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知识点整理
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和公式
![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和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bc37abe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e.png)
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和公式一、物理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1、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任意一个系统内,能量的总和不变,即能量守恒。
2、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内的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即动量守恒。
3、牛顿定律第一定律:没有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其速度相对保持不变,也叫定力定律;第二定律: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的质量相乘后的积分结果,即力的积分结果,称为物体的动量;第三定律:任何一种力都是施加在某物体上的另一物体所施加的一个反作用。
4、能量守恒的原理能量守恒的原理:在任一一个系统中,能量的总和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能量守恒。
5、静电场静电场:也叫静电场,是一个充满电荷的空间,电荷被静电场所围绕,这种静电场具有各种电压和电场强度,它确定着电子在该空间中运动的路径和速度。
6、电势能电势能的定义:当电荷流动,从一个电位高的位置到另一个电位低的位置的能量消耗,称为电势能。
电势能的公式为:电势能=电荷量×电位差。
7、功率功率是能量在单位时间内释放或消耗的量,功率的公式为:功率=功/时间。
8、阻力阻力:是把电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电流的强度的装置或现象,其公式为:电流=电势/阻力。
9、电压电压是电势区别的量,表示电流从电源流向负极时的势能变化情况,电压的公式为:电压=电势差/电荷量。
10、声速声速:声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以特定频率的振动传播到相应物质中,反射在各个表面,最终到达人耳附近的空气中而产生的,声速的公式是:声速=频率×波长。
二、物理初三中考必背公式1、能量守恒定律的公式:E=KE+PE+U,其中E表示总能量,KE 表示动能,PE表示势能,U表示热能。
2、动量守恒定律的公式:mv=mv+mv,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公式mv=F,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F表示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4、电势能的公式:Ep=qV,其中Ep表示电势能,q表示电荷量,V表示电位差。
初三物理知识重点和笔记
![初三物理知识重点和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15ca73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5.png)
初三物理知识重点和笔记一、物理定律1. 质能守恒定律:质量的变化等于能量的变化。
2.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变化等于平行外力总和的变化。
3. 热力定律:热量的流动速率,与热导率成反比。
4. 雷诺定律:流体的压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流体的密度等于其静止时的密度。
5. 对称定律:物理定律存在对称性,任一已知变量如果不变,且另一变量变化时,定律仍同样有效。
二、动能物理解释1. 动能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位移、运动和加速而获得的能量,也叫动能(运动能量)。
2. 动能的计算: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1/2m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3. 牛顿二定律:牛顿二定律表明,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的动能不变,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动能之间的转换比。
四、力学1. 重力:重力是物体在太空中两两往复运动时,由太阳和恒星产生的作用力,也叫万有引力。
2. 动力学原理:基本动力学原理是涉及运动物体的力学描述,主要包括动量定理、牛顿定律、质量守恒定理、差分方程原理等多条定理。
3.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指出,物体在作用于它的外力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变化的大小和方向,等于作用于它的外力的矢量和。
4. 质量守恒定理:质量守恒定理表明,物体在单一物理系统中,只要物质不被消耗,系统总体物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五、机械特性1. 合力:合力是由一组相对连续的分力构成的,表示一个系统中力学作用的总和,它在机械设计中经常用到。
2. 动偶力学:动偶力学是研究物体力学运动过程中运动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 摩擦:摩擦是由物体之间的表面的特性决定的,是在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力线:力线就是把力矢量用线条表示,以便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互相关系等。
六、电磁学1. 电磁学定义:电磁学是研究磁场与电场,即电磁场及其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
2. 雷电:雷电是指雷电的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达以光速。
3.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指当交流电磁场穿过导体时,在导体中产生的场强作用,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的现象。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7764f6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7.png)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1. 力学-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垂直向下。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力图恢复原状的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 热学-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
- 热膨胀和冷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
-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3. 电学- 电荷:物体带电的量度。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单位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所做的功。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
-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4. 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返回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 色散:白光通过介质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透镜。
-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内、焦距上、焦距外的成像特点。
5. 声学-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现象。
-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6.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02377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8.png)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一)速度(1)定义: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s/t(v是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二)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公式:G=m·g(G为重力m物体质量g重力系数)(三)密度(1)定义: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公式:ρ=m/V(ρ为密度m物体质量V物体体积)(四)压强(1)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公式:P=F/S(压强P压力F受力面积S)(五)液体压强公式:p=ρgh(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六)机械功(1)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2)公式:W=FS(W是功F是物理受到的力S是距离)(七)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W/t(功率P功W时间t)(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竖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初三学习方法与技巧篇三1做好时间规划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中考时间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规划好时间,然后认真执行。
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始很有自信的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是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长久坚持,如此,再好的学习计划也是无用的。
因此,要想学习计划生效,制定了就要努力去执行。
2跟住老师的脚步初中多数学生并没有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足以自己安排冲刺中考的学习。
基于这点,建议还是紧跟各科老师的要求,按照老师的学习与复习计划应对中考。
要相信老师,毕竟毕业班的老师必定有自己的秘诀。
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请教。
3要多做练习题在初三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要面对三年的课本知识,在一年的时间里重新学习三年的知识内容。
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的知识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记忆效果是不够深刻的。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0aa498c0b4c2e3f56276375.png)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2)相对静止二、运动的快慢1. 速度(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4)单位:m/s km/h换算 1m/s=3.6km/h2. 匀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 变速运动(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即 v=s/t三、长度、时间及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4、刻度尺的使用: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5e22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4.png)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1. 运动和力- 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的关系-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惯性、质量和力的概念2. 动量和能量-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冲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动能、动能定理和功- 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3. 热学- 温度、热量、能量的关系- 物体的温度测量和热平衡-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和热量计算- 温度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相变和比热容4. 光学- 光的传播和速度-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 凸透镜和凹透镜- 成像的规律和方法- 光的色散和光的组成- 光的波粒二象性5. 声学- 声的传播和速度-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音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声音的共振和回声- 声的干涉和衍射6. 电学- 静电- 电流、电压和电阻- 电路的搭建和基本定律- 电能和电功率- 简单电器的使用和安全- 磁场和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电磁感应实验和电磁感应定律7. 压力和浮力-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 压力的传递和液体的压强- 压强和面积的关系- 浮力和浮力的计算- 显微镜、望远镜和水泵的原理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能够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并能够用物理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最全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cc4ff4bc5da50e2524d7fed.png)
最全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9ca34b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7.png)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1. 动力学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相互作用,彼此产生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2. 热学
- 温度:物体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由高温到低温传递的能量。
-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会增大。
- 热平衡:物体间热量的传递达到平衡状态。
3. 光学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光的颜色: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频率越低光越红,频率越高光越蓝。
4. 电学
- 电荷:原子中带电粒子。
-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
- 电压: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所受到的驱动力。
- 电阻: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
- 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5. 声学
- 声音的来源: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特性:频率决定声调,振幅决定音量。
以上是中考初三物理的必背知识点精华,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物理知识点全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全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3c0feb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9.png)
初三物理知识点全归纳初三物理是中学物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和光学等基础知识点。
以下是对初三物理知识点的全归纳: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矢量加法计算合力或分力。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2. 运动学- 描述运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
-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
- 曲线运动:如抛体运动,涉及到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合成。
3. 能量和功- 功:力在物体上做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高度和质量有关。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
- 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量相等。
5. 热学基础-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 热膨胀和冷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
6.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荷流动的力。
-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及其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7. 电磁学基础-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在导体中产生电动势。
8.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c1f5f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a.png)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静电场1、静电场是一种可以传播静电力,有无限大小的物理场,由负荷密度引起,并由电势差决定,它决定着相互之间产生电力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电场和场强是物体两点间的力。
它和力的大小有关,它的方向和力的方向相同。
电场的方向可以通过一种叫电势测量仪来测量。
3、电场和场强之间的关系:场强E定义为在单位电位差处的等效力:E=F/q,单位是c/N·m2。
其中,F是电荷q之间的作用力,也就是电力衰减的梯度;而场强则是在任意一个位置处的等效力。
4、静电场中Q1和Q2间的力总是等同且相互作用,且随着Q1和Q2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且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表示为: U=-kQ1Q2/r,r为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
其中k为斯特林定律常数,斯特林定律可以用来计算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磁场1、磁场是一种单一磁场强度或是由磁通量和磁位积引起的磁势差,它是由磁体散射的一种抽象的物理存在的场。
2、它是有方向性的,并且属于磁性,它由磁体中磁力线绘制出,通过磁感应产生。
3、受磁感应的物体受磁场的作用,会受到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磁力;磁力的方向总是和磁场线的方向相反,也就是磁场线由南极到北极时,磁力作用及力矢方向由北极到南极。
4、磁场力梯度:由磁通量定义为磁感应强度:B=μoI / 4πr2 (其中μo是真空磁通率),则得出磁力的大小由:F=Q*VBxB=Q(μo/4πr2)*(VT/r),单位为N/T。
FT的方向和VT的方向相同,为正值;反向时为负值。
电磁场1、电磁场是一组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力场,它是由直线电荷和极性电荷引起,并且两者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2、涡纹理论:如果在某个单位时间内,有一静止的电荷,则以它为中心产生涡纹(回旋电磁场),并以光速传播;两个极性电荷间,则会形成电磁波(直线电磁场),并以光速传播。
3、电磁辐射:可以用电磁辐射的方程来表示:E=EoEr+EoEθ+EoEφ,其中EoEr为径向电场强度,EoEθ为同轴电场强度,EoEφ为环向电场强度,三者决定了电磁辐射的强度及传播方向。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c8acd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d.png)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x10J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二、功率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三、机械效率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21、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物理初三的知识点总结
![物理初三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50587c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8.png)
物理初三的知识点总结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物理初三学问,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欢迎阅读!物理初三学问1热和能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章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集中: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集中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章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集中现象。
集中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集中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章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猛烈。
二、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全部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2.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4.内能的转变:(1)转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A、热传递可以转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度差。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汲取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削减。
留意:物体内能转变,温度不肯定发生变化。
B、做功转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转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削减。
②做功转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做功与热传递转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比热容1.定义:肯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上升时汲取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上升的温度乘积之比。
2.定义式:3.单位:J/(kg·℃)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力量的强弱。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集锦10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集锦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56d1a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5.png)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集锦10篇)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1)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宇宙由物质组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
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5、纳米科学技术二、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 150g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大全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03d2c947f1922791688e871.png)
初三级物理复习提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与时间得测量第2节运动得描述第3节运动得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得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得特性第3节声得利用第4节噪声得危害与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与凝固第3节汽化与液化第4节升华与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得直线传播第2节光得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得折射第5节光得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得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得规律第4节眼睛与眼镜第5节显微镜与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得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与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得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得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得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与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热与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得利用第1节内能得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第十五电流与电路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与电路第3节串联与并联第4节电流得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得电流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得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阻上得电流跟两端电压得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3节电阻得测量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得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得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二十一章信息得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得海洋第3节广播、电视与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得信息之路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量得转化与守恒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与时间得测量1、长度得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63eea8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8.png)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运动和力学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2. 牛顿三定律3.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4. 力的合成和分解5. 力的作用点和力矩6. 机械能二、热学1. 分子动理论2. 热力学第一定律3. 热力学第二定律4. 气体的物态方程三、光学1. 平面镜成像2. 球面镜成像3. 透镜成像4. 光的直线传播5. 光的反射6. 光的折射7. 光的色散四、电学1. 电荷2. 静电场3. 电流4. 电阻5. 电路基本原理6. 磁场7. 电磁感应8. 交流电五、声学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3. 固体和液体中的声速六、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力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包括运动的描述和分析、牛顿三定律、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作用点和力矩、机械能等内容。
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在力学中,我们通常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描述和分析。
运动状态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在力学中,通过对运动状态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它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且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系统内,系统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是守恒的。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力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
这时,我们需要对这些力进行合成或分解,以便于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5. 力的作用点和力矩力的作用点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力矩是衡量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6. 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中考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2b1ab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c.png)
中考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本文将对初三物理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准备中考。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原子的结构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壳层,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壳层围绕原子核存在。
- 元素的概念: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介绍了元素和化合物的简化表示方法。
二、力和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 速度和加速度:介绍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牛顿三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力学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三、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光是通过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具有直线传播和能量传播的特点。
- 光的反射规律:光在与界面相交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规律描述了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 光的成像:通过平面镜和球面镜,形成了物体的虚像和实像。
四、电与磁- 电流和电路:电是带有电荷的物质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电路由电源、电路元件和导线组成。
- 电阻和电功率:引入了电阻的概念,以及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 磁的产生和磁场: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磁场对磁铁和带电粒子有吸引和斥力作用。
- 电磁感应: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会引起感应电流。
以上是初三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中考复习提供帮助。
详细的知识内容和计算方法,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课堂讲解。
祝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702132d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6.png)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一、力学:1、力的基本特征:力是一种物理量,它不同于位移、速度等物理量,是由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具有大小、方向、两个方向相反,且每个物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特点。
2、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惯性参照系中运动,当没有其它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保持不变;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情况受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所决定,该外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其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互相施加着相等大小且方向相反的力。
3、功和能的概念:功的定义:物体施加的力使其运动时,该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施加的力成正比,则称功为力与路程的乘积;能的定义:功是物体施加外力使其运动所做出的努力,能就是该物体因而产生的运动能力。
4、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最终位置的距离;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其单位是m/s;加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加速度,其单位是m/s2。
二、运动学:1、直线运动:当物体的运动是直线的时候,可以用位移-时间图来描述其运动轨迹,速度-时间图来描述速度的变化,加速度-时间图来描述加速度变化。
三、物理量的转换:1、功转换功率:功率是单位时间内能量变换、传递或消耗的速度,单位是瓦特(W),它可以表示为功与时间的乘积,即P=W/t;2、能转换物质的数量:能是指物质的总量,它的单位是焦耳(J),物质的数量可以用物质的质量乘上其摩尔质量来表示;3、动量的转换:动量是一个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守恒量,它除了物体本身,还和速度有关,可以表示为动量=质量(m)×速度(v),它的单位是千克米/秒;4、物体的机械能和热能:物体的机械能是指物体有定位移或运动时具有的能量,而热能是指物体因温度变化而具有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知识点整理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103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受太阳照射条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
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
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
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
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
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Q=cmΔt。
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
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
=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 =20℃。
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
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热量是没有意义的。
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
体的内能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