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官渡之战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官渡之战”一目,自主学习以下问题: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2.曹操实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3.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时间: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特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影响: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2.赤壁之战爆发于哪一年?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3.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3.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在统治区内努力经营,北方地区的经济比汉末有所恢复,东南和西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以后的统一局面奠定基础。
(1)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2)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3)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1.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
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曹操(155~220年),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的力量更强大了。
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
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1)引导: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相关内容,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2)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描述说说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在军事上战术得当;袁绍不善于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他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巩固检测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2.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B.曹操和刘备、孙权
C.袁绍和刘备、孙权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板
书
设
计
部分过渡语:
1.青梅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说的是刘备和曹操的一场酒局,但宴无好宴,会无好会,这其实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
曹操问刘备如今群雄割据,但谁才算得上真英雄;而刘备为了装傻提了无数个名字终究是没有曹操。
后者无法,只能把话接过,自己回答:「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意思是:天下英雄惟你我二人而已。
而这时,已偷偷答应皇帝要反抗曹操的刘备简直吓傻了,筷子掉落在地,但与此同时正好打下一道雷,刘备就正好顺着自己惧怕雷声的借口,掩饰掉内心的惊惶和曹操的疑虑。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
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
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
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
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2.曹操的戏曲形象:在戏曲舞台上,当曹操出场时,我们总看见他的脸上涂满了白色的油彩,显得很有点吓人。
那么,舞台上白脸的曹操就是历史原型吗?当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脸再白,也不可能像舞台上的曹操那样,白得令人又怕又厌。
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将曹操涂成白脸呢?戏剧中的曹操形象,基本取自《三国演义》,是个奸相,而奸臣的脸谱是用白色打底,所以曹操在戏曲中的脸谱是白色的。
表现的是狠毒、阴险、奸诈、狡猾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精品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曹操》导入新课二、导学一:官渡之战(一)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1.【材料研读】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眼光长远。
曹操为了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汉献帝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保证了军粮供应,解决了流民生计,实力不断增强。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材料,设问: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有哪些?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招募流民和士兵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二)官渡之战战况1.图片展示2.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结果等要素。
3. 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1)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2)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教师过渡: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学生答:统一全国。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地位):本课属于第四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爆发了农民起义,出现了割地一方的军阀,相互征战,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最终形成三股强大的势力,导致三国局面形成。
认识曹操的雄才大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时期各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1、学会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并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
2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乱世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背景影响;如何评价曹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资源(PPT、图片、史料等展示)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修改课堂生成教学反思(“双实”落实情况)导入:展示曹操京剧脸谱图片。
曹操诗歌《观沧海》《龟虽寿》观察脸谱色彩。
说说对曹操的印象—奸臣,展示观沧海,龟虽寿体会诗歌的气势磅礴。
形成对比加入京剧脸谱的介绍,降低难度。
展示换成朗读观沧海形成对比,激发探究兴趣,曹操究竟是一位怎么样的历史人物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展开:一,曹操的生活时代:展示曹操的“蒿里行”。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①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对比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②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③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道杰出人物对历史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准确区别正史与小说的记载偏差。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在历史的风流人物中,曹操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曲《曹操》,让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当时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宏大场面。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三国时期这个波澜壮阔、又英雄辈出的时代。
环节二:整体感知1、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和本课子目录思考,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局势,是如何从图一演变为图二的?答案提示: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自主学习:根据上面三幅图片思考,当时社会状况如何?由右图可知,当时北方最大的两个军阀分别是谁?答案提示:军阀割据、烽火不休;袁绍和曹操。
教师指导:根据图片,回顾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黄巾起义等史实,知道这一时期汉室中央衰微的现象。
结合图三以及此前所学废刺史立州牧制度的内容,知道当时地方军阀割据混乱,通过举例说明其中的军阀势力,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英雄人物开始登场,进入“英雄的时代”。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80,填充表格内容。
答案提示:①时间:公元200年②地点:官渡③作战双方:曹操;袁绍④战略: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火烧乌巢⑤结果:曹操胜利⑥特点:以少胜多⑦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曹操是如何以弱胜强,打败袁绍的?答案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制;招贤纳士;采取正确的战术教师指导:通过材料一可知曹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史实,说明曹操通过这一行为获得了政治主动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X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屯田制,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X联军决战,爆发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给人以沧桑壮烈的感觉。
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品味三国吧。
新课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形势【史料链接】材料一地图资料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问题探究一】东汉末年形势如何?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势力最强?答案提示: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最强。
【问题探究二】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 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答案提示:曹操。
武力(战争)。
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史料链接】材料一“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毛玠传》材料二材料三【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
答案提示:曹操。
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军事上: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大败袁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程内容: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活动建议: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2.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3.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对如何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事件已有一些最初步的认识,对历史事件、人物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传授的知识记忆深刻,在具体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较为薄弱,仍需要进一步引导,对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仍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观看战争形势图,讨论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比表,以及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知道三国鼎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评价任务:1、分组交流自学问题的答案,反馈自学情况。
2、小组合作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比表,说出两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3、通过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形势图,以及相关材料,讨论归纳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不同结果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画三国鼎立关系图,反馈三国鼎立局面。
5、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知道三国鼎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三国鼎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三国》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学习目标见上文。
三、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学生活动: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找出下列问题并在书上标注出来。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1)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2.能列表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重点难点1.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京剧中曹操形象为导入,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代奸雄”,也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代治世之能臣”,那么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曹操,学习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东汉末年的景象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1)问: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答: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答: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州牧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过渡:在这种长期混战割据,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人民最渴望的是,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
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曹操势力能够增强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重视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过渡:曹操虽势力逐渐壮大,但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却是袁绍。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教育网(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大体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判闻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照《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不同,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固的进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熟悉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进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得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进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熟悉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域取得了必然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判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进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确实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以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不是验证了这一点? “滔滔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什么缘故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好汉?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阻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材为他们出谋献策,什么缘故到头来却仍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苦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别离是在何时、什么地址成立的?建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咱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觅答案吧。
【自主预习】一、官渡之战一、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思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为方便记忆,我们用一、二、三、四来总结本课知识。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二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个政权:三国名称和都城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X备,他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自己。请一位同学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X备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X备的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定出山辅X,并且帮X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施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X备非常佩服,拜为军师。此后,X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四个人物:曹操,X备,孙权,诸葛亮
通过层层设问,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思考回答中火的知识,提高能力。
让学生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
通过出示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三:《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我们前面讲过,大的战争或战役,它打的是军力、人心、士气、经济、政治等,绝不是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或战役的胜败的。拿赤壁之战来说,诸葛亮抵柴桑(今某某某某)向孙权陈述联合破曹时,就帮助孙权分析了曹操的不利因素:曹军虽众不习水战;X琮新降,军心不服;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弊;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对孙X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孙X不占“天时”,但占“地利”,尤其还占“人和”,还有就是战术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
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
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
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
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
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
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
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
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
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
发达。
③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
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
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
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巩固练习】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B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A )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刘备
C.刘备和孙权
D.曹操和孙权
3.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 A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4.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支持,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著
名“隆中对”的人是( C )
A.关羽
B.赵云
C.诸葛亮
D.许攸
5.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 B )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爽
6.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 )
A.台湾
B.澳门
C.日本
D.爪哇
7.“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D )
A.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
B.官渡之战曹操取胜
C.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D.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