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4

合集下载

司马迁报任安书赏析

司马迁报任安书赏析

司马迁报任安书赏析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著《史记》,被近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夏阳,县名,今韩城,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

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

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

《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

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

《报任少卿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

任少卿名安,荥阳人。

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

《史记》卷一百四《田叔传》后附有褚先生所补的《任安传》。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过了很久,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此信写于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这年司马迁53岁)。

当时任安因事下狱,状况危险,所以书信中虑及任安的死。

但任安被汉武帝赦免了,褚先生述汉武帝的话:“安有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

又过了几年,在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的时候,因他对戾太子的态度不明朗,终于被武帝杀死。

报任安书解读和赏析

报任安书解读和赏析

报任安书解读和赏析报任安书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是他在离开官职、归隐山林之际所写的一篇辞别诗。

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境和内涵等方面对报任安书进行解读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报任安书的结构。

这首诗共有七句,每句五言,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简洁明快的格律。

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没有一丝多余的修饰,给人一种朴实、自然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诗歌的意境。

报任安书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为开篇,描绘了诗人离开官职,归隐山林的场景。

这里的“山中相送”和“日暮掩柴扉”都是意境深远的写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淡然。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

此外,报任安书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诗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则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总的来说,报任安书以其简练明快的格律、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通过对离别、归隐和人生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

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不妨再品味一下报任安书的诗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两句诗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春草明年绿,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自然的赞美;王孙归不归,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归隐的向往。

这两句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正是这种超然的情怀,使得报任安书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总之,报任安书以其简练明快的格律、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赏析报任安书--精选

赏析报任安书--精选

赏析报任安书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虑——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存亡观更深夜静,再次打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宽阔,气概起伏跌荡,言辞真实动人,心中静静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受是那么的相像,那么的凄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要遭受。

报任安书面对惺惺相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忿,表达了自己承受的羞耻,倾诉了他心里的难过和不满,说了然自己隐忍苟活的原由,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达成《史记》创作的信心,同时也反应了他的存亡观。

司马迁的存亡观是其特别遭受与伟大人品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说明人买卖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代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建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存亡观追求表达形式的有时结旦福测凰爻好诧瞳超困果。

假如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一定要用其余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可是,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适合可是的形式。

由于书信是一种和蔼的,心与心直接沟通的方式。

因此,他运用书信的形式能够和有过不幸遭受的贴心朋友当面地、像促膝长谈同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实、更动人、更简单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辞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辩的睿智,应付自如的言辞,几乎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存亡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品,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应。

在司马迁遭到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能够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代的赞美。

但他并无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逝世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达成自己还没有达成的史册,他要发奋继承父业,他要忍气吞声,顶着极大的压力和苦楚来达成《史记》。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翻译及赏析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翻译及赏析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翻译及赏析原文:报任安书汉·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翻译: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

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世道盛衰变迁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

《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

《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上学的时候,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报任安书司马迁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注释及赏析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注释及赏析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注释及赏析
【一、回应任安关切,表明心志】
友人任安,顷者来书,忧吾道之不行,惧吾志之不就。

余则何敢自疏,亦望公之同仁。

辱蒙关切,中心藏之,未尝不感慨涕零。

【二、阐述遭受宫刑的耻辱与信念】
太上忘情,其次不及情。

诟莫大于宫刑,而吾受之。

非独吾身之辱,乃先人之羞,亦天下之至耻。

然而,吾不敢怨天尤人,知命之所在,守志如初。

【三、表达完成《史记》的决心】
虽遭忧患,不忘其所志。

昔者,孔子困于陈蔡,而《春秋》之作,自若也。

今余遭此祸,发愤图强,欲成一家之言。

虽获罪于天,不可妄言,然志不可没,斯为可贵。

【四、强调发愤著书的重要性】
夫史者,国家之典,民族之魂。

吾敬慕司马迁之为人,欲继《春秋》,成一家之言,使后世有述焉。

虽身败名裂,非所计也。

【五、总结主旨,勉励自己和友人】
任安吾友,足下当知余心。

吾欲以吾之志,成一家之言,使后世有所述。

望足下勉力,共成此事。

虽险阻备尝,志不可移。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一、背景介绍《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巨匠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意为将让给别人安心,表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无所畏惧的态度。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和他对逆境的坚持与豪情。

下面将对《报任安书》进行深入赏析。

二、诗歌解读1. 第一联:报任安书怀忠志敢荐南阳卧龙居,水风清丽天地间。

苏辙岂能知世重,又作刘公第几人?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忠诚志向的怀抱。

第一句“敢荐南阳卧龙居”,表明了杜甫希望被荐为南阳卧龙的愿望,同时也暗示着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第二句“水风清丽天地间”,描绘了南阳的自然景观,与之呼应的是山水清丽、秀丽的杜甫心境。

第三句“苏辙岂能知世重”,指出作者与同为文学家的苏辙不同,暗示他对世事的看法与众不同。

最后一句“又作刘公第几人?”,抒发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命运的感慨,表示他希望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能够做一个名留青史的人物。

2. 第二联:别裁青帝亦何人李广元飞将,何壮云霞重。

昔日龙图明帝泣,谒帝门无光阴?这一联旨在表达作者对自己失意的感慨。

第一句“李广元飞将,何壮云霞重”,以李广元和何壮为比喻,暗喻自己也有才能,但又显得微不足道。

第二句“昔日龙图明帝泣”,描述了昔日仕途中的挫折和眼泪,以此反映出自己希望得到皇帝认可的愿望。

最后一句“谒帝门无光阴?”,表达了作者放弃一切、毫无希望的心境,揭示出他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苦楚。

3. 第三联:射乱山青青几万重立身自难朝与暮,江东父老心踯躅。

动摇百万归心者,老去近南田何许?这一联传达了作者坚持理想和忍受艰难的精神。

第一句“立身自难朝与暮”,表达了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中,作者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志向。

第二句“江东父老心踯躅”,抒发了江东老百姓对作者的期望和关切,以及作者对这份期望的回应。

第三句“动摇百万归心者”,指出即使有百万人心动摇,但作者依然坚守自己的忠诚。

最后一句“老去近南田何许?”,表现了作者对成功的追求和耐心等待的态度。

三、主题分析《报任安书》的主题是坚守忠诚、追求理想。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宝库,其精神营养价值之大,令其他文体望尘莫及。

在这些散文之中,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具有强大感染力的首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本文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当然与司马迁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个“情”字。

这个情不是痴男怨女的恋情,但比男女恋情更加凄婉;这个情不是侍父养母孝敬之情,但比孝敬之情还要纯真;这个情也不是忠君效国之情,却比忠君效国更加高尚。

这个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人类最神圣最具有代表性的生命之情。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自己生命遭受极端摧残之后写的。

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

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

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

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

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又多么悲壮的行为啊!什么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

他是人间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他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

中国杰出的文人,像屈原、苏轼、李贽、谭嗣同、鲁迅等等,都是这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释。

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

文学价值
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报任安 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 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技巧
司马迁在信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如 对比、排比、对仗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 重要的借鉴。
对个人成长与人生观的启示
要点一
坚韧不拔的精神
司马迁在信中表达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不拔的精 神,对个人成长和人生观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对未来深入探讨《报任安 书》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和文学思想 ,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人格魅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将《报任安书》与 其他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那个时代的社 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THANKS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 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 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 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 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 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 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 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 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 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 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 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4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4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摘要:《史记》是伟大的史学著作,这部元典作品的作者是司马迁。

对于《史记》,后人的评价非常高:“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宋人·郑樵)但史书上关于司马迁生平思想的记载却并不多。

《报任安书》这封近三千字的书信,成了司马迁的绝笔之作,也成了中国历代史学家研究司马迁的重要史料。

由于对古代思想文化了解不多,我在讲到《报任安书(节选)》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司马迁要在这封信中大谈宫刑和耻辱?为什么司马迁一定要写成《史记》?为什么他要在《史记》将完成时写这封信?……越细读这篇文章,我对古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越隔膜。

司马迁,这位2000多年前的古人,要通过这封信,向后人剖解自己的灵魂;而我,却难以穿透时间迷雾看清太史公内心。

这与我古代文化知识匮乏不无关系。

所以,我要把自己备课过程中的困惑和试图解决这些困惑的一些做法写下,借以向前辈、同行请教。

关键词:孝道耻辱古人思想古代文化常识主体:(一)耻辱《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

往往人们在写信的时候可以敞开心扉,说一些心里的真话。

所以这封信是司马迁揭示他心灵的很真实的一个材料。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说,“我个人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

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

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

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

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实际上就讲他遭辱、受辱、忍辱。

”在备课时,我遇到了第一个障碍:司马迁用大段的篇幅来谈“辱”和“刑不上大夫”这两个问题,古人对辱是怎么看待的呢?古代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关于耻辱的看法是:“士可杀不可辱”。

所以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勾践为夫差尝粪,蔺相如见廉颇引车避匿,才会被传为千古佳话。

一般的文人骚客可以做到视死如归——所谓士不怕死,奈何以死惧之?——却都怕受辱没。

《报任安书》赏析(通用5篇)

《报任安书》赏析(通用5篇)

《报任安书》赏析(通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报任安书》赏析(通用5篇)《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司马迁《报任安书》全文翻译赏析

司马迁《报任安书》全文翻译赏析

司马迁《报任安书》全文翻译赏析《报任安书》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报任安书》也叫《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原文】报任安书出处:《汉书》作者:司马迁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1)。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2),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3),而流俗人之言(4)。

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5),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6)。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7),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8)。

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9)。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10),行若由、夷(11),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12)。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13),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14)。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15),仆又薄从上上雍(16),恐卒然不可讳(17)。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18),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19)。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20);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21);同子参乘,爰丝变色(22);自古而耻之。

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23),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24)?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25),二十余年矣。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注释及赏析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注释及赏析

报任安书原文及译文注释及赏析一、序言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众多,其中,报任安书是一篇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的名篇。

本文将对报任安书的原文及译文进行注释和赏析,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二、报任安书原文《报任安书》原文如下:舜九州之南,日月所照,登临不极。

春雨秋霜,烟霞终绝。

孤高不能久,国用无能致。

忽驾白鹤,路出大夏,过南湘,水陆无阻,至明光,显灵禊。

登龙门,鸾凤翔集,夹门津,人物安息,黄姑台,布政殊则,申徒侯,任英翕辅,深宝塔,秘藏神宝。

海西左顾,神且于门,海东右王,席若平居。

圣贤寔畅,鬼神乃膺。

天明日显,百灵告功,瞻望新九,三阳就永,遵道脩仁,不敢厌愆。

三、报任安书译文及注释1. 春雨秋霜:春天的雨水,秋天的霜冻。

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2. 忽驾白鹤:指神仙忽然乘坐白鹤飞来。

反映出仙人的出尘脱俗、超然物外的形象。

3. 见明光,显灵禊:遇见明亮的光芒,显现神灵仪式。

表现了神圣的氛围和仪式的庄严。

4. 登龙门,鸾凤翔集:登上龙门,鸾凤飞舞。

形容景色壮丽,气势恢弘。

5. 圣贤寔畅,鬼神乃膺:圣贤真实畅通无阻,鬼神也感到荣幸。

反映出神仙之地的祥和与神圣。

6. 瞻望新九,三阳就永:向往新的九州,三阳永远在此。

反映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7. 遵道脩仁,不敢厌愆:遵循道德修养,不敢犯错。

表现出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

四、报任安书赏析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其语言之美、意蕴之深、形象之鲜明都令人感到赞叹。

作者通过对人生境遇的描绘,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篇文章气势恢宏,寓意深刻,启迪人心。

在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神话中的仙境景象进行了描绘,表现出对神秘、祥和、神圣之地的美好憧憬。

作者以借代、象征等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幅神仙的世界,展现出了修仙者心中的理想乡土。

报任安书是一篇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向往仙境、祥和、安定、理想的内心追求的珍贵文章。

其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任安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

当霍去病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信,逐渐凌驾在卫青之上的时候,卫青的故人、门下都投靠霍去病了,并因而获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于卫青。

在巫蛊之祸中,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握有兵权,太子刘据派人持节到他那里要求发兵助战,他受了节,但仍闭城门,不肯接应太子。

事件平息后,汉武帝赏赐了那些逮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随太子和帮助太子的人都治以重罪。

后来有人进言,说太子在“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盗父兵”,其实并无造反之心,使汉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

于是,汉武帝对先前所做的处置,又重新检讨,变成了与太子战、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

而当汉武帝心理转变的时候,便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他怪任安不帮太子,却坐持两端,准备看谁胜了就依附谁,于是就判他腰斩,十二月就要行刑。

任安自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他写信给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司马迁,请他设法援救。

司马迁接到这封信时,他的心里相当为难。

他了解汉武帝,自己就曾尝过汉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他实在不愿意再遭到第二个“李陵之祸”。


交情,李陵与他“素非相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双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

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罪,绝无平反的可能。

他要把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说明,并请求他原谅。

于是,司马迁写了这封长信给任安。

《报任安书》课文赏析

《报任安书》课文赏析

《报任安书》课文赏析《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散文,其作者为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表达了他对于遭受宫刑的痛苦、忍辱负重的艰辛,以及对于生死的思考。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情感表达、语言特色、文化背景、文学地位和结构分析等方面展开。

1.情感表达《报任安书》的情感表达极为丰富。

司马迁在文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在遭受宫刑后的痛苦、无助和绝望,以及忍辱负重的心路历程。

他坦言自己一度想到了死,但最终选择了活下去,以完成《史记》的写作。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2.语言特色《报任安书》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练明快、质朴自然。

司马迁的文字表达能力非常强,他运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他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更显得真诚和可信。

3.文化背景《报任安书》的文化背景深厚。

文中提到了许多古代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如“士为知己者死”、“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理念。

此外,司马迁在文中还引用了《诗经》、《离骚》等文学作品,更显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熟谙和运用自如。

4.文学地位《报任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司马迁的杰作之一。

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思想深邃等特点被广泛赞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结构分析《报任安书》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司马迁在文中先介绍了自己的处境和遭遇,接着详细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最后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期望。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报任安书》是一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思想深邃、文化底蕴深厚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司马迁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精选14篇)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精选14篇)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精选14篇)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篇1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阅读当中的重难点内容,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力量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来宾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伤心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古代文学名篇司马迁《报任安书》经典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名篇司马迁《报任安书》经典作品赏析

品读古代司马迁文学名篇感受《报任安书》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欣赏品读文学名篇,汲取人类智慧,丰富自己的词汇,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还可以增加自己的骨气和人格。

——题记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与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历代文学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

历代文学名篇都载之典籍,流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

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感受《报任安书》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135—公元前87年),字子长,世称“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西汉左冯翊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市)人,其父为太史令司马谈,为《史记》发凡起例。

是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幼年在家乡耕读,十岁随父亲到长安,曾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了《尚书》《春秋》等古代典籍,包括对儒、道等各家学说有广泛的学习。

二十岁开始漫游。

又奉命出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编及全国。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为太史令,他一方面参加侍从武帝巡祭封禅、改订历法等活动,一方面继承父亲修史的遗业,努力整理汇集保存在“石室金匮”即国家藏书室的历史文献资料。

经过几年的认真准备之后,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兵与匈奴决战,最后兵败投降了匈奴。

司马迁同情李陵,替李陵辩解,为此触怒汉武帝,被抓进监狱,并处以宫刑。

出狱后,发愤著书,于征和元年(前92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完成不久后即去世。

司马迁卒年不可确考,大抵卒于武帝末或者昭帝初。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司马迁因写出不朽的名著《史记》而名垂千古,他为不少有为之士写了传记,而对于他本人,却并没有做什么介绍,就是在《太史公自序》中,也只是说明他写《史记》的有关情况及缘由。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读他给朋友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来读出他的品格,读出他的形象。

由书信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品格崇高伟大,形象光彩照人;他有自己的处世之道,更有自己的为人原则,他不会改变自己。

用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形容这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应该说恰如其分。

司马迁念友情、讲义气。

他的朋友任安给他写信,想请他在皇上面前说句好话,免除腰斩之刑。

而司马迁当时的处境已很困窘,他不能在皇上面前说话了,但他要将自己的苦衷向朋友说明白,惟恐“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司马迁理应不再给一个被朝廷判了死罪的人回信,以免受到牵连。

而且他的《史记》就已经因为对汉武帝的暴行讥讽颇多为其所不容,怎么担得起再有风浪呢?但司马迁毫不犹豫地写了,并在信中淋漓尽致、无一丝避讳地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

这一点就足以表现出司马迁念友情、讲义气的品格。

而或许他果真就是因为这封回信而受到了牵连,以至于再次下狱致死,但就更能说明他的品格之高尚。

司马迁有骨气、重操守。

他因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就遭受“最下腐刑”,“身残处秽”,“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纵然出狱,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他深感自己的行为“重为乡党所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因此,他“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由于处在封建时代,司马迁将遭受宫刑看得极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从此他“故且从俗浮沈,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再也不在汉武帝面前“推贤进士”,更不在众人面前“曼辞以自解”,以免“只取辱耳”。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有骨气、重操守的人。

忧愤深广的撼世之作──《报任安书》赏析

忧愤深广的撼世之作──《报任安书》赏析

治 学态 度 产生 了 极其 深远 的 影 响 染
,
慈 父 的教 悔栽 培
奠定 司 马迁 这位 文 章圣 手 的深 厚基底 弱冠 之 后
,
_
司 马 迁 开始 了 他 的 前 后 两 次 的
,

壮 游生 涯
.


第一 次
,

二 十而 南游 江 观 孔 子 之遗



,
上会 稽

,
探 禹穴
, ,
仅 九疑


他 撰 写 《论 六 家 要 旨 》

高扬 战斗 的

卜 分 鲜 明 而 又很 有 见地 地批 评 了 儒 表 现 出 明 晰 的 巳路




法和 阴 阳 五 家
,
,
独 置 道家 于完全 肯
,
定 的地 位
探 索 的姿态 和批 判 的精 神 家 中 的 万卷 藏 书
。 ,
对 少年 司马 迁 的人格 道德 和 决期 的 耳 濡 日

,
浮 于沉 湘
,
;
北涉 汉



,
讲 业 齐 鲁之 都

,
,
乡射邹峰 之后
之困 郡 又
,

,
彭城
过 梁楚 以 归
,
( 《太 史 公 自序 》 ) 第 二 次 他 昆明


为 郎中

奉使 西 征 巴 蜀 以 南
这样
,
南 略邓 牲
,
,
并 因侍 从 武 帝 巡 狞
,
,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作者:董树荣孙怡然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06期原文:(略)译文:我这个像牛马一样的仆人太史令司马迁,再拜陈言少卿足下:过去承蒙您给我写信,指教我要谨慎地待人接物,把推荐贤才作为我的职责。

信中表达的情意勤勤恳恳,好像抱怨我不听您的教诲,而采用世俗人的意见。

我实在是不敢这样的。

我虽然才能低下,也曾从旁边听到过道德高尚的长者的遗教呀,怎敢怠慢呢?可是又顾忌到自己以残废的身体,处于卑贱的地位,一行动就被指责,从而本来想做好事反而会把事弄坏,因此独自愁苦郁闷,这又能向谁去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干这件事?叫谁去听从这种意见?”锺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因为失去了知音就终身不再弹琴。

为什么呢?谁都知道士人都是为知己的人出力,女子都是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像我这样身体已经残废了的人,就是怀有像随侯珠与和氏璧那样的才华和许由与伯夷那样的品德,终究也是不能以此为荣的,正好还要被人讥笑,而自取其辱呢!您的来信应该答复,碰上我跟从皇帝东巡回来,又忙于一些卑微琐碎的事物,彼此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忙忙碌碌地没有一点儿空闲可以让我向您倾吐完自己的心意。

现在您正获罪下狱,过一个月,就到了处决犯人的十二月,我又要忙着跟随皇帝到雍地去祭祀,恐怕您的不幸突然降临,这会使我终于不能把憋在心中的愤懑之情向您抒发,那您死后也会抱怨无穷的。

因此,现在就让我向您陈述一些偏狭浅陋的意见吧!隔了这么久没有给您回信,请不要见怪。

我听说,修身养性,是智慧的象征;乐于助人,是仁爱的开头;对待取舍,是义气的表现;懂得耻辱,是勇敢的决断;树立美名,是品行的极致。

士人具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身于世,位列君子了。

所以祸害没有比想得利而又不可得更悲惨的;悲哀没有比伤心更难过的;行为没有比侮辱祖先更丑恶的;耻辱没有比受宫刑更大的。

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和别人相比,这不是一个世代的事情,长久以来就是这样了。

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了一辆车,孔子为此就离开卫国到陈国去了;商鞅就是因为依靠宦官景监的引见做了官,使贤人赵良寒了心;宦官赵谈与汉文帝一起坐车,大臣袁丝因此而变了脸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摘要:《史记》是伟大的史学著作,这部元典作品的作者是司马迁。

对于《史记》,后人的评价非常高:“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宋人·郑樵)但史书上关于司马迁生平思想的记载却并不多。

《报任安书》这封近三千字的书信,成了司马迁的绝笔之作,也成了中国历代史学家研究司马迁的重要史料。

由于对古代思想文化了解不多,我在讲到《报任安书(节选)》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司马迁要在这封信中大谈宫刑和耻辱?为什么司马迁一定要写成《史记》?为什么他要在《史记》将完成时写这封信?……越细读这篇文章,我对古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越隔膜。

司马迁,这位2000多年前的古人,要通过这封信,向后人剖解自己的灵魂;而我,却难以穿透时间迷雾看清太史公内心。

这与我古代文化知识匮乏不无关系。

所以,我要把自己备课过程中的困惑和试图解决这些困惑的一些做法写下,借以向前辈、同行请教。

关键词:孝道耻辱古人思想古代文化常识主体:(一)耻辱《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

往往人们在写信的时候可以敞开心扉,说一些心里的真话。

所以这封信是司马迁揭示他心灵的很真实的一个材料。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说,“我个人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

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

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

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

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实际上就讲他遭辱、受辱、忍辱。

”在备课时,我遇到了第一个障碍:司马迁用大段的篇幅来谈“辱”和“刑不上大夫”这两个问题,古人对辱是怎么看待的呢?古代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关于耻辱的看法是:“士可杀不可辱”。

所以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勾践为夫差尝粪,蔺相如见廉颇引车避匿,才会被传为千古佳话。

一般的文人骚客可以做到视死如归——所谓士不怕死,奈何以死惧之?——却都怕受辱没。

“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所以李广不忍面对刀笔吏而自刎于军中。

在秦汉时,士大夫在受审时,往往会盘水加剑,以示天子的法律公平。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

”在请室中等待天子的裁判,若天子裁判下来确实有罪,他就会在请室中自杀,以保守自己的节操。

另有一例,可见古代士大夫对待下狱受辱的态度。

宦官弘恭、石显二人唆使人上书诬告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望之不肯受下狱之辱,接到御旨后,仰天长叹道:“我备位将相,年逾六十,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遂饮鸩自杀。

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的羞耻感正在迅速被削弱。

我们无法理解萧望之被人诬告,不去澄清事实真相,却以自杀明志表清白的做法。

在对待受辱的态度上,我觉得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士与日本的武士很相似:士可杀,不可辱。

据社会学家的研究,日本人对羞辱处境的反应,也多以自杀的形式。

而受辱的反应则可以有三种,除了逃避,或立志自强,变得更有自卫能力外,还可能通过实施报复得到心理补偿。

汉初著名的“商山四皓”因刘邦“轻士善骂”,而“义不受辱”,隐于山林,是一种逃避受辱的表现。

在所有的耻辱或羞耻的逃避方式中,最极端的做法就是自杀。

那是永恒的逃避。

君子不甘受辱也会选择自杀,如王国维、老舍等等,而这也恰恰是古代士大夫赞赏的做法。

古人对羞耻如此看重,与孔孟的教化有关。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这羞耻就包含在羞恶之心中,而非人就是禽兽。

可见孟子对没有羞耻感的人是深恶痛绝的。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算是蒙受羞耻了呢?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到“四不辱”和“六受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锁、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我个人认为,这四个“不辱”是就一般人而言的,而六个“受辱”是就受刑之人而谈的。

这里,我想先谈谈对“太上不辱先”的看法。

(二)、太上不辱先——古人眼中的孝司马迁说道:“太上不辱先。

”意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能侮辱先人。

这种思想和历代统治者宣扬的“孝”有关。

今人对何为孝,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让父母得到物质享受即为孝,有人认为对父母关心体贴即为孝。

古人是如何看待一个人孝或不孝的呢?为了解这一问题,我特意查找了一些资料,如下:1、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

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2、在《<孝经>白话注释》“开宗明义章第一”中,有这样的句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古代圣贤们思想中何为“孝”和他们对孝的重视程度。

3、“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4、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经》)孔子又对曾子提醒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

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5、《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东汉经学家赵岐注释道:“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从以上资料中,我了解到古人把侮辱祖先视为大辱的思想根源,也明白了为什么古人把“光宗耀祖”当成头等大事。

司马迁接受父亲的临终嘱托,矢志完成《史记》,其不竭的动力之一就是“孝”的思想吧。

(三)、刑不上大夫《礼记》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大夫以上的官吏犯了法,可以免受刑罚。

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汉文帝前的刑罚。

汉文帝之前通行的刑罚是奴隶制的刑罚。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

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身体刑,因为这四种刑罚是对肉体的刑罚,而且受刑后无法复原。

墨刑又叫做黥(音晴)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

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

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

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

此后,该刑不再出现。

刖,夏朝称膑,周时称刖。

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

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

秦朝称为斩趾。

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

开始是惩罚那些有淫乱行为人,后来处此刑的人与淫乱无关。

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

隋朝法律正式废除。

奴隶制的刑罚是酷刑,戕害人的身体。

而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毁伤身体,是大不孝。

而孝,是“德之本”。

被冠以“不孝”之名,对一个士人来说是大侮辱。

这里,我想在着重谈谈宫刑。

宫刑对受刑者身心的戕害有多大,我们今人无法想象。

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古代医疗条件简陋,受宫刑的人一方面在受刑时要遭受极大的肉体上的痛苦——没有麻药和必备的消炎药等——另一方面,受刑之人极易死亡。

即使受宫刑活了下来,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要饱受宫刑带来的痛苦。

这一点,我们从宫刑的别称中可见一斑。

宫刑又称腐刑。

对于“腐”字,古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人在宫刑后身体腐臭不堪,所谓“宫刑,其创腐臭,故曰腐也”;二是指腐木不生实,所谓“腐,宫刑也。

丈夫割势,不能复生子,如腐木不生实。

”事实上,由于宫刑后性器被阉割,泌尿系统致残,宦官们遇到惊吓便会身不由己地尿裤子,因而他们身上常常腥臭熏人,让人恶心。

受腐刑之人又称“腐人”或“腐夫”。

另外,古人对待“刑余”之人,往往是极鄙视的。

上面已说过,这一方面和古代士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的思想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古人对耻辱的态度有关。

甘心受刑,苟且偷生,是大耻辱。

而宫刑是所有受辱中,最重的。

所以一个人,一旦与阉割这种事沾上边,也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后人都会因此而蒙羞。

(被阉割的司马迁,身体残缺,被禁止葬入祖坟,其妻只能葬于外地,如今尸骨未寻。

)司马迁当然也深受古代“刑不上大夫”思想的影响。

他在李陵之祸后被囚狱中,面临着三种抉择:一、自杀保节。

二、接受宫刑。

三、用钱赎罪。

司马迁自己在《报任安书》中说:“行莫丑于辱先,罚莫大于宫刑。

”如果可以,司马迁是绝对不会选择接受宫刑的。

司马迁说:“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

”即大质已亏的刑余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资格。

那么,他为什么自己选择了宫刑呢?复旦大学历史系姚大力教授曾在“文化中国”节目中做过专题的讨论。

他认为这三种抉择中,司马迁的首选是用钱赎罪。

但司马迁家贫,无力拿出这笔钱,而他又处在“交友莫救”的绝望之地。

姚大力教授分析,此时,司马迁的朋友并非不愿或拿不出钱财来救助司马迁,而是因为司马迁得罪的是汉武帝。

其次,按照“士可杀不可辱”的思想,司马迁第二种选择就是自杀保节。

但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临终嘱托,要完成一部伟大的史学专著,父命未完成,就死保节亦是大不孝。

况且,为了《史记》,司马迁几次壮游考察,积累素材。

近20年的心血,七年的著述工作,将会随着死亡的到来而付之东流。

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包含了对死亡的原始恐惧。

我可以查找到的对这种恐惧的最初表述,当出自孔夫子。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有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然而欲使名垂后世,也不是一件容易如愿的事。

要活着而名称后世,只剩下了最后的选择:接受宫刑。

但下定这个决心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综述:了解了以上有关中国古人的思想观念和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迁要在《报任安书》中用大量篇幅谈受宫刑的屈辱和痛苦的感受了。

司马迁之所以接受宫刑,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是为了“著述”的伟大事业,也是为了让自己“死,重于泰山”。

司马迁在写完这封书信后,便无声息了。

史料上找不到关于司马迁死于哪一年的很确凿的记录。

他死亡的时间和原因,都成了有争议的历史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