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三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应量三层次—M0、M1和M2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要了解货币供应量的概念,我们还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
货币的流动性程度的强弱分别代表了货币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的多少,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有差异。
现实生活中,除现钞外,银行存款和各种有价证券都有一定的流动性。
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以及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流通中现金(M0)
流通中现金,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
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M0与消费密切相关,它的数值高则证明老百姓手头宽裕、富足。
在西方,并非所有的现钞都可以计算在M0内,而要扣去各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
在我国,M0指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着的现金。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
指M0加上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由于对货币的理解不同,世界各国对M1的定义也存在差异。我国的M1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指M1加上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M2流动性偏弱,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在我国,M2是指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从2001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
现今,我国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外汇占款、银行信货两个渠道。
货币投放增长得越快,M2的增长率也将越大。
M1的流动性较强,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
其实还存在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M1和M2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变动情况。
若在一段时间内,M1的增长率过快,明显高于M2的增长率,则表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
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者会把手上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提出进行投资,市场上资金供应充足了,就会使商品和劳务市场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
反之,若在一段时间内,M2的增长率过快,明显高于M1的增长率,则表明实体经济利润降低,大量实体经济中的资金又转移为利息较高的定期存款等,这无疑将使社会总投资额下降,继而影响就业和经济的增长。
通常,这种货币供应层次的划分,
首先,有利于中央银行分析经济动态变化。
其次,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货币供应结构图,有助于掌握不同的货币运行态势,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比如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等,以求达到经济平稳、物价稳定。
自从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联度在增强,中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因此,有理由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