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的读后感范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心得体会篇一:大学学习体会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日光荏苒,白驹过隙。
转眼间在大学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两年。
行走在大学中的这两年。
看着沿途的风景变换,自己的心境也是不断变换,从稚嫩懵懂到成熟,这是一种成长的感觉和态度。
现在,我想总结一下大学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在大学中,走过的足迹就是一种成长的体现。
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相对宽松,自主性强,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在我看来,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个人全面多样化的发展,但是我认为大学最重要的还是专业课的学习,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锻炼好自己的能力,才能很好的为以后的就职打好基础。
平时上课中认真听课,记笔记也是有效学习的一部分。
学习应该讲究方法和计划性。
有计划的学习比盲目的学习要事半功倍的多,更容易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对我来说,做好准备,提前预习,这样在课堂上能够比较顺利的跟上老师的节奏,取得更好的听课效果;认真听讲,做好记录,随堂记录笔记有助于集中注意听课,并且在期末备考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减少盲目性;定期复习,注意交流,要避免因时间过久而遗忘所造成的重复性工作,掌握好复习的间隔;还有要多与同学交流,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和对不同问题的意见,将更有助于拓宽思路。
作为会计学(cpa)方向的一名学生,我很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从大一到现在,先后开设了cpa经济法,cpa会计,cpa税法,cpa财务成本管理等相关科目。
学习这些相关科目。
加深了对自己专业方向的学习和认识。
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打牢了基础。
大一下学期,我考取了会计上岗证,之后又报考了初级职称的考试,通过参加这些相关专业的考试。
使我认识到了会计这个学科的广泛应用性。
考试也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
《大学之道》读后感5篇
《大学之道》读后感5篇《大学之道》读后感1读完《大学》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能够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此刻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个性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
但是,此刻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
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这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
《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
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能够为政也”。
《大学之道》读后感2《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
四书到手月余,仅仅是阅读了一遍《大学》,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和教育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核心是修身,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只有人不断地修为自己,使自己成长,才能承担起责任,才能进一步“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的境界有三,一是“识事物”,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
“识事物”就是要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友善相处,是极为重要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导读:本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大学之道读后感》读了《大学》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意。
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要让自己不断革新,去影响身边的人;止于至善,则是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刚进入大学时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我满怀憧憬和期待,就像一只刚刚展翅的小鸟,准备在这片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记得开学第一天,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进了校园。
校园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和热闹的声音。
我好奇地张望着,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报完到,找到了自己的宿舍,那是一个小小的房间,却要住下四个人。
我是第一个到的,选了靠窗的床位,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
不一会儿,其他室友也陆续来了。
第一个进来的是个高高瘦瘦的男生,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一进门就笑着跟我打招呼,自我介绍说他叫小李。
接着进来的是个胖胖的男生,性格特别开朗,叫小王,一进来就开始跟我们分享他一路上的见闻。
最后来的是个比较内向的男生,叫小张,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实在。
就这样,我们四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一开始,大家都不太熟悉,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难免会有些小摩擦。
比如小李习惯早睡早起,而小王晚上总是玩游戏到很晚,声音还挺大,这让小李很不满。
小张呢,不太爱打扫卫生,这让我们宿舍有时候看起来有点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学会理解和包容彼此。
有一次,小李生病了,我们三个人轮流照顾他,给他买药、打饭。
小王也收敛了很多,晚上玩游戏的时候戴上了耳机。
小张也变得主动起来,经常和我们一起打扫卫生。
在学习上,我们也互相帮助。
我数学比较好,经常给他们讲解数学题;小李英语好,就带着我们一起背单词;小王计算机厉害,教我们一些实用的软件技巧;小张则在专业课上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一起去图书馆占座,一起讨论问题,一起为了考试而努力。
大学里的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参加了志愿者社团,经常去社区帮助老人和孩子。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大学》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大学之道”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无尽的哲理。
读完《大学》,心中颇有感触。
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便为我们揭示了大学的宗旨。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意为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则是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三者层层递进,展现了一个人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的过程。
明明德是基础。
一个人若不能明了自身本有的善良品德,便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方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和困惑。
只有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坚守善良的本心,才能在众多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亲民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它不仅仅是让自己进步,更是要带动身边的人共同成长和进步。
这需要我们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能够关注到他人的需求和困境,并愿意伸出援手。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关心朋友的情感问题,或者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实现亲民。
这种亲力亲为的行动,不仅能够让他人受益,也能够让我们自身获得成长和满足。
止于至善是一种崇高的目标和追求。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永不停歇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并非易事,因为人总是容易满足于现状,而忽略了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攀登。
然而,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在追求至善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谦虚和自省,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知道自己要达到的境界,内心才能坚定;内心坚定了,才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了,才能安于所处的环境;安于所处的环境了,才能思虑周全;思虑周全了,才能有所收获。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感到迷茫和焦虑,往往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
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
因此,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这篇文章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像是给我们大学生活或者说人生定了个大目标。
什么是“明明德”呢?我觉得就像是要把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的那些美好的品德给发扬光大。
咱不能让自己的那些善良、诚实啥的美德被灰尘盖住了。
就像我们宿舍的小李,他每次在大家有困难的时候都会主动帮忙,这就是在“明明德”,把他的善良展现出来。
“亲民”呢,可不是让我们去和所有人套近乎。
我理解的是要让自己身边的人都变得更好。
你想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影响周围的人,那这个世界不就变得越来越好了吗?我们班的班长就有点这个意思,他老是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让我们这些原本有些懒散的同学都变得积极向上了。
“止于至善”那可就是个很高的境界了。
就是说要不断追求最完美的状态。
不过我觉得这不是说要做到完美无缺,而是要有那种不断向上的劲儿。
比如说我自己,以前写作文那叫一个烂,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
但是我一直想写好,就不断看书、练习,虽然现在还没达到“至善”的水平,但一直在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文章里还提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就告诉我们做事得有个顺序。
就像盖房子,你得先打好地基,才能往上砌墙盖屋顶。
在大学学习也一样啊。
我们不能刚进大学就想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得先把基础课程学好。
我刚上大学那会,就想着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结果一考试,发现自己基础课都没学好,成绩那叫一个难看。
后来我就知道了,还是得先把学习这个“本”给抓好,然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而且它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一连串的逻辑,一环扣着一环。
我觉得这对我们大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也很有启发。
我们要是想在社会上有一番大作为,首先得把自己这个人给修炼好。
自己都一身毛病,怎么去管理一个团队,怎么去为国家做贡献呢?就像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往往都是自身有着很高的素养,才能把企业经营好。
大学之道读后感_心得体会
大学之道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大学之道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篇一:大学之道读后感科区看了一下,没想到,有一本书竟是这样的法人深省,虽然虽然4个小时站着读书有点幸苦,可是读有价值的书却好似一种身心的享受,想将其摘些如下:德雷克·博克在1971年之1991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
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
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
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
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
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
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这些,那作为一种学习借鉴,我想至少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自己:一、学会表达(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建议大学在初学中开设写作课和口语实践课。
二、学会思考。
学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三、培养品德。
四、培养合格公民。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六、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七、培养广泛的兴趣。
八、为职业生涯做准备我想虽然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读《大学之道》有感
《大学之道》是一部关于个人修养、道德修炼和社会治理的经典著作,作者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
这部作品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个人品行的修养对于家庭、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阅读《大学之道》后的所思所感。
首先,《大学之道》让我深刻理解了修身的重要性。
在这部作品中,朱熹强调修身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一个人的品质、德行和能力决定了他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反省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有担当的人。
这使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修身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品质,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大学之道》让我明白了家庭和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朱熹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有才能的子女,为国家输送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伦理,尊敬长辈,关爱晚辈,与家人和睦相处,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此外,《大学之道》还强调了治国的重要性。
在这部作品中,朱熹提出了“民为邦本”的观念,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取决于民众的幸福安康。
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应该关心民生,推行仁政,使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
这使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祉,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阅读《大学之道》的过程中,我还对朱熹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德育为先,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在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使我深感,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德育,培养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总之,《大学之道》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著作。
它让我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使我更加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关注家庭和睦,关心国家大事。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大学之道读后感》《大学》这部经典,初读时只觉晦涩难懂,再读却有了些新的感悟。
说起大学,我就想起了自己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忐忑,走进了那扇充满未知的大门。
校园里绿树成荫,道路宽敞整洁。
来来往往的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笑容,他们或是三五成群地讨论着什么,或是脚步匆匆地赶着去上课。
我站在那里,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仿佛自己是个误闯仙境的爱丽丝。
找到宿舍后,我见到了即将与我共度四年时光的室友们。
大家来自天南海北,性格迥异。
有的热情开朗,一见面就跟大家聊得火热;有的则比较腼腆,只是微笑着跟大家打招呼。
我记得当时我心里还在想,不知道未来我们能不能相处得好。
接下来就是忙碌的军训生活。
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又爱又恨的日子。
每天早早地就要起床,顶着烈日进行训练。
站军姿、踢正步,一遍又一遍,累得浑身酸痛。
但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和同学们迅速熟悉了起来。
我们一起在休息时唱歌、讲笑话,互相分享着零食和水。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身体不舒服差点晕倒,旁边的同学赶紧扶住我,把我送到了医务室。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和温暖。
大学的课程也和高中有很大的不同。
不再有老师整天盯着你学习,一切都要靠自己的自觉。
我一开始还不太适应,经常会在课堂上走神。
有一次上高等数学,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我却在下面昏昏欲睡。
结果课后作业做得一塌糊涂,这才让我意识到,大学的学习可不能马虎。
大学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几个社团,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志愿者社团。
我们经常会去周边的社区、敬老院做志愿服务。
有一次,我们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我陪一位老奶奶聊天,听她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回忆和感慨,而我也在那一刻明白了,陪伴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大学里,我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所谓“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大学之道读后感(通用5篇)
《大学之道读后感(通用5篇).doc》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duhougan/2533180.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大学之道读后感【精彩5篇】
大学之道读后感【精彩5篇】大学之道读后感篇一“大学之道”四个字,说明孔子言论的着眼点与《礼记·学记》、《白虎通·辟雍》之类的史笔文字不同,概乎言之所表达的主要是孔子个人对古之大学的宗旨、功能及主要特征的理解。
但孔子抓住了古之大学“学为君”、以先王为政之道为诉求的本质,加上其虞、夏、商、周诸古圣先贤的为治之实有着的,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总结朱子所谓“三纲领”与解析朱子所谓“八条目”才能超越简单的文献学意义,提炼出了王道政治的模式,而且指出了在了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承继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大学》短短的文字成儒家乃至整个文化中地位独特的经典。
当然,这对《大学》的理解和定位。
下面即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分析,来对此验证。
先说“明明德”。
德者得也。
从学的角度说,得,是得自于图腾。
在图腾崇拜中,先民都相信自然的某种动植物与某种特殊关系,生命个体源于它又复归于它,在生命的过程中,个体即叫mana的神秘物质与之相联。
有人类学家,“天生德于予”中的德,“道在我躬”的道,与mana“没有不同”。
这是颇有道理的。
但由得自图腾的神秘物质得,转进为社会价值属性的品性德是经历有人文的发展和提升的。
“德”的与“天”沟通,与“明”搭配这一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或事件。
农业经济的生产中人们靠天吃饭,自然之天很容易就被赋予化育万物的慈父形象和仁者品格。
当天被视为万物根据的时候,人的“则天而行”的愿望和期望很自然就被人应当顺应内在于人的“得”或“德”逻辑理路来论证和说明。
二者同物异指,互相又互相区别。
说,“得”主要表征人之与天的关系,是神秘的规定,则“德”主要表征人与人的关系,是良善的。
人事实上并无先验的善之禀赋。
上只是自利自为的生物,其的善恶是很难把握预测的。
王道政治时代之“竞于道德”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势使然。
后来时移世变,社会博弈的游戏规则种种原逐渐向“争于气力”“逐于智谋”方向演化。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大学之道读后感篇一》读完《大学之道》,我这脑袋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这道理太深奥了,难懂!”,另一个却说“嘿,这里面可藏着大学问,得好好琢磨。
”《大学之道》里讲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一开始我就像雾里看花,似懂非懂。
“明明德”,这是要把自己内心的那点光亮给擦得锃亮,可我寻思,我内心那点光,是不是早被生活的琐碎给遮得严严实实了?就像一盏蒙尘的小灯,想发光都难。
我想起自己在大学参加社团活动的时候,本想着大展身手,发挥自己所谓的“德能”,可一遇到困难,比如组织活动时有人不配合,资金短缺啥的,就想打退堂鼓,这是不是就没做到“明明德”呢?感觉自己就像个半吊子,口号喊得响,行动却掉链子。
“亲民”这一块,我理解成要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还要带动大家一起进步。
我就有个同学,那家伙在宿舍里就像个小太阳,整天乐呵呵的,还经常拉着我们一起学习,讨论问题。
他这是不是就算是“亲民”的一种表现呢?可我又想,我有时候也想当这个“小太阳”,但又怕被人说爱出风头,这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就像想给人送花,又怕被花刺扎手。
“止于至善”可就更玄乎了。
什么是至善?是考试拿满分?还是成为万人敬仰的道德楷模?我觉得可能都不是。
我曾经以为只要做好事就离至善近了一步,有次在大街上看到个老人过马路,我赶紧跑去扶,结果老人以为我是骗子,对我横眉冷对,我当时那叫一个委屈,心想这做好事咋还这么难呢?难道这至善就像天上的月亮,看着美,却够不着?不过也许这就是在追求至善路上的小坎坷吧,就像唐僧取经,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这《大学之道》啊,读起来就像在走迷宫,一会儿觉得找到了出口,一会儿又发现是死胡同。
但我想,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在这大学的“江湖”里,到底该怎么修炼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有“道”之人呢?是该大刀阔斧地改变,还是慢慢悠悠地摸索?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过头疼归头疼,还是得硬着头皮继续探索,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开窍了呢?《大学之道读后感篇二》《大学之道读后感》读完《大学之道》,我整个人像是被丢进了一个思想的大熔炉里,各种想法被搅得七荤八素。
大学之道作文优秀4篇
大学之道作文优秀4篇大学之道读后感篇一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
可是,现在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
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
《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
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
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下面就介绍我读《大学》的感想《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
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
《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
“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
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之道》读后感《大学之道》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籍,作者是周恩来同志。
这本书有很多经典的文句和价值观,非常值得一读。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体会。
《大学之道》的主旨是教育。
作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他引用了孔子的话:“教育无常法,临事而慎思,有常无常,人事常变。
”这说明,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需要灵活掌握。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
他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精英的手段,这些精英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是,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发掘其潜能。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在书的后面,作者详细地探讨了大学的管理和发展。
他认为,大学是一个独特的机构,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在管理中,我们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的发展和社会效益。
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在未来的社会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在读完《大学之道》后,深受启发。
我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
人才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而大学,就是培养这些人才的摇篮。
同时,我认为,《大学之道》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
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学科和评价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个性化的教育。
总之,《大学之道》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受益匪浅。
在大学教育和管理发展方面,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未来,我将继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努力。
《大学之道》读后感(通用11篇)
《大学之道》读后感(通用1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之道》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之道》读后感篇1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篇2大学,中学,小学。
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
大学之道心得
大学之道心得大学之道心得篇4大学之道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大学之道心得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所应该遵循的道路和宗旨。
在大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有德、有才、有能的人。
在大学之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成为有德行的人。
在大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成为有德行的人。
大学之道强调“明德至善”,即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成为有德行的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等方面,让他们成为有德行的人。
在大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才干的人。
大学之道强调“博学慎思”,即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成为有才干的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让他们成为有才干的人。
在大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有能干的人。
大学之道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成为有能干的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让他们成为有能干的人。
在大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有德、有才、有能的人。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通过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才干、有能干的人,让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等方面,让他们成为有德行的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让他们成为有才干的人。
最后,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让他们成为有能干的人。
总之,大学之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有德、有才、有能的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让他们成为有能干的人。
大学之道观后感心得感悟
前言: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大学之道观后感心得感悟》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大学之道观后感心得感悟》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大学之道观后感心得感悟具有以下内容:《大学之道》观后感心得感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大学之道》这部纪录片,它深入剖析了大学教育的本质、目标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
通过这部影片,我不仅对大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生涯和未来规划产生了新的思考。
一、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之道》开篇便强调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让我意识到,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塑造品格、提升能力、拓展视野的平台。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
二、大学教育的目标影片中提到,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国际形势,拓宽国际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好准备。
三、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大学之道》还探讨了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
大学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承者,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还要为社会提供科技、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支持。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珍惜在大学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个人感悟与启示观看《大学之道》后,我深受启发。
我意识到自己在大学期间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品格和能力。
李显峰大学之道读后感
李显峰大学之道读后感
如何度过一个大学生活,怎样才能让自己不虚度年华呢?看了李显峰老师所著的《大学之道》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分享下我对这本书中观点的理解:首先,大学是人生发展和成长的阶段,并非人们想象中“经历各种考验”、“完善自身素质”等简单定义;其次,知识永远无法改变命运,也无法使人富足,因此大学生应该重视知识与技能,而非空谈政治思想;再者,一旦目标确立就不可轻易更换,只有勇于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获得预期结果。
进入大学的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例如早起跑操,上课听讲,晚上吃饭,学习专业知识,阅读课外书籍……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学校上面,相比于高中三年,大学三年感觉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了许多,而且还常被各类学生组织活动占用时间,而正式毕业的前两年又恰好是最关键的时刻,没办法兼顾到学习,工作。
因此许多同学选择到校外实践,或找家教补习功课,但这些并不是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他们会被别人认为:“哦!你现在真懂事啊!我们那时候可没你这么听话。
”当然,这句话不是对所有大学生说的,而是指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所谓自律性差,毫无节制的大学生,以及想要通过打工赚钱来减轻父母负担的同学们。
不论从哪方面讲,只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总归是好的。
而我则不太赞同以上两种学生,依赖于社会和家庭,虽然省心,却不免缺乏独立性,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懒惰和依赖的坏毛病,对今后的生存和工作会造成影响。
最后,记住一句话:学习和创新需要沉淀积累,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
《奇葩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辩题集中于两方,大体内容围绕着”文凭、证书和实践(专业)哪个更重要”。
正反两方唇枪舌剑争执不休,将大学的价值体系阐述的淋漓尽致,给处在迷茫期的大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的读后感范文
“大学之道”四个字,说明孔子言论的着眼点与《礼记·学记》、《白虎通·辟雍》之类的史笔文字不同,概乎言之所表达的主要是孔子个人对古之大学的宗旨、功能及主要特征的理解。
但孔子抓住了古之大学“学为君”、以先王为政之道为诉求的本质,加上其虞、夏、商、周诸古圣先贤的为治之实有着的,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总结朱子所谓“三纲领”与解析朱子所谓“八条目”才能超越简单的文献学意义,提炼出了王道政治的模式,而且指出了在了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承继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大学》短短的文字成儒家乃至整个文化中地位独特的经典。
当然,这对《大学》的理解和定位。
下面即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分析,来对此验证。
先说“明明德”。
德者得也。
从学的角度说,得,是得自于图腾。
在图腾崇拜中,先民都相信自然的某种动植物与某种特殊关系,生命个体源于它又复归于它,在生命的过程中,个体即叫MANA的神秘物质与之相联。
有人类学家,“天生德于予”中的德,“道在我躬”的道,与MANA“没有不同”。
这是颇有道理的。
但由得自图腾的神秘物质得,转进为社会价值属性的品性德是经历有人文的发展和提升的。
“德”的与“天”沟通,与“明”搭配这一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或事件。
农业经济的生产中人们靠天吃饭,自然之天很容易就被赋予化育万物的慈父形象和仁者品格。
当天被视为
万物根据的时候,人的“则天而行”的愿望和期望很自然就被人应当顺应内在于人的“得”或“德”逻辑理路来论证和说明。
二者同物异指,互相又互相区别。
说,“得”主要表征人之与天的关系,是神秘的规定,则“德”主要表征人与人的关系,是良善的。
人事实上并无先验的善之禀赋。
上只是自利自为的生物,其的善恶是很难把握预测的。
王道政治时代之“竞于道德”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势使然。
后来时移世变,社会博弈的游戏规则种种原逐渐向“争于气力”“逐于智谋”方向演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们选择或采用何种手段策略行动,主要取决于其所能带来的自我及其所属群体的福利增量之大小。
在早期社会,博弈是以部落为展开。
就部落之间的竞争而言,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掠地风险非常高,而“让”反而容易使天下“共主”,从而眼光长远的部落领袖们所的策略选择。
《论语·尧曰》即谓:“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敏则有功,公则悦。
”当然,孔子没有对这些命题有效的条件或条件性给出说明。
在部落内部,个体之间血缘相同,组织的规模也较小,付出与回报容易维持对称均衡,“以道为术”能够为部落带来较高的行动,从而使得选前述策略的部落在竞争中优势位置而胜出。
《左传》成公二年云:“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
”《正义》曰:“禹、汤、文、武四王之王天下也,立德于民而成其同欲。
”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命定论”有助于赋予君主神性,有助于管理从而其合法性的话,那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命正论”则必将因其在现实
的社会运作过程中显示出更高的而对前者的取代。
当然,取代并不意味德与天的联结即便告中断,而只能说是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更浓更重了。
这“德”、“明德”、“明明德”产生的语境。
“德”就其得之于天而言,它是“应然”的性;就其施之于人而言,它是美善的根据。
所谓“明德”将本之于天的应然之美善落实为。
《诗·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明明鲁侯,克明其德”。
这些诗句所指涉者偏于人君主与天的关系能够顺应天之意旨。
《书·康诰》“明德慎罚”中的“明德”意义与此不同,但仍一脉相承。
《左传》称:“明德慎罚,文王造周也。
明德,务崇之之谓也。
慎罚,务去之之谓也。
”这里的“明德”一词,显然按韦昭的理解更合适。
韦昭注《国语·周语上》“先王耀德不观兵”谓:“耀,明也。
明德,尚道化也。
”指的是以道化民的行政措施。
说“明德”和“克明其德”意义如彼,那么,“明明德”又当如何解读才于义为允切呢?简单地说,“明德”主要是天而为言,即君主根据上天好生之德以道化民众;“明明德”则主要是古圣先王而为言,即贵族弟子效法古圣先王的施政之方,将有“成命”在身的贵族弟子先天所具的德性呈现。
贵族子弟之德异于寻常人等至少在当时是社会的共识,它是由后天的建构才得以的。
《诗·大明》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特殊之德亦谓“明德”,作美德解。
其来历亦与“尚道化”:“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郑笺云:“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
其征应炤晢于天,谓三辰效验。
”上天可以察知之谓“明”。
由“明明”之见信于天而使“明德”之“明”语意上生成美好之义,即由善而转换成美自是自然而然。
《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王室子弟来说,既美好又神圣的“明德”已是与生俱来的资质了。
但此“明德”资质,就如同当初得之于天的德一样,仍然是有待于来证明或"懋昭"的。
《诗·昊天有成命》所述颇适合用以诠释此情境。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郑笺》云:“昊天,天大号也。
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
文王、武王受其业,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顺天命,不敢懈倦,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
”已有“王命”,但仍须“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成此王功”,兑现其与天之间的契约,以天命。
《正义》云:“《中侯·苗兴》称尧受图书,已有稷名在录,言其苗裔当王。
是周自后稷之生,已有王命,言其有将王之兆也。
《传》训命为信,既信,必将顺之。
”因为商纣曾经“居天下之大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为恶之故,天乃绝而弃之,使其教令不通达于四方,为四方所共叛,而天命归文王。
是为天命难信也。
”《大学》的传文也引《诗》来说明这点:“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鉴于殷,峻命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