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重点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全书重点

水文地质全书重点

序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地下水的主要作用(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明确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以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和学科分支。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水文地质学从其构词上属于地质学的范围,同时也包括了许多水文学的问题。

它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的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普通水文地质学是研究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科学。

地下水: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地下水仅是地球上水的一部分,大气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本来是密切联系的。

历来人们习惯上这样的划分:研究大气水是气象学的重点;研究地表水是水文学有重点;研究土壤水是土壤学的重点;水文地质学则将研究地下水作为其研究对象。

一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水文地质学的任务从水文地质学定义可以看出,其任务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和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还要研究有效防止并消除地下水危害的措施。

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从任务可以看出包含两个方面有意思:一是理论性问题,即要认识自然;二是技术方法问题,即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要改造自然。

二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其所以能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因为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地下水由于其水质良好,分布广泛,变化稳定及便于利用,因此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在我国北方(华北、西北)地下水是主要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的供水水源。

1地下水是宝贵的水资源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地下水只是整个水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重点总结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重点总结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水文学概念: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2、水文循环(1)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有无明确的“终了”的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

(2)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水分在陆地内部或海洋内部的循环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为区分这两种小循环,将前者叫做陆地小循环,后者叫做海洋小循环。

(3)内因——水的三态在常温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4)四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3、水文循环的时空分布变化特点(简答—扩展)(1)水循环永无止境(2)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具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特殊性4、水量平衡原理概念:水量平衡是指在自然水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

第二章1、河流基本特征(看透书P15—P17、小题)(1)河流长度(L)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长度。

深泓线(中泓线):河槽中沿流向各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2)河流的弯曲系数(Φ)河流的弯曲系数等于河流长度与河源到河口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

(3)河槽特征1)河流的断面河流横断面河谷河槽:基本河槽洪水河槽过水断面河流的纵断面2)河流平面形态(4)河流纵比降(J)河流纵比降指任意河段首尾两端的高程差与其长度之比河段纵断面近于直线:J=(Z1-Z2)/L河段纵断面呈折线:J=[(Z0+Z1)L1+(Z1+Z2)L2+…+(Z n-1+Z n)L n-2Z0L]/L2(5)河流分段一条河流按照河段不同的特征,沿水流方向可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5段。

2、流域的概念:流域是指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是相对河流的某一端面而言。

闭合流域的概念:当流域的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相重合,则地面和地下集水区域也相重合,相邻的流域不发生水量交换,此种流域称为闭合流域。

水文地质期末复习重点讲解

水文地质期末复习重点讲解

⽔⽂地质期末复习重点讲解绪论1.⽔⽂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圈、⽔圈、⼤⽓圈、⽣物圈以及⼈类活动相互作⽤下地下⽔⽔量和⽔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类服务的科学。

2.研究对象:地下⽔3.研究内容:地下⽔的形成与转化;地下⽔的类型与特征;饱⽔带及包⽓带中⽔分和溶质的运动;地下⽔动态与⽔均衡;地下⽔资源计算与评价;地下⽔资源系统管理;4.地下⽔的功能:宝贵的⾃然资源;重要的⽣态环境因⼦;灾害因⼦;活跃的地质营⼒;地球内部信息载体第⼀章地球上的⽔及其循环1.⽔循环:地球上各个层圈系统内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包括⽔⽂循环和地质循环。

⽔⽂循环:是指发⽣于⼤⽓⽔、地表⽔和地下⽔之间的⽔循环⽔⽂循环分类:路径不同:⼤循环(海-陆)和⼩循环(海-海或陆-陆);时空尺度:全球⽔⽂循环,流域⽔⽂循环,⽔-⼟-⽣系统2.⽔系:是指汇流于某⼀⼲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流域:是指⼀个⽔系的全部集⽔⾯积,亦即地表⽔或地下⽔的分⽔岭所包围的集⽔区域。

分⽔岭(分⽔线):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点的连线。

3.径流模数:是流域内单位⾯积单位时间产⽣的径流量,单位为L/s·km2,计算公式M=Q/F×103。

径流深度:是某⼀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均匀分布于整个流域⾯积上所得到的平均⽔层深度,单位为mm,计算公式R=W/F·10-3。

径流系数:是同⼀时段内流域⾯积上的径流深度R(mm)与降⽔量P(mm)的⽐值,表⽰为b=R/P。

第⼆章岩⽯中的空隙与⽔分1、空隙:岩⽯中没有被固体颗粒占据的那部分空间,是地下⽔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

类型:松散岩⽯中的孔隙;坚硬岩⽯中的裂隙;可溶岩⽯中的溶⽳空隙特征的表征指标:孔隙---孔隙度(n);裂隙---裂隙率(Kr);溶⽳(溶隙)---岩溶率(Kk)2、岩⽯的⽔理性质:是与⽔的储容、运移及释出有关的岩⽯性质的总称。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 绪论1、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1、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是地球浅部层圈和深部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6、蒸发: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7、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现象。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9、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10、分水线(分水岭)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水文地质学.重点

水文地质学.重点

水文地质学.酉地下水的研究对象:饱和带水和非饱和带水。

地下水的功能:宝贵的资源、重要的地质营力、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极具价值的信息载体。

浅部层圈水:以液态为主,部分为固态和气态。

深部层圈水:矿物中的水以及超临界状态水。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地质循环:水的地质循环即发生在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地下水与地表水优缺点对比:00优点:(1)分布广泛;(2)变化稳定;(3)具有天然调节性;(4)水质良好;(5)易于开发利用缺点:1)地下水隐藏于地下,查明分布规律才能利用;2)一旦污染,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和耗费昂贵成本。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土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裂隙–岩石形成以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石遭到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溶穴–可溶岩石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

必须在原有空隙、裂隙发育基础上产生的。

孔隙度(n):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影响因素:颗粒排列方式、颗粒分选程度、颗粒形状、胶结填充、对于粘性土,还与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有关。

岩土中水存在形式:结合水(矿物表面结合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那部分水。

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容水性:岩石能容纳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用容水度表示。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用给水度表示。

持水性:岩石在重力释水后能在空隙中保持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查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查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2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4查明水文地质调查的方法水文地质测绘(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现场)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室内分析、鉴定、模拟试验和实验。

1)遥感技术(2)同位素技术(3)GIS技术(4)核磁共振技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1)目的: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基本特征,为区域水资源规划、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等奠定基2)任务: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地下水埋藏分布条件,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3)调查方法的特点:小比例尺(一般小于l:10万),注重以地下水资源与流域及行政区域单元结合划界,GIS等技术和资料,采用均衡法进行地下水量概算。

1)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地下水某方面研究提2)任务:详查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个专门项目或具体亟待解决问题的调查,提供工程项目设3)调查方法的特点:比例尺根据工作任务而定,一般要求大于1:5万。

调查范围可大可小,并且可在大范除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分阶段进行。

我国不同部门对供水水文地质调:段冶金部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建设部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JJ16-86 地矿部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44-86资源调查阶段规划阶段前期论证阶段普查阶段初勘阶段初勘阶段详查阶段详勘阶段详勘阶段勘探阶段开采阶段开采阶段开采阶段1.一般要分阶段进行;2.要采用综合手段进行:3.要按一定程序进行:4.要参5.要加强综合分析研究工作; 6.必须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

水文地质学要点

水文地质学要点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四、简答题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饱和带:岩土空隙完全被地下水所充满的部分。

3、非饱和带:地面以下到地下水面之上,岩土空隙被水和空气填充的部分。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宝贵的资源、地质营力、致灾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和信息载体。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课本上的: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3、大循环: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4、小循环:海陆内部之间的水分交换。

二、填空1、水文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2、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3、地质循环不仅可以发生在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也可发生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的过程中。

三、判断题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四、简述题1、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也可发生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的过程中,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水文地质学重点

水文地质学重点

第一节:水文地质学基础1.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起源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水,是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形式凝结水:空气中的水汽在颗粒和岩石外表凝结形成地下水初生水:岩浆中别离出来的气体冷凝形成的水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径流的定义:径流是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外的全部水流。

径流流量决定于流域面积规模和降水量等。

第二节:地下水的赋存〔体积〕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面裂隙率:裂隙的总面积与岩层面总面积之比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

〔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注意与释水率的区别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

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容重和粘滞性改变不大,可用渗透系数近似当作岩层的透水性指标。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含水层形成的条件岩层具有储存重力水的空间〔孔隙、裂隙、溶隙〕2.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结构〔透水-含水-隔水、隔水-含水-隔水〕3.具有充足的补给水源含水层与透水层的区别:含水层首先应该是透水层,是透水层中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部分上部未饱和的部分则是透水不含水层。

故一个透水层可以是含水层,如冲击沙砾含水层,也可以是透水不含水层,如坡积亚砂土层,还可以是一部分为位于水面以下的是含水层,另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上的为透水不含水层含水带:是指空间延伸长度较大,而宽度有限的狭长带状地带。

水文地质学复习要点

水文地质学复习要点

概念:水文地质学简言之──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地下水的主要功能(functions)为: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resource)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地球上水的分类:根据地球各个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态的差别,可以区分为浅部层圈水与深部层圈水两大部分。

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浅部层圈水。

其中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 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矿物结合水是指矿物结晶内部及其间的水,如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等地球深层圈水分布于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这一范围内。

在地壳下部深约15—35km 处,地温达400℃以上,压力也很大,这里的水不可能以普通液态水或气态水形式存在,而成为被压密的气水溶液。

广义的水圈应当包括地球各层圈中以各种不同状态存在且相互转化的所有的水。

水循环含义: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一个系统。

这一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即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类型:地质循环,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

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称为初生水。

所谓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水量平衡方程:I-Q=ΔS(P+R表+R地下)-(E+R′表+R′地下+q )=ΔS 此式即为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

水文地质学基础专业课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专业课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水文循环: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以蒸发、径流、降水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水循环。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给水度+持水度=有效孔隙度储水系数:指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释水机理不同,给水度为重力释水,主要用于潜水含水层之中,储水系数为弹性释水,用于承压含水层中。

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地下水动态:含水层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

(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地下水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的收支代数和等于该区域内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

均衡食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动态则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含水系统:由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水中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

补给资源: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补给量。

储存资源:含水系统在地质历史时期积累保存下来的水量。

补给资源可以保持供水的长期持续,储存资源则利用其调节能力保证供水的均衡稳定。

渗透系数:定量描述岩石渗透能力的参数,在数值上等于水力梯度为1时的渗透速度。

浓缩作用:在地下水位埋藏不深情况下,地下水的蒸发作用排走地下水中的水分,而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致使地下水溶液逐步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大。

溶滤水:富含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弱透水层:渗透性能相当差的岩层,这类岩层在供排水中所能提供水量有限,而在发生越流时,由于驱动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且发生渗透的过水断面面积很大,因此其越流量相当大。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重点(结合以前画的)绪论&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地下水的功能:(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

(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

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

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形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故称为支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严格地说应该是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之上包气带的重力水称为过路重力水)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可以自由流动)。

除了重力水,还有结合水、毛细水等。

2. 地下水的功能:①作用上的重要性②补给上的有限性;③时空上的多变性④利用上的多样性。

水是一种极其活跃的重要的地质营力水(尤其是地下水)承受载荷,是应力的传递者与热量及化学组分的传输者。

水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

水还是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

水是极有价值的信息载体第二章1.水循环概念:地球上各层圈的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这一过程称为水循环。

2.地球上各层圈的水也称水系统。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和涉及的圈层范围分为: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3.自然界的水循环:①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a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b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

②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叫初生水。

第三章1.地壳岩石中的空隙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是地下水存储空间和传输通道,空隙的特征(多少、大小、形状、方向性、连通程度及其空间变化等)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a. 未固结的松散岩石中的孔隙(第四纪地质学);b. 固结的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构造地质学);c. 可溶岩石中的溶穴(隙)(岩溶地貌学)。

2.孔隙度与颗粒大小没关系,和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关。

孔隙的最宽部分称为孔腹,最窄部分称为孔轴。

3.岩土空隙中的水有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4.毛细水有三种类型:将一根毛细玻璃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即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便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的毛细现象。

①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着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因此称为支持毛细水。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资料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资料

一、名字解释1.动储量:单位时间流经含水层(带)横断面的地下水体积,即地下水的天然程流量;静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带)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调节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内重力水的体积;开采储量: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开采期内不致发生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不良后果。

2.补给量: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人含水系统的水量。

3.储存量:指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循环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介质中聚积并储存的重力水体积4.允许开采量: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5.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是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把地球水圈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体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形成与运移的机理,并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地下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

6.地下水动态:1、地下水的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7.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8.给水度:给水度(产)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9.水文地质参数: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人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10.渗透系数:渗透系数(K)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11.导水系数(T):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12.储水率: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因水体积膨胀(或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储存)的弹性水量13.越流系数:表示当抽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14.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是降水渗人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15.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溶解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

水文地质学重点

水文地质学重点

水文地质学重点第一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水循环分为:地质循环,水文循环水文循环的划分(1)循环路径不同:大循环(海-陆)与小循环(海-海,陆-陆)(2)时空尺度不同: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统水文循环地下水起源: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埋藏水对其有影响的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第二章地下水的赋存1.空隙分为(1)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石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与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孔隙大多呈小孔状,彼此相互连通,在岩石中分布比较均匀,成为地下水的贮存空间和运移通道。

(2)裂隙:固结的坚硬岩石中,一般仅残存很小部分孔隙,而存在有各种内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缝隙):风化(卸荷)裂隙、成岩裂隙、构造裂隙(3)溶穴:在裂隙基础,水流对可溶岩进一步作用的结果——是扩大了的裂隙溶穴:溶蚀的裂隙,有溶孔、溶隙、溶洞等2.空隙特征的比较连通性—孔隙介质最好,其它较差空间分布—孔隙介质分布最均匀,裂隙不均匀,溶穴极不均匀孔隙大小均匀,裂隙大小悬殊,溶穴极悬殊空隙比率—孔隙介质最大,裂隙最小空隙渗透性—孔隙介质-各向同性,裂隙与溶穴-各向异性造成空隙介质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沉积物形成和空隙形成的环境3.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气态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矿物水4.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影响因素定义:岩石的水理性质是指与水分的存储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指水进入岩石空袭后,岩石空隙所表现出的与地下水的贮存和运移有关的一些物理性质。

有关的性质包括: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持水度: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岩石中保持的水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结合持水度取决于颗粒大小。

颗粒越小,其表面积越大,表面吸附的结合水越多,持水度也越大。

给水度:当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高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体积,称为给水度。

空隙大的岩石,给水度大。

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严格地说应该是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之上包气带的重力水称为过路重力水)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可以自由流动)。

除了重力水,还有结合水、毛细水等。

2. 地下水的功能:①作用上的重要性②补给上的有限性;③时空上的多变性④利用上的多样性。

水是一种极其活跃的重要的地质营力水(尤其是地下水)承受载荷,是应力的传递者与热量及化学组分的传输者。

水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

水还是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

水是极有价值的信息载体第二章1.水循环概念:地球上各层圈的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这一过程称为水循环。

2.地球上各层圈的水也称水系统。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和涉及的圈层范围分为: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3.自然界的水循环:①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a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b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

②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叫初生水。

第三章1.地壳岩石中的空隙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是地下水存储空间和传输通道,空隙的特征(多少、大小、形状、方向性、连通程度及其空间变化等)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a. 未固结的松散岩石中的孔隙(第四纪地质学);b. 固结的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构造地质学);c. 可溶岩石中的溶穴(隙)(岩溶地貌学)。

2.孔隙度与颗粒大小没关系,和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关。

孔隙的最宽部分称为孔腹,最窄部分称为孔轴。

3.岩土空隙中的水有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4.毛细水有三种类型:将一根毛细玻璃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即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便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的毛细现象。

①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着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因此称为支持毛细水。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

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

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

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

P9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

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

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

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P23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水文地质学基础
1.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起源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水,是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形式
凝结水:空气中的水汽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岩浆中分离岀来的气体冷凝形成的水
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径流的定义:径流是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外的全部水流。

径流流量决定于流域面积规模和降水量等。

第二节:地下水的赋存
(体积)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面裂隙率:裂隙的总面积与岩层面总面积之比
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岀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

(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注意与释水率的区别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

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容重和粘滞性改变不大,可用渗透系数近似当作岩层的透水性指标。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 •含水层形成的条件岩层具有储存
重力水的空间(孔隙、裂隙、溶隙)2•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结构(透水-含水- 隔水、隔水-含水-隔水)3•具有充足的补给水源
含水层与透水层的区别:含水层首先应该是透水层,是透水层中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部分上部未饱和的部分则是透水不含水层。

故一个透水层可以是含水层,如冲击沙砾含水层,也可以是透水不含水层,如坡积亚砂土层, 还可以是一部分为位于水面以下的是含水层,另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上的为透水不含水层含水带:是指空间延伸长度较大,而宽度有限的狭长带状地带。

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径流带、岩脉含水带、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
含水岩段:某一厚度较大的含水层内,由于不同层段的含水性差异较大,而划分出的不同强、弱含水层段或相对隔水层段。

含水岩组: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

蓄三节:地下水的运动(饱水带)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既有重力水乂有结合水。

水头:渗流场中某一点位置至基准面的高度乙称为位置水头;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 ,称为压强水头;二者之和称为测压水头
水力坡度匸水力坡度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长度的比值。

渗透: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渗流:不考虑渗流途径的迂回曲折,不考虑岩层的颗粒骨架,假想地下水充满整个岩石空间并只向整体水流方向流动的水流称为渗流。

等水头线:渗流场中水头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迹线:某一水流点在不同时间内连续运动的轨迹。

流线:在渗场中作一理想的空间儿何线,该线上各水流质点在某瞬间的渗透速度矢量均与此线相切,称此线为流线。

在稳定流中,流线与迹线重合
流网:地下水中水流的方向总是指向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等水头线和流线垂直。

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

(流网的应用:求水头、求水力坡度、求渗流速度、求流量)
达西定律的应用是本节重点
第三节: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总矿化度表示地下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是表征水矿化程度的指标。

(包括各种溶解的物质,但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成分)
总硬度:水中含有C&2+、Mg2+的总量称为总硬度。

暂时硬度:指水加热沸腾后,山于脱碳酸作用,而从水中析岀的那部分82+、軀2+ 含量。

永久硬度:水加热沸腾后,仍留在水中的Ca2+、Mg2+含量。

碳酸盐硬度:水中与HC03-含量相当的52+、Mg2+含量。

若水中HC03-含量大于总硬度,多余的这部分HC03-含量称为负硬度。

地下水成分形成的作用有: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
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混合作用、人类活动地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作用
Cci2+ + 2HCOJ T CaCO3 J +CO2 T +H2O
SO/+ + 2U + 2H?O T H^S + 2HCOJ
CaSO^ + CH4 —> CaS + CO2 + H2O
地下水化学成分基本成因的类型:
渗入水:乂称溶滤水,是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凝结水渗入地下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浅层。

沉积水: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或进入岩石中的水叫沉积水。

内生水:发生在地壳深部的许多地质作用,如火山喷发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均有水产生,这些水称为内生水
第四节: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泉按补给水源分类:1、下降泉2、上升泉
泉按出露成因分类:1、侵蚀泉2、接触泉3、溢流泉4、断层泉
泉的水文地质意义:可以通过其确定地下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标高、分布特征、化学特征及动态变化,还有助于判断隐伏地质构造,可以作为供水水源。

径流的定义:地下水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称作径流。

径流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即渗流速度。

径流强度影响因素:
含水层的透水性、补给区到排泄区的水头差及距离。

与含水系统的构造有关(构造开启程度,断层的导水性)
强径流带:在某些发育不均一的泾流场中,强径流区段往往成不规则的带状展布, 故称之为强径流带或集中径流带
物称洪积扇。

各个沟口洪积扇的不断发育,往往相互联接形成山前倾斜平原洪积扇中三带及各带特征:洪积扇上部径流带:山厚层砂、砾石组成,地下水埋藏较深,
径流条件良好,水质好,为矿化度小于0・5"lg/L,重碳酸钙型水,表8-1。

洪积扇中部溢出带:山粗、细沉积物交错组成,地下水埋藏变浅,径流变弱,富水性降低,浅部常形成沼泽或溢出成泉,矿化度增大到P2g/L,深部形成承压水, 多是矿化度小于lg/L°
洪积扇下部垂直交替带:山细粒沉积亚粘土、黄土状土.亚砂土与细粉砂的互层组成,埋藏加深,径流缓慢,一般是矿化度大于3g/L
影响基岩裂隙发育因素:?1)•构造裂隙的发育与下列因素有关(岩石性质与岩
层组合情况、构造应力的强度与作用方式、岩体受力的边界条件)
裂隙水的特征:?1.裂隙水有哪些特点?
(1)水量在空间分布不均匀,连续性差
(2)裂隙水的分布形式可呈层状,也有的呈脉状;
(3)裂隙水的水力联系差,往往无统一的地下水面;
(4)裂隙流动具明显的各向异性。

岩溶发育的过程及分异作用
裂隙(经洛蚀拓宽)管道(冲刷磨蚀)洞穴(洞顶崩塌)竖井或落水洞颗粒间孔隙(溶蚀)溶孔
溶孔.溶洞、管道等共同组成了岩溶含水介质
岩溶发育的分异现象:裂隙间的分异.地下河间的袭夺、
岩溶发育和岩溶水赋存的优势方位:厚层质纯灰岩分布区,特别是鲫粒灰岩和生物屑灰岩、断裂及其交汇部位,可溶岩与非可溶岩交界附近,硫化矿床氧化带、河谷区岩溶水分布的不均一性:是指岩溶含水系统中不同块段富水性和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

原因:山于岩洛发育过程中的分异作用所造成的,而且其不均一程度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

特点:差异性特别大;给勘探和评价带来很大困难;控制了岩溶地区一些环境问题的分布和发展。

岩溶水的特征:1.岩溶水分布的不均一性
2.岩溶含水层的含水介质特征
3.岩溶水的运动特征(层流与紊流并存、承压流与无压流并存,统一水流与孤立水流并存明流与伏流并存、双重介质间双向流的特征)
4•岩溶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特征(4.1溶孔溶隙水、介质特征:地下水对碳酸盐仅有微弱改造,分异作用不强烈,造成相对均一的溶孔溶隙为主岩溶含水空间。

补给仍以缓慢地入渗补给为主,有一定的滞后作用。

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面及较完整的降落漏斗,具各向同性
地下径流以扩散流为主,排泄以大泉集中式排泄为主,动态相对稳定•图10-19 地下水动态常具有多年周期性变化;局部可以发育溶孔溶隙及小管道共同组成的强含水段4・2管道流(洞流):介质特征:在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地下管道极其发育。

管道流在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暗河入口、封闭洼地中接受集中式迅速的补给,以流入、灌入式补给为主。

在管道中快速集中径流,地下暗河口或以大泉形式排泄,流量随降雨量变化,其对降水的响应完全不同于溶孔溶隙水属暴涨暴落式水文型,流量不稳定系数很大4. 3溶孔溶隙--一管道双重介质流
既有局部快速补给,乂有大部分地区沿溶孔溶隙的缓慢下渗;
既有管道中的集中流,乂有其周围裂隙溶隙中的扩散流、
既向排泄区运动,双重介质间也有侧向运动。

2.岩溶水的特征?
(1)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2)岩溶水具各向异性;
(3)岩溶水的运动,通常是层流和紊流共存;
(4)局部流向和整体流向常常不一致;
(5)岩溶水的补给,通常以垂直岩溶通道为主,排泄常以泉的形式排泄;
(6)岩溶水水位随季节变化大。

5.岩溶水的化学特征
一般特征:浅部矿化度一般较小,多小于0. 5g/L,多为HC03-Ca型水或HC03-Ca-Mg 型水,越深矿化度越大,水型变为S04-HC03-C&型水。

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的交替强度密度相关,补给区矿化度较小,深部及排泄区矿化度增大,水质类型也可能转变。

随着降雨量和流量变化,岩溶水的化学成分也呈有规律的起伏变化,区域不同,岩溶水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

岩溶水易被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