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的分析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879f69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1.png)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1. 引言•简单介绍《罗生门》是一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出版于1922年。
该作品以一个发生在古代京都的谋杀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诉说和回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重解读。
2. 情节概述•在这个部分,详细描述《罗生门》的情节走向和关键事件。
包括:•谋杀案发生地点、时间和受害者;•寻找凶手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证词和线索;•不同角色对事件的描述和解释;•故事结局及对真相产生影响。
3. 主题分析•讨论《罗生门》所探讨的主题: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重解读。
•解释不同角色在故事中展现出来的复杂人性:•凶手:揭示了人们所能达到的恶行极限;•受害者:表现了弱者面对困境时可能产生的心态和行为;•调查员:对事件进行推理和研究,并试图找到真相;•见证人:不同见证人的证词相互矛盾,使得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讨论故事中的真相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不同角色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可以产生偏差;•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利益,可能影响他们对真相的陈述。
4. 真相与主题关系•探讨故事中所呈现的真相是否可以完全被确定,并且探讨这种不确定性如何与主题相关联。
•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人性观察的启示:•无法确定真相暗示了人性复杂性,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不同解读对人性进行多重观察和诠释,体现了作品探索人类纷繁复杂内心世界的意图。
5. 文化与历史背景•分析《罗生门》出现在日本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其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
•芥川龙之介作为一位代表作家,将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流派融合在一起,探索了人性复杂性的不同角度。
6. 结论•对整个文档进行总结,并强调《罗生门》所呈现的人性复杂性和真相多重解读的主题的重要性。
同时,提出此作品给我们思考和反思带来了什么。
•最后,鼓励读者自己去阅读《罗生门》,亲身感受其中独特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讨论。
以上是针对《罗生门》: 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所写的大致内容,根据您提供的字数要求和相关主题充实细节。
罗生门影评(精选5篇)
![罗生门影评(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ac7f2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5.png)
罗生门影评(精选5篇)第一篇:罗生门影评罗生门观后感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对于人性探讨的电影。
黑白的电影画面中充满的是对诡异变化的人性的多方位拷问,此外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也十分独特。
影片开头就是一场磅礴大雨,一位乞丐,一位僧人和一位樵夫在破败的罗生门下躲雨。
随着樵夫的“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
”开始了一桩命案的回忆。
而在叙述期间又不断在公堂,案发现场和罗生门之间转换,形成了一种时空的交错感。
但是,故事发生的源头只是乞丐,樵夫和僧人在罗生门下避雨的故事,而且影片结尾也是雨停了,樵夫抱着被遗弃的婴儿与乞丐,僧人分别。
从这个大方向来说,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是插叙的方式。
除了这一种叙述方式,在公堂上描述武士的死因的时候还运用了文学技巧中的复式人称叙述角度技巧——共焦点式的技巧。
对于武士死亡这件事,总共有六个人出面叙述这桩事件。
分别是强盗——多囊丸,武士的妻子,一位巫师,抓住多囊丸的人,那位僧人以及樵夫。
首先是由僧人和樵夫出面叙述三天前在山上遇见武士和妻子赶路的场景接着是抓住多囊丸的人描述在河边发现痛苦的强盗多囊丸。
然后多囊丸出面叙述他的案发过程,他坚称虽然自己确实贪恋武士妻子的美貌而设计绑架了武士并且和武士妻子发生关系,但是并没有想要杀死武士。
但是武士妻子一再挑唆,说只能一个人活下去。
所以才展开了一场公平的对决。
而接着上公堂作叙述的武士妻子却说,多囊丸在同自己发生了关系之后就落跑了,而自己的丈夫却因此而对自己产生了厌恶憎恨之情,自己悲痛交加昏迷过去后,醒来丈夫就切腹自杀了。
被请来替死去的武士叙述的巫师却又说出了另一个版本。
她说,武士被绑在树上后目睹了自己的妻子和多囊丸发生关系,一开始被迫的妻子却后来变得主动了。
不仅如此,本想带着妻子一走了之的多囊丸,却被自己的妻子拉住,说要杀死自己才能走。
这不仅让自己震惊,连多囊丸也决定不再要武士的妻子。
妻子趁机逃走,多囊丸也走了,武士自杀。
除了这几个在公堂上的叙述之外那位樵夫也在罗生门躲雨时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场景,说是因为妻子的挑唆唔适合多囊丸不得不展开决斗,最终多囊丸用长剑刺死了武士。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86014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3.png)
罗生门读后感引言概述:《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揭示而闻名。
通过对于人性的探索,小说揭示了人们在生存环境中的复杂心理和道德困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罗生门》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人性的复杂性1.1 人性的善恶之间的矛盾《罗生门》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主人公多岐川伊势守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刻,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杀人。
这种善恶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1.2 人性的自私与利益的追求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选择自我保护,追求自身的利益。
例如,木村武藏为了生存而欺骗他人,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
这种自私和利益追求的行为揭示了人性的一面。
1.3 人性的善良和同情心尽管小说中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但也有人物表现出善良和同情心。
例如,猪之助对于女子的遭遇感到同情,并试图保护她。
这种善良和同情心显示了人性中的美好一面。
二、道德困境与选择2.1 道德困境的出现《罗生门》中的人物常常陷入道德困境,不得不在生死之间做出选择。
他们面临着保护自己与保护他人的冲突,这种道德困境使得人物的内心备受折磨。
2.2 选择的主观性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例如,猪之助选择了保护女子,而木村武藏则选择了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杀人。
这种选择的主观性显示了人性的多样性。
2.3 道德观念的重塑通过《罗生门》中人物的选择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到道德观念的重塑。
人们在面对生死存亡时,往往会重新评估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这种重塑对于人性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环境与人性的关系3.1 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也会塑造人性。
例如,战乱时期的社会背景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模糊,人性的善恶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3.2 人性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与此同时,人性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7e6dc7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d.png)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罗生门,是日本大师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备受争议和赞誉的文学经典。
这个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的日本,在一座废弃的城门旁边的罗生门,围绕着一桩离奇而复杂的双人杀人案展开。
小说开头,一名传教士撇下自行车,进入这座废弃城门旁边的悬棺店。
当他进入店里之后,遇见了店主,这个店主据说曾亲眼目睹了罗生门发生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罗生门真相。
罗生门真相,在小说中表现为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和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抗和矛盾。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发现至少四个主要的解读角度,它们是:1.人性的扭曲和堕落:在这个案件中,每个人物都暴露出了丑陋的一面。
从凶杀案中的三个当事人(男人、女人和传人)到其他出现的人物,都涉及到欺骗、谎言、嫉妒、勾心斗角等负面情绪。
小说通过展现人性的扭曲,考验读者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2.爱情与欲望的力量:案件的核心是因为夫妻间的感情危机而引发的。
夫妻之间的欲望、嫉妒和争斗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小说中的女人在苦苦保护自己和爱人的利益之间,做出了另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从而引发了悬念和困惑。
3.真相的模糊与解释的主观性: 整个故事中,读者会发现关于罗生门案的多个版本和多个解释。
每个参与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理由,他们之间的说法相互冲突,没有一个可以被全盘接受的真相。
通过这种模糊性,读者被迫重新思考真相的概念,引发了对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思考。
4.社会与个体的冲突:小说中,罗生门案件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冲突,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矛盾和封建体制的崩溃。
对于这个案件来说,社会的观点和法律往往扭曲和凌驾于个体的真实需求之上,这使得案件更加复杂和难以解读。
通过对这四个解读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罗生门真相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承载了更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挑战了读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最后,罗生门真相带给读者的启示是:人性并不简单,真相并非唯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解读,而真相也可能是多样和复杂的。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04be6d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c.png)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描绘了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虚无。
本文将从文本中的角色塑造、情节展开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等方面入手,探讨小说中恶的成因。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剖析恶的成因。
在《罗生门》中,主要的角色包括了富豪、武士、与未婚夫妇等,而这些角色展现出的恶,无一不与其个人品质、生存环境相关。
富豪因为贪婪自私,对人性不信任,最终导致他发展出猜疑心理,将自己的妻子当作财产一样守护,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武士则是因为无法容忍社会的艰难,不愿意陷入绝望,因此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
未婚夫妇则因为贫困,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导致了心灵的扭曲。
这些角色塑造上的细节描绘,丰富了小说的层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恶的成因与人性个体之间的关联。
我们可以认为,恶的成因在于人性的薄弱与环境的影响。
小说中的情节展开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恶的成因的线索。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情节的设置,将人物的内心矛盾与恶的成因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恶的成因。
在富豪与武士的对话中,富豪一方面表现出对人性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自己对女人的欲望与猜忌,这种矛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也反映了恶的成因与心理的矛盾之间的关联。
又在未婚夫妇的对话中,作者表现了他们心灵上的扭曲与对现实的不满,这种心理因素使得他们做出了不道德的选择。
这些情节展开的细节描写,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恶的成因的思考空间,也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也可以从作者的思想观点入手,阐述恶的成因。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通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观点,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深刻的洞察。
作者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扭曲所产生的恶行,也为读者提供了对恶的成因的深刻思考空间。
作者通过小说的叙事手法,将恶的成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恶的成因有更加清晰地认识。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ae6479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8.png)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在讲述一个发生在日本中世纪的故事,以及对人性和真相的探讨。
影片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闻名。
首先,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和叙述来呈现同一个事件的多个版本。
这种叙述方式让观众产生了对真相的怀疑和思考,同时也让人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而真相往往因此而变得扑朔迷离。
其次,影片对于人性的描绘也非常深刻。
在《罗生门》中,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了人性的阴暗面,贪婪、自私、欺骗等等,这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而这也让观众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理由,这也让人对于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非常出色。
黑白画面的运用让整部电影充满了古老的气息,同时也让人更加专注于故事本身。
而配乐也恰到好处,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了更深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极具思考和深度的电影,通过对人性和真相的探讨,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哲学之作。
值得每个人去观看和思考。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56ce362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9.png)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经典电影,它以其引人深思的故事
情节和精湛的表演而闻名。
这部电影以一起谋杀案为背景,通过多个视角和回忆的叙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出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观众可
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这种多维度的人物塑造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也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电影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
黑泽明导演通过交叉叙述和回忆的方式,让
观众在不同的视角中看到同一件事情,从而引发了对真相的怀疑和思考。
这种叙事手法让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也让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最后,电影中的主题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谋杀案的电影,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真相的思考。
通过揭示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动机,电影让观众思考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行为,也引发了对道德和真相的反思。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发思考和共鸣的艺术作品。
它让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也让观众在故事中找到了共鸣点。
这部电影无疑是黑泽明的经典之作,也是对人性和道德的一次深刻探索。
《罗生门》的主题分析
![《罗生门》的主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e88413c281e53a5802ffcd.png)
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出场的全部人物,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利己主义思维,并且由于环境的不同,其利己主义思维的表达程度和表现形式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文中老妇黑暗的罗生门城楼上的死人堆里通过拔死人头发制作假发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的场景,带给读者强烈内心震撼,同时,老妇的行为与言论当中也体现出了典型的利己主义思维,并对文章的主人公--家将内心的由堂堂的正义感向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的转变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说老妇在兵慌马乱的年代通过拔死人头发制作假发出售来维持生活是出于无奈之举的话,那么将自身本不正当的行为看做理所当然,并通过与死者的对比来为自身开脱的做法,则确切无疑的体现了诡辩的利己主义的思维。
虽然与老妇故事中的死者相比,老妇的行为看似情节轻微,但是即使是"小恶",也无法逃脱"恶"的性质。
家将在最初发现老妇的行为之后所产生的愤恨,便是基于善良的心态来看待老妇的做法时产生的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由此便可以看出,老妇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违反了人类的道德底线。
但是在利己主义思维的影响下,老妇却并不认为自身的行为存在有任何不合理之处,反而利用死者的行为与自己进行对比,描绘死者生前在利己主义思维的驱动下所做之"恶",来达到为自己所做恶行开脱辩解的目的,并且将一切因利己主义思维而产生的行动归咎于外界环境,声称自己和死者的举动均是为了谋生,是出于无奈,因此可以被原谅。
正是老妇的这种典型了利己主义思维改变了家将的内心,使家将在其影响之下完成了由善至恶的转变。
罗生门的结构分析
![罗生门的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d94c0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9.png)
罗生门的结构分析《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通过对一个街头杀人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其主要流派是现代主义,并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多重线索的叙述结构。
下面将对《罗生门》的结构进行分析。
一、非线性叙事结构整篇小说的叙事是非线性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呈现的,而是交替展示的。
第一章“鸟和豺狼”是在一个夭折的男孩的介绍下,描述了三个人通过罗生门进出的情景,其中包括杀人犯和目击者。
第二章“寻踪”主要是通过狗为主线叙述了目击者木屋与杀人犯木屋之间的关系,同时回忆了目击者与妻子病逝后所受的摧残和折磨。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需要思考文章中隐藏的线索、主题和情节描写,对文章的理解需要在前后加以对比推敲。
二、多元视角结构整篇小说还采用了多个不同视角的叙事方式,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件的真相和参与者的心路历程。
第一章的叙述者则是一个夭折的男孩,这种第三人称的视角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选择单一叙述者的叙事方式,他看到群众对事件发生后的态度和人性的丑陋面,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人们各种各样的面相和语言,从而体现社会中矛盾激烈的现实。
第二章的叙述者则是目击者木屋本人,他的视角是更加感性而又深刻的人性视角,同时还在描述时不时地参杂了对其他角色的品评,这种视角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第三章叙述者为杀人犯鲸之助,这种视角更加注重对人物心理世界和尺度的理解,读者可以通过这种视角得到更深层次的人性描写。
三、结构中的主题整个小说的结构设置,较好地协调了各种主题以及描写的复杂性。
比如,它通过罗生门的描述,呈现出社会的混乱和矛盾,反思着日本当时的文化和传统;通过人物的描写,探索着人性的变化和露出来的真实面目;同时,分层的头尾结构以及各章之间的转换,强化了深层次的人物心理描写与主题,也更加完美地协调了整个小说的结构。
总之,《罗生门》独特的叙述结构和多元视角的叙事方式,运用夹叙夹议和交叉、穿插的方法,将三个人物引到罗生门这个场所,从不同视角反映出同时代日本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人性的黑暗面:解读《罗生门》
![人性的黑暗面:解读《罗生门》](https://img.taocdn.com/s3/m/f6aa221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9.png)
人性的黑暗面:解读《罗生门》概述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中,探讨了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故事发生在一个废弃的大门前,通过四个不同角度的讲述者,揭示了人们由于贪欲、嫉妒和自私等因素而追求自己利益时所展现出来的邪恶行为。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详细解读。
贪欲与欺骗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残害武士、失去丈夫的女工、秘密观察员以及激动情侣——都具备着不同形式的贪欲。
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进行欺骗和谎言。
残害武士冷血杀死并抢夺他人财物,女工撒谎和替未婚夫隐瞒真相,秘密观察员伪装成其他人物获取信息,激动情侣为了保全彼此关系而选择诬告他人。
嫉妒与背叛除了贪欲和欺骗,嫉妒和背叛也是故事中人性黑暗面的体现。
女工对富裕的贵族妻子心生嫉妒,试图通过欺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在秘密观察员得知他的身份被揭穿后,为了保护自己,背叛了他曾效忠过的势力。
自私与道德沦丧在《罗生门》中,人们为了自身利益甚至愿意放弃基本道德原则。
残害武士为了获得金钱牺牲了人命,女工出于私心撒谎隐瞒真相以保全自己的地位,各角色之间互相投掷责任以推卸罪责。
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人性黑暗面,但这种行为并非完全源于内在本性。
芥川龙之介描绘了一个社会环境下诱发黑暗行为表现的框架。
这个框架不仅存在竞争造成的压力、贫富差距、社会地位不平等等因素,也深刻反映了当时日本复杂而动荡的社会现实。
对人性黑暗面的反思《罗生门》通过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讨,促使读者自省。
它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引发我们对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思考。
同时,这个故事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探索解决方案,改变贪欲和背叛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罗生门》通过多个角度和情节展示了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贪欲、嫉妒、自私以及背叛等因素导致了各种邪恶行为在故事中不断呈现。
作品向读者提出警示,引发了对人性本质、社会环境以及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并理解《罗生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并寻求构建更良好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折磨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折磨](https://img.taocdn.com/s3/m/b7cc44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8.png)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折磨一、背景介绍《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于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故事以发生在平安时代的京都为背景,通过描述一个凶杀案件的多个不同角度的讲述,引发了对真相、人性和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
二、故事梗概原文中,《罗生门》使用了四种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个故事:武士高坂木头在羊皮纸商店罗生门前遇到了一个女盗贼和她丈夫崩光,后者死于木头手中。
故事分别从三个角度呈现了事件:第一是女盗贼自己陈述的版本,第二是高坂木头自己复述事件过程,第三是平民亲眼目睹并回忆军队火葬场上相遇情景。
三、真相混沌下的人性探索1.主观视角与客观真相在《罗生门》中,每位叙述者表达出截然不同的版本。
这种主观视角的呈现暗示了真相并非唯一,而是受到解释者自身的经验、意识形态和动机的影响。
这引发了对真相本质的质疑,同时也探讨了人类主观感知与客观真相之间的差距。
2.人性在恶行面前的折磨《罗生门》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性黑暗面令人震惊。
从女盗贼利用性魅力吸引男子并谋杀他,到平民对死者尸体掠夺,再到高坂木头选择带上家具店老板被剥皮当作虚张声势,并疑似对妻子进行强奸,故事中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被压抑和扭曲后所展现出来的丑陋和残忍。
3.道德伦理与社会秩序《罗生门》还涉及到了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譬如,在混乱和困窘时刻下,每个角色都表现出有关权力、荣誉、勇气等价值观念上摇摆不定甚至改变立场的迹象。
这引人思考在道德和社会秩序崩溃的情境下,人们是否能够保持稳定的行为准则与道德立场。
四、对后世的影响《罗生门》的出版突显了芥川龙之介对现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该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人性、真相等问题的深刻探讨,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赞赏,不仅激发了对于文学形式和风格的革新尝试,也推动了日本文学界对于主观视角、多元解释等理念的关注。
五、结论《罗生门》通过多个视角刻画了一个凶杀案件所引发出来的谜团,并通过这些故事线索反思了真相与人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aaa1a3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f.png)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于1950年执导的经典电影。
这部电影以
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复杂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引人深思的主题和引发的共鸣所震撼。
首先,电影通过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每个角
色都有自己的版本和解释,观众需要自行判断真相。
这种叙事手法引发了我对真相的思考,以及对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来塑造真相的认识。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观点,而真相并不总是简单明了。
其次,电影通过罗生门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社会和人性的困境。
罗生门是一个
象征着混乱和不确定性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失去了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这引发了我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以及当社会秩序崩溃时,人们会如何面对困境和选择。
电影中的人物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道德的挑战,这使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相对性。
此外,电影的黑白摄影和出色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黑白摄影为电影
增添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与剧情的复杂性相得益彰。
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更是使得电影的情感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电影《罗生门》通过其引人深思的主题和复杂的剧情,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它让我思考了真相的复杂性、人性的困境以及道德观念的相对性。
同时,电影的摄影和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是一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当代观众还是未来的影迷都值得一看。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b4b2369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7.png)
《罗生门》电影影评黑泽明的《罗生门》作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对日本电影走向西方甚至走向世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罗生门”也不再只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它已经成了我们词汇的一部分,用来描述矛盾的目击证词使人失去判断能力的情况。
《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小说《筱竹林中》,讲述了一个谋杀的故事。
一、拍摄手法《罗生门》对快速跟拍、特写镜头以及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一直以来都广受称赞。
影片中森林的戏占据了大部分。
当强盗在森林中奔跑的时候,观众仿佛感受不到摄影机的存在,镜头平滑移动,就像是观众的眼睛在追随着强盗的运动轨迹。
特别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技术条件下,能达到这样高超的表现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影片的特写镜头也非常令人赞叹。
例如当强盗、武士、妻子三人对视在丛林中,视角在三人之间轮流转换,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强烈的情绪强盗的傲慢、武士的屈辱、妻子的恐惧。
另外最值得注意的应当是影片中光影效果的运用。
影片中有多个片段都是阳光和树影的结合。
当妻子遭受凌辱时,镜头转向头顶晃动的树叶和零碎的阳光,即使是黑白片,我们也仿佛能感受到那阳光的温暖和让人眩晕。
另外就是在奔跑的场景里,通过光影的晃动也可以感受到影片紧张的气氛以及人物内心的慌乱。
这种手法直到现在也在被广泛的借用,如最近非常火热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片头也是借用了这样的手法,借用阳光和树影的交错效果模糊了摄像机的存在,让人仿佛是随着剧中人一起经历了那场青春的盛宴。
二、情节分析《罗生门》是以倒叙的手法通过在罗生门避雨的三人讲述了一个发生在 12 世纪动乱的日本的故事:一位武士带着妻子远行,却在经过森林时被杀害。
但凶手究竟是谁?贪恋妻子美色的强盗、妻子还是武士本人?三人各有说辞,在最后樵夫也坦白说自己目睹了整个过程,于是共有四种说法。
三人对这桩奇怪的案件感到疑惑不解,纷纷感慨人心的复杂阴暗。
就在这时,三人意外发现了以为弃婴。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5bb9db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f.png)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黑泽明导演的经典日本电影,它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引
人入胜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妻在一场暴风雨中寻求庇护时,卷入了一起谋杀案的故事。
整个故事以多个视角展现,让观众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件,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真相的思考。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通过多个角色的回忆和描述,呈现了一个复
杂的谜团。
这种叙事方式让人难以捉摸真相,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观众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故事,而是被引导着去思考、推理,这种互动性让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影片对于人性的描绘也是非常深刻的。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内
心的挣扎,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种对人性的描绘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思考,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也是影片给予观众的共鸣点之一。
最后,影片的视觉呈现也是非常出色的。
黑泽明导演以其独特的摄影手法和画
面构图,将暴风雨中的废弃的罗生门和森林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影片的配乐也是非常出色的,配合着剧情的发展,让人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深刻人性描绘的经典之作。
它以
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人性描绘和出色的视觉呈现,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这部电影无疑是黑泽明导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日本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53732ed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3.png)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古代京都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一起通奸和双方丧生的案件展开,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和回忆,揭示了恶的成因。
在《罗生门》中,恶的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社会环境的腐败与贫穷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这个时期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这种社会环境导致了人们普遍的贪念和道德沦丧。
面对温饱问题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人们的贪欲和野心往往会被激发,最终导致了各种恶的行为的发生。
2. 人性的扭曲和道德沦丧故事中的各个角色都存在着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
主角冈上平八郎因为贪图一时的欢愉而与妻子通奸,假借道义之名行恶。
而妻子同样也不能幸免,她为了逃避贫困的生活和无聊的婚姻,主动选择了与高官勾结并谋杀丈夫。
即便是无辜的牧德也变得狡猾和无耻,他利用别人的不幸和恶意谋求自己的利益。
3. 自利的心态和权力的腐化故事中多个角色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自利的心态和权力欲望的基础上。
冈上平八郎为了寻求自己的刺激和满足,选择了与妻子通奸。
妻子为了自己能够逃离困境,选择了背叛丈夫,并与高官勾结。
而高官则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和金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种自利的心态和权力的腐化使得恶的成因进一步加剧。
4.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个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采用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来生存。
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利益,人们会不择手段地去做一些恶事。
故事中的各个角色也是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环境下逐渐被逼迫和推向了恶的边缘。
恶的成因在《罗生门》中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腐败和贫穷、人性的扭曲与道德沦丧、自利的心态和权力的腐化以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使得人们在面对贪欲和欲望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不择手段地去追求,从而导致了恶的行为的出现。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解析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8c875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e.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解析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被认为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罗生门》不仅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思想革命,也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芥川龙之介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崇。
《罗生门》由三部分组成:“罗生门”,“椿”和“猪笼草”。
罗生门是一个悲惨的社会性故事,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游子的沉沦,以及他在日本贫苦阶层的痛苦生活。
椿是一个关于两个失败青年爱情的小说,芥川龙之介把日本传统悲剧写给了椿一个美丽而又悲惨的结局。
最后,猪笼草是一部哲理小说,芥川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要表达他关于人类生活的愤慨。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重要的作品,它把芥川的整个生活旅程融入其中,描绘了芥川龙之介最深刻的审美观。
他历史性地在小说中使用了新式日语,合理地使用了押韵和传统格律,也把各种表达语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芥川龙之介的语言使用和文学表现也受到极大赞誉。
另外,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也提出了许多人生的深思,如痛苦的真相和价值观,时间的流逝,内心的苦楚等等,芥川以极强的视角揭示了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从而成为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重新定义了日本文学,他的作品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文学家和读者,并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文学界。
《罗生门》是一部深刻的作品,不仅被认为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深刻地考察了人类因生活而选择的悲剧性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 1 -。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75f050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2.png)
罗生门影评电影《罗生门》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复杂的情节和多重视角的展示,让观众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影片的剧情设计非常巧妙。
故事发生在一座废弃的大门“罗生门”前,通过三个不同的角色——一个受害者、一个目击者和一个嫌疑犯,以及一个旁观者的回忆,展示了一起谋杀案的多个版本。
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手法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推测真相,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真相和记忆的质疑。
这种悬疑性的剧情设计让人难以预测,增加了观影的乐趣。
其次,影片对于人性的揭示令人深思。
在《罗生门》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欲望。
这种对人性的真实描绘让观众不禁思考,当人们置身于生存的困境中时,他们会如何选择?道德观念是否可以被放在首位?这些问题让观众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此外,影片通过对于社会背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动荡和混乱的时代。
故事发生在战后的日本,社会秩序的崩溃和人们生活的困苦无疑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社会背景的描绘不仅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也使得观众对于剧中人物的行为和选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每个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表演真实而精彩,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主演三船敏郎的表演,他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演技,将角色的矛盾和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电影《罗生门》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它通过剧情的设计、对人性的揭示和社会背景的描绘,引发观众对于真相、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同时,出色的表演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悬疑片,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和道德的杰作。
电影《罗生门》梳理分析和启示
![电影《罗生门》梳理分析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7f3c07ee53a580217fcfee8.png)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却包含如此丰富的信息量,实在让我大脑运转跟不上情节的速度。
所以,在影毕后,我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各位自私角色所述故事,再加以分析他们的动机。
从第一个讲完整故事的强盗开始。
他遇上美妇人起了歹心,以小利骗走其丈夫,将其制服绑缚,然后因女人的担忧心生嫉妒,便带她到丈夫面前,证明他是比她丈夫要强大的男人。
女人行刺未果,终于屈服。
强盗在施暴后本欲逃逸,却因美妇人的要求,为争夺一个男人的胜誉而与其丈夫一战。
据其所言,女人的理由是,让两个男人知道她的耻辱,不如死亡。
两男人应战斗,胜者可以占有她。
于是,在一番惊天动地、英勇无畏的大战之后,强盗战胜丈夫。
但这时女人已逃逸。
根据这个故事,强盗把自己和丈夫塑造成把荣誉看得比命还重的男人,非常符合传统的东亚价值观。
女人是附属物,是战利品,没有话语权和自由,只能跟随强壮的男人。
强盗的行为,虽然是抢掠,但也仅止于抢掠。
抢掠不能说是耻辱丢人,而传统的应受赞誉的品质,如“勇敢”、“刚毅”、“强大”、“重誉”和“自尊”,他统统不缺。
同样,那个死者也不缺。
这个故事和其中角色都非常符合男权主义社会的要求,十分的日式传统价值观教科书情节,皆大欢喜。
女人的故事出现了一些出入。
在她被胁迫后,强盗取走男人身上的绳子,大声取笑后离。
女人向丈夫求助,但他对她没有怜悯和安慰,只有含有强烈憎恨的眼神。
女人大为难过,于是切断绑缚丈夫的最后一根绳子,要求他将她杀死。
可丈夫不肯动手,仍然是那副冷笑、憎恶的眼神。
她忍受不了,于是用匕首将丈夫杀死,随即昏迷。
苏醒后,她不知如何来到了山脚下河边,尝试多种方式自杀,始终未能成功,终于被找到,带到了衙门。
女人也把自己塑造得非常高尚,但却有一定的漏洞。
她的故事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贞烈、高傲的女子,因招丈夫以外的男人侮辱,应当自愿赴死。
但是,她的丈夫是个心怀憎恨却又无情无义的男人,明知应当杀死她,却不动手,硬生生地要让她承受这种痛苦。
迫于自尊,她杀死了这个不够格的丈夫。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19febc2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9.png)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小说中通过一个车夫、一个武士和一个女人对一桩事件的不同描述,呈现出一个意味
深长的思考:人性的恶在什么情况下会显现出来。
小说中的人性恶行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一、极端贫困和窘迫使人丧失人性
在小说中,描述了许多人因为极端贫困和无法生存而采取非法或非道德的行为来赚取
生计。
车夫为了活命而干了许多不正当的事情,而他对他的害人者杀死他的女朋友时的被
动承受也让人感到同情。
同时,在小说中女人也因为贫困而不得不卖身为生,这样的无奈
也使得她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愤怒。
二、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和冷漠
在小说中,社会对弱势群体缺乏关心和照顾,他们迫不得已的时候需要采取非常手段
求生,这就深成了社会的恶因。
车夫面对给他钱却没有卡车接送的男人时的无奈,武士面
对看起来并非好人却不知道如何拯救的情况,都是社会冷漠、无欲时发光发热的典型表
现。
三、人的虚荣和自私的欲望
在小说中,被称为“罗生门”的废墟成为了被在意的地标。
在这种关注的背后是人类
自身的虚荣心和自私欲望在作祟。
车夫和女人交往中也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虚荣和利益之心,武士对留下自己美名的炫耀欲望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罗生门》中人性恶根源多元,主要是贫困、冷漠、社会远离和人类天性
虚荣的结晶。
同时,人们的叙述也是不同的,每个人描述的事件都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和侧
重点,最终构成了小说的多重叙述角度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黑泽明在国际电影界的崛起,是由于他的代表作(罗生门),这部影片连获两项大奖,使得他在国际影坛上声誉鹊起。
事实上,远在(罗生门》之前,黑泽明在国内便已是一些知名的导演,他的成名绝非侥幸所致。
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出生于东京的一个教师家庭。
在当时社会对艺术完全漠视的风气下,黑泽明所在的黑田小学的导师立川先生却是一个倡导美育的先觉者,对班上学生施行天才教育。
这种启蒙教育在黑泽明脑海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在绘画、映像方面敏锐、精确的素养亦由此而来。
从京华中学毕业后,黑泽明进入一所美术研习班——同舟社。
除绘画之外,他在文学方面亦有着精湛的造诣。
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电影上的突出成就奠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黑泽明考入PCL(东宝公司前身),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在做副导演阶段,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如《航空兵的凯歌》、《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等。
这些剧本使得黑泽明以剧作家的身份闻名于日本,,但其中大部分却很遗憾的未被拍摄。
1943年,在黑泽明从影七年之后,他终于发表了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一时间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黑泽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电影创作态度严谨到一丝不苟的程度,其精湛的技艺,深邃的理念使得他的电影绝大多数不仅在日本电影史上,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均堪称不朽的经典作品。
例如,1948年摄制的《泥醉天使》,1950年摄制的《罗生门》,1951年摄制的《白痴》,1954年摄制的《七武士》,1957年摄制的《蜘蛛巢城》,1962年摄制的《椿三十郎》,1965年摄制的《红胡须》,以及1985年摄制的《乱》等影片。
黑泽明在日本电影史上的地位,正如同英格玛·伯格曼之于瑞典,阿巴斯之于伊朗,萨泰耶特·雷之于印度一样。
在日本电影界,黑泽明的风格近乎家喻户晓。
他不仅以其强烈之风一改日本电影的柔弱寒酸,更是将日本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他在日本影坛的不朽地位至今仍无人可企及。
1998年,这位世界级导演巨匠病逝于日本,享年88岁。
分析读解一、主题、情节、人物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原作〈竹丛中〉,讲述的是发生在平安时代的一个案件。
那是一个因贵族政治而形成的纪纲废驰、文化颓废的时代,政治的弊害、道德的沦丧使得整个国家失去秩序和安宁,充满着腐败的气息。
因此有人认为,黑泽明将这部基色愁黯的小说拍成电影,旨在暗喻战后日本道德的败坏、腐化。
更有人从原著精神看到对人性、对客观世界的质疑,因而便将这种精神强加于电影(罗生门)上,认为黑泽明在这部影片中宣扬的是不可知论的哲学。
的确,《罗生门》一片在很多地方都给人混乱、迷惑、愁黯、阴郁的感觉,但这并非是影片的全部,因而也就不能够被确定为影片的主旨。
遍观黑泽明的电影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杰出导演与众不同的兴趣点。
相对于那些以自然为主题,偏重于全景展现的导演来说,黑泽明则是一个极其注重观念的人,喜欢由观念出发进行构思。
正如岩崎昶在其著作《日本电影史》中所写,黑泽明的电影有时表现的仅仅就是善,或是恶,或是幸福、不幸、爱的美德等观念,而对于人的存在问题或是存在的意义以及形式更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是要把人放在试验管中,给予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测定他的反应。
这种对人物的研究就是他的作品。
那么,《罗生门》的场景设置,无疑正是这样的一个“试验管”。
影片的背景是完全虚化的、纯寓言式的,并不具体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
场景的设置也极简单,除了河滩、公堂、山林之外,就是一个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可能有的古城门遗址——罗生门。
在这样概念化的背景下,对人本身的透视无疑就可以被推到最前景。
原小说《竹丛中》是以七段供词结构全篇的,其中蕴含的是芥川龙之介单一的观点: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根本无所谓真理。
然而对于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对人的存在始终持肯定态度的黑泽明来说,这种观点同他的主张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在采用原作情节的同时,黑泽明亦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增补。
在(罗生门)中,情节结构采用套层形式,在中心事件(武士被杀)之外,又添置了一个框架故事:行脚僧、樵夫与下人在罗生门下的行动。
这样,中心事件由框架故事引出,在追述中完成,框架故事除了起到结构、串联的作用之外,更在情绪和气氛上起到了配合影片情节发展的作用。
而结尾处婴儿这一事件的牵人,则毫无疑问地成了导演意图的直接表白。
樵夫的最后一段陈述是黑泽明在改编剧本时亲自增加的,这样,关于同一事件就有了四种不同的说法。
在芥川龙之介的原作中,三个当事人有着三种不同的陈述,其旨意在于说明人的不可信任和自私自利。
(罗生门)中加入樵夫的第四种陈述并非是为增加情节的扑朔迷离、错综复杂感,而是旨在澄清事实真相,揭露前三人谎言的实质。
虽然由于樵夫隐瞒了偷窃短刀一事,致使许多评论家认为樵夫的话也不见得属实,但我们无论从情节发展,还是从风格手法上来考察,都有理由相信,樵夫的话是基本符合事实真相的。
除了偷走短刀一事之外,樵夫并没有说谎的任何明显理由,而且他同当事人也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他没有必要篡改事实。
那么,从樵夫所讲述的事实中,我们多少解开了一些疑问。
三个当事人之所以说谎,其原因或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或是为了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多襄丸罪孽深重,自知难逃厄运,因此对自己杀了武士一节供认不讳。
然而在供词中,他却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英勇庄严、见多识广、武艺高强而又极讲道理的人物。
他之所以喜欢真砂,是因为她貌美且性情刚烈,见丈夫被绑在树上,回身拿刀便刺向多襄丸。
而由于他自己英勇,有魅力,真砂亦倾心于他,自愿献身给他。
事后真砂要求他与武士决斗,他也绝不用不光彩的手段。
他割断了武士的绳索,与之决斗,在第23回合上他杀死了武士。
尽管如此,他还是很敬重这位武士,因为普天之下只有他能和自己斗上20 回合。
然而实际上从樵夫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两人非但没有超群的武功,而且在决斗之时惊慌失措,逡巡不前,拼杀也极其笨拙难看,每次进攻都是以摔倒告终。
真砂的谎言则更是处心积虑。
她不仅掩盖了自己挑唆两人决斗的事实,更在叙述中把自己装扮得孤苦无依,惹人怜悯。
她以暴行的受害者的姿态出现,强盗走后,她苦苦哀求丈夫宽恕,岂料丈夫却冷酷无比。
她绝望之极误杀了丈夫,以至于现在她既无勇气自杀,又孤身一人无从依托。
这种装扮正像多襄丸对自己的夸耀一样,意在抹消人们对自己的憎恶与反感。
武士魂灵借巫婆之口说出的供词,同样是把自己装扮成无辜的受害者形象。
他把妻子说得不仅不贞而且恶毒,以博得众人同情。
同时为了美化自己正义的形象,又附带将强盗说得那样侠义。
这里,他自己俨然成了道德的化身,强盗则是维护道德的使者。
当随意践踏道德的妻子逃走之后,绝望孤独的他选择了自杀。
为了圆谎,他还谎称有人从他胸口抽走了短刀。
三个人的假口供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人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才编织谎言,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我形象最值得珍惜。
然而影片最终要提出的问题却并非止于此,面是通过这样背信弃义、自私伪善的事件,探讨人究竟应该不应该对人保持信心。
这一主题的探讨即回到了框架故事中的三个人身上。
樵夫因目睹了事件全过程,耳听了三个人对真相的歪曲,而陷入疑虑、矛盾、混乱中,不知道对人性究竟该做何评断。
行脚僧本是一个坚定的性善论者,然而在弄清了全部事实真相之后,却也变得犹豫不决。
打杂的下人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性恶论者,在故事讲述的间歇他就不停地宣扬“人本来就是不可信的”,世界根本就是一个地狱”等等。
因这场雨偶尔聚到一起的三个人对同一件事产生了不同的反应;那么影片最终要宣扬的观念,亦即导演的根本主张也只能从这三个人身上体现出来。
这时,就出现一个适时的契机——婴儿。
下人欣喜地去抢婴儿身上的衣服,面对樵夫的质问还理直气壮地反唇相讥,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包括这孩子的爹妈,包括多襄丸、武士和真砂,也包括樵夫本人,都不能逃脱自私自利的本性。
这一切都说明他对人性早已失去了信任。
下人的举动使得行脚僧的精神信念彻底动摇,不再相信人的无私。
至此,悲观的论调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么,惟一的希望就在樵夫身上了。
经历了对自己道德的谴责之后,樵夫自愿收养那个弃婴。
这个朴实的行动实际上恰是对全片作出的总结,它不但重新唤起了行脚僧对人的信任,更让全片在结尾处形成了一个对道德加以肯定的基调。
它表明了即使在贫穷的境地里,人还是可以战胜内心的自私与卑鄙的,真正使人堕落的并不是环境。
而是人内心的软弱和欲望。
既然人总在为自己的行动寻找借口,那么可以肯定人总是有道德的,这就使道德的复苏有了可能。
这些也正是黑泽明巧妙地加以肯定的东西。
樵夫抱着婴儿离去时,行脚僧远远地站在城楼下看着他。
如果说黑泽明在片中有一个代言人的话,这个代言人就是这个为世事困扰却仍心存希望的行脚僧。
此时的罗生门,笼罩在一片阳光中,片头部分的阴郁和昏黯已经被重新燃起的希望取代了。
也有人批评这一结尾略嫌生硬、勉强,虽然从艺术上看的确有这种顾虑,然而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却是构成黑泽明影片统一风格的重要因素。
二、视听语言日本电影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不同于西方电影的整体特点。
例如,在镜头语言方面,倾向于静止的画面构图,远距离的摄影范式;在题材选取上,偏重于对自然主题的展现等。
这些特点使得日本电影具有了富于民族特色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日本电影的一堵障壁,具有某些致命的缺陷。
黑泽明作为在二战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其影片不断地打破传统,在视听语言方面以实验的方式作出了大胆、出色的尝试。
与此同时,作为对传统艺术有着特殊癖好的日本导演,他又很自然地重视蕴含在各艺术领域中的日本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灌注在他的影片中。
因此,如果我们从视听语言上分析黑泽明影片的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就体现为对传统的反抗与依从的并存。
具体到《罗生门》这部影片,其故事主题所具备的全部内涵,本身就对观众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而电影这一媒介区别于文字媒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对观众视听觉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刺激与撞击,从而引起最直接的情绪反应。
《罗生门》一片在充分调用了各种视听觉手段之后,其艺术魅力早已是文字媒介在这一主题上远远无法比拟的 l、摄影电影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拍摄对象与摄影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或者说是两者如何结合的问题。
从技术上说,决定于摄影机的位置及拍摄方式。
日本电影由于受到早期戏剧表现形式的影响,加之日本人创作意识中独有的朴实自然的风格,使得日本电影远景和全景这种远距离摄影位置的镜头较多,而在拍摄方法上,也更多地使用静止画面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