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教学计划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任洪生编写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前言............................................................................................................................................ .........1154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1154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1154 第一章国际政治经济学:历史、理论与方法 (1156)第一节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和历史背景.....................................................................1156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156 二、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分离.................................................................................................1156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回归. (1156)第二节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1157 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争论.................................................................................................1157 二、国家与市场的逻辑的出发点.........................................................................................1157 三、国际与市场的逻辑 (1157)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1157 五、国家和市场逻辑对立的结果.........................................................................................1157 第三节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1157)一、Problem-solving approach............................................................................................1157 二、Ideological analysis approach.........................................................................................1158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1158)四、研究方法.........................................................................................................................1158 思考题. (115)9 参考文献 (1159)第二章世界经济中的权力.................................................................................................................1160 第一节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1160 一、结构性权力与联系性权力的概念.................................................................................1160 二、结构性权力的四个来源.................................................................................................1160 第二节世界经济中的权力结构.................................................................................................1160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安全结构.....................................................................................1160 二、安全的含义.....................................................................................................................1160 三、安全结构.........................................................................................................................1160 四、生产结构.........................................................................................................................1161 五、金融结构.........................................................................................................................1161 六、知识结构.........................................................................................................................1161 第三节世界经济中的次级权力结构.........................................................................................1161 一、运输体系:海运和空运.................................................................................................1161 二、贸易 (1161)三、能源 (1161)四、福利 (1162)思考题 (116)2 参考文献 (1162)第三章古典重商主义 (1163)1148 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一节重商主义的历史.............................................................................................................1163 一、古典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1163 二、重商主义时代.................................................................................................................1163 第二节重商主义的表现.............................................................................................................1163 一、地理扩张。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原因、过程及研究方法;理解国际政治学是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的发展过程,理解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掌握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第二节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二、二、方法论概述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跨国主义、建构主义三个主要学派的发展过程;理解和掌握现实主义、跨国主义、建构主义学说对于国际关系研究主题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一、一、古典现实主义二、二、新现实主义三、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新发展四、四、对现实主义的批评第二节跨国主义一、一、理想主义二、二、新自由主义三、三、民主和平论四、四、对跨国主义范式的批评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一、世界体系理论二、二、规范理论三、三、女性主义理论四、四、批判理论五、五、历史社会学六、六、后现代主义七、七、建构主义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关系行为体的一般特征,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理解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类型及所具有的特点,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掌握主权国家的含义,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第一节国家行为体一、一、主权的概念二、二、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三、三、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体一、一、政府间组织二、二、国际非政府组织三、三、跨国公司四、四、其他行为体第三节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第四章国际体系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体系架构的主要理论形成过程及社会建构理论观点;理解掌握国际权力结构与国际合作体制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一、一、权力的概念二、二、影响权力的因素三、三、国际权力结构第二节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一、一、国际合作的概念二、二、国际体制第三节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第四节应怎样看待国际体系?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安全概念的内涵;理解现代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出发点和战略选择;掌握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安全战略观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国际政治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限选课程。
是本、专科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学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目的、国际政治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理解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政治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选择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而努力,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打下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我们在已学习过《政治学原理》的基础上,再学习本课,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与行政管理学同属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我们在学习国际政治理论的同时能够了解许多国家的对外政策,这些都是国家对内政策的延续,即一国立法机关,政府行政机关的延续。
所以它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所必需学习和掌握的课程。
三、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既要简单又要系统,重在联系当前国际的实际,阐明基本概念、一般理论和研究目的、意义。
2、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对个案的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3、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我国与别国的对外政策,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与支持。
四、四、教学方法与形式1、1、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条件,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2P课件,CAI课件,网上课堂等。
2、2、面授、辅导侧重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3、3、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主要运用案例导入、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4、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学习期间安排和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创新研究。
5、5、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运用好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授课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国际政治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际政治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206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分析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能力,并能胜任本学科政策问题调查研究,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身心健康,具有高校教学和研究以及涉外部门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一)欧洲政治(二)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三)国际政治理论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要求前2个学期修满学分,后2-4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30学分;其中必修17学分,选修13学分。
五、课程设置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8学分;前沿讲座2学分。
为促进本专业硕士生关心和了解本学科及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问题,提高其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能力,要求每位硕士生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班的次数不少于10次,其中本人主讲不少于2次。
主讲者要求写出讲稿,且要内容充实,有个人见解,能反映学术发展的态势;参与学术讲座者也应提出书面意见。
硕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情况,由指导教师和本研究所的老师共同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
2、选修课需选修13分,本专业课程设置表中的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其中跨一级学科课程(计算机应用、第二外国语)不少于1门2学分。
原则上,选修课的最低开课人数为5人。
3、补修课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课程2门,成绩计入本人档案,但不计学分。
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在通过补修的课程后,可以免修要求的跨学科选修课程。
六、中期筛选结合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对硕士生进行一次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合格者方可进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阶段;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具体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30学分才准许撰写毕业论文。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学习指南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学习指南一、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有关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中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
通过教学力求使学生能做到:1、掌握有关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走向和目前的状况,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
2、清醒地认识国际关系中的力量结构和矛盾构成,认识大国和大国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搞清影响和制约国际关系的各种因素。
3、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重点与难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
正确认识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政治新格局。
第二章战后美国重点与难点:美利坚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内涵、特点。
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轨迹及其全球战略的演变。
第三章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重点与难点:日本迈向政治大国的基本走势。
正确看待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第四章一体化的欧洲重点与难点: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一体化的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转型中的俄罗斯与东欧重点与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东转型的经验和教训。
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迁。
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重点与难点: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的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重点与难点: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央党校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教学计划
中央党校2011 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教学计划(2012年6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地讲授和教学,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发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各种理论观点和重大国际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高研究和撰述能力,为进一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时间2012 年9-12 月。
三、教学方法讲授与读书自学相结合,并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课,试卷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考勤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课堂讨论成绩占20%。
六、参考书目(一)教材1. 门洪华主编:《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版社2011 年版(二)参考书目2. 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第二版),南京大学版社2008 年版3.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 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上海人民版社2003 年版5. 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一一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版社2003年版6. 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7. John Ravenhill,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8. 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9.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2012 年6 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2011 级硕士、2012 级博士研究生《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合作》教学计划(必修)(2012 年7 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东北亚是中国安全的北门户,对中国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课程通常包括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制度、国际组织与合作、外交政策分析、冲突与合作、安全研究等。
此外,还可能涉及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政治的各个方面。
2. 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通常会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实践调研、模拟联合国等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术研究: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
因此,培养方案通常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学术论文或项目,以便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学术交流:为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方案通常会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此外,学校还可能提供一定的奖学金支持,帮助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短期访学或联合培养。
5. 毕业要求: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学分要求,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此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如英语),以便在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和合作。
总之,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国际政治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国际视野。
国际关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
国际关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一、引言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级人才,大学正常规划国际关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
本文将详细论述该课程的教学主题、活动安排以及教材使用。
二、教学主题1.国际关系理论与分析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的基础,并对研究生的理论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课程将涵盖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经典理论,并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和理论创新。
2.国际安全与冲突解决国际安全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不同冲突类型及其解决办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热点。
教学计划将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组织、多边主义等相关议题,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三、活动安排1.学术研讨会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学生可以以研究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从专家教授的反馈中获得提升和启发。
2.实地考察为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安排每学年一次的实地考察活动。
学生将前往国内外重要机构和组织,与专业人士交流,深入了解国际事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研究生论坛定期举办研究生论坛,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学生可结合自身研究兴趣,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小组讨论、报告演讲等形式,培养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教材使用1.教材选择结合国内外顶尖高校的教材选用,以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完整性。
国内经典教材如《国际关系学导论》、《国际政治学》等,与国际知名教材如《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等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
2.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学生提供更直观、实用的教学内容。
案例涵盖国际冲突、国际组织运作、政治经济等领域,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学术文献阅读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术文献,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外交学(国际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交学(国际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30208)所属学科门类:法学所属一级学科:政治学所属培养单位:国际商学院学科专业简介:依托我校国际政治、国别经济、区域研究的丰富学术资源,发挥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研究交叉融合优势,国际经济研究方向重点关注世界经济理论及发展,考察世界范围内贸易、金融、投资等活动的发展规律、内在机制和推动因素,结合特定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开展深入的国别经济研究,并侧重研究国家间政策协调、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经济组织运作、中国与主要大国间经济政治关系等前沿问题。
一、培养目标1、掌握外交学科经典的专业文献、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2、注重将外交学、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与北外的语言文化学科优势相结合;3、具有学术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4、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5、能用外国语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口语和书面语应用能力。
二、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方向: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政治学、经济学理论功底,又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深入掌握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原理、世界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基本规则和惯例,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知识从事国际贸易、金融、投资以及跨国经营活动,适合在国家机关、跨国企业、金融机构、驻外组织等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式实行导师及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
导师既要在科研方法、学术规范、学科前沿等方面对研究生予以引导和指导,也要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给予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国际合作平台提供的双学位、联合培养、短期交流、海外实习项目,实现国际化培养目标。
四、学习年限3年。
学习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如提前修满所规定的全部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低于90分,学位课程平均成绩为85分以上并获得论文撰写资格,可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研究生须在开题报告通过后,经导师推荐,培养单位书面同意,于拟提前毕业时间前6个月报研究生院审核,经主管校领导批准,可提前撰写毕业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准予提前毕业。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8
1
必修
065113001
高级英语(托福)
是
36
2
按照英语分级教学执行。
065113002
高级英语(雅思)
是
36
2
065113003
英语口语
是
54
3
065113004
学术论文写作
是
36
2
065113005
西方社会文化概览
是
36
2
065113006
英语演讲训练
是
36
2
0651120011
第一外国语(英语)(1)
是
72
2
06511200x1
第一外国语(小语种)(1)
是
72
2
小语种必修
06511200x2
第一外国语(小语种)(2)
是
72
2
学科通开课
073212007
政治学理论专题研究
是
54
3
必修
0732120012
国际关系理论专题研究
是
54
3
073212009
当代世界政治思潮专题研究
是
54
3
0732120010
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是否学位课
学时
学分
备注
研究生课程
公共课
073112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是
36
2
必修
064112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1版)
是
18
1
指选,二选一
064112003
国际政治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际政治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博学、求实、创新”,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较好地掌握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及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其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一般应达到6级或相当于6级水平,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考察和调研,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高尚的学术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品德素养,系统掌握国际政治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国际问题研究能力和实际涉外交流能力的专门人材。
具体研究方向:1、大国关系研究2、政党政治研究3、国际组织研究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弹性学制,一般为3年。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总学分不少于34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具体课程结构及学分配置如下:1、学位课程(不少于20学分)①公共课程:4门,共8学分;②学位基础课程:1门,共3学分;③学位专业课程:3门,每门3学分,共9学分。
2、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0学分)①专业选修课程: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6学分;②跨专业选修课程: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2学分;③公共选修课程:每门2学分,至少修满2学分。
外交学院研究生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计划
外交学院研究生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计划《求学·考研》2012-5-23前言对于考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的同学,专业课一为理论,包括政治学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专业课二为国际关系史,指定的参考书是四本,分别为唐晓、杨帆主编的《政治科学基础》、秦亚青老师编写《权力·制度·文化》以及肖月、朱立群主编的《简明国际关系史》。
总的来说,参考书不多,而且考试的内容基本不会超出这基本参考书的内容,但是因为部分考试题目涉及的内容很细致,所以在看书的时候要关注细节,并且阅读其他的书作为辅助。
第一遍的时候把握整体结构,第二遍以后开始仔细整理,是结构充实。
最重要的一点:自信。
外交学院的考试中规中矩,好好复习就一定有好的结果。
一、专业信息介绍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学校简介外交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创建于1955年9月,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成立的。
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曾长期兼任外交学院院长,现任院长是中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进军。
外交学院现有职工4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70余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4.6%,讲师约占45.2%。
此外还聘请了40多位资深高级外交官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同时聘请20余位相关专业的外国专家和教师。
外交学院的学生素质一直居于全国一流,其高考招生门槛之高在很多省份超过北大清华。
男女生比例大约为一比一,且招生并不设所谓的身高或政治背景的限制。
学院培养出的学生以儒雅风度,深刻活跃为特点。
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很好,而且就业方向广泛,进入外交部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
学校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是汲取知识和做学问的良好场所。
具体专业国际关系专业属于国际关系研究所。
国际关系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和当代国际问题。
研究所在承担重大研究课题的同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30208)一、培养目标(一)二级学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治学态度严谨,具有坚实的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好地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高水平人才。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熟练掌握外交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对国际政治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有独立分析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性,并有一定的创见以及深度和广度。
能够很好地胜任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和跨国组织从事教学、科研、外事、管理以及其他与本学科相关的工作。
(二)三级学科具体培养目标外交学专业(国际经济方向)重在培养具有一流的英语水平和扎实的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法等方面的理论功底,深入掌握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国际经济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基本规则和惯例,以及通行的国际经济法律规范的国际经济、国际关系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学习年限学制两年半,其中前四个学期用于课程学习,第四个学期开始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撰写论文,要求在第五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本专业同时实行一定程度的弹性学分制。
如提前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专业成绩优秀,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可按程序申请提前进行论文答辩、提前毕业。
没有按期完成论文写作或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可适当延后毕业,延长时间统招研究生生一般不超过半年,在职研究生一般不超过一年。
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一)学分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应修满学位公共课、通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不低于34学分。
其中1.学位公共课:7学分(政治3学分;外语4学分)符合下列条件者,可免修、免考相应外国语或第二外国语并记入学分:(1)已取得国家承认的外语专业大专、本科毕业证书;(2)入学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国语(非外语类)或第二外国语(外语类)考试(试题难度参照专业外语四级水平),成绩合格;批准免修、免考的研究生可选修第二外国语(非外语类)、或第三外国语(外语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党校2011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教学计划(2012年6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地讲授和教学,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发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各种理论观点和重大国际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高研究和撰述能力,为进一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时间2012年9-12月。
三、教学方法讲授与读书自学相结合,并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课,试卷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考勤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课堂讨论成绩占20%。
六、参考书目(一)教材1.门洪华主编:《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版社2011年版(二)参考书目2.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第二版),南京大学版社2008年版3.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上海人民版社2003年版5.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版社2003年版6.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John Ravenhill,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8.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9.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2011级硕士、2012级博士研究生《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合作》教学计划(必修)(2012年7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东北亚是中国安全的北门户,对中国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东北亚是世界主要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的汇聚点,东北亚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一,战略目标各异,历史和现实矛盾复杂。
尤其是,东北亚安全问题复杂,朝鲜半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朝核问题解决进程一波三折,韩日领土争端等时隐时现,不仅影响世界的整体安全,也导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滞后于其他地区。
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合作事关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景,有必要加强研究和教学。
本课程的要求是,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东北亚安全和经济形势,包括历史纷争、当前现状和未来合作前景,加强对相关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朝鲜的研究,了解中国对东北亚合作的战略,系统掌握分析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的基本方法,为深入研究国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时间2012年9-12月。
三.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题讨论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研究生能够结合教师讲课内容阅读相关著述,撰写读书笔记、学术论文。
四.教学内容具体安排见课表。
五.考核方式考核由平时考勤和期末作业组成。
每位研究生撰写一篇5000字以上、基本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由负责教师评定成绩。
2012年11月上旬,研究生与课程负责教师商定期末论文的题目,2013年1月15日为提交期末作业的最后期限。
六.参考书目1. 黄枝连:《亚洲的华夷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 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 金熙德主编:《中国的东北亚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4. 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5. 唐世平:《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6. 阎学通、金德湘主编:《东亚和平与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7. 朴键一主编:《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8. 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9. John Ikenberry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Asia-Pacifi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10. Samuel S. Kim, e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Northeast Asia,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3.注:由授课教师进一步指定相关授课内容的参考书目。
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央党校2012级博士、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2012年7月)中央党校2011级国际政治、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组织研究》教学计划(2012年6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国际组织是当代国际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当前,上至国际空间,下至海洋床底,中至日常生活,国际组织的身影无处不在。
当今世界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既给国家带来了机遇,也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国际间相互依赖与国家利益的重合,导致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而经由国际组织这一形式可以大大加强国际合作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并为成员国服务。
另一方面,国际组织不仅代表着国际利益的叠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利益乃至部分国家管理权限的让渡。
但是,各国并非因此停止参与、完善和创立国际组织的脚步,在政府范围之外的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更是引人注目。
国际组织成为中国越来越关注的领域,尤其是随着多边主义在中国国际战略中地位的提升,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成为中国既定的战略选择。
本课程的要求是,全面把握国际组织的发展进程,深入了解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功能性国际组织等的创立与演变,系统掌握国际组织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时间2012年9—11月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题讨论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研究生能够结合教师讲课内容阅读相关著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五、考核方式撰写论文六、参考书目(一)教材1、张贵洪主编:《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饶戈平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王杰等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参考书目1、翁明贤主编:《国际组织新论》,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5年版。
2、饶戈平主编:《国际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马克·威廉姆斯:《国际经济组织与第三世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安妮·玛丽·弗朗西斯科:《国际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成健等:《国际政府组织与中国外交战略》,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克拉托赫维尔、曼斯菲尔德主编:《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Samuel Bark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eories and Institu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10、V olker Rittberger et 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Polity, Politics and Polici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注:由授课教师进一步指定相关授课内容的参考书目。
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中央党校2011级国政、国关、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计划(2012年6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基础英文教材和英美国家的若干前沿专著,能够熟练运用英文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并能够对专业问题进行英语研讨和小论文写作。
二、教学时间2012年9月-12月三、教学方法教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和翻译本专业英文资料的技能。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五、考核方式开卷考试,以中译英和英译中两种方式进行,要求当场完成,以百分计。
六、阅读书目1. Marc A. Genest,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 James E. Dougherty,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3.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中央党校2011级国际政治、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战略思想专题研究》教学计划(2012年6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以国际战略思想为经、国际战略问题为纬,多角度剖析国际战略思想的来龙去脉,系统讲解不同领域重大战略问题的相关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国际战略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国际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时间2012年9—12月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要求研究生上课之前认真阅读指定资料,由授课教师课前指定每一讲课堂讨论的主要发言人,要求研究生结合教师讲课内容阅读原著,积极参与讨论,撰写读书笔记、学术论文。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五、考核方式撰写论文。
六、参考书目1、王家福、徐萍:《国际战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钮先钟主编:《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李景治等:《国际战略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康绍邦、宫力等:《国际战略新论》,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5、李际均:《论战略》,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6、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倪建民、陈子舜:《中国国际战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John Baylis et al, Strateg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注:在授课过程中,负责教师将指定每一讲的具体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