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浅论意象与意境

合集下载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和意境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意象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事物、情感等,而意境则是指这些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和意蕴。

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和意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只有在意象的基础上才能营造出深刻的意境。

首先,意象是意境的基础。

一个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用语言所描绘出来的形象、事物和情感,它们是作品中的基本元素。

这些意象通过作者的描写和表达,形成了作品的基本框架。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通过运用各种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意象,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这些意象的丰富和深化,为作品营造出了更加丰富、深刻的意境奠定了基础。

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一个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和意蕴。

这种情感氛围和意蕴是通过作者的语言、结构、节奏等手法所营造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对意象的运用和组合,使之产生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感受,从而形成了更加深刻的意境。

这种意境不仅仅是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氛围,更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界、价值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一种深刻的领悟和表达。

最后,意象和意境是相互作用的。

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和意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

但是,意象只有在意境的营造下才能发挥出它的深刻意义。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只有通过意境的营造,才能使意象更加深刻、生动、具体。

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意象和意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综上所述,意象和意境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意象和意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在文学创作中,只有在意象的基础上才能营造出深刻的意境,只有通过意境的营造,才能使意象更加深刻、生动、具体。

因此,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概念,只有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创作出深刻、生动、具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在阅读有关抒情文学作品的评论时,常常可以见到,对于读者来说,平时也并不怎么再意对它们的理解,或许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懂得的,但真要说一说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对于一些读者而言,却未必能说得清楚。

然而,理解把握这两个概念,对于阅读和理解抒情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象意:主观的情感,象:客观的各种事物;意和象有机结合构成意象——表达主观情感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复合体(“意的寄托物”)。

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可见,意象不是一般的具体事物,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称之为意象,只有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才能称为意象。

二、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其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源流长。

它侧重于表现的抒情文学,其主要成份是情思。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简言之:“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可以理解为意境是由意象叠加形成的意象组合,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组成包含新的意蕴(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特殊结构,是环境(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和感情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说说意境的构成。

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每一种都是诗中单一的意象,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只是意象,这些意象和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再加上个天涯孤旅的“断肠人”,作者把这些意象通过心理活动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某种境界和情调——即意境。

三、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知道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那么作为读者,怎样理解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呢?让我们来把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作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作用。

意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形象等手段呈现出来的具体形象或符号,它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作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

而意境则是指通过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情感和氛围,它是作品所要传达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意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永恒性等特点,是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部分。

意象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形式与内容”、“表象与内涵”等词语来概括。

意象是意境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具体的形象、情节、语言等手段来表现出作品中所要传递的情感、思想和意义。

而意境则是意象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它通过意象的组合、排列、演绎等方式来表现出作品的整体情感和氛围,是作品最为核心、最为深刻的部分。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只有在意象和意境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具有艺术的魅力和深度。

- 1 -。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de)区别和联系.“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de)说法.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de)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诗歌创作(de)繁荣,诗(de)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而这些言论(de)“意”只诗人(de)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de)人和事,自然界中(de)景和物.所以,中国古典诗学(de)“意象”就是指诗人(de)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de)“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de)艺术境界.此时(de)“象”(或“境”)已不是纯客观(de)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de),它已浸染上了作家(de)主体情志,它是情志(de)“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de)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de)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de)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de)生活图景与所表现(de)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de)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de)“竹象三意说”.“意境”作为文学理论(de)概念产于唐代,但它(de)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de)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de)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de)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皎然所说(de)“文外之旨”.刘禹锡(de)“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想象(de)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de)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de)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de)意境才能给人以无穷(de)意味,真切感人.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而这两类取境在表现上都须“有似等闲,不思而得”,强调其空灵、超然境外(de)特征.严羽(de)沧浪诗话(de)“兴趣”说表明了意境“虚”(de)特点.实境是指逼真描写(de)景、形、境,是客观事物(de)再现;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可开拓(de)审美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de)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de)联想而产生(de)对情、神、意(de)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虚境是实境(de)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de)意向和目(de),体现着意境(de)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虚境不能凭空而生,虚境由实境得来.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都说明了意境以实写虚(de)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de)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de)那种艺术境界.区别: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de)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de)艺术氛围.如白朴(de)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de)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de)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de)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de)“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马致远(de)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de)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de)凄凉悲清(de)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de)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de)悲凉气氛就是意境.我们可以说马致远(de)天净沙构筑了一个“整体意象”,即一个在日落黄昏仍踯躅于西风古道上(de)落魄天涯(de)游子形象.它是那个时代前途茫茫、归宿无定(de)一代知识分子(de)凄苦心境(de)写照..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de)鲜明区别.第二,意象是实有(de)存在,意境是虚化了(de)韵致和意味.比如海子(de)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de)一首诗.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de)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de)思念.请看原诗:“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de)城.除了那些路过(de)和居住(de).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de),最后(de)抒情;这是唯一(de),最后(de),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de)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de)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de)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de)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de)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de)世界.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de)艺术创造(de)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de)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de)意象建构是不成功(de)苍白无力(de)意象;没有意象(de)意境是平淡无味(de),难以给人美感(de)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de)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当然.说起“梅花”这个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它所拥有(de)意味,但我们很难将它与某人某作联系在一起.可是,谈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种意境,我们马上会想到林通,想到他(de)山园小梅.也就是说,脱离了赖以存身(de)语境,意境(de)终极旨向,会含混不清.它原本(de)意蕴,会随之消失.意象所拥有(de)意味,显然超越了语词(de)层面.也就是说,它(de)内涵,大于表现它(de)词语.它(de)外延,却因之大大地缩小.然而,较之意境,意象又是更小(de)意义单位,所以,它比意境,更具意义(de)恒定性、位置(de)灵活性.这正如意象和语词:意境(de)内涵大于意象,外延却小于意象.于是,在文学作品(de)意境营造中,我们就会发现:即使那些容易被人引用(de)诗词名句一一它们(de)终极价值,仍存在于原作,而它们被引用(de)几率,也非无限.关键在于,它们是意境,而非意象.。

简述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简述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简述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文学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中经常被使用。

它们都是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通过它们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是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通常是指作品中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事物。

这些符号和意象可以代表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主题。

例如,在一首诗中,作者用一只小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的孤独和渴望,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

意境是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主题的总体表现,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

意境是一个模糊而富有诗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一首诗中,作者用一幅山水画来表现他的孤独和渴望,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意象是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意境也可以为意象提供情感和思想上的支持,使它们更加生动和深刻。

在诗歌中,意象和意境通常一起使用,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作者用大量的绿草、落日、乌鸦等意象来表现他离愁别绪,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境。

除了诗歌外,意象和意境在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中也经常被使用。

在散文中,作者可以使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深刻。

在小说中,作者可以使用意象来描绘场景和人物,加强小说的表现力。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文学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使用意象和意境,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
品更加生动和深刻。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模板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模板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摘要:意象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常常被学生混为一谈。

为便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必要辨清二者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意象、意境渊源及涵义的理解来辨析二者的异同。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二者之间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将意象与意境混为一谈,不能分清二者的差异的情况。

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国,意象说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周易》和《庄子》。

在《周易·系辞》中有云:“子曰:书不尽意,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1]在《庄子·外物》篇中有:“得意而忘言”。

这二者所言皆为表意之象,用来表达某种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

《周易》和《庄子》中关于意象的论述,也成为我国意象论的哲学基础。

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有:“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他首先把“意象”作为合成词使用,这里指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形象。

第一次将意象用于文论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使玄解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2]其意象还仅是审美心理意义上的表意之象。

到唐代,意象得到发展,有了审美形态的意象。

直至明清时期,意象才是具有文学作[1]周易·系辞〔M〕.方克立.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26[2]刘勰:神思〔M〕.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6:327品审美形态的含义,其内涵得到发展,更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童庆炳是这样来解释意象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1]。

可以说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作者主体情感与思想的具体物象。

它具有心象性、象征性和哲理性的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美学概念。

意境名词解释文学概论

意境名词解释文学概论

意境名词解释文学概论
嘿,大伙们!今天咱来聊聊文学概论里的意境是啥。

就说有一次我读一首古诗吧,读完之后就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意境这个词。

意境呢,简单来说就是文学作品里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和感觉。

就像一幅画,能让你看到画面之外的东西。

我记得那次读的古诗里,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山水景色。

读完之后,我仿佛能看到那青山绿水,听到鸟儿的叫声,感受到微风拂面。

这就是意境的魅力。

比如说,你看一本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情节让你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这就是小说营造出的意境。

所以啊,意境就是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的那种独特的感受。

下次你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可以留意一下里面的意境哦。

这就是文学概论里意境的名词解释啦。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

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

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

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

《意象与意境》PPT课件

《意象与意境》PPT课件

《意象与意境》PPT课件•意象与意境概述•文学作品中意象塑造•绘画艺术中意境表现•音乐创作中意象和意境营造•影视作品中意象和意境构建•跨文化视角下意象与意境比较•总结:提高意象和意境表现能力方法探讨意象与意境概述01定义与特点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是意象的高级形态,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意象与意境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意境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与意境关系审美价值及意义意象与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有助于提高文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内涵,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文学作品中意象塑造02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表现时间流逝和人物情感变化。

季节时令地理环境天气气象刻画山川河流、草木虫鱼等自然元素,营造地域特色和空间感。

运用风霜雨雪、云雾霞光等气象现象,烘托氛围和人物心境。

030201自然景物描绘通过描写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态等,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

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习惯等,揭示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言行举止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感受、思考和情感变化,增强人物真实感。

心理活动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氛围营造色彩运用运用不同色彩表现喜怒哀乐等情感,如红色代表激情、蓝色代表忧郁。

音乐渲染通过配乐或歌曲激发观众共鸣,强化情感表达。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性的事物或符号隐喻主题和情感,如玫瑰象征爱情、十字架象征救赎。

绘画艺术中意境表现03平衡、对比、重复、对齐等构图原则在绘画中的运用,营造出画面的和谐与张力。

浅议意象和意境 2

浅议意象和意境 2

浅议意象和意境摘要: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

意境是经过体系化的意象群落,是若干意象的有机组合。

意境的内涵大而外延小,所以,意境在其所处的时空位置上,往往不如意象那么灵活。

而文学创作中又离不开意向和意境的组合,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关键字:意境;意象;联系;区别;生成一、意象和意境的起源意象原为哲学概念《周易·系辞》曰:“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这里的“立象”,是摹拟某些自然物体,设立卦象,从而把握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

它与艺术审美无关。

真正的文学意象,一直到南梁刘耙的论著中,才正式出现“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

在关于意象的争论中无论是指意中之象,,还是象中带意,,还有的认为用法近于意境,,但总体来说,,它都归结为是“意”和“象”的不同形式的组合,并最终落脚于“象”上。

最常见的解释“意象”的说法是“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境的起源。

一般认为, 意境的起源和道家有关, 有“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之说。

童庆炳先生也认为意境的始基在于先秦道家的“体道”境界。

要境界,要进入“虚静”、“无己”、“心斋”、“坐忘”等心理状态。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是属于哲学范畴的。

在文学范畴里,在诗经时代的诗歌实际上已经产生意境了,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刘勰是最早把这哲学命题转化为文学理论命题的,《文心雕龙·隐秀》中“隐也者,问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为工,已经注意了诗歌的言外之意,这算是文学意境说的雏形。

钟嵘《诗品》也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意象”与“意境”的内涵及审美差异

“意象”与“意境”的内涵及审美差异

“意象”与“意境”的内涵及审美差异作者:季夫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3期摘要: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结合,是审美情感与外物表象的审美契合,是作者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艺术统一,其艺术特征是冲突。

而意境则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是意象综合升华的整体性诗意。

意境的基本美学特征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彻、水乳交融,也就是两者的和谐。

关键词:意象;意境;内涵;美学特征作者简介:季夫萍,临沂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唐宋文学。

“意象”与“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歌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

由于都有一个“意”字,人们在使用它们时往往通用或混用,分辨不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尤其是近代西方又发生了Imagism(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欧美文论中也大量出现“image”(中文译为“意象”)这一术语。

人们对这些术语范畴的界定可谓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析。

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早已存在的一个概念,其理论之源可以上溯到《易经》。

在《周易•系辞》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阐述,这是虽然还未将意象作为一个词组、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来,但对“意”与“象”的关系的探讨,对后世的意象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将“意”“象”合为一词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说:“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1将意象理解为一种象征。

刘勰是第一个将意象引入文学领域的理论家,从此这一术语便在评诗范畴内广泛运用,但指向并不固定。

“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2刘勰所谓意象,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说明意象在创作构思中的重要作用。

“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3这里的意象既指意,又指象,并论及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关系。

明代以后,意象理论繁荣并成熟,意象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有的指向境界,有的更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如王廷相说:“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

浅谈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浅谈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浅谈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与意境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词汇,作为美学术语,意象与意境没有权威的标准解释。

常见的解释: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形成意象,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样。

对于意境,可能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诗,有些读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或者仅限于意象的感受上。

凡是诗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则就没有诗味,但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创造意境美。

意象美比较容易感受,而对于意境则不容易体悟,感受意境美对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李白的诗歌多意象美,而杜甫的诗歌多意境美,这也是李白的诗歌较受欢迎的一个因素。

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多为超越现实的,很少表现现实世界,他的诗歌多体现精神世界,读李白的诗会获得精神的极大自由,是对生命的超越。

李白的诗歌语言平实,天真自然,不饰雕琢,却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意识与奋发激昂的精神,诗人的形象作为一个精神形象几乎无处不在李白的诗中。

“太白纯以气象胜[1]”,李白的诗气势磅礴、意气风发,想象丰富、畅然神游,出人意表。

李白的注意力多落在奇峰险山,云海大川,想象超越天际,神鬼难及,感情恣意喷发,无意收敛,跌宕起伏,急转之下,一泻千里。

李白诗歌的意象奇丽雄浑又飘逸不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李白的诗歌就有这个特点,李白的诗歌中有时只是捕捉天地间的奇景,美丽的传说、神话等几个奇丽惊人的物象,烘托出一个无以言表的意象,景与情的奇妙融合,来展现天宇间的大美。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旳艺术发明旳终极目旳,意象则只是营造意 境旳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旳意象建构是不成功旳苍白无力旳意象; 没有意象旳意境是平淡无味旳,难以给人美感旳失败之作。一种作 家,终身追求旳目旳,就是发明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旳意境。 但是,任何意境旳发明,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乎象旳基础上营 造意境。请看瘂弦旳诗《秋歌》:“落叶完毕了最终旳颤抖,荻花 在湖沼旳蓝睛里消失。七月旳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瞏 旳秋空,写它们漂亮旳十四行了,暖暖。马蹄留下踏残旳落花,在 南国小小旳山径。歌人留下破碎旳情韵。在北方幽幽旳寺院,秋天, 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种暖暖,只留下一种暖暖。一切便 都留下了。”这首诗旳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种秋天旳意境。 这里有秋旳白描,有对人物暖暖旳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 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 合成一种秋旳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旳和最高 追求。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亲密联络,又有 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 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 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旳艺 术气氛,是作家追求旳终极目旳。两者 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旳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 生发出来旳艺术气氛。能够举例阐明:如白朴旳《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 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 动地呈现出绚丽旳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旳情感,缺乏 “情与景”“情与理趣”旳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 人想象旳“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旳《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经过一组意象有 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旳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 营造了一种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旳凄凉悲清旳意境; 为了完毕此意境旳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 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旳悲凉气氛就是意境。经过这 两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意象与意境旳鲜明区别。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

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的展现。

《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

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诗薮》)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

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心营构之象”。

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

此时的“象”(或“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

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

唐代诗僧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

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在阅读有关抒情文学作品的评论时,常常可以见到,对于读者来说,平时也并不怎么在意对它们的理解,或许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懂得的,但真要说一说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对于一些读者而言,却未必能说得清楚。

然而,理解把握这两个概念,对于阅读和理解抒情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象意:主观的情感。

象:客观的各种事物。

意和象有机结合构成意象——表达主观情感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复合体(“意的寄托物”)。

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可见,意象不是一般的具体事物,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称之为意象,只有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才能称为意象。

二、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其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源流长。

它侧重于表现的抒情文学,其主要成分是情思。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简而言之:“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可以理解为意境是由意象叠加形成的意象组合,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组成包含新的意蕴(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特殊结构,是环境(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和感情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说说意境的构成。

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每一种都是诗中单一的意象,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只是意象,这些意象和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再加上个天涯孤旅的“断肠人”,作者把这些意象通过心理活动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某种境界和情调——即意境。

三、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知道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那么作为读者,怎样理解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呢?让我们把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作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意象是指诗歌中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形象,它可以是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

意象是诗歌中最基本的元素,它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例如,“明月”、“青松”、“梅花”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境则是指诗歌中所创造的一种整体的艺术境界,它是由一个或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它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还能够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没有意境,意象就只是一些孤立的、没有生命力的形象。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可以用“以象寓意,以意构境”来概括。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概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引言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意象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相互影响。

意象的定义和功能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在读者或观者的心智中形成的感觉、形象或印象。

它可以是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意象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丰富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情感:意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比喻等手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

2.增强形象感: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意象构建,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想象出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

3.引发联想:意象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能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考。

通过意象的引导,读者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进一步拓展作品的意义和解读。

意境的定义和生成意境是指通过表现手法和情感氛围来营造出的一种审美情调。

它不仅包含作品中的意象,还包括作品所传递的语言、节奏和节奏等多重要素。

意境是一种综合的审美体验,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生成:1.形象描写:通过对人物、环境和事件的形象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具体细节和情感氛围。

2.语言运用:作者选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都会对意境的生成产生影响。

例如,使用优美的词句、简洁的修辞和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等都可以增强作品的意境。

3.情感调控: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意境生成的重要因素。

通过情感的渲染和烘托,作者可以实现对读者情感的引导和操控。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和意象在文学创作中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意景的生成离不开意象的支撑,而意象的传达和呈现也需要依靠意境的渲染和构建。

1.意境构建依赖意象: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基础和材料。

通过具体的意象描写和抽象的意象呈现,作者可以构建起特定的情感氛围和审美体验,从而形成独特的意境。

–例子1:在林清玄的《远航》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大海的宽广辽阔,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广阔与自由的意境。

文学概论 第五章 文学意境

文学概论 第五章  文学意境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 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请 看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在历史的与 现实的许多同类事物的对比中抒发了世事沧桑、社 稷飘摇的慨叹,情韵极其丰富。那历史的与现实的, 神话的与人世的,目睹的与遐想的,清丽的与苍凉 的,哀婉的与悲壮的,忧伤的与焦虑的,柔情的与 思考的,对比的与烘衬的等等美的韵致,和以萧声 柳色,伴以晚霞西风,让人回味无穷。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 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请看 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李白的《行路难》,陆游的《示儿》。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 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 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 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 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 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 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 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 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 意境论。

意、境界、意象

意、境界、意象

意、境界、意象今天首先要讨论的是:意境、境界、意象!咱们先来讨论第一个话题:什么是意境!其实,我认为,不管是什么艺术,只要是艺术,而这个艺术又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点之上的。

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讲意境,只是艺术的形式不一样而已。

这里说的艺术是正统的,传统的艺术。

不包括那些前卫的、抽象的。

不包括那些东西。

只要是正统的艺术,就要讲意境,没有意境,就不能称为艺术,因为意境是艺术的内涵架构。

没有意境的支撑,那么也就不存在艺术了。

一、意就是思想,作者的思想意图。

境啊是环境。

意境,就是作者用其思想营造一个感觉氛围。

不是用语言营造氛围,是用思想。

从而在艺术作品中形成一个环境,让看客的思想进入其中。

所以一个好的作品,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个不只是诗词。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

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二、境界其实这个词啊,涵盖的含义范围非常的广大,因为这个词最早是佛家术语,说到这里先了解一下佛家对宇宙的概念。

佛教对宇宙空间的概念是:十方世界,十个方位:四面八方加上下。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境界的词啊,和这十个方位是分不开的,在纵向的,横向的都有其自己的含义。

咱们说能让大家明白呢?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圆锥体是吧,好比是一个倒放的圆锥体锥尖向下,在圆锥体的中心有个轴,随着轴的位置的变化,所涉及的范围就会发生变化,越往上去,范围越广大越往下来,范围就越渺小。

界,就是横向所涵盖的范围。

境就是在那个高度上的环境。

所以境界是有高低的。

而这个境界又是指人的思想,所以说,境界是指人思想高低的一个标志,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心胸越宽广,志向越高远,心里能容下的东西越多。

智慧也越大,反之亦然。

这里说的智慧和咱们平时说的聪明是两回事情。

这里说的是对事物能认识的程度,对生命能理解的深度。

可能不是太好理解,因为这个名词来源于宗教不是现实社会中产生的。

好像有点难理解,因为它是宗教中的东西,不是咱们社会中的东西,所以不是太容易理解。

三、意象什么是意象?还记得咱们前面说过的诗语吗?说到意象啊就要说到诗之语,什么是诗的语言?是用景来说话,即所谓的物象,物之形象。

论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论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论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在文章中就如何识别意象和形象,我认为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

”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陈涛老师《文字意象论》),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

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

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

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以便使同学们更准确地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

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四个意象,四个意象即是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个意象相对独立,但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文学院
《文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意境与意象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09级
学号: ***************
*名:***
成绩: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三日
浅论意境与意象
姓名:贾文龙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

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

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

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

境,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出来的“这一个”的生动形象及其精神本质。

“语尽而意不尽”指的就是意境。

对于“意境”与“境界”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来考虑,认为“意境”的外延扩大,不仅包括王国锥的“境界”说,还可以包括王士祯讲的“神韵”,严羽讲的“兴趣”,皎然讲的“取境”等等,总之,中国古典美学应以“意境”为中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
贡献。

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

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

“意境”早在唐代就诞生了,但对意境的完备阐释和总结却在明清。

而把“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中心范畴与核心概念,并以极大的理论自觉从逻辑上来揭示“意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成与类型、创作与鉴赏,从而使之不仅具有严整的理论形态,而且使之成为文学艺术内在本质最高理论概括的则首推王国维。

(三)在“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上,有人认为两者是相等的,有人则主张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艺术形象,与“意境”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意象,所谓“意”,就作品而言,是指一篇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类似我们所说的“主题”;从主客体、物我关系来看,“意”当指诗人及其思想感情。

所谓“象”,就是诗歌作品了,是诗人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了。

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即形象思维。

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意象的实在性,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下面我们以俞平伯、朱自清二人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来综合说明境界、意境、意象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两篇《桨》文都是境界极佳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中国散文艺术中的两颗明珠。

他们在审美境界中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物我两忘,情景交融。

这情与景既能同步展开,又能逆态反差。

从景物色调变化看,大致经历了一条由期待的朦胧,逐渐走向耀眼眩目,最后落入昏暗的三段发展轨迹;而文中的情绪色调变化,也大致经历了由对闲适、对梦幻的憧憬,逐渐走向沉醉迷乱,最后融入寂寞惆怅的三段发展轨迹。

对照一下这两条基本轨迹,不难发现
起始是同步的,展开部分也是对应的,但在逼进高潮出现转折时(即歌妓来纠缠的意象)景与情呈现反差,正是这种“六朝金粉”遗留“艳迹”——歌妓卖唱,与作者恪守的道德自律的矛盾——逆态的对立,不仅造成了记游情节的高潮,同时也导致了结尾、余音又重新同步吻合、和谐起来。

景就是“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情就是“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从结构构思来讲,与叙事线索(外在线索)相对立的情绪、心理波澜(内在线索)也是顺着这条观赏路线而发展、而变化,并紧紧地缠绕在这“观景”叙事线上,基本是景至、情至,景移、情移。

但俞平伯、朱自清二人的造境方法是不同的,俞先生是以意造境,以审美意识创造审美境界,往往通过感情的渲染把人引入审美境界,不大重视具体视觉形象地再现。

如文章开头一句:“我们消瘦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园月犹皎的当夏之夜。

”就是以对情绪心境的分析来融化景物风光的。

与朱先生那用语言丹青点染水景画相比,显然线条比较粗疏。

朱先生是以景造境,以审美对象——物象,创造审美境界,通过白描景物,将情感渗透于中,以情心、情眼、情手来再造自己的自然环境,造成情景交融“有我之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