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语文集锦
写作趣话四才子补缺字
宫锐
宋代著名才子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情趣相投,经常唱和酬答,结伴游玩。一次,四人游一寺院,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句的最后一字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四人便商议要为这个字补缺。
苏轼才思敏捷,稍加思索,率先吟道:“林花著雨胭脂润。”黄庭坚则吟:“林花著雨胭脂老。”秦观紧接着说道:“还是‘林花著雨胭脂嫩’为妙。”佛印修行到家,缓缓念出“林花著
雨胭脂落”的诗句。
所补的这四个字,孰优孰劣,四人争得面红耳赤,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寺院老方丈见状,急忙找到原诗查对,原来最后一字为,“湿”,四人面面相觑。仔细玩味,觉得还是“湿”字更好。一个“湿”字,将“润”的形表、“老”的衰情、“嫩”的色质、“落”的姿态都包容了,融形、情、色、态于一炉,将“林花著雨”的意境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四人无不叹服杜甫观察事物的细致,遣词炼字的匠心。
由此可见,要表达一个意思,可选用的词不止一个。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反复的推敲、琢磨,找出表意最准、最生动形象的那个字或词来,这便是这则趣闻给我们的启示。
郑板桥改诗
田明
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又名郑燮,江苏兴化人。他能诗善画,尤其在文学上,早在读书时就展露其非凡的才华。
据说有一天,他与老师一道外出郊游,远远看见一位少女不慎从桥上落入水中。面对
此景此情,老师随即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魂泛波涛。
正当老师为自己即兴赋诗而得意之时,郑板桥却用一双疑惑的眼睛看着他,然后问他:“你怎能确认那落水女孩的年龄、落水原因和最后结果呢?我认为应改动一下。”老师先是吃惊地望着他,转而欣喜地说:“那你认为该怎样改呢?”郑板桥说应改为: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老师听了改动的诗后,也觉得改动后的诗句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能让读者感受到这首诗更真实、更形象。从此。郑板桥改诗的趣话便流传下来。
唐代诗人“因诗得福”趣闻肖车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唐代诗人史青曾上表唐玄宗,自称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他五步之内即可成诗。玄宗见表当即下旨召见,使史青以“除夕”为题作诗。史青未出五步即成一诗:“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云中改,云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唐玄宗听了,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有的诗人,因诗佳而深得名人器重。唐朝的贾岛,因吟《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得以结识韩愈,成了韩愈的好友,受其指教文章之道,日后声名大振。
有的诗人因诗佳而免祸。唐代诗人王维,曾被叛军之王安禄山逼去洛阳任伪职。唐肃宗即位平叛后,对投降安禄山提任伪官的人尽皆定罪,只有王维一人因写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表现思君之情的诗而独获免罪。
名人自喻韵味长雷其坤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常以物自喻表明心志。从这些自喻中,我们可以受到启迪。
曹操——马。曹操以老马自比,表达自己晚年的雄心壮志。他在《龟虽寿》诗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李纲——牛。南宋抗金名将李纲,在被罢去宰相一职后写了一首《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以牛自比,表示自己虽然精疲力尽,但仍要为众人谋取温饱而不计个人得失。
鲁迅——牛。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在《自嘲》诗中,他又自称是“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郭沫若——牛尾。郭沫若对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非常敬佩,曾感叹说:“鲁迅先生愿意做一匹牛,我愿意做这匹牛的牛尾巴。”
茅盾——牛尾毛。茅盾听说郭沫若谦虚地自比为牛尾,就说:“那我就做牛尾上的毛吧。”
郑板桥——狗。清人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他对徐渭很崇拜,曾制一印表明心迹,上刻:“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齐白石——狗。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对徐渭(青藤)、朱耷(雪个)、吴昌硕三人的绘画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写诗言志:“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华罗庚——梯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我甘愿当作‘人梯',让年轻一代蹬着我的肩膀,樊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居里夫人——蚕。居里夫人是荣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她对蚕的精神很赞赏:“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同类。”
法拉第——蜡烛。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希望自己“像蜡烛为人民照亮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忠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泰戈尔——绿叶。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曾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的绿阴
古画作伪趣事文人作伪,历代有之。古代有伪字、伪画、伪书充斥于我们所要继承的文化遗产中。但假作并不等于拙劣,作伪有卑鄙有无聊,也有合情合理。拉开古人作伪的帷幕,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真实的古代文人,他们的无奈,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的诡谲与聪慧,他们的夺真之计。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侧面窥视古代文人的心态、情操、价值观、审美观,了解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氛围。
一揭成双有一种复旧方法能使两幅作品几乎完全相同,这就是揭裱旧字画。
自明朝以来,书画最常用的质料是宣纸,宣纸经特殊工艺制成,与纸不同。如果宣纸在制作时一次成形,其厚薄多不均匀,因此必先作极薄的一层,根据其价格宣纸可以加层。一般普通的宣纸也有二三层,厚的有四五层之多。因此,一张宣纸也可以再分揭为数张。这样,书画原作一经商人之手,必设法揭出若干层。由于宣纸用墨极易渲染,几乎每层都可以浸透画家的笔墨,但揭层越多,笔墨越淡,每层的原作也比较淡,作伪者便再用宣纸裱数层,墨迹轻淡之处再照样添补,新墨如很明显,再用熏旧之法使其变旧变暗,真伪便难以分辨。不知此情的人在将古旧书画或名人书画送给裱工装裱时,最上一层笔墨俱佳者往往被他们揭
去,被骗后也不知所以。
揭裱旧字画和名人字画最常用的是揭二层,第二层透过来的墨与原作相差不远,再加以重新填墨、润色、装裱、加盖印章,其神采便会溢于纸外,欺人效果更佳。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所藏,各有一幅赵之谦《牡丹》图轴,二者几乎完全一样,经鉴定才知道,沈阳故宫所藏之《牡丹》图,是作伪者揭二层所为。用这种办法“复制”古旧字画和名人字画要求揭裱水平很高。如果稍有懈怠,便会弄巧成拙,不但所揭之书画神采全无,就连原迹也可能被毁于一旦,悔之晚矣。
偷梁换柱张守中的《桃花山鸟》图是一幅名画,清时为吴守中所收藏,此公深
知此画是不可多得之物,十分珍惜,可谓“爱之甚、藏之深。”吴地还有两人,一是装裱书画者,一是当地的官宦。这位有钱的官宦每次走进装裱书画者的店铺,总免不了情不自禁的称赞张守中的那幅《桃花山鸟》图,颇有一种没有此画寝食不安的感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装裱者眼珠一转便有了主意。
一日,装裱者来到藏画者家中,大讲藏画之道,说画本收藏时间一久,“浆退纸皱”,展玩、卷起时更会破坏原画,需要再用浆糊重裱,然后收藏,画本才能不受损坏。收藏者闻听此言,茅塞顿开,竟“信其言而付之”,把名画交装裱之人重装。
装裱者得到名画,立即请人按原作临摹一幅,等那个有钱的官宦上勾,估计此宦者要来的这一天,装裱者把《桃花山鸟》真迹贴在墙壁高处,宦者果然来了,见此画便询问来历,装裱者说,书画赏玩久了,便生厌恶之情,画的主人准备将此画重新装裱,按原价出售,宦者急不可耐地说:“原价吾所知也,斯画吾所欲也。”装裱者却说:照画的原价卖给你,我一分钱也得不到,这种事情有人去做吗?宦者忙说,当然会有酬谢。于是便匆匆忙忙回家去取钱。装裱者趁此机会,马上揭下墙上的真迹,把临摹的《桃花山鸟》贴在原处。宦者回来时将画价和酬金一同交给装裱者,看着墙上的名作,十分高兴。这还没完,装裱者故意让人将藏画家的仆人找来,演出一幕将画价交给画主,自己只留酬金的闹剧。最后,将临作装好,交给宦者。
事后,装裱者又将原作交给画主,宦者觉察上当之后,也只能发出悔之晚矣的慨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