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然惩罚法则(7) 自然惩罚也要掌握分寸
巧用“自食其果”的自然惩罚法
巧用“自食其果”的自然惩罚法自然惩罚法,是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
其基本含义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进行严厉批评和训斥,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小孩打碎了窗户玻璃后,家长不要急于把窗户修好,而是要让他冻上几天,使他在受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则会多加小心。
家庭教育中能够用到自然惩罚法的情境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情境,这些都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情况,希望这些经验让大家有所启发。
情景一:拒绝吃饭时哄孩子吃饭是令很多家长特别头疼的一个问题,而运用自然惩罚法就是一条操作简单、见效快的对策。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玩心越来越重,对于吃饭这个“任务”,常常敷衍了事。
吃饭的过程简直就是大人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不少家庭吃饭的时候常常出现这种情景:大人在后面追,小孩在前面跑,俨然吃饭成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大人心力交瘁,小孩也痛苦不堪。
其实如果将自然惩罚法运用得当,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折,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吃饭。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首先要跟孩子“约法三章”:如果这一顿不按时吃的话,就要等下一个饭点了;其次,在两餐之间,不允许吃任何零食,即使再饿,也要忍着。
告诉他这些话的时候,要严肃认真,给他充分选择的权利,并不是威胁和恐吓。
如果他能够预见此刻不吃饭的后果,可能马上就会乖乖吃饭;如果他还是选择不吃,这个时候自然惩罚法就要派上用场了。
家长要做的,不是担心孩子因为一顿饭不吃就饿坏了身体,而是要把家里所有食物都藏起来,让孩子接触不到或者吃不着。
孩子的精力消耗较快,他感觉到饿时可能会自己翻找能吃的东西;还可能求助于大人,让他补充点能量;一些爱哭的孩子,甚至可能以哭为武器抗议。
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心软,必须坚持到下一个饭点再给孩子吃食。
大自然的惩罚
大自然的惩罚
“呜”,“呜——”这是沙漠地区的“乐曲”。
沙漠此时的心情是开心的。
开心我们
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被它们“奴役”。
“咔嚓”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响声,一根根粗壮的树干
被吹断,从而卷上天空。
而我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时。
龙卷风也发出了诡异的笑声,在笑
我们的愚蠢。
表面上看是我们在“管理”大自然。
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句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
醉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那场史无前例的黑风暴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陕西西安
的黑沙暴,都就是小自然对我人类的警告。
小自然这就是在与我们展开“谈判”,想我们
恢复正常往日的昌盛:鸟语花香的树林中,树林中的“音乐家”正在举办演唱会。
一望无
际的蓬勃大树,全面覆盖了地球的陆地。
碧波万顷的海洋在为绿色搞装点。
我们与动植物
和睦的相处。
可这毕竟是以前,别说以前,就连保护仅存的几片绿色和几片海洋觉得比登天还那难了,还谈何恢复以往的昌盛。
就目前谈判的结果来看,就是人类在逐渐实行小自然的条件了。
比如:增加大气污染,增加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加挖石挖坑,不再侵害地球妈妈的身体,推行一水多用,废物利
用等条件。
同学们,请减少对资源的需求,减少对大树的砍伐,保存住仅存的几片绿色和海洋,
并尽其所能的恢复以往的昌盛。
想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先了解下“自然后果”
想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先了解下“自然后果”导读:1. 什么是逻辑后果?2. 什么是自然后果?3. 如何区分是在惩罚孩子,还是在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心?01 关于惩罚下面的事例大家会不会感到很熟悉:当孩子没有听你的话,做错了一件事时,你会不会说“看,早就告诉过你吧,你不听,现在做错了吧…”?当你重复讲了好几遍,孩子却充耳不闻,一直没去做某件事,你会不会说“我都讲一百遍了,你怎么还是不去做,你就等着…吧”大家会不会认为,这些不都是正确的行为吗?我在让孩子通过体验后果来学会吸取教训。
在《正面管教》这本书里,作者说,诸如此类的事例,家长通过使用威胁,羞辱等方式,用逻辑后果的方式,在惩罚孩子!经常惩罚一个孩子,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前面的章节讲过了,惩罚孩子,只能暂时性、表面性的把问题掩盖,后果却是很严重,会引起孩子反叛、报复、愤恨、退缩等等不良行为。
我们传统观念总认为,“我要让孩子感到心里痛苦,屈辱,他才会吸取教训”,这其实是我们大人的一厢情愿。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责骂惩罚时的心理,你会想“妈妈骂得对,我要听妈妈的话,我要做个好孩子”?你们会这样想吗?不会吧。
大多数人可能想的是“可恶,总是骂我打我,太伤心了,等我长大,我就再也不回来了。
”小时候,当父亲偶尔打骂我时,我曾经这样想过。
那么,当我们惩罚孩子时,孩子心里应该也会这么想吧。
前面章节也讲过,经常受惩罚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容易自卑,容易反叛。
那是不是说不能惩罚孩子?什么情况是惩罚孩子?什么情况是运用自然后果来引导孩子?如何区别呢?“子不教,父之过”。
孩子有不当的行为,父母当然有责任去教导。
但是教育孩子,真的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蛮干。
02 关于自然后果运用自然后果的方法教育孩子,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的自律性,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心。
自然后果的教育方式需要遵循以下四点:1)预先告知。
运用自然后果的前提条件是,你要和孩子提前一起商量制定好规则。
自然惩罚法
自然惩罚法教子的法则为人父母皆面临教育孩子的问题,为此,很多父母都在讨教培养孩子的种种方法。
然而,简单“移植”过来,却往往不尽人意,因而感到困惑。
其实,这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
任何教育方法都依托于相应的教育理念,方法是“毛”,理念是“皮”,“毛”必须附着在“皮”上,才会发生作用。
可见,取用教育方法的前提,是搞明白它来源于甚麽理念。
例如现代教育倡导“尊重孩子”,不是为尊重而尊重,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把握了先进的观念,则心明眼亮,实施“尊重”教育,就会把握自如,就会“水到渠成”。
而盲目实施“尊重”,就容易走偏了,如滑入“纵容”“迁就”的误区。
这不是“尊重”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指导思想的问题。
有时,对一些固执过错的人说:“让你自讨苦吃去”。
就是用他行为的后果教训他自己,往往有作用。
有些家长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个教育法则,“让他自讨苦吃,下次才不敢这样了。
”这就是“自然惩罚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
他主张用当事者自己的行为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之得到不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
从而刺激当事者自己反省,从反面迫使当事者接受正面教育。
有一位家长,苦于孩子吃饭特别磨蹭拖拉,请教一位教育专家,专家给他开出的“处方”是:和孩子商定好一个吃饭所用的时间,吃饭时把时钟摆在旁边,提醒孩子注意时间和约定。
到了规定的时间,不管孩子吃完没有,立刻把所有的饭菜都收走。
不到下一顿不给孩子吃任何东西……”。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家长又见到那位专家,家长说:“你的办法真管用,只是开始实行时,不光孩子痛苦,我也痛苦。
”有人说“自然惩罚”有利也有弊,这要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严重损害当事者是不可取的,但若是不太要紧的痛一痛,却获得了良好发展,不是有益于当事者吗?孩子从自己的过失中得到惩罚,与受他人惩罚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前者无抵触情绪,易于自我反省。
而后者是被动接受,会引起反感。
反之,若孩子把物品毁了,给换新的,这顿饭不好好吃,过后补吃……这样,即使严厉的批评也难以生效。
解读自然惩罚法则(7) 自然惩罚也要掌握分寸
解读自然惩罚法则(7)自然惩罚也要掌握分寸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能治百病的“万应灵药”。
鼓吹有一种教育方法解决所有孩子的所有问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庸俗化的表现。
1自然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
孩子是复杂的,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孩子出现的过失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可能只用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所有的孩子,也不能用一种教育方法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任何的教育方法有其长处和优势,也同样会有它的局限性和短处,孤立地只运用哪一种教育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是不现实的。
必须是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过失缺乏认识,对造成的后果也没有引起重视,就要利用他行为过失造成的后果去惩罚他,让他从中得到体验。
而假如有的孩子行为上出现过失以后,有认识,态度很诚恳,有悔改的表观。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用不着去很严厉地批评,提醒一下就可以了,自然用不着利用“自然后果”去惩罚。
要知道,无论何种惩罚,能不用即不用,只是在非用不可时才用。
一般来说,只要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
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2运用这个教育法则教育儿童,仅仅是由于自己的过失,给儿童本人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和情绪上的不愉快,损害了他的“切身利益”,才被迫改正过失的。
判断行为好坏的惟一标准是行为结果对“我”是带来偷快还是痛苦;而不是以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带来什么后果和影响为标准。
因此,自然惩罚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
时间长了,儿童很可能从体验中形成这样一个行为准则:有害于我自己的事,再也不能去做;至于有害于别人和集体的事,与自己切身利害无关的事,还是可以做的。
【家庭教育】“自然惩罚”
【家庭教育】“自然惩罚”有时,对一些固执过错的人说:“让你自讨苦吃去”。
就是用他行为的后果教训他自己,往往有作用。
有些家长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个教育法则,“让他自讨苦吃,下次才不敢这样了。
”这就是“自然惩罚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
他主张用当事者自己的行为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之得到不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
从而刺激当事者自己反省,从反面迫使当事者接受正面教育。
一位家长因孩子在饮食上的特殊拖延症而苦恼,他问一位教育专家。
专家给他的“处方”是与孩子约定吃饭时间,吃饭时把钟放在孩子旁边,提醒孩子注意时间和约定。
在约定的时间,无论孩子是否吃完,都要立即带走所有的食物。
在下一顿饭之前不要给孩子吃的东西。
“过了一段时间,家长再次见到了专家。
家长说:“你的方法非常有效。
”。
只有当它被实施时,不仅孩子在痛苦中,我也在痛苦中。
"有人说“自然惩罚”有利也有弊,这要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严重损害当事者是不可取的,但若是不太要紧的痛一痛,却获得了良好发展,不是有益于当事者吗?孩子从自己的过失中得到惩罚,与受他人惩罚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前者无抵触情绪,易于自我反省。
而后者是被动接受,会引起反感。
反之,若孩子把物品毁了,给换新的,这顿饭不好好吃,过后补吃……这样,即使严厉的批评也难以生效。
而“自然后果惩罚”让孩子主动体验,深刻体验,有利于产生正面效果。
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应该注意避免消极因素,不要让孩子形成消极的理解:我们不能做任何对自己有害的事情。
因此,不要孤立地使用这种方法。
你不能只是品尝痛苦。
它应该与正面教育密切配合。
事后你必须让孩子们知道出了什么事?发生了什么?我该怎么办?让孩子们有积极的理解和积极的内在动力。
它还应与及时和适当的鼓励相结合。
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应该及时得到肯定,这样孩子才能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主动克服自己的缺点。
最忌讳的是“半途而废”。
惩罚的原则
惩罚的原则惩罚的原则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
高明的惩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将帮助爸爸妈妈让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礼仪和是非观念。
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当孩子犯错误时,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年幼的孩子难免会因为淘气、懒惰等缘故而有意、无意犯各种错误,这是一个让爸爸妈妈十分头疼的问题。
1岁前,孩子还太小,身体协调能力比较差、思维方式也比较单一,犯错误往往不是故意的,这时,爸爸妈妈完全可以无条件地原谅宝宝。
但当孩子1岁以后,有些时候,爸爸妈妈就不能太纵容宝宝了,因为这时的小家伙已逐渐具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爸爸妈妈说教无效的情况下,适当的惩罚就要显神威了。
但惩罚也不是没有原则的。
不恰当的惩罚往往会伤害年幼孩子稚嫩的感情,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着负面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阐释几条惩罚的原则,希望能给爸爸妈妈有所帮助和启示:1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告诉孩子,只要他犯了错误,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要受到惩罚。
比如:孩子在生气时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不是故意的,爸爸妈妈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
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负责赔偿。
但同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爸爸妈妈将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
如果他隐瞒事实和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
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而且惩罚必须坚决,要进行到底,要让他们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
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了。
2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爸爸妈妈平时就应早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孩子自己会知道在犯错后将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几率。
当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应平息自己的情绪,不要一时冲动而妄自随性惩罚孩子,而应该按照已定好规则行事。
自然惩罚
此时不罚胜有罚——关于“自然惩罚”的五个优点“惩罚”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那么,如何实施惩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有能起到教育作用呢?斯宾塞在他的《快乐教育》中建议教育者多用“自然惩罚”。
所谓“自然惩罚”,就是在孩子犯错误之后,让他自然而然的承担错误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认为惩罚”则是由父母或老师根据孩子的错误行为给予处罚。
美国前总统里根12岁时,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要他赔12.5美元。
他回家告诉爸爸,爸爸问清情况后说,那你就赔吧,因为是你提岁的。
你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
当时这些钱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能买100多只鸡。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小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里根父亲所用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
“自然惩罚”有以下几个优点:其一,“自然惩罚”能让孩子反错误后认识到它的真实后果比如打碎一只碗意味着今天就没有吃饭的家伙了;把铅笔丢了就意味着今天的作业不能完成了,把牛奶打翻了就意味着今天喝不到牛奶了。
而“人为惩罚”却让孩子犯了错误后只想到父母的责备、打骂,老师的批评,这就会导致孩子逐步学会看人的脸色行事,思谋怎样逃避惩罚(或者对批评者产生怨恨)。
其二,“自然惩罚”能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每次集体活动时,一个小女孩总是迟到,因此常被批评。
但是,批评过后下一次她还继续迟到。
“自然惩罚”的办法应该是,每次集体活动,时间一到就开始,不再等她。
这样的后果是,孩子逐渐学会了自己承担责任(即使短时间内效果不太明显,但责任意识回逐渐形成,避免其以后逃避责任或对老师、家长产生怨恨),这就让她逐步懂得了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不是靠家长或老师先把承担下来,然后再通过别的方式(如责骂)间接的传递给她。
其三,“自然惩罚”给孩子真实的体验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情,不让他去承担责任,也就剥夺了他对一件事情的真实的、完整的体验。
比如,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
“自然惩罚”教育法则
“自然惩罚”教育法则自然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
就是当孩子出现过失或犯了错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犯错带来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样孩子就能自觉地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有一个做事马虎的男孩子,经常丢三落四。
有一天,他兴奋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们班明天要组织夏令营活动。
”爸爸说:“哦,是吗?那你有没有准备好要带的东西呢?”男孩拍着胸,说:“放心吧,我马上去准备。
”爸爸看到儿子把衣服、鞋子、水壶等收拾起来,但发现儿子的衣服没带够,还忘了带手电。
爸爸不露声色地提醒了孩子:“儿子,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晚上会凉一点,你再考虑考虑需要带什么。
”儿子信心满满地说:“你放心吧,我全都准备好啦!”爸爸只好什么也不说了。
儿子走了,几天之后回到家里,爸爸问儿子:“你玩的怎么样?夏令营过得开心吗?”儿子说:“挺开心的,但是因为衣服带少了,冻得难受。
真没想到山里面那么冷!我还忘了带手电,晚上活动的时候不方便,还差一点摔了一跤。
”爸爸说:“是吗?这是不是一个教训呢?以后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儿子说:“以后我再出去活动就要像爸爸一样先列一个清单,好好想想,再问问别人,把需要的东西准备好。
”卢梭曾说:“应该使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如果孩子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比如,孩子把衣服撕破了,你就不给他换新衣服,让他穿破的,他下次就不会再撕破衣服了;如果孩子把房间的门窗的玻璃打碎了,你就不给他安装新玻璃,让他受冻,下次他就不再打碎房间门窗的玻璃了。
让孩子在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品尝苦果、体验惩罚、得到教训,孩子自然会社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断言:“真有教育意义和真正有益健康的后果,并不是家长们自封为‘自然’代理人所给予的,而是‘自然’本身所给予的。
家庭教育中的自然惩罚法
家庭教育中的自然惩罚法
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总是听不进去,打也好,骂也好,就是不听父母管教,这时我们可以考虑用法国教育家鲁索提出的“自然后果惩罚法”。
即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
例如孩子起床总是慢腾腾,要父母去拉才能起得来。
这时就让他迟到一次,让他领受迟到的滋味。
这就是自然惩治法。
如果将他骂一顿,但仍然等着他,这是人为惩罚。
又如自家的孩子将别的孩子的手弄破了,自然惩治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对错误负责,由他自己来品尝失去朋友的痛苦。
生活中经验是不断积累的,做父母的不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吗。
对一个孩子说,失败并不全是坏事。
人们常说,吃一暂,长一智,许多智慧是通过失败才能得到的。
这种自然惩罚的方式有利于产生正确的因果关系。
经过多次的、一贯的这些经历,孩子就会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会有什么后果,会从经验中作出判断。
一个孩子体验了错误给自己引起的麻烦,比如拖沓使他得不到心灵的满足,粗心大意使他失去应得的分数,他就不只能深刻感受到那些后果,还能明白因果关系,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为的惩罚只会让他失去好坏行为的根本教育。
自然惩罚的另一个好处还在于他是完全公正的。
在受到自然惩罚时一般不会感到委屈,而受到人为惩罚时,则多少会有委屈感,因为人为惩罚常常被放大。
一个不爱护衣服,总把衣服弄脏的孩子,按
自然惩罚只是让他去洗衣,或是因为衣服脏而无法去别人家里或去游玩,他一般会把这苦头的原困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相反如果大人一味责罚,他可能会认为不公。
自然惩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使父母和孩子都不易愤怒而对立。
在这种办法下,容易形成比较自然、理性的亲子关系。
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
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追求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上升,不仅追求生活品质,而且越来越重视教育。
那么,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八个黄金教育法则1.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自己承担过错自然惩罚,就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的过失,不可能由别人来承担。
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学着去感受经历的东西,往往比我们传教给他的深刻,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人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不是迁怒于人。
2.强化定律培养好习惯有个故事:在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食物各放在一边一开始,鲸鱼猛烈的撞击着玻璃,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
后来有人把玻璃墙拆了,鲸鱼还是如是有玻璃墙的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
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
一个好的习惯,就是笔财富,他会受益一生。
3.鱼缸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了,还是那么小。
有一天,鱼缸被打破,就把它们养在院子池塘里,没想这些鱼竟然疯了似的长的很大。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人更是如此。
我们常帮孩子作选择,选学校,选衣服,选玩具,孩子没有选择,没有思考。
所以,他没有创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尝试。
你可以让他学到很多知识,你却无法让他举反三,也无法让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4.梦想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在一个关于“你长在了想做什么”的调查中,有92.7%的学生是读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仅有7.3%的学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
那么他们的想像力到哪里去了呢。
当我们给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时给他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
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
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去挖掘孩子的想像力,而不是告诉孩子“标准答案”。
5.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假设一个公园,没有假山或屏障,没有曲折的道路,我们从外面就能一览无遗,那你就不会对它有多少兴趣。
掌握“自然惩罚法则”,有效避免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
掌握“自然惩罚法则”,有效避免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居家“网课”,本应是亲子教育的大好时机,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家庭教育中亲子冲突的“大剧”却在不断上演。
严重者,上下两代、三代之间常常出现语言、肢体冲突,较轻者,各种“冷暴力”“软暴力”弥漫在家庭当中,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何谈亲情?何谈教育?为何会出现各种冲突?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何有效避免亲子冲突?今天给您分享一种方法——“自然惩罚法则”。
【概念】自然惩罚法则指的是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让孩子在失败中接受因自己的行为不当而带来的“惩罚”,一般不是家长的惩罚。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自觉改正错误。
【来源】自然惩罚法则是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的。
所谓“自然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
“自然惩罚法则”的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惩罚的。
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则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应用】1.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父母要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
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假如父母要干涉的话,不妨与孩子商量着制定某些“规则”,让孩子自己用“规则”约束自己,考察自己;假如违反了“规则”,就按照“规则”里面的规定,自己惩罚自己。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正确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正确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即“自然后果的惩罚”。
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此基础上,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又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个教育原则。
一、什么叫“自然后果的惩罚”?所谓“自然后果的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如果他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按照斯宾塞的说法,就是说,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别人不去批评、惩罚,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必然反应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他的自由,使之从中得到不愉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
这就是“自然后果的惩罚”。
比如,孩子撕破了衣服,不给他换新衣服,就让他穿破的,难堪,他下次就不会再撕破衣服了。
若是打碎了房间门窗的玻璃,不给他安装新玻璃,就让他受冻,下次他就不再打碎房间门窗的玻璃了,等等。
使他们在自己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得到教训,受到教育。
一般的惩罚是人为地给予痛苦。
斯宾塞认为:“人为的惩罚没有能够改造人,在许多情况下反而增加了犯罪。
”他说这是一种“野蛮的教育方法”,“而对这些野蛮方法的屈服或许对于这些儿童将要参加的野蛮社会是个最好的准备。
”他主张培养文明社会的文明成员,必须采用文明的教育方法,而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的教育原则,就是“文明的教育方法”。
一般做父母的,读过卢梭和斯宾塞的教育著作的并不多,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卢梭”和“斯宾塞”其人,更不知道他们提出的这个教育法则。
然而,却有不少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过这种教育方法。
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作自受”的方法,即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二、“自然后果的惩罚”的理论基础任何一个教育原则或理念的提出,都是有它特定的理论基础的。
没有理论基础的所谓教育原则或理念,是不成立的,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自然惩罚与人为惩罚
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自然惩罚与人为惩罚教育孩子要多表扬和鼓励,但是批评与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应该更多采用自然惩罚,尽量少用人为惩罚。
怎样区分自然惩罚和人为惩罚呢?
自然惩罚是本着基本等值、等同的原则,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从而吸收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下决心以后不再犯。
人为惩罚是由父母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并对他进行惩罚。
这两者的目的虽然都是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但是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当孩子犯错后,如果采用人为惩罚,轻则责骂,重则体罚,孩子感受到的是由埋怨带来的紧张并没有认识到错误。
而采用自然惩罚,由孩子面对错误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孩子容易从切身体会中产生正确的因果观念,接受教训会主动承认错误,同时孩子还会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然惩罚的方法还可以避免孩子因过分惩罚而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十一讲 自然惩罚法则
第十一讲自然惩罚法则·中国古话叫:不撞南墙不回头·自然惩罚法则:由于自己的失策,而尝到了苦头,从中获得了经验,进而改变了自己的不当想法和行为。
·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的理论根据:人类的教育来源理论。
·人们接收的教育三个来源分别是:自然、人、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来自于自然教育;别人教我们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对我们的教育。
自然教育是我们完全无法掌控的,事物的教育是部分可以掌控的,而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真正能够加以控制的。
·自己切身认知的事物,常常会刻骨铭心,别人告知的道理往往感受不到,记忆不深。
有时还会将信将疑。
·没有道德实践,就没有人格完善。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智慧来自实践,而实践也包括失策。
·从自然法则中让孩子体会到四个要点,积极意义就会更大了:第一、通过做一件事情,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有经验第二、通过做对一件事得到赞美和表扬,做错一件事会得到批评和惩罚,让孩子知利害。
第三、自己的过失,所带来的自然惩罚,只能由自己承担。
担责任第四、第一次做的事,即使做错了,也是一个收获,但是要吸取教训,铭记在心,同样的错误决不能再犯第二次。
长记性·自然惩罚法则是一把双刃剑,用的不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因此运用自然惩罚法则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安排自然惩罚法则要合情合理,不要让孩子觉得故意为之。
第二、违法和不道德行为不可以运用自然惩罚法则。
必须预先教育,运用生动案例讲清利害关系让孩子铭记在心。
第三、使用自然惩罚一定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
第四、面对自然惩罚的结果要及时启发孩子,而不是指责和抱怨。
思考题:如何理解自然惩罚法则是一把双刃剑?答:自然惩罚法则有其积极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可以避免家长的絮叨和经验主义,不断告诉孩子,我都是为了你好,其实孩子并不认为家长是为他们好。
惩罚的艺术
惩罚的艺术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
”但惩罚是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则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创新的艺术,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定能给教育增添别样的风采。
1.参与式惩罚老教育家孙敬修老师是这样惩罚学生的,他看见几个小学生摇一棵小树,孙老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
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干什么。
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
”孩子们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锨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地拿来了水桶和铁锨,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
以后,孩子们还当上了小树的“卫士”,为小树培土、浇水。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师生双方共同体验、一道成长的生命历程。
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我们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我们同样要与学生共同分担失误的痛苦。
实际上,在学生犯错误时,他们的自尊心很敏感,心灵很脆弱,他们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这时如果我们能和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共同参与、一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良策,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境界。
2.自然式惩罚有这样一则故事: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
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
妈妈就没再说什么。
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
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
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
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
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
这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
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也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教育是一种引导、启发和感悟。
自然惩罚策略
自然惩罚策略【案例】办法总比困难多上午第二节课刚打上课铃,我到班里例行巡视,在后门处就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小飞又拿出一本《故事会》在数学课上“认真研究”。
又是小飞!在课堂上,他不仅爱看小说,还爱写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字传给同学看。
这学期已经收了他好几本课外书了,也批评教育了多次,收效甚微。
我非常生气,立马把小飞叫了出来。
“怎么不认真听课,又拿小说看?记得你当时是跟我怎么保证的吗?”上次他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绝对不会上课、上自习时看小说、杂志,传纸条了,要是再犯就任由老师处置。
”“你说现在怎么办吧!”我厉声说道。
“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我无话可说,甘愿受你处罚。
”他倒是挺遵守诺言的,要是能这么义气地遵守纪律该多好啊!这个小飞啊,写检讨书、扣分、罚站、学校通报这些常规的处罚方式都用过了,就差通报家长和回家反省了,他就是死活改不了。
难啊!怎样才能既收到好效果又不至于让场面太尴尬呢?突然灵光一现,我调整了一下情绪,不紧不慢地说:“你说,上高二以来看了多少小说,搞了不少创作,积淀很深厚了吧?”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我给你布置一项任务,如果完成得好,不但不追究你的责任,还有奖励。
”他眼睛一亮。
我继续说:“给你一周时间,写一篇三千字左右的小说:如果完成得好并且成功发表,我自费给你订一年的《故事会》,怎么样?小飞一听傻眼了,忙说:“老师,我写不了啊,我写八百字的作文都费劲,哪能写小说啊?”我当然知道他写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上不了台面,我就是要将计就计:“积累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把你的特长发挥出来,释放一下你的能量,说不定你还会一发而不可收呢!”“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
我对不起你的教导,我让你失望了,你打我、骂我一通吧,这回我真记住了!”“那下次你文学爱好如果再无法扼制,必须交出一部作品哦!”我不温不火地说。
这一步意外之棋,比任何直接的处罚都让他难受多了,印象也会更深刻,更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实力与水平。
实际效果不言而喻,而且我还有后续的配套措施呢。
自然后果的惩罚名词解释
自然后果的惩罚名词解释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系统,它包含了各种生命形式和环境要素。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当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或伤害了生态平衡时,自然后果的惩罚往往会出现。
本文将对自然后果的惩罚进行名词解释和深入探讨。
自然后果的惩罚,顾名思义,指的是我们对自然界所做出的行为产生的恶果或报应。
这些恶果可能在自然界的某种形式中表现出来,如天灾人祸、生态破坏或生物灭绝等。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什么时候恶果会发生,但是它们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犯错,比如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捕捞海洋资源、大规模排放有害物质等。
这些行为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水源渐渐枯竭,气候变得干燥,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这些后果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是我们对生态系统的不负责任行为的直接结果。
在自然后果的惩罚中,有些是直接的,如大规模洪灾、地震、山火等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往往是由于我们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而引发的,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全球变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和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和暴雨。
这些自然灾害给那些生活在海岸线附近的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人身损失。
这是我们对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的不负责任行为的直接后果。
另一方面,一些自然后果的惩罚是间接的,不会立即显现出来。
例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尽管人们可能在短期内无法立即感受到这种后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界将对这些做法进行反应。
土壤质量的下降和水源污染可能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品质下降,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除了对人类的惩罚外,自然界还会对其他生物形式施行惩罚。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
例如,由于滥捕滥杀,许多珍稀动物,如大象、虎和犀牛,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这不仅对这些动物本身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且也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震撼式教育的自然惩罚策略
震撼式教育的自然惩罚策略作者:万玮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01期什么是自然惩罚震撼式教育的第三种实施策略叫做自然惩罚策略。
关于自然惩罚策略,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案例,以下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一个年仅11岁的少年,把足球踢到一家商店的窗户上,砸碎了玻璃。
商店老板找到少年的父亲,要求赔偿损失。
父亲赔了钱之后,却把账记到了儿子的头上。
他认真地对儿子说:“玻璃窗是你弄破的,你应该负起赔偿的责任。
我现在先帮你垫上,你要利用假期的时间打工,把这笔钱还给我。
”结果,少年干了整整一个暑期的活儿,才还清了这笔钱,共计15美元。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
当了总统以后,里根还常常提起少年时的这件小事,觉得是父亲教他学会做个负责任的人,这使他一生受益无穷。
没有父亲的教诲,他可能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在这个故事中,里根犯了错误,把别人的窗玻璃踢坏了。
他的父亲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选择了让他来承担这个错误的后果。
里根整整干了一个暑假的活,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但正是在这种体验中,他明白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承担责任。
这个故事出自《这是我的错》一书,书的作者沃尔特·米勒是美国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和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
他在考察了诸多成功人士以后发现,决定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而是责任感——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意识。
《这是我的错》正是他向我们阐释责任理念的一本力作。
最好的教育不是帮助孩子承担结果,而是让孩子接受自然惩罚,即让孩子直面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自然惩罚的思想是卢梭提出来的。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
卢梭把它称为“自然后果”原则。
他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就是说如果他们经常撒谎,则谎言的种种不良后果就要落在他们头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说的是真话也没有人相信,即使他们没有干什么坏事也要被人指责说干了坏事。
自然惩罚,可以让孩子避免再错
自然惩罚,可以让孩子避免再错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曾说,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更多地采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为惩罚。
那到底什么是自然惩罚和人为惩罚呢?。
他认为,当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后,吸取这方面的经验,以后不再犯,就是自然惩罚。
人为惩罚是指,父母明确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并对他进行严厉惩罚。
他还提出,体罚是一种极端的人为惩罚方式,父母要慎用,这绝对不是主要的教育手段,而且也不能单靠这个方法把孩子培养成才。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马文科林斯也有非常有趣的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值得家长和老师借鉴。
科林斯是美国中学校长,曾连续被两任总统邀请担任美国教育部长一职,她让众多被打上“不可教”标签的孩子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在科林斯的学校,孩子们不守规矩时,他们受到的惩罚是写100个原因,说明为什么他们棒到要做那样的事情,而且他们要按照字母的顺序来写,如果他们再犯错误,同样还是要写100个原因但是不能重复以前写过的单词。
类似这样的惩罚方式,不仅可以避免让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还有可能挽救很多所谓的“熊孩子”。
如果惩罚得很有智慧,还可能因此成就孩子的人生。
在《有纪律的孩子更优秀》一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自然惩罚的案例:著名解剖生理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约翰麦克劳德在上小学的时候,非常顽皮。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于是他和几个小伙伴偷了一条狗杀了。
谁知这条狗是校长韦尔登家的宠物。
校长知道自己心爱的狗被麦克劳德杀了以后,非常生气,但他还是强忍怒火,问麦克劳德:“你为什么要杀这条狗?”。
麦克劳德回答说:“我只是想看看狗的内脏以及它为什么会跑。
”— 1/2 —— 1/2 —校长恍然大悟,原来是好奇心驱使这个小男孩杀了这条狗。
他接着问道:“那你看到了什么?”。
麦克劳德回答说:“它肚子里有肝、有肺、有心、有胃、有肠,腿里面有关节、有肌肉、有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自然惩罚法则(7)自然惩罚也要掌握分寸
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能治百病的“万应灵药”。
鼓吹有一种教育方法解决所有孩子的所有问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庸俗化的表现。
1
自然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
孩子是复杂的,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孩子出现的过失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可能只用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所有的孩子,也不能用一种教育方法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任何的教育方法有其长处和优势,也同样会有它的局限性和短处,孤立地只运用哪一种教育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是不现实的。
必须是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过失缺乏认识,对造成的后果也没有引起重视,就要利用他行为过失造成的后果去惩罚他,让他
从中得到体验。
而假如有的孩子行为上出现过失以后,有认识,态度很诚恳,有悔改的表观。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用不着去很严厉地批评,提醒一下就可以了,自然用不着利用“自然后果”去惩罚。
要知道,无论何种惩罚,能不用即不用,只是在非用不可时才用。
一般来说,只要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
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2
运用这个教育法则教育儿童,仅仅是由于自己的过失,给儿童本人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和情绪上的不愉快,损害了他的“切身利益”,才被迫改正过失的。
判断行为好坏的惟
一标准是行为结果对“我”是带来偷快还是痛苦;而不是以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带来什么后果和影响为标准。
因此,自然惩罚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
时间长了,儿童很可能从体验中形成这样一个行为准则:有害于我自己的事,再也不能去做;至于有害于别人和集体的事,与自己切身利害无关的事,还是可以做的。
这种“行为准则”是从“自我保存”的道德准则中引申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是利己主义的,因而也是不足取的。
所以,不能因为这个法则对纠正儿童的某些过失效果不错,就视为“万应灵药”,当成管教孩子的“绝招”,孤立地使用。
3
在使用自然惩罚的同时,我们建议还应当伴之以严肃的批评和正面的说服教育,指出孩子究竟错在哪里,帮孩子分析原因,告诉他有什么危害,今后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使儿童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
与此同时,也要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具体指导,告诉孩子
做某种事情应当注意什么,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为单纯地运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只知道这件具体的事不能再做,不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方面的事上;而且,只知道某些事不能这样做,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对呢?很可能不清楚。
如果孩子接受了“自然后果”的惩罚,同时讲清道理,便能使孩子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减少过失,做得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