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摘要:一、艺术定义与分类二、艺术发展概述三、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四、艺术鉴赏与批评五、艺术家与艺术流派六、艺术与社会文化正文:一、艺术定义与分类艺术是一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手段,表现人们对自然、社会、内心的感悟。
艺术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审美价值。
根据表现形式和媒介,艺术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
二、艺术发展概述艺术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均有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从古代到现代,艺术不断发展演变,成为反映人类历史、文化、思想的镜子。
艺术发展的驱动力包括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三、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主观能动性,将现实生活、内心情感和审美观念融合的过程。
艺术家需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敏感的心灵和扎实的技术功底。
审美心理是指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心理反应,包括共鸣、愉悦、思考等。
四、艺术鉴赏与批评艺术鉴赏是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鉴赏能力需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创作的评价与分析,有助于推动艺术发展和社会认知。
五、艺术家与艺术流派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他们以独特的才华和视角展现世界。
艺术流派是具有共同理念和风格的艺术群体的集合。
不同流派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六、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风貌、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
同时,艺术对个体和社会具有教育、陶冶和启示作用。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绪论~第3章)【圣才出品】
绪论1.《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作为学科的艺术理论或作为课程的《艺术概论》的特定研究对象是:(1)概括的说,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具体的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提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2.通读全书,简述本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答:(1)基本框架《艺术概论》前三章与后三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①第一部分包括本质论、门类论和发展论三章,可以看做是全书的总论,它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各门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外部建立起艺术的基本理论框架。
②第二部分包括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三章,它深入到艺术的本体,系统研究了创作主体、创作活动、创作成果以及创作后的艺术归属问题,揭示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
(2)主要内容《艺术概论》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二章艺术门类论、第三章艺术发展论、第四章艺术创作论、第五章艺术作品论、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3.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概论》?答:之所以要学习《艺术概论》,原因在于:(1)通过学习《艺术概论》把理论学习看作是学习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论是实践的产物,艺术理论则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艺术史说明,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音乐、舞蹈、工艺、建筑、洞窟壁画等。
但理论却晚于实践,只有当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时期,才有总结实践经验的艺术理论出现。
(2)通过学习《艺术概论》来将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创作实践的指导性原则①艺术理论一旦产生就会对艺术创作实践起指导作用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
艺术创作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如:艺术与现实的审美规律、主客观关系的规律、典型的规律、形象思维的规律、形式美的规律,以及继承、借鉴与创新的规律等。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原创版】
目录
1.艺术概论的定义与作用
2.王宏建的艺术理论观点
3.王宏建对艺术创作与审美的看法
4.王宏建的艺术批评观
5.总结
正文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现象、艺术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旨在揭示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
在众多艺术理论家中,王宏建的艺术理论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王宏建认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创造的结果。
他强调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揭示和批判。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判断力,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的作品。
王宏建对艺术创作与审美的看法颇具启发性。
他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艺术家需要通过观察、体验、想象和表现等环节,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构思物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应注重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勇于创新,力求突破。
而艺术审美则是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在艺术批评方面,王宏建主张批评家应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对
待艺术作品,既要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要关注作品的社会价值。
他强调批评家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特点和优缺点,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总之,王宏建的艺术理论观点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学术价值,为我们认识和把握艺术现象、艺术活动及其规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王宏建艺术概论第三章和第四章总结
第三章艺术发展论思考题1、为什么说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①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劳动创造了手,推动了语言的产生,推动了工具的制造。
人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啊,人类,只有你才有艺术”—席勒)②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当劳动的结果与预想的不一致时:劳动失败是精灵对人的惩罚,产生了图腾和巫术。
图腾崇拜是对主管万物的神及其所管辖的精灵的信仰,巫术是对图腾的信仰在实践中转变为仪式上的崇拜。
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巫术,种种因素的综合促成了原始艺术的发生。
当劳动的结果与预想的一致时:必然导致人的征服欲、改造欲、创造欲的发生。
征服自然的欲望满足,就引起了喜悦的情感,反转产生对自然界更强力的征服欲。
随着征服欲的发展,人们就产生了创作欲,利用艺术征服自然。
如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③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作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劳动先于审美,实用的观点先于审美的观点。
审美经历了三个阶段:仅实用性而无审美性—实用兼审美—仅审美性。
生产劳动实践是发展、变动的,被生产劳动所决定的观念也是发展变动的,因此人们的审美对象也是发展变动的,狩猎以动物为美,农耕以植物为美。
美感最终是人们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将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
所以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④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原因(以造型艺术为例:它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其题材是动物而非植物,是由狩猎生活所决定的。
以音乐、舞蹈、诗歌为例:音乐最初的特征是节奏而非旋律,因为任何民族最初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再者原始人的音乐多为舞蹈伴奏。
原始舞蹈中的模仿式舞蹈室对动物和人类动作的节奏的模仿,根源于狩猎生活,操练式舞蹈室祈祷、巫术的仪式,原始人依靠巫术舞蹈征服自然。
王宏建艺术概论3
艺术创作论●创作主体—艺术家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1.家庭环境,社会制度渗透下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2.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的熏陶和影响3.世界潮流和时代精神的影响二.艺术家的主体性(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所起的决定作品命运的作用)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1.艺术家在创作的全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精神2.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包含着丰富的变量因素2.艺术生产和艺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1.艺术创作主体心理定势所包含的各个层次的文化知识、艺术专业知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才能各不相同2.艺术家所凭借的社会生活素材也是丰富多彩所选用的艺术语言的组合也是千变万化三.艺术家的修养是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造出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五个修养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2.深厚的文化素养(社会知识文化;姐妹文化;专业文化。
)3.丰富的生活积累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丰富的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第二节.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鉴赏的艺术形象。
艺术创作过程: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的过程1.生活体验艺术家在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分为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素材的积累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艺术构思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分胚胎的孕育阶段和意象的成熟阶段艺术意象的典型化具有鲜明的独特、丰富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艺术概论笔记 王宏建(25页超全打印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概论》笔记王建宏
《艺术概论》笔记王建宏《艺术概论》笔记第一章艺术的基本性质一、艺术的定义▲1、艺术的定义:系借助于富于情感的形象塑造或意绪的渲染,真实地反映现实或精神生活,并表白作者审美理想地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
(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
)▲2、对于艺术本质地探寻,归根起来地说法有:(1)认为艺术是创作主体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的表现。
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说;克罗齐、克林伍德的表现发生说(2)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摹仿和再现。
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摹仿发生说(3)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
▲3、马克思对艺术本质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关照而是立体性的,首先界定它在社会中的历史和现实地位。
把它看作是特定的历史现象,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存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
它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特有的形象和审美方式进行的。
这一从科学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艺术的宏观审视,无疑将艺术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揭示的明白无误。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1、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答:(1)艺术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从属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
(2)艺术的特质是审美,它是人类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
(3)艺术隶属于社会精神层面,是一种有别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它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
它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2、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3、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答:(1)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主要通过其内在分支—美学作为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哲学思想直接作用于文艺作品,促使某些艺术流派的形成,并直接产生某些具有哲理性的作品。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摘要:1.艺术概论的定义与作用2.王宏建的艺术观点3.艺术创作与审美4.艺术的功能与价值5.艺术概论的学习方法与重点笔记正文: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现象、艺术规律和艺术价值的学科,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艺术,提升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在众多关于艺术概论的研究中,王宏建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王宏建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生、传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方式,是人类创造美的重要手段。
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艺术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背景。
王宏建强调,艺术创作应遵循真实、美的原则,艺术家应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以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性。
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方面,王宏建主张以人民为中心,认为艺术应服务于人民,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
艺术家应站在人民的立场,关注人民的命运与幸福,努力创作出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同时,王宏建提倡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艺术成果,推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王宏建认为,艺术具有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个体的精神陶冶和对社会的文化传承方面。
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道德情操;通过艺术作品的传播,可以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学习艺术概论,首先要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分类和创作规律等。
其次,要关注艺术实践,多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此外,还需关注艺术产业的发展动态,了解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为艺术创作和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整理归纳重点内容,有助于加深对艺术概论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艺术概论作为一门研究艺术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资料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旳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旳主线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她事物旳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旳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旳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旳位置由于艺术旳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发明艺术品旳人也是社会旳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旳人,也就没有艺术,因此社会性是艺术旳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旳本质艺术在社会中旳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旳社会形态,是经济基本旳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本,也反作用于经济基本。
艺术旳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本所决定旳。
经济基本最后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旳艺术旳重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本发展旳需要而发展旳。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旳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本之上,并从主线上说是为了经济基本所决定旳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她意识形态旳关系:她们都是经济基本旳反映并都最后反作用于基本,并且它们之间也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这是她们旳共性。
它们和经济基本旳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旳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本旳方式与限度也使不同旳。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本。
艺术与“中间环节”旳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本,它同“中间环节”旳关系。
艺术与政治旳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旳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旳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旳互相影响旳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旳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互相影响旳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旳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旳地位是不同样旳。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本,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本,只有通过政治旳中介才干联系于经济基本。
经济基本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旳艺术家是不也许存在旳,超越政治旳艺术也是不也许存在旳。
艺术与道德旳关系:(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旳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旳有关社会生活旳规范,能指引人们一般旳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旳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旳对于社会生活旳反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旳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旳作用。
王宏建《艺术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宏建《艺术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论一、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一)《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1.概述(1)性质《艺术概论》是艺术理论,作为课程,它是《艺术概论》;作为学科,它是艺术理论。
《艺术概论》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
(2)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①哲学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说,它以整个世界(包括宇宙、自然界、社会和人)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发展规律,解决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
c.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概括,涵盖一切学科,包括美学、心理学和艺术理论。
②美学a.美学是以一切美的领域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就是美的存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认识、美的感受、美的创造等领域。
b.美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美的存在、美的本质、美的认识等,又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美学领域的体现,所以许多美学家把美学看成哲学的一个分支。
c.美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艺术,而且艺术是美学的研究重点,以至一些美学家如黑格尔、丹纳等把美学看做是“艺术哲学”。
③艺术理论a.艺术理论在研究人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问题上是同美学相通的,同时又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学科,如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的规律。
c.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活动等,确实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于是又出现心理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这些学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美感或艺术活动的。
(3)哲学、美学、艺术理论以及相关的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从上图示可以看出:①美学、艺术理论、心理学等,都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②在审美认识、审美观念、美感等问题上,美学和心理学又是相交叉的;③艺术理论又包含在美学同时也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内,在某些问题(如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等)上,又同心理学相交叉。
艺术概论:第3章课后答案(王宏建)
第二章艺术发展论第•冲艺术发展论1.为什么说艺术发生的根木动力定生产劳动P198-206答^ (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的提;(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秽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个必要的条件;(3)生产劳动推动若审羌感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乂件(4)生产劳动实践是腹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2.简述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P212-218答,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个阶段,第一阶段:纯梓的实用品,第一•阶段;nu垦实用品. 煜艺术晶。
叫”准艺术”、•史询艺术”。
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展础的IU^I W代魄町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通的出现。
大约任匕T件到血「年Z 何.社会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生活方式山游牧渐也稳定,是••准艺术・‘ 的緊荣时期。
约卩q、五T•年前.社会经济发大变化,"器丄只克落r 金属JL只的便用.探刻地的响了旺会生活的i午纟方【加一一“准艺术“的衰落。
第二阶轻:殂沁述品亠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3 •什么足艺术发展的他律性P224-240答:乙血谊业隹±1型是梧张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英他那物如经济.政治、道德、氏教、哲学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戏足揭爪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希艺术的发展.主契有以F几条,(1)经济堆艺术发展的决定力孙和终极l^w: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②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第三经济决定艺木的发展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政治对艺术的发展艮仃白接的.亟犬的.深刻的影响,因为政治集中代表r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tti神力昂和强人的物质力眾•肉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阳力导致艺术的衰败,<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①宗教阻碍艺术的发虧,即宗教对艺术i1淀:②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③宗数推动艺术的发展.(4)竝给艺术的发展以Li大的影响.卅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徳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捋久的、強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5)晳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①肯学通过矣学的中介彬响艺术的发臥②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4.简述经济対艺术发展的彬响作用・P224-227n:经济定艺术发风的决定力就和终极原因: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②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血③经济决立艺术的发展;④艺术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全)1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标准,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
艺术概论王宏建重点笔记艺术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对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艺术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王宏建老师在讲授艺术概论时,强调了以下重点内容:1. 艺术的定义和特点:-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的活动。
-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 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形式、结构和风格,并且可以透过艺术作品反映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
2. 艺术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文学艺术等不同形式。
- 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现代艺术等时期进行划分,每个时期有其特定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3. 艺术作品的要素和分析方法:- 艺术作品包括主题、形式、内涵等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
- 分析艺术作品可以从叙事结构、符号和象征、色彩和构图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意义。
4. 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出所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特征和变迁。
- 艺术在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分享经验、表达思想。
5. 艺术的欣赏和评价:-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享受,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喜好可能不同。
- 在评价艺术时,可以考虑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创新性、情感传达、技术水平等因素。
通过学习艺术概论,学生能够对各种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
艺术概论 笔记 王宏建
艺术概论(一)基本框架1.本教材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上编“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其中“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章,讲述了“艺术本质”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论述了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的起源”一章,归纳了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如:“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表现’”,分析了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一章,论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如“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讲述了“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章,讲述了“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分析了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道德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中编“艺术种类”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五章。
其中“实用艺术”一章,讲述了“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具体论述了什么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从艺术本质和现象的组合上分析了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
“造型艺术”一章,主要讲述了“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其中主要涉及的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论述了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如: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
“表情艺术”一章,讲述了“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主要有: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论述了“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如: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等。
“综合艺术”一章,讲述了“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主要有:戏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等。
论述了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如: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等。
王宏建《艺术概论》章节题库-艺术发展论【圣才出品】
第3章艺术发展论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说与西方模仿说相似,也是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美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现实是绘画的根源。
【答案】师造化【解析】中国古代画论“师造化”强调画家要向自然学习,更真实地反映现实。
姚最的“心师造化”,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新源”,王履提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以及袁宏道的“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都表明了这种观点。
2.关于艺术发生的理论主要有:()、()和()。
[杭州师大2009年研]【答案】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解析】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主要有:①艺术起源于“模仿”;②艺术起源于“游戏”;③艺术起源于“表现”;④艺术起源于“巫术”;⑤艺术起源于“劳动”。
其中“模仿说”“游戏说”和“劳动说”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关于艺术发生的重要理论。
3.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我们学会了唱歌”是支持艺术起源说的()。
[浙江农林2014年研]【答案】模仿说【解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在他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
二、单选题1.“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这段话的作者是()。
[中传2011年研]A.康德B.马克思C.柏拉图D.阿恩海姆【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马克思的《马克思论文学与艺术》。
神话常被当作文学最早的源头。
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神话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和各地区,尽管神话的内容大多神奇怪诞,但它仍植根于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
2.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观点是()。
A.表现说B.游戏说C.巫术说D.劳动说【答案】C【解析】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一些盛行的理论如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表现”等,都被看做是过时的理论,不再受到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依据或根源,
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1、与现实美不同,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的美;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2、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作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懒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转移的。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
社会是由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诸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基础。
所谓所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条件: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所谓“人化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他对美的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制约着对审美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
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
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发生美学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在不同关系中,和不同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但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
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1美的本质
1)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
美的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关系。
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一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
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2)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
3) 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
一个事物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表现出本质地真理,以其具体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种现象、这种形式这种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突出、鲜明、生动,那它就是美,这就是美的本质。
2.美感的本质
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是当客观事物的美的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的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美感在本质上是意识感受和美的感动的统一,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1、从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来看,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艺术在本质生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我们在承认和肯定艺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前提下,说艺术史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是在强调艺术的社会本质的前提下强调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
2、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但应是为着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