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与仪表》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习时间:课程类型:0110098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32选修英文名称:课程成绩:课程性质:预存课程:课程系: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2专业课程电气与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机电工程学院应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术语:1、第六学期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本课程的状态: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介绍机电系统中传感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应注重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的目标是: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将所学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和生产实践。

本课程的任务: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和实现技术;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前的课程:电气和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

后课程:创新机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言教学要求: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和发展趋势。

要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教学内容;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3)机电系统的分类(4)机电系统的特征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1)机电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基础(2)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3)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历史和趋势(1)机电一体化的历史(2)机电一体化的趋势第二章传感器和检测技术教学要求:理解传感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和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检测与仪表课程设计

检测与仪表课程设计

检测与仪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检测与仪表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2. 使学生掌握仪表的读数、校准及维护的基本方法。

3. 引导学生了解检测与仪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仪表及传感器,设计简单的检测系统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仪表及传感器的技能,掌握基本的故障排查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检测与仪表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检测与仪表的基础知识,还能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对检测与仪表技术发展的关注,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检测与仪表的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仪表的定义、分类及基本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检测与仪表概述- 内容列举:传感器原理、仪表分类、检测技术发展历程2.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学习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内容列举: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液位传感器3. 仪表的读数、校准与维护:讲解仪表的读数方法、校准原理及日常维护知识。

- 教材章节:第三章 仪表的读数、校准与维护- 内容列举:仪表读数方法、校准技术、仪表维护保养4. 检测系统设计:探讨检测系统的设计原则、步骤及实际应用案例。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检测系统设计- 内容列举:检测系统设计原则、步骤、案例解析5. 检测与仪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检测与仪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 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  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重视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目的: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将所学到的自动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今后的工作、生产实践中去。

本课程任务: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及实现技术;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前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

后修课程:机械创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与发展趋势。

重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一)机电一体化的定义(二)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三)机电一体化系统分类(四)机电一体化系统特点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一)机电一体化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二)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二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要求:了解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与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其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重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的测量原理。

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及选型。

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一)检测技术基础(二)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三)传感器和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四)传感与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第二节应变与应力的检测(一)电阻应变效应(二)电阻应变片(三)测量电桥第三节应力的直接检测(一)压电效应(二)压电传感器及其等效电路(三)压电式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第四节位移量的检测(一)常用位移测量方法(二)电阻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三)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四)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五)数字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第五节流量的检测(一)流量的特征(二)介入式流量检测方法(三)非介入式流量检测方法第六节温度的检测(一)温度及其测量方法(二)热电阻及其热敏电阻(三)热电偶(四)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第三章电动机及其控制特性教学要求:熟悉电机拖动系统运动分析方法;了解直流电动机、控制电机等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特性,掌握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特性。

自动检测与仪表考纲

自动检测与仪表考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电阻式传感器
1、领略:电位器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测温热电阻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及湿敏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控制:电位器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测温热电阻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及湿敏电阻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3、熟练控制:电位器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测温热电阻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及湿敏电阻式传感器的测量主意和应用。

第四章电感式传感器
1、领略:自感式传感器种类和电感式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检测中的应用。

2、控制:自感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转换电路,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和测量电路。

第五章电涡流式传感器
1、领略: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性。

2、控制:电涡流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3、熟练控制:电涡流传感器在位移测量、转速测量、厚度测量、探伤和临近开关等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电容式传感器
1、领略: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和应用特点。

2、控制:控制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与转换电路,以及电容式传感器在振动、压力、位移、流量等物理量的测量和电容式临近开关等方面的应用。

1、领略:压电效应现象,石英晶体、压电陶瓷、高分子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压电材料的应用特点。

2、控制:压电式传感器测量转换电路及应用。

第 1 页/共 1 页。

压力检测仪表课程设计

压力检测仪表课程设计

压力检测仪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力检测仪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其工作方式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压力单位及换算,了解不同类型压力传感器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3. 让学生了解压力检测仪表在工业、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其在保障安全、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压力检测仪表,进行简单的压力测量和数据处理。

2. 提高学生运用压力检测仪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压力异常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法,对压力检测仪表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压力检测仪表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关注安全生产,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3.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压力检测仪表的全面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准备课程资源,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最佳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压力检测仪表基本概念:包括压力定义、压力单位及换算、压力传感器类型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压力检测仪表原理与结构:详细讲解各种压力检测仪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压力检测仪表的使用与维护:教授压力检测仪表的正确操作方法、维护保养技巧和故障排除,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压力检测仪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工业、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压力检测仪表的应用案例,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课程教学大纲-测控技术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课程教学大纲-测控技术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0231010课程英文名称:Process control system and instrument课程总学时:32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课程的任务是初步掌握工业自动化仪表和工业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利用各种工业仪表获取各种工业生产过程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工业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种工业测量仪表的功能、原理、结构及工业过程中仪表的选用原则和方法,包括传感器,变送器,调节器和执行器。

掌握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工业控制系统的原理构成,各种控制规律的选择,控制对象的特性。

掌握实际系统中主要工业仪表的装置原理、结构、功能及参数的选取。

了解新型工业过程仪表的检测原理与结构。

重点掌握围绕温度、流量、液位、压力等四个常见工业过程控制参数的测量、控制原理以及PID控制算法的应用。

(三)实施说明大纲内容以王再英的《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为主教材讲解,适当补充少量教材外的内容。

大纲实施过程中应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例教学、课堂笔记的强调。

讲授内容要分清每一部分在课程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突出重点内容。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自动控制原理》、《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本大纲以实施应用能力教育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习题内容的选择可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灵活掌握,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构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查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的分析、设计等能力。

3.成绩构成:期中考查(开卷测验)40%和期末考查(开卷测验)60%总和,最终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制(或百分制)给出。

课程教学大纲 大连交通大学 教务在线

课程教学大纲 大连交通大学 教务在线

课程教学大纲汇编(电气信息学院分册)大连交通大学教务处二○○七年十二月目录1.《电工与电子技术(A)Ⅰ》课程教学大纲 (1)2.《电工与电子技术(A)Ⅱ》课程教学大纲 (4)3.《电工与电子技术(B)》课程教学大纲 (7)4.《电工与电子技术(C)》课程教学大纲 (10)5.《电工与电子技术(D)》课程教学大纲 (13)6.《电路原理(A)Ⅰ》课程教学大纲 (16)7.《电路原理(A)Ⅱ》课程教学大纲 (19)8.《电路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 (21)9.《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10.《数字电子技术(A)》课程教学大纲 (27)11.《数字电子技术(B)》课程教学大纲 (30)12.《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3)13.《电机学》课程教学大纲 (36)14.《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9)15.《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42)16.《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45)17.《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8)18.《牵引供电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50)19.《电力牵引传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53)20.《电力拖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56)21.《电力电子变流装置》课程教学大纲 (58)22.《远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1)23.《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64)24.《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7)25.《接触网》课程教学大纲 (69)26.《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72)27.《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74)29.《交流调速》课程教学大纲 (79)30.《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1)31.《控制电机》课程教学大纲 (83)32.《电气工程文献检索与新技术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86)33.《自动控制原理(A)》课程教学大纲 (87)34.《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90)35.《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93)36.《工业电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96)37.《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99)38.《系统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101)39.《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104)40.《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107)41.《工业过程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10)4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13)43.《数字信号处理(B)》课程教学大纲 (115)44.《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17)4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A)》课程教学大纲 (120)46.《接口技术(A)》课程教学大纲 (123)47.《工厂供电》课程教学大纲 (126)48.《调速系统MATLAB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128)49.《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31)50.《智能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33)51.《DSP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52.《现代控制系统集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38)53.《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40)54.《自动控制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 (143)55.《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B)》课程教学大纲 (146)56.《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C)》课程教学大纲 (149)57.《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52)59.《数字信号处理(A)》课程教学大纲 (158)60.《通信原理(A)》课程教学大纲 (161)61.《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164)62.《电子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168)63.《程控交换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71)64.《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174)65.《光纤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177)66.《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180)67.《MATLAB与通信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183)68.《数字图像处理与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186)69.《DS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89)70.《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91)71.《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194)72.《接口技术B》课程教学大纲 (197)73.《射频识别(RFID)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00)74.《软件无线电》课程教学大纲 (203)75.《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206)76.《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208)77.《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10)78.《电磁场》课程教学大纲 (213)79.《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16)80.《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19)81.《网络分析与综合》课程教学大纲 (222)82.《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24)83.《信号检测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226)84.《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28)85.《电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1)86.《遥感遥测》课程教学大纲 (234)87.《天线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37)8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B)》课程教学大纲 (240)89.《现代通信网》课程教学大纲 (243)90.《通信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 (246)91.《计算机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249)92.《扩频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252)《电工与电子技术(A)Ⅰ》课程教学大纲Electrotechnics课程编号:0040801001 适用专业:本科非电专业执笔:孙艳霞适用年级:06-09级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思维模式的建立几方面同步实现的目 标。实例分析以电力生过程为重点。对其它工业过程同 样几
有指导意义。具有内容选材新颖实用 、 体系结构严谨合理、 知识传授重视实践创新等特点。 与教材相配套 , 辅以一定量的参考书、 习题集 、 习题解答 、 实验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等 , 并利用校 园网络 , 为学生学习提供 “ 全方位” 的辅导。
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 向教师课 堂教学与学生 自学 、 师生讨论相结合转变新 的教学模式 , 即讲授—— 自
二 、 学 手段 改 革 教
课程的特点 , 了若不注重讲授方式 , 决定 按部就班 , 平铺直叙 , 很容易形成枯燥 、 乱、 零 繁杂 , 学生厌
学的现象 , 授课效果收效不大。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 的心理愿望和性 格特征 , 成为我们努力 的目标。 利用校园网络公开教学计划 、 教学大纲 , 使学生知道课程体系, 了解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 推行选课
Oc..0 6 t 2 o
文章编号 : 0 2 9 (0 6 0 0 6 — 4 1 5- 9 2 2 0 )5— 0 2 0 0
《 检测技术 与仪表》 课程教 学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
陈立 军 , 王建 国 , 继 忱 沈
( 东北电力大学 自 动化工程学院 。 吉林 古林 1 02 3 1) 2
制, 实行课堂开放 , 实行分层次教学 , 将必修课分成不 同层次 、 同模块供学生选课 , 不 给予学 生选择学习
进程 的 自主权 , 为学生 的个性发展 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采取 “ 三结合” 教学方式 , 取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 4。
1 .注入 式和 启发 式相 结合
教学形式上采取 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和以 自 学为主的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从单纯的教师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技术与仪表》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4204005
课程名称:《检测技术与仪表》Detection technique & Instrumentation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56 学分:3.5
开课学期:5学期
开课对象: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模拟电子技术》
参考教材:《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杜维,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检测技术与仪表》是测控与仪器专业必需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面向工业生产的应用型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些参数(主要是温度、流量、压力、物位、成分等)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和检测仪表的使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参数检测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生产实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参数检测的一般原理和一般方法;温度检测仪表、压力检测仪表、流量检测仪表、料位检测仪表和成分检测仪表的工作原理以及仪表的结构、技术特点;参数检测系统和测量电路;仪表的使用方法,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仪表的安装和检定。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建议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1.数显仪表的校验2学时
2.热电偶的校验2学时
3.光学高温计1学时
4.温度变送器的校验1学时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合理的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参考书目
1、《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杜维等,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01-02
2、《检测技术与仪表》,王俊杰,武汉工业出版社,2002
3、《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张宝芬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八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
参照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本科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课程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教学基本要求和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大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