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一)

论文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成因科学体制科学道德

论文摘要:本文试从社会环境、科学界和科研人员三方面剖析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认为社会大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科学体制的不健全和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共同导致了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发生。

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是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以前人们一直以为抄袭剿窃等问题只出现在那些学术水平低的高校和年轻学者的身上。但从业已曝光的北大王铭铭事件、上海吴黎明丑闻以及贝尔实验室舍恩事件等来看,一些名牌高校、科研机构同样存在学术论文不端行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众多学者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2月,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提出我国当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不端行为的七种表现形式川,其中前五种属于学术论文不端行为,可见其严重性。本文试从社会环境、科学界和科研人员三方面剖析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

1扫描学术论文不端行为

1.1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不端行为

(1)抄袭剿窃行为。抄袭剿窃行为是最常见的论文不端行为,通常指公开抄袭剿窃他人的实验数据或图表分析,将他人的论文改头换面据为己有,等等。有人把论文抄袭剿窃的方法归结为“全篇搬用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剿窃法”、“化名剿窃法”、“拼装法”、“明编实抄法”等几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引用、参考了他人作品,却不加以注释、说明。

(2)弄虚作假行为。弄虚作假行为主要包括伪造、纂改实验数据和引文中的作假行为。伪造、纂改实验数据即按期望值对实验数据任意取舍或伪造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数据,以方便论文写作。引文中的作假行为指引用他人观点却不加注明,或为了显示自己对大量学术前沿文献的掌握,在论文中开列大量并未参考甚至没有阅读过的文献。

(3)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现象。在知识不断升值的今天,一些行政官员也想用知识增加自己升迁的筹码,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金钱,通过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手段猎取学历、学位,其论文多是他人代笔,一些在读研究生为了赚取些许生活补贴或其他好处,甘愿当“枪手”。有些资深导师或科研机构负责人同时是五六个甚至更多课题的负责人,由于工作量太大,无暇从事具体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往往让自己手下的研究生或研究人员从事调研、做实验、处理数据及撰写论文等具体工作,付给他们一定报酬,有学者形象地称此为“科技界的包工头现象”。

(4)粗制滥造的编著。现在国内掀起一股出书热,出书热的背后是编多于着,编书本无可厚非,但应编出新意,然而往往一本书中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文字是编者的外,其余全是别人的。一本书,你编我编,编来编去,还是老一套的观点,这种内容重复的编著于社会、于读者都毫无学术价值,只能徒增编者评职称的祛码。从前有些孜孜以求的学者一年也就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出两三本专着。而现在有些急功近利的青年学者,在学界混了几年就敢称“著作等身”,有专着三四十本,论文百余篇。

1.2论文发表中的不端行为

(1)一稿多发。论文发表中的不端行为主要包括发表尚不成熟或未经实验检验的研究成果、一稿多发、一文分发等。一稿多发指把已发表的论文原封不动或改头换面投向不同期刊的情况,其结果往往导致一稿两发或多发,不仅浪费了学术出版资源,引起版权纠纷,而且欺骗了广大读者,造成极坏影响。有的还把一本专着折合成若干部分,以论文的形式再发表,等等。

(2)署名中的不端行为。署名中的不端行为主要包括署名搭车、署名中的不合理排序两种。署名搭车表现为一些年轻学者将署名权无偿赠与各类名流,以增加论文的“能见度”,借助名

人声望达到顺利发表论文的目的。现在很多期刊由于资金短缺靠出卖版面为生,发表一篇论文得付较高的的版面费,致使一些没有经济基础的年轻学者特别是研究生发表不起论文,只得拉赞助,赞助者往往成为挂名作者。1991年10月,邹承鲁等14位学部委员曾在联合发表的《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一文中指出:“只有对全篇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到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责献的,才能当之无愧地在论文上署名作为作者之一。以上两条是缺一不可的,只具备后者,可以由作者在文末致谢,但通常不宜作为作者之一,因为他无法对论文负责。”对千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就牵涉到署名排序问题,署名排序本应体现作者在论文中的贡献大小,但由于许多单位在评职称、量化评定科研能力时,只承认第一作者,致使许多作者使尽手腕当第一作者。

2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2.1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

大科学时代,随着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日趋密切。“科学的重大的和持续不断的发展只能发生在一定类型的社会里,该社会为这种发展提供出文化和物质两方面的条件”,社会是科学成长的母体.科学总是受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的影响。受社会上浮躁、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熏陶,现在的学者不再甘心于“十年磨一剑”,而是本着低投人高产出的心态“一年磨十剑”,大量粗制滥造,内容拙劣的学术论文应运而生。此外,社会上假冒伪劣、钱权交易、拉关系等腐败之风也侵蚀着学术界,诱发“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等现象。现代科学已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科学与政治的结合使科学建制官僚科层化,破坏科学体系特有的运行机制,使科研人员成为权力的附属品。由于受社会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机构行政味十足,专心搞学术的越来越少,“学而优则仕”成为众多学者的奋斗目标。上述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无疑构成了滋生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温床。

2.2科学体制的不健全

(1)科学评估体系量化的弊端。我国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均采取量化评估办法,明确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方允许毕业,教师每年有发表论文的科研任务。甚至有的中小学、文艺、卫生部门等都要求员工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上岗、评优或晋升职称,发表论文的多少,还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的年度奖金、学术职称以及学科的硕博士点的资格申请、排名等。在这些硬性指标高压下,一些研究生短期内出不了量多质高的论文,又迫于毕业压力,只得弄虚作假、花钱找关系发论文,有的教师迫于评职称需要,只得找人当“枪手”,当有名无实的挂名作者。有关部门为适应这一庞大群体的要求,纷纷编辑、发行各式各样的内部刊物,其水平可想而知,这种貌似繁荣的全民学术运动背后则是一种全民学术恐慌。

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统计,近年来我国SCI论文总数不断攀升,从1991年的7705篇增加到2002年的39013篇,世界排名从第15名跃居第6位,而在1993年至2003年十年中,国际引文索引中被引用最多的前100篇论文中,只有2篇是我国的,且名次比较靠后。论文不在数量多少,关键在于质量高低,片面强调论文数量,只能形成学术的虚假繁荣。国内许多学者已指出量化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刘明的《现行学术评价定量化取向的九大弊端》比较详细透彻地剖析了量化指标的诸多弊端。国外有些学者也对量化评估办法进行了批评。

(2)荣誉奖励含金量高。科学奖励制度是科学运行的动力机制,科学奖励应该根据科学家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承认,体现科学家扮演其科学角色的好坏与相应报酬间的关系,其他先赋变量不得参与承认分配。而科学奖励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往往受奖励承认中的马太效应、评审专家个人偏见、奖励名额等的限制。我国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荣誉奖励形式决定了职称和科研经费、工资提升、住房分配、医疗保险等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量化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