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从五脏论相关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尿蛋白、水肿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结合我多年临床经验,对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进行探讨。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肾主水,肾气虚弱、肾阳虚弱、肾阴虚、湿热内蕴等因素均可引起肾病综合征。

其中,湿热内蕴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

湿热内蕴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情绪压抑等因素导致湿热蕴结,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二、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原则是“滋阴清热、利水消肿、扶正祛邪”。

具体而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药调理肾气、调和阴阳、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方面的治疗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三、常用中药1.滋阴清热类常用中药有熟地、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等。

这些中药具有滋阴清热、调和阴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等病情。

2.利水消肿类常用中药有茯苓、车前草、猪苓、泽泻等。

这些中药具有利水消肿、通利尿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水肿、尿少等症状。

3.清热解毒类常用中药有黄芩、连翘、金银花、赤芍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肾病综合征。

四、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和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五、预防与康复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不仅需要治疗病症,还需要注意预防和康复。

预防方面,应注意饮食健康、生活规律、情绪稳定等方面的调理,减少肾脏负担,防止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康复方面,应注意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调理,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六、结语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肾病患者要“留心”

肾病患者要“留心”

肾病患者要“留心”在五行中,心为火,肾为水,心肾相交,又叫做“水火既济”。

《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主肾也。

”《千金方》:“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

”在《伤寒论》《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心肾相交”一词,但是《黄帝内经》已经用阴阳水火升降、五行生克制化来阐述心肾二脏的依存对立关系。

在解剖学上,肾脏位于脊柱两侧的肋骨下方。

正常工作的肾脏可以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多余的液体等,并且可以调节血压,从而有助于维护整体的健康。

肾脏具有内分泌功能,可以分泌肾素,维持血压;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贫血;促进维生素D 活化,保持骨骼健康。

另外,肾脏还可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向,向包括肾脏在内的所有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各种水溶维生素等),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使体内的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肾脏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清除废物和多余的水来清洁血液,因此,心血管系统越健康,肾脏的功能也就越强。

一旦肾脏开始出现问题,当肾功能严重下降,过滤速度变慢,大量的水分滞留体内,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这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此外,肾脏无法良好地控制体内矿物,如钾和钠的水平时,也会导致心脏出现不良的后果。

如钾水平过低,可能引起心律失常;钾水平过高可能造成心脏骤停甚至猝死。

一旦发生肾功能衰竭便会引起许多并发症: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透析后发生的高脂血症、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力低下诱发的感染、尿不出来导致血容量过高,这些情况都可以导致心衰。

当心脏变得衰弱而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传输到身体各处时,此时肾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也会渐渐衰竭,肾脏无法移除体内的毒素,则会反过来影响心脏的机能。

肾衰加重心衰,心衰加重肾衰,形成恶性循环。

肾脏影响心脏,心脏连着肾脏,这就解释了为何肾脏病患者常合并心脏病,而患有心脏病的病人也常常伴有诸如肾功能下降的原因,因此,慢性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意保护肾脏,也要保护好心脏的健康。

中医五脏理论论治肾性骨病探究

中医五脏理论论治肾性骨病探究

中医五脏理论论治肾性骨病探究肾性骨病(renalosteopathy,ROD)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 KD)常见的并发症,其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Disease:Improvi ngGlobalOutcomes,KDIGO)颁布的指南中,被纳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KidneyDisease-MineralandBoneDisorder,CKD-MBD)范畴[1]。

该病常出现钙磷代谢失调、骨形态学异常等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皮肤瘙痒、肌肉萎缩、行动受限、病理性骨折等。

随着CKD的肾脏损害加重,其发病率相应增长,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者100%合并有肾性骨病[2]。

中医学典籍并无“肾性骨病”这一病名,依照病机及症状等诸多现代医家将其归为“骨痿”“骨痹”等范畴。

大量患者饱受肾性骨病的病痛折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国CKD患者群体数量庞大,成人CKD发病率达10%[3],肾性骨病又是其高发并发症,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本文从五脏相关角度论述肾性骨病,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临床提供中医防治的思路。

1五脏理论论述肾性骨病病机1.1肾主封藏及先天之本肾有封藏之用,贮存、收藏人体之精气,居五脏最下端为根且禀受双亲之精而为“先天之本”,摄纳先天之精、后天水谷摄入所生精气、本脏及其余四脏之精。

《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肾者……精之处也”,体现了肾有蛰伏、贮藏之功,可封藏精气,其性犹如虫类伏藏于冬。

《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

”若肾精充盛,自可生髓,骨髓盛则骨节坚实,则骨自安。

且肾不止藏本脏之精,兼为五脏藏精之处,故其余四脏的各行其道与骨节坚实有密切关系。

若肾被邪伤,或因他脏久病传肾而使其封藏功能受扰,则髓不得充,发为肾性骨病。

1.2五居中央及后天之本脾土数五居中央,五为生数、不变之数,为天地之极,体现万物的化生规律[4]。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肾治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肾治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
肾治
注: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中医认为:心主肾、肺主心、脾主肝、肝主肺、肾主脾。

所以,心病要从肾治,肾病要从脾治,脾病要从肝治,肝病要从肺治,肺病要从心治!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归来归去又回到了原点,这就说明一点,心、肝、脾、肺、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哪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会连累其他的器官。

这便是中医的五行之说的内在含义。

《素问·五脏生成篇》: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脾,其主肝也;肝,其主肺也;肾,其主脾也。

五行,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不二法宝。

心病从肾治疗,肾病从脾治疗、脾病从肝治疗,肝病从肺治疗,肺病从心治疗。

具体来讲:
心病从肾治疗
心血不足、心阴不足,出现心火上炎,临证可见心烦意乱,心悸,心中空洞感,入睡困难,舌尖红少津,脉细数等表现,可以通过滋补肾阴来治疗,达到水能制火的目的。

心阳不足,也通过温补肾阳来治疗。

肾病从脾治疗
肾不好,多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关。

脾病从肝治疗
脾与胃为表里,肝与胆为表里,互为阴阳,健胃可以实脾,运脾可以和胃,疏肝可以利胆,肝气瘀滞,脾胃不能运化,故疏肝常与健脾同用。

肝病从肺治疗
体现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可以通过宣降肺气的方法来达到利水之目的,因为肺主通调水道,水道一通,水邪有了出路,自然病见好转。

另外,肝主升,肺主降,欲升先降,欲降先升
肺病从心治疗
主要表现在肺朝百脉,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肺与心同居高位,总属于一身阳气之所在。

在一些病久的肺病中注意运用活血化瘀,温振心阳的方法来治疗,如西医之肺心病等。

肾病综合征中医辩证治疗及验方

肾病综合征中医辩证治疗及验方

肾病综合征中医辩证治疗及验方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以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血脂过高,血浆蛋白过低和尿中出现脂肪小体为其特征。

本综合征可由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肾小球毛血管的通透性改变和负电荷的损失导致体内大量蛋白质的丢失有关。

根据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水肿”、“肾水”、“尿浊”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内因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尤以脾肾阳虚,气虚为主,外因为风寒湿邪的侵袭。

因脾主运化水湿,若冒雨涉水,居处潮湿,脾为湿困,可致水湿内盛而发为水肿。

若脾阳不足,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减退,亦可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

肾主气化水液,开窍于二阴,若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而为水肿。

脾主升清,肾主藏精,人体精微物质(蛋白质)只宜封藏,不可耗泄,肾虚则失封藏,精气外泄,下注膀胱则出现大量蛋白尿;脾虚则精微物质生化无源,加之肾虚外泄,则可致机体精气更亏,故而出现低蛋白血症。

脾肾俱虚,损及肝脏,而使肝阴亦虚,肝阴虚则阳无制而上亢。

病变过程中,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重心,致阴阳气血亏损,为该病之本,水湿,湿热,瘀血该病之标,表现为虚中夹实之复杂病理过程。

(一)辨证论治1.脾肾阳虚水停证【主要表现】全身高度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腹胀,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方药】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真武汤合五苓(散)汤加减:附子(先煎)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2g,肉桂3g,泽泻12g,猪苓10g,白芍12g,胡芦巴15g,车前子(包煎)10g,巴戟天12g,姜皮5g。

2.气阴两虚证【主要表现】全身浮肿,神疲气短,面色无华,腹胀纳差,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滋阴益气。

参麦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参须10g,麦冬12g,黄芪15g,生地黄12g,山茱萸10g,山药15g,牡丹皮10g,龟甲(先煎)15g,茯苓12g,泽泻10g,五味子5g。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2〉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2〉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2〉三、西医治疗在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中应尽量找出病因,治疗根底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一般均须通过肾活检明确其病理改变类型,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提供依据。

PNS的治疗不应仅以减少或消除尿蛋白为目的,还应重视保护肾功能,减缓肾功能恶化的趋势与程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一般治疗1.休息严重水肿、体腔积液时应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可适当活动,防止肢体静脉血栓形成。

2.饮食治疗限钠是治疗PNS水肿的基本措施,水肿时摄钠量为2~3g/d;蛋白的摄入量多主张肾功能正常者以1.0g/(kg·d)为宜,肾功能不全者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0.65g/(kg·d)];脂肪的摄人,宜少进食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可溶性纤维的饮食。

(二)对症治疗1.利尿治疗可选用噻嗪类利尿剂、潴钾利尿剂、襻利尿剂及渗透性利尿剂。

临床常并用噻嗪类利尿剂和潴钾利尿剂,一方面可提高利尿效果,一方面可减少钾代谢紊乱。

低蛋白血症者可静脉输注血浆或血浆白蛋白,以提高胶体渗透压,增强利尿,但不宜过多过频,防止肾小球出现高滤过,反而加重肾损害。

2.降脂治疗对单纯饮食不足以改善高脂血症时,需用降脂药物。

常用的降脂药物有胆酸结合剂、烟酸、丙丁酚、洛伐他丁、辛伐他丁等。

3.减轻蛋白尿持续性大量蛋白尿本身即可致成肾小球高滤过,加重肾脏病变,促进肾小球硬化。

因此,对症性地减少PNS患者的大量蛋白尿,有时也有必要。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有较强的抗蛋白尿作用,可能与其降压、舒张球后血管及改变肾小球通透性有关。

雷公藤也具有一定的降尿蛋白效果。

(三)免疫调节治疗1.糖皮质激素该药可能是通过抑制免疫、抑制炎症、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而发挥治疗作用。

国内多主张在运用该药时,起始量要足,减撤药要慢,维持用药要久。

根据激素治疗的反应,对PNS可分为“激素敏感型”(用药12周内肾病综合征缓解)、“激素依赖型”(激素减药到一定程度即复发)和“激素无效型”3种。

基于五脏论治糖尿病肾病

基于五脏论治糖尿病肾病

基于五脏论治糖尿病肾病
韩斌杰;屈杰;陈丽名;李小会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24(46)3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蛋白尿、水肿、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

DN病位主要在肾,又与肝、心、脾、肺四脏相关。


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不郁则无水饮瘀血蓄结;心主血脉,生血行血失职可致气
虚血弱、血脉瘀滞;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为水脏。

肺、脾、肾三脏与DN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

因此,DN辨证论治应以五脏为纲、五脏虚证为基础,根据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气血阴阳的盛衰程度,病因病机
病性等多方面辨证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总结出治疗DN的有效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总页数】4页(P496-499)
【作者】韩斌杰;屈杰;陈丽名;李小会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伤寒学与经方辨治疑难病重点研究室;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4;R223.11
【相关文献】
1.徐凤芹教授基于五脏虚损理论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经验
2.基于“胸痹不独治心,而系五脏”理论治疗双心疾病
3.基于“五脏一体观”理论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4.基于中医五脏理论论治帕金森病伴抑郁
5.浅谈基于五脏论治糖尿病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脏统一密切相关的经典条文

五脏统一密切相关的经典条文

五脏统一密切相关的经典条文五脏统一密切相关的经典条文主要存在于《黄帝内经》中,这是一部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根据其中的内容,可以总结出五脏统一的相关条文,为中医理论的应用提供指导。

首先,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记载,五脏统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这篇条文指出,五脏是人体内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它们分别主司心血、肝胆、脾胃、呼吸和水液代谢等功能,但彼此又相互依存、密切联系。

其次,《内经》中的《灵枢·经水》明确指出,五脏统一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心主司血液循环,它的功能可以影响肝、脾、肺和肾的水液代谢功能,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可影响心血运行,导致水液停滞。

脾主运化,脾气失常可影响肝、肺和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出现水湿停聚的情况。

肺主呼吸,肺气不畅可影响水液的输布,导致水湿停聚。

肾主排泄,肾气不足则会导致水液停滞,形成水湿内停。

再次,《黄帝内经》的《素问·病机探原论》中提到,五脏统一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篇条文强调了五脏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关系,规定了五脏的联络通达路径,说明了当某一脏腑出现病理变化时,其他脏腑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临床应用中医理论时,要全面考虑五脏的统一性,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病机,做到因脏器的变化而辨证治疗。

最后,《黄帝内经》还专门对五脏各自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

例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指出,心主神明,其功能主要包括主血脉和主志。

肝主疏泄,它除了主胆外还主司筋脉和主志。

脾主运化,包括主血液和主志。

肺主气,主司呼吸和主志。

肾主藏精,主司水液代谢和主志。

这些具体的条文内容揭示了每个脏器的特殊功能,同时也强调了五脏的统一性与密切相关性。

综上所述,五脏统一密切相关的经典条文主要存在于《黄帝内经》中,通过这些条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五脏的统一作用。

这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药知识,从而实现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临床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临床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临床治疗)
该病主要特点有全身明显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胆固醇升高,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候群,可生于下列疾病:急慢性肾炎、类脂性肾病、红斑性狼疮、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过敏性紫癜,药物过敏等。

中医分脾虚湿盛、肾气不因、湿热壅滞等类型,现分述如下。

①脾虚湿盛型:全身水肿明显,尿少,面色苍白,身重倦怠,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腹泻,舌淡苔薄,脉濡弱。

治疗应益气健脾,通利水湿。

采用下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防己l5克。

泽泻12克、桂枝6克,白芥子19克,大腹皮15克,生姜6克,赤小豆30克,水煎服。

②肾气不固型:下胶水肿明显,尿多,大量蛋白尿,面色苍白,倦怠怕冷,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泻,舌淡苔薄,脉细微心治疗应温肾补阴,固涩精气。

采用下方:淮山药30克,熟地15克,苍术15克,桑椹子30克,知母、黄柏各12克,炙龟板15克,益母草30克,杜仲15克,水煎服。

③湿热壅滞型:全身水肿,皮疹癌痒或有湿疹、皮肤感染,尿少而赤,有尿痛。

舌苦黄腻,脉濡滑数。

治疗应清热利湿。

采用下方:白花蛇舌草30克,蝉衣9克,苍术12克,黄柏12克,苦参12克,胡黄连6克,地肤子30克,白癣皮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

风水”。“病生在肾,名曰肾风”《素问》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畏风”
《金匮要略》
二、中医肾病的病因病理
肾风——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性肾炎综合征”
2.寒:“阴胜则阳病”《素问》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
足厥逆,脉微欲绝……”。《伤寒论》
“湿化寒而阳愈虚,阳虚则真火内败,
寒湿更蓄积而不清。”
中医经典理论与肾病临床
一、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
肾的位置:“腰者,肾之府”(《素问﹒脉要 精微论》)
“肾有两枚……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 一寸五分”(明张景岳《类经图翼》)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 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 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肾为气之根,肾寓元阴元阳之理论基础。
“湿盛则濡泄,甚则水肿跗肿。”《素问》 一旦水退,干旱从之,一能使人真阴不能生长,而耗阴液。
——肾主封藏是对肾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故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
。瘀血——离经之湿血及遏阻滞郁于血热脉和—脏腑内—的血慢性肾病不同阶段多兼湿邪或 湿热之邪。 鉴于此:肾的病变,虚证为主,实者也是因虚致实。
-----肾脏的病变,会有腰部的症状。
一、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者主 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肾藏精与志 ”
水液代谢、藏精气(先后天之精)
一、中医肾脏的生理功能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 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 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 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导读:我们的中医对于肾病综合症治疗已经研究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中医也在肾病治疗方式上总结出了一些很多宝贵的经验。

那么,中医治疗肾病综合都有哪些方法呢?我们现在就来解开中医治疗肾病综合症的神秘面纱吧。

……
我们的中医对于肾病综合症治疗已经研究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中医也在肾病治疗方式上总结出了一些很多宝贵的经验。

那么,中医治疗肾病综合都有哪些方法呢?我们现在就来解开中医治疗
肾病综合症的神秘面纱吧。

1.脾虚湿困
主症:面色苍白,神疲肢冷,疲倦乏力,肢体浮肿,尿少便溏,舌淡
红、苔白浊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消肿
方药: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党参、北芪、茯苓、甘草、蝉衣、苏叶、粟米芯、陈皮、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桃仁。

2.脾肾阳虚
主症:全身明显浮肿,以腰腹以下为甚,以指压深陷难起,常伴有胸水与腹水,形寒肢冷,精神不振,面色//白,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无力。

偏于脾虚者,大便多溏,神疲纳呆;偏于肾阳虚者,多见腰酸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味:熟附子、茯苓、白芍、生姜、白术、补骨脂、泽泻、炙甘草、丹参、当归、泽兰。

事实上中医在治疗肾病上更加的注意的是调理上的功效。

虽然中医在治疗肾病综合症的时候时间可能要长些,但是中医的效果是其它方法所不能及的。

希望用中医调理肾病的患者们能长期坚持,定会见奇效。

中医对肾病的综合治疗指南

中医对肾病的综合治疗指南

中医对肾病的综合治疗指南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治疗肾病的经验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中医对肾病的综合治疗指南。

一、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肾病的核心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中医会进行辨证施治,即辨别病机,然后通过中药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目的。

1. 阳虚型肾病阳虚型肾病表现为面色发黄,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频繁,性欲减退等症状。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温阳补肾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当归、肉桂、人参等。

2. 阴虚型肾病阴虚型肾病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舌燥,面色潮红,夜间盗汗等症状。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滋阴养肾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山药、枸杞子、石斛等。

3. 湿热型肾病湿热型肾病表现为小便短赤,口苦口干,尿黄短少等症状。

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常用药物有黄芩、连翘、茯苓等。

二、中药调理中医在治疗肾病时,常常采用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调理在治疗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改善病人整体的身体状况,提高免疫力,减缓病情的进展。

1. 补虚药物中药中的补虚药物对于肾病患者非常重要。

常用的补虚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等,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调整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 利水药物利水药物在中医治疗肾病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常用的利水药物有茯苓、车前子、海藻等,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减轻体内的浮肿等症状。

3. 清热药物清热药物在肾病患者中也常常使用。

常用的清热药物有黄芩、黄连、栀子等,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消炎解毒,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插入特定的针刺点,调节患者的气血和脏器功能,达到治疗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穴位:1. 大血海穴大血海穴位于小腿外侧的肚肠横纹与小腿前外侧髌骨之间。

刺激大血海穴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肾功能,减轻患者的症状。

2. 中极穴中极穴位于足底中央凹陷处。

刺激中极穴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供应,增强肾脏的功能,改善患者的尿液状况。

小儿肾病综合征激素应用不同阶段的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肾病综合征激素应用不同阶段的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肾病综合征激素应用不同阶段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总结了小儿肾病综合征激素应用不同阶段的中医辨证论治要点。

(1)大剂量激素诱导缓解阶段以阴虚火旺为主,还会出现湿热证,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利湿解毒。

(2)激素隔日巩固阶段易耗气伤阴,可致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补肾健脾。

(3)激素减量至小剂量阶段以肾阳虚为主,治宜温补肾阳。

(4)激素停药阶段肺脾肾三脏俱虚,治宜益气健脾补肾。

【关键词】小儿肾病综合征激素中医辨证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 NS)简称肾病,是小儿时期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在小儿肾脏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炎。

小儿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

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治疗,但在激素应用过程中常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诱发感染、停药易反复等不良反应。

在激素应用过程中配合中药治疗,可减少其副作用,提高治愈率。

且在激素应用过程中有一定的中医辨证规律及特点,现总结如下。

1小儿肾病的病机肾病综合征是西医学病名,目前在中医学科内没有专属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水肿”范畴。

《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古代医家的论述与小儿肾病的症状极为相似。

中医认为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依赖于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开阖与三焦、膀胱的气化。

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说“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所以小儿时期肺、脾、肾三脏更易发生疾病。

如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均可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输化障碍,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辩证诊治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辩证诊治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辩证诊治【概述】肾病综合征概括的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的一组临床证候群。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白蛋白的通透性增高。

主要症状特征有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等。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类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原发性是指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是指继发于其他疾病或由特定性病因引起者。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可分为Ⅰ型及Ⅱ型。

凡无持续性高血压、离心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无贫血、无持续性肾功能不全、尿蛋白高度选择性、C3在正常范围内者为Ⅰ型,反之为Ⅱ型。

本病在儿童肾小球疾病中占70%~90%,在成人中也占20%~30%.肾病综合征属于中医的“水肿”、“血尿”、“腰痛”、“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本病外因有风、湿、热、毒、劳欲等。

内因主要与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输布水精的功能失调所致。

水肿的基本病理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若外邪袭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或脾不健运,水谷不化,水湿内停;或肾气不足,开合失司,均可导致水肿。

若水湿泛溢,阻遏阳气;或其人素体阳虚者,可见脾肾阳虚。

若水肿日久,内耗阴血,可见肝肾阴虚。

若水病及血,久病入络,又可见瘀水互结之证。

若病变累及多脏腑者,往往阴阳不相恋,以致元阳衰败,真阴耗竭,浊毒内盛,则病情危笃。

【诊断要点】1.明显水肿。

2.尿常规及24小时尿蛋白尿蛋白定性多十十十~十十十十;定量>3.5克/24小时;Ⅱ型肾病综合征还可发现血尿或镜下红细胞(尿沉渣镜检>10个红细胞/高倍视野)。

3.血浆蛋白极大部分呈现低白蛋白血症。

4.血脂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三酰甘油)均明显增加;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正常或稍下降。

5.肾功能肾功能多数正常;但肾病综合征Ⅱ型常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表现为内生肌酐清除值下降;甚而血肌酐、尿素氮增高。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五脏论治慢—快综合征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五脏论治慢—快综合征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五脏论治慢—快综合征慢-快综合征属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一种常见类型,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较差。

刘志明教授临证70余载,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独出己见,重视“病在心,亦不止于心”的治法,强调五脏相关,辨证论治。

本文将刘老从五脏论治慢-快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标签:慢-快综合征;心悸;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刘志明出身岐黄世家,自幼承习家学,再得名师真传。

刘老七十余载医海遨游,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完备的学术思想体系,崇尚仲景,擅长内科,尤其对于心系疾病的治疗,独具特色。

现将刘老中医治疗慢-快综合征的经验阐述于下。

慢-快综合征(bradycardia- tachycardia syndrome)是指原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伴继发性快速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同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与阵发房颤的交替,是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的心脏疾病。

治疗上药物多采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这些药物不能长期服用,且副作用大[1],由于现有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多数具有明显的减慢心率的作用,往往禁用于慢-快综合征[2],故大多以安装起搏器或射频消融治疗为主,而临床上大多采用联合治疗(张淑丽,刘娜等,慢-快综合征中西医诊治现状,内蒙古中医药[J].2017(3):144-145),主要有起搏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起搏器+射频消融[3],但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非但无益而且有害[4]。

中医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慢-快综合征属于中医“心悸”、“眩晕”、“厥证”等病证范畴。

早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就有“人一呼一动,一吸脉一动……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的描述。

大致阐述了慢-快综合征的脉象,并认识到其严重性[5]。

刘老对心悸的病因病机有着独到的见解,治疗上也取得了卓异的疗效,现将刘老的经验阐述于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则慢-快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心悸”、“怔忡”等范畴,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脉结代,可伴头晕等症。

从少阳三焦论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从少阳三焦论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中 图分 类 号
R6 2 9
文 献— 9X(0 70— 0 8 0 62 37 20 )5 0 2— 2
难 治 性 肾病综 合 征 属于 中医 内外 . 营左 养 右 , 上 宣 下 , 大 2 临证 施治 导 莫
学 水肿 、 虚劳 、 闭 等范 畴 。 中医 于此也 ” 癃 故其功 能 为运行水 液和
泽泻 、 苓 、 苓渗湿利小便 , 猪 茯 使
水 湿 自下 窍 而排 所选 药 物 非峻
利之品. 无伤 正之虞 。本法从 三焦 人 手 , 在疏 利 三焦 之 壅滞 . 三 重 俾
盛 于 中 焦腐 熟 水 谷 者 为 阳 明 . 其 水 液运 化失 常 , 浊 、 血 留积 肾 焦气 化得 以畅利 . 行 则血 行 , 湿 瘀 气 水 出入 游行 的场所 即 为少 阳 对 其 脏 , 日久 化热 酿 毒 , 伤 肾脏 。肾 湿 毒邪 得 以顺 利 排 出 .以收 邪去 损
疏 利 三焦 法 以小 柴 胡 汤为 主 以党参 代 人参 . 大枣 之 甘腻 去 治疗 主要 有补 脾益 肾 、 热 利湿 、 运行 元 气 运 行水 液 指 三焦 是水 方 . 清 解 毒化 瘀 、 利水 消 肿 等法 , 在 实 液 运 行 的通 路 , 、 、 但 肺 脾 肾三 脏 的 壅 中留邪 及辛 散 之 生姜 .拨 动表 际 临床应 用 中 .上 述方 法 常难 以 功 能协 调亦 要 以三焦 通 调才 能 实 改善病 情 笔者 在 临证 中从 少 阳 现 运行 元 气 指三 焦 是人 体 元气 三焦论 治 本病 . 到 良好 效果 . 收 现 升 降 出入 、 达 脏腑 组 织 的道 路 。 通 阐述如 下 肾 主水 . 为一 身 元气 之 源 . 腑 阴 脏
1 病机 探析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体会(一)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体会(一)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体会(一)摘要: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主要与湿热、瘀血、正气不足(脾肾气虚)及邪气侵袭有关,在治疗上主张从热、从瘀、从虚三方面进行论治。

对疗效显著的典型病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医治疗;验案分析;体会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过强的松标准疗法(成人每天1mg/kg,连续治疗8周)无效者,或经强的松标准疗法治疗缓解,但经常复发(1年内复发3次或半年内复发超过2次以上)者。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之所以难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考虑,其主要与感染、血液高凝状态、血浆蛋白低下等难治因素有关。

从中医角度考虑,其主要与湿热、瘀血、正气不足(脾肾气虚)及邪气侵袭有关,故笔者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上主张从热、从瘀、从虚三方面进行论治。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多发病日久,迁延不愈。

久病气机阻滞而致血瘀;日久正气损耗,气虚而致血瘀;或因湿热郁久不解导致血瘀。

瘀血的形成一方面会使肾病综合征的病情更为复杂,如瘀血与水湿互结,就使得水肿的消除更为困难,另一方面可以产生一些并发证,从而使整个病情日趋严重。

此外,由于长期大量蛋白尿及补体的漏出,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正气不足,卫外失固,极易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水湿与邪热互结而为湿热,使病势缠绵,正如有学者认为中医湿热理论在现代医学肾脏病的治疗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肾脏病的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胆固醇、氮质滞留、尿素积聚,都与湿热病理有直接的关系1]。

由此可见,湿热也是此病难治的一大因素。

另外,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均大量或长期运用了激素,激素类似温阳药,过用温阳药必然会耗伤津液而导致阴虚阳亢,病之后期由于阴虚日久必损气(阳)而至气阴两虚之象。

因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当审明瘀、虚、热三方面的关系,依其孰轻孰重,辨证施治。

针对“瘀”有活血利水、行气利水之法;针对“虚”有温阳利水、滋补肝肾、益气养阴、健脾益气之法;针对“热”有宣肺利水、分利湿热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病综合征从五脏论相关论治
发表时间:2013-11-01T16:13:53.683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廖凯明1,黄培喜2,马丽华2黄家微3 [导读] 肺为娇脏,五行属金,为五脏华盖,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廖凯明1,黄培喜2,马丽华2黄家微3
1.广州中医院大学附属湛江第一中医医院,广东湛江524043;
2.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
3.广东省电力一局医院,广东广州510735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五脏相关,中医药治疗。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综)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

历代医家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笔者据临床经验结合“五脏相关[1]”理论,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肿,非仅肺脾肾三脏”。

1从肺论治
肺为娇脏,五行属金,为五脏华盖,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调节汗液和水液的排泄。

肺肾在生理上有母子相生的关系,若外邪侵袭,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职,必累于肾,致水液停聚,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上焦不通则下焦不泄,《素问•经脉别论》说:“肺主行水”,治疗当从宣肺利水着手。

①祛风宣肺利水:风邪遏肺,症见眼胞饱满,颜面浮肿,恶风、手足骨节烦疼,发热无汗,微喘,脉浮紧或浮数;方用越婢汤。

②清热祛湿行水:湿热蕴肺,症见呼吸紧促,遍身肿胀,口中烦渴,胸闷,腹胀,大便秘,小便短赤,苔黄腻,脉象滑数;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泻白散。

③温肺补气利水:肺气虚寒,症见声低、气短、颜面浮白,眼肿,形寒畏冷、咳声无力,痰质清稀,舌质淡,脉象虚细;方用苓甘五味加姜辛汤。

2从心论治
心为君主之官,五行属火,主血脉而藏神明,肾主水藏精,心肾在生理上水火互制互济,精血互化。

病理上心阳虚无力鼓动气血则会出现血行缓慢,停滞凝聚,而致淤血,加重肾综的高凝状态。

研究发现[2],心对水液代谢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心主血脉,津随血行,心液为汗,血汗同源,心阳助肾阳化气行水,心阳温煦脾肺化气行水。

《血证论》指出:“血与水本不相离,血化水,亦发水肿”,龚丽娟[3]从血论治。

①补气生血利水:气血亏虚,水邪泛滥,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乏力,肢体疲倦,全身水肿,皮肤发亮,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方用八珍汤。

②活血破淤利水:淤血日久,水肿不消,干血内伏,症见四肢水肿,腰膝酸痛,肢体发麻,肤色淤青,肌肤甲错,舌质淡暗有淤点,脉涩;方用桃红四物汤。

③清热凉血消肿:气滞血淤,淤久化热,表现为面色红赤,皮肤痤疮,汗多喜凉,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以“心清则小便利,心平则血不妄行”为治则,药用犀角地黄汤。

3从肝论治
肝为刚脏,五行属木,肝肾有水本相生的关系,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肾生骨髓,髓生肝”。

生理上,肝主疏泄,有通利水道之功;肾主水,具封藏闭塞之能。

正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云:“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者既藏又泄,互生互助,运行水液。

若肝失疏泄,导致水液输布不畅,水湿泛滥肌表发为水肿。

《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气行水亦行、治气即治水”,张志化[4]以调肝治水治疗肾综。

①疏肝理气利水:肝气郁结则水肿久病不愈,见小便不利,胸腹满闷,胸闷喜太息,性急易怒,舌苔白,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

②清肝解毒利水:湿热邪毒蕴结于肝,累及于肾,肾失封藏发水肿,伴热毒内盛,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五苓散。

③滋养肝肾利水:肝肾的藏泄功能失调,症见水肿伴腰酸痛,头晕肢麻,耳鸣目眩,口干咽燥,夜睡不宁,男子遗精,女子经少,夜尿多,舌淡红少苔,脉弦细;用二至丸合滋水清肝饮。

张山雷[5]曰:“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善调其肝以治百病,肯有事半功倍之效。


4从脾论治
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

脾不健运,水液代谢紊乱,水湿停滞体内,泛于肌肤而成水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失健运,输布失调致精微下流,出现大量蛋白尿,脾病则气血化生无源,营养失调,出现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治疗遵“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及仲景“当温之”。

①温中健脾行水:脾阳虚衰,水失运化,症见水肿伴面色苍白,肢冷喜温,舌淡苔白,脉沉细。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脾宜升则健”、“脾得阳始运”;方用实脾饮。

②燥湿健脾消肿:湿浊困脾,水饮内生,症见肢肿伴胸闷口黏,纳差腹胀,恶心呕吐,小便少,舌质白苔厚腻脉濡滑;方用胃苓汤。

5从肾论治
肾属水,主纳气藏精,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行水,机体气化功能的发挥及正常的水液代谢,全赖肾阳的气化作用。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胧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肾综其本在肾,以阴阳为纲。

①温肾助阳利水: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膝软,周身浮肿,下肢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夜尿特多,两尺脉弱;当以真武汤。

②滋阴利水消肿:肾阴亏损,症见形体衰弱、头昏、耳呜,面目浮肿,少寐健忘,腰痛膝软,遗精盗汗,口干舌红,苔少脉细;处以六味地黄丸。

③滋阴壮阳利水:肾阴阳俱虚,方用济生肾气丸合龟鹿二仙丸。

《内经》用攻下、发汗、利小便三法治疗水肿,张仲景具体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近代医家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

从以上所举证型来看,更应针对其发病部位及病性,根据五脏的寒热虚实,加入补虚、温里、清热、除湿、消积、行滞等法。

这样治疗水肿病,理论有源,覆之有辙,权衡五脏阴阳,普救苍生肾综。

参考文献
[1]徐志伟,刘小斌.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2006,38(6),1-2.
[2]傅延龄.试述心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88,(10):7-8.
[3]陶兴,龚丽娟.龚丽娟教授从气血论治肾病综合征水肿经验[J].四川中医,2013,31(1):11-12.
[4]张志华.水肿从肝论治[J].新中医,2007,39(10):94-95.
[5]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