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7《溜索》教师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7 溜索(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7  溜索(导学案)(教师版)

第7课《溜索》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文字,能体味出小说人物的阳刚之美。

2.能辨别、鉴赏小说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3.品读鉴赏阿城小说的语言之妙。

【学习重点】1.在巩固情节梳理基础上,分析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关联以阐释主要人物形象。

2.鉴赏对比、衬托、环境烘托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1.赏析文章语言洗练有力的特点。

2.文章主题意蕴的把握。

【学习过程】1.文题解读《孔乙己》《变色龙》是以主要人物为标题,本文《溜索》是以主要事件为标题。

2.作者介绍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主要作品有《棋王》《孩子王》《遍地风流》等。

3.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呕.吐(ǒu)跺.脚(duò)盘桓.(huán)涓.涓(juān)扭绞.(jiǎo)顷.刻(qǐng)寻.思(xún)千钧.之力(jūn)滇.西(diān)蓦.地(mò)锱铢..(zīzhū)驮.子(tuó)拽.起(zhuài)黏.汗(nián)坠.落(zhuì)战战兢兢.(jīng)②理解词义: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

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小说情节。

1.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概括: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小说情节:开端(1-9)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发展(10-17)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驶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高潮(18-22)在首领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活动二:数“风流人物”1.请寻读有关马帮首领的语句,说说他为何当得起“风流”二字?重点品读语句:①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第7课《溜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多篇小说,对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并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与之间的现代小说《孔乙己》以及讽刺小说《变色龙》,在风格、情节、语言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们需要进行比较学习,来深入理解《溜索》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

《孔乙己》、《变色龙》重点讲解了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

但学生对笔记小说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目标预设】1、淡与不淡——分析小说情节2、变与不变——辩证人与环境3、我与无我——品读叙事角度4、简与不简——感受语言魅力【重点、难点】1、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小说情节,感受环境描写,挖掘人物形象。

2、通过带入式阅读,品读叙事角度,领悟作品魅力。

【设计理念】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欣赏小说作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魅力。

2、小说的教学一要紧扣“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二要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成表达。

3、不同作家的小说作品也各具特色,比较是深入了解文本特色的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从而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表达出来是设计本课的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在已知的基础上接触未知,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经验和体验去阅读新的文本是简单快捷高效的方式。

本课我们会一直用已学过的小说和文言文来辅助品读,在比较中将本文向深度和广度探究,以期能有不同的收获。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导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导学案

《溜索》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二.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细读感悟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写作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7课《溜索》课文、教案、导学案.doc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7课《溜索》课文、教案、导学案.doc

起笔突兀,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类似这样干净、洗练的语言,处处可见。

仔细品味:,®逸n《通地风流X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L 略有改动n滴食,一神原的的波河」.只,有时也②〔怒江)中国西南嫩X的大河之一,发源丁有裁高原的唐古拉山,入云南折向南流.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

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鸟’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走到牛队的前后, 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 要过溜索了,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不由捏紧r心,准备一睹气贯浪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宙」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r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汨汨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 只是再不敢轻易向卜探视。

叫声漫开,撞rx寸面这里直接写“蒙, 有什么作用?苜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 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编翘起 来3首领眼睛细成•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 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汉子们咦咦 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n 声音 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 上的一根索子粼撕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谯也动 萍不得,仿佛再有锚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 倾.就是索崩。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 (含答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  (含答案)

巡山(艾克拜尔·米吉提)上。

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

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

以它的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是。

但是,不知怎的,它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②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③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

岩羊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

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

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④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

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

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的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

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

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

狼和狐狸他也常见。

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⑤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

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⑥他有些迟疑。

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

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

...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⑦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⑧岩羊依然没动。

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⑨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

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

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⑩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⑪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⑫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⑬那岩羊还是没动。

⑭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⑮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溜 索》预习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溜 索》预习精品导学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7 溜索课前导学作者作品走近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结构图解溜索前:极度恐惧(“我”)溜索溜索中:沉着冷静(汉子、首领)粗犷豪迈勇敢无畏溜索后:惊魂未定(“我”)主旨点睛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现了他们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他们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

字音字形zī zhū(锱铢)滇.西(diān)盘桓.(huán)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 jīng)词语释义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自主探究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7课 溜索(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7课 溜索(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7课 溜索 (导学案)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2.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

3.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3.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

4.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5.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与一般的小说不同,作者说自己写的是笔记小说,继承的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寥寥几笔,形神毕现。

小说的情节也极为平淡,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故事发生地点在怒江边的悬崖峻谷,中心事件就是马帮的一次溜索经历。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读故事,梳理小说的内容,把握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篇小说的人物没有姓名,以“首领”“汉子”称之,寥寥几笔,马帮人物的粗犷和野性十足就跃然纸上。

运用对比、映衬等手法刻画人物,大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研读有关段落,分析和把握小说的精彩独到之处。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在语言上善用白描手法,简洁明快,干净洗练,有中国古典小说的凝练含蓄之美。

同时比喻新奇,巧妙传神。

教学时可以抓住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品味。

活动一:正音正字1.字音(1)单音字坠下(zhuì)腮(sāi) 呕(ǒu)跺(duò)滇西(diān) 盘桓(huán)蓦地(mò)涓涓(juān)探视俯身(fǔ)扭绞(jiǎo)顷刻(qǐng)寻思(xún si)拳打脚踢(tī)千钧之力(jūn)战战兢兢(jīng)锱铢(zīzhū)脑髓(suǐ)黏汗(nián)马鬃(zōng)(2)多音字闷(mēn)闷热颤(chàn)颤抖咽(yàn)狼吞虎咽(mèn)郁闷(zhàn)颤栗(yè)哽咽(yān)咽喉2.字形滇滇西蓦蓦地飘漂流慎慎重暮暮春瞟瞟一眼缜缜密慕羡慕缥缥缈活动二:字词释义1.盘桓:盘旋;曲折回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3、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内容,通过与本单元其他作品的比较,体会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文中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3、阅读环境描写的段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中考导航1、“盘桓”“千钧之力”“锱铢”“战战兢兢”等为中考易考词。

2、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

3、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搜索“怒江大峡谷”相关知识: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西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峡谷在云南段长达3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

峡谷幽静深邃,怒江奔腾咆哮,令人震撼。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寻根文学”重要代表作家,编剧。

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描写日常生活或普通人物为主,展现鲜明生动的世俗社会众生相,语言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代表作有《遍地风流》《棋王》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遍地风流》(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略有改动。

《遍地风流》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多写世俗社会中的凡人小事,篇幅都比较短小,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全书共四辑,分别为《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杂色》《其他》。

《溜索》是其中的代表作,位列第一辑第二篇。

三、导读理解1、分析文章第1段的作用。

解析:开篇单刀直入,悬念迭起。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劈头而来,起笔突兀,并未说明是什么样的声音,让人们充满了疑惑。

部编九年级下册7《溜 索》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7《溜 索》导学案附答案

7*《溜索》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稠(chóu) 瞟(piǎo) 滇.西(diān) 盘桓.(huán)黏.汗(nián) 涓.涓细流(juān) 腮(sāi) 坠(zhuì)蓦.地(mò) 千jūn(钧)之力呕(ǒu) 呼哨.(shào)拽.起(zhuài) 锱铢之力(zīzhū) 跺(duò) 鬃(zōng)..脑suǐ(髓) 战战兢.兢(jīng)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战战兢兢:形态词。

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3.作者链接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重庆江津,中国当代作家,著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作品。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交流点拨】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溜索》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溜索》导学案 新人教版

《溜索》【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二.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1. 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1. 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明确:驮队的领队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第7课《溜索》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7 溜索作者作品走近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

阿城是当代“寻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归纳总结结构图解溜索开端:“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1—9段)发展: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10—17段)高潮:“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18—22段)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继续上路(23—25段)主旨点睛小说通过记叙“我”随马帮乘着溜索横跨怒江大峡谷的经过,既突出了怒江大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的勇敢、沉着和冷静,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这种无畏精神和豪迈野性的钦佩和赞叹。

考点提炼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和环境特点;②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感;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⑤揭示或深化主题;⑥暗示或象征故事结局。

自主学习字音字形zī zhū(锱铢)滇.西( diān )盘桓.( huán )顷.刻( qǐnɡ)千钧.之力( jūn )扭绞.( jiǎo )跺.( duò)呕.(ǒu )战.战兢.兢( zhàn jīnɡ)词语释义1.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2.顷刻:极短的时间。

3.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4.无缘无故:没有什么原因,平白无故。

5.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课内精读1.(考点:重要情节的作用)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等情节,一方面是为了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既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2.(考点:人物形象分析)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的形象。

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出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溜索前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表现出他的细心、认真、负责;③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往下看,体现出对部下的关爱;④“空中一声呼哨”“抽身跃下”等描写及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出他身手非凡,为人粗犷,具有领袖的气质。

部编版九下语文-7.《溜索》导学案

部编版九下语文-7.《溜索》导学案
6.①烘托。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面“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在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不时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了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第7课《溜索》
国学名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
3.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自主突破
1.给加点字注音:
蓦地()滇西()驮子()屎尿()()
4.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5.这篇小说写的是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6.举例简析本文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
答案:
1.第一部分(1—9):“我”和驮队一道来到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
第二部分(10—24):在首领的指挥下,驮队陆续溜索过江。
第三部分(25):过江后,驮队继续上路。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溜索》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溜索》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溜索》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怒江边上,目睹了一幕傈僳族人民使用传统溜索过江的场景,反映了傈僳族人民勇敢、坚韧、团结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展示了怒江峡谷壮丽的自然风光。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但本文涉及的傈僳族文化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学生对溜索这种传统过江方式可能较为陌生,教师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傈僳族文化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傈僳族人民勇敢、坚韧、团结的精神风貌,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学作品。

2.难点:深入了解傈僳族文化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背景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傈僳族文化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部编九年级下册7 溜索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7 溜索导学案含答案

【课前导学】1.字词导学。

腮帮()坠入()呕吐()跺脚()盘桓()涓涓()磕碰()滇西()蓦地()锱铢()一缕()拽起()咧嘴()脑髓()黏汗()顷刻()马鬃()驮子()俯身()战战兢兢()2.路径导学。

(1)这篇文章作者是,他原名,代表作有小说等。

(2)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1)(2)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垂悬的江边壁顶上,深远、喧腾的怒江让我们心颤不已。

(3)(4)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

(5)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

(6)(7)最后首领和我溜索,我溜索时心惊胆战,溜过后又激动、惊奇。

(8)我发觉首领呼出响哨飞跃下索头走到跟前。

(9)【课后固学】阅读阿城《溜索》,完成第1~8题。

(14分)1.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2分)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答: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

(4分)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答:3.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4分)答:4.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答:5.文中以下句子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②答:6.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首领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首领形象。

8.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字词导学腮帮sāi 坠入zhuì 呕吐ǒu 跺脚duò盘桓huán 涓涓juān 磕碰kē 滇西diān蓦地mò 锱铢zī zhū 一缕lǚ 拽起zhuài咧嘴liě 脑髓suǐ 黏汗nián 顷刻qǐng马鬃zōnɡ 驮子duò 俯身fǔ 战战兢兢jīng2.阿城钟阿城《棋王》《遍地风流》一句话概括: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优秀教案

7*溜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

2.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简述故事内容。

3.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诵读课文。

小说语言精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描绘的情节和场景。

2.通过合作研究探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仔细体会并深入理解小说语言的运用之妙。

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研讨交流,进一步把握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生字新词,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溜索”并作简介)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铁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溜索是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展现的就是怒江大峡谷中一群靠溜索过河的马帮汉子。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腮.(sāi)呕.(ǒu)跺.(duò) 绞.(jiǎo)鬃.(zōng) 脑髓.(suǐ)一睹.(dǔ) 滇.西(diān)驮.子(duò) 锱铢..(zīzhū)黏.汗(nián) 盘桓.(huán)顷.刻(qǐng) 蓦.地(mò)战战兢.兢(jīng)(2)词语释义探视:察看。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短语和句子;2.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树人对溜索的修建和增强的方法和意义;3. 掌握溜索对树人的培养的这一重要环节,了解树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法指导】1.理清思路,用简短的语言回答问题;2.积极思考,课文中的作者表达主题的方式。

【词语预习】轻巧、挣扎、冲入、镇定、迅猛、考验、有力、急速、均匀、不自禁、神态【课文导学】1.阅读理解:回答问题(1)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2)什么是“溜索”?(3)作者对于稳住的描写用了哪三个词?(4)为什么树人要修建和增强溜索?(5)作者觉得“春雨”对于稳住有什么意义?(6)姥姥关于“摔破碎了再去接”的嘱咐是什么意思?(7)什么是“担当”(8)结合全文,谈谈溜索对树人的培养的这一重要环节。

【课文解读】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童年时代和表姐一起玩溜索的故事,从中了解到溜索对树人成长的重要性。

2.“溜索”是一种悬垂在空中的绳子,游戏时人们可以用双手握住绳子往前滑动,体验刺激的快感.3.作者对稳住的描写用了“紧”、“奋力”和“均匀”这三个词,表达了他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和准确姿势的努力。

4.树人要修建和增强溜索,是为了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勇敢和坚持的能力。

5.作者觉得“春雨”对于稳住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是因为春雨是轻柔的,但又持续不断,能够让绳子变得更加湿滑,让滑行更加流畅。

6.姥姥关于“摔破碎了再去接”的嘱咐是告诉作者要有勇气去尝试,即使摔倒也要重新站起来。

7.“担当”指的是承担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作者在游戏中要保持平衡并保护好自己的决心。

8.结合全文,溜索对树人的培养是一种艰难而持久的过程,通过修建和增强溜索,使树人学会勇敢和坚持,让他们在游戏中锻炼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解读短语】1.在脚下施力:给脚下施加力量。

2.危险重重:危险的处境或环境很多。

3.好大的勇气哇:表示非常勇敢。

4.意义重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 溜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7 溜索》教案

7溜索【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4.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学习他们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精练巧妙的语言,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1)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溜索。

它是用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峡谷两侧,人或货物或牲畜用一个特殊的滑轮“溜”过峡谷。

溜索危险性很高,需要极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更需要非凡的勇气。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溜索”到底是一种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

(出示课件2)教师板书课题: 7*溜索(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阿城,作家、编剧。

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1985年,担任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1986年,凭借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1991年,担任剧情电影《棋王》的编剧。

2010年,出版散文《好说歹说》。

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2)课文相关知识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1:怒江(出示课件6)怒江,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进入云南后折向南流,进入缅甸,最后入印度洋。

怒江进入云南后,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相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溜索》教师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溜索》教师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溜索》教师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二.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三.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四.细读感悟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明确:驮队的领队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写作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1.用词精妙传神°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2.比喻新奇,构思巧妙“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多么新颖别致的比喻啊!再如,“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3.灵活运用衬托手法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4.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道:‘不消°’”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溜索》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溜索》导学案 新人教版

《溜索》【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二.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1. 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1. 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明确:驮队的领队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驮队的领队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1.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

“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2.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多么新颖别致的比喻啊!
再如,“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

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

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

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3.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4.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道:‘不消。

’”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