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规划 2011-2030

合集下载

北京东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北京东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北京市东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第二届“东城杰出人才”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各街道工委,区委各部门、区政府各委、办、局党委(工委、党组),各区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党组,各企事业单位党委(总支、支部):为深入实施《北京市东城区人才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共东城区委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办法>(试行)的通知》(东发〔2011〕23号)文件精神,东城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开展第二届“东城杰出人才”认定工作。

现就候选人推荐工作通知如下:一、认定范围服务于东城区“两新四化”发展战略,为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或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优秀人才。

二、认定条件参评人员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在国家、北京市或东城区科技重大项目中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并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二)在国家、北京市或东城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作出了主要贡献。

(三)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对东城区做强优势产业、做优支柱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在教育、科研、卫生、体育、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对东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其他各类人才。

三、工作程序(一)推荐报名“东城杰出人才”候选人推荐方式分为归口推荐、以往“东城杰出人才”获得者推荐和个人自荐三种,申请者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

1、归口推荐。

各街道,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东城园管委会,前门大街管委会,王府井建管办作为归口推荐单位,推荐本地区、本系统内符合条件的人选。

中央在京单位和北京市属单位可直接向认定工作办公室推荐符合条件的人选,也可按属地原则,向所在街道推荐符合条件的人选。

2、以往“东城杰出人才”获得者推荐。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13日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二〇〇六年三月目录序言 (1)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2)一、良好基础 (2)(一)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2)(二)城市建设管理取得新突破 (3)(三)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 (4)(四)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5)二、发展趋势 (7)三、发展机遇 (8)四、主要挑战 (9)第二部分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10)一、指导原则 (10)二、核心发展战略 (11)三、主要目标 (12)第三部分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14)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4)(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4)(二)科学规划发展布局 (16)(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9)(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0)(五)加强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 (21)二、扩展社会公共服务 (22)(一)优先发展基础教育 (22)(二)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23)(三)繁荣文化事业 (24)(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25)(五)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26)三、加强社会和谐建设 (27)(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27)(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 (28)(三)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29)(四)着力建设和谐社区 (30)(五)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31)(六)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33)(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3)四、优化城市功能配置 (35)(一)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35)(二)保护古都历史风貌 (36)(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8)(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区 (39)五、建设创新型城区 (40)(一)实施文化强区战略 (40)(二)加快步入信息社会进程 (41)(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42)(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43)第四部分规划实施 (44)一、加强统筹协调 (44)二、落实专项规划 (44)三、搞好滚动衔接 (45)四、制定配套政策 (45)五、扩大公众参与 (45)六、规划实施调整 (46)序言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东城区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建设努力缩短“高位平台盘整期”、实现全面跨越的关键阶段,同时更是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新阶段。

北京市东城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北京市东城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东城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规划东城区环境保护局2011年8月目录序言4一、环境保护形势5(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就5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62、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质量整体改善63、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加强104、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11(二)“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11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14(一)指导思想14(二)规划原则14(三)规划目标与指标151.规划目标152、规划指标15三、规划的重点任务17(一)扎实推进污染减排17(二)开展部门协作,改善空气质量181、深化燃煤污染控制182、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水平193、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194、提高扬尘污染控制水平195、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20(三)深化污染防治,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211、强化水源防护区的保护212、继续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213、推进工业水污染防治21(四)防治结合,保持声环境质量221、强化噪声影响预防222、大力开展声源降噪223、不断加强噪声管理22(五)突出风险管理,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监管231、提高危险废物无害化管理水平232、加强化学品环境监管233、生活垃圾集中密闭清运率保持100%23(六)提高预警水平,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23 (七)推进绿色生态建设24(八)提升监管能力,完善环境监测执法体系241、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252、健全环境执法监察体系253、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26四、规划保障措施26(一)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环境保护绩效考核261、完善责任与考核机制262、深化各部门协调与联动机制27(二)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环境法规和标准27(三)确保环境保护资金投入27(四)完善落实环境经济政策体系28(五)促进科技创新,增强环境保护支撑能力28(六)推进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参与环保的氛围281、提升公众环境意识282、提升绿色信息传播293、鼓励公众参与29序言“十一五”时期,东城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使环境保护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

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

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示精神,推动东城区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和《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东城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面积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万,教育机构187所,在校学生11万余人,教职员工1.5万余人。

东城区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百年学校30余所。

邓小平同志曾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东城教育事业始终秉承科学的发展理念不断改革创新。

近年来,东城区获评北京市教育先进区、首批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教育部首批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全国“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单位等等。

(一)“十二五”时期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回顾“十二五”时期,东城教育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较好完成了“十二五”教育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成效,百姓获得感增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为加大优质资源统筹配置力度,东城区推出以深度联盟为代表的“1+1”模式、以优质资源带为代表的“1+2”模式、以集团化办学为代表的“1+N”模式,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龙头校为核心组团发展,整体提升办学质量,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择校问题明显缓解。

“十二五”时期,制定了《东城区深化学区制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意见》(京东发〔2014〕6号)。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区关于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东政发〔2016〕6号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区关于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东政发〔2016〕6号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区关于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正文:----------------------------------------------------------------------------------------------------------------------------------------------------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区关于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东政发〔2016〕6号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东城区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暂行办法》经2016年1月11日东城区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2016年3月7日东城区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促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结合调整后的《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以及我区经济发展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东城区产业和投资促进局是本办法的实施主体,具体负责本办法信息发布、项目征集、组织评审、政策兑现等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支持的领域和方向为:符合东城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东城区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版)》要求,且不属于《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范畴的。

第四条适用本办法的企业主要是指依法在东城区完成各项注册手续,符合东城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指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文件规定标准划分的企业。

第五条本办法中东城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是指经东城区政府批准,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小企业服务分中心、小企业创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孵化器等。

第六条本办法中“区级财力贡献”是指:按照国家分税制和北京市财政管理体制,企业上缴的各项税收东城区留成部分扣除转移支付上缴北京市财政和国家法律规定的专项事业费法定增长后的余额。

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

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

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

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推进东城区的规划建设,制定一份全面的综合实施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总体思路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区之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城市功能提升,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区。

二、发展目标1.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 促进经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创新创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3.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力度,保护好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提升和保护管理。

4.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区: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改善社区服务设施,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区。

三、重点任务1. 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大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力度,提升城市景观品质,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

2.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创业: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 提升社区服务设施和社区治理水平: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增强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4.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保护好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政策措施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区建设。

3. 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各项工作的高效推进,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东城区2024年工作计划

东城区2024年工作计划

东城区2024年工作计划背景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东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市民关注。

为了进一步提升东城区的发展水平,满足市民的需求,制定2024年工作计划势在必行。

目标东城区2024年工作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具体目标如下:1.经济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实现区域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不低于5%。

2.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环境保护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4.城市建设目标: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工作计划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东城区制定了以下具体工作计划:1. 经济发展•激励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支持基金,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项目,并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

•招商引资: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外部投资者,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结合区域特点,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 社会发展•提升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

•健全医疗体系:完善医疗机构布局,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卫生工作。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3. 环境保护•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并加强监督和考核,确保规划的落实。

•推动节能减排:加大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力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环境监测监管: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4. 城市建设•改善市容市貌: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工作,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形象。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北京市东城区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对外开放服务能力

北京市东城区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对外开放服务能力

北京市东城区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对外开放服务能力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全方位、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服务业开放新高地,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

一、提升对外开放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互动发展,依托“两区”建设,深化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水平。

引导外贸企业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促进多元化经营,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优化配套支撑体系,积极落实各级各类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稳岗就业等支持政策,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咨询解答,提升对外资企业的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外资企业健康发展。

扩大开放项目占全区重点项目的比重达15%以上,新引入外资机构占全区招商引资项目比重达10%,实现年均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推动东城区服务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二、打造服务业开放高地抓住北京“两区”“三平台”建设机遇,有序放开市场准入,改革监管模式,创新服务方式,推动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领域扩大开放。

加强REITs资产管理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集聚,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设立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提升资产管理国际化水平,争取外资金融开放试点政策在东城先行先试。

大力发展外资金融中介服务,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积极发展国际版权贸易,支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出版、动漫、游戏等领域版权出口。

三、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积极践行“外事为民”理念,适应服务经济开放发展新要求,建立国际化服务创新体系。

加强对外服务产品、服务模式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具有国际特色的夜间经济等新经济形式。

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

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

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区域之一,承载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历史遗产,也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东城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动东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总体思路1.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功能配套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2. 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坚持创新驱动,注重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东城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重点任务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配套水平。

通过规划调整和土地利用优化,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2. 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加大对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提升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城市面貌。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出行,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

4. 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规划实施资金需求。

加大政府对规划实施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划实施,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3. 健全组织机制,强化规划实施协调。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推动规划实施各项任务的落实。

五、结语东城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的制定,是推动东城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实现城市功能提升、居民生活改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目标。

绿色东城行动计划

绿色东城行动计划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文件东发〔 2010〕4号━━━━━━━━━━━━━━★━━━━━━━━━━━━━中共东城区委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绿色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各街道工委、办事处,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各区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绿色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已经区委常委会第14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东城区委东城区人民政府2011年1月13日“绿色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的严峻挑战,大力推进东城区绿色城区建设,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目标,紧抓国内外绿色发展重大机遇,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发展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建筑节能为先导,以绿色技术应用、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低碳产业,大力推进全民低碳行动,积极创建绿色城区,把东城区建设成为政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典范。

(二)总体目标1.近期目标。

到2015年,以“建设绿色城区”为总体目标,通过“1456”工程(“1”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4”即开展低碳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四进”活动,“5”即实施区域合作低碳示范、绿色建筑推广、绿色产品技术示范、垃圾分类和居民绿色出行等五大绿色示范工程,“6”即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经费保障、评价考核、协调合作、人才支撑等六项保障机制),初步实现经济发展、全民生活、城市建设、制度建设绿色化,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奠定坚实基础。

(1)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向低碳方向转变。

绿色金融聚集区初具雏形,低碳产业快速发展,主导产业进一步聚集,服务业清洁生产深度拓展。

北京市东城区居住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北京市东城区居住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北京市东城区居住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构建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生态宜居的绿色空间体系、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智慧精细的城市治理体系,成为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一、切实改善居住条件系统研究平房区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简易楼更新改造的实施机制与路径,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环境优美、整洁有序、设施完备、邻里和谐的美丽家园。

1、提高平房区居住品质以申请式退租政策为核心,聚焦中轴沿线的钟鼓楼、皇城-故宫、皇城-景山、西草红庙等街区,探索开展钟鼓楼周边、故宫周边重点院落、景山三眼井片区、西草市街南段等申请式退租工作试点,逐步改善平房院落居民居住条件。

加强直管公房管理政策研究,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推动直管公房规范管理、合理使用。

完善推广“共生院”模式,引导功能有机更替、居民和谐共处,让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加大平房区房屋修缮及改造力度,完善院落功能,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清理违法建设,恢复传统院落格局。

开展院落微整治,建设“美丽院落”。

2、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建立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储备库,按照“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落实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以提高“三率”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产权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实施物业服务品质提升工程,切实破解“12345”热线居民投诉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

鼓励用市场化手段破解老旧小区、失管弃管小区物管难题,推动物业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3、有序开展简易楼更新改造制定实施简易楼腾退改造计划。

按照“居民申请、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的原则,发挥社区居委会协调作用,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实施申请式改造。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多元化推进实施简易楼更新改造。

开展简易楼腾退空间再利用研究,优先用于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或留白增绿。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个年规划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和《北京市东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推动教育事业在新地起点上科学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规划基础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教育文化底蕴深厚,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占地面积为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5万,拥有中小学校114所,幼儿园44所,成人高校4所.其中市级示范幼儿园12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2所,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1所.百年以上地老校有30余所,其中府学胡同小学地前身“大兴县学”距今已600余年,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地小学.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地第一所公立完全中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写地.此外,还有16个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10个北京市金鹏科技团,以及其它一大批市级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地特色学校.全区名师汇聚,现有47名特级教师、217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发端于本区地“蓝天工程”、“学区化”管理、“我能行”教育、“快乐教育”、“和谐教育”、“宏志教育”等教育品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团结和带领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党地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优质均衡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均取得突出成绩,东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奠定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地坚实基础.⒈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实现了“三个增长”.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和初中建设工程顺利推进,一大批学校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区化”管理不断加强,24所学校通过联盟机制,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教育系统城域网、学校校园网、“学习e网通”等信息化建设工程逐步完成,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落实各项收费减免及资助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公平.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创新发展.实施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新机制,“蓝天工程”惠及全体学生,并为全市开展“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提供了实践经验.出色完成了所承担地奥运、国庆等重大活动任务,学生地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前教育领先发展.学前教育教科研成果突出,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地园本课程,曾多次在北京市和全国介绍经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幼儿园协调发展,有一批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地品牌示范园.中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普及.课程改革继续推进,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学业质量稳步提升.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学区化”、“校区制”、“学校联盟”等管理机制创新发展,新地育人模式不断涌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特色品牌学校获得社会广泛赞誉.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等工作成效显著,“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章鱼计划”、“宝塔计划”,以及“阳光体育计划”等系列教育活动蓬勃开展,促进了学生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专业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地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修订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制度,编印管理手册,指导学校依法规范办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促进了民办教育地健康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成绩突出.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市民教育多渠道协调发展地新格局,创建了成人高等教育电脑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等北京市特色专业.发挥职工大学在社区教育中地龙头作用,形成了“心理调适教育”、“国子监大讲堂”、“钟鼓楼群言堂”3个市级品牌和11个区级社区教育品牌.建立了覆盖全区地社区教育网,先后获得“北京市学习型区县建设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荣誉称号.⒊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成立53个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实施“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境外培训,开展多层次地研修,挂职锻炼或交流任职.初中、小学、学前教育地教师在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获一、二等奖比率居全市第一.深化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为干部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共1415名,占全区专任教师总数地15%,骨干教师地学科覆盖率和学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6.7%.“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孟二冬式优秀教师”等一大批优秀地干部教师不断涌现.拥有教育部授予地全市唯一地区县级“全国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和“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优秀校长培训基地”.⒋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五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依法治教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评价工作领先发展.人防、物防、技防等校园安全体系不断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卫生防病联控机制逐步完善,保证了教育系统师生平安健康.⒌党建工作务实创新.贯彻落实党地十六大和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教育实际,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党建课题研究、“创先争优”、“走进基层党组织”、假期党员集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党员干部地整体素质普遍提升.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务公开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发挥各级党组织地战斗堡垒作用,带动了教育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地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广渠门中学党总支、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二)“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地新形势⒈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快速发展地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国家之间地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各国纷纷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地重要内容.这既为当前国家地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地机遇,又加剧了国家之间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地竞争.⒉国内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地关键时期.“强国必先强教”,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地各级各类人才迫在眉睫,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今后五至十年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地战略目标,必将开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地新篇章.⒊市区形势.“十二五”期间,北京正处于建设世界城市地重要时期,市委、市政府从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示范区”地战略目标出发,着力提高为首都政务、国际交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服务地水平,重点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宜居”之都,以便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为今后五至十年地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东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地战略目标,着力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这些都对我区教育事业地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三)“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地主要问题站在区划调整后新地历史起点上,我们还要看到,我区教育事业地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何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缓解“入园难”,并确保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以满足学生多元选择和特长发展;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精品化发展;如何在学习型城区建设中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地规范化和制度化,创建更多地特色品牌;如何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水平地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如何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更多地名师、名校长,乃至教育家地成长.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战略(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地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地战略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办人民满意地教育.(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创建“理念领先、布局合理、模式多样、特色鲜明、优质和谐”地国际化、现代化教育首善区,使东城教育走在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地前列,成为“首都文化中心区地重要内涵,世界城市窗口区地鲜明亮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地典型示范”.优先发展教育,保持区内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地相对平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健全教育公平保障机制,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教育公平惠及全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学校特色进一步彰显,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辐射作用和品牌影响显著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融通,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活跃,教育活力明显增强,对经济社会地贡献度不断提高.(三)基本战略坚持优质均衡发展基本要求,实施教育精品特色战略.坚持优先发展,坚持全面育人,着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地教育首善区.1.着力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地质量观,强化教育管理和教科研,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教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创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地新体制和新机制,为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营造有利地环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3.着力推进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关心干部教师身心健康,深入开展“敬业、专业、乐业”教育,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加大干部教师境内外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地实效性,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提高教研、科研水平.加强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着力培养具有教育家风范地名师名校长队伍.⒋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和“学习e网通”等资源优势,建设数字校园群,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地开发与应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⒌着力发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地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地国际化水平.三、主要任务(一)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幼儿监护人或看护人接受教育指导率达到90%及以上;幼儿园总数达到60所以上,其中市级示范园达到14-16所,市立园全部达到北京市一级一类园所标准;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地专任教师达到90%.⒈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学前教育地供给能力.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龄人口分布与变化趋势,统筹规划园所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每个街道都有1-2所市立园;以发展公办园,扶持民办园,支持街道、单位办园等方式,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地资源供给.探索灵活多样地办园模式,满足家长多样化地教育需求,最大限度地缓解“入园难”.⒉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保教工作质量.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科学地保教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创新0-3岁社区婴幼儿早教模式,尝试开展0-3岁医教整合课程研究,提高家庭科学育儿水平.以提高保教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教育领域教育实践研究,强化园本课程特色;依托园本教研,推动跨园研讨交流地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3.创新机制,提高办园水平.完善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幼儿园质量动态管理,健全科学规范、涵盖各类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单位自办园和民办园地考评奖励机制.(二)义务教育⒈完善均衡发展机制.全面落实《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布局,加强“学区化”、“校区制”、“学校联盟”等机制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大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和校级干部交流力度,不断提高优质资源覆盖面.积极探索学段衔接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外迁居民安置地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合作共赢.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三级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实效,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在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公平地基础上,关注义务教育过程地公平.教育教案地全过程要注重塑造学生品格,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身心,养成良好习惯,注重能力培养.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理安排学生地学校生活,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力争降低“近视、肥胖和营养不良”学生地比率.加强艺术、科技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丰富学生课外校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以上.⒊切实减轻过重地课业负担.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评价机制,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案各个环节中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全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问责制度,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地沟通与协作,共同减轻学生过重地课业负担.(三)普通高中教育⒈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增强课程地多样性和选择性,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地方课程建设,开设丰富多彩地选修课,形成与国家课程相协调地特色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走班选修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入推进课堂教案改革,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积极探索以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地高效课堂教案模式.健全学生成长指导机制,加强对所有学生地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等方面地系统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科学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导向.高中阶段教育地毛入学率达到99%.⒉加强特色建设,促进多样发展.坚持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探索学校多样化发展新途径.支持学校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地校本课程,培育一批科技、文艺、体育、外语、国际交流等方面地特色高中,高质量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多样化地发展需要.总结和推广特色高中办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地示范和带动作用.探索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地融通机制,为学生地差异性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好地途径.(四)课外、校外教育⒈以“蓝天工程”为平台,注重课外、校外教育创新发展.创新艺术、科技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少年艺术学院”和“少年科技学院”建设,统筹全区艺术、科技教育资源,发挥培训、指导等专项管理职能.深入实施艺术“宝塔计划”和科技“章鱼计划”,发展艺术、科技教育特色.面向全体学生,推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少年全面发展、学有特长,打造一大批北京市乃至全国知名地学生艺术、科技精品团队.以“蓝天工程”、“社会大课堂”为载体,持续推进“两院”(少年艺术院、少年科技学院)、“两团”(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两基地”(校外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品牌工程,完善校外教育地奖励机制,发展校外教育优势工程,创建品牌学校.⒉统筹规划,加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标准》和《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统筹规划校外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地校外教育格局.(五)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⒈支持民族教育.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地指导,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大团结.继续办好回民幼儿园、回民小学,发展民族教育文化特色.支持青海黄南地区基础教育,办好汇文中学青海黄南高中班,推动与其他民族地区地教育合作.⒉重视特殊教育.进一步健全特殊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增加投入,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特教师资队伍水平,完善特教课程体系,实施个别化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积极发挥巡回指导中心作用,完善随班就读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六)职业教育⒈创新机制,坚持特色发展.加强统筹管理,进一步完善区职业教育联席会制度,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灵活开放地现代职业教育运行体制.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专业.积极开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继续走“精品、特色”发展之路.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渠道,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在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开设专业技能课,推动普职融通.推动与成人教育地衔接,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职+高职”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⒉提高质量,增强服务社会地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案改革.完善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地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科研引领,全面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地课程改革,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地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地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七)继续教育⒈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地理念.逐步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加强继续教育研究力量,开发继续教育服务工程,探索继续教育学分认证地有效途径,增强服务市民教育需求地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市级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大、电大作用,广泛开展成人职业培训,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提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能力.2.构建开放便捷地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职大、电大高等教育资源及远程教育资源,健全多元开放地办学体系,建设远程开放地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学院和市民学习基地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继续推出一批学习型组织地先进典型.开展市民终身学习激励机制研究,不断满足市民多样化地学习需求.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地衔接和融通,搭建终身学习地立交桥,建立开放便捷、覆盖全民地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全民整体素质地不断提高.(八)体制改革与创新⒈改革人才培养和招生考试体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案改革,创新教育教案方法,探索人才培养地有效模式.推动由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地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坚持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完善中招推优政策.加大招考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力度.⒉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和改革管理体制.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学校目标管理制度和绩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地政治核心作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制度,不断提升学校管理地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保障教职工、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依法、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完善科学民主决策.⒊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支持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提供专项资助,健全民办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地督导和评估.提高民办学校地办学质量,推动特色发展,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及其师生平等地法律地位,实现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开展小幼、中小衔接办学模式探索,创新育人模式.(九)对外交流与合作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东城区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统筹区域资源,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外籍学生留学计划,实施优秀学生海外留学计。

北京市东城区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绿色空间体系以增绿惠民、精准治污、绿色生产生活为重点,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完善古都绿化格局。

围绕老城空间格局特征,推进中轴线区域绿化增量提质。

加强二环文化景观环线建设,提升沿线步行环境的舒适性。

推进地坛等名园恢复,开展胡同、庭院环境品质提升,推进“巷巷成荫,院院有树”工作。

优先落实保障古都“核心格局”的绿地建设,彰显千年古都绿色风貌。

绿化美化公共空间。

推进既有公园改造提升与规划绿地建设,实施龙潭中湖公园改建、亮马河(东城段)景观提升、龙潭西湖公园改造等工程,提升绿化覆盖率和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

落实“道路林荫计划”,继续加强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建设,实现居民就近享绿。

探索多元复合、功能多样的公共绿色空间营造。

推动绿化共建共管共享。

持续深入推进园林绿化精细化管护。

建立绿化建设公众参与机制。

继续做好“乐享自然,快乐成长”等主题园艺活动,培养居民爱绿护绿意识。

广泛邀请志愿者和社会团体参与绿化美化工作,鼓励居民通过各种方式认建认养,调动全民绿化积极性。

2、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化大气污染防治。

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继续聚焦细颗粒物污染治理,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强化机动车、扬尘、餐饮油烟监管,开展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深化“一微克”行动,推进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建设。

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达到市级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

提升河长制、湖长制效能。

结合历史水系保护与恢复,加强水系周边生态缓冲带保护和滨水空间建设。

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提高河湖自净能力。

结合公园绿地、湖泊等公共空间建设调蓄设施,实施龙潭西湖等区域调蓄工程,推进老城现状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

健全截流堰等截污设施,扩大雨水篦子物联网监测范围,减少入河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北京市东城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市东城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市东城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区组建,区划调整历史任务顺利完成迅速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整体部署,平稳高效推进新区组建工作。

新东城的成立,实现了发展战略的统筹推进,编制了《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明确了“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两新四化”发展战略和“一轴两带五区”的整体空间格局,描绘出新东城未来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新东城的成立,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完美融合,中轴文脉贯通一线,天地两坛南北相望,皇家、民俗,国学、宗教等文化资源高度聚集、多元融合;新东城的成立,实现了社会管理的发展创新,南北融合,形成了城市管理“东城模式”,进一步推广信访代理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社会服务管理的新体系。

新东城成立后,全区上下立足新起点,“一手抓筹备、一手抓发展”,实现了各项工作良好开局。

9至10月,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和第一届前门历史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实现了新东城的精彩亮相。

11月,获得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称号,荣获两项全球金奖和一个单项第一名,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新东城的新形象。

平稳向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20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9.4%;区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预计完成100.32亿元,增长10%;区域税收预计完成9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06万元,同比增长8.2%。

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4.2%,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大。

全年文化创意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2.6%。

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北京礼物”旗舰店、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开业运营。

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全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0亿元,同比增长15%,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区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20%,位居全市第二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80亿元,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一月序言“十二五”时期是东城区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立足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启动实施《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夯实“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发展基础的关键五年。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北京行政区划调整的新形势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东城区站在新起点,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对“十二五”时期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以及具体措施作了总体部署,是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东城区文化、经济、社会等全面提升,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中共东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本规划于2011年1月12日经东城区人民代表大会(临时)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录序言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1)一、发展基础 (1)二、优势条件 (6)三、发展机遇 (6)四、面临挑战 (8)第二部分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9)一、总体思路 (9)二、指导原则 (10)三、主要目标 (12)第三部分重点任务 (13)一、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区功能 (13)(一)加强首都文化传承融合 (14)(二)促进文化经济大发展 (16)(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8)二、实施高端升级战略,构筑经济高效发展新格局 (19)(一)打造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20)(二)加快重点产业功能区集约发展 (25)(三)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活力 (31)三、实施优质均衡战略,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示范城区 (33)(一)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33)(二)努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6)(三)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发展 (38)(四)加快科技发展与信息化建设 (39)四、实施管理创新战略,开创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 (41)(一)促进人口疏解和健康发展 (41)(二)千方百计稳定与扩大就业 (43)(三)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5)(四)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47)(五)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50)(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 (52)五、实施品质提升战略,营造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 (53)(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54)(二)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55)(三)扎实推进重点区域改造升级 (56)(四)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57)(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57)第四部分规划实施 (60)一、创新体制机制 (60)二、加强组织协调 (60)三、完善配套政策 (61)四、做好规划衔接 (62)五、统筹进度安排 (63)六、规划实施调整 (63)附件一:指标体系 (65)附件二:名词解释 (66)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大力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和“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顺利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服务保障工作,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东城区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咏园

东城区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咏园

《东城区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咏园》一、简介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的中心城区,一直以来都是政治、文化、商业、旅游等多方面的重要节点。

而东城区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咏园,作为东城区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行动计划,以期为读者带来更全面、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了解。

二、历史渊源1. 咏园的历史咏园作为东城区的地标建筑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

它曾是皇家园林,后来改建成为博物馆。

咏园的独特建筑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东城区的一大特色。

2. 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是为了加快城市建设和更新的进程,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居住环境。

咏园作为核心区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这一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咏园的整体规划和改造,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去。

三、对咏园的评估1. 建筑规划在进行咏园的更新和改造时,建筑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不仅涉及到建筑的外观和风格,还关系到建筑的功能和使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使咏园更好地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同时又不失去其历史和文化的特色。

2. 文化内涵咏园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如何在更新改造中保护和传承其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实施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在保护历史的基础上,让咏园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同时又不失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3. 社会影响咏园的更新与改造不仅仅是一项建筑工程,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它将成为东城区的新地标,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和了解。

咏园的提升将对周边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商业、旅游等方面。

四、总结与展望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对咏园的更新和改造,无疑是东城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建筑,更是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底蕴。

它的成功实施,将为东城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咏园作为东城区的历史象征,其更新改造也将对东城区的城市形象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东城区:保护与发展并重

北京东城区:保护与发展并重

北京东城区:保护与发展并重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1年第6期文/本刊记者蔡钱英北京,一座具有3057年建城史和858年建都史的伟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记载着数代王朝的兴衰荣辱,延续着中国数千年的皇城文化。

自2010年7月,原东城区和原崇文区两区合并以来,南北的“文脉”、“商脉”随即打通,新东城区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要求,努力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

提升文化软实力东城区区长牛青山在接受某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东城第一位的发展任务。

在《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中也重点提出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期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区”,享有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等世界级文化中心同等重要的地位。

根据规划,在东城区未来的“一轴两带五区”新空间格局中,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和“五区”里的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均与历史文化保护直接相关。

未来20年,东城区重点保护传统中轴线区域的历史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特征,恢复中轴线上标志性建筑,加强钟鼓楼、皇城、前门、天坛、永定门等节点的保护;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郭和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郭;恢复玉河、前三门护城河等水系,创建滨水生态化景观;以传统中轴线为中心,综合考虑文物及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等因素,组织编制分区域建筑高度、体量、形态及色彩控制规划。

与此同时,东城区未来将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加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街区建设,培育壮大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与旅游、商业、创意设计、教育培训等其他产业融合,壮大文化经济规模,将文化经济打造成为东城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兴前门重民生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南段,紧邻享誉世界的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的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是首都北京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古都风貌韵味浓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商业基础雄厚,旅游休闲设施完善,具有京城核心的巨大吸引力。

北京城市规划草案2030

北京城市规划草案2030

北京城市规划草案2030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其城市规划是不能马虎,这关系这北京的经济发展,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城市规划草案2030,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北京城市规划草案2030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建国以来共编制过6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在昨天的市人大会第36次会议上,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对总体规划草案的编制背景过程、指导思想、规划编制特点等进行了汇报。

据介绍,2014年之后北京正式启动了新一版总规编制工作,规划编制时,以两次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坚持“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职责,经过多方听取意见后形成了现有草案。

据了解,此次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开门编规划”,邀请了全世界顶尖的专家领衔参与,开展了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项研究,并进行了多项民意调查,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权威性。

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城市总规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坚持城乡统筹,多规合一,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实现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

根据总规草案,到2020年,本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实现阶段性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局面。

到203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治理“大城市病”取得显著成效,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到2050年,北京要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区域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总规包括空间布局等六部分“草案描绘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迈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规划蓝图,紧扣城市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城乡统筹四个中心环节,紧紧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成果最大 限度惠及人民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东城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 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显著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有东城特色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四、面临的困难挑战
——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区。统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打造皇家文 化、民俗文化旅游核心品牌,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形象鲜明、 特色突出、服务优质的国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
——国际知名商业中心。坚持以文兴商、商旅结合,大力集聚国际、国内顶级商业品牌, 不断提升“老字号”等本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民族与国际融合、古老商 业文明与现代时尚魅力交相辉映的国际一流商业中心,成为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核 心组成部分。
一是源最为集中的城区,承担着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大责任,未来应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第一任务,保护好北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展现首都文化魅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使东城区成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重要依托。
规划期限为 2011 年至 2030 年。
第一部分 回顾与审视:站在历史新起点
一、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 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认识,逐步明确区域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 和“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未来东城区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发展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带来的风险。
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文化资源为代表的区域资源优势尚未形成具有东城 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主导品牌形象,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 提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旧城整体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任务仍十分艰 巨,面临着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人口疏散难度加大等难题。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 和产业发展等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南中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功 举办了“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商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 平位居全国前列,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区”称 号。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国领先,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首届 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等称号;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 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打造了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明城墙文化体育节”等一批特色活动;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09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 28277 元,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障、社 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无社会救助盲点”目标。
丰厚的多元文化资源。东城区有着丰富的以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 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旧城仅有的两处世界 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均坐落在东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 7.8 公里的传统中轴线“文脉” 纵贯南北。拥有历史文化街区 18.5 片,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165 处,挂牌保护院落 413 处, 国家级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54 项。区域融合了皇室、佛教、儒家、国学、会馆等传统 文化,荟萃了奥运文化、演艺博览文化、出版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等近现代文化。深 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东城区未来发展最独特、最突出的优势。
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探索适应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发展的有效模式。东城区作为有着 悠久历史的大都市中心城区,未来应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探索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 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区域的集约发展水平,推进区域 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城区发挥示范作用。
本规划明确了未来 20 年东城区的发展定位、目标和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问题,是未来 20 年指导东城区科学发展,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为东城区行政辖区,总面积为 41.84 平方公里。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等。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功能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服务水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更加注重 功能建设,不断增强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东城区要按照首都功能核心 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四个服务”职能,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集聚各类高端要素,以高 端要素强化高端功能,显著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
四是要坚持低碳、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东城区要积极顺应全球低碳化发展 趋势,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走低碳型经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低碳城区 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空间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矛盾凸显。土地资源有限,人口过度聚集,经济社会发展面 临空间约束;土地利用结构还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部分 定位与谋划:描绘未来新蓝图
一、发展定位
东城区总体发展定位是: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
立足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五个之都”的要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 加快“人文东城”建设,不断提升“首都文化”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彰显首都文 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文化中心区;成为体现北京“世界城 市”最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代表北京“世界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先进水平的重 要窗口;成为能够体现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综合经济实力强劲的重要窗口;成为北京“世界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综合发展的集中代表和窗口城区。主要承担以下 6 项职能: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 年—2030 年)
【字号


小】
引言
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要求,紧抓 2008 年北京奥运会重大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向“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迈进 的新阶段。尤其是新东城成立之后,迫切需要按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 科学确定新东城发展定位,制定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推动新东城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 进。经区委、区政府决定,特编制《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 年—2030 年)》。
三、肩负的时代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日益明显。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 地位与影响力不断上升。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了深化改革 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北京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客 观要求,在成功举办 2008 年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 之后,提出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 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在此背景下,区划调整后的新东城,在北京及国家发 展中肩负着新的重要使命: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要求。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公众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 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愿望越发强烈,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
区域均衡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发展相对不均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 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还不完善,难以很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环境 亟待改善,发展活力有待提升。
——首都政务服务重要承载区。切实为中央和北京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创造一流的政务环 境,把做好“四个服务”与促进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首都政治中心功能及国际国内 交往功能。
——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使东城区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和古都风貌的集中展示区;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模式,破解城市历史 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难题,在北京、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区域发展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较强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东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均在全市 位于前列,是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区和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创建了学 区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三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网格 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一批特色服务与管理模式。率先提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和城市 综合执法模式。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的城市管理以及良好的政 府服务,为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显著,人文魅力更加彰显。探索形成“四个百分之百”保护经验 和“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散人口、发展产业”四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完成了孔庙、国子 监、钟鼓楼、普度寺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玉河、南池子等区 域修缮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出台了《关于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区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之乡”称号。开展了“皇城文化旅游 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 园”等特色文化活动,使古都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二、独特的优势条件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功能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国家和 北京市行政、事业机构的主要集中地,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 交往中心功能。辖区内拥有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北京站和全市重要的综合换乘枢纽东直门交通 枢纽;南部毗邻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北京南站;已建成的地铁 1、2、5、13 号线、机场线 和即将建成的 6、7、8、14 号线贯穿东城或有节点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