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亲被杀而陷入深深的悲伤和迷茫之中。
然而,剧中的主角却常常拖延不决,导致剧情发展令人焦虑。
这种拖延行为成为了这部戏剧的一个核心主题,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首先,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
他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反思的人,常常对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感到困扰。
他对道德和伦理问题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不愿不加思索地行动。
他不希望轻易地对他人或事件下判断,而是需要获取足够的证据和信息来支持他的行动。
这种谨慎和犹豫使得他的行为往往拖延不决。
其次,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也是因为他对自己内心的纠葛和矛盾感。
他在剧中扮演了复仇者和思想家的角色,他对于自己是否有资格为父亲报仇感到犹豫。
他深受丹麦社会的道德约束,也对复仇这一行为产生了恐惧和犹豫。
他担心自己会践踏法律和伦理准则,却又无法抗拒对父亲复仇的需求。
这种内心的矛盾让他陷入了迟疑不决的状态,拖延了复仇的行动。
此外,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还与他对真相的追求有关。
他一直试图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继父克劳迪斯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然而,在他努力寻找证据的过程中,他也陷入了怀疑和不信任的境地。
他开始怀疑幽灵是否是真实的,是否可以相信幽灵所说的话,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智。
这种追求真相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矛盾,使得他的行动不可避免地被拖延。
最后,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也可能与他对死亡的恐惧有关。
他常常陷入对死亡的思考和探索中,对死亡的本质和意义有着无法解释的迷思。
他思考着死亡是否是一个永恒的黑暗,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命运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似乎无法采取行动来面对自己的处境,从而导致了行动的拖延。
总的来说,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的谨慎和犹豫、内心的矛盾、对真相的追求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都使得他无法立即行动起来。
这种拖延行为使得剧情紧张度增加,也让观众对哈姆莱特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名词解释 哈姆雷特的延宕
名词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的延宕是指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主角哈姆雷特迟迟不采取行动的现象。
这一现象成为文学批评家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的延宕现象以及它的深层含义。
首先,哈姆雷特的延宕表现为他迟迟不去实施复仇。
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父亲被悍妇克劳狄斯毒杀,他的灵魂托梦给哈姆雷特,要求他复仇。
然而,哈姆雷特却陷入了思考和犹豫中。
他不断地迟迟不决,推迟了行动。
这种迟疑被一些批评家解读为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内心的软弱和胆怯,而其他人则认为这是他对复仇行为的深思熟虑。
其次,哈姆雷特的延宕可能是源于他思辨的天性。
哈姆雷特是一个善于思考和怀疑的人,他常常陷入对自己和人生的思考中。
他对自己的责任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并怀疑复仇是否真的是他想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他在莎士比亚的经典独白中问道:“是继续忍受这些,还是迎击一切幸福还是加倍斗争?”这种思辨的延宕使得哈姆雷特无法迅速行动,他需要时间来决定自己的道路。
此外,哈姆雷特的延宕也被解读为对复仇的道德困惑。
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心理折磨,还要考虑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哈姆雷特担心自己实施复仇行为是否符合道义,是否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混乱。
他在与自己对话时将复仇视为“一种凶险的勇气”,同时又谈到了“因恶人碍好人的行动而正义复仇”。
这种内心的道德挣扎导致他无法立即行动。
最后,哈姆雷特的延宕还可以视为对死亡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哈姆雷特在剧中多次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实质。
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思考着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的本质。
这种深度的思考使他无法仅仅通过行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他面对死亡的无可奈何和无奈,由此发展出了他对命运的无尽疑问。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的延宕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含义。
这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迟疑,而且是对复仇行为的反思、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以及对死亡和人类存在的深入分析。
哈姆雷特的延宕确实为整个戏剧增添了悬疑和紧张感,同时也使我们对人性和人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哈姆莱特延宕行为的缘由
哈姆雷特延宕行为的缘由
在一定程度上,哈姆雷特的延宕行为是他性格发展的典型特征,由此可烛照哈姆雷特的深层心理结构。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的基本原因,各家解释不一。
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延宕,是因为他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尔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行为与他的厌世主义相关;弗洛伊德及其门徒厄内斯特·琼斯则以恋母情节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如此等等。
上述原因虽然也能部分解释哈姆雷特的行为,但更好的做法应从文本内原因和非文本原因两方面来找,其中最关键的文本内原因是哈姆雷特的权欲与其道德考虑之间的冲突;文本外原因则是,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来影射伊丽莎白时代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
传统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大多把哈姆雷特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
哈姆雷特身上确实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闪光,但更多的时候,他却是一个因失掉父亲和王位继承权之后悲愤交加而又无可奈何,处于进退两难的封建王子。
他身上也有较浓厚的与人文主义精神相违背的情绪,例如厌世情绪、宿命感、封建等级观念等。
他几乎憎恨一切,认为丹麦社会是一座监狱,认为“时代脱节”了,这固然可以解释为是哈姆雷特对奸王杀兄夺嫂行为深感悲愤的结果,但也未尝不与子承父位的封建传统被打破这一客观情况相关。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报仇的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剧中体现的多种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的过程。
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中的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的过程。
黑格尔正确地指出:“哈姆雷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哈姆雷特对复仇行动的回避归因于对世界透彻的了悟。
哈姆雷特认识到了人生不可摆脱的荒谬,因而相信任何活动“都不能对事物的永恒状况有所改变”;真正行动果敢的人,必定需要“一种幻象的帐幕”来欺骗自己延宕的原因之一:敌强我弱,敌在暗,我在明处---- 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他既是贤明的国王、英勇的战士,也是温柔的恋人和正直的父亲(1.2.143-46; 3.4.63-73),在他身上可以同时看到日神海披里安、战神马尔斯、甚至大神宙斯的影子。
对于哈姆雷特而言,这个形象(幻象)是与世界普遍的邪恶败坏相对立的另一极,支撑着自己的信仰大厦。
然而,鬼魂所揭示的另一个父亲形象却动摇了哈姆雷特的信仰,给他造成了比父亲之死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是鬼魂的开场白:“我是你父亲的灵魂,判定有一个时期要夜游人世,/ 白天就只能空肚子受火焰燃烧,/ 直到我生前所犯的一切罪孽,/ 完全烧净了才罢”(1.5.15-19;卞之琳译)。
在叙述完克罗迪斯谋杀自己的情节后,鬼魂又哀叹道:“我就这样在睡梦中由一个弟兄/ 一下子夺去了生命、王冠、王后!/ 就在罪孽深重里一命归天,/ 来不及举行圣餐礼、忏悔、涂膏,/ 来不及结一结清楚,就叫我算了帐,/ 不管我满头是未清未净的红尘”(1.5.82-87;卞之琳译)。
怎样看待哈姆雷特的复仇?以及他性格当中的延宕
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怎样看待哈姆雷特的复仇?以及他性格当中的延宕?答:哈姆雷特,他是一位在痛苦中坚强的复仇者。
复仇之路艰辛坎坷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那种精神上想去为父王报仇的压抑和无法早日达成父王心愿的自责,远比肉体上的折磨要难熬的多。
他还太年轻,不懂得人心的险恶,势单力薄的他又被国王几句花言巧语所哄骗和利用,愚蠢地充当了国王的枪手杀害了雷欧提斯。
更让人感到心痛的是,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迪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迪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
这些肮脏污秽的事物是他的父亲强迫他去面对的,让他本来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纯洁心灵和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瞬间化为乌有。
黑暗势力,人心斗争,毁灭了王子高贵的灵魂。
他为了父亲,负起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他其实也是那个颠倒混乱时代的又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虽然他最终为父亲报了仇,可我却未有丝毫的复仇快感。
因为复仇之路牺牲了太多人:克劳迪斯是罪魁祸首,他是罪有应得,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学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等等,出于自己的私利,无不成为国王的帮凶。
就是母亲和情人奥菲丽娅也由于软弱无知,无意中被黑暗势力所利用,并成为牺牲品。
仇恨是魔鬼的至爱之物,用它来操控人心,会有无法预知的毁灭力量。
所以,为什么不去做一个和平爱好者?为什么父亲舍得狠下心让儿子终日活在仇恨的深渊泥沼中不得解脱?我唯有感叹:黑暗的现实让人身不由己啊!我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复仇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忘却仇恨才能获得自由的灵魂。
对于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所表现的延宕的原因,我比较倾向于从精神的角度分析:哈姆雷特性格的缺陷。
孤傲内向使他脱离群众,忧郁悲伤使他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使他坐失良机,敏感多疑使他顾此失彼,幼稚脆弱使他难担重任······父亲的突然辞世,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女友奥菲莉娅的背叛,这一连串的打击导致哈姆雷特精神恍惚,整天在计划如何复仇,而复仇过程中的孤立无助、势单力薄使他对人生和人性形成种种思考:思考活在世间的人,思考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思考人的生存死亡,思考社与人生,思考爱与恨······思考增加了内心的矛盾,决定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使他失去了行动的勇气,难怪乎有人说,“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从拉康主体理论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问题
Th e o ry Re s e a rc h学论理从拉康主体理论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问题杜铖(四川大学,成都610065)摘要:本文从拉康关于主体及主体间关系论述的角度,对于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原因进行分析。
主体是无意识言说的主体,具有不断转换变动的特点,而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彼者的参与,主体在与彼者的欲望中获得主体性。
因为哈姆雷特始终处于对彼者欲望的依赖中,当主体性受到冲击之时,重新确立主体性的过程导致了其复仇行动的延宕。
关键词:哈姆雷特;延宕;主体;主体性;彼者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7—0252—02一、引言关于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丹麦王子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原因,历来研究批评众说纷纭,或是性格软弱,或是过多思虑,或是外界条件不允许,或因为自我中心主义,或是因患精神疾病,如此等等[1]。
其中厄内斯特·琼斯在《用俄狄浦斯情结解释哈姆莱特之谜》一文中,认为是俄狄甫斯情结使得哈姆雷特将克劳狄斯杀其父娶其母的行为视为自己潜意识中本想要做的,其叔父就是他的化身,杀他就等于杀了自己,其延宕的根源在他的潜意识[2]。
琼斯的解释确实别开先河,但未免有狭隘之处。
历来为报杀父夺母之仇的故事传说屡见史册,单是俄狄甫斯情结显然无法解释为何只在哈姆雷特身上发生延宕。
在所谓俄狄甫斯情结中主体会因为这种情结而产生负罪感。
而克劳狄斯占据原有父亲的位置后,在哈姆雷特眼中便成为这种弑父罪恶的承载者。
在琼斯所谓的俄狄甫斯情结下,哈姆雷特可以毫无疑虑杀之而后快,而没有可以延宕的道理。
本文试图从拉康关于主体及主体性的角度,对于哈姆雷特在于复仇行动中的延宕现象进行分析。
哈姆雷特在得知其父鬼魂的授意报仇后,长达四个月时间未曾有过行动,是因为此时他的主体性认同受到了冲击,而没有确立主体地位的人是要受到他者的支配和摆布。
哈姆雷特借用自身的言语将之与彼者世界隔离,而躲进非理性与疯癫之中,但终究仍是需要于彼者的世界中再度获得自身的主体性。
浅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浅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在《哈姆雷特》中,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叔叔是怎样杀死自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哈姆雷特自己的怀疑,但他并没有立即杀死叔叔,因为他不完全相信那鬼魂,认为那鬼魂也可能是恶魔,如果错杀叔叔,他会后悔。
于是,他就想其他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怀疑。
他利用一队演员,让他们来表演谋杀的情景。
如果确实是叔叔杀死了他父亲,他会做出一定的反应。
后来事实证明了叔叔的罪行,但是哈姆雷特还是没有采取行动。
当哈姆雷特去母亲的房间时,看到了叔叔在祈祷,他认为如果在叔叔祈祷时杀死他,叔叔就会被送上天堂,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依然没有采取行动。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延宕非常明显。
除了哈姆雷特一直无法果断的为父报仇,剧中哈姆雷特所说的一些话也非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犹豫不决,例如他自言自语的说:“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戏剧中没有直接给出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但事实上有许多因素造就了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浅析其延宕的原因。
首先,哈姆雷特想要完美,害怕后悔。
在他看到鬼魂之前,他也怀疑他父亲的死亡,但是他也不确定。
当他看到了那鬼魂,鬼魂告诉他其父亲是被他叔叔谋杀的,即使这样依然不能说服他,他害怕那鬼魂或许是恶魔从而误杀了叔叔。
尤其是后来当他看到他叔叔在祈祷时,他依然犹豫,因为不想让叔叔有机会进入天堂,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其次,哈姆雷特拥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
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
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三、宗教观念是延宕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又一帮凶二、敌人的强大势力是迫使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哈姆莱特的杀父仇人是现任丹麦国王,与国王为敌意味着与整个丹麦的政权和军队为敌,而哈姆莱特的复仇势力又是如此此渺小,仅有一个与他并肩作战的朋友--霍拉旭,就连自己的母亲也在仇人的行列。
以哈姆莱特的微弱之势,如果公开直接地挑战国王无疑是飞蛾扑灯。
因此,不管是怯于敌人的势力,还是讲究复仇的策略,哈姆莱特只能身不由已地选择延宕。
哈姆莱特虽然有着刚强的品质和超人的武艺,但他也是凡人,面对强大地阴险地敌手,他也感到害怕、犹豫。
在每一个基-督教徒的心里,天堂是极乐世界,地狱是悲惨城堡。
哈姆莱特也是这样认为的,他面对的敌手无比强大,但他却轻易放弃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举手之劳便可成功复仇的机会。
这并不是因为哈姆莱特一时的仁慈,而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在作祟,此时他的敌手正在祈祷、忏悔罪恶,这样杀死他便是送仇人进天堂,因此他说:#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可见,在哈姆莱特的复仇观念中,简单的残杀肉体,使灵魂脱离肉体,并不是目的,真正的复仇是将敌手的灵魂送进地狱。
因为宗教力量的束缚,哈姆莱特开始怀疑自己复仇的动机和可行性,在一次跟霍拉旭的对话中,他这样质问自己:#凭良心说我是不是应该亲手向他复仇雪恨?上天会不会嘉许我替世上剪除这一戕害天性的蟊贼,不让他继续作恶?不管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虔诚的信徒,就算他是在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开脱,这个借口也是宗教观念,上帝给予他提供的,这使他在行动时迟疑不决,#最后带着宿命的观点向敌手发起冲击。
宿命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包括在基-督教教义之内的,在基-督教#上帝论中,上帝是#天地至高一神,掌握着人类的幸福、仇恨、灾难,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凡夫俗子摆脱不了宿命,也无法与命运抗争。
名词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
名词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的延宕是指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迟迟不采取行动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
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戏剧批评中,被认为是该剧的重要特征之一。
哈姆雷特的延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情感和道德的思考,也为戏剧中的紧张氛围和情节发展增添了悬念和深度。
哈姆雷特的延宕究竟源自何处?有一种解读认为,他的犹豫不决是因为他对复仇的后果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意识到,复仇行为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暴力和杀戮,进而带来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
与此同时,他也感到对于父亲被谋杀的愤怒与悲伤之间的矛盾。
他面临着对家庭忠诚和社会正义的选择,以及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探索。
这种内在矛盾使得哈姆雷特的决策变得复杂而艰难。
另一种解读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因为他被困在一种思考和疑虑的状态中。
他对现实的把握和对真相的追求使他沉浸在迷茫和困惑之中。
他试图通过戏剧来验证克劳迪斯是否真的是凶手,以及如何处理他所感受到的“至真之爱”。
这种孤立和困惑使得他陷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无法采取实际行动。
同时,哈姆雷特的延宕也反映了他对自身角色的怀疑和对行动的恐惧。
他是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具备清晰的理智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然而,他也深陷于自我怀疑的漩涡中,担心自己对复仇的行动可能导致更大的悲剧。
他思考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试图找到一条符合他内心追求的行动路径。
他的犹豫和迟疑是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入思考的产物。
哈姆雷特的延宕使得剧中的紧张氛围得以保持并不断升温。
观众被悬疑所吸引,期待着主人公的下一步行动。
这种延迟的效果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突显了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复杂角色的复杂心理描写。
他的内心纠结和犹豫使得观众与他产生了共鸣,考虑到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行动选择。
除了剧情和角色层面的展示外,哈姆雷特的延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时间和命运的思考。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剧中。
哈姆雷特的延宕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犹豫和拖延,也可以被视为整个故事中时间的延缓。
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小议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的过程中,一再拖延,主要原因:一、宗教意识浓烈。
哈姆雷特报仇的第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是他的叔父在祈祷的时候。
如果他抓住机会,便可十拿九稳地实现复仇愿望。
但是举刀之际却犹豫了。
理由是“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
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
”“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由此可见,他的思想认识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信奉人向上帝忏悔就能被饶恕,人死可以上天堂。
他不能让害死父亲的仇人洗清在人间的罪名,进入极乐世界。
他下意识认为如果不把叔父的罪恶向世人昭示,让他受到世人的唾弃,道义的谴责,那么,即使杀死了他,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报仇。
正是这种思想里的宗教因素使他错失了复仇的机会。
二、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造成延宕的重要原因。
他是一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者,不屑于在一个罪人做祷告的时候复仇。
一要把叔父的罪恶昭告天下,让其受到应有的谴责,二当所有罪恶大白于天下,再把恶人除之而后快,是正义的勇士所为。
相反,如果在不为人知觉的情况下把叔父杀死了,除了宗教意识里认为这样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复仇外,从另一角度看,这样是一种乘人之危的行为,是应该为人文主义理想者所不齿的。
因此,他放弃了这样一个机会。
三、哈姆雷特的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行动力。
哈姆雷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天性淳良、对恶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当哈姆雷特闻悉父亲真正的死因后,感情冲击非常大,狂躁不安,精神亢奋。
这不仅仅是因为哀痛父亲惨死、愤恨叔父无良,还在于他听到的黑暗、罪恶事实粉碎了他眼中单纯、美好的世界。
鬼魂离开后,哈姆雷特对霍拉旭、马西勒斯说:“天地之间有很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
”这句话说的不只是他俩,更是哈姆雷特本人。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获知真相后,本应该马上就有所行动,开始谋划复仇事宜,因为在鬼魂面前信誓旦旦地说:“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画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
几百年来,《哈姆莱特》的生命力经久不衰,至今依然吸引着全世界人们的注意力。
他被人们称之为犹豫的王子——在进退两难时的矛盾心态,在复仇中的延宕行为,对此,我们该如何来看。
学者们认为哈姆莱特天性纤细敏锐,苦于过度思虑,从而失去了下决心的力量。
这种说法初听似乎颇有理,但细虑却难以说服人。
哈姆莱特作为丹麦年轻的王子,所有的是过人的勇气,智谋与名望,正如奥菲利亚称赞:“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有足够的能力和意志完成复仇的使命,他也并非思前顾后而无力决断,毕竟在杀死波格涅斯,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以致最后刺杀国王时,哈姆莱特都表现出莽撞到几近轻率的果断,我不能够相信哈姆莱特的延宕是出于能力的不够或性格的懦弱。
对于哈姆莱特在复仇上表现出的踌躇与延宕,心理分析学派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20世纪初,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其名著《梦的解析》中认定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一样,以“恋母情结”的观点解释哈姆莱特复仇的踌躇延宕。
“哈姆莱特有能力做任何事,但只是不能向那个对他做了杀父,夺位,娶母这些事情的人复仇——因为此人之所作所为其实是实现了哈姆莱特压抑已久的儿时欲望。
于是,他对仇人的仇恨被良心上的自责与不安替代了,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并不比那个杀父娶母的凶手好多少。
”而弗洛伊德最亲密的合作者与忠实的支持者,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厄内斯特·琼斯也曾声称:“哈姆莱特童年时代形成的显然被压抑住的对母亲的爱”使他“把父亲死于一名令人嫉妒的情敌之手,看作早年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因此,他的柔情只对他死去的父亲表示,因为他已不再是自己的情敌;而完全不给这个叔叔。
”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的历史重任,因而顾虑重重,举棋不定。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性格延宕分析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性格延宕分析延宕就是拖延。
在任何一个个人身上都可以有延宕,但哈姆雷特身上的延宕却是必然的。
内外多方面的因素是的哈姆雷特性格延宕。
1、慎行的性格赫休斯曾说过如果哈姆雷特坐上王位,他一定是一个英明的君主。
不错,哈姆雷特仁爱、贤明、慎行。
但在这叔父弑熊去扫的环境中,他的慎行使他显得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哈姆雷特在城墙上见到了父王的灵魂,得知父王被杀的真相,但他又过于慎行:“我要教这班演员们在叔父面前演出父亲遇害的过程, 那时我可注意他的反应, 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待他有变时, 我自然晓得如何去办。
我所见到的那个幽魂也许是个恶鬼, 而恶鬼有能力化为美形, 趁我忧郁脆弱时来蛊惑我, 使我沉沦堕坠。
是的, 恶鬼的确是有此本领的。
我可用此剧为陷阱来补捉国王良心内之隐秘, 获得最确凿的证据。
”由此为了确凿的证据,他错过了很多杀死克劳地的机会,也为他以后的悲剧结果埋下了伏笔。
2、周围人物的仇视、背叛父亲死了,母亲改嫁给了叔父,叔父成了国王。
哈姆雷特对父亲之死有所怀疑,但两个月来一直闷闷不乐。
后来好友出卖自己,心爱的奥菲利亚溺死,雷提尔要为父报仇。
周围的人一个个的背叛,使得哈姆雷特孤独而忧郁。
母亲改嫁使得哈姆雷特不敢相信女人,甚至说:“软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对心爱的奥菲利亚他多次说道:“能去尼姑庵吧!”周围的人渐渐的站到了他的对面,只有小哈姆雷特独自奋战,这使得他心中及孤独忧郁,又充满了矛盾。
他一方面感叹人类的人类的美好,一方面又揭示人性的丑恶:“人类是个多么美妙的杰作, 它拥有著崇高的理智, 也有无限的能力与优美可钦的仪表。
其举止就如天使, 灵性可媲神仙。
它是天之骄子, 也是万物之灵。
但是, 对我来讲, 它岂不是朽如粪土? 人们已无法令我欢欣--就连女人。
”是现实环境使哈姆雷特变得忧郁、延宕。
3、剧作的需要莎士比亚创作此剧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崇尚人性,触动了封建神权的利益。
莎士比亚希望通过剧作指出文艺复兴中的遇到的某些问题。
哈姆雷特不延宕的辩证作文
哈姆雷特不延宕的辩证作文《哈姆雷特》初读的一两遍,晦涩难懂,粗略浏览了一番。
直到看了几遍遍,父亲亡魂出来那一刻,就被情节深深吸引了。
哈姆雷特为何迟迟没有复仇?这是老师留下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看书,我仔细回想了一下,私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敌人力量的强大,其二是伦理的束缚。
哈姆莱特复仇路上面对的敌人是整个朝廷和强大的国家暴力机器,我觉得可以类比于让一个普通人赤手空拳上演荆轲刺秦王,何况他更像秦武阳。
渺小的个体与强大的势力对抗,这种情况下,如履薄冰,一步三思,再正常不过。
而他迟迟不肯复仇,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则是伦理的束缚,我认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弑君,弑父,弑母。
先看看发生背景——一个无忧无虑、物质优渥的王子,一直以来对王权和人性不曾怀疑,觉得世间万物都万般美好。
突然有一天得知,父王暴毙,母后和叔叔闪婚,鬼魂忽然出现自称先王,告诉自己是被谋杀的。
这一切的发生,他的信仰,他的价值观念估计早已崩塌,才有后来的装疯,或者是真疯?换了常人,恐怕已经自杀了。
于是叔父克劳狄斯成为了他的继父和他的君主,虽然哈姆雷特怀疑是叔父杀了自己的父亲,想要为自己的父亲复仇。
但是在当时民众看来,如果哈姆雷特为了复仇杀了叔父克劳狄斯,那就是弑君和弑父的大罪,不可饶恕。
这个关系的变化为整个悲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哈姆雷特陷于伦理束缚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哈姆雷特的困惑:弑父、弑君、弑母。
第一:弑父和弑君。
由于克劳狄斯身上具有继父和国王两种身份,因此哈姆雷特的弑父是同弑君结合在一起的。
原文中,在克劳狄斯劝说哈姆雷特不要过度悲伤时说:【我请你抛弃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做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
】叔父企图在他同哈姆雷特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道德关系,就是要哈姆雷特“把我当做你的父亲”,继承他的王位。
把自己放在一个慈爱的父亲的位置,让哈姆雷特用他对父亲的道德感情对待他。
从延宕的角度探析哈姆雷特的复仇悲剧
《 哈姆雷特》 被誉为莎士 比亚悲剧的巅峰之作。它以
中世 纪 的丹 麦 宫廷为 背景 , 通过 哈姆莱 特为 父 复仇 的故 事
也承认他从不算计别人 ; 他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 的事物,
认 为人类 是 “ 多么 了不起 的杰 作 ” , 大地 是 “ 一座 美 好 的框
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 国和欧洲社会 的真实面貌。著作
李 萌
( 驻马店职业技 术学 院, 河南 驻 马店 4 6 3 0 0 0 )
夺 ・ 争 ・ 牵 ・ 夺 ・ ’ 争 ・ 夺 ・ 争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婚、 叔父 篡权 、 爱 人死 亡 等一 系列 的 打击 让 他 理 想 中 阳光 普 照的光 芒世界 变成 了恶行 满地 的荒原 。因此 , 他 的性 格
楚德 的儿 子 。丹 麦王 突然驾 崩后 , 哈姆 雷特 的叔 父 克洛 帝
拉斯篡位 , 又娶葛楚德为妻。后来 , 父亲的灵魂出现 , 交代
中, 本应 继承 王位 的丹麦 王子 哈姆 雷特 是丹 麦 王和 皇后 葛
架” , 天空是 “ 金 黄 色 火 球 点 缀 的庄 严 的屋 宇 ” ; 他 拥 有 爱 情, 和 欧菲莉 亚纯 真地相 爱着 。 这么 一位 热 情 、 睿智、 乐观开朗、 品德优 秀 、 才华 出众 的王 子 , 生活原 本 一 帆 风顺 、 无忧 无 虑 , 但 天有 不 测 风 云 , 哈姆 雷特 遭遇 到人生 最大 的变故 。父 亲突然 驾崩 、 母亲 再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17世纪的第一年,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公演,获得空前的成功。
剧本的素材源自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书所记载的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浸染的莎士比亚赋予“复仇”以重大的社会意义,创作出了一舔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刻哲理的悲剧。
虽然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是,《哈姆莱特》的不朽魅力究竟何在呢?本文将通过细读《哈姆莱特》的中心情节――“王子复仇”,逐层剖析其悲剧意味,以揭示该剧丰富的内涵。
一、尸横舞台的凄惨首先,从王子复仇的经过来看,在复仇的前前后后,细数起来共有9个人命丧其中:先王、大臣波洛涅斯、奥菲利娅、走狗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奸王克劳狄斯,以及哈姆莱特。
死亡的背后充斥着阴谋、背叛、倾轧、误解和意外。
当观众看到剧中“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刀杀人的狡计。
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目睹尸横舞台的血腥场面,想必首先感到的就是一种凄惨和恐惧的氛围。
这可以说是《哈姆莱特》最表层的悲剧意味。
二、壮志未酬的遗恨其次,从王子复仇的结果来看,哈姆莱特最终并没有完成他的复仇。
因为,他除了为父复仇――杀死奸王克劳狄斯之外,还有“重整乾坤”的使命。
他深深明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
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而他最后身中毒剑后的愤然一击,只能算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他,不得不放弃“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
对于哈姆莱特这样一个乐观正直、怀抱崇高理想的人来说,真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徒留遗恨在人间。
怎不令人为之扼腕叹息?这可以看作《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的第二个层面。
三、理想破灭的哀恸再者,从王子复仇的代价来看,哈姆莱特在与命运作殊死战斗后壮烈牺牲了。
他牺牲的不仅是他的肉体,更重要的是牺牲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
“性善论”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哈姆莱特曾经高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随着阴谋的败露,人性的真相接连显现,他不断遭到现实致命的打击。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摘要:莎翁笔下的著作《哈姆莱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复仇者形象。
自1736年汉默提出后,哈姆莱特复仇行为中出现的犹豫,延宕就成为人们经久不息讨论的话题。
根据学术界的观点,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延宕进行分析。
关键字:哈姆莱特行为延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认为:文学人物是社会历史性格的艺术概括。
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状态和社会历史性格在人物个性中的体现。
哈姆莱特也不例外,他在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人格特点,明确而有力地体现出当时社会心理的某些本质特点。
因此我们在探讨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的原因时,就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人物,而必须联系当时社会人们的心理状态来分析。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莱特从大学回到家里,发现父亲突然离奇死亡,母亲改嫁给叔父,叔父克劳迪斯成为丹麦国王,加上父亲的鬼魂在王宫出现。
所有的一切对于一个常人来都是难以接受的,心理上的打击使年轻的哈姆莱特不知所措,陷入迷茫,混乱的状态。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青年期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
哈姆莱特正正处于这个时期,此时个体的心灵正发生一场巨变。
他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在矛盾面前,他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
或许还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幼儿的原型”,而不愿变得成熟起,做事犹豫不决。
19世纪,别林斯基曾指出“是什么东西将他导向如此可怕的不和谐?——原因是显示与他生活理想之间的不适应。
”原来的王子是快乐的,他在外求学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他的精神是富裕的;此外他又是丹麦的王子,王位的唯一继承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在生活中,他崇拜自己的父亲,把母亲看做爱的化身,并与情人奥菲利亚彼此相爱。
当他回来的时候属于他的一切光明都变成了灰色,眼前的现实生活与昔日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
哈姆莱特的延宕
哈姆莱特的延宕*如何阐释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人物哈姆莱特的延宕一直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难题,不过,也正因为是一道难题,它才为不同的批评视角与批评方法施展自己的拳脚提供了舞台。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父亲的鬼魂那里得知一个惊人的秘密:现任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谋杀了前国王(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诱使王后改嫁给他。
父亲的鬼魂要儿子为自己复仇,听了父亲的述说之后,哈姆莱特也发誓要复仇。
但事实上,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被一再推延。
首先哈姆莱特怀疑鬼魂之言的真实性,他必须证实鬼魂之言,因此他以多种方式来测试叔父与母亲。
当鬼魂之言被证实后,他又深感这一谋杀事件与整个社会邪恶有内在关联,而当他将自己的复仇与伸张社会正义联系起来时,他又怀疑自己是否有维护整个社会正义的能力,“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把它重新整好”。
更要命的是,一旦将个人的复仇同对抗整个社会的邪恶联系起来,他又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问题”。
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固然不好,冒险反抗,拼死一搏也未必更好,因为谁也未从死亡的国度回来告诉世人,是悲惨的人间好还是不可知的冥界好。
总而言之,哈姆莱特越来越失去了复仇的理由,他犹豫困惑,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只是偶然杀死了叔父,而事实上他的复仇计划与行动都被抽空了。
关于哈姆莱特“延宕”的根源,众说纷纭。
歌德的著名分析是哈姆莱特的延宕出于他的道德责任感与软弱天性的冲突。
歌德认为哈姆莱特既是一个美丽、纯洁而道德高尚的人,又是一个天性软弱、缺乏坚强意志的人。
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有为整个社会伸张正义和重整乾坤的神圣责任,他不能丢弃这一责任,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足够的心灵力量担负起这一责任,因此,他在行动中一再犹豫、彷徨,以致于最后被他肩上的担子所压跨。
“莎士比亚要描写: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
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
这是一棵檞树栽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个花盆只能种植可爱的花卉;树根生长,花盆就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
摘要:莎翁笔下的著作《哈姆莱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复仇者形象。
自1736年汉默提出后,哈姆莱特复仇行为中出现的犹豫,延宕就成为人们经久不息讨论的话题。
根据学术界的观点,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延宕进行分析。
关键字:哈姆莱特行为延宕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认为:文学人物是社会历史性格的艺术概括。
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状态和社会历史性格在人物个性中的体现。
哈姆莱特也不例外,他在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人格特点,明确而有力地体现出当时社会心理的某些本质特点。
因此我们在探讨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的原因时,就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人物,而必须联系当时社会人们的心理状态来分析。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莱特从大学回到家里,发现父亲突然离奇死亡,母亲改嫁给叔父,叔父克劳迪斯成为丹麦国王,加上父亲的鬼魂在王宫出现。
所有的一切对于一个常人来都是难以接受的,心理上的打击使年轻的哈姆莱特不知所措,陷入迷茫,混乱的状态。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青年期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
哈姆莱特正正处于这个时期,此时个体的心灵正发生一场巨变。
他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在矛盾面前,他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
或许还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幼儿的原型”,而不愿变得成熟起,做事犹豫不决。
19世纪,别林斯基曾指出“是什么东西将他导向如此可怕的不和谐?——原因是显示与他生活理想之间的不适应。
”原来的王子是快乐的,他在外求学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他的精神是富裕的;此外他又是丹麦的王子,王位的唯一继承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在生活中,他崇拜自己的父亲,把母亲看做爱的化身,并与情人奥菲利亚彼此相爱。
当他回来的时候属于他的一切光明都变成了灰色,眼前的现实生活与昔日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
而此时肩负为父报仇重担的他,即受到敌手实力过于强大的压力,又受宗教教义的制约。
因而十九世纪后期德国批评家卡尔·魏尔德尔,在1875年发表断言:“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
”
1904年著名莎学学者布雷德利在20世纪影响颇大的莎评《莎士比亚悲剧》中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的人物”,“忧郁是悲剧的核心”,而踌躇则是哈姆莱特性格的“中心问题”,“他自己也无法理解为何要一再拖延”。
对此歌德也发表了著名言论:“一件伟大事业担负在一个难以胜任的人身上……一棵橡树在中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个花盆原本只能负担可爱的花朵;树根生长,花盆难免破碎。
”哈姆莱特性格中优柔寡断的特性导致了他复仇行为的延宕,错失复仇良机。
当他从父亲鬼魂的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时,他并没有当机立断提出替父报仇的措施,并拒绝好友霍拉旭的帮助,与此同时喊出:“倒霉的我却要负起
重整乾坤的责任。
”可见他并不是性格刚烈,有仇必报的豪爽性格。
此后,他以装疯来掩饰他内心的空虚和矛盾;用“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拷问自己的内心。
正如歌德在《威廉·麦斯特》中所说的“认识责任之后的意志薄弱”。
20世纪中期的存在主义理论认为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并非个性缺陷,而是一个行将崩溃的世界里,复仇这个举止本身就代表荒谬。
黑格尔对此评论:“他没有内在的弱点,只是缺乏强健的生活感。
”德国作家施莱格尔说:“那来自他高尚天性的所有力量都集中于他理性的不停思虑之中,而他的星斗能力则完全被破坏掉了……这部悲剧的总的印象是:在一个极度败坏的世界之中,理智所遭遇的无比的绝望。
一切其他印象就微不足道,只有从属的意义了。
”面对父亲去世的事实,他整天穿着代表哀伤的黑衣,“然而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违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而是“一个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的理性。
”
20世纪初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认定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一样,以“恋母情结”的观点解释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
“哈姆莱特有能力做任何事,但只是不能向那个对他做了杀父,夺权,娶母这些事的人复仇——因为此人之所以所作所为其实是实现了哈姆莱特压抑已久的儿时欲望。
于是,他对愁人的仇恨被良心上的自责与不安代替了,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并不比那个杀父娶母的凶手好多少。
”弗洛伊德最亲密的合作者与忠实的支持者,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厄内斯特·琼斯也曾声称:“哈姆莱特童年时代形成的显然被压抑住的对母亲的爱”使他“把父亲死于一名令人嫉妒的情敌之手,是自己的情敌;而完全不给这个叔叔。
”哈姆莱特明知父亲的死亡和他的母亲脱不了干系,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母亲列为复仇的对象,而是一再退让,逃避。
其实,报仇的机会一直是存在的,如果他杀死叔父,母亲又会陷入痛失丈夫的苦楚里,出于爱母亲的天性,这是他不愿看到的,出于伦理道德他不能给母亲任何情人间的安慰。
因而报仇是徒劳的,只能徒增他的伤感,他的灵魂在对他说:“我宁愿在天上遇见我的最痛恨的仇人,也不愿看到那样的一天!”
屠格涅夫认为“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并不只是他自身的问题,而是代表了整个社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