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植物共124页

合集下载

古生物学-植物

古生物学-植物

高等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 2、茎的分枝 • 分枝方式:
二歧式、不等二歧式、二歧合轴式、侧出式
高等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 3、茎的解剖 • 松茎的横切面: • 皮部——表皮层和木栓层 • 基本组织——皮层、髓和射髓 • 维管系统(中柱)——韧皮部和木质部
高等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高等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物参与沉积形成的叠层石(Stromatolith)。 • 叠层是的基本结构单元为基本层(生长层), • 叠层石产于太古代,元古代达极盛,随后渐
渐衰退。
蓝藻植物门——叠层石
硅藻植物门 Bacillariophta
• 硅藻是单细胞藻类,分裂繁殖。个体微小, 常呈群体广布于海水、淡水和半咸水中;
• 单个硅藻的结构具上下两个壳瓣,如同肥 皂盒状;
高等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 2、叶的形状 • 叶的整体轮廓、 • 叶的顶端、 • 叶的基部、 • 叶的边缘
• 古植物是划分、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古气候 和植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
• 各类古植物本身亦参与了成矿、成岩作用,如: 礁灰岩、硅藻土、石油、煤、沉积型铁矿。
分类与命名 Classification and nomination
• 古植物学中较多的使用形态分类和形态属, 命名方式与现代植物不同,原因是:
• 1、原生中柱 • 2、星状中柱 • 3、编织中柱 • 4、外韧管状中柱 • 5、具节中柱 • 6、双韧管状中柱 • 7、网状中柱 • 8、真正中柱 • 9、散束中柱
高等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二、叶的形态和结构 • 叶是高等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 • 数量多,表面具角质层; • 叶的形状和叶脉的多样性最能反映植物

古生物学课件

古生物学课件

有孔虫的世代交替示意图
4、有孔虫壳的双形现象
无性世代所产生的壳(配子母体的壳),其初房 大,壳室少,个体小—微球型壳 有性世代所产生的壳(裂殖体的壳),其初房小 ,壳室多,个体大—显球型壳 显球型个体行有性生殖,产生微球型个体 微球型个体行无性生殖,产生显球型个体 双形现象—同一种由于世代交替,产生了两种( 微球型、显球型)不同类型的壳
9、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续)
P1-2:壳体一般较大;纺锤状、圆柱状;旋壁蜂 巢层式;隔壁褶皱强烈;旋脊消失( Parafusulina) 另一部分隔壁平直;副隔壁及拟旋脊极盛 出现拟旋脊和列孔为中二叠世的蜓 P3:趋于衰退,个体小;旋壁二层式(致密层+ 透明层);隔壁褶皱强烈而规则;出现特殊形 状的蜓(Palaeofusulina, Codonofusiella) P33: 绝灭
2、蜓壳的基本特征
大小: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 达3-6cm 形态: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 透镜形
3、 蜓壳的形态
4、蜓壳的基本构造(1)
Fusulinina structure
初房与旋壁
初房:位于壳的中央,一般呈圆球形,最早形成 的房室 旋壁:虫体分泌的硬体,它围绕一假想轴增长, 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内部的房室
生态: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 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平静浅海中。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2 衰退 P3 灭绝 P末
9、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
C13 :始现;个体小;透镜状,圆盘状(短 轴型);旋壁单层式及双层式;隔壁平直; 旋脊小(Eostaffella,Millerella) C21:个体稍大;近方形,纺锤形;旋壁三层 式、四层式;隔壁平直或两端褶皱(有的较 强烈);旋脊发育( Fusulinella,Profusulinella) C22:个体增大;旋壁出现蜂巢层;隔壁褶皱 趋于强烈;旋脊发育(Triticites )

古生物学课件1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生物学系 童金南)

古生物学课件1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生物学系 童金南)

z 卵内充满羊水,还有提供营养的卵黄和容纳排泄物 的尿囊
它是动物征服陆地、在陆上繁殖的重大进步
36
TongJN
23
脊椎动物
z 爬行纲(Reptilia)
z 头骨高,骨片减少,具一个枕髁,具颞颥孔 颞颥孔:位于眼眶之后,为颌肌附着处,有4种类型:1-
无孔型、2-下孔型、3-调孔型、4-双孔型
36
TongJN
36
TongJN
20
脊椎动物
z 四足动物的起源
z 可能是由鱼形动物中的总鳍鱼类演化而来: 总鳍鱼类中有一类具内鼻孔及肉质偶鳍,能够在环境多变的 淡水水域中生活。
z 但也有人认为肺鱼类可能是有尾两栖类的祖先
36
TongJN
21
脊椎动物
z 两栖动物的进化意义
z 脊椎动物首次成功登上陆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 的一件大事,为全面征服陆地打下了重要基础。
禄丰龙Lufengasaurus
Tsintaosaurus
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36
蜥臀目
TongJN
鸟臀目
27
脊椎动物
z 鸟纲(Aves)
z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
z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 的依赖性
z 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轻巧, 髓腔大
z 恒温、胎生、哺乳
z T3-Rec.
36
TongJN
30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z 哺乳动物的牙齿(异型齿)
z 门齿:切割食物 z 犬齿:撕裂食物 z 颊齿(前臼齿、臼齿):咬、压、切、磨等功能
z 爬行类的牙齿一般都是形态相似的圆锥形,为同型齿。 z 牙齿着生于颌骨的方式:

古生物学1

古生物学1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的概述古生物学是研究过去生命的学科,即研究地球上早期生命及其演化的学科。

已知的生命始于约35亿年前,而第一个复杂生命形式——蓝藻仅有22亿年的历史,便比普遍的小单细胞早了13亿年。

古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历程,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演化过程,探究生命和星球之间的关系,揭示生命体系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从而推断出地球上生命的未来走向。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这是指游离于地层中的存在于地球上,经过埋藏和固结后的形成的化石。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基础材料,它们是完整或部分保存下来的生命形式痕迹,包括晶体化的骨骼、牙齿、鳞片、孢子、胚胎、种子或其他生物的遗物。

化石被分为完整化石和碎片化石,其中完整化石指的是保存完整的化石,如恐龙化石,而碎片化石指的是仅保存化石碎片或痕迹,如化石化虫洞。

古生物学的分类古生物学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按照地质年代的不同,古生物学可以分为古生物学、中生物学和新生物学;按照研究领域的不同,古生物学可以分为植物古生物学、动物古生物学、微生物古生物学、化石学、比较解剖学和生物地理学等。

植物古生物学:研究过去地球上出现的植物群落,如陆地上的森林、草原等,以及这些植物群落的起源、分布、演化过程和相互关系。

动物古生物学:研究过去地球上出现的动物群落,如史前海洋生物、恐龙时代的巨兽、以及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

微生物古生物学:研究化石中保存有微生物遗物的地质时期和微生物的演化过程。

化石学:是古生物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化石的形成、保存和分类,以及它们对生态、生物地理和进化等问题的启示。

比较解剖学:研究各种生物形态上的异同,帮助解决生物进化的难题。

生物地理学:研究过去的生物分布,以及生物与地理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古生物学的应用古生物学的应用基于两个基本原理,即地层原理和生物演化原理。

地层原理是根据岩石的年代、岩性、变化及其分布情况,和化石群、化石形态、分布及异同等进行推论。

古生物学——第七章古植物

古生物学——第七章古植物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一节 概述
古植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界的科学
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是:
营养方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 物,为自养生物; 动物为异养 生物
生活方式:植物为固着型,动物大多为 活动型
生长方式不同:动物生长的一定阶段就 不再生长 , 而植物一直长到死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一节 概述
植物发育所经历的过程:低等—高等(单细胞—多细胞叶状体 —高等 植物(根茎叶的分化))
Sycidium
Trochiliscus
Tectochara
左-直立轮藻;中-右旋轮藻;右-左旋轮藻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三节 高等植物
一、一般特征
多细胞 一般有根、茎、叶和繁殖器官等部分的分化,形体
结构复杂 具输导作用的维管束 主要为维管植物,适于陆地生活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三节 高等植物
二、结构特征
高等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部分组成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1、叠层石: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是由藻类(以蓝藻为主) 捕获和粘结沉积颗粒而形成层状的(一层叠一层 或一层套一层)生物沉积构造
第七章 古植物
第二节 低等植物
三、叠层石 2、形态:基本层上下叠合或套合的柱状体或层状体
基本层(生长层):由亮色层(微粒层)和暗色 层(有机质层)组成
第七章 古植物
三、叠层石
第二节 低等植物
4、柱体侧部特征 由基本层在柱体侧部的不同变化形成体壁和各种体饰
B 叠层石柱体的体饰:刺、环檐、环脊、瘤、连接桥等
刺:基本层边缘在局部地方伸出或 悬挂于柱体外侧
环檐:一个或相邻几个基本层环绕 柱体一圈或半圈的檐状突起

第九章-古植物学

第九章-古植物学

第九章古植物学一、古植物概述二、低等植物和分类三、高等植物和分类四、植物演化的主要阶段一、古植物概述古植物学时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界的科学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是自养光合作用具维管系统的植物界出现于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它使得生物的生态领域真正从水域扩展到陆地,开始了陆地生物的演化阶段,使大地披上绿装•多细胞,形态结构复杂•一般有根、茎、叶和生殖器官等部分的分化•具有输导作用的维管系统,始于陆地生活•古植物是划分及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古气候和植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古植物本身亦参与成矿、成岩作用,是各地史时期煤层的物质基础一、概述植物的食性分类:自养生活:从大气及土壤吸取无机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制成养料以养自己。

异氧生活:有一些低等植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以有机物为食。

按结构构造复杂程度分两大类:高等植物:根、茎、叶、繁殖器官大都能分别保存为化石。

低等植物:没有分化出真正的根、茎、叶。

二、低等植物低等植物: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没有分化出真正的根、茎、叶。

分类: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地衣等。

(一)细菌类细菌类是无细胞核的原始的单细胞植物,属无核生物。

个体极微小。

(二)藻类藻类植物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分类:藻类植物可分为十一个门类:蓝藻、金藻、甲藻、绿藻,黄藻、硅藻、褐藻、裸藻、红藻和轮藻等类别。

1、蓝藻类蓝藻类具藻蓝素和叶绿素,为无明显细胞核的单细胞藻类植物,属原核生物。

2、硅藻类细胞壁含二氧化硅,形成坚固的壳。

硅藻死后,其硅质壳瓣大量堆积成硅藻土。

3、轮藻类轮藻是一类多细胞的藻类,形态有类似根、茎,叶的分化。

轮藻有性生殖,多数为雄雌同株。

雌性繁殖器官叫藏卵器,雄性繁殖器官叫藏精器,均着于枝的节部。

保存为化石的常是藏卵器的一部分。

轮藻自晚志留世出现,延续至今。

3、叠层石(Stromatolites)(1)叠层石:曾被看作是生物或非生物成因的层纹构造,是具有叠状层的藻类沉积结构物。

(2)叠层石的成因:叠层石形成:A)具粘液质的藻类,主要为蓝藻。

古生物学课件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生物学系+...

古生物学课件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生物学系+...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62
TongJN
1
古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classification)
根据一定的原则 将生物归并 成不同的类群,并作不同等级 的系统排列 自然分类:按照生物亲缘关系所作的分类 人为分类:按照生物之间形态上的表面相似性所作的分类 分类学(taxonomy):研究生物分类所ongJN
维管植物
31
蕨类植物
62
TongJN
32
植物界(Plantae)
植物是适应于陆地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 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包括4大类: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62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TongJN
维管植物
33
裸子植物
62
TongJN
34
植物界(Plantae)
62 TongJN 28
植物界(Plantae)
植物是适应于陆地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 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包括4大类: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62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TongJN
维管植物
29
苔藓植物
62
TongJN
30
植物界(Plantae)
植物是适应于陆地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 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包括4大类: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62 TongJN 6
古生物的命名
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要给予科学的名称
学名scientific name
根据国际动物和植物命名法规及有 关规定,为某一类生物(含古生物)建 立的科学名称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和拉丁化文字表示
62 TongJN 7
拉丁文字母及发音

11 古植物学(Paleobotany)PPT演示课件

11 古植物学(Paleobotany)PPT演示课件
层最为重要 • 古环境--古植物是划分、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
古气候和植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 • 矿产方面--古植物本身参与成矿如石油、油页岩、
煤等,各种藻类亦可以形成礁、藻煤、硅藻土等。
2019/11/6

3
第二节 低等植物
1 特征
(1)单细胞或多细胞
(2)无根、茎、叶的分化,为简单的丝状体或片状体
有草本,Rec.只有木贼
(Equisetum)一属
2019/11/6
33 古
第四节 蕨类植物
3 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
• 茎单轴式分枝
• 茎分为节和节间,节间 上有纵脊和纵沟,枝和 叶自节部长出
• 单叶、轮生
• 化石为茎及髓模化石以 及轮生的叶化石
• D1 -Rec., C-P全盛,Mz后 只有草本,Rec.只有木贼 (Equisetum)一属
1根 • 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支持、固着植物体 • 形态:与环境密切相关:
旱生植物:根系扎入深层或膨大? 潮湿区植物:根系较浅、水平伸展
2019/11/6

13
气候?
2019/11/6

14
第三节 高等植物
2茎
• 功能:输送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支持树冠、
分枝并形成大量叶, 以制造食物。
• 分类:质地--木本、草本
2019/11/6

8
第二节 低等植物
叠层石
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
• 层状、深-浅色(有机与 无机)层相间(春天生 长富有机质-色深暗,夏 天无机质多-色浅亮)
• 由蓝绿藻和绿藻与沉积
物组成互层
• 有地层意义,也有指相 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2019/11/6古

第11章 古植物学

第11章 古植物学

三、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 高等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 有发育良好的繁殖器官 • 有发育的维管束
三、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根
根的形态 • 变化大 根化石的意义 • 具较好的环境意义
• 旱生区的深而膨大
• 潮湿区的浅而细小 • 在形态上有主根和须 根之分
• 一般不具有时代意义
三、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茎
长阔近等
阔卵形
长大于阔 1~1.5倍
长大于阔 3~4倍
长大于阔 5倍以上
卵形
披针形
针形
剑 形 倒阔卵形 倒卵形 倒披针形
最宽处 近叶的 顶 部
三、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叶
叶的形态-叶缘 具叶外缘的完整程度有:锯齿、波状直至全裂等
三、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叶
叶尖:尖、圆、截等 叶基:楔、心、圆等
石松纲 • 二歧式分枝 • 单叶单脉,针形 • 螺旋着生 • 叶脱落后留下的印痕 (叶座)及排列方式式 鉴定的主要特征 • 时代:以石炭纪为主
2、蕨类植物各纲主要特征
叶座 • 鳞木叶的基部膨大, 脱落后留在茎表面 上的痕迹 • 在茎上螺旋状排列
2、蕨类植物各纲主要特征
节蕨纲 • 木或草本,单轴式分 枝 • 明显的分为节和节间 • 叶着生于节处,单叶, 轮生 • 以C-P为主
生活方式
• 自养--光合作用--藻类
和藻类
• 一个细胞组成或许
• 异养--吸取其他植物--菌类
• 共生--以上两类相互依存
多细胞组成的群体
孢子植物(隐花植物)——低等植物 裸藻门 绿藻门 轮藻门 金藻门 甲藻门 藻类植物 褐藻门 红藻门 蓝藻门-最古老化石 菌类植物——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 地衣门

古生物学3

古生物学3

四射珊瑚亚纲:单体或复体,隔壁
数一般为四的倍数
O2-P
六射珊瑚亚纲:隔壁数一般为六的
倍数,在6个部位生长
T2-R


虫 纲
八射珊瑚亚纲:触手8个,隔壁羽
状排列
THale Waihona Puke R横板珊瑚亚纲:复体,隔壁发育弱,
横板特别发育
C-T
三、四射珊瑚亚纲 (Tetracoralla)
•四射珊瑚是一类海生底栖固着型动物。多适应于温暖、清洁、光 线氧气充足的正常浅海。 •有单体,又有群体,后者可形成大型礁体,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 •身体两侧对称,外壁表面常具有纵脊和横向生长的纹饰,故其又 名皱壁珊瑚(Rugosa) •出现的时代:O2~P,是珊瑚化石中最常见的一类
2、内部构造
(1)纵列构造:隔壁
四 射 珊 瑚 的 个 体 发 育 及 隔 壁 构 造 的 形 成
(2)横向构造:横板
(3)边缘构造:鳞板、泡沫板
(4)轴部构造:中轴、中柱


中轴:对隔壁或一级隔壁延伸至中央加厚形成,实心


中柱:由中板、幅板、内斜板组成
3. 骨骼构造组合类型
依据横向构造、边缘构造和轴部构造的自然组合特征来分,由简 单到复杂可分四类
第一节 概述 一、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两种体型
一、腔肠动物分类
腔肠动物门根据刺细胞的有无,分刺胞亚门和无刺胞亚门。无刺胞亚门都为现 代生物。刺胞亚门分四纲:原水母纲、钵水母纲、水螅纲和珊瑚纲,其中珊瑚纲和 水螅纲(层孔虫目)保存有大量化石。
•腔肠动物主要门类及生存时代
•腔肠动物主要门类及生存时代
水螅纲 钵水母纲
珊瑚纲

古植物学Paleobotany

古植物学Paleobotany

叶是高等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叶数量多,表面有角质层保护,被掩埋后保存的机会最多,叶的形状和叶脉的多样性最能反映各植物的特征。
叶的组成:
叶柄——枝状,叶片与枝条的连接部分。没有叶柄的称为无柄叶
叶的组成和叶序:
叶片——叶的片状部分,一般垂直阳光伸展
叶鞘——有的叶基部相连形成包围茎节上的叶鞘
平行脉——叶脉只在基部分叉,甚至叶面彼此平行
弧形脉——叶脉自基部伸出后,平行叶缘至叶顶端汇合
03
04
05
06
01
02
01
02
03
04
05
06
叶脉的分叉形式反映了植物进化的规律:
01
没有叶脉-单脉-扇状脉-羽状脉-网状脉
02
单网脉-重网脉
03
营养繁殖
1
有植物的一部分再生形成新的植物体。如扦插土豆块茎芽的分殖等。
石松植物的茎二歧式分枝。单叶,小而密布于枝,呈螺旋状排列,单脉。孢子囊单个着生于孢子叶的叶腋或叶的上表面近基部处。
01
叶座——石松植物化石最常见的是叶的基部膨大,脱落后在茎、枝表面留下的印痕称叶座
02
例如晚古生代最发育的鳞木,其叶座结构最典型。鳞木叶座螺旋形排列。
03
A
叶痕——叶座上部心形或菱形、微凸、呈低锥形的部分称为叶痕,为叶基部脱落留下的痕迹。
生态:真正脱离了潮湿环境
01
大型叶:
02
种子蕨——类似于真蕨,生活在潮湿地带,为多次羽状复叶
03
苏铁类——叶厚,革质。是热带、亚热带干旱区的常绿植物。一次羽状复叶
04
小型叶:
05
如松柏类,常绿植物,叶小型。广泛分布于温带和寒带,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4古生物高等植物资料

4古生物高等植物资料

57
42
2)石松植物门 (Lycophyta)
(1) 一般特征:
有乔木、灌木或草本 有根、茎、叶的分化 茎直立,二歧式分枝
57
43
一般特征(续)
单叶、针形或披针形或线形, 小而密布于枝,呈螺旋生
单脉
D1-Rec,C极盛、造煤,P 后开始衰退,Rec.仅剩少量 草本 但常见化石是叶座
57
44
鳞 木 植 物
由于经过几次羽状分裂后蕨 叶通常较大,在化石中往往 保存不完整,只是其一部分, 所以记述时就从最后分裂的 羽片往回数,再加“末”字 来表示
57
59
(2)蕨叶的结构(续)
小羽片:长在末次羽轴上的羽 状裂片
末次羽片:最后一次羽状分裂 形成的羽片。由小羽片和 末次羽轴组成
末二次羽片=末二次羽轴+末次
羽片
57
8
单轴分枝

顶芽不断向上生长,成为粗壮主干,各
级分枝由下向上依次细短,树冠呈尖塔形。
多见于裸子植物,如松杉类的柏、杉、水杉、
银杉以及部分被子植物,如杨山毛榉等。
57
9
合轴分枝
茎在生长中,顶芽生长迟缓,或者很早枯萎, 或者为花芽,顶芽下面的腋芽迅速开展,代替顶芽 的作用,如此反复交替进行,成为主干。这种主干 是由许多腋芽发育的侧枝组成,称为合轴分枝。合 轴分枝的植株,树冠开阔,枝叶茂盛,有利接受充 分阳光,是一种较进化的分枝类型。大多见于被子 植物,如桃、李、苹果、马铃薯、番茄、无花果、 桉树等。
表皮—最外层,外
壁角质化或具角质

皮层—薄壁细胞组
成,司营养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输导组织,
维管束所在处
韧皮部:输送养

2019-4古生物=高等植物

2019-4古生物=高等植物

57
21
(3)叶的形状 (续)
叶的顶端:急尖、渐 尖、钝圆、凹缺、小 尖头、截形 叶的基部:楔形、心 形、偏斜、截形、下 延、圆形
57
22
(3)叶的形状(续)
叶的形状 叶的边缘:全缘、波状、 锯齿状、深裂
57
23
(4)叶脉
叶脉--叶片上的维管组织 脉序--叶脉在叶片中的排列方式
57
24
(4)叶脉的类型
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
•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门
• 其它还有苔藓植物门、前裸子植物门、买麻藤 植物门等
57
34
三)高等植物
4、蕨类植物(羊齿植物)
高等植物中较低等者,仅生活于潮湿地带,以孢子繁殖,多数 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
• 主要有4个门:
– 原蕨植物门
– 石松植物门
– 节蕨植物门
– 真蕨植物门
在温带或寒带地区,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次 生木质部具有年轮.
木本植物主干横断面上的同心轮纹。由于一年 内季候不同,由形成层活动所增生的木质部构造亦 有差别。春夏两季生长旺盛,细胞较大,木质较松 秋冬两季生长缓慢,细胞较小,木质较紧。这两层 木质部形成同心轮纹,根据轮纹,可推测树木年龄 故称年轮。
57
旱生植物:根系扎入深层或膨大 潮湿区:根系较浅、水平伸展
57
3
2)茎
功能:输送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 料;支持树冠、分枝并形成大量叶以 制造食物 分类:
质地: 木本—茎可次生增
粗,多年生 分乔木:高大有显著主干
灌木:无主干或主干不明显 藤本:攀援的木本植物 草本—茎一般不能次生增粗,草 质,生长季节末死亡
57
60
(2) 蕨叶的结构(续)

古生物地层学第四章植物界

古生物地层学第四章植物界

二、石松植物门(Lycophyta)
有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 茎:二歧式分枝。 叶:针形或披针形,多呈螺旋形排列。单脉,少 数为两条脉。具叶舌或无。
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腋或叶的腹面近叶腋处, 有的聚集成穗,形成孢子叶穗顶生枝端,孢子同型或 异型。
石松植物
Lepidodendron(鳞木)
孢。它们生存于早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分为
无脉树目、古羊齿目和瓢叶目。
第四节 裸子植物(Gymnosperms)
孢子: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密生在孢子体上。 小孢子(花粉粒)有的能萌发花粉管,由胚珠发育 成种子,胚珠裸露在大孢子叶上,形成的种子裸露 而无果实。 根: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多为单轴分枝的高大 乔木,具有强大的主根,枝条常有长枝与短枝之分。 叶:大型的羽状复叶、带状单叶和小型的针状、 鳞片状和扇状叶,在长枝上呈螺旋状排列,在短枝 上呈枝顶簇生。
第四章第三节 蕨类植物
地史分布: 出现:早泥盆世(D1) 繁盛:中、晚泥盆世(D2-3) 衰退:二叠纪后期(P3),中生代(Mz)以 来仅存少数属种。 意义:古生代的石松植物(主要是鳞木目) 生长在湿热的海滨低地或沼泽中,成为石炭纪的 重要造煤植物之一,现代石松植物都生长在温暖 潮湿的地区。
第四章第三节 蕨类植物
鳞木
科达
芦 木
第四章第三节 蕨类植物
一、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
植物体小而简单,多为草本,无根和叶。
茎:二歧式分枝,
地上直立茎: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刺状、鳞片状突起; 地下横卧根状茎:具假根,茎有原始维管束,为原生中柱。
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 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
图4-7 原蕨植物门化石代表 1-Rhynia major(大型瑞尼蕨), D1;2- Zosterophyllum (工蕨),植物体复原,D1; 3- Psilophyton (裸蕨),D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