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第一部分 第1单元 第2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

高考地理 第一部分 第1单元 第2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
高考地理 第一部分 第1单元 第2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知识点精析精练与高考题预测 人教大纲版

第二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I.必记知识全览 (31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必记数据

1.恒星日。2.太阳日。3.回归年。

一、1.23小时56分4秒2.24小时3.·365日5小时48 分46秒

二、必记规律

1.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线速度。

3.地球自转角速度。

二、1.自西向东2.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除两极点外,全球均等,都是每小时15。

三、必记意义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来源:学科网ZXXK]

三、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Ⅱ.考点过关过关斩将一马平川[来源:学科网ZXXK]

考点详解剖细解入市三分

一、基本考点考点1.自转运动基本规律

(1)方向:地球在时刻不停地绕假想的地轴作旋转运动,其方向为自西向东,如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如果从南极点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反过来,根据地球顺时针方向转动可推出图中的中心点为南极点。(2)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即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花的时间,为23时56分04秒,即一个恒星日,这是以恒星为参照物的真正周期,常用于科学研究。实际上,人们习惯上使用的自转周期是以太阳为参照物,长24小时的周期,即一个太阳日,为什么一个太阳日会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6秒呢?可用图2—1表示。当地球位于E1位置时,地球上的P点刚好正对着太阳和天空中的某一颗恒星,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刚好转一圈(360o)达到Ez后,P点又正对着那颗恒星了,这是一个恒星日,即图中A 所代表的时段。但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作绕日公转运动,在它自转一周的过程中它在公转轨道上约向东移动了1。,因此P点并不正对太阳,需要再继续转动约1。,P点才能正对太阳,这一过程约需3分56秒,图中的B表示一个太阳日。(3)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可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即分别用角度和距离来衡量地球自转的速度。由于地球自转一周的过程中,地球表面上的各点(除南北两极点)就相当于绕其所在的纬线圈跑了一圈,因此这些点都是转动了360o,即角速度相等,每小时大约为15。,但由于各条纬线圈的长短不等,它们所“跑”的距离则有着较大的差异,赤道的距离最长,因此线速度最快,约为40000 km /24h≈1670 km/h,其余纬度的线速度为1670 km/h×C0Sφ(其中的φ为所求地点的纬度)。由于C0s60o的值等于1/2,所以南北纬60o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案例剖析旁征博引举一反三

考题11 (典型例题)关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从西向东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东向西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B地球自转方向因时因地而异,但自转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C.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太阳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6秒

D.在太平洋上作自西向东航行的轮船上的船员会感觉到一个太阳日的长度比实际的要短

考题1-2 (典型例题)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心的运动

B.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轴是地轴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考题1-1点拨: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虽然从南北极点上空看,其顺、逆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地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地轴以外的各点都在按同一方向转动;其自转的真正周期是23时56分04秒,即转动360o所花的时间,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以太阳为参照物,用太阳日,如果在地球上作自西向东的运动,就好像迎着太阳直射点而去,因而会感到一个太阳日比实际的长度要短些;反之如果作自东向西的运动,则会感到太阳日会长些,如果运动速度刚好和地球自转(日太阳视运动)速度一致,则会感到太阳不升也不落。

答案:D考题1—2点拨:地球的自转运动是绕其旋转轴——地轴的运动,它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在运动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是固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答案:A总结提示: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包括方向、周期、速度三个方面。就方向而言,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表述就不同;就周期而言,由于我们选用的参照系不同,而有不同的周期,实际上真正的周期只有一个,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就速度而言,球体的旋转速度的表示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它们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明显不同,以上内容需要我们注意区别。

考点2.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同一时刻,只有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能被太阳光照到,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个球面照不到太阳光,是黑夜。如果地球像太阳一样能发光,或是像玻璃球一样地透明,那么地球表面就不会有昼夜之分了。

(2)昼夜的界线——晨昏线:①概念,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这是一个大圆,任何时候都把地球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即昼半球和夜半球。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因此站在晨昏线上的人看到太阳刚好在地平线上,或日出或日落。②晨线与昏线的

判读:晨昏线往往被与纬线圈相切的两个点分为两段——晨线和昏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

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那条界线叫晨线;反之,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更替到夜半

球的那条界线叫昏线。侧视图中一般能看见整条的晨线或昏线,俯视图中能看到半截的晨线

和半截的昏线,如图2—2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③晨昏线位置的日移动:实际

上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运动,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动的,而是随着地球的自转

而不断地西移,从而导致一个地点的昼夜状态在不断地变化。

(3)昼夜状态的表示:任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昼夜状态都可用太阳高度角(所谓太阳高

度角就是指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之间的夹角)来表示如下:

太阳高度角(H) 表示意义

昼半球H>0o太阳在地平线之上,离直射点越近H越大,直射点上H=90o

晨昏线[来源:学科

H=0o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网ZXXK]

夜半球H<00 太阳在地平线之下,即看不到太阳

(4)昼夜交替的原因:如果地球是静止的,那么对着太阳的半个球始终是白天,背着太

阳的半个球始终是黑夜,也就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了。但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太阳

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也就在不断地西移,从而导致晨昏线也不断地西移,进而出现一个地方

昼夜状况发生变化的现象。

(5)昼夜交替的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也就是地球表面各地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为

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注意该周期的参照物是太阳,因此和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有所

不同。)

(6)昼夜交替的影响:正是由于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因此这一周期就成为制约人

类起居休息的基本时间单位。目前我们生活中所用的一天,即是这个周期;另外,由于昼夜

交替周期不长,导致白天的气温不至于过高,夜晚的气温不至于过低,这种昼夜温差不太大

的温度条件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考题2 (典型例题分)读下图,回答:

(1)若AB是昏线:

①此时太阳直射点坐标为。

②此时的北京时间为月日时。

③ABCD四点按昼长由长到短分别为,按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分别为。

(2)若昏线经过CD两点:

①此时的北京时间为。

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点

B.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C.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

D.北京和新加坡的昼长相等

(3)若此时CD一线两侧日期不同,则此时北京时间为。此时全球大部分地区在 (昨、今)日。

(4)若从C、D分别沿经线向赤道发射一颗射程为lll0km的导弹,则( )

A.两导弹都落在CD线之东

B.两导弹都落在CD线之西[来源:学|科|网Z|X|X|K]

C.从C点发射的导弹落在CD线之东,而在D点发射的导弹落在CD线之西

D.从C点发射的导弹落在CD线之西,而在D点发射的导弹落在CD线之东

考题2点拨:这是一幅光照示意图,图中的横线是纬线,纵线是经线。根据AB是昏线可知,晨昏线之下的部分为夜半球,北极圈内发生了极昼现象,A点所在经线(150o Z)是夜半球_的中线,进而可得出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和30o w经线的交点上这一结论。30o W为6月22日的正午12时,因此北京时间是6月22日22时。由于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因此除了极昼和极夜地区外,越在北方的地区昼就越长,A点发生极昼现象,昼长达24小时,是四点中昼最长的点,B点发生了极夜现象,是四点中昼最短的点。该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因此越接近北回归线的点,正午太阳高度就越大。如果昏线经过CD两点,说明此时昏线与经线重合,该日为春分或秋分,且CD线之西属昼半球,之东属夜半球,C D线(即150o W经线)为18时,据此可推出北京时间是12时。由于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可知该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如果此时CD一线两侧的日期不同,而据图中的经度可知该线并非日界线,这说明CD此时为零时,则30o E为12时,因此北京时间是18时。这时只有150o W向西到180o之间的区域属刁三昨日,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今天。如果从C、D分别沿经线发射导弹,那么它们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会分别向右、左偏,故最终这两枚导弹将分别落在CD线之西东两侧的地点。答案:(1)①23o26′N、30o W②6 22 22③ACDB CADB(2)①12时②B(3)1g时今 (4)D总结提示:晨昏线是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线之一,在解题中有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它可以判断日期、季节,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可以判断昼长、夜长,可以判断太阳高度,可以判断日出、日落时间,还可以判断地方时、区时等。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表示该日是二至,若北极圈及其以内发生极昼,则为夏至(6月22日前后),若北极圈及其以内发生极夜,则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表示该日是春分(3月21日前后)或秋分(9月23日前后)。过晨昏圈与纬线圈交点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间时刻或夜半球的中间时刻;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18时。

考点3.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也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3110829029.html,]

(2)区时:因每条经线都有自己的地方时,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的办法来协调各地的时间,全球360。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用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用的时间,这个时间称为区时。笼统地说,全球的时间就由无数个变为24个。但是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采用不同的计时办法。

(3)部分国家的计时方法。

印度:采用半区时计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边界经线的地方时,印度用的是东5.5区区时。

朝鲜:该国位于东8区和东9区之间,但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光照,于是采用了本国东部时区东9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中国:我国领土跨东五至东九共五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时区(东八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这叫北京时间,也就是120o E经线的地方时。

考题3(典型例题京时间是( )

A.东八区内120o E的地方时 B.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C.亚洲各国共同使用的时间 D.与世界时保持一致

考题3点拨: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o E的地方时,并不是指北京所在的116o E经线的地方时。该时间是我们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它比世界时(零时区的区时)早8小时。答案:A总结覆示:注意关于北京时间的几种相同说法,一是北京时间是我国统一时间;二是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三是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考点4.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偏移

(1)原因:因为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它们就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但由于赤道上的经线是互相平行的,因此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会发生偏向,这也是全球唯一不产生偏向的地方。

(2)地转偏向力:在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一种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这种力叫地转偏向力,该力始终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对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影响,而不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在物体运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纬度越高的

(3)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4)影响:地球上,气流和水流等流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如自西向东流的长江其南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为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泥沙多沉积在北岸。

考题4(典型例题)甲乙两物体分别在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进行长距离水平运动( )

A.甲乙物体都向东运动,则运动方向都向较低纬度偏

B.甲乙物体都向北运动,运地区,地转偏向力越大,因此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越明显。

动方向都向西偏

C.甲乙物体都向西运动,运动方向都向北偏

D.甲乙物体都向南运动,运动方向都向东偏

考题4点拨: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偏离原来的方向(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甲在南半球向东运动时,会向北偏,即偏向低纬;乙在北半球向东运动时,会向南偏,也是偏向低纬。其余各种情况依此类推。答案:A 总结提示:我们判断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时,应该保持与运动方向一致来判断。也可以参照物理学中的.右手法则来判断。即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以北半球为例,伸出右手,手心朝上,四指并拢,与拇指垂直,四指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物体的偏移方向。

二、拓展与综合应用创新考点

考点5.日界线(拓展考点)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即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1)日界线的特征:a.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更都从这条线开始。b.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o经线延伸,这是为了照顾附近国家居民的生活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

(2)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a.东12区和西12区日期相差整1天,时、分、秒相同。 b.从东12区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去1天,从西12区向西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上1天。C.过日界线计算相隔时区数一(12一东某区)+(12一西某区)

考题5 (典型例题分)当太阳直射90o E某点时,全球分属两个日期的界线是( )

A.90o E和90o W B.日界线和90o w C.日界线和本初子午线 D.00经线和90o w

考题5点拨:地球上作为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划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 经线),其位置在地球上固定不变;另一条是零时所在的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这条线在地球表面不停地运动,但它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经线的对面。当太阳直射90o E时,零时所在的经线与90o w经线重合,故两条日期界线分别是日界线和90o w经线。答案.B总结提示:我们通常说全球分为两天,当北京时间为8点时,即0时区为0点时,全球新的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各占一半;当北京时间为20点时,即0时区为0点时,全球恰好处于同一天。

考点6.地方时与区时计算(综合应用考点)

(1)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一已知时间(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

说明:①公式中的“±”的选用:依两地的相对方向而选用,若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方,用“+”号;反之用“一”号。②经度差的计算:若两地在本初子午线的同侧,则两地经度数相减;若两地在本初子午线的两侧,则两地经度数相加。③计算步骤:a.确定两地经度差,b.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C.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d.代入公式计算。

(2)经度的计算方法:某地经度=已知经度

(3)区时的计算。

相邻两时区之间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点区时之差等于它们之间相隔的时区数之差。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区时数大)。

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一已知地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说明: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已知经度数÷15o,如果所得余数小于7.5o,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如果所得余数大于7.5o,时区数为所得整数+1。如:计算116o E所在时区:116o÷15得7,余数为11,故116o E所在时区7+1,为东八区。②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

两地时差:A,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B,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一已知区时±时区差,其中东加西减,即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一”。④因1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2天,该数值减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考题6 (典型例题分)图2-4,AB弧是昏线,BC弧是晨线,回答(1)~(3)题。

(1)此时,下列四个城市白天时间最长的是( )

A.海口 B.广州 C.武汉 D.北京

(2)此时北京时间是( )

A.9点 B.10点 C.11点 D.12点

(3)全球与图中D点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是( )

A.大于全球的一半 B.小于全球的一半 C.等于全球的一半 D.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考题6点拨:由AB弧是昏线,BC弧是晨线,判断ABC孤内是夜,弧外是昼,66o34′N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日期为6月22日前后。45o w是夜半球的中间经线,时间是0时,据此可计算北京时间。此刻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分别是45o W和180o经线,与D点(90o W)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是180o向东至45o W,不到全球的一半。答案:(1)D(2)C (3)B总结提示:时间计算要记住,东加西减是规律。

Ⅲ.三年高考题一网打尽 (319)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回顾1测试考点3、6(典型例题,8分)一架飞机从圣彼得堡(60。N,30。E)起飞,向西南经过11小时飞抵古巴首都哈瓦那(西5区)。起飞时圣彼得堡时间为18 15时。据此回答(1)、(2)题。

(1)飞机到达哈瓦那时,当地时间是( )

A.19 日 12时 B.19 19时 C.18日12时 D.18日19时

(2)该次飞行飞过( )

A.乌拉尔山上空 B.阿留申群岛上空 C.墨西哥湾暖流上空 D.加利福尼亚寒流上空

1.(1)D(2)C 点拨:圣彼得堡所在的30o E(东2区)与哈瓦那所在的西5区,其区时相差7小时(2+5),且哈瓦那的时间迟于圣彼得堡——减去7小时,飞机飞行用了11小时——加上11小时。哈瓦那的当地时间——西5区的区时=15—7+11=19(日期不变)。(2)此次飞行是从圣彼得堡(欧洲西部地区)向西南方向前行,乌拉尔山在圣彼得堡的东部;阿留

申群岛在美国的西北部海域、加利福尼亚寒流在美国、墨西哥的西海岸地区——均位于哈瓦那的西部地区、圣彼得堡的东部地区;墨西哥湾暖流位于哈瓦那的北部地区。

回顾2测试考点3、6(典型例题4分)关于地方时,正确的说法是( )

A.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

B.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

C.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D.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2.BD点拨:(1)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经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时刻就是地方时,地方时和经度有关,和纬度无关。(2)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120o的地方时,而北京位于116o E,因此,北京地方--时不是北京时间,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回顾3测试考点3、6(典型例题,4分)希腊雅典(东二区)19时向世界转播体育比赛时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

A.13时 B.次日凌晨1时 C.次日 17时 D.23时

3.B点拨.我国的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当希腊(东IX)是19时的时候,北京时间是19+(8—2)=25时,即次日凌晨1时。

回顾4测试考点3、5、6(典型例题,12分)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只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照时间是9时0分0秒(北京时间)。读图2—5完成下列(1)~(3)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3)该船即将进入( )

A.巴拿马运河 B.麦哲伦海峡 C.德雷克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4.(1)C(2)A(3)B点拨(1)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图中所示的经度由西向东在减小,应

该是西经度,根据海陆轮廓或当地经纬度判断,图示陆地应该是南美洲,图中纬度应该是南纬。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P点是西经75o,是西五区,比北京时间晚8+5=13个小时,P点地方时应该是9时0分0秒一13小时=前一天的20时。(2)P点的纬度约是南纬53o,此时是20时海上落日,则P点的昼长约是16小时。漠河的纬度约是北纬53o,夜长约是16小时。因为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方昼长之和为24W o(3)巴拿马运河在南北美洲之间,麦哲伦海峡在南美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直布罗陀海峡在欧洲和非洲之间,从图中可看出,该船将进入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在南美洲与南极半岛之间。

回顾5测试考点4(典型例题4分)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5.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墨水、清水等。.

(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面)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④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步骤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110829029.html,]

点拨.该题考查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地转偏向力是地球由于自转而导致的地球上的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改变的力。其表述为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地转偏向力为00所以实验的关键一是要模拟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地球仪、雨伞);二是要演示出物体在地球上的水平运动;三是要通过调整运动方向模拟北半球、南半球,以分别得出“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的结论。抓住了这关键三点,也就抓住了本题的核心。

IV.高考题预测高瞻远瞩占尽先机

一、考情预

测预1;对1:自转运动的规律

预测根据:地球自转运动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是建立学生基本知识框架的构成要素之一,作为一个中学生必备知识之一。但是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却不多,所以值得我们重视。

命题角度预测: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有关自转运动方向、速度、周期的内容。[来源:学|科|网]

预测2:时间问题

预测根据:随着国际交往的进一步深入,国际联系进一步密切,时间换算是人们必备的知识之一。

命题角度预测:结合某一重大事件计算北京时间等。[来源:学|科|网Z|X|X|K]

二、考点预测题(40分,20分钟)一(320)

A卷基础经典预测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备考1 测试考点2在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轮船上,人们看到昼夜更替的周期( ) A.是24小时 B.长于24小时 C.短于24小时 D.无昼夜更替

1.C点搪.昼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时,但对于移动的轮船上的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就不再是24小时了,而是比一个太阳日长或短。由于地球自转,人们看太阳是东升西落,相当于太阳是往西走,与东行的轮船是反向运动,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在船上的人们看太阳的西落速度必然变快,昼夜更替的时间也就变短。

备考2 测试考点4一条河流,其上游北岸冲刷厉害,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南岸冲刷厉害,北岸人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这条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图2—6所示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A、B点拨.上游北岸冲刷厉害,其下游南岸冲刷厉害,说明该河是地跨南北半球,所以只可能A、B正确,再根据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北半球右岸侵蚀,南半球左岸侵蚀。

备考3 试考点3、6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月1日上午9时10分,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解体后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坠毁。正值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除夕之夜,事件发生20分钟后,小王收到新浪网发出的手机短信,问小王收到短信时北京时间是( )

A.2月1日19时10分 B.2月1日22时30分 C.2月2日22时30分 D.2月1日22时10分

3.B点拨.哥伦比亚号坠毁时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月1日上午9时10分,我国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时间,相差13个小时,再加上在事件发生后20分钟就收到短信,可以算出收到短信时北京时间是2月1日22时30分。

备考4 测试考点1地球自转过程中( )

A.太阳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C.任何地点的自转线速度都相同

D.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4.B点拨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两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来源:学科网]

备考5 测试考点1、2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A.重合 B.每天重合一次 C.在二分日重合 D.在二至日重合

5.C点拨.晨昏圈平面始终把地球分为相等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但其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时,晨昏圈平面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随着地球的自转,它在一天时间内分别与地球上所有的经线重合一次。

备考6 测试考点3、6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2—7),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a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上,则此时昏线的经度是( )

A.东经30度 B.西经150度 C.西经30度 D.东经150度

6.D点拨.从图中可看出,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为30o,因此a经线之西的经线为30o w,该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再根据地球的自转可判断该线应为晨昏线中的晨线,因此此时昏线应在它的对面,即150o E经线。

读图2—8,回答7、8题。

备考7测试考点2、6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线,则此时的北京时间是( )

A.6时 B.15时20分 C.3时20分 D.12时

7.B点拨:根据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的原理可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会看到日出现象,地方时为6时,即过A点的20o w经线地方时为6时,据此可推算出北京时间即120o E经线的地方时,它位于20o w之东,与之经度相差140o,应比20o w早9小时20分钟,故为6时+9小时20分。

备考8 测试考点1若图中AB、BC之间的图上距离相等,则( )

A.AB、BC代表的实地距离相等

B.从A点出发依次向正北、正东、正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刚好能回到A点C.AB的实地距离大约是BC的两倍

D.BC代表的实地距离大约是6660千米

8.C点拨.解答本题主要根据纬度相差1o的两地大约相距111千米,而经度相差10的两地距离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小。AB、BC的图上距离虽然相等,但AB跨60个纬度,实地距离约为6660千米;而BC跨了60个经度,但60o的纬线圈长度只有赤道的一半,

故BC两地之间距离也只相当于赤道上的一半,即3330千米,从A点出发分别向东、南、西、北行走时,由于南北方向上的100千米对应的角度相等,故可抵消,但在不同纬度的纬线上行走时,对应的经度数则不同,纬度越高的地方,100千米对应的角度越大,故最终将回到A点之东。

备考9 测试考点2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有关其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白天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B.夜晚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 C.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D.有利于地球本身的存在

右图2—9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侧视图,图为正圆,且A、B两点的地方时相同,两点的自转线速度相同,0点和D点分别与地心连接而成线的夹角为45o,B点正午时树影总朝北,据此回答10、11题。

9.D点拨.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这一周期不太长,于是使其白天持续的时间不长,白天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夜晚的时间也不太长,夜晚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因此不太大的昼夜温差对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极其有利。但这一自转周期与地球自身的存在无关。

备考10 测试考点2据图中反映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是昼半球的一部分 B.该图是夜半球的一部分 C.该图跨昼夜两半球 D.该图是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一半

10.A点拨.该图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侧视图,显然图中的。点为太阳直射点;A、

B两点的地方时相同,说明这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且这两点的自转线速度相同,说明A、B的纬度度数相同,0点位于赤道上;0点和D点分别与地心连接而成线的夹角为45o,说明0和D之间存在45o的经度差。而太阳能够照射到的范围是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以90o 为半径的范围,因此该图是昼半球的一部分。

备考11 测试考点5若图中C或D可能为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上的点,则两条日期分界线之间的最小经度差可能为( )

A.45o B.90o C.135o D.180o

11.C点拨:若C为日界线上的点,则此时太阳直射在135o w,两条日期界线分别是45o E和180o,其经度差为135o;若D为日界线上的点,则此时太阳直射在135o E,两条日期界线分别是45o w和180o,其经度差也是135o。

B卷综合应用创新预测题(7分)

备考12 测试考点5小芳说她四年才过一次生日,小明说她讲大话,他们俩谁是谁非呢?请你给他们评判一下。

12.小芳应是2月29日出生的,每逢阳历的2月29日才过生日。闰年每四年出现一次,多出来的一日时间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28日之后,所以她说自己四年才过一次生日并没有撒谎。点拨我们平时使用的公历(阳历)是以回归年为标准年,一个回归年的时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比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少。所以为了平衡二者的差别,在制定历法时采用了四年一闰年的办法。一般来说,当年号能被4整除时,这一年为闰年,2月份不再是28天,而是29天了,所以如果是在闰年的2月29日出生的,只能每四年才过一次生日了。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后练习题(详解)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后练习 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2.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A.120°E B.100°W C.20°W D.60°E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C在夜半球,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AB是晨线。第2题,由图可知180°经线的地方时为8:00,故地方时为0:00的经线为60°E。答案:1.A2.D 读某日晨线图,a、c两点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50°E。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际标准时间是2时40分 B.a点地方时是12时 C.b点地方时是14时 D.c点地方时是0时 4.假设一自然运动的物体从a点过b点到c点,其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偏转表现是() A.东—西—东B.西—东—西 C.右—不偏转—左D.左—不偏转—右 解析:第3题,ac为晨线,b点为晨线的中点,因此b点应位于赤道上,b点的地方时应为6时;b点所在经线的经度为50°E,根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计算出国际标准时为2时40分。a、c两点为晨线的顶点,则a点地方时为0时,c点地方时为12时。第4题,ab段位于北半球,bc段位于南半球,b点在赤道上,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答案:3.A4.C 我国有一艘科学考察船进行国土资源调查时,停泊在某海域。当地凌晨2时44分(北京时间3时)从船上测得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为10°。据此回答5~6题。 5.该船所在的地理位置是() A.(10°N,112°E) B.(10°N,116°E) C.(10°S,116°E) D.(10°N,124°E)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 雨的必要条件)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 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824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 班级:姓名: 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极昼极夜现象 D、昼夜长短现象 2、昼夜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③太阳照射④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 C、昼夜交替是地球绕日旋转而产生的 D、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4、关于晨昏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 C、昏线在任何时候都平分赤道 D、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圈重合 5.下面所示四幅图的A、B、C、D 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 A.甲—A B.乙—B C.丙—C D.丁—D 6.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昏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7.某飞机沿纬线方向每小时向东飞行15个经度,那么飞机上的乘客将看到 ( ) A.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长了一倍 B.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相等 C.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减了一半 D.白昼和夜晚的时间不变 8. 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周期 ( ) A、24小时 B、长于24小时 C、短于24小时 D、无昼夜更替 9.右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则北半球正处于________季。 (2)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________,其中______是晨线,______是昏线。 (3)将题干所示时刻的昼夜现象在下图中绘出,用阴影表示夜半球,并 标注经度。 (4)写出B点的经度,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5)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 北京时间是________。 10.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西半球处于黑夜的地区范围是从________经 线向西到________经线之间。 (2)此时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是________。 (3)图甲所表示的当天,北京日出的时间是________, 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是________。 (4)在图乙中将图甲改画成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学生用书P20] 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2.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时。 (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1)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2)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自我检测] 读地球自转速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线速度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上线速度最大;纬线上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线速度为0。 (2)角速度分布规律: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均为。 (3)由变式图b可知: ①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线速度,但是图中A、B两点线速度不同,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②从等值线的排列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位于 半球;从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 和30°N 之间,位于 纬度地区。 ③从等值线弯曲状况看,A 处凸向数值小的方向,线速度 ,说明地势 ;而B 处则相反。 答案:(1)赤道 60° 极点 (2)相等 15°/h (3)①相同 海拔 ②北 60°N 中 ③大 高 考向 地球自转速度 1.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2.(1)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 ?0~837 km/h →高纬度837~1 447 km/h →中纬度1 447~1 670 km/h →低纬度 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2019·郑州模拟)根据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e 点和其余四点线速度和所在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e 点线速度比a 点大,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a 点低 B .e 点线速度比b 点大,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b 点低 C .e 点线速度比c 点小,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c 点低 D .e 点线速度比d 点小,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d 点低 2.下列关于地球陆地表面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也越大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_练习题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题 1、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下列说确的是( ) ①经度相同,地方时仍相同 ②的地方时仍早于伦敦的地方时 ③太阳将西升东落 ④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某天文台观察某一颗恒星,于2010年3月21日21时将天文望远镜对准该恒星,若望远镜不作任何变动,则3月22日再次观测到该星的时间是( ) A.21时 B.20时56分4秒 C.21时3分56秒D.20时3分56秒 3、关于地球自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大 B.赤道上的线速度、角速度最大 C.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D.地球上各处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一样 4、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A=CB>D C.A=DB>C 5、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读右图,回答6—8题。 6.关于a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的地理坐标是(70°W、30°S) B.a地在b地的东方 C.a、c两地的地方时相同 D.a地在d地的东北方 7.关于abcd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四地的日期相同B.abcd四地的钟点相同 C.由a到b是由西半球到了东半球D.由c到d是由东半球到了西半球 8.6月22日,abcd四地中最早见到日出的是() A.a B.b C.c D.d 9、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 (虚线为运动方向,实线为偏转方向) A B C D 10、证明自转现象的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昼夜的交替 ③太阳直射点的变化④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冲刷严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1、和纽约地方时不同,主要是因为:() A、两地地理纬度不同 B、两地地理经度不同 C、两地自转线速度不同 D、两地自转角速度不同 12、当伦敦为6月22日正午时,的时间是:() A、6月22日20时 B、6月23日8时 C、6月22日18时 D、6月22日4时 13、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说确的是() A.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某人驾驶飞机自甲地沿最短航线飞往乙地,下图所示为飞机 起飞时的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时间12点时甲地物影最短。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精品教案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测要求】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教学过程】 基础梳理(学生板书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计算,思考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学生总结]南北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即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承转过渡]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平行光,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师演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说明)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如: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晨线 逆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昏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不长不短,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演示实验]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通过让地球仪不动和地球仪模拟地球不停自转,对比实验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了偏移。 [教师讲解]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一定有力对它起作用,我们把这种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学生观察]再看地球仪上的红墨水的曲线轨迹,两次轨迹相比,曲线轨迹向直线轨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 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专题训练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下图是假设以北京为极点(地球自转情况不变)的半球投影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北京的自转角速度() A.约为15°/h B.约为30°/h C.约为45°/h D.为0 2.图中,甲地的自转线速度约是() A.1 670 km/h B.837 km/h C.1 440 km/h D.1 170 km/h 解析:第1题,除极点外,各地自转角速度相同,极点的角速度为0;该图假设以北京为极点,故北京的自转角速度为0,D正确。第2题,甲地的纬度是60°,自转线速度约是赤道的一半。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是1 670 km/h,甲地自转线速度约为837 km/h,B正确。 答案:1.D 2.B 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题。 3.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A.12点B.15点 C.18点D.21点 【解析】

【答案】 3.C 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回答下题。 4.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2月7日9时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D.2月8日7时 【解析】 【答案】 4.A 读下面的日照图,回答下题。 5.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6.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A.120°E B.100°W C.20°W D.60°E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C在夜半球,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AB是晨线。第2题,由图可知180°经线的地方时为8:00,故地方时为0:00的经线为60°E。 答案:5.A 6.D 王教授某日坐飞机从悉尼到西安,飞机着陆时西安正值日落。下表示意该航班的信息。据此回答下题。 A.5:01 B.5:59 C.6:01 D.6:59 8.王教授乘坐的航班实际飞行时间约为() A.6小时25分钟 B.8小时25分钟 C.10小时25分钟 D.12小时25分钟 解析:第7题,根据题干“飞机着陆时西安正值日落”和表中降落时间为北京时间17:45可知,西安日落时间为北京时间17:45;再根据西安的经度可计算出此时其地方时为17:01,进而推知34°N的昼长为10小时2分钟;根据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可知34°S的昼长=24小时-10小时2分钟,即13小时58分钟,所以悉尼(34°S)的日出时间为12时-13小时58分钟/2=5:01。故选A。第8题,飞机降落时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17:45,换算成悉尼的区时(东十区区时)为19:45,再减掉起飞时间9:20,得到飞行时间为10小时25分钟。故选C。 答案:7.A8.C 2017年世界各地众多大城市在当地时间3月25日20:30-21:30陆续熄灯1小时,进行“地球一小时”活动。2017年3月25日晚8:30,中央电视塔为2017“地球一小时”活动熄灭了外景灯光,这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在中国落地的第9年。2017年我国“地球一小时”的主题是“蓝色WE来”,即为了我们共同的蓝色未来,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读下图,回答下题。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09综合钟荣华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太阳每天悄悄从东方升起,白天到来,又偷偷从西方落下,黑夜降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今天说课所要解释的话题,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二个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刚学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内容的延续,也是对行星地球的进一步补充。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两部分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是认识昼夜现,学会计算时差的重要途径,也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次,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我设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转演示,认识昼夜交替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认识时差以及学会不同地区时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看图,提升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学会在不同的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昼夜交替的原因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破除迷信及伪科学; (2)感受地理科学的乐趣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设置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重点依据:因为本部分内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 (1)在不同的光照图判定晨昏线 (2)不同地区间时差的换算 难点依据:因为这些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而高一新生又没有任何认知基础,对学生言相对较难,因此将本部分内容设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形成教学相长互利互惠的良好开端,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法、探究法等。 学法: 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 以上的教学方法,将在以下说教学过程中一一体现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概念,同时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天会经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演示: 小组间用地球仪、小电筒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观看《斗转星移》关于地球自转的部分,经过合作小组交流,体会什么是昼夜半球、晨昏线,感悟昼夜交替的过程。同时设疑: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夜交替现象是否还存在呢? 3.指导画图: 给出一些晨昏线图片,让学生从侧面、南北极上空不同的角度去画晨昏线,学会判断的和画晨昏线,再集体订正、总结。 4.认识时差: 通过读P17页的时区和国际是界线图,认识地方时、区时及国际日界线的定义并通过简单的运算,学会不同地区的时差计算。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020云南昆明模拟)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与海拔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正确的是() A.a点纬度比c点低B.b点海拔比c点高 C.c点纬度比d点低D.d点地势比a点低 2.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样 B.同一经线地区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小于高纬度地区 D.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答案:1.B 2.D解析第1题,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从图中可直接看出b点的海拔比c点高,选B项。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海拔呈正相关,选D项。 (2020湖南怀化模拟)高考结束后,几位同学结伴去青海湖旅游,计划6月12日在图中黑马河乡看日出。读图,回答3~4题。

3.查询得知当日某地(120°E,32°N)昼长为14小时,该日青海湖黑马河乡日出时间约为北京时间() A.5:20 B.6:20 C.7:20 D.8:20 4.当地牧民忠告观日出时需穿厚衣服或者羽绒服,而此时我国东部地区早已穿着短袖夏装,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民俗文化D.地形地势 答案:3.B 4.D解析第3题,某地(120°E,32°N)昼长为14小时,日出时间应为当地时间5时,图中黑马河乡比该地纬度高一些,即昼长略大于14小时,则黑马河乡日出时间略早于5时,因黑马河乡的经度为100°E,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20分,所以当黑马河乡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6:20,B项正确。第4题,黑马河乡位于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且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气温更低,故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D项正确。 (2020黑龙江、吉林八校联考)下图为同一时刻不同日期昼夜分布图,图中最外圈纬线为60°N,虚线为北极圈,两种阴影中较深的阴影区域为T1时刻过后的T2时刻的黑夜范围。读图,回答5~6题。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I (高一上)“地球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融安县高级中学地理组雷婷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图,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限于学生对初中这一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高中教学的着手点是逐步深入,对概念的表述和解释要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容易理解和更接近实际情况,要注意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而且对于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通过一些学生探究容易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物和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亮标】(2分钟) 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通常酒店大堂都有很多时钟,显示出不同地方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时间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展示目标: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主备: 周营营 审核: 授课人: 备课时间:2017年9月 【课时】2课时 [考纲要求]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知识讲解]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在右图方框内以南极为中心作图。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 时间。1恒星日为 。1太阳日 为 。 例1、乘船从上海至旧金山,船上乘客 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 C ) A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B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大于24时 C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小于24时 D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赤道周 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 1670km/h ),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 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地球各 地角速度(两极为零)相等,为15°/小时。 例2.完成右表,填写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o; ③直射点与极昼(夜)最小纬线圈的纬度之和等于90o;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o26′N )时,极昼的纬度为 。 当太阳直射在20oS 时,极夜的纬度为 。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最新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题

第一章第三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解析】从侧视图来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从俯视图上来看,北极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从经度来看,西经度减少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答案】 A 下图所示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 【解析】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减小,可判定图示地区处于北半球,赤道上自转线速度为1 670千米/小时,60°N上则为837千米/小时,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其应处于中纬度。 【答案】 A 3.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还包括海拔等因素,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其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a处的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故可知a点的海拔较高。 【答案】 A 4.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日、月东升西落现象 B.南半球河流一般右岸多沙滩 C.昼夜现象 D.120°E的地方时早于90°W 【解析】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日、月将西升东落,南半球河流一般左岸多沙滩,位置相对偏西的地点要比位置偏东的地点地方时早。只要存在太阳及地球就会存在昼夜现象,只要存在地球自转就会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1-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一昼夜交替 [知识整合] 1.昼夜交替 (1)图中甲为半球,乙为半球,为。 (2)甲、乙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3)周期:小时。 【温馨提示】昼夜的形成是因为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更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2.常见晨昏线图 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球表面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故又称为晨昏线(圈)。 (1)晨昏线定义:晨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半球进入半球的分界线。 昏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半球进入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是太阳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隐含的诸多地理信息是我们判读太阳光照图的重要突破口。在不同的光照图中晨昏线的形态不一样,有的图只显示晨线或昏线,有的显示晨线和昏线的一部分,有的显示整个晨昏线。如下列五幅图:

(2)从五幅图中分析晨昏线具有以下特点 ①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③晨昏线永远 赤道。 ④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 ,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 ⑤晨昏线只有在 时才与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 、方向相反。 ⑦明确角度关系α=β=90°-θ [学 法 指 导]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1.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2.晨昏线的应用 晨昏线是地球光照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含很多地理信息,利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读光照图,其主要的应用现总结如下: (1)确定方向 依据南北极点确定方向,N 为中心自西向东呈逆时针方向,S 为中心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 (2)确定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3)确定日期和节气 ①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时间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确定纬度: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右图中Q 点为太阳直射点,直射点Q 的纬度=90°-AF 的纬度=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α。 ②确定经度:上图中太阳直射点Q 所在的经线就是平分昼半球的 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时,通过时间计算可求出其经度度数。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2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 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 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2.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日12时B.7日12时 C.6日24时D.5日12时 答案 1.D 2.B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3~4题。 3.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③运动物体偏向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图中P地()。 A.位于晨线上B.位于昏线上 C.当地时间6时日出D.当地时间8时日出 答案 3.C 4.A

5.右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 能连接的岸堤是()。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题图的纬度可判断上图为北半球,下图为 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北半球的 河流右岸冲刷,左岸淤积,最终小岛可能和①岸相连。 南半球则相反,小岛与④岸相连。 答案 C 下图中心点为北极点。读图,回答6~7题。 6.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地地方时为() A.8时B.9时 C.15时D.16时 7.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甲地地方时为() A.15时B.9时 C.3时D.12时 解析第6题,由中心点为北极点可知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根据昼长等于夜长可知此时为春分日或秋分日,OA是晨线,是6时,那么甲地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9时。 第7题,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所在地的经线。由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日期的区别、地球自转的方向可知OB为180°经线,OA为0时所在的经线且为0°经线,所以甲地地方时为3时。 答案6B7.C 读图,回答8~9题。 8.由图可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若为春分日,180°经线上正值日出 B.若为夏至日,北京时间为18时 C.若为秋分日,本初子午线上正值日出 D.若为冬至日,本初子午线地方时为0时 9.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将会() A.今天的范围不断扩大B.昨天的范围不断扩大 C.明天的范围不断扩大D.今天和明天平分 解析第8题,若为春分日,则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图中OB为180°经线,OA为0时经线,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180°经线地方时为6时。第9题,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0时经线逐渐向西移动,远离180°经线,今天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答案8.A9.A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必修1 第1章---第3节课时知能训练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右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2~4题。 2.此时A点的区时是( ) A.7月8日12时 B.7月7日24时 C.7月8日6时 D.7月8日16时 3.此时北京时间是( ) A.7月8日15时 B.7月8日14时 C.7月8日20时 D.7月7日14时 4.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点大于C点 D.三点线速度相同,角速度A点大于B点 (2010·海口模拟)读图,完成5~6题。 5.若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且M、N所在经线两侧为不同日期,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0:00 B.8:00 C.16:00 D.20:00

6.若图是地球侧视图,MN为赤道,图示部分既是西半球又是夜半球,且北京正午人影将越来越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3月21日3:20 B.3月21日15:20 C.9月23日3:20 D.9月23日15:20 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7~10题。 7.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 A.调快1小时 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 D.调慢24小时 8.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 A.长 B.短 C.一样 D.无法判断 9.到达美国后,酒店大堂悬挂着三个大钟(如下图所示),这时广州时间可能为( ) A.5时 B.8时 C.16时 D.21时 10.从广州往返美国(航线不变),旅客发现去程时间短,返程时间较长,这是因为( ) A.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缘故 B.受东北信风影响的缘故 C.受西风影响缘故 D.受时差影响的缘故 11.右图为“地球光照图”,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当日14时或次日12时 B.当日14时或当日12时

说课稿_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说课稿: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题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四节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对应学生用书第17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地球自转方向 甲乙丙 甲图为侧视图,方向为自西向东;乙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呈逆时针方向;丙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 时间意义 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3.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约为15°/h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赤道最大,极点为0 [易误点拨]

(1)因地轴是地球自转轴,因此其与地表相交的南极点、北极点是始终不动的。 (2)因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夜晚观看星空,北极星的位置是不变的,而其周围的星星每天都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 (3)因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因此北半球观看北极星的高度,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理解—要点突破] 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析 (1)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 ①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②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③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④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2)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影响关系 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 海拔同一纬线上的点,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 (3)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应用 ①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②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0~837 km/h→高纬度;837~1447 km/h→中纬度;1447~1670km/h→低纬度。 ③判断地势高低 某地线速度等值线凸向低值处,说明该地线速度比 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线速度等值线凸向 高值处,说明该地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 势较低,如上图中,A可能为山地、高原,B可能为 谷地、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