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
关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
关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1. 强调思妇诗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坚守与执着。
古人认为,思妇诗揭示了女性在孤独和寂寞中,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即使身处异地,她们也始终坚守着对丈夫的爱,这种爱深深地植根于她们的心中。
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织布时思念丈夫的情景,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坚守与执着。
2. 强调思妇诗中女性在离别与孤独中的痛苦挣扎。
由于丈夫远在他乡,她们无法避免思念之苦。
这些诗歌揭示了女性在孤独中独自度过漫漫长夜,感受着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例如,“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寒冷的夜晚思念远方的丈夫,感到无助与孤独。
3. 强调思妇诗中女性对生命的短暂与珍惜。
她们在孤独与痛苦中,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这些诗歌揭示了女性在思念丈夫的同时,也感悟到生命的珍贵,进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例如,“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句诗表达了女子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感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
4. 古人还对思妇诗的艺术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思妇诗语言优美、婉转动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这句诗以浮云蔽日比喻游子在外漂泊不定,形象地表达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和牵挂。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古人点评主要强调了思妇诗表现的女性对爱情的坚守与执着、离别与孤独中的痛苦挣扎以及对生命的短暂与珍惜等方面的主题。
同时,古人还对思妇诗的艺术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些点评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些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在编纂《文选》时从《古诗》中选录的十九首诗歌。
这十九首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直接反映了东汉末年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其风格质朴率真,不事雕琢,即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
古诗十九首,大多是游子思妇之辞,包含着他们的伤情感怀,因此,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游子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一,游子传统的思乡思妇之情。
《去者日以疏》中写“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这样的感情在《涉江采芙蓉》中也有体现:游子渡过江水采集莲花,想要送给自己思念的人,然而“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些诗句都直白地表明了诗人想要回到故乡,与妻子家人共享天伦而不能的苦闷,明明是感情融洽深厚的夫妻,却因为游仕在外而不能团聚。
第二,仕途坎坷的彷徨失意及由此而生的及时行乐之感。
《明月皎夜光》中诗人写到“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当年同门好友在平步青云之后,诗人本以为朋友会提携自己一把,却不料竟将自己如走路留下的脚印一般抛弃了。
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惊讶,愤懑和不平,甚至由此而生出一份怨气“良无磐石固,虚名复合益!”.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外戚乱朝,四方割据,土地兼并,黄巾起义,三分天下,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子郁郁不得志。
长期背井离乡的落魄,欲求功名而无门的失意,思归故乡而不能的忧思,使得许多文人心生倦怠,发出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选自《生年不满百》)的感叹。
在《今日良宴会》中,诗人听曲而感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人生在世,如尘土般被风吹散,为什么不先登高位,安享富贵呢?别再辛辛苦苦,安守贫贱了。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
名家名作邵玉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四言诗在周朝充分地发达了以后,诗界便渐行沉寂,直到新体的五言诗起来,才又另现了一番灿烂与光辉,而《古诗十九首》便是这五言新体的星宿海。
它一方面继承了诗三百篇,一方面又开了建安魏晋的五言诗的风气。
它的艺术价值也达到了纯熟的境界,它既有完整优美的外形,复有丰富充实的内容,而表现的方法,特具的风味,更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出来。
……研究中国文学的人,没有不喜欢读它的……”隋树森先生在其作《古诗十九首集释》序言中主要从诗歌形式(四言到五言的发展角度)高度评价了《古诗十九首》的价值和影响,正如王世懋先生评价的:“《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
”而除此之外,愚以为,《古诗十九首》 的广为流传更有赖于其情感抒发得真切、自然,人物形象刻画得传神逼真。
抒发游子思妇伤感的情思,忧叹生命以及寻求现世的荣华和欢乐,是《古诗十九首》最突出和集中的主旨。
其中思妇之诗约占三分之一,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思妇的“思”,塑造了一些传神的思妇形象。
一、衣带渐宽为伊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李清照思念其夫赵明诚的词句,备受后人推崇。
而其实,“衣带渐宽”的思妇形象在《古诗十九首》中已经存在。
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中就站立着这么一位因念夫而日渐消瘦的思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全篇从思妇一方叙说,首联就表达了夫妻别离日久而生发的“生别离”的慨叹。
重复“行行”,是为了加强语气,以离去者(丈夫)行之不止强调路途遥远,自然引出了“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的境况,并把忧伤寄寓于其中。
“生别离”当从《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中而来,暗寓了“悲”意。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罗丹(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 450046)【摘要】《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诗中出现的众多思妇形象体现了东汉末年文人的生命哲学、价值追求、思想意识等,这些思妇形象成为当时文人的生活渴望和精神寄托。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相思;哀怨。
The Missing Women Imag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LuoDan(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 450046) Abstract:Nineteen Ancient Poems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the Han dynastyliterati cource of poetry,poetry in many missing women image show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literati’s philosophy of life,the pursuit of value,ideology,the image ofyearning women became the lierati life desire and spirit.Keaword: Nineteen Ancient Poems,Missing Women,Acacia,sad.《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著的《文选》卷二十九,题目为“古诗”,共有十九首五言诗。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所作,不是作于一时一地,而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作作品的集合。
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评论家的推崇和高评,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诗经》《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之比较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之比较摘要:思妇主题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型题材,滥觞于《诗经》,在《古诗十九首》中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神韵又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开始关注自我价值。
将两者的思妇诗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传承性,体会先秦与东汉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诗经》《古诗十九首》思妇诗《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题材丰富,从神坛祭歌到婚恋悲歌,记载着古代人民生活的点滴。
行役主题当列其中,而对于想念在外役夫的主体——思妇的描写,自然也成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这组诗的吟唱以“游子”和“思妇”两个题材为主,其中塑造思妇形象的诗也几近半数。
所以将“思妇之辞”的初祖同以塑造思妇为主的《古诗十九首》做以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诗经》中的思妇诗共十二首,分别为《国风》中的《周南·卷耳》《周南·汝坟》《召南·草虫》《召南·殷其雷》《邶风·雄雉》《卫风·伯兮》《卫风·有狐》《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秦风·晨风》和《小雅》中的《杕杜》《采绿》,虽然有的叙写采摘野菜,有的描写山林鸟兽,有的塑造征夫勇武形象,但都表现出”伤离别”、“盼夫归”的忧愁与迫切之情。
纵观《古诗十九首》,共有八首思妇诗,分别是《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和《明月何皎皎》,这些诗中塑造的思妇形象对其丈夫的思念之情同《诗经》一样震撼人心。
但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一、《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的特质《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系列独居于家的思妇,都情系在外的丈夫,忠贞不渝。
但也存在不同的特质。
现从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两方面加以阐述。
《诗经》中的思妇多是处于日常劳作的劳动妇女,勤劳朴实。
如《周南·卷耳》和《小雅·采绿》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在摘采植物,无论是卷耳为食用之物,抑或“绿”是一种染布之草,其功用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气息浓郁。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主要描绘了夫妻之间的思念和家庭生活的思念。
这些诗歌表达了妇女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以及她们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时光的感受。
例如,《青青河畔草》中,诗人借用了河畔草、园中柳等自然景色,表达了思妇对远行人的思念和牵挂。
同时,诗中提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又如《凛凛岁云暮》中,诗人通过描述岁月的流逝、季节的变化,表达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牵挂。
同时,诗中提到轩车来何迟,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期盼和等待。
此外,《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也是思妇诗的代表作品。
前者以冬季为背景,描绘了思妇在寒冷的季节里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后者则通过描述远方客人的到来,表达了思妇对丈夫归家的期盼。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以其深情、真挚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家庭生活的深深牵挂。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探析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探析作者:李云婷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两汉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其中的“思妇”形象呈现出时代赋予的嗔痴怨怒,吸引众多读者关注思考。
本文从思妇诗的存在背景、思妇形象的类别,以及思妇诗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分析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探析在历代中国文学创作中,相思是亘古不衰的永恒主题,大致包括:思妇、闺怨、宫廷、弃妇、婚爱等不同种类。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主编的《文选》中编辑在一起的一组诗歌,主要以游子、思妇为题材,吸收了《诗经》、《离骚》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精华,被刘勰称赞为“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钟嵘《诗品》也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2],其中的“思妇”意象呈现出与时代赋予的嗔痴怨怒,值得深入探析。
一、《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存在的背景思妇诗贯穿存在于在整个文学史,衣披后世、影响深远,《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呈现出独有的苦闷抑郁和难言的寂寞无助,究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有两点:一是东汉末年的取仕制度和社会现状所致。
西汉时开始推行明经取仕制度,极大鼓舞了当时的读书人,使得游学、游宦的风气与日俱增,东汉末期政治黑暗,宦官外戚勾结垄断仕途,中下层士人宦游在外却报国无门,只得离乡背井、不断奔波,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留守妇女长期与丈夫分离,成为思妇诗滋生的土壤。
二是汉代妇女的道德教化和生存環境所囿。
东汉时期,对妇女的女德、女诫等封建思想不断加深,使得男尊女卑等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男外女内思想也造成妇女的生活环境封闭、思想僵化,主观上助推了思妇诗的成长与发轫。
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的形象类别纵观《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呈现出:久别离、长相思、永忠贞的共性,但思妇的身份、思念的情愫、思念的结果有不同的特点,分为以下四类:1.思中甜——忠贞不渝《客从远方来》是少有着些许甜蜜愉悦之诗,一女子收到了相隔万里的丈夫托人带回的锦缎,打开一看,上面还有鸳鸯双栖的图案,丈夫的牵挂和思念,心意与回应使得女子惊喜交加、深感慰藉,于是浮想联翩,想要将锦缎做成合欢被,与丈夫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深衷浅貌长情”的抒写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它是东汉后期的文人抒情组诗。
其中可以看作思妇之词的共有七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
根据前人们的观点,“思妇词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的心理而作的”[1],就是说这些诗歌大都是文人假托思妇之口,采用女性视角写成的。
本文将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之词中来探讨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1、悠远的文化渊源女性视角有悠远的文化渊源。
《诗经》中的有些篇目就采用了女性视角:如《卫风?氓》、《邶风?谷风》表现了被丈夫抛弃的痛苦,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卫风?伯兮》描写了一位妇女思念远戍丈夫的痛苦心情;《郑风?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是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诉如怨,深情缠绵;其他如《周南.卷耳》、《周南.汝坟》《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描写思妇怀远的典型作品;这种文学传统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东汉文人正是接受这种文化熏染,继承了这一文学传统,将自己心中苦闷和孤独,用表述男女情感的方式宣泄出来,显得情深自然。
2、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汉末文人在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下残喘着。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虽然继续奉行并发展了养士政策。
但是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特别是灵帝刘宏时代,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穷极奢华,政治黑暗,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仕进无路,陷入深深的绝望。
从《十九首》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文人的际遇之悲:男性求仕艰难,游学无方,欲罢不能,欲归不得,境遇悲凉;也能够感到汉代女性的命运之惨:女性被束缚、地位低、命运惨,悲怆凄怨。
两者遭际的相似性、人身的依附性,使得男性在咀嚼、体味自身的使命感之中,在品尝苦闷、孤独和惆怅的遗弃感之后,对女性有了较多的了解、理解和同情,使文人开始通过对自己的体恤、抚慰转到对女性的关注、尊重、体认和沟通。
简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
简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古诗十九首》中,思妇是一个感性而多情的形象,她具有一种浪漫迷离而又神秘而迷人的形象。
她具有极强的忠贞之爱,为爱人付出最大牺牲,大到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小到在旧时男弱女馁的文化背景下仍然甘心任性。
正因如此,思妇一步步地从一个普通的女性转变成为许多古诗中的主流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塑造的形象是卑微可怜而又坚强勇敢的,在失去爱人的那时,她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不抱怨不报憾,甚至还发自内心地祝福男方去安裕的去处,她始终坚定的爱情精神,不因缘分的太差就放弃。
思妇就像一锥素餐,浅学钩胆,质朴爱情,弥补了古诗佛国落寞的背景,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中有永恒的价值可追求。
思妇在古诗中,构建起一个耐人寻味的异类,她从一个文言审美背景下提出新的思维,她不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礼仪,反倒是以坚定的信念维持了爱情的尊严,在这个背景下,她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吸引许多人把思妇的形象铭记在心。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作者:万佳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复杂情感,塑造了丰满的思妇形象。
本文拟从表层意蕴和深层本质来探讨这首诗的思妇形象。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表层意蕴深层本质《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中的明珠,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成诗于东汉中晚期,作者为中下层文人。
这一组诗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编者称其为《古诗十九首》。
它标志着我国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抒写的是游子思妇的痛苦与哀伤,其中“游子诗”十首,“思妇诗”九首。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也是其中“思妇诗”的第一首,它展现的是闺中思妇对他乡游子的深切思恋。
全诗如下: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思君令人老”,在那个时代,这样直接而真切地表达爱恋,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穿越两千年,诗中的思妇形象仍然让人心生爱怜,令人感慨震动。
表层意蕴:思妇的哀怨与执着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言说着与爱人分离之久远,不仅指空间上的,也指时间上的。
复沓迟缓,让人开篇便能感知闺中思妇的抑郁愁苦。
后文的“相去万余里”“ 相去日已远”更明了地表达了分离的愁怨:日复一日,山长水阔,归人何处?等待最是折磨人,而无望的等待更是煎熬,该诗接着用比兴的手法表达相思的苦楚:“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在北风中嘶鸣,越鸟在朝南的枝头筑巢,鸟兽尚且渴望温情,爱人啊,你为何还未归来?“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离别日久,衣带渐宽,相思刻骨。
等待日复一日,彷徨、疑虑渐生。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莫不是外面有牵绊,否则他怎会不顾念家人,不返回呢?“白日”此处喻指未归的丈夫。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撰的《文选》。
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将它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便以此名之。
这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称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誉之:“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本文采用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这个说法。
将十九首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关于十九首的内容,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
”包括游子远游思家,感叹生命短促,宣扬及时行乐,描写真挚友情。
以及占了很大篇幅的思妇之诗。
一、思妇形象的塑造在古诗里,有很大一部分诗都是思妇之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之二《青青河畔草》、之八《冉冉孤生竹》、之九《庭中有奇树》、之十《迢迢牵牛星》、十六《凛凛岁云暮》、十七《孟冬寒气至》、十八《客从远方来》、十九《明月何皎皎》。
或有人谓其中的一些诗别有寄托,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古诗从整体上塑造了一批思妇形象,但表现了她们不同的侧面。
(一)侧重表现痴情《行行重行行》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痴情的形象,“与君生别离”,此句有用屈原“悲莫悲兮生别离”来解的,也有人把“生”解作“硬生生”,生生分开一对相爱的人。
从此,开始了游子相去日已远,闺中人衣带日已缓的相思苦等的日子。
此诗中,已经点明了“游子不顾返”,则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她仍执著地思念着游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怎样跟这个忽忽流逝的时光相抗衡,女主公唯有劝自己努力加餐饭,这样才有可能等得到与外出的游子重聚的那一天。
整首诗用平淡如水的语气刻画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形象。
(二)感叹青春易逝的悲哀《青青河畔草》诗连用六个叠词,“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刻画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和一个美丽寂寞的少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隐女形象分析
《古诗十九首》隐女形象分析作者:杨静来源:《卷宗》2015年第08期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东汉后期的一组五言诗,其作者不详。
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多写游子仕途的失意和游子思妇离别后的相思,以及写弃妇的哀伤;从形象上看,诗歌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较之唐宋文学对女性形象“神”、“形”具备的描绘而言,东汉文人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则重“神”轻“形”。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具有隐蔽性与不确定性,多数的女性形象则是通过神态与心理特征表现出来。
故把《古诗十九首》中模糊朦胧的女性称之为“隐女”。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隐女;形象分析《说文解字》中,隐,蔽也。
藏匿,不显露之意。
古往今来,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众多与“隐”有关的人士中,以东晋时期的的“隐士”陶渊明最为出名。
在中华文学璀璨的历史长河中,“隐士”众多,“隐女”却甚少,以《古诗十九首》中的“隐女”最为显著。
《古寺十九首》作为五言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钟嵘先生曾评价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再有刘勰誉之“委婉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古诗十九首》着力于刻画思妇这一独特美感的文学形象,塑造了众多风格迥异、真实感人的思妇形象。
通过塑造思妇形象来展示人生随想,表达对生活的领悟和审美的追求,是“古诗十九首”的特色。
[1]我国传统美学一向重视“神形兼备”的审美原则。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
为了在诗歌中创造出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传统美学要求把写形与传神结合起来。
写形是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貌的摹写,传神是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揭示。
[2]这些女性形象同前代《诗经》和后世唐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相比较,《古诗十九首》中的各类女性形象与之相似之处,更有与之相别的特色。
相同的是,两者都描写了女性的各种外貌特征及心理活动,不同的是,前者的女性形象塑造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女子,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中 的明珠,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 成诗于东汉中晚期,作者为中下 层文人。这一组诗最早见于萧统 的《文选》,编者称其为《古诗十九 首》。它标志着我国五言诗已进入 成熟阶段,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 冕”。《古诗十九首》抒写的是游子 思妇的痛苦与哀伤,其中“游子 诗”十首,“思妇诗”九首。
可这一切间接的表述都无法 表达浓重的相思,于是思妇直抒 胸臆的表达便无可阻挡:“思君令 人老,岁月忽已晚。”这里的“老” 当然并非实指年龄,而指容颜的 憔悴和心灵因饱受相思折磨而生 的哀伤。没有了少女时期的欢声 笑语和天真烂漫,当然是“老”了。 “晚”既指岁月如流,岁月已晚,又 指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怎样明眸 皓齿,怎样容光迫人,都经不起岁 月的打磨,更何况忧伤相随。
诗中思妇哀怨却执着。纵然 诗歌无情,容颜易老,她依然坚守 等候。相思和等待是她生活的只 要内容,甚至成了她生命的意义。 如果连相思和等待都没有了,她 的生命还剩下些什么?显然不是 “努力加餐饭”,而“加餐饭”也只 是为了更坚定地相思和等待。
天下深情女子竟都如此!深 情相思,哀怨满心,执着守候!她 们的人生因相思而丰满,她们的 心灵因哀怨而丰富,她们的生命 因执着而灿烂。
中国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无 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三从四
德”束缚,只是男性的附庸。游子 四方奔走,为理想,为生计;被留 在家乡的女子则孤苦寂寞,既在 相思中日渐消瘦,又在挂念中忧 惧不安。《青青河畔草》中的“荡子 妇”便发出孤独痛苦的呐喊:“荡 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切
“行行重行行”,没有止歇,生 活总是在动荡混乱中,安定、安稳 成了奢望。生逢乱世,对于普通 人---- 包括游子和思妇---- 而 言,人生的底色便是悲凉。“与君 生别离”,动荡更兼离别,而这离 别又似乎无可避免,除了哀叹,还 能如何!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 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不 仅离别,且相隔万里,道阻且长, 哪里还有见面的可能,其实生离 便是死别了。诗中女子清醒地看 见了人生悲凉的底色,虽然哀怨、 无奈,仍然用爱和思念的来充盈 自己的生活。
《古诗十九首》里的游子思妇有怎样不同的内心痛苦?
《古诗十九首》里的游子思妇有怎样不同的内心痛苦?《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描绘了游子分离家乡的痛苦和思
念妻子的苦楚。
其中,每首诗都展现了不同的内心痛苦,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思念之苦:这是游子和妻子共同的痛苦。
游子在异地漂泊,
孤身一人,思念故土和妻子,如《长干行》中的“青青园
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等;妻子
则在家中独守空房,盼望着游子的归来,如《乌衣巷》中
的“门泊东吴万里船,才子佳人下里巴人”等。
2.分离之苦:这是游子独有的痛苦。
游子在外地漂泊,无法
与妻子团聚,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海流”等;同时,游子还要忍受离乡背井的寂寞和孤独,
如《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
3.身世之苦:这是游子所面临的境况。
游子多为士人,才情
横溢,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如《送别》中的“昔别
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等;此外,游子还要忍受失去家乡
和亲人的痛苦,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家临九江
水,来去九江侧”等。
总的来说,《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表达了游子和妻子在分
离时所承受的各种痛苦。
游子思念故土和妻子,无法与家人团聚,忍受着离乡背井、寂寞孤独的困境。
而妻子则在家中孤独
地等待游子的归来,忍受着思念和担忧的折磨。
这些内心痛苦
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验到分离和思念的悲伤和无奈。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摘要《古诗十九首》以其温文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之冠冕”。
在阅读了一些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评论后发现,许多人都做了关于《十九首》艺术特色、语言特色、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十九首》的内容多是写游子和思妇,在游子思妇题材中,呼喊了直白而热烈的相思。
在反映动荡的社会时,也倾诉了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彷徨、痛苦和伤感,以及这个时代女子面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种社会特殊时期产生的爱情,最是值得体味与思考的,可以说是勾心摄魄。
这种爱包含了爱的忠贞与担忧、爱的专一与热烈、爱的难得与珍惜、爱的脆弱与无奈。
细细品读,定会令人掩卷遐思。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爱情游子思妇女性前言打开时代的诗篇,会发现在每个时代的诗页上都有着女人相思的泪珠与叹息,这也是思妇诗存在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思妇诗中作者往往是男性,他们揣摩女性的心理与痛苦,把她们的心声表露出来。
如果说,这些思妇诗的产生源于男性对女性集体犯罪之后的良心发现也不是不可以的。
《古诗十九首》既然作为一部游子思妇诗的经典,那其中的女性形象以及情爱便值得一提了。
在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她们对待爱情的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
她们盼望着自己外出的丈夫早日归来,然而盼归不归,思妇的反应便由此不同了。
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古诗十九首》所产生的年代和它所描述的爱情与太平年代的爱情是不同的,这种特殊时期的爱情更能勾心摄魄,动人心弦。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中,作为一部抒情短诗,自它出现以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的高度评价,它与《诗经》往往是相提并论的,流传甚广,影响更深。
关于它的作者和产生年代,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作者“或称枚叔(枚乘),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说时代“比类而推,两汉之作”①;钟嵘《诗品》说作者和时代“旧疑是建安中曹(曹植)、王(王粲)所制”②;萧统没有说时代,对作者也没有说明,只是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徐陵《玉台新咏》以为作于两汉,有八首是枚乘的杂诗;李善为《文选》作注:“盖不知作者,或曰枚乘,疑不能明也”。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解读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解读作者:张英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诗歌对于思妇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思妇形象。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思妇诗的成因进行了总结,对思妇形象进行了分类,肯定了《古诗十九首》思妇诗的价值及其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叛逆;思妇;哀怨一、《古诗十九首》思妇诗歌产生的成因东汉末年,游子纷纷外出求学,与在家中的妻子长期两地分离。
抒写离别相思,或许成了思妇们最好的心灵慰藉。
思妇诗歌在两汉时期大放异彩。
究其成因,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汉末特定的社会政治与取士制度西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明经取士制度,给读书人带来了希望,鼓励了游学的风气。
为了功名,士人纷纷离乡背井,四处求学。
东汉时期的文人学子对于游学和游宦的热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灵帝时期,宦官专权情况严重,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士人们为了自身前程,只得四处奔走,以求谋得出路。
士人们长期旅行在外,与家人长期的分别使得双方的感情无处倾诉。
古代社会,女子足不出户,恪守三从四德,生活的全部空间就是头顶的四四方方的一片天,因此更是把全部的希望与依靠放在了丈夫的身上,一旦面临分别,只得将满心的愁思与等待化作绵长的思绪,在孤独与寂寞中独自咀嚼。
(二)妇女道德的进一步强化《子夏传》有云:“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1]。
《礼记》记载女子要“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
汉武帝时董仲舒指出“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臣者君之合......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2]。
这就是三纲思想,后来经班固进一步完善形成“三纲五常”思想体系。
汉代末年时期,人们对于妇女的行为约束又增强了不少。
班昭的《女诫》这本书就集中体现了社会对妇女道德的强化,自古以来被看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女性劝诫要集。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及其艺术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及其艺术作者:黄梦佳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7期黄梦佳内容摘要:《古诗十九首》中描写的思妇形象鲜活饱满,凸显了忠贞不二,执着热烈等传统型态。
作为首批文人五言诗,作品中展现思妇形象的艺术也多彩多姿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艺术手法《古诗十九首》多以男子用女性的口吻来写思妇的心理,其形象有着那个遥远的时代最真挚最纯朴的情愫。
钟嵘评价其风格“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真情、感人。
其中刻画思妇的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等十首。
其间无不折射出女子地位的低下和凄苦惨淡的处境,及其由不得自己左右命运的现实。
一.思妇形象的类型《古诗十九首》产生于社会持续动荡的东汉末年,其间人们多因各种原因流荡在外,造成家庭分离,留守妇女相思难堪的现象。
1.心忧夫君,忠贞不渝丈夫远游在外,妻子心中自然有难解之忧愁,这种担忧是来自多方面的,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私心,有那么一丝痴情,有担心丈夫受冻的(《凛凛岁云暮》),有担心丈夫另娶新欢,自己不复得宠的(《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有担心红颜老去,青春不再的(《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行行重行行》)。
这种妻子在家苦苦等候,忠贞不渝。
她们中有幸的,被男子牵挂于心;不幸的,则成为弃妇,如《冉冉孤生竹》中,主人公的口吻虽是翘首盼望迎娶她的婚车到来,但那颗心早已凉了半截,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失望。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日夜盼望,总不见人影,盼得她如曾经惊艳一时的蕙兰,在秋风中枯萎,在这里用了比喻,而没有直言,只是间接道出了心中的隐忧,语言婉转而有深意。
《古诗十九首》的妇人都是恪守妇道,懂得遵守“三纲五常”,忠诚侍奉丈夫,绝无二心,即使“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也不会将其遗忘,倒是在外的丈夫更有“浮云蔽白日”的可能。
而女性这种忠贞不渝的形象在《诗经》中早有先例,《国风·卫风·氓》中刻画的这一女子与《冉冉孤生竹》有诸多相似之处,《氓》中的女子惨遭抛弃,处境凄惨,《冉冉孤生竹》的女主人公亦被抛弃,只是这种抛弃虽未明说但这种永远没有结果的等待也暗含了抛弃之意。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
师学院(华文新小初号)本科生毕业论文(黑体1号)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黑体2号)院(系)文学院(宋体)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向)研究向古代文学学生姓名薛习(楷体4号)学号 6指导教师高政瑞指导教师职称讲师(黑体4号)2014年6月8日(封面不显示页码)学生采用四号楷体,加粗、居中。
其余各项均为四号宋体,数字用四号“Times New Roman”。
各项下划线末端对齐。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一座高峰,它被誉为“无言之冠冕”,锺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作为古代抒情诗的典,它以抒发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为基本容,其题材容相对局限狭窄,但却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大多数展现深闺女子缠绵的离愁别绪的共同主题之下,却有着复杂多样、各具情态的思妇形象,使得深闺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鲜活饱满,栩栩如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Abstract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is the han literati WuYanShi one peak, it is known as \"the crown of silence\", 'China \"grades\" said its \"wen wen li, sadness and far, spectacular, is almost valueless. As a model of the ancient lyric poetry, it expresses some feelings and thoughts swept her best friend sorrow as the basic content, its relatively limited narrow subject matter and content, but it has a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the most show - women's lingering LiChou under the common theme of the sorrow of parting, there are complex and varied, with all kinds of modal women image, makes the purdah women's image from the page, fresh and full, lifelike.目录绪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末年,非一人一时而作,是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乐府诗》之后,从叙事诗成功过渡到抒情诗的典之作。
由《行行重行行》品《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思妇之情-2019年文档资料
由《行行重行行》品《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思妇之情从诗经开始,文人就有在诗歌中来抒写思妇对出门在外的游子的思念之情的这种生命情感的感悟。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也是汉代文人抒情诗发展的最高峰。
、《古?十九首》概述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文学史研究者大抵认为是东汉后期文人模仿乐府诗而作。
李善注谓“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①。
因各篇风格相近,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将其合编在一起,收入《昭明文选》,即《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后代沿用这一名称至今。
《古诗十九首》内容非常复杂,但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表现了一种抑郁感伤的消极情调,充满了感时伤世的苦闷和哀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在东汉末年腐败动荡时局下一批知识分子落魄失意的满腹抱怨和愤恨不平,以及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了其叙事性的营养。
它善于抒情,但多是通过叙述客观景貌和叙事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突出的使用比兴手法,诗的意境含蓄而隽永,言近旨远;诗歌语言凝练而又自然,同时也不失生动妥帖。
自《古诗十九首》问世以来至今,文人对其评价极高,认为《古诗十九首》是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钟嵘在他的《诗品》中是这样评论《古诗十九首》的:“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②明代的王世贞在他的《艺苑卮言》说:“千古五言之祖”。
③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评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④通过这些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其突出地显现地位。
当然后代学者也有对其做过高度点评的,在这里就不—熬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罗丹(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 450046)【摘要】《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诗中出现的众多思妇形象体现了东汉末年文人的生命哲学、价值追求、思想意识等,这些思妇形象成为当时文人的生活渴望和精神寄托。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相思;哀怨。
The Missing Women Imag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LuoDan(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 450046) Abstract:Nineteen Ancient Poems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the Han dynasty literati cource of poetry,poetry in many missing women image show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literati’s philosophy of life,the pursuit of value,ideology,the image ofyearning women became the lierati life desire and spirit.Keaword: Nineteen Ancient Poems,Missing Women,Acacia,sad.《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著的《文选》卷二十九,题目为“古诗”,共有十九首五言诗。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所作,不是作于一时一地,而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作作品的集合。
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评论家的推崇和高评,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①钟嵘《诗品》评其为:“文温以丽,意悲以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②鲁迅先生评《古诗十九首》说道:“或近楚骚,体式实为独造,诚所谓蓄神奇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者也。
”③由此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地位之高。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丰富而复杂,学者对它的分析历来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马茂元先生和袁行霈先生都认为游子和思妇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是表现共同的时代主题的两个方面,以游子和思妇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活在汉末中下层社会的①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P77.②钟嵘.诗品{M}曹旭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P36.③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P231.无名文人士子虽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但是生不逢时,志不得展的苦闷,抒发了他们相思离别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和思妇的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这也是其得以流传千年的魅力所在。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主题的古诗共有十一首,分别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细细品味这些作品中的思妇形象,可以发现她们所表现的不仅是相思,还有哀怨和追求知音的感悟。
姑且不去深究《古诗十九首》中的叙述者是男子,还是女子,只看诗歌本身,单纯地从作品中的字里行间发掘《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物形象,思妇形象是诗中女性形象之一。
思妇形象是思念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妇人形象,在不同的场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思念之情,由此可以将思妇形象分为以下几类:一、哀叹年华虚度,渴望夫妻团圆的思妇形象《古诗十九首》中明显表现这类思妇形象的作品有《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涉江采芙蓉》。
以《青青河畔草》为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扑,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首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首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和柳既是柔弱植物的代表,更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而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草和柳的体态妖娆随风飘逸也好似女性娇好的身段,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
这两句诗起兴,如同《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①也是由大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生命的相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
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唐朝王昌龄有一首《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②《青青河畔草》中的这位思妇也是如此,因春意引发游子的思念,渴望夫妻团圆。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当时的妇女化妆时“傅白粉使面部显得更加白皙的习俗流传已久,傅红粉以使面色红润则起源较晚,不过至少在东汉时期已开始使用。
”③红粉妆和素手恰是当时女性只能对外展示的两个身体部位,以极少的语言表现最大的力量,展①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P9.②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P57.③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8 ,P100.现了女子的容貌风采,光亮照人。
然而,这些描写并不仅仅是展示美丽的姿态,还有更多暗示。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在于得到别人的知赏和重用,而女人的价值则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了欣赏自己的人而做。
这位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光鲜照人也暗示了她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从诗人对女主人公身世的揭示,可以看出这位思妇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便与一般幽居怀人的思妇不同。
一般传统的幽居思妇品性温柔敦厚,性格内敛婉约,如《诗经·郑风·子衿》、《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所塑造的女性。
而《青青河畔草》中的女子则与之截然不同。
由于女主人公曾为歌妓,长期生活在灯红酒绿的欢场,是个率直大胆、个性张扬、情感外泄的人。
再则从诗人对女主人公身世的揭示中,我们知道诗中这位女主人公所思的丈夫也有些与众不同。
别的女子思念的是“游子”式的丈夫,而女主人公思念的却是“荡子”式的丈夫。
游子一般是为了生计,为了光耀门庭,为了今后与妻子家人有更美好的生活才不得不外出游历;而荡子则不同,这些人往往不愁生计,经常出入欢场,四出游荡行踪不定,出家不念家。
这样的丈夫给女人的安全感是很低的。
诗中的女主人公脱离欢场,嫁作他人妇,说明她追求的是能一种男女同居共欢的世俗生活,她希望后半生能夫妻恩爱相守白头,但不幸的是她却嫁给了一个行踪不定四海为家的“荡子”。
这位荡子丈夫把一个如花似玉而又不甘寂寞的她孤零零地抛在家里,白白虚度年华,作为一个过惯了灯红酒绿欢场生活的女子,往往是忍受不了这份寂寞的,所以当她面对眼前的一片无边春色,不禁发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呼喊。
这一直抒心灵的呼喊,充分表现出她内心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挣扎,表现出独守空闺的思妇的痛苦之情,这是一个女性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本体的关注、对生命的认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憾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
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
非无淫词,读之者但觉其亲切动人。
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
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岂不尔思,是室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恶其游也。
”①中国传统的女性,涉及两性之间的相思离别之情,总是遮遮掩掩,她们的心理状态是曲折而微妙的。
而《青青河畔草》等作品一改以往思妇形象,其所刻画的哀叹年华虚度,渴望夫妻团圆的思妇形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否定,大胆直白地抒发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忧愁,她们的心理状态比较单纯直率。
诗人的写作视角①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P54.由外部景物转入女性的内心深处,将其深层心理表露无遗,突显自我意识,可以说是对思妇形象的大胆创造。
二、相思苦闷,忠贞不渝的思妇形象《古诗十九首》中表现这类思妇形象的作品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以《客从远方来》为例: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在日常生活中,有客来访,带送礼物应当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在思妇眼中却是一件十分惊喜的事情。
因为这位客人非比寻常,一是因为客人来自于“故人”所在的万里之遥的地方;二是因为客人带来了久别家乡、身处万里之遥的“故人”寄给她的一件礼物。
这一切又充分说明思妇日夜思念的“故人”并没有因为久别、因为身处万里之遥而变心遗忘自已。
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动乱,再加上交通、通讯的不发达,“故人”长期滞流异地他乡,音讯不通、会合难期。
“故人”会不会另有新欢,这对孤居旧乡的思妇来说难免是内心的一大忧患。
但今天“故人”托人从远方带来了礼物,可见“故人”对自己还是那样情深意浓,一下便扫除了她心头的疑虑,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因此,此时的思妇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故人心尚尔”的感慨。
从另一个方面反衬了思妇的相思苦闷。
这一句可以说是全诗的核心,波澜曲折由此展开,抒情亦由此得以深化。
“故人”从万里之遥托人带来“一端绮”已是十分值得珍贵的了,而且绮的上面又织有“双鸳鸯”的文彩,其中自然寓有浪迹天涯的“故人”热切期盼夫妻团聚的心愿。
睹物生情,思妇长久孤寂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也由此激发了她胸中爱情的火焰。
于是她手抚“一端绮”,展开了一番丰富的联想:要将这“一端绮”裁为象征夫妻团聚、同床共眠的“合欢被”,而且在被子里要装进象征“长相思”的丝绵,在被子外要缀上象征永不分离的“结不解”丝缕。
这一系列的联想,充分表现了思妇对夫妻欢聚的强烈期盼之情。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最后两句,以比喻作结,点出主题,表达了思妇对爱情的坚定誓言。
胶和漆混合在一起,黏粘度就更加地坚牢,让人根本无法分解,这里用以比喻夫妻间感情的融洽无间。
“别离此”,语意双关,从比喻本身来说,“此”指“胶”、“漆”相投,不可分解。
从诗的意蕴来说,则指夫妻感情如胶似漆,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