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域地貌划分汇总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16种常考地貌整理

高考地理16种常考地貌整理

高考地理16种常考地貌整理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地理常考地貌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初中地理地貌部分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地理地貌部分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地理地貌部分基础知识总结地貌的定义地貌是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总体,是地球表层或地壳和大气相互作用、长期作用和变化的结果。

地貌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溶洞等。

地貌的分类1. 山地:是高度较高、坡度较陡的地形,通常由多个山峰组成。

2. 高原:是地形高度相对较高、表面相对平坦的地区。

3. 平原:是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水平广阔。

4. 丘陵:是高度较低、坡度较缓的地形,通常由多个丘陵组成。

5. 河流:是地表上的水流,根据水流性质可以分为险滩河流和冲积河流。

6. 湖泊:是地面上的水体集合,通常由地表泉水、河流形成。

7. 海洋:是地球表面上覆盖广阔的咸水区域。

8. 溶洞:是由水在地下岩石中溶蚀形成的洞穴。

地貌的形成原因1. 构造活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等变动。

2.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3. 水体作用:包括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4. 生物作用:包括植被对地表的影响。

5. 冰雪作用:包括冰川和积雪的形成和变动。

地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地貌的形态和特征。

地貌的重要性1. 环境:地貌对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2. 经济:地貌决定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对农业、旅游及资源开发产生影响。

3. 文化:地貌与文化传承相关,某些地貌被视为民族、地域的代表符号。

地貌保护与管理为了保护地球的地貌,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 制定地貌保护法规和政策,加强地貌的保护管理。

- 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破坏地貌。

-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地貌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球的地貌,保护我们的家园。

以上是初中地理地貌部分的基础知识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16种常见地貌

高中地理16种常见地貌

高中地理16种常见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地形,是地质结构、地球物理和气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自然景观。

在地理学中,地貌被分为许多种类,下面介绍高中地理中常见的16种地貌。

1.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海拔低于200米,地势平坦,缺乏高低起伏的地形。

平原地貌通常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主要区域。

2.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海拔高于200米的地区,地面起伏较大,山峰、山脉和山谷等构成。

山地地貌通常由岩石、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3.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指海拔高于1000米以上,地势较为平坦,但比平原地貌高,而比山地地貌低的地形。

高原地貌通常由火山岩、沉积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许多文明和文化的发源地。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指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河流本身、河岸、河床和河谷。

河谷地貌通常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水资源利用和交通运输的重要区域。

5.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由地质构造、冰川活动、水流侵蚀和沉积等因素形成的湖泊和周边地区。

湖泊地貌通常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

6. 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指由沙丘、沙漠盆地、石漠和荒漠等构成的地形。

沙漠地貌通常由风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7.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形,包括冰川本身、冰川谷、冰原、冰斗和冰露等构成。

冰川地貌通常由冰川沉积物、岩石和土壤等构成,是地球气候演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8.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指由火山喷发和火山岩侵蚀形成的地形,包括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火山碎屑等构成。

火山地貌通常由火山岩、沉积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地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9.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指由石灰岩、石膏和盐岩等溶解作用形成的地形,包括喀斯特洞穴、地下河、石柱和地下湖等构成。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本表主要依据地貌形态、成因、年龄、组合、分区、改造与保护以及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地形地貌类型进行划分。

一、地貌形态
1.平原
地貌形态:地势平坦,起伏较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2.山地
地貌形态:山峰尖锐,坡度陡峭,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3.丘陵
地貌形态:坡度较缓,起伏较大,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

4.高原
地貌形态:地势高亢,顶面平坦,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5.盆地
地貌形态:周围高中间低,四周环山,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

二、地貌成因
1.构造地貌
(1) 褶皱山: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褶皱山脉。

(2) 断块山: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断层山脉。

(3) 坳谷和阶地: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坳谷和阶地。

2.火山地貌
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口、火山锥等。

3.喀斯特地貌
因地下水溶蚀而形成的溶洞、石林等。

4.黄土地貌
因风力堆积而形成的黄土高原等。

5.冰川地貌
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川谷、冰斗等。

三、地貌年龄
1.新生代地貌:约从265万年前到现在。

包括现代湖泊、河流、冰川、海岸
等。

2.中生代地貌:约从2.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

包括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各种
地貌类型。

3.古生代地貌:约从5.4亿年前到2.5亿年前。

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
纪、泥盆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等时期的地貌类型。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峨眉山金顶
峨眉山金顶
2.断块山与断陷谷 (1)断块山
断块山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 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断块山的特点是山边线平直,山坡陡峭成 崖,即断层崖,与相邻的平地之间没有过渡地 带,常常急转直下。断层崖受横向沟谷的切割, 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三角面。
华山
断块山可在各种地质构造基础上形 成,有的两面均受断裂的控制,有的是 单独存在,但多数是成群分布,排列方 式为平行的、雁行的、斜交的或同心圆 状的。
昆明西山
有时一系列断陷盆地呈斜列分布, 盆地之间由—隆起高地分隔,断陷盆 地和隆起高地共同构成断陷盆地-断块 山系。
山西断陷盆地系分布图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板块内部稳地区构造长期稳定,新生代 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拱起或拗陷。
若拱起区缺少差异运动,形成的地貌类 型和形态单一。如高原、山地、或丘陵。
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 最典型的大陆裂谷是东非大裂谷。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 先经历了古生代板块碰撞,形成褶皱构造;
在中、新生代又发生了板内块断构造运动,从 而形成褶皱块断山。
它的山前断层的垂直断距很大,构成山体 的岩层保留着原先就有的褶皱构造。因此,在 褶皱-断块山的形成中,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 同等重要。
常见的断块山有地垒式断块山和掀 斜式断块山。
(A)地垒式断块山
地垒式断块山的构造基础是地垒 构造。
地垒式断块山又称地垒山,指断块沿两条或多
条断裂隆升而形成的山地。
地垒山的两侧山坡的坡长和坡度基本相等,且 多呈断崖绝壁。
江西庐山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外形特点 是两侧山边线平直,并形成悬崖峭壁,而山顶部分 起伏较平缓。庐山的西北侧是莲花洞断层,东南侧 是五老峰断层,两者都是高角度正断层,而且是阶 梯状断层。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1. 地理地貌分类地理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和水域两类。

陆地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谷、沙漠等;水域地貌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湿地等。

2. 地貌的形成地貌形成是由地壳变动、水体、风、冰雪、生物、人类等多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地壳变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地质岩石的堆积和剥蚀等。

地表水体的侵蚀和沉积,风的侵蚀和堆积,冰雪的侵蚀和堆积,生物的侵蚀和堆积,人类的开发和开采等也会对地貌造成影响。

3.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突出地形,山脉是一系列山岭或高地的集合。

山地的形成多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包括造山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

山地地形不仅包括山峰和山谷,还包括山脉、山梁、山间盆地、峡谷、崖壁、瀑布、冰川等。

4.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它们起伏不平,但比山地平缓。

丘陵地貌的形成多是由于水体和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引起的,还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冰雪的影响。

5.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由于受到水体的沉积和风的侵蚀以及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形成。

平原地貌种类繁多,有沿海平原、河流平原、湖泊平原、冰川平原等。

6. 高原高原是地球表面上海拔较高而平坦的地形,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高原地貌具有起伏不平的地形特征,同时还有成千上万的河流和湖泊穿插其中。

7. 盆地盆地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地貌类型,其周围是山脉、丘陵或高地,盆地内部多为平坦,盆地地貌的形成多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

盆地内部积聚了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也是人类聚居的地方。

8. 河谷河流在长时间内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谷地貌,包括V字谷、冲谷、盆地谷等,河谷地貌是地质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9. 沙漠沙漠是一种干旱、多风且植被稀少的陆地环境,沙漠的地貌特征是沙丘、沙漠盆地、风蚀褶皱等,由于地表水分极端匮乏,生物也稀少,同时沙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陆域地貌划分

陆域地貌划分

陆域地貌划分一.引言地貌是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制约着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在军事战争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因此,对地貌的认识与研究十分重要。

地貌区划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布、成因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划分若干等级的地貌区域。

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地貌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大,形成地貌的营力过程复杂多样,使得地貌类型与自然景观极为繁多,进行地貌区划对军事行动和生产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地貌界在区域地貌和地貌分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地貌的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两大系列的分类方案。

基本地貌类型是在传统的山地和平原的基础上,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和起伏高差来分为七大类,然后根据五大海拔高度划分为28个基本的地貌类型(表1)。

地貌成因类型上主要参考1:100万地貌图例系统来进行汇编,共划分为海积、海积湖积、海积冲积、湖积、盐湖沉积、湖冲积、冲积、冲洪积、洪积、干燥洪积、风积、黄土堆积、冰水沉积、冰碛、熔岩堆积、剥蚀等16种地貌成因类型。

二.各级地貌区划分标准和依据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地貌组合复杂,不同区域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的规模差异很大,因而在进行全国地貌区划时通常采用多级分区。

一般采用3~4级分区,即:大区、区、地区和小区,分别表示第一级地貌区至第四级地貌区,即将全国分若干地貌大区,一个大区内分若干个地貌区,依此分级。

从高级地貌区域到低级地貌区域,地貌类型组合通常由复杂到简单,所包括的类型组合数目逐渐减少,地貌类型组合的规模由大而小。

在地貌区划中高级地貌区域通常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而低级地貌区域中以外营力塑造的地貌为依据,这一观点目前被普遍采用,但也并非绝对。

当在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划分的地貌区域中地貌组合较复杂,且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决定区域内的地貌差异时,次级地貌区仍可依此为依据。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地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壳运动、气候、水文过程、生物活动等。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地貌的分类1.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一种主要的地貌类型,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绝对高度相对较低。

平原分为河流沉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和海岸沉积平原等几类。

2. 山地:山地是由抬升而产生的地貌,主要由山脉、山岳和山谷等构成。

山地的形成主要与地壳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有关。

3. 高原:高原是地球上的地貌形态,位于山地和平原之间,海拔较高,地势相对平坦。

高原分为内陆高原和表层高原两类。

4.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起伏不平,相对海拔较高。

5. 盆地:盆地是地球地表由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地势低洼,四面环山。

二、地貌形成的原因1. 地壳运动:地壳的运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

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爆发、构造运动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地貌的形成。

2. 气候: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地貌形态有所不同。

如雨季时的冲沟、雪线以上的冰川等。

3. 水文过程:水文过程对地貌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降水会通过溶蚀和冲刷作用改变地表形态,河川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平原和河谷。

4.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貌形成中的有机因素,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使岩石破裂、破碎,而化学风化会改变岩石的成分和结构。

5.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植被的根系可以破坏岩石结构,动物的挖掘行为也会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貌的特点1. 多样性: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貌特征。

2. 动态性:地貌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

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文过程等因素导致地貌的不断演变。

3. 相互联系:不同地貌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貌特征无处不在,丰富多样,是自然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貌分类、地理过程和地貌形成、地貌的影响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地貌分类地貌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地表形状可以分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山地是由山脉或山岭组成的地区,山峰、山谷、峡谷等是山地的典型地貌特征。

平原是海拔较低且地势平坦的地区,河流、湖泊等水体广泛分布于平原之上。

高原是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区,通常海拔超过1000米,地貌特征为平坦、起伏不大。

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较大但不及山地。

二、地理过程和地貌形成地理过程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力量和现象对地貌进行改变和塑造的过程。

地理过程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冰蚀、重力作用等。

风蚀是风力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侵蚀作用,形成了沙丘、风蚀盆地等地貌特征。

水蚀是水流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侵蚀作用,形成了河流、峡谷、洼地等地貌特征。

冰蚀是冰川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侵蚀作用,形成了冰川谷、湖泊等地貌特征。

重力作用是地球引力对地表物质的影响,形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貌特征。

地貌形成是地理过程对地表物质进行改变和塑造的结果。

不同地理过程和地貌形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河流水蚀能够通过削割、堆积等过程形成峡谷、平原等地貌;风蚀能够通过沉积和腐蚀作用形成沙丘、风成地等地貌。

地质构造活动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能够导致地表地貌的改变。

三、地貌的影响地貌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貌影响气候。

山地和高原地势较高,气温和湿度相对较低,降水量较大,这些地貌形成气候的特征。

其次,地貌影响水资源分布和利用。

河流地貌决定了河流分布和流域特征,影响水资源的储存和利用。

平原地貌则便于水源的收集和分布。

此外,地貌还影响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

中国陆域基本地貌类型标准

中国陆域基本地貌类型标准

中国陆域基本地貌类型标准中国位于东亚,陆域面积辽阔,地貌类型丰富多样。

根据地质构造、地貌发育过程等因素,中国的陆地地貌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四种基本类型。

一、平原地貌平原是指地形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区域。

中国的平原地貌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黄河平原、松辽平原、长江平原等地。

这些平原地貌一般由沉积物堆积而成,地势相对平坦,有利于农业和人口的聚集。

1.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受冰川作用和冰川沉积的影响,地形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2. 黄河平原: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重要的平原地貌类型之一。

黄河的冲积扇在这里沉积形成了广大的黄土高原,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口聚集。

3. 长江平原:位于中国中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形成了广阔的平原面积,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 松辽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二、丘陵地貌丘陵是指海拔较低,地势相对起伏的地区。

中国的丘陵地貌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山前等地,形成于构造抬升和侵蚀的作用下。

1. 华北丘陵:位于中国东北部,是典型的丘陵地貌。

这里地势相对平缓,多呈条带状,土壤贫瘠,适宜草原畜牧。

2. 华南丘陵: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是中国的丘陵地貌之一。

这里山峦交错,地势多起伏,气候湿润,植被繁茂,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

3. 海南丘陵:位于中国的南海岛屿——海南岛上。

这里山峦起伏,地势陡峭,植被丰富,有许多特有的植物和动物。

三、山地地貌山地是指地势较高,相对陡峭的地区,海拔较高。

中国的山地地貌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

山地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的结果。

1. 大巴山脉: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山地地貌类型之一。

这里山峰峻岭,地势险峻,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有许多特有的物种。

陆域地貌划分

陆域地貌划分

陆域地貌划分一.引言地貌是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制约着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在军事战争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因此,对地貌的认识与研究十分重要。

地貌区划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布、成因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划分若干等级的地貌区域。

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地貌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大,形成地貌的营力过程复杂多样,使得地貌类型与自然景观极为繁多,进行地貌区划对军事行动和生产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地貌界在区域地貌和地貌分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地貌的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两大系列的分类方案。

基本地貌类型是在传统的山地和平原的基础上,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和起伏高差来分为七大类,然后根据五大海拔高度划分为28个基本的地貌类型(表1)。

地貌成因类型上主要参考1:100万地貌图例系统来进行汇编,共划分为海积、海积湖积、海积冲积、湖积、盐湖沉积、湖冲积、冲积、冲洪积、洪积、干燥洪积、风积、黄土堆积、冰水沉积、冰碛、熔岩堆积、剥蚀等16种地貌成因类型。

二.各级地貌区划分标准和依据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地貌组合复杂,不同区域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的规模差异很大,因而在进行全国地貌区划时通常采用多级分区。

一般采用3~4级分区,即:大区、区、地区和小区,分别表示第一级地貌区至第四级地貌区,即将全国分若干地貌大区,一个大区内分若干个地貌区,依此分级。

从高级地貌区域到低级地貌区域,地貌类型组合通常由复杂到简单,所包括的类型组合数目逐渐减少,地貌类型组合的规模由大而小。

在地貌区划中高级地貌区域通常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而低级地貌区域中以外营力塑造的地貌为依据,这一观点目前被普遍采用,但也并非绝对。

当在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划分的地貌区域中地貌组合较复杂,且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决定区域内的地貌差异时,次级地貌区仍可依此为依据。

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其中地形地貌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地球表面的外在形态,还是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以及气候、水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高一地理课程学习中,地形地貌是学生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一地理地形地貌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分类是陆地和水体。

陆地地貌包括山地、高原、平原和丘陵等。

山地是地表具有一定高度和陡峭特征的地区,由于地质构造运动造成的隆起或地壳断裂而形成。

山地的特点是地势高峻、坡度陡峭、河道纵横交错,常见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高原是地势相对较为平坦的地形,海拔较高,通常由地壳隆起再经长期侵蚀形成。

高原地区常见的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

平原是相对平坦的地形,地势较低,通常是由于沉积作用造成的。

平原地区河流纵横,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例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

丘陵是坡度相对缓和的地形,地势相对较低,起伏不大,通常表现为连续的丘陵起伏,山丘较高,山谷较深。

丘陵地区常见的有华北丘陵、亚马逊丘陵等。

水体地貌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和海岸等。

河流是由地面雨水汇集成流,向低洼地区流动,形成的泥沙和水流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河流沿线形成了界流河谷、冲击河谷、下切河谷等地貌特征。

湖泊是地表蓄水的地方,由于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冰川侵蚀等原因形成。

湖泊的特点是水体较为稳定,湖泊周围有湖滨平原和湖滨丘陵等地貌特征。

海洋是地球上水体的最大集中地,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地貌的主要特点是水体广阔、水深变化较大、存在各种海岛和海底地形。

海岸地貌是海洋与陆地相接触的地方,包括沙滩、海蚀崖、花岗岩海岸等特征。

除了上述基本的地形地貌类型,地球表面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貌现象和地貌过程。

例如火山地貌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发的地壳岩石熔融、外喷而形成的地貌,如夏威夷火山群、日本富士山等。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1. 介绍地貌的概念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由各种各样的地形单元和地势组成。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构造、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貌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以及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介绍陆地环境中地貌的组成及其特征。

2. 高山地貌高山地貌是指海拔较高,地形陡峭,山体高耸的地区。

它是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的结果。

高山地区常常具有急流、瀑布、峡谷等地貌特征,有些高山地区还有雪山、冰川。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3.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地势相对平坦,无明显的高低起伏的地区。

它通常形成于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之下。

平原地区水文系统较为发达,常有湖泊、河流等地貌特征。

例如长江平原、恒河三角洲等。

4.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指地形平坦,海拔较高,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

高原地貌通常位于山地和盆地之间,是由于地壳运动抬升造成的。

高原地区常常有大面积的平坦地形,也可能有一些河流和湖泊等地貌特征。

例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5.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指由溪流、河流和河谷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河流地貌的特点是河流的弯曲、河谷的纵横交错以及河滩和河口的分布。

河流地貌发育与地形的起伏、地质构造、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长江三峡、尼罗河三角洲等。

6.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由湖泊的形成与发展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湖泊地貌可以分为断陷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等不同类型。

湖泊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降水等因素有关。

湖泊周围常常有湖滩、湖岛等地貌特征。

例如青海湖、加利福尼亚大盐湖等。

7. 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指在沙漠地区形成的特殊地貌特征。

沙漠地貌的特点是沙丘、沙贝、沙海、戈壁等各种沙漠地貌形态。

沙漠地貌的形成与地理位置、气候、风力等因素有关。

沙漠地区常常没有或极少有水文系统。

例如撒哈拉沙漠、腾格里沙漠等。

8. 地下地貌地下地貌是指地下水流动和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地下地貌的特点是溶洞、地下河流、石笋、钟乳石等。

地理地形分类表

地理地形分类表

地理地形分类表一、河流地形河流地形是指地球表面上由河流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根据其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河谷地形:河流在地壳运动及其他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峡谷、峡湾、陡峭边坡等地形。

河谷地形:河流在地壳运动及其他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峡谷、峡湾、陡峭边坡等地形。

2. 洪泛平原:由河流冲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坦广阔地区,常伴随河道的移动而发展。

洪泛平原:由河流冲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坦广阔地区,常伴随河道的移动而发展。

3. 三角洲:河流在进入湖泊、海洋时,由于携带的沉积物在水体中沉积下来,形成的三角形地带。

三角洲:河流在进入湖泊、海洋时,由于携带的沉积物在水体中沉积下来,形成的三角形地带。

4. 河湾:河流沿海岸或是在主河流曲线处形成的半圆形、新月形或倒三角形的地表形貌。

河湾:河流沿海岸或是在主河流曲线处形成的半圆形、新月形或倒三角形的地表形貌。

5. 峡谷:相对于周围地形较高的峡谷,常由水流冲刷形成,河水冲刷岩石形成峭壁。

峡谷:相对于周围地形较高的峡谷,常由水流冲刷形成,河水冲刷岩石形成峭壁。

二、海洋地形海洋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根据其形态和构成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大陆架:靠近陆地的海洋区域,水深相对较浅的海底平台。

大陆架:靠近陆地的海洋区域,水深相对较浅的海底平台。

2. 大洋中脊:海洋底部的一种地层结构,是地球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也是地壳扩张的证据之一。

大洋中脊:海洋底部的一种地层结构,是地球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也是地壳扩张的证据之一。

3. 海洋深渊: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及其他特定区域,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底坑谷。

海洋深渊: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及其他特定区域,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底坑谷。

4. 海峡:相邻海洋水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分割了不同的海洋地域或岛屿。

海峡:相邻海洋水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分割了不同的海洋地域或岛屿。

5. 海岸地形:靠近海洋的陆地区域,受海浪、潮汐及其他海洋过程的侵蚀和沉积影响。

海岸地形:靠近海洋的陆地区域,受海浪、潮汐及其他海洋过程的侵蚀和沉积影响。

陆地地理和地形地貌

陆地地理和地形地貌

陆地地理和地形地貌陆地是地球上的主要地貌单元之一,占据了地球表面的29%。

它包括了大陆和岛屿,具有多种多样的地理特征和地形地貌。

本文将探讨陆地地理和地形地貌的常见形态和形成原因。

一、大陆和岛屿大陆是指地球表面较大的陆地区域,主要由岩石构成,其面积通常超过2万平方公里。

大陆包括了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岛屿则是大陆周围被水环绕的相对较小的陆地区域,可以是单个的岛屿或者岛链。

岛屿主要由火山、珊瑚礁或者沉积物形成。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之间。

二、地形地貌的分类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包括山脉、丘陵、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地形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1. 山脉:山脉是指由地壳运动形成的连续的山地区域。

山脉通常由许多山峰组成,中间有山谷和河流。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延伸了南美洲整个西海岸线。

2.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脉和平原之间的起伏地形。

丘陵通常呈现出较为柔和的起伏曲线,表面覆盖着土壤和草地。

丘陵地带常常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3. 平原:平原是指广阔而平坦的地形,通常由沉积物、泥沙和砂石组成。

平原地区通常非常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欧亚大陆的东部平原。

4. 高原:高原是指位于山脉之间的高地,海拔通常较高。

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但也有一些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西藏高原。

5. 河流:河流是由降水形成的水流,形成了许多河谷和河流流域。

河流是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农业灌溉,还提供了水运和发电的资源。

6. 湖泊:湖泊是由降水、河流或者地下水填充形成的静水体。

湖泊的大小和形状各异,有些湖泊也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的五大湖。

7. 沙漠:沙漠是指降水非常稀少的地区,通常呈现出干燥和沙质的土地。

沙漠地区的植被非常稀疏,有时甚至没有植被,对生物生存条件较为苛刻。

地貌划分

地貌划分

地貌单元分类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

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

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

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

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

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

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按照边坡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1)顺向边坡: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一致或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小于15°。

2)斜切边坡: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15°~30°。

3)切向边坡: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30°~90°4)逆向边坡(反向边坡):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

根据地貌形成原因、形态特征与岩性组合相结合的原则,可将境内地貌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成因类型,依控制地貌形成的主导营力分为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地貌分类——精选推荐

地貌分类——精选推荐

中国地貌分类
A. 陆地地貌
说明:陆地地貌的基本形态
平原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高差一般小于30米。

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高差大于30米的坡坎。

台地大于10°的台坡和小于7°的台面;台面投影面积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度一般大于30米(30— 100米为低台地,大于100米的为高台地)。

丘陵高差一般大于30米,坡度大于7°。

其中低丘陵小于100米;高丘陵 100—200米。

山地高差一般大于200米,坡度大于10°。

其中低小于1000米为低山;1000—2500米为中山;大于2500 米为高山;大于5000米为极高山。

山地起伏度小于500米为小起伏; 500-1000米为中起伏;1000-2500米为大起伏;大于2500米为极大起伏。

B、岩溶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域地貌划分一.引言地貌是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制约着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在军事战争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因此,对地貌的认识与研究十分重要。

地貌区划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布、成因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划分若干等级的地貌区域。

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地貌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大,形成地貌的营力过程复杂多样,使得地貌类型与自然景观极为繁多,进行地貌区划对军事行动和生产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地貌界在区域地貌和地貌分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地貌的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两大系列的分类方案。

基本地貌类型是在传统的山地和平原的基础上,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和起伏高差来分为七大类,然后根据五大海拔高度划分为28个基本的地貌类型(表1)。

地貌成因类型上主要参考1:100万地貌图例系统来进行汇编,共划分为海积、海积湖积、海积冲积、湖积、盐湖沉积、湖冲积、冲积、冲洪积、洪积、干燥洪积、风积、黄土堆积、冰水沉积、冰碛、熔岩堆积、剥蚀等16种地貌成因类型。

二.各级地貌区划分标准和依据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地貌组合复杂,不同区域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的规模差异很大,因而在进行全国地貌区划时通常采用多级分区。

一般采用3~4级分区,即:大区、区、地区和小区,分别表示第一级地貌区至第四级地貌区,即将全国分若干地貌大区,一个大区内分若干个地貌区,依此分级。

从高级地貌区域到低级地貌区域,地貌类型组合通常由复杂到简单,所包括的类型组合数目逐渐减少,地貌类型组合的规模由大而小。

在地貌区划中高级地貌区域通常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而低级地貌区域中以外营力塑造的地貌为依据,这一观点目前被普遍采用,但也并非绝对。

当在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划分的地貌区域中地貌组合较复杂,且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决定区域内的地貌差异时,次级地貌区仍可依此为依据。

高级地貌区域中内营力作用控制的地貌类型组合基本相同,而外营力引起的地貌差异占主导地位,则以外营力地貌作为划分次级地貌区的依据。

当地表组成物质对区内地貌分异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以岩性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次级地貌区的依据。

如有无黄土覆盖可造成地貌侵蚀强度的明显不同,所产生的地面切割和沟谷发育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黄土地区可以把黄土覆盖与否作为划区的标志。

较低级地貌区划通常以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主要依据,但当区域中外营力作用基本相同,而其他因素作用有明显差异时,可以不按外营力为主导因素去进行区划。

全国同级的各个地貌区域的具体情况常常千差万别,因而目前难于提出一个统一的各级地貌分区标准。

如果全国某级地貌区使用统一的区划标准,一般也难于反映客观实际。

三.我国的地貌类别区划按我国的情况,这里提出各级地貌区的面积等级如下:一级区空间规模一般在106km2左右,二级区一般为105km2左右,三级区一般104km2左右,四级区一般103km2左右。

本文主要讨论较高的两级地貌区(地貌大区、地貌区)。

地貌大区(一级地貌区):主要由大山脉、大高原、大山原、大盆地、大平原等规模的基本地貌类型组合构成,主要是受内营力控制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反映了内营力造成的我国第一级巨地形轮廓的地貌差异。

它们从宏观上控制了外营力作用的分异,空间规模上一般是106km2级。

如青藏高原大区是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形成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绝大部分为各类高海拔和极高海拔基本地貌类型。

中国地势上的三大地貌阶梯及其近南北向山地控制着地貌组合的宏观差异,在考虑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外营力差异性基础上,可将中国划分为面积在260×104km2~115×104km2的6个地貌大区。

地貌区(二级地貌区):在地貌大区内,根据内营力作用造成的较大规模山地、高原、山原、盆地、平原等次级基本地貌类型组合、地貌形态(包括海拔高度起伏高度)、大面积的物质组成和外营力过程(如:黄土、沙漠、喀斯特和干旱荒漠气候地貌…) 等的区域差异,划分为空间规模一般在105km2左右的若干个地貌区。

根据这些地貌组合在东西、南北向宏观差异可以将中国地貌分成了6个地貌大区。

第一级地貌阶梯单独划为一个地貌大区——青藏高原大区。

第二级地貌阶梯南部划为一个地貌大区——西南亚高山中山大区,北部以贺兰山为界,西部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东部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

第三级地貌阶梯南部为东南低、中山大区,北部是东部低山平原大区。

这六个大区的地貌类型组合主要受内营力巨型构造单元控制,反映了内营力造成的我国第一级巨地貌轮廓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外营力作用的分异。

表2 中国地貌分区表各大区内部基本地貌类型、外营力及区域性地表组成物质的差异所形成地貌类型及其组合差异是地貌区的划分依据。

据此,可将我国的6个地貌大区分别进一步分区,共划分了38个地貌区(图1、表2)。

四. 我国主要边界的地形地貌特征我国的陆地邻国共14个,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正北方是蒙古国,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相接,南面有缅甸、老挝和越南,东部是太平洋,。

对于各个边界的地形地貌划分类别如下统计(表2)。

表我国与主要相邻国家的地形地貌类别统计表接壤国家省份长度(估) 地貌大区地貌区代码中朝中俄中蒙辽、吉黑龙江黑、内新疆内蒙古甘肃新疆675km1115km630km900km41km820km1785km65km640km430kmⅠⅠⅠⅢⅣⅣⅢⅣⅣⅣB.长白山中低山地A.完达山三江平原D.小兴安岭中低山A.大兴安岭低山中山B.阿尔泰亚高山A.新甘蒙丘陵平原C.内蒙古高平原A.新甘蒙丘陵平原C.准格尔盆地B.阿尔泰亚高山ⅠBⅠAⅠDⅢAⅣBⅣAⅢCⅣAⅣCⅣB中印中巴新疆西藏新疆222km63km1185km395kmⅥⅥⅥⅥI.喀喇昆仑山极高山I.喀喇昆仑山极高山H.喜马拉雅山高山极高山I.喀喇昆仑山极高山ⅥIⅥIⅥHⅥI中越广西云南250km123km85.2km176km210kmⅡⅤⅤⅤⅤB.淮阳低山B.鄂黔滇中山B. 鄂黔滇中山D.川西南、滇中亚高山盆地E.滇西南亚高山ⅡBⅤBⅤBⅤDⅤE中老云南293km Ⅴ E. 滇西南亚高山ⅤE中缅云南955km491km ⅤⅥE. 滇西南亚高山D.横断山高山峡谷ⅤEⅥD中哈中阿新疆新疆136km614km532km56kmⅣⅣⅣⅥB.阿尔泰亚高山C.准格尔盆地D.天山高山盆地I. 喀喇昆仑山极高山ⅥBⅥCⅥDⅥI中吉中塔中尼中不新疆新疆西藏西藏650km349km780km665kmⅣⅥⅥⅥD.天山高山盆地C.昆仑山极高山谷地H.喜马拉雅山高山极高山H. 喜马拉雅山高山极高山ⅣDⅥCⅥHⅥH①中朝边界中朝边界位于我国的东北角,横跨辽宁吉林两个省份,边界线绵延约675km,大区地貌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位于第三级地貌阶梯的北部。

而中朝边界所属地貌为大区地貌东部的二级地貌-长白中低山地区。

平均海拔高度在500-800之间,主要相对高差在400-800之间,最高点是位于长白山白头山的白玉峰,海拔高度2691m。

受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相对于西部隆起为长白山山脉,中朝边界仅为长白山山脉的一段,区域内以中起伏低山、中起伏中山和大起伏中山为主,大起伏的亚高山仅仅分布在长白山主峰周围。

长白中低山区域主要位于东亚季风湿润、半湿润区,区内流水左右为主要外营力,流经区内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和鸭绿江,其中的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径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区内气候分异直接导致了地貌外营力作用的地域差异,在长白山区冰缘地貌分布比较普遍。

此外火山活动在本大区也比较活跃,主要分布于东北山地,在长白山火山带和小兴安岭火山带遗留新生代火山共有500多座。

主要的植被类型为针叶混交林。

图中朝边界的中低山地貌②中俄边界中俄边界位于我国的东北角以及西北角一隅,边界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零星散落在新疆西北角,边界线绵延约2700km,中俄边界的大区地貌以东部低山平原和中北中山高原为主,另有长约41km的边界线分布在西北高中山盆地地貌大区,在第一、二、三地貌阶梯均有分布。

就二级地貌而言,分布在黑龙江境内的有完达山三江平原、小兴安岭中低山以及大兴安岭低山中山地貌区,在内蒙古境内的地貌区有大兴安岭低山中山地貌区,而在新疆境内与俄罗斯接壤边界所处二级地貌则为阿尔泰亚高山。

就边界线长度而言以完达山三江平原地貌类型的最长,计约1115km。

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三个相对独立部分之一,位于我国疆域的最东北角,海拔高度低于200m,是位于东部长白中低山隆起带和大兴安岭—太行山为代表的中国地貌第二阶梯前缘隆起带之间凹陷带。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即东北平原东北部,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

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

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

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

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的沼泽化低平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亦即狭义的三江平原;山南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湖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8 800平方公里,亦称穆棱-兴凯平原。

图三江平原地貌区小兴安岭中低山地貌区亦是中俄边界线所处的二级地貌区之一。

小兴安岭山势不高,海拔一般500-800米,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表现出明显的成层性,属低山丘陵地形。

东部和南部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较多,超过1000米的山峰主要沿松花江和呼兰河的分水岭分布,最高峰平顶山,海拔1429米,其次为小城墙砬子,海拔1223米,此外尚有大青山等10余个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多属断块中山地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