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策略

前言

我们时常听到有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考试成绩大多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现象;怎么升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我们七年级数学老师都知道这一现象的存在。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趋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初中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今天就衔接问题及策略,提出粗浅的看法,仅供同行们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数学知识的横向、纵向扩展

(1)数域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测量温度时,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

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随即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数,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它的边长是多少?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

(2)数的表示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视为实物个数的数通过运算得出结论。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和实数之后,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其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1)如: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2)还有另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l 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示问题。(3)如: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使学生由常量数学走进变量数学的学习。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大多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是采用的直接计算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问

题所求的结果——未知量,都视作已知,按照实际问题,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初中运算法则求出未知数。这种方法就是方程思想。

所以小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直推法,由已知数间的关系直接计算的结果。中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假设法,即先假设所求的未知数为已知数,把它和其它已知数按照题中所给出的关系列出等式,然后再通过求解得出结论。

(4)几何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一个点、一条线段、一条射线、一条直线、一个三角形、高、角平分线、线段的中点等等,都可用字母或其它符号表示;认识图形,观察图形时,小学的标准位置的图形提升为非标准位置的图形,更上升到标准位置的图形的各种的全等变换;在几何教学中,要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译;新课标对几何内容的安排采取了首先是直观和经验,其次是说理和抽象,最后是演绎推理。以直线形的图形为例,先借助直观认识一个直线形的图形,进而借助多种手段合乎情理地发现它的某种几何性质,接着通过演绎推理把这个性质展现出来。在几何内容上从小学到中学的变化,实际上是从“实验几何”过渡到“推理几何”。推理几何仍是传统难关。

2、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

目前,“衔接”上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而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教师辅导多,而中学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少,教师辅导也少;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问题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中学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所以学生刚进中学感到难以适应。

3、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课程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4、学习兴趣的衔接问题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若对数学有兴趣,则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推动学生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灌”和“压”的教学方法,使部分小学教师把数学课堂教学教得枯燥无味,使部分学生听到数学课就头痛,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在教师的严加管束下,学生虽然没有兴趣,但也只得被动地勉强应付。可到了中学,强调自觉学习,教师稍一放松督促

辅导,成绩下降,学生就对数学“敬而远之”。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会引起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间的恶性循环。

5、作业格式的衔接问题

目前,中小学数学作业在书写格式上有许多地方不统一,小学生长期形成的作业习惯,升入中学后,一下子很难转变过来,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例如:计算结果是假分数的,在小学一般要化成带分数,而在中学就不一定要化成带分数,有时还带来书写格式的错误。又如:在中学解题时先要写“解”,而小学又不要求写。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都衔接自如,需要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1、学习兴趣的衔接策略

激发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引导这个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因大部学生对同一目标的兴趣的稳定性、持续性都较差,所以,要注意学生处于参与状态,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随着参与兴趣的产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个别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