄起,五律的仄起变成了七律平起。

如同五律变成五绝一样,七绝也只取七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这里不再列出。

请注意:在五言仄起式中(一、二),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在五言平起式中(三、四),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七言格律亦同。

此外,在律句中,若按1至8将各句编号,则:除第1句与第5句的格律不相同外,第2句与第6句、第3句与第7句、第4句与第8句的格律是完全相同的。

律诗一三五不论

律诗一三五不论

律诗一三五不论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及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格律规定可平可仄之外的字位,若更动了平仄,便出律了,这样的诗句叫做“拗句”(除特拗句外)。

特拗句下面会讲解。

2,什么叫拗救?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要注意补救的字一定要在指定的位置,更不能在句末。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如何拗救后面会讲解。

3,什么叫做特拗句子?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这种写法已经千年有余,最先是江西派的诗人创立的,以后诗界就认可了。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七言举例:例句是:任是深山更深处原格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更改后:平仄平平仄平仄这就是特拗句,但我要重申:如果你写成了特拗句式,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就不得再任意了。

(七言的第一字可以任意)。

4,什么叫做尾三平?尾三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对句结尾连用了三个平声字,此为律诗的忌讳,应当杜绝。

即在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了;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了,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

如:花枝欲动春风寒。

(王维)平平仄仄平平平。

又如:春光绣画秦川明。

(杜牧)平平仄仄平平平。

“三平尾”在古诗中较多,近体诗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

近体诗忌三平尾。

5,什么叫尾三仄?尾三仄就是指出句结尾连用三个仄声字,也叫“三仄脚”,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平而仄了,写成了“仄仄平平仄仄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了,写成了“平平仄仄仄”,造成收尾三字均为仄声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
【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
梅尧臣《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这样的例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等。


例2(半拗一字双救)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这首五律第三联“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下句“相”字不但救了上句“独”字,也救了本句的“愧”字,因此为一字双救。

这在格律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等就属于此。

例3(半拗对句没救)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接”字应平为仄,对句没救。

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五言第三字不属于重要音节上的字,因此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不救。

在创作中,这是很实用,也很常见的。

当然,如果能救,救自然是好的。

其次,第四字换为仄声字的情况,属于大拗,大拗必须救。

此种情况为第四个平声字换为仄声的,即“仄仄平仄仄”,必须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上句“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一句,就属于大拗,必须在对句救。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对句的“吹”字,救了上句的“不”字。

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为三四两个平声字皆换为仄声的,即“仄仄仄仄仄”。

都是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
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五律第三联“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格律为“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上句“骨肉”二字用了仄声字,对句补一平声字“童”救。

这样的例子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

在创作中,这样五连仄的拗句,不是万不得以,不用为上,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这就象是一个人生病,得的不是小病,而是大病。

常用的拗救,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

大家在欣赏唐诗的时候,常常会遇到。

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

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

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

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

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3、特拗句。

特拗句,也叫准律句。

特拗句:我们看看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的一个分句“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由于古代诗人大量的使用,所以这个拗句不叫拗句,而叫特拗句---特殊的拗句,这个特拗句可以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
别房太尉墓(在阆州)(唐•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我们注意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仄平仄"了,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如: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也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

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

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

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

例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格律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又如梅尧臣《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等,皆属于此。

在创作中,当我们遇到三仄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这样的准律句(特拗)入诗。

另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拗句。

那就是在“仄仄仄平平”的诗句中,三四字对换,变为“仄仄平仄平”。

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临洞庭》“八月湖水平”等,皆属于此。

这种拗救,属于本句自救的范畴,是非常罕见的一种。

在创作中,使用的人很少,承认的人也不多,我们应该尽量不用为上。

在此就不多说了。

那么,我为什么主要以五言诗为例子呢?在格律诗中,七言是五言的拓展。

只要弄懂了五言,七言就能融会贯通了。

五言诗平起的句子,在前面加“仄仄”即变为七言。

反之,仄起的句子,在前面加“平平”。

如“平平仄仄平”,在前面加“仄仄”就变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在前面加“平平”就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他的也都是一样的。

另外,在格律诗中,七言诗首字离韵脚较远,由于处于第一个字的位置,一向不论。

而第二个字属于“诗喉”,不能轻易改变。

因此七言诗的拗救,也是体现在后面的五个字上。

关于拗句与拗救我就讲这些,我们是初学,以打基础为主,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所以暂时要求大家必须按照格式去写。

等运用熟了,才可变通,我们尽量不用拗句拗救。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3)写作:七律一首,要求,以冬雪为主题,不限韵(平水韵),避免用窄韵、险韵等,避免出现三仄尾三平尾,孤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