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合集下载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遍览典籍。

他20岁开始游历各地,中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35岁遵父遗嘱出任太史令(史官),开始潜心述史。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李陵北击匈奴,不久却传来其降敌的消息,武帝大怒。

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他求情。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传闻李陵助匈奴练兵,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宫刑。

宫刑是对人的奇耻大辱,遭受宫刑的人在当时被认为是家族的污点,受到亲友的鄙视。

绝望的司马迁一度想到了死,但他想到自己未竟的事业,于是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就了巨著《史记》。

公元前91年,《史记》完成。

翌年,司马迁去世。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这为《史记》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但司马迁的主观努力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的游历,二十壮游之旅踏遍淮河两岸以及中原地区,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奉使西征之旅足迹遍及四川、云南、贵州,为撰写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材料;泰山封禅之旅见证了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有很多帮助。

父亲司马谈,老师董仲舒、孔安国,孔子所著的《春秋》都对司马迁著书起了重大影响。

父亲司马谈坚定了司马迁著史的决心。

他临终前流泪嘱咐后事,要求儿子一定要做太史,承继历史的使命。

司马迁俯首流涕,答应父亲要好好守着这个神圣的事业。

老师董仲舒和孔安国教给了司马迁著史的有效方法。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氏对司马迁的影响有:反对暴政、尊王攘夷以及把崇让、尚耻作为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孔安国是孔子第十二代孙,古文经学创始人。

他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在于使他注重利用古文典籍撰述历史。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关于其生卒年,学界颇多争论,现取较为可信的说法: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十岁就能阅读古文,浏览先秦典籍。

二十岁开始游历各地,考察了大量历史遗迹和采集民间传说。

他起初任职郎中。

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抚少数民族。

翌年父丧,立志继承父愿,潜心述史。

两年后,继父职为太史令。

公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牵累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专心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书》,后人称为《史记》。

在秦汉时期的夏阳县,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18里的高门原。

司马迁少年时在这里读书、耕牧。

在他死后四个多世纪的西晋永嘉年间,后人才于此地建立纪念祠及祭祀塚。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龙门在夏阳之西北,即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跨越黄河两岸的一道天然门户。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游历,(一)二十壮游之旅,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第一次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

(二)奉使西征之旅,公元前111年,司马迁任职郎中,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以南,任务是在边邑地区推行郡县制度。

此行不仅完成了经略西南的任务,还为撰述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三)泰山封禅之旅,司马迁从公元前118年出任郎中以后三十多年中,常扈从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其中泰山封禅是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他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等篇章很有帮助。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从居延出发,北击匈奴。

初时颇为顺利,但不久被三万强敌围困,李陵因寡不敌众而兵败降敌。

武帝大怒,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司马迁则根据对李陵的印象,并认为李陵降敌并非真心,只是等待时机回报汉朝。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捕获的俘虏称李陵助匈奴练兵以对抗汉军,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腐刑(即宫刑),司马迁因此陷入耻辱与痛苦的深渊。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著述《史记》的时代条件
秦朝以前 中国社会一直是纷争、割 据的局面。 在汉武帝时实现真正的大 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巩固。中央集权 封建制度正式形成,各项具体法令制度建 立起来了。因此,需要对以往历史作全面 总结。加上汉武帝比较重视文化上建树, “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这种情况 下,一种新体裁著作应当时要求产生了。
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食不甘味,让群臣 共议,大臣门以为埋怨李陵,而司马迁却 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通过平时李陵为人 认为),而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 帝问到司马迁,司马迁和盘说出,触怒汉 武帝,因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故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有责怪李 广利之意。因此,汉武帝把司马迁打下狱, 让人审理此案。审案人严厉审问,并判重 刑。
司马迁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 家,《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 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文 学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具》 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 地位。鲁迅称《史记》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 学和文学上肯定了他的文学性质 和伟大成就。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与他博 览群书有关系。而且与他漫游祖国各地有 关,曾三次出游。三次出游,司马迁东到 泰山封禅,西到陇西,北到内蒙,南至昆 明,阻击踏遍黄河、长江流域。 这大大丰实了司马迁的历史知 识和生活经验。
3、遭李陵之祸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骑兵 攻击匈奴,李陵带五千骑兵分头进攻匈奴, 李陵兵步行30天到达蒙古与匈奴兵相遇, 被匈奴三万兵包围,与敌交战,迁弩齐发, 杀敌数千人,匈奴王大吃一惊,随即又调8 万骑兵,因众寡相差太 悬殊,边战边走,战士死 伤过半,李陵被迫投降。
司马迁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 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考辨,融会贯 通,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而 把历史学推进了前所未有的新 阶段,在中国 史学史上树立了 一块不朽的丰碑。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一起, 将永垂青史,光照千秋。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7
你甚至冷静而坦荡地说:“人固有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 的,你就是那泰山顶上的一匹凌云驰骋 的骏马,拨开乌云,任历史的阳光穿透 自己的心灵,然后唤来一道闪电,以感 天动地的巨响与你一起嘶喊出了《史 记》!这是怎样的一颗对先人负责,对 国家负责,对人生负责,对历史负责的 灼灼之心啊!于是《史记》成就了一种 伟大,你成就了一种伟大。
6
伟大,从外面看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从里面看,则是一种无比智慧的稳健。你曾 为李陵说了一句话而遭到极刑,痛不欲生。 你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各项刑罚,八个 “其次”已令人毛骨悚然,一个“最下”更 是说得人魂飞魄散。然而就是这个“最下”, 你遭受的正是这个“最下”!我以为,你会 玉与石俱焚,血与火共熔;我以为,你最后 留下的文字会是“名与节同在”“士可杀不 可辱”。可是你的伟大却是超越了世间的荣 与辱,情与志,义与愤,生与死。
9Leabharlann 司马迁,我再次梦到了你。你正在天 堂里纵观我们中华大地的沧海桑田。你还 在想些什么呢?还在为受极刑而“肠一日 而九迥”吗?你应该看到有多少人受到你 那铮铮如铜鼓般的话语的鼓舞,在挫折中 磨砺,在逆境中奋起!你应该听见世人给 予《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的嘘唏赞叹!你应该感觉到,我们 中华大地,万万千历史里的万万千中华子 孙和你心灵的沟通!
10
司马迁,此生我必将继续与你在梦 中的缘份,感受你芬芳的气息,亲近你 不朽的英魂,吸取你无尽的人格力 量……
11
8
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见胜于 时间,是韵味。“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 自有渡船人。”你颇显疲惫的心灵仍在高 及仙境的地域流连,它牵系着万古众今。 你不忍使《史记》夭折,不忍让历史凝滞。 你可知道,你用你唯一的不忍打赢了这场 人生之赌。你可知道,你这唯一不忍比任 何东西都来得值得,来得壮烈。你与《史 记》的情缘,终于使你找到了通往人生至 境的秘笈。你与历史的牵手,自然而然地 泌出了霜笼月罩的气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3.1 复习笔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而且司马迁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2.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司马迁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司马迁20岁时的漫游经历,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并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3.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1)《史记》的写作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史记》)的写作。

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

至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

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2)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谈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因此,他要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

他在讨论修史的宗旨时引述父亲的观点,即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在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

在经历磨难之后,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司马迁.ppt

司马迁.ppt

(2)“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 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本纪》) 《汉书· 项籍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 视。‛
第三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一)史官传统、家学渊源 父司马谈约生于汉文帝初期,是一个有广 泛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他曾“学天官于唐 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二)游历 1、二十壮游 ,到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广 大地区。 2、仕为郎中,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35岁时奉 使征略西南夷(今四川和云南边境一带); 3、数十年扈从武帝之游。 36岁时,随武帝到泰山封 禅,之后,又侍从武帝东到海上,北出长城巡边。 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三)任职太史令
《史记》的思想特色
1、怀疑精神 2、批判精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 (《后汉书· 司马迁传赞》)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 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 蔡邕传》) “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已本纪览 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 《三国志· 王肃传》 )
叙事线索
《李将军列传》叙说李广的生平事迹,分属两条 线:一条写李广的才气无双,一条写他的坎坷, 从而形成最后的悲剧结局。 《 淮阴侯列传》亦是这种双线结构:一条线写 韩信在为汉朝打天下当中屡屡立下的赫赫战功, 一条线写他与刘邦及汉王朝之间的种种矛盾,导 致被斩长乐钟室。

3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

3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



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
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分析了先
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切中肯綮。

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 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四、教育:史官家庭的文化熏陶, “年 十岁则诵古文”,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 献。 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 《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 司马迁阅读范围非常广泛,认真地鉴别 真伪,比较同异。主动和古人沟通,读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 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 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 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 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 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 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 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 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 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 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 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 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 ,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 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 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 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 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 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史记”二字,原非司马迁书专名,先
秦时代,诸侯国的史书,都可称为“史
书 名 异 称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探索历史规律)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西汉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一)司马迁的游学经历: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的史官,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又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大约20岁时,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的最南边是昆明。

司马迁的这次全国性的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

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7岁时,司马迁结束了为期七八年的游历各地的旅程,入朝担任郎中。

(二)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搜索司马迁第一范文网·2016-10-01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 “肠一日而九回” •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 知所如往”
•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也”
2、司马迁金钱观的改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
鲁迅评《史记》
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 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 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 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 肆于心而为文。
——《汉文学史纲要》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 716年-公元前645年)齐国 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 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经 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 (即丞相),被称为“春秋 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 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体例
• 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 最有名的,像《春秋》《左传》;
• 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 如《国语》《战国策》。
• 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 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二、《史记》特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项羽
李广
公孙弘
第二,《史记》文采斐然。
究天人之际: 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 通古今之变: 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成一家之言: 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 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其中最突出的, 是司马迁看到了经济、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 定作用。认识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 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课文主要内容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孔子世家》论赞语饱含深情:“《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父亲遗愿 史官职责
父亲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临终前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 接受修史嘱托 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阙。” 继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与史记》
出生环境 家学渊源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门,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 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 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他的家乡南临黄河,北依 龙门山。长河名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其豪 迈灵秀之气。另外,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的 大一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司马迁的成长,与写作提供 了有利条件。
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的描绘。 [1]安排人物的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2]以人物自唱的诗歌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直接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六、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 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七、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结束语
关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其它的方法,请同学 们捧读《史记》,进一步探索,希望同学们能从《史记》 得到更多的感悟!也能够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为时 代立言,写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课堂练习
一、总结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2、以戏剧性的场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 其性格特征 3、用细节描写增强人物形象的逼真感 4、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突出人物个性 5、用心理描写,展现灵魂 6、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7、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 1、开创了写历史人物为主的传记文学的独创性; • 2、开创了史传文学描写人物形象的几点独特手法: • ①对书中出现的人物尽可能做到了了解深刻,从而使笔端饱蘸情感。 • ②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描写,置人物于紧张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 物个性。 • ③用“互现法”使历史人物具有典型性。 • ④故事化的手法。 • A、采用细节描写 • B、精心组织一系列故事,集中表现人物性格
二、《史记》的体例及思想内容
• 1、体例。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名称开始转换,记事始于黄帝 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 篇,52万字,载几千年历史。本纪是记载帝王之事;世家记载诸侯之 事;列传记载将相及重要人物的事件;表是制度、史事、人物,简单 的说就是串联人物的线;书是政治制度的相应记载典章制度的汇编。 • ①通史。《史记》前并无通史,《左传》、《国语》、《战国策》 皆是断代史。 • ②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均是按诸侯年号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 物为中心组织事件,后世史书除《资治通鉴》外均采用这种体例。 • 2、思想内容。 •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 ②无畏的批判精神。 • ③进步的历史观。
四、语言艺术——“雄浑雅健”
• 1、把一些古奥而含义不太明确的词汇变换成通俗 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 2、运用个性化和口语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 3、运用谚语、歌谣、俗语等精辟的语言来表述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谢谢观赏
司马迁与《史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史记》的关系
• 1、司马迁的家世与所受的文化教育。 • 2、司马迁的思想与活动分期。 • ①20-48岁,希望为当时统治者做出一番事业。多次漫游,继承父 志,接任太史令,准备资料,着手《史记》。 • ②48岁以后,遭李陵之祸,满怀怨愤,完成著书事业。 • 司马迁对汉代统治者抱着批判的态度,以一种极度愤懑的情绪和饱蘸 仇恨的笔触,在《史记》中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在不少篇章中暴露了 统治者的残暴,对被损害,遭侮辱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爱国英雄热 情的加以歌颂,曾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意为自己的《史 记》与《离骚》一样,都是一种发愤的结果,为其著述内容增添了不 少异彩,正是因为与《离骚》有类似之处,而且作品有相似的主题 (爱国)和强烈的个体情感色彩。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 之说。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P16)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 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精彩评述:
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 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 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 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这些 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四、太史公评价:
失败原因:
(1)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自立,失人心。 (2)自矜功伐,愤私智而不师古。力征 天下,不用人,不觉悟。
五、性格: 力拔山,气盖世——有勇有智。 垓下之围——有情有义。 失败的结果——有弱点:
残暴——失民心;不善用人; 背关怀楚。
下 课 啦!
4、 乌江自刎
(1) 拒绝东渡:勇者性格,敢于接受失败的结果。 (与刘邦比较,举例刘邦的三次自私逃生) (2)赠马:粗疏残暴,有恩必报,——矛盾性 格的统一。 (3)自刎:对吕马童的蔑视,以及汉军争项王 头,自相蹂践的丑态描写——铁骨铮 铮,惟我独尊,雄霸天下,而又豪迈悲 壮,目中无人的英雄形象。
1、“破釜沉舟”——善战之智; “沉舟”——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 破 釜 ” —— 速 战 速 决 , 弥 补 劳 师 远 征 之 不 足 2、 尽破秦军-——善战之勇。 “虏王离、杀苏角、逼涉间”——以战果表其勇。 “一以当十”“呼声动天”——以场面证其勇。 诸侯“从壁上观”“人人惴恐”——从侧面衬其勇。 3、为诸侯冠——善战之威。 “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情态衬其威。 “诸侯皆属”——以结果壮其威。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夏阳人(陕西韩城)人。汉武帝同时 代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
读万卷书:
他博学多才,兼采众家,雅好道家, 对司马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少 年时代曾学书于汉大儒家董仲舒、孔安 国,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熏染。
行万里路:
在司马迁二十岁的时侯,他开始漫游四 方,东南到绍兴;南到浙江;北到曲阜, 最后经河南回到了长安。 回京后担任郎中一职直到三十五岁,受 武帝 之 命, 他 被派 遣 视察 安 抚西 南 夷人 (四川云南等地),遍游名胜古迹,名山 大川,了解了民情民意,民俗民疾。掌握 了史地知识,奠定了他伟大创作的基础。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 见 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 俱 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 事之,其耻固己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 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 不有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 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 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 客 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 有 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
民族内斗劣根性
西周初:周公VS管叔蔡叔 西周末:申后、褒姒、伯服、宜臼 东周赧王:内讧导致东西周分裂,周朝结束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骨肉相残者不计其数 秦末:反秦军队大业未成,各自称王,队伍分裂 汉初:刘邦杀韩信等功臣 汉中:刘氏VS吕氏,刘氏VS刘氏,朝臣之间
司马迁关于“内斗”看法

(范蠡云:)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 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越王勾践世家》 (韩信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淮阴侯列传》
向令伍子胥从奢供死,何异于蝼蚁。弃小义,雪 大耻,名重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 能致此哉? ——《伍子胥列传》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 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 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 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到海边,南到川滇,西至陇海,北到长 城以外。收集了资料,增光了见闻,陶冶 了情操,文章风格亦受影响。凌稚隆《史记评林》引
第一次游历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 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 邦,观孔子之遗风 ……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

古汉语 司马迁与《史记》

古汉语 司马迁与《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倡优畜之。倡优:名作状,像乐师和 伶人一样
字 • 卒就死耳。就:走向 词 • 用之所趋异也。用:因为;趋:追求 解 • 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婴:缠绕 释 • 积威约之渐。渐:读若兼,浸泡,这
里指消失
• 权倾五伯。倾:超过
字词解释2
• 何至自沉溺缧泄之辱哉。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 的绳子,代指囚禁
•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报任安书》结构
• 第一部分:信的开头,陈书的缘由 • 第二部分:抒愤
– 悲愤:身处下贱的痛苦 – 幽愤:惨遭宫刑的原委
• 第三部分:明志
– 生死观 – 发愤著述
•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屈辱激愤的心情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部分:抒愤
• 悲愤:虽自许高士,却身逢不幸
士之五德
志、仁、义、勇、行
语,在朝廷上。 • 贤王生而重张廷尉。贤:以……为贤,认
为……贤良。
难句解释
•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 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
以兴者久之。 •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 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
司马迁与《史记》
——《张释之列传》、《报任安书》
司马迁像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宏大眼界
– 时间上: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 空间上:整个汉王朝的版图,包括了周边国家和民族。
• 理性态度
– 对 “天人感应” 说的质疑 –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 直面现实的勇气
• 批判精神 • 人本色彩
7、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译:(这)岂不是和我的心愿相违背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李陵之祸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
当(适当时机)而报于汉。‛于 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指朝臣攻击)。‛ (《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
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 不为一言‛。(《报任安 书》) “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三、《史记》的进步倾向
能以较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视角, 展示传主的“真人”面貌。
刘邦
第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尺度,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
如仲(老二)力。今某业所就,孰与仲 多?”
“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也,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 《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道出: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士亡”,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 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 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 为……凡百三十篇。”
第二、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
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李广
大将军卫青
张良
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
关系的判 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 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 使得人物 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 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第三、《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
“通古今之变”,即是该篇中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另本 为‘纪’为‘理’)”,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
自镜也‛(《高祖功臣侯者年 表》)
“成一家之言”,亦即儒家所
崇尚的“立功、立德、立言” 中最难、最高层次的立言的 问题。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一、《史记》首先是筚路蓝缕 地整理记载了从中华民族的远古 始祖黄帝到他那个时代即汉武帝 时代的历史。
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写周亚夫治军,只“已而至细柳军,军士吏披 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 得入”
“(韩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
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暂时代 理)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 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 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 蹑其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 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 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吕后 孔子 陈胜 第二、《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 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 内在联系, 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第三、《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
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 人的 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
在一 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 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 、 《货殖列传》等,都是为专门人物设立的合传。
《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在七十列传中
达六篇之多,即分别是《匈奴列传》、 《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 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
《六国年表》有‚禹兴于西羌‛而后为夏之祖的记载; 《秦本纪》中先祖大费,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
狄‛。 南方吴国:‚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 (《吴太伯世家》)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越王勾践世家》)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楚世家》)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 也‛。(《东越列传》)
第二、客观再现“英雄”与
《史记· 刘敬叔孙通》中说道:‚语曰:
“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真理。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 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 也。’信哉!夫高祖起细微,定海内,计 谋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輓輅一 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第三、《史记》还具有百科全
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
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 史必然要求, 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 田横
第三,《史记》富有传奇
色彩
秦始皇晚年行迹
汉高祖发迹
第六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传记文学的开端 第二、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第三、人文精神的弘扬
6、自隐而终
司马迁大约死于此时之稍后的公
元前87年左右,与汉武帝约略相 始终。而其卒年的确切时间,则 尚难论定。
二、《史记》的体例
“本纪”十二篇按帝王 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
衰终始, “世家、”三十篇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 “列传”七十篇是不同阶层、 不同类型的 人物传记。 “表”十篇是按世代年月谱列各个历史时期 的大事,作为本纪记事的补充; “书”八篇则是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 济等典章制度的专篇。
《苏秦列 传》和《张仪列传》 陈平

第二,《史记》成功地塑造 了 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 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的行动具 有超前性。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籓 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
有些 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第四、古代散文的楷模
第五、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 第六、《史记》中的故事成为后代戏剧的取材
对象
第七节 作品讲授---《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源自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 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 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 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 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 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 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 泣,莫能仰视。
《陈涉世家 》:“桀纣失其道而汤
武作,……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 《屈原贾生列传》:“余读《离 骚》、《天问》、《招魂》、《哀 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 自沉渊,未尝不流泪,想见其为 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将军列传》
第三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史记》人物传记的巧妙安排与叙事线索 第一、传主的选择以尊重历史为依据。 项羽
第三,司马迁进步的世界观。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指的是探求天 意与人事、人道的关系
《项羽本纪》的‚太史公曰‛中,
对项羽把失败归为‚天之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则以‚岂不谬 哉‛予以否定。 《伯夷列传》中亦有‚天之报施 善人,其何如哉?……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记》许多篇章的详写 与略写,往往和对 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
《李斯列传》:‚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
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 恐之。斯入 仓,观仓中鼠,食各粟,居大庑之下,不见 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 曰:‘人之贤不肖 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和荀子告别时又说道: “故 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
而诸侯相兼,史记(当时泛指 的史书)放绝。今汉兴,海内 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 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 下之史文,余甚惧矣,汝其念 哉!‛(《史记· 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对司马迁作临终嘱托: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则含泪表示:‚小子不 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阕。‛(《史记· 太史公自 序》)
刘宋裴骃《太史公自序集解》
引卫宏《汉书旧仪注》说: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 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 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 故下迁蚕室(行宫刑处)。”
5、任中书令。
《报任安书》(其作时有公元前
93年与公元前91年两说)中,有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 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凡百 三十篇。‛
书式的品格,记述与保留了中华 民族先祖的文化、文明。
《史记· 八书》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先民百科知
识以及国家典章制度、民间风俗礼仪的变迁。 《天官书》 《平准书》 《河渠书》 《礼书》 《货殖列传》
第四、《史记》能以较为客观平等的
态度记述当时的少数民族,展示我国 古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这一史实;还鲜 明地体现了民族大一统的主张。
“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
穴,窥九疑(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 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 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 归。‛(《史记· 太史公自序》)
他曾经出使西南,远至昆明;
东达碣石,观览大海;西至空 峒(今甘肃平凉),搜集传说; 北登长城,缅怀古迹。
3、受命修史。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主讲人:訾希坤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 成书、体例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
145~?),字子 长,夏阳龙门(今 陕西省韩城)人。
1、家学渊源。
“耕牧河山之阳”(《史记· 太史
公自序》 ) “年十岁则诵古文” (《史 记· 太史公自序》 )
2、漫游交友。
第二、《史记》的场面描
写也很精彩。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第四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善于选择与提炼具有典
型意义的事件与环境,突出 表现传主的主导性格。
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张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