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9fd65aeb307e87100f696cd.png)
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 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 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 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 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1)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配合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
1.从背景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 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 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提升,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02dc77e9b6648d7c0c74612.png)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 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这 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
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保 守 势 力 强 大 , 有 利 于争 取 汉族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墓壁砖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耕牛图(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魏晋墓 壁画)
葬
了怎样的改变?
生产方式农耕化
鲜卑人乐俑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不利于改革
地主的合作
经济 军事 文化
气候恶劣,交通 地处黄河之南,
不便,生产不能 农业生产发达
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利于控制中原,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 先进的汉族文化,
文化
数朝之都
摆脱母权阴影说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 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 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 ,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 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 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 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 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 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 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 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 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
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保 守 势 力 强 大 , 有 利 于争 取 汉族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墓壁砖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耕牛图(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魏晋墓 壁画)
葬
了怎样的改变?
生产方式农耕化
鲜卑人乐俑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不利于改革
地主的合作
经济 军事 文化
气候恶劣,交通 地处黄河之南,
不便,生产不能 农业生产发达
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利于控制中原,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 先进的汉族文化,
文化
数朝之都
摆脱母权阴影说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 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 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 ,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 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 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 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 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 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 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 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 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6bdc39ef46527d3250ce038.png)
②内容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鲜卑姓 尉迟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贺楼 勿忸 纥奚
汉姓 尉 穆 陆 贺 刘 楼 于
(2)推行均田制
①原因: 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 始执行。主要规定:①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 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 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②男子授桑田20 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 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 10亩,妇人5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受田以后,百姓 不得随意迁徙。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1.重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原因: 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②内容: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
官吏自筹。惩治贪污。 ③作用: 吏治有所好转。
孝文帝以前,北魏没有俸禄,故官吏贪污、经商盛行, 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 制。规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供百官之禄。 即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 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 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 严厉惩治措施。以后官吏贪污超过一匹绢就要处死。颁 俸禄这一年,因贪赃而处死的地方官达四十多人。其中 一个叫李洪之,由于是献文帝的舅舅,孝文帝亲自审讯 赐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19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19张](https://img.taocdn.com/s3/m/633ba4a4ad02de80d5d84060.png)
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3.影响
为深化改革提供条件,有利进一步推进汉化政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
精 编 优 质 课 PPT人教 版高中 历史选 修一第 3单元 第 2课 北 魏孝 文帝的 改革措 施 课 件 ( 共 19张PP 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
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精 编 优 质 课 PPT人教 版高中 历史选 修一第 3单元 第 2课 北 魏孝 文帝的 改革措 施 课 件 ( 共 19张PP 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
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
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
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
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D.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精 编 优 质 课 PPT人教 版高中 历史选 修一第 3单元 第 2课 北 魏孝 文帝的 改革措 施 课 件 ( 共 19张PP 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3.影响
为深化改革提供条件,有利进一步推进汉化政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
精 编 优 质 课 PPT人教 版高中 历史选 修一第 3单元 第 2课 北 魏孝 文帝的 改革措 施 课 件 ( 共 19张PP 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
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精 编 优 质 课 PPT人教 版高中 历史选 修一第 3单元 第 2课 北 魏孝 文帝的 改革措 施 课 件 ( 共 19张PP 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
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
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
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
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D.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精 编 优 质 课 PPT人教 版高中 历史选 修一第 3单元 第 2课 北 魏孝 文帝的 改革措 施 课 件 ( 共 19张PP T)(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 (共23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 (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37495f7c1cfad6185fa78c.png)
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问题: 后期改革的重点是什么?采取了哪些主 要措施?
1 重点:孝文帝亲自主持,积极接受汉文化 2 主要措施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问题: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
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冯太后主持, 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第一 重点是创建 推行均田制
阶段 新制
实行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
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
第二 重点是移风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阶段 易俗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改籍贯
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为什么?)
改革前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改革措施:1.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 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2.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处死) 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 改革后 的政治局面
2.均田制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 税收入
的编户; (3)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课堂练习:
1.导致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课堂练习:
2.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
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D( )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加强农民开荒纳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e5bbedee227916888586d75f.png)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采桑图》(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材料: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
之极。 ……”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拓跋焘)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 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为北方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北魏前期统治者简介
庙号
谥号
北魏太祖
北魏世祖 北魏高宗 北魏显祖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 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 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北魏高祖
道武皇帝
太武皇帝 文成皇帝 献文皇帝
孝文皇帝
姓名
拓跋珪 拓跋焘 拓跋浚 拓跋弘 拓跋宏
政绩
建国,汉化改革(实行编户、劝课 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
统一 (略)
支持孝文帝改革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谥称“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 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 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 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 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采桑图》(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材料: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
之极。 ……”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拓跋焘)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 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为北方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北魏前期统治者简介
庙号
谥号
北魏太祖
北魏世祖 北魏高宗 北魏显祖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 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 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北魏高祖
道武皇帝
太武皇帝 文成皇帝 献文皇帝
孝文皇帝
姓名
拓跋珪 拓跋焘 拓跋浚 拓跋弘 拓跋宏
政绩
建国,汉化改革(实行编户、劝课 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
统一 (略)
支持孝文帝改革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谥称“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 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 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 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 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15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15张](https://img.taocdn.com/s3/m/f1d11bc1eefdc8d377ee32ed.png)
民族融合
Hale Waihona Puke 1由2汉3、、、游化从从从牧的经习整过经济俗体程济角角社;转度度会向发讲讲农展,,耕角民民经度族族济融融讲的合合,过就就民程是 是族;少融少数合数民就民族是族 商冯一 精推33精精精一地精323精有吏加第地第旧必回推-有可精-精精精第精商孝 1加冯精--、 、 、 、 、 、--孝孝:太、编动编编编、方编编利治强2方三都要顾动利能编编编编2编:文强太编课 课从从从从从从文文战 后 卓优 北 优 优 优 卓 政 优 优 于 好 对 政 单 受 性 旧 北 于 性 优 优 优 优 优 战 帝对 后 优整整整习整::经帝帝国掌有 质魏质质质有权质质国转黄权元北:知魏国:质质质质质国深 黄掌质体体体俗体北北济改改时握成 课政课课课成掌课课家,河掌方宗:政家课课课课课时受 河握课北社社社角社魏魏角革革,实效 P权PPP效握PP对矛流握柔主北权对PPPPP,汉 流实P北魏会会会度会孝孝度PPPPPPPPPPPP的的由权的 向的在人盾域在然督魏向人由文 域权魏统TTTTTTTTTTTT发发发讲发文文讲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背背于推新 汉新国民缓的国的护孝汉民于化 的推孝一展展展,展帝帝,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景景铁行制 族制家的和统家骚制文族的铁影 统行文北角角角民角的的民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版器封( 统(手有,治手扰和帝统有器响 治封帝方度 度 度 族 度 改 改 族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的建前治前中效政。中和赋改治效的。建改,讲讲讲融讲革革融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使化期 模期,控局,威税革模控使化革社,,,合,措措合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历用改改 式改有制安有胁制的式制用改会民民民就民施施就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和革革 转革利。定利度必转。和革安族族族是族是选选选选选选选选选选选选牛;) 化)于,于导要化牛;定融融融少融少修修修修修修修修修修修修耕。中为中致性。耕,合合合数合数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的央各央阶与的就就就民就民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推集项集级有推是是是族是族333333333333广权改权矛利广单单单单单单单单单单单单少少少汉少由,;革;盾条,元元元元元元元元元元元元数数数化数游生创加件生民民民的民牧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产造剧产族族族过族经222222222222力了。力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封封封程封济显有显建建建;建转北北北北北北北北北北北北著利著化化化化向魏魏魏魏魏魏魏魏魏魏魏魏提的提的的的的农孝孝孝孝孝孝孝孝孝孝孝孝高政高过过过过耕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治,程程程程经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帝促局促。。。。济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进面进的改改改改改改改改改改改改了。了过革革革革革革革革革革革革土土程措措措措措措措措措措措措地地;施施施施施施施施施施施施私私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有有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制制的的((((((((((((共共共共共共共共共共共共确确111111111111立立555555555555张张张张张张张张张张张张;;PPPPPPPPPPPPPPPPPPPPPPPPTTTTTTTTTTTT))))))))))))((((((((((((获获获获获获获获获获获获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奖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课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推推推推推推推推推推推推荐荐荐荐荐荐荐荐荐荐荐荐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载载载载载载载载载载载载))))))))))))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教版选修一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教版选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9be1c4da67ec102de3bd89a8.png)
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
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设施的兴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设施的兴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优质课件(共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优质课件(共PPT)](https://img.taocdn.com/s3/m/884949010b1c59eef8c7b4c2.png)
1、北魏的崛起及北方的统一--改革的基础 2、北魏社会矛盾激化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原名拓跋宏,改 姓氏后为元宏,他四 岁继皇位,是北魏王 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 19年时,祖母冯太 后去世,开始真正掌 握政权。孝文帝自幼 在冯太后的教养下, 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1)均田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①内容:政府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 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③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④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1)均田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 还,不得买卖 )四十亩,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 承和买卖)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 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 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 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 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 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 (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 授田之用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北方的统一--改革的基础
2、北魏社会矛盾激化
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 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 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原名拓跋宏,改 姓氏后为元宏,他四 岁继皇位,是北魏王 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 19年时,祖母冯太 后去世,开始真正掌 握政权。孝文帝自幼 在冯太后的教养下, 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1)均田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①内容:政府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 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③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④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1)均田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共26张PPT)
(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 还,不得买卖 )四十亩,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 承和买卖)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 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 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 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 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 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 (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 授田之用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北方的统一--改革的基础
2、北魏社会矛盾激化
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 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 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 课件 (共7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 课件 (共7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1bcc3da89eb172ded63b7b6.png)
(2)推行均田制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民族融合,影响后世 便于征收赋役
(3)设立三长制 ——健全基层政权,保证有效控制;
(4)租调制
新的租调制
配合均田制、改变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是粮食; 调是绢帛)。
农民负担减轻 ——改变了原来的混乱
国家收入增加 ——隐匿农民成为编户齐民
民族融合: 鲜卑族:游牧——农耕 影响后世:沿用到唐中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
(1)实行俸禄制,整顿整治——吏治有所好转
影响后世
(2)推行均田制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民族融合, (3)设立三长制
设立三长制
配合均田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三长: 邻长、里长、党长 地位: 基层行政组织 职责: 查户口、收租税、征徭役兵役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
为核心发生。
民族融合
1.含义: 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 惯、制度、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 互影响和渗透 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2.过程: 和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吸收的过程 3.表现:
(1)经济: 主要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习俗: 主要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
第三单元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北 方
十六国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 民族融合
风天 吹苍 草苍 低, 见 牛野 羊茫 。茫 ,
民族融合,影响后世 便于征收赋役
(3)设立三长制 ——健全基层政权,保证有效控制;
(4)租调制
新的租调制
配合均田制、改变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是粮食; 调是绢帛)。
农民负担减轻 ——改变了原来的混乱
国家收入增加 ——隐匿农民成为编户齐民
民族融合: 鲜卑族:游牧——农耕 影响后世:沿用到唐中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
(1)实行俸禄制,整顿整治——吏治有所好转
影响后世
(2)推行均田制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民族融合, (3)设立三长制
设立三长制
配合均田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三长: 邻长、里长、党长 地位: 基层行政组织 职责: 查户口、收租税、征徭役兵役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
为核心发生。
民族融合
1.含义: 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 惯、制度、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 互影响和渗透 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2.过程: 和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吸收的过程 3.表现:
(1)经济: 主要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习俗: 主要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
第三单元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北 方
十六国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 民族融合
风天 吹苍 草苍 低, 见 牛野 羊茫 。茫 ,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d72a6e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7.png)
②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③军事上:与北边强敌柔然 相毗邻,很不安全。
④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过程 (1)493 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迫使鲜卑贵族接受了迁都 决定。 (2)495 年,北魏正式迁到 洛阳。
3.影响 (1)有利于北魏统治者加强对中原 的统治;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 深入,有利于民族融合。 (2)使 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 局,对后来城市建设也有较大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 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 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材料说明(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3.作用 (1)经济:农业成为北魏经济的主要成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政治: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为孝文帝后期改革奠 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②
1.原因 (1)北魏都城平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政治上:平城是 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
大,不利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2)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 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 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 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取代了宗主督护制,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 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①原因:配合均田制 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改变了原先 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财政收入。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5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5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e8dc07bddccda38376bafcf.png)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 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 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 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 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4、革除旧俗,接受汉文化
①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穿汉服、讲汉话、 改汉姓、通汉婚…
②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尊儒崇文,兴办学校 **兴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北魏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4、孝文帝进行改革 (冯太后的影响)
“千古第一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为 什么对她评价这么高?北魏 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 发挥了什么作用?
听政20年间,主持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 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 和彻底汉化奠定基础。
易服装
南 北 朝 武 士 复 原 图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汉族姓氏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 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 门第最高外,以穆、陆、 贺、刘、楼、于、嵇、尉 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 大族四姓(崔、卢、李、 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 般世族。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 汉
十六国
南 方
东晋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齐梁陈
南
朝
一、改革背景 1、北方战乱,严重破坏经济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洞为
天然石洞,在西侧洞壁上,共刻有201个字,汉字, 魏书。它证实了《魏书礼制》所载鲜卑先祖旧墟石 室。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b91f5e8fd0a79563c1e72a0.png)
(1)原因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魏 地处黄河之南,
通不便,生产
农业生产发达
不能满足需要
易 威胁受,强不敌利“于柔控然”南利举于兵齐控南制 下中 征原 服, 较并 弱
制中原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政 体 制
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 内部矛盾农)和民农民与地主的 矛盾(阶级矛盾)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⑵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均田制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魏 地处黄河之南,
通不便,生产
农业生产发达
不能满足需要
易 威胁受,强不敌利“于柔控然”南利举于兵齐控南制 下中 征原 服, 较并 弱
制中原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政 体 制
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 内部矛盾农)和民农民与地主的 矛盾(阶级矛盾)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⑵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均田制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上的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激化了民族矛盾; 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 义,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
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
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力主 改革,维护统治
二、改革内容 前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新制度
推行 均田制 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整顿吏治
把国家控制的 利于征收赋税,
土地分给农民,推动北方经济恢
由农民承担一 复和发展推动北
定的租税徭役 兵改宗役主督护制
为三长制负责
清理户口,征
收租赋,征发 徭役兵役Βιβλιοθήκη 魏政权的封建化 和民族融合
健全中央到 地方的行政体 制,利于中央 集权的巩固
制定俸禄制 北魏吏治好转,
严惩贪赃
缓和社会矛盾,
后期
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 迁都洛阳,方便接受中原先进 文化,打击保守势力,为深化改 革提供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主要内容。
(3)探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历史作用。
东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
北朝
北
东 汉
方蜀 魏
南吴
方
十六国 西晋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 期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及成功原因
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
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 济农耕化、思想儒学化)
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符合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 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 民的愿望
一、改革背景 有利条件 社会矛盾 个人因素 二、改革内容
(前期/后期) 三、改革评价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及成 功原因
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 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的统治 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促进 了社会的发展;
2.社会矛盾
宗主都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
移风易俗,改变北魏旧文化和 风俗,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推行 封建制度统治
三、改革评价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 业互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 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 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 定基础;
一、改革背景 有利条件 社会矛盾 个人因素 二、改革内容
(前期/后期) 三、改革评价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及成 功原因
3.个人因素
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
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力主 改革,维护统治
二、改革内容 前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新制度
推行 均田制 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整顿吏治
把国家控制的 利于征收赋税,
土地分给农民,推动北方经济恢
由农民承担一 复和发展推动北
定的租税徭役 兵改宗役主督护制
为三长制负责
清理户口,征
收租赋,征发 徭役兵役Βιβλιοθήκη 魏政权的封建化 和民族融合
健全中央到 地方的行政体 制,利于中央 集权的巩固
制定俸禄制 北魏吏治好转,
严惩贪赃
缓和社会矛盾,
后期
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 迁都洛阳,方便接受中原先进 文化,打击保守势力,为深化改 革提供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主要内容。
(3)探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历史作用。
东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
北朝
北
东 汉
方蜀 魏
南吴
方
十六国 西晋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 期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及成功原因
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
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 济农耕化、思想儒学化)
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符合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 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 民的愿望
一、改革背景 有利条件 社会矛盾 个人因素 二、改革内容
(前期/后期) 三、改革评价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及成 功原因
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 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的统治 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促进 了社会的发展;
2.社会矛盾
宗主都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
移风易俗,改变北魏旧文化和 风俗,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推行 封建制度统治
三、改革评价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 业互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 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 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 定基础;
一、改革背景 有利条件 社会矛盾 个人因素 二、改革内容
(前期/后期) 三、改革评价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及成 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