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4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稿14
五河县“三为主”高效课堂七年级(上)历史导学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主备:王鹏审核:张彩荣使用时间:一、学习目标:1、能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等史实。
2、能知道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能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历史的潮流。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强盛,是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2、学习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关系三、学法指导:讨论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展开讨论,惊醒探究。
四、知识链接: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
墓前树立着董必武的诗碑,诗的内容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
这里的“胡”指匈奴,匈奴是怎样兴起的?兴起后与汉关系怎样?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会了解这些问题。
五、学习内容:(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一定是你欣然向往的地方吧!那么,你知道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谁?为什么能统一?2、举例说明秦朝同匈奴的关系。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反击,夺回了哪些地区?2、武帝时,大破匈奴的两位将领是谁?结果怎样?3、汉武帝时,能够成功反击匈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昭君出塞1、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
其中向汗称臣的一部首领是谁?他们南迁到哪里?2、“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期的事?3、昭君出嫁这件事有何积极的作用?学生展示: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2、比较汉代与匈奴的两次和亲。
六、学习小结;七、达标检测:1、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A 战国时B 秦始皇末年C 秦汉之际D 西汉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回了()A 河套地区B 河西走廊地区C 漠北地区D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3、汉文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请求和亲。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14课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能力目标: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4、重点: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二、自主学案:(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生活:在()草原过着()生活。
2、统一:时间()、人物()单于。
3、经济:()业兴旺;()业发展,铁器被广泛应用。
;学会了(),开始垦田种谷。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阅读课本第二目,完成下列问题。
1、条件:()时,国力强盛。
2、概况:(1)第一次: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和()地区。
(2)第二次:漠北战役:时间:()、将领:()和()、结果: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三)昭君出塞:阅读课本第三目,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公元前()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首领()单于向汉称臣。
2、概况:()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
3、意义:(1)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2)为汉匈的()和()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合作探究:1、联系12、13课回答: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友情提示: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考虑)2、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课堂检测:1、汉武帝时期,改变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为进攻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B匈奴族的分裂C卫青、霍去病的英勇抗击D西汉国力的强盛2、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A战国B秦始皇末年C秦末汉初D西汉3、匈奴统一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逐渐有了农耕D制瓷业发达4、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5、西汉宫女王昭君前往匈奴和亲的原因是()A不满西汉宫廷的黑暗而前往的B西汉皇帝为图边界安宁而强迫她的C匈奴军队在同西汉战争中抢去的D为了促进汉匈两族友好相处而自愿的6、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把秦皇和汉武并称,下列哪是他们都曾进行过的活动()A发行五铢钱B压制儒家思想C发动对匈奴的战争D治理黄河7、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4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重点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法指导】1.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知识链接】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
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
单于为全国最高首领,总揽军政及一切对外大权。
下有左右屠耆王(亦作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所有部众皆以十进制分为24个万骑。
左右贤王以下大者领万骑,小者领数千骑。
万骑之下,又设千长、百长、什长。
由此组成一个完整的统治体系,用以统治和镇压牧民和奴隶。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时间: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条件:______________2.时间:_____________战役: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三、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2、昭君出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题论从史出:“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会看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艰辛,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葡萄和优美的丝绸之路动态画卷具有新意的导入,葡萄我们都知道,可是它最早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又是怎么传入中原的?从而自然进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题。
二、新课学习(结合导学案)(一)探究一:自主学习目的:攻克重点张骞通西域1、检测自主学习情况(“一问一答”的方式)西域范围:西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和同时,对答的过程中教师补充并引导学生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并分析张骞途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呈现出要学习张骞不屈不饶,敢于冒险和报效祖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成果展示,奠定基础(目的:完成对西域的管理内容)①时间:②措施: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总管西域事务。
③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
④东汉明帝派出使西域。
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
(二)探究二:穿越时光之旅目的:攻克重点丝绸之路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果现在你是长安的一名富商,现在想去西域甚至欧洲做生意,你会从长安带去哪些东西到西域贩卖,又会带些什么回来?你的出行路线是怎么样的呢?小组活动要求:①设计长安到欧洲的路线图:()--()--()--()、()--()②明确从长安去西域所带货物:③计划从西域带什么土特产回来:2、师生演绎对话,活跃课堂在穿越时光之旅环节中,通过师生愉快合作的穿越时空之旅,一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去攻克点丝绸之路的内容和路线,二、老师和学生合作去表演产生的好氛围可以带动全班气氛,并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学习历史和很有趣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喜欢和重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导学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经过的主要国家;3.了解丝绸之路的交流内容和方式;4.领悟丝绸之路对于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导学内容:一、导引问题:你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探究:通过阅读课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点和终点、交流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Step 1 学习课前导知识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些国家?3.丝绸之路上有哪些主要的交流内容和方式?Step 2 预习导入1.阅读课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回答以下问题:(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2)丝绸之路上有哪些国家?(3)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有哪些?(4)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方式有哪些?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_______,终点是_______。
(2)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文化以及_______等。
(3)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方式主要有陆上运输和_______运输。
Step 3 精读课文1.阅读课文,并回答课文中的相关问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终点是哪里?(2)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3)丝绸之路的交通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分别有哪些特点?(4)丝绸之路的贸易内容包括哪些物品?如何影响到中国和其他国家?2.理解课文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并用自己的话解释。
(1)丝绸之路:_________(2)绵延千里:_________(3)珍稀物品:_________(4)圃田:_________(5)高脚炉:_________(6)珍贵的交流:_________Step 4 总结归纳1.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丝绸之路起初是为了中央政府的需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开辟的一个贸易路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目标】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
②知道丝绸之路的开通,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③学习张骞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38年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③成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19年②目的:联络西域国家防御匈奴;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③成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②交流物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③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①路线a山东—朝鲜、日本b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时期①机构:西域都护②时间:公元前60年③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④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时期①派班超出使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③班勇再次出使西域【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解析:是因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探究二:问题:依据材料,概括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作用?这条“通道”体现了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并指出汉代丝织品沿该“通道”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①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20111225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了解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交通的发达、文字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铜钱、万里长城、焚书坑儒。
能力方面:通过阅读课文及有关史料读物,培养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历史角色的扮演,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导学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分裂时期,这种分裂局面最终是由哪一个诸侯国统一的呢?秦国。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秦是如何统一天下的?(播放视频)秦始皇的梦想是他的皇位传万世,但是我们知道秦在二世就灭亡了。
我们本节课就来看看秦始皇是如何加强统治的。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展示自主学习内容: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秦始皇为加强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2.秦始皇为加强集权,在经济和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在思想上采取什么做法?4.为巩固统治,他在军事上又采取什么措施?请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
(略)教师:大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疑问吗?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一、政治上:废分封,立郡县1.提问:你知道皇帝名称的由来吗?展示幻灯片,进入历史角色扮演板块。
李斯的建议:“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其功业之大,实“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始皇:“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简单介绍表演的要求,组织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活动)最终得出结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初一历史14课
初一历史14课初一历史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背景:明朝前期,国势强盛,积极遣使下西洋,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概况:郑和奉命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他招募军队,亲自训练,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连续九战九捷,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影响: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居住权: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评价:澳门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
四、评价郑和下西洋航海特点:时间早,历时长久,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取得和平外交和友好交流的成就。
与西方航海家的比较:与欧洲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等大航海时代的航海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开拓殖民地,也不带有侵略性质,而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以及进行海外贸易的需求。
这种和平交往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利益,也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历史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
它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评价戚继光抗倭历史地位:戚继光抗倭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事迹和军事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2)修订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1、知道交通的畅达、文字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铜钱、灵渠、万里长城、焚书坑儒等知识点。
2、通过阅读课文及有关课外读物,培养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2、难点:“车同轨,书同文”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统一车辆,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2、秦始皇规定以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后又推出一种新的字体。
3、为了防御进攻,秦始皇筑起西起,东至的万里长城。
4、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的建议,实行“”。
二、课堂研讨阅读下列材料:“战国时期,各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始皇初统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请完成:1、造成战国时期律令不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此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阅读下列材料: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请完成:1、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2、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而做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
”秦王说:“统一以后只留下一种。
”请问秦始皇统一后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2.秦始皇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B.蚁鼻钱C.铲形币D.圆形方孔钱3.万里长城在秦始皇时期的主要功能是( )A.旅游景点B.军事防御C.划定国界D.扩大秦朝疆域在世界的影响4.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儒学的独尊地位B.为了加强思想统治C.打击妄议朝政的儒生D.镇压企图叛乱的六国旧贵族5.下列事件与秦始皇无关的是( )A.焚书坑儒B.修筑都江堰C.修筑长城D.开凿灵渠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4、15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班级:姓名:组号:授课时间: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学习重点和难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重点。
2、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天堂》,学生随唱,营造学习本课气氛,欣赏汉武大帝片尾曲《等待》在乐曲中,感受到广阔、优美、和谐的草原风光,还听到了古代草原的金戈铁马和前方战士的奋勇拼杀。
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共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边疆各民族的是是非非。
认识和了解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二、自学提纲:(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时间: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条件:______________2.时间:_____________战役: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三、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2、昭君出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1、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哪三次战役?(识图P78页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3、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4、回顾前两课内容,结合本课,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四、知识图解: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五部分:小结(同板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发现自己汲取了许多教学上的知识,要把这些优点和汲取的知识继续融会贯通,但同时也发现自己存在不足之处,需要经过磨练,不断改进。
反思本课的教学,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目标,充分融合历史学科素养:第一,采用魔术表演结合核桃来进行设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比较新颖有效的方式,由核桃这个生活实物引入丝绸之路路线;第二,在讲授新课时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由学生角色扮演列举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借此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第三,注重对考古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史实的思辨能力,逐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
”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意识;第四,利用地图讲解,给学生创设时空观念。
第五,通过对张骞通西域、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的学习,体会张骞的精神以及认识南海诸岛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初步形成正确的领土意识。
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重新整合教材结构,串联成线索,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强调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采用史料来锻炼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注重“论从史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讲练结合,导学案的练习和讲解可在课堂过程中穿插进行,讲解重难点时可利用导学案来进行,有助于突破重难点;进行问题设问时,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抛出问题,给学生适当时间进行思考,逐步解决问题,在讲述过程中逐步放慢语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对张骞精神的讲解应结合中考方向,将张骞精神融合评价人物方法来进行讲解。
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单元 第14课《沟通中
1.丝绸之路路线:结合地图边讲边画出示意图,形象、直观,便于记忆。
2.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
3.结 合一带一路战略,感知
丝 绸之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1.学习用形象、直观的示意图表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图中熟记丝绸之路路线。
2.归纳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
3.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体会“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导学
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 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2.识读地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在中西方交流上的重要地位
课型
问题引领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
解决对策
复习
两汉的起止时间及朝代特点?
出示复习问题,观察学生复习情况
独 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
重点关注复习不认真的学生
研习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区 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影响
1.两汉时期的西域指何处?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通道,它促使 西汉的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讲时要注意。补充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新闻。
三、对西域的管理
1.前60年,西域归哪个政府管辖?管辖它的机 构是什么?这一机构的设置具有怎样的意义?
2.班超在西域主要有哪些活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自主预习】一、1、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
2、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二、1、约70万年—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
2、打制石器;天然火。
3、北京人遗址,中国。
三、1、约3万年前;北京周口店。
2、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钻孔,人工,爱美,氏族。
【互动探究】1、体质进步: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2、工具制作: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3、技术:人工取火;4、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
生活的集体——氏族【基础过关】1—5 BDBAC 6—9 CBCC【综合运用】10、(1)共同之处: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食物……不同之处: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
(2)山顶洞人的生产比北京人进步,生产的发展是山顶洞人进步的主要原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自主预习】约七千年,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磨制石器和水稻;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建筑,磨制石器和粟;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
【互动探究】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基础过关】1—5 CBDBB 6—9 AACC【综合运用】10、(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2)图一: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
图二:防寒保燥,因地制宜。
第3课华夏之祖【自主预习】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第1页共11页一、炎,黄,涿鹿之战,蚩尤,华夏族,黄帝,华夏之祖。
二、1、尧舜禹,禅让。
2、约公元前2070,夏,奴隶社会。
【互动探究】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原始社会时期。
大公无私,生活俭朴,克己爱人等。
【基础过关】1—5 ABABA 6—10 BADA【综合运用】11、(1)黄帝;(2)炎黄子孙;(3)尧舜禹。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14课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辛亥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中,北洋军阀的统治在中国建立起来。为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国民党和中共进行第一次合作,在20世纪20年代,发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之一。
二、师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本59-61页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黄埔军校建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领导人是?地点?
2.黄埔军校的办学象、方针、战果
4.思考 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5.结合历史地图册21页《北伐战争形势图》和课本分析北伐经过。
四、课堂小结:
学生先试着归纳,师再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大家要充分认识到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宁汉合流的实质和东北易帜的重大意义等历史问题,主动探究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以此为基础,勤思考多发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课历史课后练习 并预习第13课内容
教学
反思
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这部分内容,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尤其对北伐经过基本史实要掌握透彻,时间关系要理顺,战役先后顺序搞清,识图辨图能力要加强。
(二)快速浏览课本第三部分内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了解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2.国民革命夭折的原因
3.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史实
4.历届国民政府中心变迁顺序
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此部分内容,此部分内容为本课一重点和难点,尤其讲述“宁汉合流”,要引导学生看课本小字,划下并识记重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纲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末汉初
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昭君出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时间: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8.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四、重点点拨:
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2、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3、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7.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促动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A.白登之国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蒙恬出击匈奴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结合所学的知识归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昭君出塞有何历史作用?
4、探究: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
三、达标检测: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A.可汗B.单于C.赞普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4、卫青、霍去病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5、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国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实行的。它不再是被动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短暂的边境安宁,而是民族融合的长久的和平。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条件:______________2.时间:_____________战役: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
2、昭君出塞:时间:_______________对象: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型
新课
学习时间
莫旗历史备课组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学习
重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重点。
难点:准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合作探究:
(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升)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1、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能够取得胜利?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