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髓被膜

合集下载

脑和脊髓被膜课件

脑和脊髓被膜课件
脑炎等
脑脊液减少:脑 萎缩、脑膜炎等
脑脊液成分异常: 蛋白质、葡萄糖、
氯化物等
脑脊液压力异常: 颅内压增高、颅
内压降低等
谢谢
演讲人
脑和脊髓被膜课件
目录
01. 脑和脊髓被膜结构 02. 脑和脊髓被膜功能 03. 脑和脊髓被膜疾病
脑和脊髓被膜结构
脑被膜
硬脑膜:位于脑的 最外层,由致密结 缔组织构成,具有 保护作用
蛛网膜:位于硬脑 膜和软脑膜之间,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 成,具有缓冲作用
软脑膜:位于脑的最 内层,由薄层结缔组 织构成,紧贴脑表面, 具有营养作用
脑和脊髓被膜可以防止 脑和脊髓受到感染
脑和脊髓被膜可以保持 脑和脊髓的稳定性
脑和脊髓被膜可以调节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
营养作用
01
为脑和脊髓 提供营养物

02
维持脑和脊 髓的正常生
理功能
03
保护脑和脊 髓免受外界
损伤
04
参与脑和脊 髓的代谢过

代谢作用
代谢废物:将脑和脊髓产 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03
治疗:抗生素、抗病
毒药物、抗真菌药物

04
预防:保持良好的卫
生习惯,避免接触感
染源,接种疫苗等
脊髓膜炎
1
病因:病毒、 细菌、真菌等
感染
3
治疗:抗感染、 抗炎、止痛等
药物治疗
2
症状:发热、 头痛、恶心、 呕吐、颈项强
直等
4
预防: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感染源,
提高免疫力
脑脊液异常
脑脊液增多:脑 积水、脑肿瘤、
保持脑和脊髓的健康
保护作用:保护脑和脊髓 免受外界刺激和损伤,维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脑和脊髓的被膜(人体解剖学课件)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脑和脊髓的被膜(人体解剖学课件)
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和较大的血管 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 脚间池、桥池、交叉池、 四叠体池等。 蛛网膜粒:

(三)软脑膜

富含血管,紧贴脑的
膜 粒
表面,并伸入沟裂深

部。

脉络组织:

脉络丛:产窦末端 (7)岩下窦:连接海绵窦与颈内静脉 (8)基底静脉丛:位于枕骨斜坡上,由数条静脉构成
硬脑膜窦血流方向如下: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二)脑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的结缔组织膜,有光泽,无血管和神经;包 绕整个脑,但不深入脑沟内,仅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 处随大脑镰和小脑幕伸入裂内。
(5)海绵窦:位于垂体窝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不规则腔隙,由 形似海绵的小血窦相交通而成。左右界海绵间窦互相交通。
海绵窦内通过结构: 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 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海绵窦与颅外静脉有广泛 联系:①海绵窦→眼上静 脉→内眦静脉→面静脉; ②海绵窦→眼下静脉→翼 静脉丛;③海绵窦→卵圆 孔、破裂孔和颈动脉管的 导血管→翼静脉丛;④海 绵窦→基底静脉丛→椎内 静脉丛。 面部感染:
二、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动脉 来源: 椎动脉: 1.脊髓前动脉
2.脊髓后动脉 节段性动脉: 颈升动脉
(脊髓支) 肋间后动脉 腰动脉
危险区:T1~4节、L1节
(二)脊髓的静脉 多而粗,小静脉→脊髓前、后静脉→前、后根静脉 →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心
一、脑的被膜
脑表面有3层被膜,由外向内分为: 硬 膜:硬膜由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蛛网膜:蛛网膜为紧贴硬膜内面的半透明薄膜,

(医学课件)脑和脊髓的被膜

(医学课件)脑和脊髓的被膜
4
硬膜外隙: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内含 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脊 神经根通过。
5
硬膜下隙:
6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腔隙,充满脑脊液, 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7
◆终池: 脊髓下端至第二骶椎水平, 为蛛网膜下隙 的扩大处,内有马尾。
8
齿状韧带: 软脊膜在脊神经前、后 根间形成的结构,尖端 附于硬脊膜,有固定脊 髓的作用。
◆皮质支: 营养颞叶的内侧面、底面和枕叶。
◆中央支: 主要营养间脑、
26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⑴位置: 脑底下方,蝶鞍上方, 环绕视交叉、灰结节、 乳头体周围。
⑵组成: 两侧大脑前A的起始段、 颈内A末端、大脑后A及 前、后交通A
27
28
29
⑶临床意义: 构成环的血管阻 塞时,可起到重 新分配和代偿的 作用。
及部分颞叶底面。 ◆中央支:
主要营养部分尾状核、豆状核及内囊的前肢。
19
(2)大脑中动脉: 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向外入外侧沟。
◆皮支:主要营养顶枕沟以前半球的上外侧面 及岛叶。
20
◆中央支(豆纹、出血动脉): 营养部分尾状核、豆状核及内 囊膝和 后肢的大部分。
21
(3)后交通动脉: 向后与椎动脉系的 大脑后动脉吻合。
脊髓后动脉
36
(二)静脉:
较动脉多而粗,汇成脊髓前、 后静脉,注入椎内静脉丛。
37

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一、 产生:
产生于各脑室的脉络丛。
38
二、循环途径: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正中孔和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脑和脊髓的被膜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脑和脊髓的被膜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今天今天帮助大家梳理一下关于脑和脊髓的被膜。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叫蛛网膜下隙(腔), 腔隙内含有脑脊液。

被膜的学习不如脑和脊髓的结构复杂, 事业单位考试中考点也相对固定, 这里笔者把被膜和脑脊液的相关考点总结一下。

一、脊髓的被膜硬脊膜呈管状包被脊髓。

其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周缘, 与硬脑膜相续。

下部在第二骶椎平面以下变细, 包裹终丝, 未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硬膜外隙, 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 以阻滞脊神经的传导。

脊髓蛛网膜向上移行于脑蛛网膜。

脊髓蛛网膜下隙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特别宽阔, 称为终池, 池内有马尾与终丝。

临床上常在此处作腰椎穿刺, 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

软脊膜紧贴于脊髓表面并伸入脊髓的沟裂内。

二、脑的被膜硬脑膜由两层膜紧密结合而成, 其外层相当于颅骨内骨膜。

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 此处骨折出血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窦通过导静脉可与颅外静脉相交通, 故头皮感染也可借此通路蔓延至颅内。

脑蛛网膜脑蛛网膜下隙内有许多小纤维束, 呈网状连接着蛛网膜与软脑膜。

在有的地方蛛网膜下隙扩大, 称为蛛网膜下池。

软脑膜在脑室的一定部位, 软脑膜上的血管形成的毛细血管丛, 与室管膜上皮(脑室壁上的上皮)共同突向脑室, 形成脉络丛, 脑脊液由此产生。

三、脑脊液产生与循环侧脑室脉络丛(产生) 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例题】脑脊液产生于( )。

A.硬脑膜窦B.蛛网膜粒C.脉络丛D.蛛网膜下隙【正确答案】C。

脑和脊髓的被膜 -PPT精选文档

脑和脊髓的被膜 -PPT精选文档

A.上矢状窦:大脑 镰上缘。
B.下矢状窦:大脑 镰下缘,向后汇入直窦。
C.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向后通窦汇。 D.窦汇:由左、右横窦、上矢状窦及直窦共同汇合 而成。
E.横窦:成对,在小脑幕后外缘附着处的枕骨横 沟内,连于窦汇和乙状窦之间。 F.乙状窦:成对,乙状沟内,是横窦的延续,于 颈静脉孔处出颅延续为颈内静脉。
㈡脑的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
⒈硬脑膜:坚韧而有光
泽,由内、外两层合成。 外层:颅骨内骨膜 之间有血管和神经走行。
内层:坚厚
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硬脑膜 血管受损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与颅底部颅骨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时, 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一并撕裂,致脑脊液外漏。
硬脑膜形成物:
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由外向内, 脑和脊髓表面包 有硬膜、蛛网膜 和软膜三层被膜, 具有支持、固定、 保护脑和脊髓的 作用。
㈠ 韧,上附枕骨大孔边缘, 与硬脑膜相延续,下端 在第 2 骶椎水平向下变 细,包裹终丝,附于尾 骨。在椎间孔处与脊神 经外膜相延续。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 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 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硬膜下隙: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
⒉脊髓蛛网膜:位于硬脊膜和软脊膜之间的半透明
薄膜,与脑蛛网膜相延续。
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腔隙,内有 网状相连的结缔组织小梁,充满脑脊液,向上与脑蛛 网膜下隙相通。
硬膜下隙: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
蛛网膜下隙:蛛网 膜与软脑膜之间的 间隙,充满脑脊液, 向下与脊髓蛛网膜 下隙相通。此隙扩 大处称之为蛛网膜 下池。 小脑延脑池、交叉 池、脚间池、桥池、 上池。

脑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膜, 由结缔组织、神经胶质和神经
细胞组成。
脊髓被膜
脊髓被膜由三层膜组成,与脑被膜类 似,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 和软脊膜。
蛛网膜是脊髓表面的最内层膜,与脑 蛛网膜相连接,能够提供脑脊液循环 的通道。
硬脊膜是覆盖在脊柱表面的厚而坚韧 的膜,向下延伸至骶骨。
软脊膜是紧贴于脊髓表面的膜,由结 缔组织、神经胶质和神经细胞组成。
脑脊膜与脑神经的关系
脑脊膜与脑神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脑脊膜能够保护脑神经不受周围组 织的压迫和损伤。
脑脊膜还为脑神经提供营养和氧气, 对脑神经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的作 用。
02 脑脊髓血管
脑动脉
脑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液的主要 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和椎-基
底动脉两大系统。
颈内动脉主要负责大脑前3/5 部分的血液供应,包括额叶、 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区等。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每天约产生1500ml。
02
脑脊液的分泌受到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调节,如抗利尿激 素、缩宫素等。
03
脑脊液的分泌还与脑部代谢活动有关,如兴奋、运动等可增 加脑脊液分泌。
脑脊液的循环路径
01
脑脊液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后,经过脑室、脊髓中央管、蛛网膜 下腔、脑池等部位,最终流入静脉或淋巴管。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负责大 脑后2/5部分的血液供应,包 括枕叶、颞叶的后部、丘脑、
脑干和小脑等。
脑静脉
脑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大 系统,浅静脉主要收集大脑表面 的血液,深静脉则收集大脑深部
的血液。
深静脉最终汇入上矢状窦、横窦 和乙状窦等较大的脑外静脉,回
流至颈部和颅底的静脉丛。
脑静脉的瓣膜较少,因此容易发 生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颅内压增

脑脊髓被膜

脑脊髓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硬膜(一)硬脊膜:上端附于枕骨大孔,延续硬脑膜,与骨膜间形成硬膜外隙。

特点:1、硬膜外隙为负压2、含有丰富静脉丛脊髓的被膜硬脊膜蛛网膜脊神经节后根椎弓根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椎内静脉丛横突棘突上关节突脊髓(二)硬脑膜特点:1、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而在颅底部,结合紧密2、形成一些板状实起(1)大脑镰(2)小脑幕(3)鞍膈上矢状窦大脑镰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下矢状窦海绵窦小脑幕鞍膈硬脑膜窦硬脑膜脑膜中动脉(前支)脑膜中动脉翼点与脑膜中动脉的关系硬脑膜脑膜中动脉硬脑膜硬脑膜硬膜外血肿3、形成静脉窦(1)上矢状窦(2)下矢状窦(3)直窦(4)横窦(5)乙状窦(6)海绵窦硬脑膜窦上矢状窦大脑镰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下矢状窦海绵窦小脑幕鞍膈海绵窦冠状切面滑车神经动眼神经颈内动脉视束眼神经上颌神经展神经颈内动脉蝶窦海绵窦垂体颅底内面观海绵窦垂体视神经蝶顶窦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岩上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基底丛小脑幕横窦直窦窦汇二、蛛网膜(一)脊髓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隙,充满脑脊液,其下端扩大形成终池。

(二)脑蛛网膜小脑延髓池、脚间池、蛛网膜粒。

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后根齿状韧带脊神经节脑蛛网膜(底面观)嗅球视神经视交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乳头体基底动脉椎动脉小脑延髓脑桥脑蛛网膜脑蛛网膜(内侧面观)蛛网膜小脑延髓池第四脑室中脑水管脚间池胼胝体交叉池大脑前动脉大脑皮层小脑延髓池脑桥脉络丛延髓中脑蛛网膜下隙小脑延髓池脚间池交叉池硬脑膜蛛网膜粒硬膜外隙脑蛛网膜脑蛛网膜下隙软脑膜蛛网膜粒在上矢状窦处形成绒毛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脑脊液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一)软脊膜(二)软脑膜三、软膜脊髓的被膜蛛网膜硬膜外腔椎内静脉丛脑脊液后根脊神经节椎体横突孔脊神经前根脊髓软脊膜硬脊膜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后根齿状韧带脊神经节本节重点:★脑和脊髓的三层被膜结构★通过海绵窦的神经和血管★脑静脉窦内的血液走向。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分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三层(图10-37),对脑和脊髓起保护、支持和营养的功能。

(一)硬膜硬膜(dura mater)是由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包裹脊髓的为硬脊膜,包裹脑表面的是硬脑膜。

1.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上附着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下端达第2骶椎平面逐渐变细,包裹终丝,其末端附着于尾骨。

两侧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外膜相连。

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是指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窄隙,其内呈负压,含有脊神经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等(图10-38)。

临床上进行的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

图10-37 脊髓的被膜图10-38 脊髓的被膜及其周围的间隙2.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为双层膜,由外层的颅内骨膜和内层的硬膜组成。

其外层与颅顶骨结合较颅底疏松,故颅顶骨骨折易形成硬膜外血肿,而颅底则易撕裂硬脑膜和蛛网膜(两者紧密相贴),造成脑脊液外漏。

硬脑膜还形成某些特殊的结构:(1)大脑镰:形似镰刀,以矢状位伸入大脑半球之间。

(2)小脑幕:位于大脑与小脑之间。

(3)硬脑膜窦:为颈内静脉的颅内属支。

在某些部位硬脑膜的内、外层分开,并覆以内皮细胞而成。

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和海绵窦等(图10-39)。

图10-39 硬脑膜及硬脑膜窦(二)蛛网膜蛛网膜(arachnoid mater)为一层无血管、神经的透明结缔组织薄膜,与其外面的硬膜相贴。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窄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为池,如终池、小脑延髓池等。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内突出形成颗粒状,称蛛网膜粒。

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颈内静脉(图10-40)图10-40 蛛网膜粒及硬脑膜窦(三)软膜软膜(pia mater)为一层含有丰富血管的透明结缔组织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 和软膜
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 :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 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包裹马 尾,末端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为半透明薄膜,与脑 蛛网膜相延续
软脊膜 :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 表面,
被膜间的间隙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 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
脉络组织:在脑室一定 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 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 脉络组织
脉络丛:脉络组织中的 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 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 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脑脊液及其循环
无色透明,成人150ml 脑脊液产生部位: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颞叶内侧面和底面
及枕叶 中央支:背侧丘脑、内外侧
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构成:由前交通动脉、两侧 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 两侧大脑后动脉共同构成
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 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 体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
位置:蝶鞍两侧, 通过结构:
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 过;
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 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 过
交通: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 通,借卵圆孔静脉与翼丛相 交通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直窦 岩上窦
窦汇
岩下窦
横窦 乙状窦
各脑室的脉络丛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 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 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 膜颗粒→上矢状窦→回流入血

脑和脊髓的被膜 ppt课件

脑和脊髓的被膜 ppt课件
脉络组织:在脑室一定 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 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 脉络组织
脉络丛:脉络组织中的 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 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 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脑脊液及其循环
无色透明,成人150ml 脑脊液产生部位:
各脑室的脉络丛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 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 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 膜颗粒→上矢状窦→回流入血
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 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
向后通窦汇 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 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
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颞 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
硬脑膜Cerebral dural mater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
位置:蝶鞍两侧, 通过结构:
脑和脊髓的被膜 ppt课件
一、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 和软膜
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 :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 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包裹马 尾,末端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为半透明薄膜,与脑 蛛网膜相延续
软脊膜 :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 表面,
被膜间的间隙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的前部 和内囊前肢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大脑中动脉
皮质支:大脑半球上外 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
中央支;豆状核、尾状 核、内囊膝和内囊后肢 (豆纹动脉)
脑的静脉
深静脉:大脑内静脉 → 大脑大静脉 → 直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2. 椎动脉
(椎-基底动脉的分支)
• 脊髓前、后动脉 • 小脑下后动脉 • 小脑下前动脉
• 迷路动脉
• 脑桥动脉
• 小脑上动脉
• 大脑后动脉
-25-
大脑后动脉
• 皮质支分布于颞叶内侧面、底面及枕叶 • 中央支供血背侧丘脑、内侧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等
-26-
(3)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 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 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27-
(二)脑的静脉
• 浅组: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深静脉;大脑下静脉 • 深组: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由 脉络膜静脉和 丘脑纹静脉在 室间孔后上缘 合成,向后至 松果体后方, 与对侧大脑内 静脉汇合成一 条大脑大静脉, 注入直窦
一、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脑和脊髓的血管
• 颈内动脉系:供血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 • 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16-
脑动脉分支类型
皮质支
中央支
-17-
脑动脉的分支
颈内动脉的分支
•大脑前动脉 —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椎-基底动脉的分支
-28-
二、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的动脉
椎动脉的分支:脊髓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动脉 节段性动脉:颈升动脉、肋间后动脉、 腰动脉、骶外侧动脉等 “危险区”:由于脊髓两个不同来源的 动脉吻合薄弱,血液供应不够充分, 容易使该节段的脊髓受到缺血损害。 主要在1~4胸节和第1腰节的腹侧面。
-29-
脊 髓 的 动 脉 和 静 脉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
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1-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 表面包有三层被 膜,由外向内依 次为硬膜、蛛网 膜和软膜。
作用: 支持、保护脑和 脊髓
-2-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被膜
(一)硬脊膜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 与硬脑膜相续;下端在第2骶 椎逐渐变细,包绕终丝连于 尾骨。 硬膜外隙:是硬脊膜与椎管 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内 为负压,有脊神经根(表面 覆有硬膜)、静脉丛、疏松 结缔组织、脂肪等,不与颅 内相通,可经此隙进行硬膜 外麻醉。
-30-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 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
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
隙及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 明液体 • 总量:150ml(成人) • 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
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及
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 循环途径
-31终池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脉络丛
CSF
-5-
(三)软脊膜
• 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 髓表面,并延伸入脊髓 的沟裂内,在脊髓下端 移行为终丝 • 齿状韧带:软脊膜形成, 脊神经前、后根之间, 其尖端附于硬脊膜
-6-
二、脑的被膜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7-
(一)硬脑膜
硬脑膜与颅顶骨 结合疏松,当硬脑膜 血管损伤时,可在硬 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 硬膜外血肿;与颅底 骨结合紧密,当颅底 骨折时,易将硬脑膜 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 使脑脊液外漏,如鼻 漏、耳漏。
•脊髓前、后动脉 •小脑下后、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桥动脉
大脑动脉环 (willis环)
-18-
1. 颈内动脉
• 大脑前动脉
• 前交通动脉
• 大脑中动脉
• 脉络丛前动脉
• 后交通动脉
-19-
(1)大脑前动脉:
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 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 叶底面一部分和额、顶 叶上外侧面的上部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粒
-12-
• 蛛网膜下池
– 小脑延髓池 – 脚间池 – 桥池 – 四叠体上池 – 交叉池
-13-
小脑延髓池穿刺
-14-
(三)软脑膜
• 薄而富有血管和 神经,覆于脑表 面并伸入沟裂内 软脑膜+血管+ 室管膜上皮 脉络组织 脉络丛:存在 于各脑室,产生 脑脊液
-15-
第二节
-8-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隔幕 大脑镰
小脑幕
小脑镰 鞍隔 •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9-
海绵窦
海绵窦及通行结构
经过海绵窦内侧壁的结构: •颈内动脉 •展神经
经过海绵窦外侧壁的结构: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10-
海绵窦内的穿行结构
-11-
(二)脑蛛网膜
-3-
(二)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位于脑和脊 髓蛛网膜与软膜之间较为 宽阔的间隙。内为正压, 与颅内相通,其内充满脑 脊液。 终池:是脊髓蛛网膜下隙 下部,自脊髓下端马尾神 经根部至第 2骶椎水平的扩 大部 分。 位 于 L1 - S2 脊髓 节段周围,内有脑脊液和 马尾。
-4-
终池与蛛网膜下隙穿刺进针部位
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 前部和内囊前肢
-20-
(2)大脑中动脉
皮质支: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
-21-
中央支: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前部
-22-
(3)脉络丛前动脉
至侧脑室下角终于脉络丛;
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后下
部、大脑脚底的中1/3及苍白球。
-23-
(4)后交通动脉
第三脑室脉络丛
CSF
第四脑室脉络丛
CSF
左、右侧脑室
第四脑室正中孔 第四脑室外侧孔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32-
颈内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