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讲义
个体行为与管理
指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种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起商人就会联想到奸诈,提起教师就会联想到文质彬彬,提起工人,总是以身强体壮,性情豪爽为其形象,一听说对方是农民,就就认为是大老粗,土包子等等。
定型效应
从众理论
个体行为与管理
你看到了什么?
个体行为与管理
知觉与行为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感觉
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个体行为与管理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征
知觉情景特征
知觉者主观因素
兴趣爱好 需要和动机 知识和经验 个性特征
个性
本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1
2
个体行为与管理
个性心理特征 是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经常的、 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 它表明一个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
个体行为与管理
气质 是人典型的、稳定的、的心理特征, 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
认知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 认知和理解。 基础
情感
行为
个体行为与管理
我的主管提升了一个能力不如我的人 不公平
我讨厌我的主管!
我向任何愿意听我诉说的人抱怨我的主管! 我要换工作!
认知、情感、行为密切相关
对主管的消极态度
案例
接近律图1 相似性图2 闭锁性 连续性
适应性 对比性 敏感化 感受性降低
医院管理培训的核心内容及实践
医院管理培训的核心内容及实践一、前言医院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对医院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医院管理培训的核心内容及实践,帮助医院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二、医院管理培训的核心内容1. 医院管理理论知识• 管理学原理• 组织行为学• 制度与规范2. 医院管理技能• 领导力培养• 沟通与协调能力• 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3. 医院管理实践• 实际案例分析• 角色扮演与模拟操作• 知识运用与实际操作4. 医院管理最新趋势• 数据驱动的决策• 智能医疗管理• 风险管理与合规性三、医院管理培训的实践安排1. 培训形式2. 学习资源• 精选案例分析3. 培训计划• 阶段性学习目标• 时间安排与学习内容• 考核评估方式4. 后续跟进• 毕业生交流与分享• 定期交流会议• 个人指导与辅导四、根据医院管理培训的核心内容及实践,以下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的详细说明:特殊应用场合1: 医院紧急情况管理1.增加条款:–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包括人员调度、协作通信等方面的规定。
–制定紧急情况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注重紧急情况下的心理疏导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特殊应用场合2: 医院质量管理1.增加条款:–设立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指标、评估方法等。
–建立质量督导机制,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和外部质量评估。
–加强医疗事故风险管理,在培训中注重医疗安全意识的培养。
特殊应用场合3: 医院创新管理1.增加条款:–创建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并建立奖励机制。
–定期举办创新项目培训和创业教育,加强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通过与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促进医院科技创新。
特殊应用场合4: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1.增加条款:–设立人才发展规划,包括员工培训、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
–加强员工关怀机制,注重员工福利和团队建设。
海恩法则在肿瘤专科医院日间病房化疗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海恩法则在肿瘤专科医院日间病房化疗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海恩法则在肿瘤专科医院日间病房化疗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日间化疗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250例,实验组采用海恩法则进行化疗护理安全管理,对照组常规管理方式,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海恩法则在肿瘤专科医院日间病房化疗护理安全管理中通过提高护士对化疗护理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字】海恩法则;肿瘤专科医院;日间病房;化疗;护理安全管理前言近年来,肿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日间病房化疗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然而,在日间病房化疗过程中,患者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风险和护理问题,如化疗药物泄漏、药物不良反应等[1]。
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日间病房化疗护理的安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海恩法则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改进和风险管理方法,已在许多医疗领域得到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海恩法则在肿瘤专科医院日间病房化疗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日间化疗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250例。
对照组年龄21岁~55岁,平均年龄为(42.53±4.28)岁。
实验组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为(42.55±4.22)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影响研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1.2.1对照组常规管理:包括做好病情观察、提供药物管理、保持通畅呼吸道、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防护措施。
1.2.2实验组采用海恩法则进行化疗护理安全管理: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以确保信息流畅和安全传递;加强护理团队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与标准操作规范,确保工作的标准化与一致性;规范化药物管理,包括准确核对患者信息、药品标签、用药途径等,以避免药物错误;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装备使用与清洁消毒等,预防交叉感染;定期进行风险评估与质量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改善;鼓励患者参与护理决策与自我管理,提高患者参与度和责任感。
组织行为学 重点(2)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导论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行为知觉定义: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具备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整体性的四个规律: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组成字母X的形状。
接近性规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体来感知。
看成一个三点和一个四点。
封闭性规律:视野中的封闭的曲线容易组成图形。
一个三角形没有完成封闭。
相似性规律:视野中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一排空心圆和一排实心圆,竖着看更加舒服。
2,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者在知觉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挑选知觉对象,也称为只觉得相对性,即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是相对的。
3,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4,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
错觉的定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知觉者生理和心里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人际知觉的常见偏差: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是指知觉者最初得到的信息,对于知觉的形成具有强烈影响。
晕轮效应:指对一个人形成的整体印象或评价,受到个体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而普遍偏高或偏低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交往环境中,时间上离知觉最近的,也就是最近的信息,容易给人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对认知和评价有着较大的影响。
定型效应:刻板效应,指对某人进行知觉时,可能会依据一些明显得特征,对某人进行归类(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国籍、职业、所属组织、所属宗教)根据这群人已有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某人的依据。
投射: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组织行为学培训
7、差异律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兴趣、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源于遗传、环境、情景等影响。劳动力多样化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 8、本我律 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本质上个体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 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梦的分析 本我蕴藏着人们的本能冲动,以无意识的非理性冲动为特征,按照快乐原则操作,不顾后果,寻求即刻满足。 自我是在现实的需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起中介作用。按照“现实原则”操作,为了在以后得到更大满足,因此推迟不合适的即刻的满足。 超我是受父母的教化和道德准则影响所形成的良心和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监视和统制。
管理科学学派(运筹学派)是泰勒制的继续和发展,不同之处在于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就,并且研究的问题更为广泛。
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在理论和研究上各有侧重,但在管理实践上相互补充。不可能单纯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同样,也不可能不管人的因素而只依靠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决现代企业中的重大问题。
目标律
动机律
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是主体之外的任一客观事物,如金钱、住房、轿车、职位、名誉等。目标 “拉动”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
预期目标或有利结果作为强化物增大了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强化律来自(三) 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4、遗传律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基因的状况。如果遗传基因有缺陷,将导致人类行为的变态。 例如,先天愚型病人有严重智力障碍,是因为第21组染色体不是正常的一对,是三个。 某些男性的社会行为(如暴力犯罪)可能与他们的性染色体中存在过多的X有关。 5、环境律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孟母三迁)
1933年他把“场”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态” (group dynamics)的概念。而研究“群体动态”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组织行为学导论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组织行为学又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从系统观来看,把个体的人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个体就是群体的子系统,而很多的群体又组成一个组织,因此,群体又是组织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它们均自成系统而又相互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又由于它们都处在社会环境这个更大的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取因激并;虽然领导者作为普通个人,领导班子作为一般群体,有其一般性规律,但在管理活动中,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角色身份、职责与功能,决定了他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必要专列课题来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领导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为领导者的选拔、培训与考核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领导艺术水平和领导效率服务;4.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组织行为直接关系到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组织又是个体和群体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组织状况直接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效率;因此,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是具有两重性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把人作为劳动力和作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把个体和群体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即作为劳动者来研究,是没有阶级性的,也就是说通过劳动者的劳动不断创造出物质产品,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不管是个体的或群体的人绝不能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的,因此人不仅具有一种生产力的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这种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一种人与人关系中的社会人的属性;调整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则属于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问题;鉴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所以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人又具有社会属性;2管理的两重性一方面管理作为对人们共同劳动的协调和指挥,这是其一般性和共性,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这种管理的共性方面不受社会制;,;一、近代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为科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1.理论先驱们的贡献,他他的人事政策和处事方法;在管理中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欧文可以说是最早的一个;3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在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对专业化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1832年发表了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一文,指出劳动分工可以缩短学会操作的时间,可以节约变换工序所费的时间,可以促进专用工具和设备的发展等;他根据对制造程序和工作时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基础的原理,成为后来“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4汤恩;美国人汤恩1886年发表的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一文直接点燃了“管理运动”的火星;他指出:管理问题同工程技术一样重要;这个重要的论点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工业大规模的发展,经营管理面临种种复杂问题;以往的管理者即工厂主,凭个人经验实行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了;管理一个大的企业,一个系统,需要有专门才能的职业管理人员,建立各项负责制,代替资本家的个人管理;汤恩认为,管理应当作为一门专之在更;,,,;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大大刺激了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主的利润收入;泰勒的一生,花了大量精力来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因此,许多人称赞他“在效率这条大河里游若蛟龙”;同时,泰勒认为一切管理问题都能够而且应该采用科学方法,主张一切工作方法都应该通过考察并由管理人员决定;他把管理的职能概括为四点:①搜集、分析、整理企业所有的经验数据,制定和不断完善科学的工作方法;②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挑选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③在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培养合作精神,确保工人按规定方法努力工作;④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明确适当的分工,使管理任务的完成有保证;对泰勒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泰勒的科学管理,一方面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榨取工人血汗的制度;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所以他号召苏维埃俄国要研究泰勒制度,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泰勒于逝世前三周在,”布雷斯的多方面的帮助和合作;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同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她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工作行为的研究,给了吉尔布雷斯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结合,被称为现代管理学的运气;3莉莲·吉尔布雷斯,被称为管理第一夫人;她非常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而她的丈夫则关心效率;使人感兴趣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引起工人不大满意的,并不是工作单调乏味,而是主管部门对工人的不关心;列宁曾称赞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工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好的例子;”列宁全集第39卷,第155页;4哈林顿·埃默森1853—1931;1910年,埃默森在州际商务委员会为反对美国东北铁路公司提高货运费作证时,声称只要采用科学管理,铁路系统每天可节约100万美元;他的讲话对科学管理的价值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宣传;1912年,他发表了十二项效率原则,其主张完全但他一可能明确、公正;4统一命令;一个组织中的某一个人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否则,权力会受损害,纪律就有危险,秩序要被打乱,稳定将遭破坏;5统一指导;具有同一目的的集体,只能在一个领导和一个计划指导下协同力量,必须统一行动;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领导应公正地协调每个下属同整个集体之间不同方面的利益,并经常地进行监督;7人员报酬;报酬必须公平合理,尽可能地使个人与单位双方满意;特别要注意关心职工的健康、教育、道德以及收入的稳定性,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加强培训和教育;8集中;任何单位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不能千篇一律、固定不变,应根据其规模、条件、经理人员的个性、道德、品质,以及从属人员的可靠性等因素来确定;的组织机构模式”;这样的模式至少应该:①成员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②上下级间有职、权、责分明的结构;③组织内部任何人都必须遵循共同的法规和制度;④上下左右是工作与职位之间的关系,不应受个人情感的影响;⑤选拔、任用任何人都必须一视同仁,严格掌握标准;这样,行政组织体系就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2詹姆士·穆尼;根据自己作为企业家的工作经验,与赖利合著的组织原理一书中,认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或职能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据此提出了做好管理的三条原则:①以统一行动为目标的协调原则;②以授权、尽责为基础的等级原则;③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的职能原则;穆尼还把工作职能分为三种:决定组织目标的职能、执行组织目标的职能、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的职能;3林德尔·厄威克;厄威克长期从事管理方面的领导和咨询工作,他把穆尼的思想与泰,;只把,二、人群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的创立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大机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资产阶级盘剥工人的加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劳资矛盾日趋尖锐和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一些管理学家已察觉到以往的管理理论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他们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出发,试图寻找新的管理办法;19世纪末开始,心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心理学家做了把心理学引入管理领域的尝试;美国的心理学家芒斯特伯格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一书;同年,美国心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他们都明确提出了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心理学被引入管理领域,无疑对传统管理理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因为研究人的心理,必;月,例;光差不多的程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才开始下降;研究人员在这次实验结束时的报告说:“这次实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均大大增加,而且增加量几乎相等,两个组的效率也几乎没有多大差异,纵然有某些微小差异,也属在许可误差范围之内;因此,仍然不能确定改善照明对于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照明度影响生产的假设被否定了;研究人员还从工作报酬集体工资和个人计件工资、休息时间、工作日和工作周的长短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条件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感到毫无意义,并纷纷退出实验小组;霍桑实验陷入了困境;1927年,梅奥率领的哈佛实验小组连同电器公司的人员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实验里程中更为艰辛的跋涉;霍桑实验的第二阶段从此开始;2福利实验1927—1932;反工,,,工电器绕线组观察室实验;这项实验又称为群体实验;实验者为了系统地观察在群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车间里挑选了14名男工,其中有9名绕线工、3名焊接工和两名检验员,在一个专门的单独房间里工作;实验开始,研究者向工人说明:他们可以尽量卖力工作,报酬实行个人计件工资制;研究者原以为,这套奖励办法会使职工努力工作;但是结果出人所料,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工人绝不愿因超额而成为“快手”或因完不成定额而成为“慢手”;当达到定额产量时,他们就自动地松懈下来,因而小组的产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原因何在研究小组经过考察发现,组内存在一种默契,由此形成制约着每个人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压力;当有人超过定额产量时,旁人就给他暗示:谁要是有意超过定额,便会受到冷遇、讽刺和打击,小组的压力就会指向他;那么工人为什么要自限产量进一步调查发现,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了,管理当局会提高定额标准,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员的行为;在感情和逻辑之间,人们的行为往往会更多地受感情支配;4领导不仅要处理人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还要理解人们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使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保持平衡,使职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人群关系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重视“人性”,即要把工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机器对待,主张对工人进行“友善的监督”,使工人保持很高的“士气”;人群关系学说的出现,使西方许多管理学家开始重视企业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为管理工作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3.行为科学的诞生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20世纪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了;;第,,在,上借助于“日本式的管理”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起来;随之西方各国借助于管理的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当这股管理热传到发展中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加快了;像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伊朗等国,不仅纷纷成立了各种管理协会、研究会,而且创设了管理专业,研究院、所等,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抓住了管理这个经济发展的增效因素,一跃而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世界各国对管理的重视以及科学研究对管理的重视,使行为管理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与厚爱,并迅速得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劳动性质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企业里,“知识性劳动”、“知识性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人们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外,有了更高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必然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要求;这样,仅凭棍棒、皮鞭和纪律监督的控制式管理失去了效10,世类行为、人类心理的内容,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一般意义上认为,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行为是外显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集中于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的分析,这是一切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所以也可称为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来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其实,把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只是研究上的一种方便;因为任何一个人是绝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的,他的心理活动必然是与群体、组织和整个社会生活连结起;;;;;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而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它过去集中在对原始社会及文化的研究上,但是近四十多年来,已逐步扩展到对现代文明社会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人类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按照本能产生的;人的行为中文化性的行为多于生物性的行为;人类通过不断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使社会性行为超越了本能性行为;在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价值观念、规范、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性等;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其所熏陶出来的民族性格也不同;在一个组织中,其成员职工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也有差异性,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因此,任何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选择相适应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文化对个人、群体、组织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影响作用极大;社会是由文化形成,;泰勒制等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偏重于对物的管理,把工人看成机器的附属品,主张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而组织行为学则认为,在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在这方面组织行为学有三个基本观点:1.人是企业的主体机器虽然可以代替人工,计算机也可以代替一部分人脑的功能,但设计和使用机器及计算机的仍是人;现代化的管理中,最主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企业最终要靠人个人及群体来达到企业的目标;2.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现代化生产,不仅在经营管理中,而且在生产操作中,脑力劳动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据统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耗费的对比,在机械化水平低的情况下,一般为90︰10;在中等的机械化水平下,是60︰40;在全盘自动化的情况下,为10︰90;特别是进入使用电子计算机、主二、重视研究个人需要,并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与达到组织的目标相统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需要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需要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一面,但也有其共同的一面;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员工,都既有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在义上所说的生产关系的一面,还有一般的社会关系的一面;既然企业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还具有一般社会关系的一面,那么,组织行为学中关于一个有效的领导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领导艺术和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等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提高企业领导人的领导艺术水平,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五、重视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研究有效的组织设计在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它能为组织活动提供明确的指令,有助于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合作,使组织活动更具有秩序性和预见性;有助于及时不企顾客满意的;全面质量管理对于组织行为学意义重大,因为它要求员工重新思考他们所做的工作,更多地参与工作决策;在迅速而剧烈的变革时代,人们必须不断改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它要求管理者重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果是重新开始,工作应该如何做组织应该如何设计任何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努力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员工将不再只是执行变革的主要力量,而且会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变革计划的制定过程;组织行为学将为管理者处理这些变革提供重要的启示;二、改善人际技能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方式;如何精于授;完全不同;其次,即使在你自己的国家,你也可能发现与你共事的上司、同事和下属是在不同年代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能够调动你的积极性的因素对他们来说可能就不灵了;你的沟通风格可能是直截了当和开放的,他们可能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甚至是一种威胁;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你想与这些人有效地共事,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弄清文化如何塑造了这些人,学会使你的管理风格适应这些差异;五、授权当今管理者被称为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在许多组织中,员工变成了副手或助理;管理者与工人的角色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决策制定被推到了操作层,在这里,工人可以自长;足新的工作要求;今天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必须学会应付临时性;他们必须学会在充满灵活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生活;组织行为学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真知灼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断变革中的工作环境,如何克服变革的阻力,如何更好地创造一种组织文化,在变革中求得繁荣;八、员工忠诚性减弱过去,公司员工相信他们的雇主会通过工作的保障、丰厚的福利和薪水的提高来报答他们对组织的忠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全球性的竞争、不友好的接管、组织行为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强调的是要建立一套能适用于组织与一切管理工作的统一原则;这些普遍的原则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要把组织和职工们管理好;现代管理学原则的奠基者们,其中最著名的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亨利·法约尔和切斯特·巴纳德,都曾试图制定出提高组织效率的原则;他们以经济学为基础来研究资源分配的效率和能获得最大利润的销售行为;1.泰勒研究法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倡在不同的工艺技术中利用时间和动作的研究,以及零件与工序的标准化,对工厂的生产进行科学管理;泰勒研究法是对工人的操作进行研究,在仔细观察和实验之后确定一些原则,依据这些原则,使操作过程按照最有利于管理的方式来完成;他力图建立一套依据工作成绩与产量来实行奖惩的制度;他还提倡要建立起一种管理制度,能使那些组以1.交叉学科方法组织行为学是跨学科的;它综合了社会学以及有助于研究组织行为的其他有关学科;它从各学科中吸取了改善人和组织关系的思想;“行为科学”是系统地研究关于人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产生这种行为的系统知识整体;组织行为学尤其寻求把行为科学与正式组织结合起来;有人常说,正式组织的观点是把组织看成“没有人的组织”,而行为科学家则把人看成“没有组织的人”;然而,组织必须有人,为实现目标而工作的必须要有组织,所以理想的办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2.人力资源方法人力资源法注重于使人朝向更加完善、富于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人是任何组织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的核心;人力资源法的特点是助动性;它帮助人学会自我控制,使人富有责任感,并创造一种气氛,使员工在组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人力资源,如;1.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就是用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有目的地观察被观察者的行为,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一般要求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者作为旁观者或中立者,不改变被观察者的日常生活条件,对其行为也不加人工的干预和控制,而只是等待被观察者的行为“自行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是被动的“静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绝对的,因为观。
组织行为学导论
❖ (一)组织的定义
❖ 1)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某种目标 、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分工的社会技术系统。( 徐联仓)
❖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 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 到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
❖ 3)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Stephen P.Robbins )
后尚能动,随后被120送往
龙华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
后不治身亡。2014年7月27
日下午四点半,深圳龙华
富士康员工一员工坠楼身
亡,警方已排除他杀。
❖
❖ 据记者了解,富士康普通员工的月薪不过 2000元左右,其中还有一大半是靠加班得来 ,车间员工每周工作6~7天,每天工作12个小 时,还要受尽主管和保安的凌辱。有员工称 ,与其受尽屈辱,还不如纵身一跳获得10万 元赔偿来得轻松。
❖ 而今,富士康居然对跳楼明码标价,将 这一社会行为商业化,不禁令人感叹,这座 血汗工厂究竟还要发生多少类似的惨剧,公 布补偿金的行为是否会促使更多的员工加入 到跳楼的行列之中。
❖ 分析:
❖ 1、富士康跳楼事件是个别现象吗? ❖ 2、富士康跳楼事件说明了我国转型
期的企业哪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 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 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 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对应的管理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其著作 《企业的人事方面》中总结了X理论并提出了 Y理论两种对应的理论。X理论是建立在“经济 人”假设基础之上的,是麦格雷戈对”经济人“假 设的概括。
讨论题:
(1)自参加工作以来,小王在公司的工作表现 如何?
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
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护理管理是指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经济资金的管理、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等。
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进步,将对护理工作的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提升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有深远的影响。
1. 护理管理理论护理管理理论包括学科的理论系统、工作流程与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护理管理实践的根本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应用包括:组织行为学、服务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等。
1.1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护理管理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组织内部成员的心理、社会和行为等方面的规律性。
它认为组织管理应该关注员工的幸福和满意度,通过优化员工的体验和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
1.2 服务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如何在服务质量管理中,以病人为中心,对服务过程及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1.3 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是一种现代化管理的方法,是对护理工作过程进行品质提升和效率提高的途径,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实现对质量的跟踪和控制。
2. 护理管理实践护理管理实践是指基于护理管理理论,对实际的护理服务进行管理、组织、控制和优化管理。
它涉及到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管理以及病人的服务过程等方面,涉及到医院服务的全过程。
2.1 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机构管理包括医院的规划、设施建设、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与其他部门决策相关,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运作效率和质量。
2.2 人员管理人员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和福利等,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护理质量。
2.3 病人服务过程护理管理的目的在于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和医疗保健,对病人的服务过程要求医护人员始终保持热情、诚信、尊重、责任心,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3. 护理管理的现状及趋势目前,我国近年来的医疗改革,促进了护理管理的发展,推动护理工作在医疗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要点1、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本身有目的的活动和表现。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工作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调整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学科。
3、对组织行为学概念理解的要点:(1)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非常广泛,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而且各类知识对人的行为的关注视角各有千秋。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来源很广泛,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不是泛泛地研究人的行为,而是以各类工作组织为研究环境,以人的工作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
工作组织主要是指工商企业,也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组织。
工作行为包括激励员工、改进领导方式、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组织绩效等方面。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人们在组织中有效工作的行为规律,并帮助管理者提高预测和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在组织中做什么,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4、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跨学科性(2)层次性(3)权变性(4)科学性5、组织行为学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1)描述性研究(2)因果性研究(3)预测性研究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意义:(1)有助于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2)有助于团队的建立,提高团队绩效。
(3)有助于改善组织行为,提高组织绩效。
7、霍桑实验的实验结果: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实验组和非实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研究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识地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像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实验中,只是因为工人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思想,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一、最新组织行为学论文选题参考1、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转制的组织行为学研究2、中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过程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的视角3、学校改革的机制与模式:组织行为学的观点4、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5、治理中的集体行动——一个组织行为学议题及其解释6、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行为学分析7、进化: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视角8、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9、“投桃报李”——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10、从组织行为学视角论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途径和方法11、公共组织行为学12、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13、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14、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15、组织行为学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研制与应用16、组织行为学中的信任违背和修复研究17、选择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以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例18、基于著者同引分析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知识地图绘制19、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20、人本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解读二、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大全1、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2、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探析3、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4、我国运动队教练员领导模式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及探讨5、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6、领地行为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的新兴领域7、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职能的联想8、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9、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10、基于STPR模式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11、医院组织行为学12、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实践——以“组织行为学”本科教学为例13、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建立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激励机制14、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15、学生管理工作中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应用16、高等学校管理中几个问题的组织行为学分析17、高校教学团队工作模式的组织行为学分析18、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19、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初探20、问题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三、热门组织行为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组织行为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2、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初探3、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4、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5、《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6、提高心理素质加强自治能力——“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7、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以《组织行为学》的五年教学探索与实践为例8、关系:一个本土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式的构建9、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人价值观研究述评10、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高校班级集体主义培养和学风建设11、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探讨12、科研组织行为学13、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作用14、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15、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16、组织行为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析17、麦克沙恩组织行为学18、调动大学生干部积极性的组织行为学思考19、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行为学研究20、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四、关于组织行为学毕业论文题目1、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2、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3、优势分析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公平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实证研究4、组织行为学教程5、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之发展与领导行为研究6、论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政治知觉7、MBA组织行为学的教书育人启示8、积极心理学运动对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9、教育组织行为学: 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第8版10、教育组织行为学11、从组织行为学视角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12、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13、西方组织行为学14、组织行为学视野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5、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16、国外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述评——以组织行为学为视角17、自我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18、幸福管理——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理念19、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充分激发员工活力20、情景模拟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五、比较好写的组织行为学论文题目1、组织行为与组织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游戏训练研究3、《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动因与治理5、组织行为学在职业培训教育管理中的应用6、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组织行为学分析7、《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实施的思考8、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9、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以《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为例10、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11、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会计舞弊动因与治理12、浅谈组织行为学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13、组织行为学: 以人为本的管理14、组织行为学教程15、控制点在工业与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16、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探析17、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以组织行为学的视角18、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五得19、《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改模式探讨20、"组织行为学"教学与大学生网络交际教育。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探析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价值观日趋多元化, 医 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复杂矛盾的 “晴雨表”, 也成为困扰许多 医院的一个焦点和热点问题。 借助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和思维, 研究分析医疗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积极构建防范管理体系, 对有效规避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医疗风险的客观认识 1.1 医疗风险产生原因
安全管理 Anquanguanli
《中国医院管理》第 32 卷 第 12 期(总第 377 期) 2012 年 12 月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探析
秦霞玉① 王彬夫①
关键词 医疗风险 组织行为学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3.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5329(2012)12-0055-02
医疗风险主要有医疗事故、 医疗差错、 过度医疗、 防御 性医疗、 医疗意外等以及各种医疗纠纷事件[1], 因此, 医疗风 险涉及医院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从医 院自身的角度积极作为更为重要。 1.1.1 疾 病 状 态 的 不 确 定 性 生 命 个 体 、 疾 病 发 展 和 诊 疗 过 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虽然现代医学经验可以对部分诊疗措施 的风险作出预测, 但因个体差异性以及疾病的复杂、 多变甚 至未知性而导致的医疗风险发生, 很多是不可预测的, 使医 护人员难以防备和应对, 患者也常对突然发生的意外和风险 难以认同, 这也是导致目前医疗领域的纠纷、 法律诉讼和医 疗赔付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 诊 疗 方 案 的 不 完 整 性 临 床 诊 疗 计 划 的 失 误 包 括 计 划 不周全和执行细节不严谨导致的失误。 医生的临床失误由医 生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方法本身存在不成熟或缺陷, 或 者即使掌握了正确理论和诊疗方法的医生在制定或执行具体 诊疗计划时发生错误而造成。 这需要加强医学实践、 培训以 及强化制度规范的落实来防范。 1.1.3 医疗行为的不规范性 严格遵守和执行职业行为准则 、 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标准是维护患者权益、 保障医疗安全、 降低医疗风险、 减少医疗纠纷和法律诉讼败诉的重要措施。 违反临床医疗实践标准体系是发生医疗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1.1.4 医 患 信 息 的 不 对 称 性 由 于 医 学 认 知 上 医 生 与 患 者 之 间存在 “知识不对等” 的状态, 同时, 医疗信息不对称给医 生、 患者及医患关系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逆向 选择和道德风险直接影响医患信任的建立和患者对医疗效果 的评价[2], 这也将是医疗风险发生的潜在危险。 1.2 医疗风险发生特点 1.2.1 医 疗 风 险 无 处 不 在 所 有 医 疗 过 程 都 是 风 险 和 利 益 并 存的, 而且贯穿诊断、 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 建立完整的医 疗风险管理机制, 可以有效规避医疗风险、 提高医疗质量。 1.2.2 表 现 形 式 千 变 万 化 医 疗 对 象 是 各 式 各 样 的 患 者 , 个 体差异大, 病情轻重不一, 诊断、 治疗过程极其复杂多变, 因此, 风险受外部环境影响大。 新的疾病、 新的技术、 新的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二、组织的概念、类型与作用?(一)组织的概念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3.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4.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
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保证。
5.组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会成长、会发展、会衰落、会消亡,组织管理效能、环境压力强弱,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
(二)组织的要素组织的有形要素1.实现组织预期目标所需实施的工作。
2.确定实施工作的人员。
3.确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4.确定权责结构。
组织的无形要素1.共同的目标。
2.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组织与组织行为所谓组织就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行政组织、教育组织、医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
2、明确的目标。
3、一定的权责结构。
(二)组织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行为具有目的性、意识的调节性、适应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的预测、解释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1、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也离不开对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根据,而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2、研究范围。
3、研究方法。
4、研究目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即组织行为学,则兴起于20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组织行为学的探索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组织行为学的初创期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标志为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E.Mayo)根据霍桑实验结果,于1933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影响人的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期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标志为系统化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确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术语(一)变量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二)因果关系(三)相关性与相关系数相关性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在量变上是否有稳定的关系,表示为相关系数r。
组织行为学 考点
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1.对组织含义的理解。
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群体。
2.何谓狭义行为和广义行为?狭义的行为:能被观察到的外显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了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3.根据行为的主体的不同,如何对行为进行分类?个体行为:行为主体是单个人群体行为:行为主体是班组、科室、部门组织行为:行为主体是企业、学校、机关、医院等4.何谓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哪几个层次?(1)对个体行为的研究(2)对群体行为的研究(3)对组织行为的研究(4)对社会环境的研究6.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中的群体行为,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凝聚力。
(3)研究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及时地进行组织不改革,以增强活力和提高绩效。
7. 简述研究方法的类型。
(1)按研究目标分: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性研究(2)按应用广度分: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工作性研究(3)按可控制性分:案例研究、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8. 简述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及其步骤。
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由在导出结论以前可以遵循的一系列的逻辑步骤所组成。
(1)提出假设:一定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行为。
(2)观察实验:给出条件并观察实际结果。
(3)测量验证:测量实际结果是否与假设的行为结果一致。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一章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把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初步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差不多研究方法,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备的要紧特点,熟悉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知识要点: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2.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3.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4.组织行为学技能的五个等级5.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进展6.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要紧特点7.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8.组织行为学的要紧研究方法*********************************************************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技能及其产生与进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二、组织行为学的技能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进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广泛的阻碍。
从最差不多的家庭组织到最复杂的行政或企业组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大多数人会作为组织的一员而度过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刻。
1.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正式的组织有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它又是通过分工协作而和谐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动词的组织)和相对静止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名词的组织)的统一。
2.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做的反应。
行为的概念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看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能够直截了当观看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因此广义的行为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本课程中均使用狭义的行为定义。
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行为科学在治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样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的。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资料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Science )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从管理应用方面来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弗雷德·鲁森斯是国际著名的管理学家,第一代组织行为学家,“George Holmes杰出管理学教授”,自1967年开始就一直在尼布拉斯加大学商学院任教,此前曾在美国西点陆军学院任教。
他曾在应用和学术性杂志上发表过150多篇文章,并因“名列一直在美国管理学院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之学者前5名”,而入选美国管理科学院名人廊。
出版过许多著作,其中与Robert Kreitner合著的《组织行为矫正》(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dification)荣获美国人事管理学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
弗雷德·鲁森斯曾出任美国管理科学院中西部地区主席,美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曾荣获美国管理科学院杰出教育家大奖。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数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可以:1、结合实际生活,了解组织的性质、管理的起源、管理工作中人事因素的表现。
2、明确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次。
3、了解在者须知演变、管理理论深化的进程中,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探讨信息时代组织和管理演变的新特点,认为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5、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研究方法。
6、了解组织行为模型、衡量组织有效性的常用指标。
7、解释系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价值。
8、探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及其在实际中的表现;组织是人们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整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组织打交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和组织发生关系。
工人在工厂(经济组织)做工,学生在学校(教育组织)学习,士兵在部队(军事组织)服役,公务员在机关(行政组织)工作,甚至家庭也处在街道、村社(社会组织)中······组织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除了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相当部分时间都是在林林总总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度过的。
组织建立、管理的方式会影响人们工作的性质和效率,也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精神的感受和活动的自由。
人们通常是一些组织的成员,和许多组织有利益相关关系。
人们赖以生存的大量资源、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大量服务要由组织来提供,人们服务社会的愿望也要通过加入一定的组织而得以实现,人们许多生活的乐趣来源于组织活动。
人们离不开组织,如果没有了商店、饭馆、银行、保险机构等,生活会非常不便,如果没有了医院,人们求知的机会和健康保障将大打折扣;如果没有了乐队、报社、电台、人们的生活会失去无限光彩。
想一想这些,就会知道,对于人们生活、工作以及整个社会而言,组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因此,组织的管理就成为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管理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一、医院管理中的激励问题激励就是调动积极性,激发职工或部属的工作动机。
就医院管理而言,就是要弄清在什么条件下,医务人员愿意接受重大的责任,愿意奉献出自己的潜力。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工作情况可以用下式来反映: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从式中可见,对某个特定个体而言,其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决定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是激励水平。
国外有研究表明:计时工资制职工,只要发挥他们能力的20-30%,就可持久工作。
而如果予以充分的激励,职工的能力可发挥至80-90%,这将能提高3-4倍的工作效率。
显然,激励方法很重要,而它的促发因素是需要。
(一)需要与医院管理管理者所需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人的积极性是以合理需要得以满足为基础的。
1.需要的无限性与竞争性需要是指个体因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的反映。
需要与欲望有相似之处,医院管理者在接受需要概念时,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满足职工的需要。
需要的无限性是需要的特性之一。
需要的第二个特性是竞争性,意指个体的需要虽然是无止境的,但在特定的时期内,在诸多需要中,必有一种最重要的迫切希望解决的需要,即优势需要。
与优势需要相比,其他需要居次。
故决定人的行为的往往是优势需要。
因此,对某个特定个体而言,只要把握住他的优势需要,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医院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的核心就抓住了。
对某个特定部门乃至医院而言,取工反映最强烈和普遍的需要即是整个群体的优势需要。
相对而言,医院管理只要把握住群体的优势需要,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并将满足过程与工作效率挂钩,整个群体的工作热情就会随之高涨,医院管理工作也就易见成效。
2.需要分析法要了解职工的真实需要并非易事,鉴于管理者与职工的地位差异,职工认为最重要的,管理者可能会认为是次要的乃至不重要的。
例如:国内有研究发现医院职工认为个人问题受同情,帮助和合理解决是最重要的,因而好的领导应是能关心体谅职工的领导。
然而许多职工却认为得不到这一关心与体谅。
因此,了解职工真实需要,只有在管理者真正认识到重视职工对提高管理效率有正向作用时,方能借助于心理技巧去获得。
技巧有:(1)访谈法:这一方法只有在职工确信你具有为他们着想的信念后,才比较容易收集职工优势需要。
(2)调查法:这一方法简单易行,基本步骤是选用简单问卷请职工将现阶段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可根据不同的专题单设,如职工个人问题、工作环境问题、改善管理问题等。
可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
一般而言,开放式问题为主的收集方法,应放在管理者急职工所急形象树立以后施用,否则职工出于对留下笔迹有无副作用的担忧,将制约职工真实想法的流露程度。
当然,如管理者坚持使用的话,也可由管理者和职工均信任的第三方承担。
封闭式问题为调查表列出有关专项调查的一系列问题,请职工以打勾画圈回答,职工对此戒心较少,但存在所列问题能否覆盖职工所思的缺陷,这类方式往往是用于确立管理者形象和增加其威信的过程,通过这类方式可缩短上下级之间的心理差异。
一般而方,访谈、调查两法可混合施用,但收集需要并非最终目的,职工从收集活动中会产生强烈的期望,因此如何处理是最为关健的一步。
职工重视的是自己所反映的能否得以解决,而不是常见的作为管理者掌握情况的依据。
需要分析法是常用的对职工需要进行归类分析,从而找出工作重点的方法,整个过程应注意下列问题。
(1)处理过程的透明度。
满足职工合理需要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人心向上的气氛,起到激励职工的作用,因此整个过程应让职工知道希望解决哪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争取职工配合。
管理人员应知道,以心理学一般规律来说,当职工希望管理者做某事,管理者虽做但职工不了解的话,职工还是将管理者认作对立面,就如同什么事也没有做一般。
(2)管理者职权范围的可确定性。
一般而言,基层管理者的责、权相对确定的。
由于基层领导责权相对狭小,不容易注意责权界限的划分,从而给职工的感觉是,管理者权力较大。
这就出现了如图10-1所示的情况,里圈为管理者实际拥有的权力范围;外圈为披上一层神秘外衣后,职工误认管理者拥有的权力范围。
如果说职工的优势需要落在里圈,而未能得以满足,无颖应由管理者承担责任,但如果落在外圈与里圈之间,理论上不属于管理者的管辖范围,可职工却把管理者认为是不关心自己的人。
尤其是当管理者不愿明确承认自己所拥有权力狭小时,代人受过,失去职工支持的结局,将难以避免。
这种现象在解释目前有条件还是无条件解决需要时显得尤为突出。
管理者责权范围的模糊现象(3)注重解释和说服工作。
理论上合理需要的满足是重点,但是何谓不正当、不合理、没有条件解决或自己不能解决的需要,必须给职工以明确反馈。
当某职工提出某种需要时,他并不认为这是不合理或是没条件解决的,只有晓之以理,才能显示领导者为职工着想的形象。
(4)重视自己可解决的需要。
在职工明确知道自己所提的需要,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满足之后,一般不再把希望寄托在管理者身上。
如果管理者这时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将全使职工产生意料之外的满意。
需要分析法与优势需要观点并用,解释了需要无限性所带来的困扰,也表明医院管理者从满足职工合理需要入手调动积极性,其可行性较大。
(二)医院管理中需要满足的影响因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用来解释医院职工潜力尚未完全发挥的可能因素。
它共分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五个层次。
1.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指职工希望使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一层需要,它要求管理者寻找和清除阻碍职工能力奉献的因素。
医院职工认为工作中难以发挥潜力的主要因素为“领导不重视和不支持”。
工作中缺乏成长和发展机会的直接原因为“缺乏科学客观的工作考虑核标准”,“领导不重视培养职工”,以及“尚不具备任人唯贤的社会环境”等。
2.尊重需要指人们希望获得公正评价和自力应付所处环境,即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尊重的结合。
具体表现为社会地位、单位内地位、参与管理决策机会和工作自主权等。
自我实现和尊重需要为高层次的心理感受型需要,如能得到基本满足,将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激励力量。
相对而言,医师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职工更为注重这两种需要。
3.社交需要为一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它体现人们期望寻求和谐协调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愿望。
4.安全需要表现为追求安定的生活和工作的安全感。
5.生理需要这是一类出于生理机制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求。
这五种需要中,人们的满足欲望是从低到高循序产生的,医院管理者在工作中也应设法首先满足职工较低层次的迫切需要。
二、医院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一)影响人际关系的一般因素虽然同处于一个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却各不相同,影响这一密切程度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知觉偏差虽然从理论上讲看问题应该切忌片面,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尤其是看待人时更是如此。
(1)对交往对象的知觉偏差:第一印象作用。
人们的交往的起始点往往根据对象的外部表象如仪表、风度、言论和举止等,得出初步的印象。
虽然大多数人都清楚第一印象的建立是一肤浅和不全面的,但问题在于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第一形象行事,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扭转相当困难。
因此,管理者在与他人交往时,首先应注意留给他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在看特别人时应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
晕轮效应。
也即是日常所说的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现象。
当人们注意到某交往对象的某个特别鲜明的特征时,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往往会忽视此人的其他特征。
这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知觉偏差还表现为优先效应、近因效应、线索偏差、刻板效应和情绪效应等。
了解这些偏差有利于管理者在与人效往中采取更为公正客观的态度。
(2)人际知觉。
即人与人关系——知觉。
其主要特点为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杂知觉过程。
例如:人们彼此之间接近的程度、交往的多少、彼此相似的程度等越是接近,就越可能产生友谊、同情和好感。
(3)自我知觉偏差。
人们在观察别人与自己之间是有区别的,观察自己往往信息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知觉就更为正确。
2.态度相似性人们若对某种事物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就容易产生共鸣,形成密切关系。
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需要互补性这是指双方在气质、性格上都各有优点和缺点,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管理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特殊影响因素1.管理者对职工问题的忽视如图10-2 所示,管理者对职工所希望解决问题可能会出现各环节的忽视,任何环节的忽视都可能招致职工的不满,从而出现上下级距离的扩大。
2.管理者的兴趣、需要、个性特征管理者的这些特征与职工之间会存在一些差异,这决定了管理者在取舍交往对象上有选择性。
管理者面对职工暴露问题处理决策树3.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有运用自如、感觉良好的习惯性工作方式,对于一个侧重于任务管理的管理者来说,上下级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比较容易看得到的。
4.管理者的地位地位差异将引起上下级之间心理不平衡,职工的自我渺小感和领导形象的高大感,都决定了上下级关系事实上是一不平等的关系,其主导方在管理者。
处于被动地位的职工只有在缩小心理差异的前提下,才能适应对方。
三、医院管理中的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与个体决策从某种角度讲,管理就是决策。
团体决策是相对于个体决策而言的。
一般认为:团体决策是实现团体目标的有效手段,恰当运用这一手段将大大提高团体的效率。
把团体决策与个体决策作一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团体决策的利弊。
(1)团体决策的准确性高于个体决策,团体决策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更正判断误差,广集众人信息和知识,产生更多的可选方案。
(2)团体决策的效率一般优于个体决策,尤其是从长远眼光来看。
决策效率取决于决策任务的复杂程度,既要考虑时间,又要考虑代价,团体决策虽然费时,但代价比个人决策低。
(3)团体决策的接受程度高于个体决策,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这牵涉到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从很少参与到充分参与,对决策结果的接受程度也会提高。
(4)团体决策的速度较个体决策慢,这主要是组织和收集意见需要时间。
(5)团体决策的创造性较低。
以个体与团体两种条件下出主意多少判断指标,团体决策中意见的发表受影响和阻塞现象较多。
(6)由于团体决策责任分散,有时比个体决策更为冒险。
决策更可能趋于极端。
(二)团体决策中的典型问题1.小团体意识指为了追求表面一致,阻碍了不同意见的发表,使得不能对问题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分析。
主要表现有:文饰自己错误,对不同意见者施加压力,不同意见者为了避免交锋保持沉默,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
因此,往往讨论局限在很少几个方案,也不能很好地审查多数人偏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