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始计篇(节选)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前言:道生万物,万物亦归于道。
阅读经典也一样,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通过阅读,去体悟经典中的道意。
如果一味跟着经典走,卷帙繁浩,犹如苦海无涯。
道之在军,便是军神,大家细细体悟,会发现《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有很多相似之处,祝大家早日明悟自己的道,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从而一往直前。
经典读起来与看起来,体会有所不同,建议大家可以读一读,文末链接直达原文。
始计篇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一、始计(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一、始计(翻译)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孙子兵法》——始计篇H

《孙子兵法》——始计篇H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始计篇》)战争是实力的竞赛,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要和别的国家打仗,首先得掂量掂量双方的实力,然后根据客观的实力情况,强还是弱,哪方面强,哪方面弱,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由弱变强,敌由强变弱,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
这是孙子提出“七计”的初衷。
考察东西方军事思想的异同,有一点非常引人注目,即东方推崇谋略,倾向于“软实力”的较量,包括道义、民心、计谋等;西方注重物力,倾向于“硬实力”的较量,包括经济实力、兵力多少、武器装备等。
中国古代重视谋略制胜,最典型就是刘邦和项羽的一段对话,项羽提出要和刘邦单打独斗决定胜负,那刘邦是显然打不过的,就说“吾宁斗智不斗力”。
在冷兵器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交战各方的经济、兵员、武器装备等“硬实力”相差不是太悬殊,如何对有限的“硬实力”进行运用,“软实力”在制胜中发挥重要作用就理所当然了。
但是到了近现代,如果过分片面强调谋一方面,则是行不通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对两者都要高度重视,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孙子提出的“七计”,除了“兵众孰强”,其余六项都基本属于“软实力”的范畴。
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切不可迷惑于孙子的“软实力”,而忽视“硬实力”的建设。
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习孙子比较敌我双方力量的方法论,那就是,要全方位搜集、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基本上能够知道谁胜谁负。
“孰”有“与……比谁更”的含义,不仅要把敌我双方做横向比较,还要在我方和敌方内部与自身做纵向比较。
双方的国家哪个更加政治清明?哪一方的将领更加能干?哪一方更加得天时地利?哪一方政令、军令畅通?哪一方军队数量更多?哪一方兵员素质更强?哪一方的纪律更加公正严明?另外,还要从这七个方面考察我方、敌方各自内部过去如何,现在如何。
孙子兵法(个人节选与注释,非完整版)

第一篇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死之道,不可不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进行战争必须考察的五方面:1、进行战争是否正义,是否得民心;2、天时,气候对战争的胜负很重要;3、地利,地形的远近、险夷、宽窄等;4、将领,将领的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明,要懂得知人善用;5、法规,军队的编制、官吏、军需的管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二篇作战篇用兵只听说稳扎稳打地速战,没看过投机取巧长久的。
战争的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从未有过。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饷军需不用运输三回。
就地取食,以战养战。
军队后勤保养供给都是用兵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兵贵胜,不贵久,知兵之将,知战机,统兵如臂使指。
第三篇谋攻篇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
(毁灭别人的国家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定要以全胜的计谋争胜天下,这样才不致我方军队受挫而取得完全的胜利)军事谋略,亦是政治和外交谋略。
要征服敌国,可用军事手段,但却不是最佳手段,而不通过战争使敌方屈服才是最高手段。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避之。
国君不利于军队的三种情况:1、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时却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叫它后退,束缚军队战斗力;2、不懂得军队内部事情而干预军事行政事项;3、不懂得军事权变而干预军队指挥作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第四篇军情篇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

•
•
• •
•
虚实篇释
• • • • • • • • • • • 丌设防 形迹 消息 我已设法改发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如果一旦造成了我伒而敌寡的有利态労,邁就能造成以伒击寡的时机 ,邁举不我军直接交戓的敌人就有限了。 依我看来,即使敌国军队再多但丌知我军虚实,邁对叏得戓争的胜利 又有什举关系呢? 创造 要认真分析判断敌情,以推至敌人作戓计划的得失。挅逗敌人,从而 了解敌人行军的觃律。 向敌人示形诱使敌人暴露形迹 试探性进攻(拍少量兵力同敌人周旋) 藏得很深的间谍
始计篇释
• 慎重考虑 • 要用五项决定戓争胜贤的基本因素为纲要 ,把敌对双方的伓劣条件做比较,来探索 戓争胜负的情労。 • 意愿一致 • 为君主死 • 经过对利害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意见得到 采纳,然后就造成有利的态労,作为外地 的辅佐条件 • 利用有利的情冴,而采叏灵活的戓术
第二篇作战篇
• 孙子曰:凡用兵乀法,驰车千驷,革车 千乘,帞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乀 费,宾客乀用,胶漆乀材,车甲乀奉, 日费千釐,然后十万乀师丼矣。 其用戓也胜,丽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 屈,丽暴师则国用丌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侨乘其弊而起,虽有智 者,丌能善其后矣。 敀兵闻拙速,未闻巧乀丽也。夫兵丽而 国利者,未乀有也。 敀丌知尽用兵乀害者,则丌能尽用兵乀 利也。 善用兵者,役丌再籍,粮丌三载。叏用 二国,因粮二敌,敀军食可足也。 • 国乀贫二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 二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 急二丘役。力屈才殚,中原内虚二家。 百姓乀费十去乀七;公家乀费,破车罢 马,甲胄矢弩,几楯蔽橹,丘牛大车, 十去乀六。 敀智将务食二敌,食敌一钟,当吾事十 钟 ;萁秆一石,当吾事十旦。 敀杀敌者,怒也;叏敌乀利者,货也。 敀车戓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 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乀,卒善而养乀, 是谓胜敌而益强。 敀兵贵胜,丌贵丽。 敀知兵乀将,生民乀司命,国家安危乀 主也。
孙子兵法(原文)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孙子兵法》在线阅读始计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第一章计篇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为兵法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关乎生死存亡,所以必须深刻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首先用五个事项来考察,并对其情况进行判断: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贵乎民生,而轻死,重关生死之权,易以动众也。
道指的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共识,重视民生,对于生死权重,易于激励人心。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表示天气、季节等自然因素。
地者,距离、难易、广狭、险易也。
地指的是地理上的距离、难易,以及地形的广狭以及险易程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指的是指挥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肃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烦也。
法表示组织管理、制度、纪律等。
凡此五者,将近者存,将远者亡。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离得近的存活,离得远的灭亡。
故合五利,而五危,五易,而五难。
所以要协调五利,警惕五危,借助五易,克服五难。
总之:
孰能通此五者,可以使民与上同意,可以使虏与敌争锋,可使寡人有所取于国家。
故经之以五事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阳、阴者,天地之道也;变化、循序者,兵主之道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此兵之姿势也。
所以见胜于无形,而不可诱也。
能而示之不能,进而示之不进,退而示之不退,是谓诡道.。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第一:原文、译文、点评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第一: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
所以,要从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季更替等天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地,是指地理位置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广阔与狭窄以及哪是死地、生地等。
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是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
凡属这五十方面的情况将帅们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只有深刻了解。
确实掌握的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
所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
要看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败了。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解析(一)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解析(一)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释:所以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让黎民百姓与君王意愿(引申义为目标、愿景)相同,所以百姓可以和君王同生共死,而不畏惧危险。
天,是白昼,冬夏四季交替。
地,距离的远近,地形的险峻和平坦,路面的宽窄,生地和死地。
将,智慧,诚信,仁慈,勇猛,严明。
法,军纪,职责,作战所需物质。
以上五者,当将领的不能不知,知道的胜,不知道的不胜。
深度解析:五事之首为道。
道为决定性作用,中国初期抗美援朝就是中国政府得道,天地法都远远落后于美国,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抗美援朝以中国胜利结束。
道,是目标相同,追求相同,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如何做到上下同心,必须“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也是一个途径,不过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
还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去解释,笔者认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太过于狭隘,不足以解释道的宏观范围。
吴起亲自为士兵吸脓的事情就远远超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效果也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达到的。
以企业管理为利:老板总想员工多干活少给钱,员工想的却是少干活多拿工资,所以这种企业不会做大做强,作为老板和管理者学会舍得“舍得”,退一步,得全体员工的真心努力,其实获得的会更多。
(可能很多老板管理者要求员工多付出,是的,这是很对的,这样的员工大多有付出精神,肯吃苦耐劳和学习,这样的员工并不多,去哪里都会有老板赏识,早晚也是被提拔或者重用,但是不是所有员工都是这样的员工,所以管理者要把所有员工变成这种员工)。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武说:带兵打仗,是国家的大事,涉及到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明察。
开篇这句话就提到了战争对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个概念“察”,整本书是作者对战争的观察和分析以后所得到的结果,也就是整本书都是“察”的结果。
深度解析:笔者认为,“察”这个字包括以下军事思想:第一是对战争的观察和信息收集(观察对象是敌人和自己),第二是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战争的各种分析判断和预测结果,第三是行动并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
所以“察”一个字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
在这里笔者想谈一下“察”字,“察”字涉及“望闻问切”和“分析推理”。
前者是信息收集,后者是用强大的逻辑推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战争的结果。
这个“察”字是一个预测学。
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一下思维逻辑和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在此声明一下:思维和推理是有很广的应用范围。
并且根据这个字可以推理出来作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很强的,因为如果作者不懂这些东西是不会写出来的。
思维逻辑思维这里我谈一下:首先要知道一个事情,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我们需要寻找到那个正确的角度。
第二就是分析推理,分析推理任何事物首先信息一定准确,逻辑推理有点像因果定律,有什么原因一定会有什么结果,有时候逻辑推理是层层推理的,举例:a 导致b的结果,b又导致c的结果,c又倒置d的结果,这就是层层推理,深入的推理,还有一种逻辑推理是有两个以上的原因导致的一种结果:a,b,c,三种原因导致的d结果,有时候abc三者还有轻重缓急之分,甚至相互影响,导致结果也会不同。
在这里面有个东西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想要让自己思维逻辑能力很强,一定多读书多学习,因为有很多知识是属于定律,只有懂了很多基础知识,才会知道前因后果,才会让自己分析事物更精准。
思维方面的东西简单说这些笔者觉得比较实用的吧。
—END—。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1-7篇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1-7篇全文译文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孙武(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战争和军事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战争策略和战术技巧。
下面是《孙子兵法》第一篇的原文及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不可不慎重地加以研究。
解读:这一段开篇的话语探讨了战争的重要性,将战争提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对于战争,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文:因此,以五个要素作为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用计算来测试这些要素,以确定战争的形势: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
解读:孙子强调战争的决胜因素有五个方面,即道、天、地、将和法。
这五个要素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与阳,寒与暑,时与治也;地者,远与近,险与易,广与狭,死与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于敌而不同,可取而用也。
译文: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保持一致,可以与之同生共死,而不受任何威胁;天,是指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时机和治理;地,是指远近、险易、广窄的地势,关乎生死;将,是指智慧、诚信、仁爱、勇气和严厉这些个人品质;法,是指根据敌情变化,灵活掌握战术,可借鉴运用。
解读:孙子提出了五个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这五个要素分别是统治者与人民的一致,天时地势,将领的智能和德才,以及灵活运用法则。
这些要素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对《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篇主要提到了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决胜因素有道、天、地、将和法这五个方面。
中国现存最早兵书《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完整版)建议收藏

中国现存最早兵书《孙子兵法》全文、译文(完整版)建议收藏《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一、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之一(计篇)

《搞定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第1节:计篇原文1.打仗不是打架,打不过顶多去医院躺几天,再厉害一点顶多也就是一命呜呼,打仗要是打不过的话,后果的严重性让你想都不敢想。
所以在打仗之前一定要三思、四思、五思而后打。
要从哪些方面思呢?主要有五方面:道、天、地、将、法。
这都是些个什么东西,且看下面的译文。
2.打仗只在乎胜负,不在乎你用什么方法,用偷的和骗的都可以,因为在这里不评“五讲四美”模范。
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出其不意制胜。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第2节:译文【译文】孙子教导我们说:打仗是天大的事情,不像泡妞,铁戒指不行就给她白金戒指;不像武松打虎,这次打不死还有下次;也不像发明灯泡,这次失败了至少知道了这种材料不能用,只要有钱还可以接着来。
打仗是要死人的,亡国的,它关乎到千万人的身家性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在这里失败不是成功的妈妈,可能你的一次失败就造就千万孤魂野鬼,其中还会包括你自己也飘在里面飞来飞去。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及译文)

始计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