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合集下载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代诗词中的句式:
1.并列式诗句。

这种诗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

2.主谓式诗句。

这种诗句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用来陈述、描写、说明前一部分。

3.动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宾语。

4.偏正式诗句。

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

5.补充式诗句。

此诗句也由两部分构成,前一个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后一部分是补语。

6.连谓式诗句。

又叫连动式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描述同一对象的连续的动词性词语构成。

7.意转式诗句。

又叫转折式诗句,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之间意义上有互相转折的关系。

8.因果式诗句。

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构成。

9.假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后一部分是说明此种情况下会怎样。

10.复指式诗句。

又叫同位式诗句,这种诗句前后部分都是指同一事物。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判断句: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者,……也。

(……是……)
-乃……(是)
-即……(就是)
-非……也。

(不是)
-是故……
-为……所……
2. 倒装句: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动宾倒装等。

3.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一个或两个部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和分句省略。

4. 被动句:是受事者接受动作的句子,动词本身不一定有标志,但主语一定是受事者,而且可以有表示被动的标志来提示。

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见……于……(表被动)、……为……(表被动)、受……于……(表被动)、……被……(表被动)。

《兰亭集序》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⑴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
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2、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说:“在旧体诗里,有字数、声调、对偶等制限,有时便不得不铸造一些特别经济的组织来适应。

这种特殊的组织在文里往往没有,至少不常见。

初学者遇到这种地方也感到困难,或误解,或竟不懂,这得去看详细的注释。

”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就这些“特殊的组织”——句法,做一解说。

一、特殊的语序古诗词中的特殊语序,好多人都视之为倒装,这是不够确切的。

因为虽然倒装是古诗特殊语序中重要的一种,但如果只说倒装,那是远远不能概括古诗特殊语序的种种特殊情况的。

1.主语后置。

这里的主语后置,还不仅仅指主谓倒装,还包括主语后置到状语与谓语之间等情况。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应是“浣女归”;“下渔舟”,应是“渔舟下”。

杨万里《夏日杂兴》:“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

”后句应该是“村村插秧收麦而喜”。

晁补之《金凤钩·送春》:“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

”后两句应该是“我试向小园徐步”。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来说都是有条件的,如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是”“之”做标志的宾语前置等。

但古诗中的宾语前置却往往无条件,这样也就为正确辨识宾语前置增加了难度。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后三句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如果看不出宾语“渊明”前置,心中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风流呢?如此是怎么也读不懂这首词的。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上句应该为“空自许塞上长城”。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最后一句应为“绿水绕人家”。

3.主宾换位。

主语在前,宾语在后,这是一般顺序,现在二者竟然换了位,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并将其置换过来,那么这诗句就不好理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在这里,“城阙”实指长安,“三秦”指关中一带,“辅”为护持义。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④虢,虞之表也。

(……,……也)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一、省略现象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别后如浮云”。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刘备者,天下枭雄。

”或“刘备,天下枭雄也。

”(“者也”单用)“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刘备,天下枭雄者也。

”(“者也”合用)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

”《岳阳楼记》“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如:“是时,曹*遗权书。

”(这时曹*送给孙权一封信。

)《赤壁之战》“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

)《刻舟求剑》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1)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1)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1)编者按:在古代诗词中,因为格律的原因,作者常常在句法上下功夫,对语序进行调整,不影响读者的理解。

很多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读懂古诗词。

1.主语后置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典型语序。

但诗词中却不尽然,谓语动词可以在前,主语可以挪后。

杜甫《峡口》诗之二:“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等于说“英雄事去矣,割据心荒哉”,意在批判那些割据称雄的地方军阀。

又《戏题画山水图歌》:“壮哉昆仑方壶!挂君高堂之素壁。

”等于说“昆仑方壶壮哉”,这是夸赞画面上的昆仑、方壶二山十分壮美。

这种为了强调突出谓语而将它提前致使主语后置的情况,在散文中有时也可碰到。

《孟子·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

应劭曰:“者,顿也。

角者,额角也。

稽首,首至地也。

”这是夸张形容殷商都城民众归顺,并拥戴周武王时的盛况,意言他们叩头的声音像山崩似的。

至于以下的例子,在散文中就很少见了: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白鹭飞,黄鹂啭2)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浣女(洗衣姑娘)归,渔舟下。

3)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李颀《送陈章甫》)--朱自清先生说:“'饮我曹’就是'我曹饮’,从上下文可知。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374页《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4)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刘昚虛《阙题》)--朱自清先生说:“就是'白日每幽映'。

”5)彭蠡湖边香橘柚,浔阳郭外暗枫杉。

(刘长卿《送孙逸归庐山(得帆字)》)一一橘柚香,枫杉暗6)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李贺《浩歌》)--丁都护不须浪饮7)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谭用之(秋相江遇而》)--江边深夜刘琨舞8)满眼春风最多恨,无言似笑小桃花。

(孔平仲《里伏驿》--小桃花无言似笑9)耳闻门开身就拜,拜伏不起呵群奴。

(王令《饿者行》)--钱锺书先生云:下句末尾“等于说'群奴呵’”(《宋诗选注》)10)起家来牧民,窃语笑丞掾。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篇1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刘备者,天下枭雄。

”或“刘备,天下枭雄也。

”(“者也”单用)“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刘备,天下枭雄者也。

”(“者也”合用)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

”《岳阳楼记》“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在语文文言文中使用的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或用法,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即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调换,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中的'高百尺'和'手可摘星辰'正是倒装句。

2. 重叠句:即将一个动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调的效果。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是重叠句。

3. 并列句:即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用于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系。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就是并列句。

4. 定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望明月'和'思故乡'就是定语从句。

5. 状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一般放在句子中的相应位置。

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而今迈步从头越'就是状语从句。

通过使用这些特殊句式,可以使文言文更加生动、丰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多加练习,熟悉这些特殊句式的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句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
11、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 12、孤,山主也。 13、是非疾也,困于酒耳。 1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5、蔺相如者,赵人也。 16、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 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 者,…”“…者,…者也”“…,…”等形式。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2.“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 谓语来表示判断。 例:(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
练习: ⑴楚人有涉江者。 ⑵尝贻余核舟一。 ⑶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⑷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⑸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⑹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椻之者,茫茫然归。
.
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5、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6、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7、叩门而入,皆弗之内。 8、若何为者也?奚自? 何所之? 9、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 10、老朽何功之有?
.
练习: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乡里所患 (3)恐为操所先。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7)受制于人 (8)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9)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
练习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刘备天下枭雄。 (5)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斯用兵之效也。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9)非死,则徙尔。 (10)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13)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二、被动句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一、省略现象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别后如浮云”。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
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

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酒旗)。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

”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

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

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

“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