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简介综述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系列——布依族

少数民族系列——布依族

少数民族系列——布依族布依族人口为2971460人民族概况我国的布依族主要聚居于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数为2971460。

使用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关系。

壮语北部方言和望漠、册亨、独山、安龙、兴义等县的布依语基本相同。

布依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文字,一直用汉文,建国以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被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

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

“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后来由于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也有人认为布依族是由“百濮”的一支发展而来;还有人认为战国晚期到西汉的“夜郎”国与今日的布依族有渊源关系,因为夜郎辖地的中心地带在今盘江(古称豚水)流域,而盘江地区历来是布依族的聚居区。

布依族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文物,如青铜犁、锄和铁制锄、锸、铲等适用于稻田耕作的农具及稻田模型,与《史记》所记夜郎之民“椎髻、耕田、有邑聚”的情形互相印证,说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

汉王朝对古夜郎的开拓和封建郡县制度的确立,历魏、晋、南北朝,大姓势力日益强大,阶级分化日益加深,封建领主经济逐步形成。

唐代,中原王朝在布依族地区设置了一些羁縻州县,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世袭其地。

五代时,增设了“八蕃”土司。

宋朝继续推行“羁縻政策”,分别授予当地首领以刺史、司阶、司戈、将军等职衔,分别划归四川路、湖南路和广南西路节制。

布依族__介绍

布依族__介绍

• 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
• 四月八(牛王节):“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布依族
• 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
近的树林中。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 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 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 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布依族服饰
•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 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 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 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 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 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 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 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 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 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 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 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喜居于近山傍水的半山区和河谷地 二、三十户自成村落。
服饰
传统技艺
• 枫香染、蜡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布依族刺绣(背带)
• 布依族簸箕画
舞蹈
• 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 “伴嫁舞”、“狮子舞”、“龙舞”、 “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 舞”等等。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 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 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小孩尽情玩。接连3天,男女青年

民族风情:布依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布依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人口为2971460人。

我国的布依族主要聚居于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数为2971460。

使用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关系。

壮语北部方言和望漠、册亨、独山、安龙、兴义等县的布依语基本相同。

布依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文字,一直用汉文,建国以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历史和其他民族一样,布依族先民也曾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生活。

大约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领主封号,实行羁縻政策,在布依族地区建立羁麻州,各州设立刺史、将军等官职,以当地土著酋首充任,世袭其地。

自此,布依族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

到明代,土司制度日趋完备,土司在中央王朝的扶植下,征收赋税,定期纳贡,拥有大量领地、土民和武装,独霸一方,袭职子孙,机构遍及布依族地区。

在土司制度下,土官掌有特权,是境内的封建贵族。

土民终年劳动,过着贫困的生活。

到清雍正年间,中央王朝强行“改土归流”,委派外地流官取代本地世袭土官,土司制度逐渐废弃,但在偏僻地区,土官势力仍较强大,流官无力以对,政令难行,从而出现了“土流并治”的局面,促使布依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日趋巩固。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布依族才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宗教信仰:布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信仰多神。

生活习俗: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

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

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

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

布依族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其他糯米食品也很丰富。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尤其是其东南部。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并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织锦、竹编等艺术形式。

布依族的音乐以独特的调式和节奏著称,其舞蹈以民间舞蹈和仪式舞蹈为主,充满节奏感和动感。

布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和纹饰繁复著称,男性通常穿长衫、长裤和蓝布鞋,女性则穿长袍和蓝布裙。

布依族的节日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宴节”和“千户屯节”。

布依族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和手工艺。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高粱等为主,同时也养殖兔、山猪、鸡等家禽。

布依族的手工艺以织锦技艺和竹编技艺为代表,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注重家庭、传统和团结。

近年来,布依族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布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

布依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布依族文化的概况。

1.历史与起源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滇池地区。

布依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语言与文字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布依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多采用汉字和拉丁字母进行书写。

3.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萨满教、道教、佛教等。

其中,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研究和崇拜为核心的,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山川和土地。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布依族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农业为生。

他们往往居住在山区,有独特的田野、山林和房屋布局。

布依族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庭为单位,有父系血缘的血缘关系,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连续性。

5.艺术与手工艺布依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包括织布、染色、木雕和银饰等。

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独特,他们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蓝色染料,制作出色彩鲜艳且富有纹饰的布料。

6.服饰与饮食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多采用手工染色和手工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大量的野菜和山珍作为辅助食物。

7.舞蹈与音乐布依族的舞蹈和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表演,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布依族的音乐多采用笛子、板胡等乐器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节日与庆典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和赛龙舟活动。

这是布依族社区居民家族之间相互赠礼、商谈婚嫁等重大事宜的时机,亦有舞蹈、歌曲、竞赛等形式的庆典活动。

总之,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一、布依族概述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

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

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

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

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

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

1000字布依族起源

1000字布依族起源

1000字布依族起源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

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

“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民族简介】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

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

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

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

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布依族简介演讲稿

布依族简介演讲稿

布依族简介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西南部地区,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布依族的语言。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布依语的一种方言,布依语是布依族人民使用的语言,而且布依族语言并不是文字记载的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

布依族的语言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

其次,布依族的服饰和民族风情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布依族的服饰以黑色为主,男性通常穿着黑色长袍,头戴黑色斗笠,给人一种朴实、淳朴的感觉。

而女性的服饰则更加绚丽多彩,她们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裙,头戴银饰,给人一种优雅、美丽的感觉。

此外,布依族的民族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他们的舞蹈多以庆祝丰收、祈福等为主题,舞姿优美、动作矫健,充满了民族特色。

布依族的饮食习惯也是非常独特的。

布依族的主食是玉米、高粱、黍米等,他们喜欢吃酸辣的食物,尤其喜欢吃酸辣粉,这也是布依族的特色美食之一。

此外,布依族人还喜欢喝酒,他们的酒文化非常丰富,酒席上更是少不了布依族的歌舞表演,热情好客的布依族人民总是用美酒和美食款待客人。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火把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此外,布依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习俗,比如结婚习俗、葬礼习俗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布依族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服饰、饮食、节日和习俗都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能对布依族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能够尊重和保护布依族的传统文化,让这一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贵州布依族概况

贵州布依族概况

贵州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地区、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单家独户很少风。

他们喜住楼房,房子一般为三层。

底层饲养牲畜,堆放农具、杂物;二层住人,三层储存粮食等。

有的地区也居住吊脚楼式的房子。

布依族服饰,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女性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大多数穿裤,也有穿裙的。

喜欢腊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

地区不同,服饰也各有异包头帕,系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

布依族信鬼神,尤崇拜祖先。

也有信外教的。

节日很多,有六月六、三月三、四月八、尝新节、赶干洞等。

布依族的介绍

布依族的介绍



民族饮食
•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多以木罐、鼎罐炊饭, 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 或宴客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 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 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 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 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 令猜拳、唱歌。 酸类食品,姑娘茶
• 布依族的三月三
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 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 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 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鬼,堵住它 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如 同(清)《南笼府志》所言:“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 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故当地人又称是日为 “仙歌节”或“地蚕会”。一村或邻近几个村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 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 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集会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 毛杉树节
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 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 第一个“蛇场天”开始,聚集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 天歌会。第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第二天是“马场天”, 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 找理想的侣伴。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 愿。关于“毛杉树节”有一传说故事,南盘江边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 的后生,邻寨有一姑娘叫村妹,两人在劳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爱。正当他们要成亲 之际,山上的魔狼抢走了树妹。杉郎大战魔狼,终于救出了树妹。但是魔狼变成了许 许多多的“蚂炸”(蝗虫)来糟踏庄稼。树妹为保护庄稼,一连唱了二十七天的歌, 害虫随着歌声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场天”离开人间。第三天杉郎 也因悲伤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树妹的坟上长出了杉树。当地的人们称这些树为“毛 杉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

走进布依族

走进布依族

少 则 一
婚 嫁 、
布 依 族 传
对 建 , 房 多 之 财 日 四 , 对 请 八 恢 人 呐 , 由 小 唢 呐 、 中 唢 呐 、 长 号 、 手 吹 奏 , 以 增 加 欢 乐 气 氛 。
统 吹 奏 曲 。 习 惯 上 称 “ 唢 呐 调 ” 。 在 喜 庆 节 日 、
简朴而不简单
beautiful
也 有 “ 吹 阶 ” 的 曲 调 。
可 具 体 地 表 达 祝 贺 、 颂 扬 、 迎 送 等 情 趣 。 即 使 是 丧 葬 ,
来 祝 贺 时 有 “ 贺 亲 客 ” 。 每 个 曲 调 都 填 有 传 统 的 歌 同 ,
了 有 “ 迎 客 调 ” , 请 客 人 入 席 有 “ 来 客 请 坐 调 ” , 亲 友
布依人酷嗜狗肉,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 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 之说。 肥羊抵不上瘦狗 之说。 贵宾来家做客, 贵宾来家做客,杀狗 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 遇。他们挑狗的标准 头黄二黑三花班, 是"头黄二黑三花班, 头黄二黑三花班 白狗肉味最平淡"。 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 炖狗肉、狗灌肠、 炖狗肉、狗灌肠、花 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 丧嫁娶, 丧嫁娶,喜用黄牛作 菜。
三月三
六月六风情节
• 六月六”是贵阳布依 六月六” 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贵阳市及邻县成千上 万的布依族群众便要 集于风景秀丽的花溪 河畔,穿密林, 河畔,穿密林,绕花 乘游船,吹木叶, 间,乘游船,吹木叶, 唱山歌, 唱山歌,尽情欢度佳 节。男女借机向意中 人表达爱慕之情。 人表达爱慕之情
风情
动心没有? 动心没有?六月六抢鸭子看起来很 好玩

中国56个民族之---布依族

中国56个民族之---布依族

中国56个民族之---布依族中国56个民族之---布依族民族介绍分布: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

人口:2545059人语言: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饮食腌菜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

(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较多的食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防止猪血凝固,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待汤冷却至室温,与猪血一起搅拌稀释,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称为“生血”或“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迎客酒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 ( 便当酒) 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传统小吃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民族建筑石板房依山傍水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布依族介绍范文

布依族介绍范文

布依族介绍范文
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境内,是贵州省人
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布依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巴蜀地区,他们不但保
留了原始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生活方式,而且还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
形式。

布依族人民主要信奉原始的巫教和自然崇拜,他们相信自然界存在着
神灵,通过祭祀、祷告等仪式来祈求神的保佑和赐福。

布依族的节日也多
与农田的丰收和传统祭祀有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酣神节”。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做酣神舞、唱酣神赞歌,以感谢
神灵的恩赐。

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紧密相连,大部分人都以农耕为主要生计。

他们采用传统的农耕工具,种植水稻、高粱和玉米等作物。

布依族的
住房多以木质或竹质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他们非常善于制作各种
手工艺品,如竹编、织布、木雕和陶艺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细腻的纹饰
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布依族的服饰也是其独特的文化之一、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深蓝色的
长衫和长裤,头戴斗笠,足穿草鞋;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衫和长裙,
头上戴着花朵和羽毛装饰的头饰。

除了文化传统的保留外,布依族人民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闻名
于世。

著名的布依族音乐有布依族民歌和琵琶曲,歌曲的旋律婉转动听,
歌词描绘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此外,布依族还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如磨嘎舞、花炮舞等,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布依族介绍

布依族介绍

食俗布依[1]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一带。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布依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

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

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

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

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

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

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区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

清明(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

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

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

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简介

查白歌节
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 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 10多个 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 可谓盛大
民族分布
布依民族艺术
音乐 建筑 蜡染 服饰
音乐
布依乐器
唢 呐
月琴
竹叶
建筑
蜡染
服饰
民族习俗
饮食 婚俗 禁忌
特色小吃
五彩糯米饭
米豆腐
剪粉
材 火 狗 肉
糍粑
竹叶粽子
昆虫菜
姑娘茶
婚俗
禁忌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 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扫寨时禁外人入村 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分布简及简史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 万余人。现位居全国 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 12位。
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 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 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 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 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 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 北部等地。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 20世纪50年代又创 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 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 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布依节日
跳花会 三月三 六月六 查白歌节
跳花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 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

布依族的来源简介

布依族的来源简介

布依族的来源简介布依族很早就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人的骆越一支。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牂牁国的臣民,今桂西北和黔西南即古骆越地。

布依族至今仍保存古骆越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

今县境南盘江河谷和平乐、北乡、花障、鲁沟、龙广、木咱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仍沿袭古骆越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即今所称“吊脚楼”及其演变的“地楼”、“半边楼”。

布依族贵铜鼓,也是古骆越人的文化特征。

布依语同骆越语相近,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载:骆越人称母亲为“米囊”(Me33na:TJ2),布依语称母亲为“乜”(Me33);骆越人称岳母为(ti53),布依语称为(ta:i53)。

许多布依村寨或附近的山坡、田地名称,均以古骆越语的委、平、洛、坝、纳、浪、板、巧、岜、冗、者、央、内、打等语音为词头命名。

布依族的族称,秦以前称濮越,两汉六朝称濮僚,唐宋元代被称为蛮、番;明清至民国末年被称为仲家。

自《元史》首称“仲家”后,明清有的史籍称布依族为“仲苗”、“仲蛮”和“古仲”,民国年间,布依族还被称为“夷家”、“夷族”、“水家”、“水户”、“土人”、“土边”等。

但布依族始终按照古老的族称自称为“越”(依)、“濮僚”(饶)(第一、二土语区)和“濮俚”(夷)(第三土语区),这些自称保留有“族”“人”的意思,含有民族自尊。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尊重民族意愿,在1953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代表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会议上,取消了“仲家”、“水户”、“夷家”、“土边”等不是布依族自称的称谓,根据布依族自称的历史,以“濮”与“布”、“越”“俚”与“依”读音相近,统一用“布依”为本民族的族称,正本清源,恢复了布依族族称的本来面目。

在布依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上形成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战争、移民、贸易、避难等。

据史志记载,自春秋战国以来,县境有十余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其中,北宋迄清末移民最多。

布依族文化概述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述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述范文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其他藏缅族群有一定的关联。

布依族的文字传统上采用彝文,但现在一般使用汉字。

布依族的衣着文化多样,主要以民族特色的服饰为主。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和长裤,头戴布依族的传统帽子,鞋子是布依族特色的花鞋。

女性的服饰则更加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是莲花裙。

莲花裙是布依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呈现出五个层次的裙摆,象征着布依族人民勇敢向上的精神追求。

布依族有丰富的民歌舞蹈文化。

布依族的舞蹈曲调优美动人,舞蹈动作独特,形式多样。

其中最著名的舞蹈有牛蹄舞、车轱辘舞等。

牛蹄舞是布依族男女共舞的一种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节奏和步伐,以展示布依族人民豪迈勇敢的精神。

布依族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牢底迎亲"。

传统上,布依族男女的婚姻多以"牢底迎亲"为形式,新娘被关在一个地下的小房间里,新郎要在上面努力挖洞,直到挖开房间的屋顶,取得新娘的认可。

这是一个考验新郎勇敢和坚持的仪式。

布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一种原始宗教,即崇拜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并尊重祖先的灵魂。

布依族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护他们,他们会通过祭祀和祈求来与祖先沟通。

布依族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织锦、编织、木雕等。

布依族的织锦工艺技术非常高超,织锦被誉为"东方的接班人"。

布依族的织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此外,布依族的编织艺术和木雕艺术也非常出色,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总体而言,布依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他们的服饰、舞蹈、音乐和宗教信仰都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崇拜。

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也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才华的发挥。

布依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
治区、云南省等地。

据统计,布依族人口约有400万人。

布依族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他们在贵州地区已经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布依族的先民曾是石器时代的采集者、农耕者和
狩猎者,他们以种植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为主要生活方式,也
狩猎和捕鱼获取食物。

同时,布依族还擅长制作竹、木和土器具,并
以染织技艺闻名。

布依族是一个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的民族。

他们尊敬自然和祖先,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团结。

布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虽然现在
大部分布依族人已经开始使用汉语,但他们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保持
着极高的重视。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多采用手工制作,融合了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元素。

男性常穿长衫、长裤、打击乐器之类,女性则常穿长袍、长裙并
戴有很多吊坠,常以红色、黑色等色彩装扮自己。

布依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丰富多
样的传统乐器,如竹笛、芦笙、木琴等。

布依族的舞蹈富有节奏感,
常以布依族传统的婚礼、丰收等场景为主题,充满欢乐和愉悦的氛围。

如今,布依族人民正在与新时代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文化保护和传承等问题,但布依族人民对自己
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持着坚定的信心,他们正在努力传承和发展
自己的民族文化。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通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要紧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人口254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概况布依族现有人口254.5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

云南有3.4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

布依族由秦汉时期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清以来称“八番”、“仲苗”等,自称“布依”、“布饶”、“布雅依”、“布曼”,他称有“仲家”、“沙人”等。

等。

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明代有部分汉族融合其中。

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识别、确定的一个民族。

主要居住在罗平县八大河布依族乡和富源县。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普遍恪守“敬老得少”的社会美德,处处尊重老人。

一家有难,全族相帮。

聚居村寨都有族老或寨老,出现纠纷时多听其调解。

布依族注重多代同堂,男性当家,儿子有家产继承权。

弟兄分家要共同赡养老人,大哥掌管家谱。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布依族经济布依族自古就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

早在秦、汉时代,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

大约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布依族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农具中锄头的重量和长度都普遍增加了,锄口也由过去的贴钢改进为夹钢。

从前用棍棒脱粒,这时学会了使用挞斗打谷,效率大大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了产生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根源。

随之又完成了城镇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布依族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今日布依族地区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国前,布依族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建国以后,建起了钢铁、煤碳、电力、机器制造、化工、纺织、建材、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皮革、食糖、酿酒、食品加工、卷烟、造纸、印刷、电子等工业,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少数民族产业工人发展到数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简介一、服饰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

(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

(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

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

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

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

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

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

(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

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

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

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待客或自食。

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

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

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

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

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

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

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

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县内布依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通婚。

解放前,有钱人家有娶妾习俗。

婚姻缔结,先由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就请人带鸡、酒、糖等礼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开口亲”或“定亲”。

定亲后,在结婚前向女方送聘礼金时,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须是双数)的彩礼外,还须带鞭炮一串,喜烛一对,酒两壶,糖若干封,猪大腿一只(约30斤左右),猪肉一方,鸡一对,由男家长辈四人或六人送去。

女方家请寨上亲友庆贺,席间酒碗常满,边喝边斟,但不可喝醉,称吃聘金酒,女家将嫁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送给男家来客带去,以便男家择日迎娶。

客去时,席上一切暂不收拾,意为桌不收,酒不干,以示吉庆有余。

布依族婚姻过去多由父母包办,几岁、十几岁就结婚,订亲时有的才一、两岁,故结婚只是一个形式,新郎、新娘不同居。

男家决定婚期后,要请两个福寿双全的老妇人,带一只鸡,两斤酒,两斤糖去女家“送日子”,女家请族中老人吃酒商议,同意后女家准备糯米打粑粑。

赶制结婚衣裙。

接亲当天,男家请村中聪明能干的小伙子(称“报古”)和一位姑娘(称“雅古”)到女方家接亲。

女家对接亲的小伙子要揪耳朵,打花脸,称“打接亲”。

新娘离家时,众亲友、嫂子等相送至本村地界,一同吃完事先准备的小粑粑后就与新娘道别,新娘由族中伴娘陪同前往男家。

男家众姊妹到本村地界迎接新娘,进村后由男家安排到邻居家歇息。

次日,在男方家行“过门礼”,早晨两、三点钟,由伴娘为新娘梳妆打扮,新娘上穿锦衣十件,下穿蜡染百褶裙十条,头戴九层青布织锦头帕,身系织锦蜡染围腰,拴两条刺绣耍须彩色飘带。

新郎家大门口摆一张桌子,上撑红油纸伞,放稻谷一斗、米一升,升子里插三柱香,桌底点七心灯,门坎上放一副马鞍,神龛前摆一桌席,四盘八碗,上坐主婚人。

吉时,伴娘陪着新娘到男家门口稍停,新娘的嫂嫂给新娘包好头帕,阴阳先生喊礼“新娘上门,公婆回避”,鸣放鞭炮,新娘手摸斗梁,身跨马鞍进门,新人向堂屋祖先牌位磕头后进入洞房。

清早,男家把从女方家挑来的糍粑煎来供祖,分众亲友品尝。

男方父母将赠送新娘的衣裙、礼物挂在堂屋墙上让人观赏。

同时,屋外放一大坛酒,内插数根竹管,众人围坛唱歌饮酒。

酒期满三天,男家打40斤米的糍粑一对,拿12斤猪肉,10斤叶子烟,蜡染裙一条,锦衣一件,白布一丈,猪油一斤,由“报古”、伴娘送新娘回娘家。

新娘带来的礼物,除留锦衣一件,裙子一条在男家外,其余带回。

婚礼期间,新娘和伴娘同吃同睡,新娘、新郎不同居。

待双方到达一定年龄后,农忙季节或逢男方家族办红白喜事,男方才接新娘来帮忙,经多次往返,新娘才长住夫家。

另外,布依族青少年男女还有“榔稍榔貌”的习俗,即在赶场天或节日里,男女各择所爱,由男方姊妹从中牵线,女方同意后,双双走向田坎、地边,即兴对歌,未婚青年经多次对歌,互有感情后,男家即可请媒说亲,此种自由恋爱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六、丧葬解放前,布依族盛行石棺葬,有年事较高老人的家庭,往往先请人开挖大石板做好石棺散板以备用,石棺分前、后、左、右、上盖共五块,底部留空。

解放后,逐渐发展为内木棺外石廓安葬。

布依族老人去世后,丧家及时向外家及至亲好友报丧,请阴阳先生择定出丧安葬吉日和安葬地点,请布摩先生"开路办灵"。

族中孝男孝女披麻戴孝,守灵素食,装殓棺木置于堂屋,棺木有顺梁放置或脚蹬大门放置两种,灵前祭供酒饭,点烛烧香,插上死者灵牌,点脚灯一盏,停丧二至三天,孝女每人做一箩糯米饭供灵。

夜间,丧家打糯米粑祭供,并分发给守灵人宵夜。

出丧时,棺材上盖锦被一床、捆雄鸡一只,母舅方派人肩扛带叶金竹幡在灵柩前“引路”,孝女背酒饭与亲友在后送灵。

上山挖好墓穴后,四周镶上大石板,先撒米一把,再用朱砂雄黄在穴中画一个八卦图,放雄鸡进穴“跳井”,然后烧冥钱“暖井”,移柩穴中,拨准字向,上盖石板,孝子先捧一把土盖棺,其他亲友才能帮忙垒坟,最后将“引路幡”插于坟上。

三天后,孝子带鸡、酒等到新坟祭供“谢土”、“复山”。

解放前,有钱人家老人去世还要举行隆重的“古谢王”仪式超度亡灵,杀牛祭祖,请布摩先生念三天经,办土斋,用竹子在丧家堂屋搭一“干栏式”楼房模型作灵房,门前栽数丈高带叶楠竹一棵作灵魂升天的“通路”,由布摩先生带领孝子孝媳绕竹行礼,送死者“升天”,届时,敲铜鼓,放地炮,吹唢呐,热闹非常,孝婿要送纸人纸马,纸旗纸伞,全鸡全鸭隆重祭奠,再到田坝砍牛(也有用猪代牛或只割牛耳出血表示的)。

最后,布摩先生念“归根经”,女婿砍断竹尖,表示阴阳隔断,才送棺上山埋葬。

下葬时,阴阳先生祭东南西北中“五方”,孝子跪拜,撒米,撒粑粑,安葬完毕。

“古谢王”客人过多,丧家照顾不暇,由寨上亲友相帮,准备菜饭招待,此种丧俗,至今尚存,但已从简。

七、崇拜布依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以敬奉灶神、山神、神石和树神较为普遍,祭祀土地庙时妇女不参加,神树枯枝不许拾作柴薪。

图腾崇拜有信龙和祭龙习俗;人生大事有关仪式都要摆上象征神灵的新鲜竹子。

祖先崇拜比较突出和普遍,平时亲戚朋友送礼或遇节日,都要先供祖先。

接亲嫁女更要祭祖。

八、节日过年:清乾隆年间,安顺府属布依族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清代中叶以后,始改岁首在正月,正月初一称大年,月终称小年或了年。

过年是一年中最大节日,过年之前要杀猪或买肉,熏腊肉、香肠、血豆腐,打糯米粑,酿酒。

除夕,各家供祖之后吃年饭,合家守夜至鸡鸣。

初一早晨天未亮,姑娘们争挑第一挑水,意为挑聪明水,小男孩用绳子到土地庙前牵来许多小石头,放于牲畜圈中,预祝六畜兴旺,初一或初二上午,各家要打约40斤糯米的粑粑一对供祖,初三早晨送祖。

初七、八至十五,各地布依族云集哪叭三岔河桥头玩山,每天人数近千,青年男女对歌、交朋友,解放后,玩山还增加了篮球赛等活动。

正月最后一天,吃油团糯米粑,表示过年结束。

过年期间,布依族老少击铜鼓为乐,青年男女打键、荡秋千、踩高跷、下石子棋等,尽情玩乐。

三月三:是布依族祭灶神、山神的节日,时逢清明,各家族多备办猪肉、米、酒为祖先扫墓,吃上坟酒。

各户喜做清明粑。

四月八:是布依族的“牧童节”,也称“牛王节”,不役牛,吃糯米饭。

栽秧多在四月八前后,又称四月八开秧门。

端午:各户用雄黄拌大蒜撒放住房周围,俗与汉族同,但布依族不包粽子。

六月六:布依族称“过小年”,较隆重,祭田神、社神、山神、包三角粽粑供祖,各村寨多沿用“议榔制”制定保护庄稼的乡规民约。

解放前,也有的村寨进行玩山。

尝新节:于农历七月半前后“辰日”,各户用麻袋到田间装数吊灌浆稻穗回家供祖,并将未成熟的稻谷与糯米一同蒸熟,配上鱼虾吃,表示尝新谷。

摘稻时,田坝中哪块稻谷灌浆早,任何人都可以去摘,田主也不阻拦责怪。

九、禁忌正月初一不扫地,初一至初三不动土。

“扫寨”时外人不准进寨。

不准在村寨前后的风水山埋坟。

退鬼时不准外人进家。

妇女不准回娘家生孩子,男子不准进产房。

解放后,有的禁忌已逐步消失。

【附加】民族婚俗: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

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

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

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

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

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粑粑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