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香港地区菲利普斯曲线的验证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菲利普斯曲线是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
W. 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资料后,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研究判断经济形势的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对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的把握有助于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判断,这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已经得到证实,菲利普斯本人也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 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 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工资变动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又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但是随着理论和实际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
工人关心的是工资的实际购买力,雇主关注的是劳动成本和产出价格的比率。
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认为名义工资变化必须用通货膨胀预期来纠正。
在适应性预期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性,政府能够以高而稳定的通胀率为代价换取持久性的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验证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验证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失业;通货膨胀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短期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而菲利普斯曲线最初都是针对外国宏观经济,而对于体制完全不同的中国,其失业和通胀率之间是否也呈现出这样的关系笔者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这篇课程论文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数据是否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性状,从而深化和具体化对于该曲线的认识,探讨在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是否也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对不同失业率和通胀率组合的选择菜单。
2.研究概况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中,画出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0年,以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成失业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他们所给予的关系式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增长率而变化后体现了“失业―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界菲利普斯曲线的标准版本。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之间并非简单的负相关关系,1968年,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ion.Friedman)指出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他认为,在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是一条直线。
3.实证分析本文对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是基于标准菲利普斯模型,即选择来自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索洛(Robert.M.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在该模型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两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trade-off),这样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建议是政策制定者可以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实际上是为政府实现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提供了一套选择菜单。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作者:王欣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4期【摘要】菲利普斯曲线是研究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工具,自其提出以来,经过经济学家的不断推陈出新,已经逐步趋于完备。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是否适用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本文试用于经济学基本知识,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初步分析,并结合所学提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中国经济;适用性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中国的验证概况(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菲利普斯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A.W.菲利普斯在1958年发表的《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率先提出的①。
其表示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索罗、费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等在菲利普斯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分别引入了“自然失业率假说、预期因素”等变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其图如图1所示。
②(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验证概况菲利普斯曲线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后,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菲利普斯曲线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对就业和通货膨胀率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我们国家的经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其分水岭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
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我们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时期。
计划经济时期中,由于国家经济高度集中化,统筹分配,市场调节机制在我们国家中几乎不存在,所以很难用经济运行的规律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逐步开始实行各方面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并完善,经济学家和相关学者对我国这一阶段以来的经济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分析,也分阶段绘制了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验证和实证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课程名称 : 《中级经济学》课程专题研究报告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西方经济学中的诸多理论已经被引入我国并被实证有效。
此次研究沿着前人的方向,补充对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的实证研究体系。
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变化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偏离程度进行回归,以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研究,并对证伪的结果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适用性;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经济学模型,是从西方市场经济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
但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已被证明失效。
目前,学者们主要通过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来进行相关研究。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公式为:πt—πt−1=(μ+z)−αu t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叫加速性质的菲利普斯曲线,它在考虑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以及价格成本因素的基础上,模拟了通货膨胀率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后文为了表述方便,将简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表达了低失业率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进而加速了价格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如果可以通过菲利普斯曲线估计我国通货膨胀率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将对我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研究产生重要意义。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是否成立,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分析我国专家和学者对此问题的现有研究可知,专家们主要分成了两个学派,即主张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成立的,和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不成立的。
其中主张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成立的学者主要有:陈学彬〔1996〕,刘树成〔1997〕,范从来〔2000〕,庞明川、解威〔2000〕,崔建军〔2003〕,张焕明〔2003〕,陈乐一〔2006〕,等等;而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不成立的学者主要有:赵伟等〔2007〕,马征、李鹏〔2008〕,等等。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作者:林志弟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1期引言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
他研究了英国1861- 1 957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是负相关的。
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会上升;反之,则下降。
低失业率总是与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在一起的。
菲利普斯曲线一经发现就很快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热点,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都进行修正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备受争议,但它对于解释经济波动以及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对20世纪以来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下面将列出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
一、新古典综合学派传统菲利普斯曲线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不同侧面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改。
其中最著名的修改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做出的。
他们利用美国的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果: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
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二者是负相关的,在图上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市场非出清,货币工资刚性。
该学派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为当时的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货币主义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20世纪70年代,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颠覆了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与否,成为当时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
其中之一是以埃德蒙·费尔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从自然失业率的角度进行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吕寒;贾谊风【摘要】A new adaptive expectation model is come up wi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illips Curve. Ac- cording to this model, an equation of expectations - 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is built up, followed by the esti- mation of 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confi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hil- lips Curve in China, and describes the influencing of expectation facotors on the real inflation.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prevent th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of our country are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some empirical results, such as guaranteeing the consistency of currency policy, strengthening the disclosure and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placing the emphasis on the solution to the structure employment and so on.%从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出发,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进而估计出我国近年来的自然失业率水平,由此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有效性,并描述了预期因素对实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分析并解释中国的Phillips曲线
分析并解释中国的Phillips曲线摘要:文章检验了我国经济中的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性。
本文将实际产出分解成不可观测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设定它们服从一个单间的向量自回归过程,再运用卡尔曼滤波技术估计我国1978-2013年的实际产出,从而得到产出缺口的估计值,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行驶进行了验证。
发现我国在短期内存在一条表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正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
同时,我国1979-2013年的数据还拒绝了“自然率假说”,表明当期产出缺口的提高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产出缺口;卡尔曼滤波;自然率假说Abstract:This paper tested the output gap based on Phillips Curves,using data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3. I first estimate the unobserved potential output by Kalman Filter techniqu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real output can be separated to trend and cycle output,which are modeled in a state space representation derived from a V AR process. Then a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etween inflation rate and output gap,which indicates that Phillips Curves can be hold in the short run in China. In the other hand,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date rejected the “Natural-Rate Hypothesis”,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ing of output gap would increase the inflation in China.Key words:Phillips Curves;output gap;Kalman Filter;Natural-Rate Hypothesis1.引言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时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两大重要指标。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适用性的实证分析与建议
条 垂直 线 , 观 经济 政 策 始 终是 无 效 的 。 宏
二 、 利 普斯 曲线 的政 策 应 用 菲
凯 恩 斯 主义 者认 为宏 观 经 济 政策 在 长期 中是无
效 的 ,而 在短 期 中的 应用 是 非 常 重要 的 。菲利 普斯 曲 线 简单 地 说 明 了 , 期 中 出 现 的通 货膨 胀 与 失业 短
的结 合 是 由于 总需 求 曲线 的移 动 使经 济 沿 着总 供 给
曲线 变 动 产生 的 。
这 样 , 货 膨胀 和失 业 之 间存 在 着 一种 “ 通 替换 关
系” 。具 体 而 言 . 一个 经 济 社会 首 先 得确 定 一 个社 会
临界 点 , 由此 确 定一 个 失 业 与 通货 膨 胀 的组 合 区域 。 16 9 7年 和 1 6 9 8年 米 尔 顿 ・ 里 德 曼 ( l n 弗 Mio t Fid n 爱德 蒙 ・ 尔普 斯 ( d n h ls 相 继 r ma ) e 费 E mu dP ep ) 如 果 实 际 失 业 率 和 通 货 膨 胀 率 组 合 在 组 合 区域 内 , 则 决 策 者 可不 采 取调 节 行 动 。若 在 区域 之外 则 可根 丽 j 93
2 .%大 幅度 下 降至 28 41 .%。而失 业 率继 续 持 续着 上 升 的势 头 , 28 由 .%增 加 到 31 .%。两 者之 问存 在 着负 相 关 关 系 , 合 菲 利 普斯 曲线 的 情 况 。 面对 通 货 膨 符
胀 的 危 险 ,政 府 开 始 实行 紧缩 的 货 币 和财 政 政 策 . 加 强宏 观调 控 。适 度从 紧 的财 政 货 币政 策取 得 了 明 显 效 果 , 19 到 9 6年 底 , 热 的 经 济 和金 融运 行 中 的 过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分析作者:何玲玉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5期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理论及西方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论述,并选取我国1978-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绘制并对曲线的走向特点、形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时期符合菲利普斯曲线,但其他时期表现不符。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过膨胀率;失业率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2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介绍菲利普斯曲线:新西兰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根据1986-1957年间英国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数据,提出了一条关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也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增长率较高,反之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菲利普斯曲线被发现后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宏观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和论述。
1.新古典综合学派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通过分析美国的数据,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并通过成本定价原理,用通货膨胀率取代了货币工资增长率,得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则通货膨胀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被正式命名,并很好地为当时西方国家政府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2.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与菲利普斯曲线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负相关的要求不相吻合。
弗里德曼等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引入了自然失业率和适应型预期的理论,认为由于相对实际工资、自然失业率和适应型预期的存在,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但长期中,工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会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进而形成表现为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毕业论文选题】最新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最新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对实际经济问题建立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达到预测评估的作用,在计量经济学论文写作中,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个好的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根据经济主题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用数据和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成文,下面是近年来的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国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2、××年~××年中国失业多因素分析3、××省城市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分析4、××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模型分析5、××省城镇居民消费模型分析6、××省就业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7、××省就业状况计量及经济分析8、××省居民消费函数模型9、××省居民消费结构计量分析10、××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11、××省农业生产函数建立与分析12、××省人力资本存量的现状分析13、××省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14、2005年~2015年中国失业多因素分析15、2005-2015年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16、220kV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建模方法研究17、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企业因素实证分析18、中国期货市场与相关市场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19、AIC准则及其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120、CM公司国际漫游语音业务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1、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2、FDI溢出效应23、GDP与进出口总额的计量分析24、GIS与空间计量经济学功能集成25、GMDH与回归分析的结合研究26、Johansen协整检验中DGP误设的研究与应用27、PTA与石油价格28、PVC与石油价格29、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30、白糖期货价格与现货31、半参数变系数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两阶段估计32、贝宁的本地大米供给分析33、贝叶斯计量经济学建模与经典学派比较研究34、玻璃产量与房地产的关系研究35、不同程度通货膨胀下消费与收入的关系36、财政支农与中国农业产出及增长的关系分析37、参数、非参数GARCH模型与半参数GARCH模型的比较研究38、餐饮业区域市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39、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微观计量分析40、城市住房均衡价格供求模型41、城乡金融开发与收入差距42、城镇化影响因素43、城镇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44、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浅析45、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的多因素分析246、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通讯消费分析47、持仓量排名与价格变动48、储蓄和投资的利率弹性49、船舶市场的规律性分析与发展研究50、创新要素对产业创新绩效51、创业板块股权与股价52、创业板上市日价格波动与绩效53、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的影响54、大都市经济增长中资本的产出55、带有空间自回归干扰项的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56、贷款利率与房价57、道路货运业市场行为分析与运力结构调整58、地区人均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59、地铁对房价的影响实证分析60、电网物资仓库规模预测与布局选址规划研究61、店铺租金的确定62、东西部居民消费与收入差异63、豆粕价格与饲料64、对××省当前农村政策的合理性分析65、对××省房地产市场的实证考察66、对××省种植业收入模型的初步探索67、对上市公司利用新四项计提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68、对外贸易与××省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69、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70、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地区可改)71、对我国人均GDP的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372、对影响某高校研究生录取线的因素分析73、对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诸因素的计量分析74、对中国制造业R&D效应的实证研究75、恩格尔系数模型检验76、发展中国家货币需求模型77、房价与地价的内生性78、菲利普斯曲线的验证79、分析我国影响钢铁产量的因素80、福建省税收数据预测及分析81、改革开放以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变化因素分析82、工业产值与能源耗量的实证分析83、工资收入差异分析84、公共投资取向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85、固定资产投资的计量经济学模型86、固定资产投资对××省GDP影响分析87、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88、关于××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率的计量分析89、关于GDP与其他经济因素关系的计量分析90、关于PM2.5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91、关于封闭式基金价格问题92、关于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分析93、关于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报告94、关于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95、关于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率的计量分析96、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计量经济模型97、关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案例分析498、关于司机年龄与发生车祸次数关系的分析99、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因素分析与思考100、关于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101、关于影响我国南方几省市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102、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03、含有空间误差成分的面板数据自回归模及参数估计的随机模拟104、航运市场运价波动对造船市场影响研究105、宏观经济模型的中国实证模型106、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107、湖南省农民收入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动态关系研究108、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109、沪深债指波动的协整研究110、环境规制与FDI实证111、环境规制与能源效率112、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布局演变研究113、黄金价格与ETF基金持仓114、黄金与白银115、货币超发的实证研究116、货币需求的弹性分析117、货币需求与通胀关联分析118、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实证分析119、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120、货币政策与GDP的回归分析121、货币政策与GDP关系的计量分析122、基金持股与A股收益波动5123、基于BP网的关联分析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124、基于GARCH-EVT方法和Copula函数的组合风险分析125、基于GIS和VAR模型的××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拟合关系研究126、基于STAR模型的非线性协整定义及其检验127、基于材料形变理论的股票量价关系模型128、基于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性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129、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投资分析与模型研究130、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31、基于空间计量学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外部性研究132、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省际农村居民消费趋同性研究133、基于切片抽样MCMC方法的比较分析134、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变电站建设的决策分析135、基于我国银行存款利率对流动性溢酬的研究136、基于无偏估计方程的模型选择13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大豆产业政策仿真138、基于系统角度的莱新铁矿产能研究139、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概率密度估计140、吉林市鸡雏市场价格分析与预测141、吉尼系数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142、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计量经济学分析143、计量经济学涵义及其性质研究144、计量经济学消费--收入模型分析145、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146、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47、计量经济学中两种估计方法的实例应用148、计量经济学中统计建模的非参数方法和转变点分析6149、加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多因素分析150、加入WTO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和对策151、江苏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152、焦煤与螺纹钢153、焦炭与焦煤的价格154、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量155、金融发展与东西部经济发展156、金融市场(超)高频数据建模及其实证分析157、具有空间相依误差的面板数据自回归模型及参数估计的统计计算实现158、开放经济下储蓄、投资与贸易余额关系的研究159、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160、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161、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162、矿产资源城市的系统评价163、利率、租金与房价164、利率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165、利率与房地产投资166、利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波动实证分析167、利率与通胀的关系实证分析168、螺纹钢与股价169、旅游经济分析170、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71、贸易顺差与韩元兑美元汇率172、煤炭行业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关系研究173、美国股市与法兰克福指数174、美国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7175、美国汽车销量与经济增长176、美国玉米价格与大豆价格177、美元价格与黄金价格178、美元价格与美国经济增长179、美元价格与原油价格180、面板协整模型及其在中部城镇居民消费中的应用181、能源消费影响因素182、牛肉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183、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184、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185、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186、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187、农业总产值分析188、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189、欧元价格与非商业基金持仓190、欧元实际汇率长期利率的实证分析191、浅析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192、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簇群问题研究193、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溢出效应研究194、区域时空信息与时空过程模型的GIS表达195、券商业绩与股市波动196、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流入197、日元实际汇率长期利率的实证分析198、如何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199、瑞朗实际汇率长期利率的实证分析200、瑞士社保支出与老龄人口比率8201、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关系分析202、森林火灾计量经济学研究203、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与分析204、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对绩效的影响205、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对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206、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用电分析与预测模型的研究207、试探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208、收入与私家车保有量209、数理经济学史研究210、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211、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及进出口总额的关系分析212、税收收入与进出口总额的关系分析213、私家车拥有量的计量分析214、天气期货在中国电力行业的应用215、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216、铁矿石与螺纹钢217、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218、通胀的影响因素219、铜价与房地产价格220、铜铝价格联动性221、铜锌价格联动性222、投资额与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223、外国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分析224、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225、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互动分析226、外资利用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9227、微观计量方法及其在农民收入问题方面的应用研究228、我国(××省市)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229、我国××年-××年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量分析230、我国GDP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分析231、我国白糖消费与经济增长232、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233、我国财政收入与部分支出结构234、我国采矿业龙头企业利润因素分析235、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236、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分析23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分析238、我国钢铁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39、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分析240、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41、我国国内债务规模的多元线性分析242、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243、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244、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245、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246、我国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247、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模型248、我国利用外资与GDP关系我国人均GDP与消费的计量分析249、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研究250、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251、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252、我国汽车需求的因素分析10253、我国人均GDP与消费的计量分析254、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结构实证分析255、我国涉外旅游业收入的实证分析256、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影响因素分析257、我国外汇储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258、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259、我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260、××市投资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61、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262、限贷对房价影响的度量263、新中国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264、虚拟社区用户后继参与行为以及持续参与行为的研究265、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实证分析266、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交易金额变动的关系267、印尼棕榈油与国内棕榈油268、影响××省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269、影响GDP增长的经济因素分析270、影响IPO公司上市前后的绩效分析271、影响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272、影响电信业的因素分析273、影响股价指数的因素分析274、影响黑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因素研究275、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276、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277、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分析278、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分析11279、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企业因素实证分析280、影响寿险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281、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因素分析282、影响我国电力产量的因素分析283、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284、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诸因素分析285、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286、影响新股上市定价的因素分析287、影响银行卡交易量的因素分析288、影响中国汽车产量的多因素分析289、有关我国进口商品消费的计量分析290、有关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291、在校学生总数变动的多因素分析292、浙江省大学排名变化的影响因素293、浙江省居民消费函数变化294、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295、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资分析296、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297、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计量分析298、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农村发展关系的研究299、中国城镇居民2015年可支配收入分析300、中国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301、中国对美国进口总额的分析302、中国股票内在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03、中国股票市场若干现象的实证分析304、中国股票市场一体化进程研究12305、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实证研究306、中国进出口相关因素的数量与实证分析307、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08、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309、中国粮食总产量多因素分析310、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311、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12、中国农业总产值问题的计量分析313、中国期货市场与相关市场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314、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需求规模及均衡情况下供给规模的调整315、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因素分析316、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与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317、中国铁矿石需求预测318、中国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319、中长期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方法及应用研究320、周恩来的经济计量分析方法论探究321、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3。
浅析菲利普斯曲线
浅析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由新西兰籍的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提出。
起初,是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百年的历史资料,经验地推断在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负值关系;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索罗(Robert.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彼消此长的相互关系,并正式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罗将菲利普斯提出的“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为“失业—物价”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闻名于世的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
随着经济的演进,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展和深入的过程。
我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演进是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不同经济理论前提假设下发展的,并且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不同的宏观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为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滞胀现象促使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修正和批评。
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相对实际工资、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的前提假设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批评,费尔普斯(Edmund.Phelps,1967)和弗里德曼(MiIton.Friedman,1968)认为在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替代性的;长期而言,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而以卢卡斯(Robert E.Lucas,1972)和萨金特(Thomas J.Sargent,1973)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市场出清的微观分析和理性预期为假设进一步批评菲利普斯曲线。
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则的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无论短期与长期都足一条垂直线,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
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量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会导致货币贬值,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等。
因此,研究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对于制定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至关重要。
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反比关系的经济学模型,即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作用,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一直面临着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探讨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分析影响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为制定针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2)为深入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提供数据支持;(3)为国内外经济学研究提供实证分析的案例。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2)探讨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局限性;(3)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4)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计量经济学(包括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我国历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并分析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从而探讨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四、预期结果与不足预期结果: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深入分析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和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制定针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不足:本研究的不足可能在于,数据的可靠性受到限制,不同数据来源的精度不同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1972 年至 1973 年, 以卢卡斯 (Robert.E.Lucas) 和萨金特 (Thomas.J.Sargent) 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的假定不合理, 经济主体可能会根据经济 形势的变化调整行动策略。 他们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 而是理性预期, 即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 的。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 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律的相互替代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短期还是 长期内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因此,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 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并不能降低失业率, 在短期或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均是无效的。
第 4 页共 14 页
三、 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3.1 模型构建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公式为 π = −β ������ − ������∗ 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为实际失业率,������∗ 为自然失业率,β为物价对失业率 的反应程度,前面的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继 80 年代末“理性预期”理论之后,菲利普斯曲线开始将通货膨胀预期作 为重要因素,诞生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π − ������ ������ = −β ������ − ������∗ 其中������ ������ 为预期价格的通货膨胀率。
由此可得: ������������ = 6.8995(3.8212) + 0.6072(0.1475)������������−1 − 1.5084(1.0759)������
3.4 模型检验
3.4.1 经济意义检验
所估计参数������0 = 6.8995,������1 = 0.6072,������2 = −1.5084,说明上一年度通货 膨胀率每增加 1%,本年度通货膨胀率增长 0.6072%,失业率每增加 1%,通货膨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04 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因素
工资水平的影响
工资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如果工资水平上升,企业成本增加,可能导致价格 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一定时期内,较低的失业率可能会导致工资水平上升,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在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
02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率的定义与测量
失业率
指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口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测量方法
通过收集劳动力数据,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计算得出失业 率。
影响因素
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政策等。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量
通货膨胀
指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表现为物价普遍上涨。
测量方法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货币工资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负相关 关系,即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越高,从而推 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的历史背景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研 究中发现货币工资变动与物价变动之 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菲利普斯 曲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成为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该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 调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平衡, 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验证
实证研究表明,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存在的,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 在负相关关系。
但是,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可能并不成立,因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 关系会受到许多其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结构、政策环境等。
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等指标来衡 量。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程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程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由经济学家阿尔班·威廉·菲利普斯(Alban William Phillips)于1958年提出的经济理论,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这一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原始理论(1958年):•菲利普斯在其研究中首次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观点。
他通过对英国数据的研究发现,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亦然。
2.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验证:•1960年代和197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被广泛研究和验证。
经济学家注意到,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寻找一个权衡点。
3.期望适应的引入(197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宏观经济学家们引入了“期望适应”(adaptive expectations)的概念,认为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到实际通货膨胀。
这一概念的引入改变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1970年代末):•研究者开始关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即在长期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这引入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认为在长期内失业率会趋于自然失业率,而通货膨胀率会受到期望适应的影响。
5.新凯恩斯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对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强调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认为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可以实现短期内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
总体而言,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程包括了从最初的负相关提出,到对期望适应和长期关系的考虑,以及对曲线在短期和长期内的解释的演变。
这一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运行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用性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用性研究作者:张萌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选取中国1978-2010年度数据,采用协整检验、Ganger检验和AR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等方法估计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预期偏差,建立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拟合出符合经验结论的菲利普斯曲线形式,并分析通货膨胀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发现采用经典模型拟合出的菲利普斯曲线解释能力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预期;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一、引言1958年Phillips在研究1861-1957年英国工资状况的论文中发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Samuelson和Solow(1960)采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在实证检验结论支持下,菲利普斯曲线迅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它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权衡取舍。
然而,Friedman(1968)、Phelps(1969)、Lucas (1972)等众多学者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对通货膨胀预期会不断变化,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随着宏观经济状况改变,采用历史数据推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滞胀现象打破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述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仍有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某种经验关系,货币学派通过引入自然失业率、预期通货膨胀等概念得到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但是,它又被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增长、低通胀的现象再次打破。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检验已经非常充分,但国内经济学界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论证尚未过多涉及。
钱宥妮(2005)利用产业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滞后值对通货膨胀率回归,发现在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是不成立的;范爱军、韩青(2009)将价格调整的生产率与名义增长缺口加入简单预期增强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较好的拟合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动态;刘金全、曲国俊、刘汉(2010)采用门限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存在非线性和非对称性。
菲利普斯曲线 案例
菲利普斯曲线案例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在此文档中,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名称:某国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分析某国家经济近年来发展迅猛,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但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问题。
政府和经济学家面临着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
1. 经济增长的原因:这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该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投资和企业发展。
其次,政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
同时,该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
2. 通货膨胀的原因:尽管该国经济增长迅猛,但也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求拉动效应。
经济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的提高,导致商品需求增加,从而推高价格水平。
其次,成本推动效应。
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上升,企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价格上涨。
再次,外部冲击。
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货币汇率变动等因素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影响。
3. 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针对这个国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和经济学家可以借助菲利普斯曲线来进行分析和决策。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
政府可以通过适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市场调控,控制通货膨胀风险,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应用价值。
政府和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菲利普斯曲线的准确度和可操作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因为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使得其关系不是永久稳定的。
菲利普斯曲线
三、存在的问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战后长时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以后,自1968年起相继陷入滞涨的困境—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并存。
通货膨胀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反而使经济停滞,失业增加。
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失业率也越来越高。
弗里德曼根据1956—1975这20年内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这7个国家系统的统计资料,求出每5年平均的通货膨胀率(1955一1960,1061一1955,1066 一1970,1971一1975年用复利率计算的消费品价格变化率)和每5年平均的失业率。
他详细表列了这7国每国的两种平均数,并求出7国总计的未加权平均数。
图1 1956一1975午七国干均通货膨胀率和率的变化图中的曲线清楚地表明,在头两个5年内,两条曲线变化的方向相反,此后两者的方向相同,简单菲利普斯曲线已由负斜率转变为正斜率。
弗里德曼认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将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现象。
他相信,失业率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通货膨胀率影响,高通货膨胀率不一定带来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失业率。
滞胀现象的出现说明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也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
理性预期学派在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带领下相比较货币主义学派更进一步,也更激进,与凯恩斯主义学派分别处于自由经济与国家干预两个极端"理性预期学派承接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批评认为其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所以他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最大化行为中,他们的研究方法一般都是从参与者最大化行为开始“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持否定态度,因为菲利普斯曲线暗含货币政策有效性,但理性预期学派持相反观点”。
四、现在的问题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Bean(2006)曾强调,过去十多年来,全球低通胀趋势显著,描述通胀和产出短期折衷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变得很平坦。
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其菲利普斯曲线几乎是垂直的;而在80年代变成向下倾斜;90年代早期以来,该曲线又变得相当平坦。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作者:王梦佳唐允禾马雨帆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0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物价水平也开始逐渐上升,这引起的通货膨胀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直接影响,而失业率这个经济指标更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外资和稳预期这六个目标涵盖了我国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菲利普斯曲线则包括了其中失业和通货膨胀两个因素。
因此,本文针对我国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现状,结合各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过分析近三十年我国相关经济指标数据,得出相应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多元回归;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一、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现状我国于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随着世界及本国的经济与政策的变动而变化,失业率也不断在变化。
紧接着由于国家的干预以及政策的有效实施,市场的不断调节与适应,我国通货膨胀率逐步下降,直至1998年达到近37年最低值-2.6%。
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受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率上涨到近十年来的最高值,达到了5.9%。
第二年我国CPI指数又跌到了近十年的最低值。
因此政府開始调控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
通过对我国20世纪末到2019年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数据的分析。
我国20世纪末,通货膨胀率大起大落,出现5%甚至10%以上通货膨胀率。
而21世纪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较小较为稳定。
近十年来最高值为2011年的5.4%,最低值为2009年的-0.7%。
我国官方公布的行政登记失业率数据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此数据变化较小,且长时间稳定在一个数值,变化不大。
我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总体上满足此消彼长的关系。
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适用于中国,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可以有效掌握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未来的变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香港地区菲利普斯曲线的验证一:关于通货膨胀、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 W. Philips )通过整理英国近一个世纪的统计资料,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用曲线形式描述,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由于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因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延伸为表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低水平的失业率,伴随着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率;反之,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对应着高水平的失业率。
同时西方经济学家们也将这种替代关系作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操作依据:当通货膨胀率太高时,采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当失业率太高时,采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扩张政策,以达到避免经济过分波动的目的。
在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中,向下倾斜的“替代性”的菲利普斯曲线一般只在短期中成立。
在长期中,通常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而且对应于最低可持续失业水平(甚至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是不存在的)。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还包括了预期的通货膨胀(这种补充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研究的结果)和供给冲击。
这种增加要归因于OPEC ——因为国际石油主要受OPEC 所垄断,他们缩减产量,控制石油价格虽然不全为经济目的。
在20 世纪70 年代,OPEC 引起了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这使经济学家更加认识到总供给冲击的重要性。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描述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因素。
我们都希望经济呈“低失业率高增长”的态势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不会“乖乖”的依着我们的愿望而发展。
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和失业总是政府很难对付的对象。
下面分别对这两大重要因素做简要论述: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或者是币值持续下降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概念——简而言之,就是钱多货少。
西方经济学曾介绍过通货膨胀包括:温和的、急剧的、恶性的通货膨胀。
我们用价格指数(CPI )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衡量通货膨胀。
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不能凭借工作获得一定报酬)的人,这部分人以某种方式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现象。
同样,西方经济学也曾介绍过失业包括:季节性、摩擦性、结构性、流动性、周期性失业。
由于在失业统计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失真,我们找到的失业率也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已经对失业和通货膨胀有过方方面面的学习,在此且不赘述。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其通货膨胀率取决与三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eπ;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nU U -;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作为供给冲击的结果,实际GDP 和价格水平会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动)。
这三种力量表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的方程:()νβππ+--=n e U U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β*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这个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由总供给方程式推导而来。
总供给方程式为:P=P e +(1/α)(Y-Y n )首先,在方程式右边加上一项供给冲击ν代表改变物价水平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外生事件。
P= P e +(1/α)(Y-Y n )+ν然后,方程两边减去上一年物价水平P -1得(P-P-1)=( P e - P-1)+ (1/α)(Y-Y n)+ν左边的P-P-1项是现期物价水平与上一年物价水平的差额,即通货膨胀。
右边的P e - P-1项是预期物价水平与上一年物价水平的差额,即预期的通货膨胀。
因此,用π代替P-P-1,用πe代替P e - P-1:通货膨胀实际上是物价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这里用π代替P-P-1,用πe代替P e - P-1,是为了推导的方便。
若把P解释为物价水平的对数,根据对数的性质,P的变动大体上是通货膨胀率。
原因是dP=d(log物价水平)=d(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π=πe+(1/α)(Y-Y n)+ν再次,奥肯定理的一种形式说明了产出与其自然率的背离和失业与其自然率背离负相关;即当产出高于自然产出率,失业低于自然失业率。
即,(1/α)(Y-Y n)=-β(U-U n)即,π=πe-β(U-U n)+ν这样,我们就由总供给方程中得到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以上的代数式都是说明了: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和短期总供给方程在本质上代表了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
菲利普斯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反映:当决策者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反方向变动。
三、计量经济模型设定:根据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假设,人们根据最近观察到的通货膨胀来形成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πe,可以认为应变量π的实际变化仅仅是预期变化的一部分,即,πt -πt-1=δ(πe-πt-1)所以,πt=δπe+(1-δ)πt-1 (1)对应于一定的失业率,应有一个预期的通胀率,则πe=α+βU+μt(2)将(2)代入(1)πt=δ(α+βU t +μt )+(1-δ)πt-1=δα+δβUt +(1-δ)πt-1+δμt令α*=δα, β0*=δβ, β1*=1-δ, μt*=δμt由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双曲线形式,所以我们用1/U t代替U t得计量经济模型:πt=α*+β0*1/U t +β1*πt-1+μt *由于局部调整模型满足古典假定,从而可使用最小二乘法直接进行估计。
四、数据收集1/U t利用香港1981年---2003年的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如下表:CPI 通货膨胀率Y(π)失业率X(U)1/x(1/U)1981年301982年33.3 +10.9 3.6 0.277778 1983年36.6 +10.0 4.5 0.222222 1984年39.8 +8.6 3.9 0.256411985年41.2 +3.5 3.2 0.31251986年42.6 +3.8 2.8 0.3571431987年45.1 +5.7 1.7 0.5882351988年48.6 +7.8 1.4 0.7142861989年53.6 +10.3 1.1 0.9090911990年59.0 +10.2 1.3 0.7692311991年65.7 +11.6 1.8 0.5555561992年72.0 +9.6 2.0 0.51993年78.3 +8.8 2.0 0.51994年85.2 +8.8 1.9 0.5263161995年92.9 +9.1 3.2 0.31251996年98.8 +6.3 2.8 0.3571431997年104.5 +5.8 2.2 0.4545451998年107.5 +2.8 4.7 0.2127661999年103.2 -4.0 6.2 0.161292000年99.4 -3.8 4.9 0.2040822001年97.8 -1.6 5.1 0.1960782002年94.8 -3.0 7.3 0.1369862003年92.4 -2.6 7.9 0.126582 (这里我们利用比较容易查到的消费价格指数CPI计算出通货膨胀率。
)对通货膨胀率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ADF Test Statistic -1.103634 1%-3.8067CriticalValue*-3.01995%CriticalValue-2.650210%CriticalValue得:通货膨胀率不平稳对失业率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3.8067ADF Test Statistic -1.488454 1%CriticalValue*5%-3.0199CriticalValue10%-2.6502CriticalValue得:失业率不平稳五、参数估计运用Eviews进行参数估计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25/04 Time: 13:54Sample(adjusted): 1983 2003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Variable Coefficie Std. Error t-Statisti Prob.X 7.939190 2.172398 3.654574 0.0018Y(-1) 0.751124 0.095133 7.895520 0.0000R-squared 0.885803 Mean dependent var 5.128571Adjusted R-squared 0.873115 S.D. dependent var 5.225432S.E. of regression 1.861350 Akaike info4.212045criterionSum squared resid 62.36322 Schwarz criterion 4.361262Log likelihood -41.22647 F-statistic 69.81128Durbin-Watson stat 2.022580 Prob(F-statistic) 0.000000可以看出可决系数0.885803,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873115,可见模型拟和的并不是特别好,这可能是由于模型存在某种不满足古典假设的因素造成的。
从T统计值来看,并不理想,也就是说本期失业率、上期通货膨胀率和其他非随机因素对本期通货膨胀率都有显著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原因。
由于我们的模型是局部调整模型,它满足扰动项无自相关的古典假设,所以我们可以先认为模型拟合的不好是由于多重共线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存在异方差的原因。
所以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检验。
六模型检验(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correlation matrix:X Y(-1)X 1.000000 0.500846Y(-1) 0.500846 1.000000由此可见,上期通货膨胀率和本期通货膨胀率相关系数不大,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不需要进行调整。
(2)异方差的检验ARCH Test:F-statistic 0.477545 Probability 0.498352Obs*R-squared 0.516893 Probability 0.472170Test Equation: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25/04 Time: 14:12 Sample(adjusted): 1984 2003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Prob.C 3.316275 1.489729 2.226093 0.0390RESID^2(-1) -0.160150 0.231750 -0.691047 0.4984 R-squared 0.025845 Mean dependent var 2.825238 Adjusted R-squared -0.028275 S.D. dependent var 5.774499 S.E. of regression 5.855568 Akaike infocriterion6.467302 Sum squared resid 617.1781 Schwarz criterion 6.566876 Log likelihood -62.67302 F-statistic 0.477545 Durbin-Watson stat 1.997528 Prob(F-statistic) 0.498352 (N-P)R ^2=0.542745< X3^2(0.05)=7.81可以看出,不存在异方差(3)自相关性检验相关性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局部调整模型,其模型本身就满足随机扰动项无自相关的条件,所以就不需要进行自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