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https://img.taocdn.com/s3/m/bad8e1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d.png)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1.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针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置等方面的内容,并规定了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包括加强个人卫生、消毒、隔离、接种疫苗等。
同时,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疑似病例都必须即将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传染病预防控制法是我国针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法律法规,旨在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监测、报告、隔离、治疗、疫苗接种等方面的内容,并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
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控制。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当组织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治疗、卫生宣传等。
3. 传染病应急预案传染病应急预案是针对传染病爆发或者流行的突发事件而制定的应急管理措施。
该预案旨在规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在传染病爆发或者流行时的应急响应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危害。
根据传染病应急预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应急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当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包括隔离、封控、疫苗接种等。
4. 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是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具体细化和补充,旨在进一步明确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该办法规定了传染病的分类、报告制度、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控制。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当组织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治疗、卫生宣传等。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35702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c.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引言概述:传染病的防治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威胁,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以确保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传染病防治的相关内容。
一、法律法规1.1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是国家层面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处置制度,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保障了公众的健康权益。
1.2 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是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具体细化和操作指南。
该细则详细规定了传染病的分类、报告制度、隔离措施、药物使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引。
1.3 传染病防治法律责任追究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律责任追究办法明确了在传染病防治过程中,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和追究方式。
该办法规定了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具体措施,以保证法律的执行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二、规章2.1 传染病防治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管理条例是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具体管理的规章。
该条例规定了传染病的分类和管理要求,明确了传染病的报告、隔离、治疗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2.2 传染病预防控制规程传染病预防控制规程是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具体规范的规章。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监测要求、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南。
2.3 传染病疫苗管理规定传染病疫苗管理规定是对传染病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进行具体管理的规章。
该规定规定了传染病疫苗的生产质量要求、流通监管要求、接种程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保障了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三、规范3.1 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是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具体规范的文件。
该规范规定了传染病的监测、报告、隔离、治疗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南。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d2244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0.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引言概述:传染病防治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工作,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是保障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传染病防治的相关内容。
一、法律法规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了传染病的监测、报告、隔离、治疗等基本原则和措施。
- 规定了对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疫点等的管理措施。
- 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和管理措施。
- 规定了传染病暴发时的调查、隔离、治疗等措施。
- 规定了对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的消毒和防控要求。
1.3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 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 规定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易感人群等相关内容。
- 规定了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
二、规章2.1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实施条例》- 规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措施。
- 规定了传染病的分类、报告、监测、隔离、治疗等具体要求。
- 规定了对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要求。
- 规定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应急响应职责和协调机制。
- 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评估的具体要求。
2.3 《传染病防治法规》- 规定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置程序。
- 规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
- 规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三、规范3.1 《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 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 规定了传染病疫情的调查、监测、报告和处置程序。
- 规定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的防护措施和消毒要求。
3.2 《传染病防治管理规范》- 规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f09b8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8.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文件。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这些文件的内容和作用。
正文内容:1. 国家级法律法规1.1 传染病防治法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置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1.2 传染病报告和信息管理规定这一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在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必须及时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以便做出科学决策和有效应对。
1.3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隔离、检疫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操作性的指导。
2.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2.1 市级传染病防治条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针对本地区的传染病特点和防控需求,明确了市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地方性的指导。
2.2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管理规定该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包括隔离措施、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病例报告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医疗机构内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3 学校传染病防控规定该规定要求学校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制度,包括学校卫生管理、学生健康监测、传染病报告和处理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学校内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3. 行业性规范和标准文件3.1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规范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各个环节和要求,包括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器械消毒与灭菌、病区管理等方面,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3.2 公共场所传染病预防控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公共场所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要求,包括场所卫生管理、人员健康监测、环境消毒等方面,为公共场所的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标准化的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11050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8.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文)目录•传染病防治法概述•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职责与义务•患者权益保障及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与监管机制•总结与展望PART01传染病防治法概述立法背景与意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传染病防治法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传染病防治法为加强国际间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法律依据。
传染病定义及分类传染病定义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分类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传播方式等因素,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乙类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防治原则与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调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通过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个人卫生习惯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对已经发生的传染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治工作,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
科学防治、依法管理遵循科学规律,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同时,依法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进行管理,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PART02传染病预防与控制1 2 3国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观察等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加强传染源管理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措施与制度建设03加强信息公开和通报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信息交流。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https://img.taocdn.com/s3/m/4f1967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9.png)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一、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的基本法律,于1989年颁布实施,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22年。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1.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了传染病的定义,即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途径传播给人和动物的疾病。
根据传播途径和严重程度的不同,传染病被分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
2.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包括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传染病的疫苗研制和使用、强化传染病的环境卫生管理等。
3. 传染病的报告和处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必须及时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
对于疫情严重的传染病,可以采取隔离、封控、消毒等措施进行处置,以防止疫情扩散。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我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的法规,于2003年颁布实施,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22年。
该条例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对和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即突发并对公众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突发性事件。
根据危害程度和扩散范围的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分为特殊重大型、重大型和普通型。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级别和相应的措施。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扩散范围,可以分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和三级响应,分别对应不同的应急措施和工作要求。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和组织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合作,确保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的有效进行。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56993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8.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文件。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传染病防治的相关内容。
一、法律法规1.1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是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法律规范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报告、监测、预防、控制等方面的要求,明确了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1.2 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是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具体细化和解释。
该细则详细规定了传染病的分类、报告制度、病例调查、隔离措施、疫苗接种等具体要求,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南。
1.3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传染病预防控制法是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防治制定的专门法律。
不同传染病根据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病原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艾滋病防治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法》等。
二、规章2.1 传染病报告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指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进行及时报告的规定。
该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学校、社区等单位及时上报传染病病例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2.2 传染病疫情调查规范传染病疫情调查规范是指对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的操作规范。
该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例进行详细调查,包括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接触史等,以便分析疫情,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2.3 传染病隔离措施规定传染病隔离措施规定是指对传染病病例进行隔离的具体规定。
该规定要求对传染病病例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不同传染病根据其传播途径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了相应的隔离措施。
三、规范3.1 传染病病例报告规范传染病病例报告规范是指对传染病病例报告的详细要求和流程。
该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3.2 传染病疫苗接种规范传染病疫苗接种规范是指对传染病疫苗接种的具体要求和程序。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06d6f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4.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引言概述:传染病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文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染病防治领域的相关文件,以及它们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法律法规1.1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是一部针对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旨在规范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隔离措施、疫苗接种等内容,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1.2 传染病疫苗管理法传染病疫苗管理法是针对传染病疫苗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疫苗的质量标准、生产许可、监督检查等内容,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3 传染病防治相关法规除了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苗管理法,还有一系列与传染病防治相关的法规,如卫生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这些法规从不同角度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处理进行了规范,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规章2.1 传染病防治规划传染病防治规划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长期规划。
该规划明确了传染病防治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规定了各级卫生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2.2 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是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具体技术要求而制定的规范文件。
这些规范涵盖了传染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等方面,旨在确保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3 传染病防治标准传染病防治标准是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各项指标和要求的具体规定。
这些标准包括了传染病的报告标准、诊断标准、治疗标准等,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参考依据。
三、规范3.1 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是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各项工作流程和操作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规范包括了传染病的报告流程、病例调查、隔离措施等,旨在确保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e6d8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4.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引言概述:传染病的防治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文件。
这些文件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有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文件,并对其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律法规1.1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是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旨在规范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包括传染病的报告、监测、隔离、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1.2 传染病防治条例传染病防治条例是对传染病防治法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具体规定了传染病的分类、报告和监测制度、传染病疫苗的研制和使用、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传染病防治条例的出台,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操作指南。
1.3 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除了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防治条例,还有一些与传染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卫生法、传染病报告与应急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其他方面,如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也起到了重要的法律约束作用。
二、规章2.1 传染病防治规划传染病防治规划是制定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战略和计划,包括传染病防治的目标、任务、措施等内容。
传染病防治规划的制定有助于统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动,提高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2.2 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是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指南,包括传染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对于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3 传染病防治管理规定传染病防治管理规定是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管理的规定,包括传染病防治机构的职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传染病防治管理规定有助于规范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确保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5d7272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2.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引言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空气传播或其他途径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传染病的爆发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确保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和其他相关法规,以及这些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法律,是中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法律依据。
该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后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
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了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和监测制度。
根据该法,传染病分为法定传染病和临时传染病,分别由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该法还规定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和个人、组织的防控责任。
对于未及时报告疑似病例或隐瞒病情的个人或组织,将依法给予处罚。
此外,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了传染病的隔离措施、疫苗接种和动物防疫等内容。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于2003年颁布实施,是中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门法律。
该法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处置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该法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和应对机制。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地方政府应当及时组织行动,采取必要的处置和防控措施。
对于违反防控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个人或组织,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还规定了国家、地方和群众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应当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研究,地方应当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群众应当积极配合防控措施。
3. 相关法律法规除了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中国还制定了其他一些法律法规来支持传染病防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该法规定了卫生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责任,强调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b737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4.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飞沫、空气传播等方式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蔓延,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这些文件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保障了公众的健康安全。
一、法律法规1.1 传染病防治法- 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专门针对传染病防治颁布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义务,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1.2 卫生防疫法- 卫生防疫法是我国卫生领域的基本法律,其中也包含了对传染病的相关规定。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报告、隔离、检疫等措施,加强了对传染病的管理和控制。
1.3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是我国卫生部门颁布的法规,主要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监测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措施,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
二、规章2.1 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定- 卫生部门颁布的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定是对传染病防治法的细化和补充,规定了传染病的分类、报告要求、隔离措施等具体操作细则。
2.2 传染病疫苗接种管理规定- 传染病疫苗接种管理规定是针对传染病疫苗接种的管理制定的规章,规定了疫苗接种的程序、标准和监督管理措施,确保了疫苗接种的安全有效。
2.3 传染病防治机构管理规定- 传染病防治机构管理规定是对传染病防治机构的管理规范,规定了传染病防治机构的职责、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了传染病防治的效率和水平。
三、规范3.1 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 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是卫生部门颁布的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操作规范,包括传染病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等方面的操作指引,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
3.2 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 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是对传染病防治技术的规范化要求,包括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病原体检测、防护措施等方面的技术规范,确保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3 传染病防治信息化管理规范- 传染病防治信息化管理规范是对传染病防治信息化管理的规范要求,包括传染病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应用等方面的规范,提高了传染病信息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255701006bd97f192279e97f.png)
《传染病防治法》共有九章八十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 疫情控制 第五章 医疗救治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4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9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种)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 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 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 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 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5种) (2009年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共26 种)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 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 泻病。(10种)(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共 11种)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 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 布。
14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 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 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பைடு நூலகம்
15
第三十三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主动收集、分 析、调查、核实传染病疫情信息。接到甲类、乙 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 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 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 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 门、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对 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
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
![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6c236f5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6.png)
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摘要传染病是一种通过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或通过媒介(如昆虫)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中国关于传染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传染病预防控制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传染病预防控制法传染病预防控制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重要法律,旨在规范和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
该法于1989年1月1日颁布实施,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现行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法。
法律目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主要内容传染病预防控制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传染病的分类和监测:法律明确了传染病的分类标准,并要求建立传染病监测、报告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2.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法律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传染病的控制区域划定等。
3.传染病的报告和处理:法律规定了传染病的报告和处理程序,包括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传染病的处理程序和传染病的隔离措施等。
4.法律责任和处罚:法律规定了传染病的违法行为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法律意义传染病预防控制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推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该法的实施,为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公民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指导,有助于加强传染病的监测、预测和控制工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颁布的法规,旨在规范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法规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目的是防范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77ab7e5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7.png)
一、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989年2月21日通过,自1989年9月1日起施行。
最新修订是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新修正是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修正,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20年10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的特征。
乙类传染病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两种。
此次草案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对经确认排除传染病疫情的,不予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二、传染病有哪些特点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
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
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
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
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三、传染病有哪些传染源在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可将病原体排出的人和动物,即患传染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患传染病的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daee3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e.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传染病防治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传染病防治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等方面探讨传染病防治的相关内容。
一、法律法规1.1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处置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1.2 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条例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细化和明确,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1.3 传染病防治相关法规除传染病防治法外,还有一系列相关法规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预防控制法》等,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规章2.1 传染病防治规定卫生部颁布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治规定,包括传染病的分类、报告和控制措施等,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
2.2 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卫生部还颁布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包括传染病的防治流程、应急响应等,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2.3 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卫生部还颁布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包括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消毒灭菌等技术规范,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规范3.1 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卫生部颁布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包括传染病的诊断、治疗、隔离等规范,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操作规范。
3.2 传染病防治管理规范卫生部还颁布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治管理规范,包括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处置等管理规范,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管理支持。
3.3 传染病防治宣传规范卫生部还颁布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治宣传规范,包括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预防知识普及等规范,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宣传支持。
四、标准文件4.1 传染病防治工作标准卫生部颁布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治工作标准,包括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标准化要求、绩效评价等,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标准化的工作要求。
4.2 传染病防治服务标准卫生部还颁布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治服务标准,包括传染病的服务流程、服务质量要求等,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服务标准。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https://img.taocdn.com/s3/m/cb317b3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1.png)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可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染病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包括国内外的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预防控制法和传染病应急管理法等。
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传染病的应急管理等内容。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划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等。
此外,该条例还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等内容。
三、国际相关法律法规1.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该条例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项国际法律文书,旨在预防和控制国际传染病的传播。
该条例规定了国际传染病的报告制度、国际传染病的应急响应、国际传染病的检疫和国际传染病的信息交流等内容。
2.国际卫生条约国际卫生条约是各国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而签订的国际协议。
该条约规定了各国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包括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
四、传染病预防控制法传染病预防控制法是指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传染病的应急管理和传染病的信息发布等内容。
五、传染病应急管理法传染病应急管理法是指为了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传染病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内容。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评估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救治等内容。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4d052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d.png)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文件引言概述:传染病的防治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威胁,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文件。
本文将从五个部分详细介绍这些文件的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传染病防治规章、传染病防治规范、传染病防治标准文件。
一、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1.1 传染病防治法: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应急响应的程序,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以及个人和单位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
1.2 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该细则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规定,包括传染病的分类、报告流程、隔离措施、疫苗接种等内容,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
1.3 传染病疫苗管理法:该法规定了传染病疫苗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要求,保障了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了传染病防治的效果。
二、传染病防治规章2.1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规定:该规定明确了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要求,包括传染病的分类、报告流程、监测指标和报告时限等内容,确保了传染病的及时发现和报告。
2.2 传染病隔离措施规定:该规定规定了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的隔离措施,包括隔离场所的要求、隔离期限和隔离措施的执行方式等,保障了公众的健康安全。
2.3 传染病疫苗接种管理规定:该规定规定了传染病疫苗接种的管理要求,包括接种对象、接种程序、接种证明等内容,提高了传染病的预防接种率。
三、传染病防治规范3.1 传染病防治操作规范:该规范详细规定了传染病防治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包括传染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等内容,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
3.2 传染病防治卫生标准:该标准规定了传染病防治的卫生要求,包括传染病防治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传染病防治设施的卫生要求等,确保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卫生安全。
3.3 传染病防治技术规范:该规范规定了传染病防治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包括传染病的检测方法、消毒措施和防护装备的使用等内容,提高了传染病防治的技术水平。
传染病管理法律法规
![传染病管理法律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a70123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8.png)
传染病管理法律法规
传染病的管理是维护公共卫生和保护人民健康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1. 传染病防治法:该法律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处理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本法,任何怀疑或确诊的传染病都必须及时报告,并按照规定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健康与检疫法:该法律规定了进出境人员和物品的健康检疫措施,以防止传染病的跨境传播。
根据本法,进出境人员可能需要接受健康检查,且必须遵守相关健康防控措施。
3.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的要求。
医疗机构必须制定和执行传染病防控措施,并建立传染病报告和处置制度。
4. 传染病防控措施技术指导方案:该方案提供了传染病防控的技术指导。
它包括了不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措施,以及相关感染控制和消毒要求。
这些法律法规为传染病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指导,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和保护人民健康。
它们的合理实施和有效执行对于预防和应对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024版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24版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a105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8.png)
民众健康意识增强
3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民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 预防意识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传 染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2024/2/2
24
未来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4/2/2
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 随着全球化和生态环境变化,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对防 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加强监测预警和科研攻关,提 高应对新型传染病的能力。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防止 医源性感染和医院内交叉感染 的发生。
14
04
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Βιβλιοθήκη 2024/2/215
监督管理部门及职责
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监督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规 章和标准的执行情况。
2024/2/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 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 制工作。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不断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确 保传染病防治法的有效实施。
提高防治技术和水平
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提高传染病防治的技术和水平,为民众提 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服务。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渠 道和形式,向公众普及传 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 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提供心理支持
在传染病疫情期间,社会 组织可以为受影响的人群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 助他们缓解焦虑和压力。
20
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
宣传教育内容
包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早期症状识 别、个人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第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 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 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 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 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7
第十条 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 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 益宣传。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 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医学院校应当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对在校学生以及其他与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进行 预防医学教育和培训,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 术支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 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8
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 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 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 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 关信息、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 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 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9
第十八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二)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
12
第二十三条 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 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 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 组织他人出卖血液。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使用血液 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 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 传播疾病的发生。
13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 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 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 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 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 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 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 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 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5种) (2009年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共26 种)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 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 泻病。(10种)(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共 11种)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 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 布。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 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 流行病学调查。
11
第二十二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 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 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 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 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 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 生物的扩散。
行趋势; (三)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
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四)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五)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 (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七)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4年8月28日
3
《传染病防治法》共有九章八十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 疫情控制 第五章 医疗救治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4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9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种)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
监测工作; (八)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10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 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 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 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 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 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 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5
第四条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 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 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 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 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 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 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 决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 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2017年10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规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
息报告管理办法》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
(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 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 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