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练习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五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2.角色混乱3.人格的掩饰性4.成人感5.自卑感6.自我评价7.自我体验8.价值观9.积极人格10.人格塑造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正确地认识自我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了解一下。
5、小小故事会:“口吃”的雄辩家
过渡:要想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在生活的社会群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必不可少。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做事更能获得他人或集体的帮助,反之,人际关系恶劣,使人精神郁闷、郁郁寡欢。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你在处理与同学他人的关系中,如能成功使用交往技巧,将事半功倍。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埃里克森认为,中学阶段所要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C)。
A.勤奋对自卑B.亲密对狐独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主动对内疚
2.同一性发展的最低状态是(C)。
A.同一性获得B.同一性早闭C.同一性迷乱D.同一性延缓
3.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D)。
悦纳自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需要克服嫉妒。
(四)克服嫉妒
嫉妒是人的本性,在合理范围内可被视为正常反应。如果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妒嫉,可能使行动不顾后果,做事缺乏考虑。
1、停止拿自己与他人比较
2、培养丰富/洒脱的心态
3、承认嫉妒(1)承认感觉(2)你的想法和情感不等于你(3)你是它们的观察者,它们只是你生活的过客。(4)想想什么对你有益
3.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专题二专题训练
专题二专题训练一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2.观察学习3.元认知二选择1.前运算阶段的是那个年龄段?()A.3-7B.2-7C.2-6D.3-62.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中公式B = f (P、E)中,P代表的是()。
A.个体B.环境C.认知行为D.个体的认知状态3.元认知的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A.元记忆力 B.元理解力C.元认知监控D.元学习能力4.()青少年开始具备空间守恒的能力A.11-12B.10C.9D.135.一个儿童用竹竿当马骑,判断该儿童处于()A. 形式运算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感知运动阶段D. 具体运算阶段三简述1.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中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
2.简述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3.简述青少年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4.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注意稳定性。
5.简述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特点。
四论述:1.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2.论述如何培养创造性?专题二专题训练参考答案答案:一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3.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二选择BDCAB三简述1.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中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
(1)成熟。
皮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命的头几年,但成熟不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经验。
个体在周围环境中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些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经验因素不是对智力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环境。
主要指社会生活、文教、语言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性相互作用和社会经验的传递。
该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4)平衡。
平衡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指的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试题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自我意识图式同化顺应泛灵论二、选择题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2.(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式( )。
A.专制型B.开放型 C.民主型 D.放纵型三、简答题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6、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7、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四、介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注意: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并结合你的思考,对以下问题作详细、深入的阐述,论述有理有据,要有自己创新性的观点,若只写出要点,但缺乏对要点有理有据的论述,最多只能得到1/4的分数)1. 试述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2. 根据你所掌握的心理学原理,试述在教育中如何正确认识惩罚教育以及惩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 试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所扮演的角色。
4. 试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5.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你的理解,创造性人格应该具备哪些特征?6. 试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7.根据品德的心理结构,谈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8.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二、材料与综合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注意:请认真研读以下所给出的材料,结合你的思考,对所给出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对材料后面的问题作详细、深入的回答。
要求对材料的分析和论述有理有据,要有自己创新性的观点,若只写出要点,缺乏对要点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论述,最多只能得到1/4的分数)1. 材料:鲨鱼与鱼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1
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青春期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3.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8.生物性过渡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10.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自测题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与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与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乏可逆性的机制则在于同化与顺应的对抗。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
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1983)。
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与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因此,观点采择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的推测,最后达到采择他人的观点。
7.社会观点采择是观点采择的一部分,其发展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
它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
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以下哪个阶段属于青春期?A. 6-12岁B. 13-18岁C. 19-25岁D. 26岁以上2.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冲突是:A. 自主性与羞愧、怀疑B. 成就感与自卑C.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3. 中学生抑郁症状通常表现为:A. 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B. 过度活跃、精力充沛C. 食欲不振、体重增加D. 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4.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通常经历以下哪个阶段?A. 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期、去自我中心期B. 自我中心期、去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期C. 客观化期、自我中心期、去自我中心期D. 去自我中心期、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期5. 关于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影响B.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C. 同伴关系只影响中学生的学业成绩D.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6.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通常与以下哪个因素密切相关?A. 教师的评价和鼓励B. 家庭的经济状况C. 个人的外貌和性格D. 过去的成功经历7. 在中学阶段,以下哪个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A. 家庭环境B. 学校环境C. 社会文化D. 个人生理变化8. 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不包括:A. 学习压力B. 人际关系困扰C. 生理变化导致的情绪问题D. 未来职业规划的困惑9. 教师在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时,以下哪个做法最合适?A. 直接给出解决方案B. 鼓励学生自己表达和解决问题C. 忽略学生的问题,继续教学D. 过度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10. 关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下哪个描述是准确的?A.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完全成熟B.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小,稳定性较高C. 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冲动D. 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较小,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学校11. 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出现在哪个阶段?B. 儿童期C. 青春期D. 成年早期12.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下列哪个阶段主要面临“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A. 婴儿期B. 儿童早期C. 青春期D. 成年期13. 在学生心理发展中,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关键因素?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14.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B.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C.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D.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15.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哪两个方面?A. 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B. 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C. 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D. 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16.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在学校中追求满足的最基本需求是哪一层级?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归属与爱的需求17. 以下哪个方法不是常用的心理辅导技术?A. 认知重构B. 情绪表达C. 行为矫正D. 个人成长记录18.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A. 家庭氛围B. 家庭经济状况C.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D. 学生的个人性格19.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教师的角色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B. 心理问题的诊断者C.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D. 学习成绩的提升者20.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冲突是?A. 自主性与羞愧、怀疑B. 成就感与自卑C.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21.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B. 发展基本的阅读技能C. 掌握基础数学知识D. 提升体育竞技能力22. 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B.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C. 改善学生的社交技能D. 以上都是23.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B.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C.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D.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4. 中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A. 焦虑B. 抑郁C. 自卑D. 强迫症25. 教师在心理辅导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A. 知识的传递者B. 行为的监控者C. 情感的支持者D. 以上都是26.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心理辅导技术?A. 认知重构B. 情绪表达C. 行为矫正D. 药物治疗27. 在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A. 对身体形象的自我关注增加B. 对同伴关系的重视C. 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不断提高D. 以上都是28.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说法是?A.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治疗心理疾病B.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C. 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D. 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参与29. 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哪个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A. 青春期B. 少年期C. 儿童期D. 幼儿期30.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什么?A. 信任对不信任B. 自主对羞愧C.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 亲密对孤独二、问答题1. 简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自测练习
作业标题:自测练习一作业要求: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
3.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生产。
4 .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8.生物性过渡:经过一系列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10.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
A.高峰期 B.过渡时期 C.迷茫时期 D.黄金期2.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方向性 D.差异性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 B.突出修剪 C.神经系统 D.生物成熟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
A.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5.( C )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7
第七讲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作业第七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同一性扩散:是指个体既没有体验危机(也就是说,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换句话说,他们不仅没有对职业和理想选择做出决定,而且对这些问题也很少表现出兴趣。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相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或者说,自我概念是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体验。
3.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4.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5.心理延缓期:在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发展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使青少年需要一个心理延缓偿付期,即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在承继儿童期之后的青少年。
6.同一性早期完成:是指青少年做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体验危机.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勤奋对自卑是哪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任务?(A ).A.学龄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初期 D.幼儿期2.认为自我的变化是文化中所定义的角色或地位的变化,通常与个体的生理及社会性知识的变化相对应,这一理论范式是指(C )。
A.历史研究范式 B.社会历史范式C.社会文化范式 D.历史文化范式3.从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中来评价自己并由此内化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指(A ).A.外部自尊 B.现实自尊 C.内部自尊 D.基线自尊4.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发生在(A ).A.11-14岁 B.15-17岁 C.18-22岁 D.23-25岁三、填空题1.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自我的终生发展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描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十二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3.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隐晦、痛苦或者失望的情绪状态。
大部分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经历过短暂的抑郁,而这是青春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
4.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模型认为,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
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即对于抑郁没有——种先天倾向性的个体,能够承受大量的用力,反而不会导致任何心理问题。
然而对抑郁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我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的“压力情景”时,也可能会产生抑郁。
5.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
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不同的外部问题会反映出潜在的反社会综合症,各种内部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共同的潜在因素所造成的。
这种潜在因素通常被称为“(C)”。
A.外部问题综合症B.内部问题综合症C.消极侵扰D.问题行为综合症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C )。
A.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B.兄弟之间的关系C.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D.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3.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可以选择的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是(B)。
A.家庭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团体辅导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性特征不包括(B )。
A.过度敏感B.强迫性C.抑郁D易受暗示性5.在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中,“人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感受和思维负责”是哪个治疗流派所强调的观点?(B)A.行为疗法B.现实疗法C.家庭疗法D.系统补偿疗法三、填空题1.心理社会问题具有聚类丛生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即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问题行为综合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一、情绪与人际关系1.1 自律与适应能力•什么是自律?自律对青少年的意义是什么?•缺乏自律对青少年的发展有何影响?•自律的训练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如何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青少年适应新环境和面对变化时的常见情绪问题及应对措施。
1.2 情绪管理•什么是情绪管理?其重要性是什么?•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有哪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有效管理情绪?•情绪管理对青少年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具有什么影响?二、学习与成就2.1 学习动机与目标设定•什么是学习动机?为什么重要?•学习动机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机?•目标设定对学习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设定合理的目标?2.2 学习方法与策略•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对青少年的学习成就和自信心产生什么影响?2.3 成就动机与挫折处理•什么是成就动机?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成就动机?•青少年面对挫折时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挫折?•成就动机和挫折处理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有何影响?三、性别与身份认同3.1 青少年性别认同与发展•青少年性别认同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是什么?•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有何关系?•青少年性别认同对其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有何影响?•如何帮助青少年探索和建立正面健康的性别认同?3.2 身份认同与自我评价•什么是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青少年身份认同与自我评价的关系是什么?•青少年身份认同对其学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有何特点?•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身份认同?四、家庭与社会环境4.1 家庭教养与家庭支持•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培养积极的家庭支持和沟通模式?•家庭支持和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成就和人际关系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帮助青少年与家庭关系的平衡和调适?4.2 社会压力与同伴关系•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的主要压力有哪些?如何应对?•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社会压力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和心理健康产生何种影响?五、网络与媒体影响5.1 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青少年在网络上常见的问题和心理风险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和线上安全意识?•网络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自我评价的影响有何特点?•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与有效性?5.2 媒体影响与青少年发展•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如何帮助青少年理解并正确评价媒体信息?•媒体影响对青少年的身体形象和自尊心有何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意识?以上题库涵盖了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多个方面,可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青少年自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的参考依据。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讲练习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讲练习题第三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最近发展区2.图式3.同化4.顺应5.客体永久性6.自我中心7.创造性思维8.发散性思维9.认知发展10.支架11.私语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图式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获取意义的固有倾向,即原初的图式,如吮吸就是一种最初的图式。
3.同化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4.顺应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系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测试题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个体心理发展既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2. 微系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青少年所构成的一个个子系,包括家庭子系统、师生子系统和同伴子系统。
青少年在这些子系统中与各系统内的成员产生交互作用,他们交互作用的模式与结果直接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
微系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能力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调控的,通过努力也是可以营造的。
3.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给“最近发展区”下的概念是;“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4.自我概念:是指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附着的意义。
这两者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
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内化他人的评价标准,如果个体遇到了与经验评价不一致的他人评价时,就有可能否认经验评价,而迎合他人,造成自我不协调的状态,即自我失调。
5.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的认知和监控。
实际上,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6-10 DBBBD 11-15 AABCB 16ACD 17ABD 18 CD 19ABC 20 ABCD21. 皮亚杰主要关心的是青少年认知的发生问题,即个体如何从包括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在内的现实世界中获取知识以及如何对这些知识做出解释。
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对于制约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成熟。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本节课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
4.假想观众——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5.情感素质——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 自律道德——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 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
9.学习方式——青少年学习的普遍的学习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我国新课改正在推广的是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中,但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进行了模糊的定义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B.增多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B.胆固醇C.五羟色胺D.激素3.进入(B )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 )阶段。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专题一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可多选)1. 最早提出“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一思想的是()A.彪勒B.古迪纳夫C.何林渥斯D.皮亚杰2.提出“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是()A.林崇德B.朱智贤C.刘儒德D.钱铭怡3.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4.动态发展观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5.如果父母的教养态度是拒绝,那么孩子将形成的人格特征是()A.消极、冷漠、B.任性、幼稚C.反抗、自高自大D.服从、独立6.师生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矛盾冲突型B.亲密和谐型C.疏远平淡型D.敌视冲突型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2.个体社会化过程3.毕生发展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5.父母教养方式三、简答题1.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从认知方面,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3.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容是什么?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5.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四、论述题1.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专题一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D4.A5.C6.ABC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2.个体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借以发展个体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3.毕生发展:心理的毕生发展观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会心教育生态系统,就是青少年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与青少年自身,按照一定的规则以一定的组织和结构积极进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使青少年心理安全、行动自由、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和展示自己有效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会心会意的组织系统。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六讲练习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六讲练习题第六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适应功能、动机功能和社会调节功能2.情绪表达的掩饰性即情绪的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会是分离,就像戴着一副假面具一样,有时候让家长与老师捉摸不透其内心的真实情绪情感。
受了委屈,心里非常难过,但在众人场合却表现得若无其事;受了表扬,心里很高兴,但显得满不在乎;明明爱慕异性,但却好像无动于衷,根本不是没有那回事儿3.亲密感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依恋,它的特征是彼此关心对方的身体康健和幸福;愿意同对方谈论私人的、有时甚至是敏感的话题;拥有共同的兴趣,并会参与共同的活动。
4.友谊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友谊有着不同的理解,儿童还不太理解友谊的真正内涵,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亲密”、“忠诚”等词语的含义。
并且,青少年的社会判断能力也更准确,更多的以人的内在心理而非外在特征为判断标准。
因此,青少年之间的朋友关系越来越亲密,越来越重视朋友之间的忠诚和相互接受,这一现象在女孩的身上表现的更加明5.孤独感孤独感是指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通过自我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6.情绪能力情绪能力(emotionalcompetence)也叫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青少年识别、理解与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7.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体验、唤醒及表达进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个体良好的适应性8.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五讲练习题
、概念解释1.自我同一性: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自我同一性是通过了解自我特质构建出一个能够面对发展任务、生活与前途的自我组织,是一个人终生发展任务。
2.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3.人格的掩饰性4.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
5.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
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包括自我尊重和受社会尊重两个方面。
6.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
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7.自我体验有的一种态度8.价值观: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9.积极人格: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
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10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埃里克森认为,中学阶段所要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 C )。
A.勤奋对自卑 B .亲密对狐独 C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 .主动对内疚2.同一性发展的最低状态是(C )A.同一性获得B •同一性早毕C •同一性迷乱D •同一性延缓3.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D )。
A.幼儿期B •青春期C •儿童期D •青年期4 •下面哪一项不是青少年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A )oA.社会性B .从闭锁性走向自卑感C .成人感D .自尊感5・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熟,开始主观地、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
这体现出价值观的什么特点( B )。
A.主观性B .选择性C .稳定性D .社会历史性三、填空题1. 人格包含两层含义,其是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其二是_内在特征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3.抑郁: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隐晦、痛苦或者失望的情绪状态。
大部分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经历过短暂的抑郁,而这是青春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
4.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模型认为,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
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即对于抑郁没有——种先天倾向性的个体,能够承受大量的用力,反而不会导致任何心理问题。
然而对抑郁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我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的“压力情景”时,也可能会产生抑郁。
5.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
“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旨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不同的外部问题会反映出潜在的反社会综合症,各种内部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共同的潜在因素所造成的。
这种潜在因素通常被称为“(B )”。
A.外部问题综合症B.内部问题综合症C.消极侵扰D.问题行为综合症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 B )。
A.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B.兄弟之间的关系C.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D.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3.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可以选择的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是(A )。
A.家庭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团体辅导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性特征不包括( B )。
A.过度敏感B.强迫性C.抑郁 D易受暗示性5.在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中,“人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感受和思维负责”是哪个治疗流派所强调的观点?( B )A.行为疗法B.现实疗法C.家庭疗法D.系统补偿疗法三、填空题1.心理社会问题具有聚类丛生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即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_问题行为综合症_”。
2.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服用药物、_内部失调__和__外部失调__等三个方面。
3.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表现出明显的__年龄__或__年级__发展趋势。
4.青少年网络成瘾可以分为游戏成瘾、色情成瘾、__关系成瘾__、_信息成瘾__和__交易成瘾__等五类。
四、判断正误1.对化学药物的依赖期,一般开始于12—21岁,18—25岁达到高峰期。
(正确)2.有些反社会行为开始于青春期,程度不是很严重,而且可能在个体成年以后自动消失,这种反社会行为被称为“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
(错误)3.对父母进行有关教养方式和策略方面的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疗法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
(正确)4.网络成瘾是一种“物质性成瘾”。
(错误)5.网络可以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
(正确)五、简答题1.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家庭背景首先,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影响着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其次,家庭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吸烟行为,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最后,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也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2)、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同伴因素友伴至少通过四种方式对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3)、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与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自身对抽烟的态度、认识、观念以及青少年人格和心理特征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抽烟行为。
青少年的心理和人格特征也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密切相关。
1)、青少年饮酒与家庭因素父母对饮酒的态度和行为影响青少年的饮酒行为。
父母对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支持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酒具有代代相传性,这可以从生物——生理理论去解释,因为酒精影响了新陈代谢的进程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者认为遗传或天生的因素使得酒精上瘾的易受性增加。
2)、青少年饮酒与同伴青少年将饮酒看做是“社会群体成员”的标准,可为结交朋友提供便利,特别是结交异性朋友。
3)、青少年饮酒与自身因素青少年的主观因素,包括个性特征以及对饮酒行为的态度等,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饮酒行为。
2.与青少年抑郁相关的压力成分和环境条件包括哪些?首先,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多,青少年不断地目击攻击行为或者成为父母相互攻击的受害者,遭受拒绝或惩罚,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而且离异家庭中的青少年的抑郁发生率更高。
第二,不受同伴欢迎或同伴关系不良的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
第三,抑郁的青少年比不抑郁的青少年报告更多一贯和强烈的压力。
转学、与异性约会或应对家庭关系的转换等都会导致压力的升高,而且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会促成和加剧个体消极认知风格的发展。
我国学者刘振兴(1992)的研究表明,与抑郁极度相关的因对个学生的影响呈现层次性,依次是:自感学习压力大、自感自己性格的某些弱点、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矛盾、高感升学或选择职业失望、家庭亲人关系不好、与老师产生了矛盾、与异性同学交往思想波动大。
3.青少年抑郁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有哪些?当抑郁的症状真正出现在青少年中时,就要借助专业手段对其进行治疗。
对青春期“抑郁”的治疗与其他方面症状的诊治非常相似。
临床医生认为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生物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
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包括哪些?无序的家庭生活父母的婚姻不美满父母或亲密朋友的死亡最近行为方面的明显变化,特别表现为退缩或与家庭、先前有过自杀未遂或企图自杀的想法抑郁或妄想——强迫行为学业失败或学业成绩下降谈论或真的奉送自己珍爱的东西出现心不在焉、冲动等情绪变化或者发生意外事故的倾向睡眠状况出现紊乱,失眠或嗜睡,特别表现在白天5.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是什么?1)、心理和躯体疾病,网络成瘾开始时出现精神上的依赖现象,如发怒、精神不振,做事无兴趣等;后来可能发展为躯体上的依赖,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如: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抑郁、产生敌意等等。
2)、学习成绩下降,成绩下降,旷课,逃学。
3)、影响现实人际交往,青少年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
4)、影响思想道德观念,大量的网络信息都是没有经过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
这类信息势必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5)、引发社会难题,青少年长期玩飞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1.试述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与预防矫治策略。
(一)家庭因素研究结果证明,青少年犯罪人的家庭更可能使用体罚式的管教方式。
研究表明,大多数的青少年犯罪者都是男生,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离异或来自贫困家庭。
青春期以前的青少年犯罪趋向于在家庭内部蔓延,许多早年就产生违法行为的青少年的同胞兄妹也往往有同样的行为问题(二)同伴因素青少年时期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同伴的支持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决定因素。
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犯罪行为是在群体情景下产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的压力而做出趋同于群体的行为。
亚文化理论认为,青少年犯罪同伴群体直接引起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交往的形成,被看成是接触周围存在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群的结果,这种亚文化群对青少年的交往具有重大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并不承认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群,该理论指出,同伴群体通过同伴赞许的塑造、强化机制促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获得及维持。
因此,青少年犯罪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越轨同伴对强化源的控制。
(三)个性特征除了家庭和同伴等外在影响因素外,还有一些潜在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决定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青少年约在8岁时就有了关于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历史。
儿童早期出现的特定的反社会人格特征可以预测青少年及其以后的犯罪行为。
其次,研究表明,犯罪的青少年更容易冲动,比同伴更易产生多动症,或者是官方认为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失调(ADHD)。
其中ADHD表现为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松懈和过量的活动等特点,尤其表现在学习情景中。
第一,有关研究发现.犯罪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认知和道德发展方面存在差异。
犯罪青少年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较其同伴得分要低,有人指出犯罪青少年在某些时候智商要比其同伴平均低8分。
另外,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在学校的表现也很差,道德水平不高。
第二,攻击性青少年大都有先前同伴关系不良的经历。
(四)社会经济地位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与贫穷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首先,在贫民区的家庭中,父母较少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抚养和监控,这些有效性的减少导致了暴力和攻击的增长。
其次,这种相对策中的贫穷阻碍了社会机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机构很难提供青少年需要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与中产阶级的社团不同,在失业者团体中的青少年不是通过事业的成功显示其存在与力量。
相反,他们是利用攻击来显示其存在和力量。
最后.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邻居间,这种暴力的揭露本身又会促成暴力的发生。
另外,研究还发现种族和阶层与青少年犯罪存在一定的关系。
许多早期有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成年后,还是被诊断为反社会性人格失调或持续拥有青春期的犯罪行为,这种反社会行为被称为“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
有些反社会行为开始于青春期,程度不是很严重,而且可能在个体成年以后自动消失,这种反社会行为被称为“限定于青春期的反社会行为”。
这两种反社会行为的起因是不同的,因此对它们的干预也应该存在差异。
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首先应该预防早期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
家庭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端,通过家庭的支持和学前期的干预可阻止早期学业问题的产生。
研究发现,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例如父母的训练或家庭治疗)比针对个体青少年的干预更可能成功,但是这种方法比较费力、费时。
而且所有的干预几乎都面临一个问题,即危险性很大的年青人在一起会无意识地增加一些违法行为的影响,干预本身会在违法同伴中形成友谊。
“限定于青春期的反社会行为”的治疗相对容易。
首先,可以在个体水平上帮助青少年,教会他们如何抵制同伴的压力.不付诸攻击去解决冲突,并让父母对孩子进行监控,减少青少年卷入不良向伴群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