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上课《拟行路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共26张PPT)

上课《拟行路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共26张PPT)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 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 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 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 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思考作业
行路难 初中学过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 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 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贱,你就不可能 做到高官。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 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 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 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背诵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
愁的直接原因怀才不遇,根 源是门第低贱。诗人将其归结 为什么?
对于这种命运,诗人的态度是怎 样的?
认命、抗命、认命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抨击 悲愤

《拟行路难》PPT课件人教版

《拟行路难》PPT课件人教版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 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 然生愁”。
怀才被抑的愤懑不平是《拟行路难》最核心的情感。这诗强烈地 表现了寒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不敢言” 三字蕴藏无穷悲慨。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其感愤深切。“心非木石” 而有感,却“不敢言”,一纵一收,把诗人内心难抑的悲愤淋漓尽 致地表达出来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巨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
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 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罚流。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结合诗的内容加以 分析。
“愁”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 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拟行路难》正式课件(共23张PPT)

《拟行路难》正式课件(共23张PPT)




抨击 悲愤 无奈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 鲍照家世贫贱,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8、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 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 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逐层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宽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感情线索:
认命——不认命——认命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4、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
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
——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 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 涵着不平之气。
5、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 鲍照
• 拟行路难(其四)
知人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家
世贫贱,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
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
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 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 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 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 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豪放,奇矫 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 对唐代诗人 李白等很有影响。

拟行路难 课件

拟行路难 课件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 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 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 孤且直!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 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 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 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 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 之后,他终得赏识, 获封临川国侍郎, 后来也做过太学博 士、中书舍人之类 的官。但在门阀制 度森严的社会里, 他始终是“下僚”, 不能有所作为,为 此,胸中郁结着愤 愤不平之气。后因 宫廷内部斗争,死 于乱兵之中。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 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 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雕像


❖ 文学成就 ❖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
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 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 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 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 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 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 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 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 《拟行路难》18首。他还 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 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 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 适、岑参等人的 鲍照 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杜甫说 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便 是如此。

高中语文课件-《拟行路难》

高中语文课件-《拟行路难》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 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在题前多冠一 “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 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1、作者为什么开篇先从水写起? 这里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就诗歌 本身看,鲍照对“命”怎样的看法?
比兴手法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 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 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不言愁 浇愁/断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无奈吞愁
主旨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激愤、无奈之情
探究、讨论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 人形象?
借酒以自我宽慰, 高歌以排解忧愁。
3、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 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 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控诉。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鲍照(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 属山西) 。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 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有非凡的 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 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 乱中。

《拟行路难》_PPT课件

《拟行路难》_PPT课件

结合上题,体会脉络。
言不当愁 吞 声 忍 愁 借 酒 浇 愁

悲歌泻愁
诗人用泄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忍 辱负重,痛苦矛盾的心情,表达出一股悲愤 不平之气。
情感复杂,语言明白晓畅,诗歌时而压抑, 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的曲折婉 转。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 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 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 请举例说一说。
门阀制度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 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 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 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 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 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 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 的大姓豪族。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2、模仿学习汉乐府和南朝民歌, 形成凌厉的气势和豪放的魅力。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 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 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 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 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 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 下我们的诗作呢?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 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 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 不平之气。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拟行路难》ppt课件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拟行路难》ppt课件
鲍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贱”,空有一身才华,至多只 做过一些小官。他的诗文与谢灵运一样有影响,居然史书无 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钟嵘为之叹道: “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门阀制度像大山 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 《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鲍照一生沉沦潦倒,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 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 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 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 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 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鲍照擅长诗赋 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雄健,对唐代诗人李白等 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清新庾开府,俊逸鲍 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自由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感情基调:愤懑、抑郁 诗眼: “愁”
作者是如何抒写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并推选出发言代表。)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兴:隐含不平之气 抨击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以“命”来自我安慰 借酒浇愁,以歌断愁
解题
《行路难》:乐府旧题,多写世路艰难和 离情别意。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 “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 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ppt课件(12页)

《拟行路难》ppt课件(12页)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
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
拟行路难 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
“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是千古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一个
鲍照 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
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 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大有 作为的!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抨击 悲愤
无奈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有怎样 的遭遇。
鲍照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
面上任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
悲怆的情态。
鲍照 酌酒原为排遣忧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激起愁海狂澜,诗人趁着 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怆的《行路难》,将一 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何等悲怆。读者 从这举杯驱愁而放声悲哭的情节中,可以想见 其悲愁沉郁。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文采闻
名于世。年轻时候就树立远大政治抱负,但出
身寒门庶族。
鲍照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
寒士的仕途,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升任
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第七句对前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

《拟行路难(其四-(共26张)PPT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共26张)PPT课件

2021
6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021
7
诗歌大意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2021
19
学生探究
感情线索: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2021
20
全诗通过刻划诗人满怀郁结, 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 而又悲怆难抑的自我形象,抒发 了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怀才不遇 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对当时门阀 制度的不满和愤慨。
2021
21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1
9
运用了借物起 兴的表现手法。说 明了像水是依照高 下不同的地势流向 各方一样,人的遭 际也是被家庭门第 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021
10
人生亦有命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2021
11
“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从 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 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 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 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 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 比较平稳。

拟行路难课件

拟行路难课件

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
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
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
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
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
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
愁的沉郁了。
6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
4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 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 定的。
5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
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
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
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
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
1
❖ 士、中书舍人之类 的官。但在门阀制 度森严的社会里, 他始终是“下僚”, 不能有所作为,为 此,胸中郁结着愤 愤不平之气。后因 宫廷内部斗争,死 于乱兵之中。
2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
❖ 生平
❖ 鲍照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 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 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本 籍东海(东海治所在今山东省 临沂市郯城县,但鲍照家乡在 现在的江苏连云港市);一说 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 东海鲍氏的祖籍。鲍照家世寒 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 晖,也善文学。他的青少年时 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 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 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 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 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 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 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 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 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 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 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拟行路难》PPT优质课件

《拟行路难》PPT优质课件







对比阅读
《行路难》

李白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两诗的相同点
•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 愤不平的感情。 • 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 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 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 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谢谢收看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 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 致用
拟行路难·其四
作者:鲍照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 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 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 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 ,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总结:
• 初读诗文,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 命”的现实。细品之下,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 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 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 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 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 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 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 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 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 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 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拟行路难(课件)

拟行路难(课件)

6、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你认可这些评价 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 吗?
前人评鲍照: 前人评鲍照: 明远《行路难》 ◎明远《行路难》,壮丽 豪放,若决江河, 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 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 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 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 不能有二。 不能有二。 老杜评李白: 老杜评李白: 白也诗无敌,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 不群。清新庾开府, 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鲍参军……【俊 俊逸鲍参军 【 豪放飘逸】 逸:豪放飘逸】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情感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 深受乐府影响,语 抒悲愤 言清新质朴,气势 言清新质朴, + 连贯, 连贯,笔力酣畅淋 明豪情 漓 + 展自信 语言风格
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宋】鲍照 南朝 宋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出身寒微,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出身寒微, 自称“家世贫贱” 负锸下农” 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 陵令表》)。二十多岁时 二十多岁时, 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 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 刘子顼(Xū)参军, 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 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 湮当代” 诗品》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 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 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 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拟行路难-课件

拟行路难-课件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3月2021/3/12021/3/12021/3/13/1/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3/12021/3/1Marc h 1,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3/12021/3/12021/3/12021/3/1
拟行路难
鲍照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过程。 四,教学方法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二)鲍照的人生道路
•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 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 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 “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 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 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 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 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 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 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 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 中求得解脱。

拟行路难课件

拟行路难课件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愁”什么?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之路,艰难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自斟自酌,借酒消愁,趁着酒意
歌唱《行路难》
4、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 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 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 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 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 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 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6、作者“愁”的原因是什么?

7、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 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 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含有反讽的语气,越是说人命是正常 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作者认为非 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 控诉。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

《拟行路难》其四
全诗突出写“愁”,所 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 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 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 奔放的感情。
5、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 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 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 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 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 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 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 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 在这句达到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激越奔放的感情。
一、对比阅读

行路难 李白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 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 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 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作者“愁”什么呢?
行路难
什么决定作者行路难呢?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人,字明远,祖籍 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 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 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的人生道路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 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 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 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 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 2、社会专制黑暗,无言的自由。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 (chā)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 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 王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 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 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 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 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 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 “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 心情。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 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 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 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 3、五六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渴望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却无法借酒浇 除胸中郁积的块垒。透露出深 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4、 第七、八句勾勒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 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 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 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 “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 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 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 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 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 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 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 不再多说什么。
形象特点
满怀郁结,举杯驱愁却 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 怆难抑。
通过这个形象,诗歌逐层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宽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小结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 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 生愁”(《古诗源》卷十一)。
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 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 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 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 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 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 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 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 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 着写“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 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 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 门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慷慨 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 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1、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 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 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 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 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 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 鲍照
解题
•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 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 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 题前多冠一“代”或“拟” 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比喻人有知觉、感情。 吞声:声将发又止。
踟蹰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珍馐:名贵的菜肴。 垂钓:姜尚曾在渭水之滨直钩垂钓,以观
文王。 梦日:伊尹梦见自己乘船而过日月,后
受商汤礼聘。 长风:叔父宗炳问宗悫之志,悫曰:“愿乘 长风破万里浪。”宗悫,南朝宋大将军。
鉴赏诗歌之读懂大意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