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单选题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题

1.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黄帝与炎帝战争

2.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舜对“四凶”的战争

3.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4.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5.商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和使用大量的(青铜器)。包括各种酒具、武器和礼器,制作精美。

6.西周后期已经出现了将王室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政治观念,相应地,在制度上也出现了内廷与外朝的划分。(卿士寮)成为执政大臣的重要参谋和秘书机构。

7.西周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 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8.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公侯伯子男)。

9.由于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实施,西周的任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在特定的贵族家族的宗主之间世袭。

10.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实际上就是以(血亲)为纽带,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11.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除楚国仍沿用春秋时“令尹”名称外,山东各国的执政均称“相”。其职能为“百官之长”。

12.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薪俸制度的支付单位也是不一致的。其中,楚国是以(担)为单位。

13.战国时期,主要采用(粮食)作为官员薪俸发放的形式。

14.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血统)。

15.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皇帝的言行有法定的名称,皇帝自称(朕)。

16.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为清朝所继承。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17.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皇帝的名号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

18.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及“五帝”之“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此后,(皇帝)代替三代时的“王”,成为最高政治权力拥有者的称号。

19.清朝为防止皇子争储带来的政治动荡,(雍正)皇帝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20.清朝预立太子的制度开始于(康熙)时期。

21.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世袭制)。

22.唐朝自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时有发生,有唐一

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共二十一帝,其中,以嫡长子即位的有(1 )人。

2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但是皇位继承上却非常混乱,大多伴随政变或其他形式的暴力。(唐太宗)开启了以政变夺取皇位的先例。

24.(皇位继承)是延续专制皇统“家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25.汉高祖二年,立刘盈为太子,以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负责其教育。从此,(太子预立)制度称为定制。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26.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以(两汉)时期最为严重。汉高祖死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开外戚干政先河。

27.唐代,女官制度更加完备,设有宫官(六尚),即尚官二人,尚仪二人,尚服二人,尚食二人,尚寝二人,尚功二人。仿照外朝六部二十四司设置。

28.明代四大权宦之一的(魏忠贤),是熹宗时期的司礼监太监,他大权独揽,将明代宦官干政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9.唐代宦官地位急剧上升是在(唐玄宗)皇帝时期,宦官高力士等皆宠信一时。

30.宦官在古籍中称寺人、宦者、中官、内侍、内官、阉人、内监等,唐代以后称太监。宦官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31.隋唐时期宦官机构称(内侍省)。

32.明朝内宫,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宦官组织系统,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有(24 )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在十万以上。

33.明朝英宗正统初年,司礼监太监(王振)利用了英宗的信任,排挤三杨,掌握了军政大权,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的先河。

34.清朝入关后,设置管理宦官的机构(敬事房),设总管、副总管等职。

35.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但最终没有阻止宦官干政在明代重演。明朝重用宦官始于(明成祖)时期。

36.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前者的首脑称“师”、“保”、或“卿士”。后者的首脑称(太宰)。

37.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晋代,侍中寺进而发展成为(门下省),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

38.武帝时,为了能直接控制和处理国家事务,开始提升内朝官的地位。西汉最重要的内朝官是(尚书)。

39.曹魏末年,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中书省则变成了出令机构,(中书令)成了真宰相。

40.不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门下省)都已成为参与决策的宰相机构,其长官侍中已成为宰相之一。

41.西汉自武帝起,开始有内外朝之分。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外朝相府转移到了内宫,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国家正式机构,逐渐退居到执行内廷决策的地位。

4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其中的“台阁”,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它的长官尚书令级别不高,终汉之世只是一千石,但掌握国家实权。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

43.战国时期,随着官僚制的建立,各国普遍实行(宰相)制度。只是称呼有所不同。

44.《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45.唐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并设吏房、枢机房、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