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合集下载

03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03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二价阳离子也可提高柯萨奇病毒A9和人鼻病毒2型对
Hela细胞的吸附速率。
加入螯合剂(如EDTA)则吸附会受到抑制
27
二、侵入
依赖于能量 的感染步骤
整个病毒颗粒或其基因组及相关蛋白通过质膜 屏障向胞质转运的过程称为侵入(entry)。
内吞小体(endosome) 是否需要低pH 环境来区别 28
释放出病毒核酸的过程。脱壳是病毒基因组进行功
能表达所必需的感染事件。
病毒的毒粒消失,失去原有的感染性,进入潜伏期。
35
HIV-1 Rev protein
有些病毒被运 输到核内才完 成脱壳
36
囊膜病毒脱壳包括脱囊膜和脱衣壳两个步骤,无囊 膜病毒只需脱衣壳,脱壳方式随不同病毒而异。
37
四、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细胞内正处于复制噬菌 体核酸和合成其蛋白质
衣壳的阶段。
②胞内累积期:又称潜伏期后期, 在隐晦期后,如人为地裂解细胞,
噬菌体开始装配的时期,
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已初步 装配好的噬菌体粒子。
10
其裂解液出现侵染性的一段时间。
(2)裂解期(risephase) 紧接在潜伏期后的一段时期:宿主细胞迅速裂 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
72
核衣壳的装配-二十面体对称
73
核衣壳的装配-螺旋对称
74
病毒粒子包膜的获得
75
通过细胞外吐作用释放病毒粒子
被膜蛋白
疱疹病毒装配、成熟及释放过程
76
77
T4噬菌体的装配是一个 极为复杂的自我装配的过程 包括4个完全独立的亚装 配途径:头部的装配;无 尾丝的尾部装配;尾部与
头部自发结合;单独装配
7
一步生长曲线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二、病毒的基本形态和大小
1.牛痘苗病毒 2.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3.腮腺炎病毒 4.T-偶数噬菌体 5.疱疹病毒 6.大蚊病毒 7.流感病毒 8.烟草花叶病毒 9.腺病毒 10.多瘤病毒 11.脊髓灰质炎病毒
图3-1 几种病毒的形状
大多数病毒的直径在 10nm~300nm之间(图 3-2)。病毒大小悬殊, 较大的病毒如痘病毒为 300nm,较小的病毒如 口蹄疫病毒10nm,所以, 不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 观察其形态,必须用电 子显微镜放大几千倍、 几万倍,甚至十几万倍 才能看到其基本形态。
有些较大型病毒在核衣壳外面有一层膜状结构,称为包膜, 也叫囊膜,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大多数有包膜病毒 呈球形(如流感病毒),但痘病毒呈砖形,狂犬病毒呈弹 形。 包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包膜表面形成包膜突起, 称为刺突,嵌附在包膜脂质中,它是多糖与蛋白质的复合 物(糖蛋白)。刺突因病毒的种类不同而异,可作为鉴定 的依据。 当包膜受到破坏时,包膜病毒也丧失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 的能力,从而丧失感染性。
溶源性细菌的自发裂解的机率极低,只有极少数溶源性细 菌中的噬菌体大量复制而导致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粒子, 使溶源性细菌变成非溶源性细菌,这个过程称为溶源性细 菌非溶源化。如果在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或其他物理、化 学方法影响下也能诱发这种现象。 温和噬菌体对于敏感细菌所形成的噬菌斑是浑浊的,这是 因为中央有溶源性细菌生长的缘故。
四、噬菌体的监测方法
双层平板法
单层平板法 载片快速检测法 气体样品的检查法 液体培养检查法
五、噬菌体与发酵工业的关系
(一)噬菌体的危害
1.丙酮、丁醇发酵与噬菌体污染 2.食品工业的噬菌体污染 3.抗生素发酵与噬菌体污染
发酵工业和食品工业被噬菌体污染表现两个方面: 一是发酵周期明显延长,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是污染生产菌种,使发酵液变清,不积累发酵产物,严 重时无法继续发酵,甚至停产。 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菌种本身可能携带有噬菌体,或使用的生产菌种 是溶源性菌; 二是生产环境存在噬菌体,没有做好消毒与灭菌工作。

第三章 病毒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病毒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病毒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包涵体:当病毒颗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观察的特殊群体,称为包涵体。

2.噬菌斑:将噬菌体与敏感宿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宿主细菌菌苔上出现的一个个透明圈或负菌落,称为噬菌斑。

3.烈性噬菌体:短时间内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通过裂解寄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核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核染色体上,随宿主细胞核基因组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寄主细菌裂解,称作温和噬菌体。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6.溶源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与宿主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7.溶源菌:是指在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

8.病毒多角体: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9.类病毒:是由单链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组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0.拟病毒:是一类包裹于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11.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包涵体和噬菌斑各有何实践意义?答:1、包涵体是病毒颗粒的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别和计数等许多实际工作。

由于不同病毒包涵体的大小、形状、组分以及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的部位均不同,所以包涵体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2、噬菌斑有一定的形态,可用作该噬菌体的鉴定指标,也用于纯种分离纯化和计数。

三、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答:预先分别配制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

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的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3病毒新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3病毒新

第二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1、病毒的大小和形状
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
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大; 毒粒的形状:动物病毒有球状、卵圆状、砖形
植物病毒有杆状、丝状、球状 噬菌体有蝌蚪状和丝状
采用各种电镜技术观察毒粒的形态结构
Orf virus:口疮病毒(接触性脓疱皮炎病毒) (负染技术)
结构蛋白
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
壳体蛋白; 包膜蛋白; 存在于毒粒中的酶;
2、病毒的蛋白质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病毒结构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
1)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 因子的破坏;
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 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1939年,Max Delbruck & Emory Ellis: 该实验标志着分子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建立 Max Delbruck因此荣获1969年NobelEP.rcizoeli / bacteriopage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 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 进行计数);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 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噬菌体 X174只有12个衣壳粒,最大的廿面体 是由1,472个衣壳粒组成的昆虫病毒粒子。
(3)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3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3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A部分习题一、选择题1. 病毒的大小以〔〕为单位量度。

A. m2. .T4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3. 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病毒。

D.DNA和RNA。

4.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5.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6. 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7.最先发现病毒的是:〔〕8.CPV是〔〕9.NPV是〔〕10.GV是:〔〕11.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的寄生物。

12.病毒的分类目前以〔〕为主。

13.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14.在溶源细胞中,原噬菌体以〔〕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15.溶原性细菌对〔〕具有免疫性。

二、是非题1. 原噬菌体即插入寄主染色体DNA上的噬菌体DNA。

〔〕2. 溶源性细菌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可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

〔〕3. T4噬菌体粒子的形态为杆状。

〔〕4. 所有昆虫病毒的核酸都是ssRNA。

〔〕5. DNA病毒以双链为多,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

〔〕6. 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

〔〕7. 大肠杆菌噬菌体靠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寄主细胞壁后靠尾鞘收缩将DNA注入寄主细胞。

〔〕8.一种细菌只能被一种噬菌体感染。

〔〕9.噬菌体核酸既有单链DNA、双链DNA,又有单链RNA、双链RNA。

〔〕10.朊病毒〔奇异病毒〕是只含有侵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三、填空题1. 病毒在寄主体外,很易因外界环境如高温,射线等作用而_ _;带封套的病毒容易被_ 破坏,因而可用消毒剂如_ _来消毒。

2. 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5细胞会发生_ _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_变成了_的缘故。

3. 温和噬菌体能以_ 整合在寄主胞的染色体上,形成_ 细胞,该细胞具有、_ _、_、_、等几个特征〔填三个特征即可〕。

4. 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__ 、__ 、__ 、__ 、__ 等五个阶段。

5. 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__ ,所含核酸为__ 。

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第三章病毒的复制第一节研究病毒复制的一般性方法研究病毒的常用培养系统①噬菌体——细胞培养系统用该系统研究噬菌体复制的优点:敏感的宿主细菌易于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其数目易于控制;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导致细菌培养物变清亮,在适宜的接种密度下很容易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斑,其结果容易观察;噬菌体和细菌的增殖速度快、增殖周期短,在一定时间内可屡次反复实验。

噬菌体同步感染敏感的细菌培养物—建立了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方法,弄清了噬菌体的复制循环。

②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目前已建立了很多细胞株,包括脊椎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株〕和无脊椎动物细胞〔昆虫细胞株〕,为研究病毒复制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在离体条件下,防止了机体内的控制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只能近似反映动物机体内病毒的复制过程。

③植物病毒—原生质体培养系统高活性的原生质体的别离和培养方法的建立,把病毒与植物机体或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转变为病毒与植物单细胞的简单关系,进步了感染效率。

植物体的单细胞体外培养目前无法实现。

在植物体外,有由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植物病毒感染植物体的感染效率要低很多。

前二者都是一个病毒感染一个细胞,但是要104~106个植物病毒才能感染一个植物体。

采用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那么病毒的感染效率大大进步。

但是总的效率还是比噬菌体和动物病毒差。

无论是哪种培养系统,都要考虑:①宿主细胞的敏感性与生理状态②注意感染复数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细胞出现裂缝,胞内的物质渗漏,使宿主细胞死亡。

要尽可能做到感染复数为1,即一个对一个。

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用以起始病毒感染的每个细胞所需的病毒颗粒数目。

单位〔PFU/cell〕1.2一步生长实验〔定量描绘烈性噬菌体的生长规律〕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再高度稀释病毒-细胞培养物〔防止二次吸附〕,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去除过量的噬菌体,也是为了防止二次吸附〕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

第三章-3.4RNA复制(延伸讲解)

第三章-3.4RNA复制(延伸讲解)
编码序列:3个结构基因,它们是编码MA、CA和NC的gag基因 ,编码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的pol基因以及编码SU和TM 的env基因(肿瘤病毒中还含有编码癌蛋白的癌基因onc)。
逆转录病毒的生活史
1.附着与融合 2.核心颗粒释放和逆转录 3.原病毒DNA进入细胞核 4.整合 5.转录及后加工 6.转录物输出到细胞质 7.翻译及翻译后加工 8.新病毒装配和出芽释放
(viroplasm),再组装成非成熟病毒颗粒 ➢ 在颗粒内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负链 RNA, 形成 dsRNA
二、 单链 RNA 病毒的 RNA 复制
★ 正链 RNA 和负链 RNA 基因组的复制
1、 正链 RNA 病毒的 RNA 复制
➢ 基因组 RNA 具有 mRNA 的功能,可直接附着于 胞质的核糖体,转译出病毒的非结构蛋白与结构 蛋白。
➢ 流感病毒属于此类型
3.4.2 以DNA为中间物的RNA复制
一、逆转录病毒的RNA复制
上世纪60年代,Howard Temin观察到某些RNA病毒的复制 和增殖受到DNA复制和转录的抑制剂—放线菌素D的抑制, 于是他大胆地推测这些病毒的生活史中有DNA中间物的存 在或者有从RNA到DNA的逆转录过程。
3.4.1 依赖于RNA的RNA合成
➢ 以RNA 为模板合成 RNA,发生在 RNA 病毒生活史中 ➢ 由依赖于 RNA 的 RNA pol 催化,RdRP,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 RdRP 一般为病毒基因组编码,需宿主细胞的辅助蛋白 ➢ RdRP 序列保守,只有 聚合酶 活性,没有 外切酶 活性
艾滋病毒完整的生活史
逆转录酶的结构与功能
具有三个酶活性: 依赖于RNA的5'→3'DNA聚合酶活性,该活性用来催

安徽农业大学病毒学思考题

安徽农业大学病毒学思考题

安徽农业大学《病毒学》PPT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与其他生物相比,病毒具有什么特点?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

病毒: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病毒的特点:(1)没有细胞结构;(2)仅有一种类型的核酸;(3)特殊的繁殖方式;(4)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也没有核糖体;(5)绝对的细胞内寄生。

2.简述病毒学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病毒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阐明病毒的性质及其与宿主的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1)通过研究病毒,了解生命的一些基本问题;(2)预防和控制各种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3)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

现代病毒学研究出现以下发展趋势:(1)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2)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3)朊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控制;(4)DNA疫苗的研究。

第二章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1.病毒有哪些形态?如何测量病毒大小?(1)形态: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大小、形态多种多样,但多为对称结构,大致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蝌蚪状3种基本形态。

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不断发现新的病毒形态,如子弹状、丝状、卵圆形、砖状、多形性等。

(2)病毒体积极其微小,是亚显微的。

病毒大小可以用电子显微镜直接、准确地测量。

此外,也可通过分级过滤、超速离心、电泳等方法间接的测定。

【单位:nm(10-9m)或Å。

】【使用显微测微尺】2.病毒粒子对称体制有哪几种?(1)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TMV)。

(2)二十面体对称(动物的腺病毒)。

(3)复合对称(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如T4噬菌体)。

(4)复杂对称(痘病毒)。

3.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是什么?从化学组成上看,病毒粒子含有核酸、蛋白质,某些复杂的病毒,特别是动物病毒,除核酸和蛋白质外,还含有脂类、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的其他成分。

第三章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2

第三章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2

1、解释名词:二元培养法,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感染单位,病毒效价,毒粒,五邻体和六邻体,多组分基因组和分段基因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包涵体,病毒种,病毒吸附蛋白和病毒受体,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变,多角体。

二元培养法:病毒是活细胞内严格寄生的,不能再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只能采取连同寄主一块培养的方法,称为二元培养法。

细胞病变效应:大多数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培养物都能引起显微变现的改变。

病毒感染单位: 与寄主产生特异性反应所用最小的病毒数量IU。

病毒效价: 每单位体积中所含感染单位的数量称病毒的效价或滴度IU/ML表示。

毒粒: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

五邻体和六邻体:二十面体对称衣壳的衣壳粒一般由5个或6个蛋白亚基聚集而成,因此称五聚体或六聚体。

位于顶角的五聚体和位于棱和边上的六聚体各与五个和六个其他的衣壳粒相邻,所以又分别称为五邻体和六邻体。

多组分基因组和分段基因组: 多数病毒仅含一个核酸分子,少数病毒含2个或2个以上的核酸分子,而且各分子担负不同的遗传信息,共同构成病毒的基因组,分别包成不同的毒粒。

这些病毒的RNA被称为。

基因组分成多个核酸片段,只是多个核酸片段包在外形大小均一的一种毒粒中称为分段基因组属于多组分基因组。

结构蛋白: 指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的病毒颗粒所必须的蛋白质,包括一颗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等。

非结构蛋白:指病毒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或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包涵体: 某些细胞在感染病毒后,出现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在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可以作为病毒快速鉴别和辅助诊断指标。

病毒种: 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占据一个特定的小生境、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病毒吸附蛋白和病毒受体: 是病毒表面的结构蛋白,它能特异性识别宿主细胞上的病毒受体与之结合。

病毒的受体:是宿主细胞的表面成分,能够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性识别并与之结合,介导病毒入侵。

03.第三章病毒的复制

03.第三章病毒的复制

每 个 细 胞 的 感 染 复 数
产量 细胞外病毒
感染病毒后 小时
吸附和侵入
隐蔽
成熟
释放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过程
一、吸附
二、侵入 三、脱壳
四、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五、病毒与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复制的第一步。 多数病毒的吸附过程一般分两个阶段: 病毒粒子吸附到细胞表面,吸附是由于不同带电粒子间因 静电引力而结合。 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启动病毒进入细胞的动力学过程。

病毒脱壳后病毒的颗粒形式从受染细胞内消失,存在
于细胞内的是病毒的基因组。

囊膜病毒脱壳包括脱囊膜和脱衣壳两个步骤,无囊膜
病毒只需脱衣壳,脱壳方式随不同病毒而异。
四、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病毒感染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合成核酸和蛋 白质的原料、场所、机制和能量,完成自身大 分子的生物合成。病毒的大分子生物合成包括 mRNA的转录、基因组的复制和病毒蛋白质合成 等。
五、装配和释放

病毒大分子合成产生的结构组分以一定方式结 合,组装成完整的子代病毒颗粒,这一复制阶 段称为装配。病毒的装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病毒复制、成熟和增殖的一个必要步骤。
第三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一、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
二、缺损病毒
一、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主要有三种类型:流产感染、限制性感染 和潜伏感染。
二、侵入

整个病毒颗粒或其基因组及相关蛋白通过质膜屏障向 胞质转运的过程称为侵入。侵入的方式因病毒不同而
异,同一病毒也可以不止一种方式侵入。

从病毒侵入细胞的方式看,目前发现有3种类型:①病
毒囊膜和质膜融合;②细胞胞吞病毒;③病毒直接进

病毒学(一到六章)

病毒学(一到六章)

病毒学(一到六章)第一章病毒的结构(1学时)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小,结构容易,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这种病原能通过滤器,命名为病毒。

病毒的基本特性1. 以颗粒形式存在,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普通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干看见。

2. 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3. 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是郑重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不能自立生长和繁殖。

5.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持久保持其侵染活力。

6. 病毒无核糖体(rRNA)和转移RNA (tRNA)。

7. 病毒不能长大,不经分裂繁殖。

8. 病毒对普通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9.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埋伏性感染。

第一节病毒的结构特征一、形态1. 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体的大小。

测量单位是纳米(nanometer,nm),即毫微米(1/1000μm)。

各种病毒的大小相差很大,普通病毒介于50nm~250nm之间,其中绝大多数病毒都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poxvirus)为300nm,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看到;最小的病毒如小RNA病毒和极小DNA病毒直径约在20nm~30nm 之间。

2. 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第1 页/共18 页状或丝状(某些动物病毒也呈丝状);此外,还有呈砖形(痘病毒)、子弹形(狂犬病病毒);而噬菌体(bacteriophage)多呈蝌蚪形。

有些病毒的形态比较固定,如小RNA病毒呈球形;但某些病毒的形态则是多形性的,如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有球形、丝状和杆状。

第三章 DNA复制

第三章   DNA复制

D-环型
滚环型
单林娜 制作
27
第三节 DNA复制的酶学
(Enzymology of DNA Replication)
一、复制中解链与DNA分子的拓扑学变化
与DNA几何学性质相关的酶
1.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
DNA复制时松弛超螺旋,以利复制叉
的行进及DNA合成,合成后再使其恢 复成超螺旋。
2、复制方向(复制过程的顺序性) 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染色体中参与复制的活 性区域,即复制正在发生的位点 复制眼(replication eye):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正在复制的DNA, 复制的区域形如一只眼睛
复制眼:在一个长的未复制区域内DNA已经复制的区域
真核生物的多复制子 多个复制眼
底物--dNTP
Poly(核苷酸)n-3’-OH + dNTP OH
→ Poly(核苷酸)n+1-3’+ 2Pi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3种)
三种DNA聚合酶的结构和功能
DNA pol
5´3´的聚合作用,合成20个核苷酸即离
开模板
3´5´外切酶活性
5´3´外切酶活性
去除RNA引物,校正错误,修复损伤
条链并不同时进行复 制,轻链先开始复制,
稍后重链再开始复制, 当复制沿轻链开始时, 重链上产生了D环,随 环形轻链复制的进行, D环增大,重链后亦开 始复制,最后两条链 完成复制形成两条新 的DNA双螺旋。 线粒 体和叶绿体 DNA的 复制方式
(3)共价延伸方式(covalence
elongation)或滚环式复制
DNA pol Ⅲ 功能
5´3´的聚合作用(α亚基) 3´5´外切酶活性(ε亚基) 在DNA复制中主要作用

畜牧微生物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畜牧微生物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畜牧微生物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绪论一、填空题1.微生物按核的类型和个体形态,分为(原核细胞微生物)、(真核细胞微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三类。

2.细菌是一大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3.测定细菌大小的计量单位通常是(微)米。

4.细菌的形态比较简单,仅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3种。

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简单的(裂殖)。

6.螺旋菌可分为(螺)菌和(弧)菌。

7.细菌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体)等基本结构。

8.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菌毛)、(鞭毛)和(芽胞)。

9.细菌经革兰氏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呈(红)色。

10.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素)、(氮素)、(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11.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分为(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

12.细菌的呼吸类型分为(有氧)呼吸,(厌氧)呼吸和(兼性)呼吸。

13.人工培养细菌除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以外,还需要有合适的(酸碱度)、(温度)及(气体条件)。

14.细菌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属)名加(种)名。

15.螺旋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16.支原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17.立克次体是另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18.衣原体是一类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二、概念1.细菌的衰老型:细菌在老龄培养物或不适宜的环境中会出现形状不正常的个体,称为衰老型或退化型。

2.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通常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

3.菌苔:菌落连成一片,称为菌苔。

三、简答题1.简要回答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体。

第三章 DNA的复制

第三章  DNA的复制

3.2.3 滚环复制与D环复制
1、滚环复制 滚环复制是双链环状DNA分子的另一种复制方式。在进行
滚环复制时,首先在双链环状DNA分子一条链的特定位点上 产生一个切口,切口的3’-羟基末端围绕着另一条环状模板被 DNA聚合酶延伸,这样新合成的链就取代原来的亲本链形成 滚环。一轮过后,被置换的链到达一个复制单位的长度,连续 延伸可以产生多个拷贝组成的连环体。被置换出的单链可以作 为模板合成互补链形成双链体。
3.2.2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与DNA的引发
在复制叉处,DNA的两条链都作为模板同时合成两条新链。 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而DNA复制时无论以那条 链做模板,新合成的链是按5’→3’方向进行的,所以只有一条 模板链指导合成的新生链能够沿着复制叉运动的方向连续复制, 此新合成的链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模板 链指导合成的新生链也是沿5’→3’方向进行,但与复制叉前进 的方向相反,是分段合成的,这些片断于1969年首先在大肠 杆菌中分离出来,被称为冈崎片段。
别序列,该内切酶是λ DNA分子中基因A的表达产物,能够
在cos位点处交错切开双链DNA分子并形成单链的黏性末端,
并与其他一些蛋白质一起,将每个λ基因组包裹入一个噬菌 体头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D环复制 叶绿体和线粒体DNA采用的是D环复制。
3.3 细菌DNA复制
一、复制的起始
1. 大肠杆菌的复制起点(OriC)
Released (+) strand forms covalent circle.
Based on Figure 13.19
Replication fork passes origin, A protein nicks DNA & binds to the new 5’ end.

3.DNA复制

3.DNA复制
底物:dNTP (dATP、dGTP 、 dCTP 、dTTP) ; 模板(template):解开成单链的DNA母链;
引物(primer):提供3´-OH末端的寡核苷酸;
聚合酶(polymerase)
其他的酶和蛋白质因子
引物
DNA聚合酶只能利用已提供的核苷酸的3’-OH末 端聚合dNMP,合成DNA链。即DNA复制的起始 必须先期合成一段引物分子。 这段引物分子是由引物酶(RNA聚合酶)合成的 一段10个核苷酸左右的RNA分子。
三、DNA复制的终止 四、 DNA复制的模式
3-4节
DNA双螺旋模型(1953)
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p91)
DNA复制时亲代双链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等相 关酶的作用下,分别以每条单链DNA分子为模板 ,聚合与模板链碱基可以互补配对的游离的三磷 酸脱氧核糖核酸dNTP,合成出两条与亲代DNA 分子完全相同的子代双链DNA分子的过程。
E. coli 低剂量的3T-dTTP的培养基 数分钟 高剂量的3T-dTTP的培养基 数分钟 提取E.coli DNA E.coli DNA 放射自显影
实际观测结果 E.coli DNA 的复制是双向的 对不同复制模式的预期结果
DNA复制的方向性
复制叉移动的方向性 DNA链延伸的方向性 5’ 3’ ? 3’ 5’ ?
Dna C:辅助解螺旋酶使其在起始点上
结 合并打开双链。
解螺旋酶 (Dna B ) :
在双链DNA解旋解链 的过程中,DnaA找到 复制起点;
Dna B在Dna C的帮助下 结合于解链区。Dna B借助水解ATP产生 的能量,沿DNA链5‘->3’方向移动,解开 DNA的双链。
3. 单链DNA结合蛋白 (SSB) :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噬 菌 斑 数)
吸附期
潜伏期
裂解期
噬菌体复制(繁殖) 的三个阶段: 1、吸附期
游离的噬菌体吸附到宿主细胞
2、潜伏期
从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 出新噬菌体的最短时期
3、裂解期
随着菌体不断破裂,新噬菌体 数目增加,直到最高值
(一)、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隐蔽期病毒在细胞内存在的动力学曲线呈线性函数,而非指数关系, 从而证明子代病毒颗粒是由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组与蛋白质经装配成 熟,而不是通过双分裂方式产生的。
(一)、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是研究病毒复制的一个经典试验,最初是为研究噬菌体的复 制而建立,以后推广到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复制研究中。
吸附
侵入
脱壳
早期:病毒特异性酶的合成 病毒核酸复制 病毒结构蛋白质合成 病毒大分子合成
装配
成熟 释放
(二)、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1939年,Max Delbruck & Emory Ellis:
该实验标志着分子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 的建立,Max Delbruck因此荣获1969年Nobel Prize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 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隐蔽期(eclipse period)
不同病毒的隐蔽期长短不同 例如,DNA动物病毒的隐蔽期为5~20min, RNA动物病毒为2~10 h。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能通过细菌滤器;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培养液变清澈⏹细菌过滤器⏹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培养液变清澈⏹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什么是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营养等)的影响,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

2.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病状:(1)变色:- 黄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失去绿色,变为黄色。

- 红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红色。

- 褐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褐色。

- 紫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紫色。

(2)坏死:- 病斑:植物组织局部死亡,形成明显的坏死区域。

- 枝枯:枝条或整株植物死亡。

(3)腐烂:- 软腐:植物组织软化和腐烂,常见于果实和块茎。

- 湿腐:植物组织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4)萎蔫:- 因病原生物侵害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的植物组织失去膨压,表现为叶片下垂、枯萎。

(5)畸形:- 肿瘤:植物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状结构。

- 丛生:植物生长点异常分裂,导致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 矮化:植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2. 病征:(1)霉状物:- 菌丝体: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细丝状结构。

- 孢子:病原真菌产生的繁殖体,形态多样。

(2)粉状物:- 孢子堆: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粉末状结构。

(3)颗粒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粘稠颗粒状物质。

(4)絮状物:- 菌丝体和孢子的集合体,常见于某些真菌病害。

3. 症状的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病原生物的侵染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了解症状的变化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及划分方法1. 按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等。

分子生物学-03复制

分子生物学-03复制
Molecular Biology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Hu Dongwei hudw@
第三章 DNA的复制
一、半保留复制
Semi-conservation replication
以每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DNA 聚合酶催化合成新的互补链。
DNA polymerases in human and SV40
6 DNA连接酶 (DNA lygase) A.原核生物
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 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酯键。 (1) 大肠杆菌的DNA连接酶
75kD,对胰蛋白酶敏感,每个 细胞中约有300个分子。在DNA复 制、修复和重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单链DNA结合蛋白(SSBP)
E. coli的SSBP为四聚体, 可结合32 bp。 SSBP使单链DNA呈伸展 状态,有利于单链DNA作 为模板。 SSBP防止单链DNA重新 配对或被降解。
3 DNA拓扑异构酶 (Topisomerase)
催化DNA不同超螺旋状 态之间的转变。 A. 拓扑异构酶I :双链解旋 切断形成“酶-DNA“共 价中间物 DNA连接。不 需辅助因子。 B. DNA旋转酶(DNA gyrase): 拓扑异构酶II,引入DNA分 子负超螺旋 。需要ATP。
在DNA合成延伸过程中主要是DNA聚合酶III的作用。当 冈崎片段形成后,DNA聚合酶I通过其5'→3'外切酶活性切 除冈崎片段上的RNA引物,同时,利用后一个冈崎片段作 为引物由5'→3'合成DNA。最后两个冈崎片段由DNA连接 酶将其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后续链。
DNA复制的终止
DNA上也存在着复制终止位点,DNA复制将在复制终 止位点处终止,并不一定等全部DNA合成完毕。当RNA 引物被切除后,中间所遗留的间隙由DNA聚合I所填充。 但目前对复制终止位点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甚少。线性DNA

第三章 第三节 DNA的复制

第三章 第三节 DNA的复制
复习:DNA的双螺旋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一分子磷酸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碱基:A、G、C、T
一分子脱氧碳糖
DNA 分子 的结 构
外侧的基本骨架是: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 主要特点
双螺旋 结构
A=T G=C
内侧是由碱基通过 氢键 连接成的 碱基对 。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2). 合成子链
(DNA聚合酶)
3). 重新螺旋
母链
子 子链 链 母链
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 概念: 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体细胞)
减Ⅰ分裂间期(生殖细胞)
真核生物:细胞核(主要)、叶绿体、线粒体 场所:原核生物:细胞质 病毒:寄主细胞
过程:①解旋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
设计思路:区分亲代与子代DNA 实验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密度梯度离心法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15N//15N
重带(下部)
15N//14N
中带(中间)
14N//14N 15N
轻带(上部) 中带(中间)
//14N
半保留复制
15
N N__DNA
15
15
N N__DNA
14
15 14
② 合成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
结果: 1个DNA分子形成2个相同的DNA分子
2、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3、条件: 模板: DNA解旋后的两条链(母链)
原料: 四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 ATP 酶: 解旋酶、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
4、准确复制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病毒的复制第一节研究病毒复制的一般性方法1.1建立病毒复制的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病毒的常用培养系统①噬菌体——细胞培养系统用该系统研究噬菌体复制的优点:敏感的宿主细菌易于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其数目易于控制;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导致细菌培养物变清亮,在合适的接种密度下很容易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斑,其结果容易观察;噬菌体和细菌的增殖速度快、增殖周期短,在一定时间内可多次反复实验。

噬菌体同步感染敏感的细菌培养物—建立了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方法,弄清了噬菌体的复制循环。

②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目前已建立了很多细胞株,包括脊椎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株)和无脊椎动物细胞(昆虫细胞株),为研究病毒复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离体条件下,避免了机体内的控制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只能近似反映动物机体内病毒的复制过程。

③植物病毒—原生质体培养系统高活性的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的建立,把病毒与植物机体或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转变为病毒与植物单细胞的简单关系,提高了感染效率。

植物体的单细胞体外培养目前无法实现。

在植物体外,有由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植物病毒感染植物体的感染效率要低很多。

前二者都是一个病毒感染一个细胞,但是要104~106个植物病毒才能感染一个植物体。

采用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则病毒的感染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总的效率还是比噬菌体和动物病毒差。

无论是哪种培养系统,都要考虑:①宿主细胞的敏感性与生理状态②注意感染复数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细胞出现裂缝,胞内的物质渗漏,使宿主细胞死亡。

要尽可能做到感染复数为1,即一个对一个。

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用以起始病毒感染的每个细胞所需的病毒颗粒数目。

单位(PFU/cell)1.2一步生长实验(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的生长规律)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再高度稀释病毒-细胞培养物(避免二次吸附),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去除过量的噬菌体,也是为了避免二次吸附)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

体现3个时期:①潜伏期②突破期③平稳期潜伏期中包含有隐蔽期(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从消失到出现这段时期)潜伏期: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出新噬菌体的时间隐蔽期:病毒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出现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时间(1)潜伏期,这一时期几乎没有形成噬菌斑,进入裂解期后就形成了噬菌斑,也就是有新的病毒粒子释放出来了,因此潜伏期是指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所需的最短时间。

不同病毒潜伏期长短不一,噬菌体一般有几分钟,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2)裂解期:在潜伏期后,病毒效价急剧增加,这是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装配成大量病毒粒子,并释放的结果。

潜伏期后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出大量子代病毒的时期称为裂解期或成熟期。

这一点跟细菌的生长曲线不同,细菌的生长曲线中的延滞期是为分裂做准备,对数期是大量繁殖的时期,而病毒一步生长曲线中的裂解期则是病毒大量释放的时期,而不是繁殖(即复制)的时期(复制过程实际上是在潜伏期完成的)。

(3)稳定期:裂解期末,受染细胞将子代病毒粒子全部释放出来,病毒效价稳定在最高处的时期,称为稳定期,即病毒粒子已经全部释放,没有新的病毒粒子释放了,所以形成的噬菌斑数量保持不变,不会下降,因此不会像细菌的生长曲线那样有衰亡期。

一步生长曲线的意义:(1)可获知潜伏期和裂解期。

(2)可获知裂解量:每一受感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粒子的平均数。

稳定期的病毒粒子数目裂解量= ————————————潜伏期受感染细胞的数目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增殖(multiplication)只在活细胞内进行,以病毒基因为模板,在酶作用下,分别合成其基因及蛋白质,再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这种方式称复制。

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病毒的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和释放。

2.1吸附(adsorption)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的表面,细胞表面能吸附病毒的物质结构称为病毒受体。

敏感的宿主细胞是病毒复制的第一阶段。

该过程包含静电吸附及特异性受体吸附两阶段。

细胞及病毒颗粒表面都带负电荷,Ca2+、Mg2+等阳离子能降低负电荷,促进静电吸附。

静电吸附是可逆的,非特异的。

可逆性吸附:又称为静电吸附,指病毒体与细胞接触,进行静电结合。

非特异性、可逆的,是由随机碰撞、布朗运动、静电引力引起,其他的粒子也可以发生这种吸附,如灰尘的吸附等。

不可逆吸附:又称为真正的吸附,指病毒体表面位点(蛋白质结构)与宿主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

是决定病毒感染的真正开始。

如噬菌体通过尾丝与细菌表面的受体结合,再如流感病毒通过HA(血凝素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

吸附类型的转变:一般情况下病毒与宿主细胞通过不可逆吸附后即发生侵入过程,但有时也会由不可逆吸附变为可逆性吸附,这个过程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即病毒吸附蛋白、病毒的细胞受体和环境因素。

病毒吸附蛋白:能够识别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病毒体表面结构蛋白称为病毒吸附蛋白(VAP)(virus attachment protein,BAP)。

它决定了病毒与敏感的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吸附后病毒粒子或病毒核酸能进入宿主细胞中。

实例:如:T-偶数噬菌体的吸附蛋白→噬菌体尾丝蛋白。

有包膜的动物病毒的吸附蛋白是包膜上的糖蛋白突起(流感病毒→血凝素糖蛋白);无包膜的动物病毒腺病毒的吸附蛋白是二十面体壳体上的五邻纤维。

病毒的细胞受体:能被病毒吸附蛋白识别,是启动感染发生的特殊细胞位点。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围、组织亲和性,并影响病毒的致病性(不同的宿主上有不同的受体,不同的细胞上也有不同的受体)。

病毒受体可分为细胞受体单位和细胞受体位点细胞受体单位(cellular receptor unit):是指能够识别一个病毒吸附蛋白的细胞分子。

通常由几个亚基单位构成,其活性依赖于分子的空间结构。

细胞受体位点(cellular receptor site):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受体单位组成,并能有效地结合一个病毒粒子的细胞表面结构。

具有种系特异性。

一些不同种系动物的细胞存在不同的病毒受体。

如多瘤病毒受体只存在于小鼠细胞上。

具有组织特异性。

动物不同组织细胞上存在不同的病毒受体,从而决定了病毒的组织嗜亲性。

如HIV可感染具有CD4抗原的T辅助性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而不能感染其他细胞。

实例:①细菌病毒:大多数噬菌体的细胞受体在细菌的细胞壁上,如LPS、脂蛋白、蛋白质等。

噬菌体的细胞受体特异性很强,因此噬菌体的专一性很强。

②动物病毒:多数动物病毒的细胞受体单位是镶嵌在细胞质脂双层之间的糖蛋白,即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植物病毒没有吸附这一步,因此没有细胞受体,其感染是通过昆虫的刺入或者胞间连丝完成的。

③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的机制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的机制:氢键、离子间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可逆性吸附:只是静电引力引起,无化学键结合,易受pH影响不可逆性吸附: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形成牢固的化学键植物病毒迄今尚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其病毒进入植物的机制是通过伤口或媒介昆虫传播的。

④病毒外壳蛋白与寄主细胞受体之间的关系植物病毒不表现出外壳蛋白与寄主细胞表面受体之间的特异性1把不能侵染番茄的TMV株系的RNA包上一个能侵染番茄的TMV株系的外壳,所得杂种仍不能侵染番茄。

单独用不能侵染番茄的TMV毒株的RNA来接种也不能侵染番茄。

反过来,能侵染番茄的RNA和不能侵染番茄的外壳装配成的病毒仍然可以侵染番茄。

2用体外装配的方法把脊髓灰质炎病毒的RNA包上另一种同属肠道病毒组能侵染小鼠细胞的柯萨奇病毒的蛋白质衣壳,这种体外装配的杂种病毒就能侵染原来脊髓灰质炎病毒不能侵染的小鼠细胞。

⑤环境因素(1)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病毒的吸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在1℃的吸附率仅是37℃的十分之一。

(2)离子环境:在一定浓度的阳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能够促进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二价阳离子能促进噬菌体的吸附)。

螯合剂可抑制吸附。

(3)pH:不同的病毒--细胞系统吸附反应的最适pH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腺病毒T型与红细胞结合的最适pH是5.5~8.7;而柯萨奇病毒B4吸附HeLa细胞的最适pH是3.0~3.5。

2.2侵入(penetration)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壳穿过细胞进入胞浆,开始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期。

侵入是病毒感染的第二阶段。

主要的方式有:①注射式侵入:是有尾噬菌体的侵入方式。

T偶数噬菌体的尾丝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尾鞘蛋白收缩使基板上升→尾管在尾部溶菌酶的作用下插入细菌细胞壁→噬菌体头部的dsDNA分子通过尾管注入细胞大肠杆菌雄性菌株的丝杆状噬菌体也采取注射侵入细胞②细胞内吞——是病毒穿入细胞的常见方式细胞内吞:是种常见的动物病毒的侵入方式,如:流感病毒、痘病毒、多瘤病毒等。

细胞膜将病毒粒子包裹→膜内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质→与细胞器(如溶酶体)等的内膜融合→释放病毒粒子③膜融合——常见包膜病毒膜融合: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主要是有包膜的病毒的侵入方式。

④直接侵入——常见无包膜病毒病毒直接侵入的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细胞,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许多无包膜病毒通过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后,宿主细胞膜的流动性可引起病毒衣壳蛋白的重排和构型变化,导致病毒粒子释放核酸进入细胞质内,病毒衣壳仍留在细胞膜外。

其他特殊方式:植物病毒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通过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上的小伤口或天然存在的外壁孔侵入细胞,也可通过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而侵入细胞,或者通过昆虫的口器侵入细胞。

2.3脱壳(virus uncoating)脱壳是病毒感染的第三阶段。

指病毒感染性核酸从衣壳内释放出来的过程。

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脱壳方式随不同病毒而异。

病毒脱壳后并不完全裸露,而是与一些特异的病毒蛋白或细胞蛋白连接以抵抗核酸酶的降解作用。

无包膜病毒脱壳:小RNA病毒、有尾噬菌体直接在细胞膜或细胞壁表面进行脱壳,其侵入与脱壳一次完成;呼肠孤病毒粒子有双层衣壳,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被溶酶体中的酶水解脱掉外衣壳,再进一步脱壳;腺病毒粒子以内吞方式进入内吞泡,其结构会发生改变由二十面体变为球形颗粒,然后进入细胞质,进一步脱去六邻体蛋白。

有包膜病毒脱壳:由于以膜融合方式侵入细胞,其包膜在与细胞膜融合时已脱去,只剩核衣壳。

核衣壳被移至脱壳部位,在细胞蛋白酶的作用下脱去衣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