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文献综述
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00263eaa8114431b90dd8fa.png)
对于激励理论的文件综述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公司成败的重要要素,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当先,我国才刚才起步。
赶快形成联合中国公司实质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体制,是中国学术界和公司界的事不宜迟。
一、序言跟着中国加入 WTO ,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市场经济也愈来愈成熟,而中国因为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伍,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公司成败的重要要素,中国公司怎样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打破口,赶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虑的问题。
二、外国研究现状国际学术界长久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批的研究,并已获得了丰富的成就。
着名的理论包含马斯洛的 " 需要层次理论 ",他将人的需要分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际需要、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以为人的基本需假如由初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
马斯洛的发现因切合一般的察看结果,因此在公司界与学术界都很是著名,获取宽泛的认同,在实质工作中也获取宽泛的应用,有很多管理者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一样区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举措,在实践中收到了优秀的成效。
但马斯洛的看法难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以为需要层系只有单调的逐级上行的体制。
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少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改正为 ERG 理论,他以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计、互相关系和成长,生计需要波及到知足人基本的物质生计的需要,包含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互相关系,即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和马斯洛的交际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
第三种需假如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含马斯洛尊敬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点。
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
![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b94d34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6.png)
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激励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有益的启示。
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激励理论的历史演变、主要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一激励理论到现代的多元化激励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不同时期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主要内容进行说明,以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各种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我们将总结激励理论对企业和组织的重要启示,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激励理论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深化,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机和行为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激发员工潜力、提升组织效能的重要原理。
早期的激励理论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那时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
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强调了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提供合理的经济激励来提高生产效率。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也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情感满足。
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激励理论逐渐从单一的物质激励转向更为综合的多元激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管理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则进一步区分了工作中的满意因素(激励因素)和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强调了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激励理论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和行为的复杂性。
激励理论文献综述
![激励理论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0ba53463c1ec5da50e270c5.png)
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 需要 、 自我 的理论总结和 系统化 。而 国外尤其是美国在激励理论方面 的 实现 需要且这五个层次 的顺序 ,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 研究 已经具备 了系统性,并经历 了几个不 同的发展阶段。相 对于企业来说 , 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有着深远 的意义 。 当较低层次 的需要获得 了基本满足后 ,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 对而言, 管理者在运用激励 机制 的时候切 不可生搬硬套 ,只有根据企 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 2 . 1 . 2奥尔德 佛的 “ 生存一 关 系一成长( E R G) 理论” 理论 的基础上 , 进行 了更接近 实际经验 的研 究, 在 1 9 6 9年发 表 的《 人类需要新 理论的经验测试》 一文 中, 提出了“ 生存一关 参 考 文 献 系一成长 ( E R G) 理论” 。 他认为 , 人们共存在 3种核心的需要 , 即生存 的需要 、相互关系 的需要和成长发展 的需要 。奥尔德 佛与马斯 洛的不同之 处在于两方 面。首先 , 他认为, 除了马斯
的建立,激励机 制得 以强化并发挥 了不 可替代 的作用 。经济 人 们 遭 受 需 要 上 的挫 折 , 或 者 不 能满 足某 种 层 次 的 需 要 时 , 他 学、心理学 以及 管理学应 用各种 激励理 论进 行广泛地 分析 与 们 将 集 中满 足 需要 层 次 中下 一 个 低 层 次 的 需 要 。 研究 ,取得 了许多成果 。主要包括激励 的基础 理论研 究和应 用实践研究两大部分 。 2 . 1 _ 3赫茨伯格 的激励一保健理论 美 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 。他于
通过 以上 的综述 , 我们可 以看 出, 中国的激励理论方面 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 H. Ma s l o w ) 进一步发展 了莫瑞的 研究 , 在 1 9 5 4年 出版 的《 动机与人格》 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 研究才 刚刚开始 ,主要是对激励机制的构建或激励机 制存在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0575e477232f60dccca127.png)
——赫西奥德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
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
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
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
关于激励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49cedf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4.png)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核心人才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核心人才研究才受到广泛重视,并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国内学者杨巍在界定核心人才时,主要运用了素质模式特征。
他认为核心人才是那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丰富从业经验及能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人。
(2)彭剑锋等运用80/20原则,阐释了核心人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企业中那20%的核心人员为公司带来了80%的利润,并且这20%的员工可以带动80%的员工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
所以,企业应该重点关注那20%能为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员工。
1.2.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核心人才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对它的界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1)波勒特认为核心人才是一个被企业终身聘用以及就业安全性高的群体。
这类人才拥有多种技能,可以完成企业里不同岗位的多种任务,具有多样性。
(2)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1借用三叶草来说明今日的组织是由核心工作者、契约工作者和具有伸缩性的工人三组迥然不同的人员所组成,这三组人员有不同的期望,接受不同的管理,拿不同的工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被组织起来。
其中,三叶草的第一片叶子代表核心员工,他们由合格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
这些人是组织的重要人员,他们拥有组织的知识,失去了他们就失去了组织,因此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能被随意更换的。
(3) 美国学者大卫和斯科特2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并提出了用于战略性构建组织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本混合雇佣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员工对企业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的双重维度分为四种类型。
1查尔斯·汉迪.查尔斯·汉迪管理思想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David·Lepark,Scott·A·Spell.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99,24(1):P31-48.其中,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员工可以称作核心员工,这些员工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出雇用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d20ec2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e.png)
员工激励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们关于激励的研究采用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研发人员的激励要素进行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
有学者将激励机制当中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研究模型来对激励问题进行探讨。
Wang X J(2016)提出了创造性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组成。
内在激励对于促进专业知识和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
而反馈及时的外部激励则能积极促进创造性的产生。
Zhu H(2015)则是提出了以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
他认为个体成长是首要决定因素,其次是工作自主。
而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的占比相对较低,由此推出工资福利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Shogren J F(2018)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构建出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的模型,其中的因素包括薪酬保障、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三大方面。
Cox J C(2019)在对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时候,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人因素、诱导因素、组织因素等方面因素在内的激励机制管理模型。
Bao L Y(2019)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并由此构建了员工激励模型。
Zhang H J(2017)结合“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将各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
Esmaieli M(201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还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构建了基于激励的目的的研究模型。
还有的学者对激励机制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别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激励的影响。
Xie N(2016)等人对于台湾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玛汉.坦姆仆的相悖,认为激励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物质激励。
激励理论综述
![激励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e98fb43f242336c1eb95ee4.png)
激励理论综述150502001 区域经济学毕朝辉激励理论,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
所谓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
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
国内外对激励理论的研究较为丰富,现作如下总结。
一、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学界关于激励相关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中叶开始,并呈现出众多大家理论,本文根据需求以及认知和行为两个角度,就国外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进行归纳梳理。
(一)激励的需求理论首先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在更高层次的需求变得重要之前, 人们必须首先满足位于层次底部的需求。
尚未满足的需求就是行为的一种潜在的激励因素。
其次,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了ERG 理论 , 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人们共存在 3 种核心的需要, 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 一个无法满足自己现有需求的人, 会更加强烈地想要满足这些需求。
最后,是激励-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
他认为,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
激励因素是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对职工产生很大程度的激励用,能提高生产效率。
保健因素是指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意的因素,多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这些因素改善了,只能消除员工不满、怠工,并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二)激励的认知和行为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 年提出的。
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员工激励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员工激励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842dc0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c.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员工激励研究进展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员工激励研究进展一、引言员工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而员工激励作为管理者重要的工具之一,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员工忠诚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员工激励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不同激励方式对员工的影响,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员工激励策略。
二、薪酬激励薪酬激励是最直接的员工激励方式之一,通过薪酬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研究表明,薪酬水平与员工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仅仅依靠薪酬激励可能无法持续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还需要结合其他激励方式。
三、晋升激励晋升激励是一种重要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研究表明,晋升激励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然而,晋升激励也需要公平公正,避免出现晋升机会不公平的情况。
四、培训激励培训激励是一种提升员工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研究表明,受过培训的员工更具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培训激励,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
五、奖励激励奖励激励是一种积极的激励方式,可以及时表彰员工的优秀表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研究表明,奖励激励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激励员工不断进步。
六、激励方式的选择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员工需求选择适合的激励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此外,企业还应该注重激励方式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根据员工的表现及时调整激励策略。
七、结论员工激励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忠诚度,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总结了薪酬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和奖励激励等不同激励方式的研究进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激励策略选择。
希望本文能够对员工激励研究有所启发,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建议。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4400字》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4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8c2a14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6.png)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目录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一)理论基础 (1)1.激励机制的定义 (1)2.激励机制的作用 (1)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潜力 (1)3.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人才机制 (2)(二)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 (2)2.国内文献 (3)3.文献评论 (5)参考文献 (5)(一)理论基础1.激励机制的定义员工激励机制,又称员工激励计划,是通过一个合理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工作激励让员工处于适当的位置,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交换工作,以便使员工的工作新鲜感增加,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二,参与的激励可以用来创造公司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不断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应将物质激励与形象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推广先进模范奖金、商品,宣传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形象激励可以带来持续的、更强大的效果。
2.激励机制的作用1.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
原因一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需要不断回应员工自身的需求,运用各种技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目标的制定,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终实现目标,第二,“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公司管理层的核心内容,员工积极性调动和增强公司凝聚力的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只有激励机制是有利的,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益,并能有效地改善。
因此员工激励机制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此外,激励机制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生产中的创造力,更好地为企业未来发展服务。
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潜力激励机制不仅是提高公司员工整体素质的需要,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可能性,能够改善企业员工的总体能力。
今天人类社会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人以知识为基础。
员工管理人员必须把员工激励机制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晋升,当然,在员工激励机制的框架内,企业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让员工做好准备对于公司的智慧贡献。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75f616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e.png)
激励理论研究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激励理论为企业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激励理论有助于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激励理论研究对于推动组织变革和提升组织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激励理论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例如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激励因素的研究。 现有激励理论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 针对不同行业和组织的特点,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方案。
PART FOUR
定义:文献综述法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的方法 步骤:收集文献、整理文献、分析文献、撰写综述文章 目的: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率
定义: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目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 适用范围:适用于探究特定情境下的现象和问题,以及验证理论或假说 步骤:选择案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综合型激励理论: 将早期、行为主 义和认知主义理 论综合起来,形 成更为全面和系 统的激励理论体 系。
PART THREE
引言:介绍激励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意 义
理论框架:阐述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研究方法
理论发展:梳理激励理论的演变历程和 主要代表人物
理论应用:分析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具 体应用和效果评估
PART SIX
汇报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8ceb1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d.png)
知识性员工的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1)激励机制方面激励制度是对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所起到的效果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就当前来讲,国外关于对激励理论研究时间相对于我国还是比较早的,利用对激励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于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可以这样理解,激励制度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国外研究和应用较为成熟的激励理论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内容的激励理论,以激励为重点,主要包括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第二种是基于过程的动机理论,它侧重于从动机到行动的心理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一些在行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这一理论表明,为了让员工按照企业的期望行事,有必要在员工的行为和员工的需求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
第三是行为矫正的动机理论,其重点在于动机的目的,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Mook(2012)在对员工工作什么样的动力进行研究时发现,能够有效满足员工各项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员工为企业更好的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WilliaMJaMes在利用以往数据分析得到结果显示:在企业当中一般情况下员工在进行工作期间能够表现出一半还不到的工作能力,这也就是说,员工如果没有相对应的动力,其工作起来就达不到一定的工作效率,那如果给予适当的奖励作为动力,那么员工在积极性就会被带动,这个时候,工作起来效率就会达到百分之百,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才能更好的使企业快速发展。
CristianaLosekann等人(2019)在货币激励方面,提供反馈和认可,三家公司研究了使用更多激励机制的组合和效果。
他们认为,在三种真正的激励机制中,自律和尊重社会影响的动机是不同的。
根据销售比率目标收集的绩效数据,可以替换货币激励和认可,并且提供的反馈相对独立。
《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综述5500字》
![《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综述5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a8d377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6.png)
教师激励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教师激励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研究现状 (1)1、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 (1)2、激励因素研究视角 (2)3、激励机制研究视角 (3)4、激励策略研究视角 (3)(二)国外研究现状 (4)1、关于教师激励理论研究 (4)2、关于教师激励因素的研究 (5)(三)文献评述 (5)1、研究的广度还不够 (6)(一)缺少实证研究 (6)参考文献 (6)一、著作类 (6)(一)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教师激励的研究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介绍国外教师激励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理论的分析与探究,另一方面是结合我国的激励问题进行激励理论的实际应用,并对我国教师激励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我国学者对乡村小学教师激励问题越来越关注,对该问题的探索也逐步加深。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一步的分析与整理,根据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众多文献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激励因素研究、激励机制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1、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是了解教师的激励现状,了解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陈云英和孙绍邦选取204名小学教师为研究样本,发现教师在物理条件、薪水、领导管理和培训晋升四个方面不是很满意,而在人际交往和工作性质上满意度较高。
李莉萍和黄巧香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过程中发现教师比较满意自己工作性质、每月的薪水和周围的人际关系,不满意的是进修培训、领导管理和物理条件。
孔建云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有八个因素,他们的工作成就感主要来源于学生,依次是薪资,晋升体制和自我提升,最后工作压力、领导管理、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其中最不满意的是学生品质。
李月菊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的因素划分为更为细致的9个维度,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白淑娟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依托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不同的激励主体,探寻不同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措施[7]。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9d66bb6240c844768eaee1c.png)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 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 3 到 4 倍。
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 1983 年一年,员工提了 165 万条建议,平均每人 31 条,它为公司带来 900 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 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除了这两类激励理论的研究外,国外学者也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
1、内容型激励理论1.1、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
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 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激励机制国内外文献综述
![激励机制国内外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1615ad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3.png)
激励机制国内外文献综述激励机制是一种用于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的方法,其中包括奖励措施和绩效评估。
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表现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激励机制的文献,探讨其在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国内外研究中,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激励理论、激励手段和激励效果。
在激励理论方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Vroom 的期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需求得到满足时,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会成为主导。
Vroom的期望理论则认为个人的工作动机是由期望值(努力与绩效的关系)、工作仪式(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和绩效后果(奖励的价值)三个因素决定的。
在激励手段方面,研究发现不同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奖金制度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但过于强调奖金可能导致员工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团队合作和共同目标。
另外,升职制度、培训机会和工作环境等也被研究者广泛探讨,这些手段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个人成长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绩效。
在激励效果方面,研究者发现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奖励基于绩效的薪资制度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表现。
另外,激励机制还被发现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留存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一些激励手段可能会引发员工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从而影响团队合作的效果。
此外,激励机制还可能存在认知偏差问题,如“道德风险”、“认知错位”和“社会偏差”。
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员工在判断和行为上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激励机制的效果。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表现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激励手段在不同情境下的效果,以及如何克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局限性。
激励 文献综述
![激励 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5ed3ad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b.png)
激励文献综述在激励研究领域,文献数量繁多,主要围绕着激励对员工的影响,以及激励方式的设计等方面展开。
本文将综述一些经典的激励文献和现有研究进展。
一、经典文献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领域中的经典文献之一。
他认为,人类有一系列的需求,按照优先级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结构。
这些需求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他认为,只有满足了更基本的需求,才能进一步满足更高级别的需求。
因此,激励应该从基本需求入手,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2.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是由“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组成的,两者对员工的满意度有不同的影响。
动机因素包括成就、认同和自我实现等内在因素,卫生因素包括福利、工资、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
他认为,动机因素是激励员工的关键因素,卫生因素只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但并不能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现有研究进展1. 激励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激励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目前的研究认为,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绩效,但激励方式的设计需要考虑员工个体差异和工作本质特征。
2. 员工动机与激励员工动机是激励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现有的研究认为,员工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来自于个体内部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外部动机来自于外在激励措施的推动。
研究还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能长期地促使员工发挥出更好的工作表现。
3. 激励方式的设计激励方式的设计对员工的工作表现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发现,激励方式需要根据员工的需求和个体差异进行设计,例如,强调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激励,或者为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等。
总之,激励研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激励对员工的影响、员工动机与激励以及激励方式的设计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了解这些激励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ccf6ac5804d2b160a4ec087.png)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
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
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
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励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激励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职能,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从激励原理、激励的范畴、激励的制度安排与途径以及企业的激励文化等方面对当前国内激励理论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作较全面的总结和评述,以期有利于对激励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制度安排激励文化Abstract: the incentive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 incentive problem is the cor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decid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incentive theory, incentive category, incentive system arrangement and ways and corporate incentive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incentive theo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issue.Keywords: content-based incentive process incentive system incentive culture一、激励理论的研究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
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
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
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2.2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
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
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
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
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2.3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
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
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4弗隆的"期望理论"认为,决定激励强度有三个重要变量:1、期望值(E),指具有一定强度的激励,在推动人们朝所选定的目标付出努力后,能达到所期望的绩效水准的主观概率;2、工具值(I),指达到期望的绩效水准后,便能获得所需奖酬的主观概率,即个人判断或估计出的成功把握;3、奖酬效价(V),指不同奖酬在当事人心目中相对价值的大小。
一个人为获得目标奖酬的积极性(激励强度)是E、I、V三个变量的乘积。
2.5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相对值。
即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之间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
2.6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强化理论是由斯金纳于2O世纪7O年代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行为。
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该理论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重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
2.7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是通过一个模式把上述几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
他们有的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有的着重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有的则从研究激励的目的着手进行研究。
三、企业员工激励现状[1]刘杰认为,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中,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无论是从企业生存,还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有效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已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头戏。
薪酬管理体系作为保护和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最有效的激励手段,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经营者只有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系统的认识薪酬体系的定位、管理对象、实施手段,才能全面把握薪酬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2]王瑾认为,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如没有形成科学的激励理念、制度建设方面还不完善、手段的灵活性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这种现象有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家族式企业的后遗症,另一方面是由于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变化。
因而中小企业要引导员工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来,就要首先让员工自己视自己为资产。
员工希望在晋升、培训和涨薪方面与他人有平等的机会,因此,中小企业自身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之给员工形成一种要竞相争先以更多的为公司谋利益的感觉。
[3] 马明玖认为,激励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面对着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和我国中小企业本身固有的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生产率低下等情况。
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着对人才恒久的吸引力,一个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的建立显得格外关键。
[4] 程末认为,企业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要把企业当成为自己赚钱的工具,要更多的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结观念。
摒弃那种小家子气,目光短浅的做法。
舍不得给员工价值,员工也舍不得给企业价值。
[5] 张敏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薪酬体系,忽视文化建设和对员工的精神激励。
中小企业的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定手段。
中小企业管理者应立足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激励理论和实践经验,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报酬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 李淑媛认为,人才的优势就是企业的优势,企业应该在各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之树常青。
员工激励建设能把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让人才能够分享企业的成果,这才是企业永恒发展的关键。
[7] 廖洪富认为,只有借鉴和参考激励理论,并根据企业管理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和探索影响我国企业激励工作失效的各种因素及克服办法与对策,才能发挥我国企业激励的功效,才能真正提高激励效能。
但是理论对实践只能起指导作用,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变通。
[8] 赵丽丽认为,员工激励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的完善,企业必须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出发,将激励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从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实力,以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
[9] 田建红认为,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综合的运用一种或多种激励方法,同时要通过对激励方法的评价,来把握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和员工需要的变化,不断的调整激励方法,以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对于员工需求、工作积极性和员工激励的研究(1)俞文钊(2006年)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我国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他在公平理论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公平差别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