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自学考试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六章

合集下载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的假设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标志着人们对人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社会人” 的假设承认人是一个社会客体,在重视人的自然需要的同时
还要关注人的社会需要,主张从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入手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参与管
理,以便改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比单纯的物质鼓励效果更好。它给企
是有效的。 该理论的核心是有效的领导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人物: 豪斯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范对所时差的行为进行评定,即为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一节人性假设
“经济人 ”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缺少大志向和责任心的,只是少数人起到统治的作用;反对
工人参与管理,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经济人 ”假设
亚当斯密------《国富论》,该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体系构筑完成。
定义: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测验有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倾向性测验等
4
(六)情景模拟法
定义:根据被试者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
测试场景, 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
积极作用。 它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作风,
强化了社会各界对于消除及提高工作效率的
关注,科学分析了工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并制定了精确的工作方法,
实施了比较完善的计
算与监督制度,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6.7.8章)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6.7.8章)
二、组织文化的维系
• 对员工进行社会化:
1.甄选过程保证新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一致 2.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偏爱什么样的员工社会化方法。
(一)甄选过程 (二)高层管理人员 (三)社会化
第三节 组织文化创建、维系和创新
三、组织文化创新
(一)企业家应担任组织文化创新的领头人 (二)进行组织文化制度创新 (三)将组织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相结合
• 1.组织结构设计的古典原则 • (1)分工;(2)统一指挥;(3)控制幅度;(4)部门化。 • 2.组织结构设计的现代原则 • (1)开放性;(2)动态性;(3)制约性
第二节 组织结构概述
一、组织结构分析
(三)组织结构类型
• 1.直线制
第二节 组织结构概述
一、组织结构分析
(三)组织结构类型
• 2.职能制
第一节 冲突
一、冲突概述
(一)冲突的定义 • 严重的冲突可以危机组织的生存;冲突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积极作用。 • 冲突的存在不仅是一个客观性问题,也是主观性问题。 • 冲突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某种形式的对立或不相容以及相互作用。 • 冲突的主体可以是群体、组织、个人,客体可以是利益、权力、资源、目标、
• 3.相互作用观念(20世纪80年代后)
• 冲突对于组织既有建设性的一方面,又有破坏性的一方面,管理者应当使组 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充分利用冲突 的积极影响,限制冲突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冲突
一、冲突概述
(三)冲突的特征
• 1.客观性
• 2.主管直觉性
• 3.二重性(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
第二节 组织结构概述
一、组织结构分析
(三)组织结构类型

全国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全国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全国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试题课程代码:0015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体现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C)1-59A.价值观B.能力C.气质D.性格2.对员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A)1-45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复杂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3.行为的直接动因是(A)2-63A.动机B.需要C.目标D.态度4.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称为(C)2-70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心理定势D.刻板效应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D)3-93 A.角色认同B.角色期待C.角色直觉D.群体规范6.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B)3-97A.社会促进效应B.社会惰化C.协同效应D.从众效应7.在提高群体成员士气方面比较有效的沟通网络是(D)4-117A.链式B.Y式C.轮式D.环式8.信息发出者有意操纵信息的行为称为(B)4-121A.编码B.过滤C.译码D.通道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C)5-137A.情绪认同B.心理相容C.共生效应D.文化维系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B)9-205A.以关系为导向B.以任务为导向C.以利益为导向D.以信仰为导向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A)5-135A.规范期B.成熟期C.稳定期D.衰退期12.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结果追求所引发的冲突称为(D)6-143A.程序冲突B.认知冲突C.情感冲突D.目标冲突13.托马斯提出了冲突管理二维模式,即坚持己见性和(D)6-150A.竞争性B.回避性C.妥协性D.合作性14.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组织机构是(D)7-170A.职能制B.事业部制C.模拟分权制D.矩阵制15.李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多变的系统,包含着四个重要的变量,即结构、技术、人员和(B)7-176 A.过程B.任务C.环境D.愿景16.组织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A)8-185A.独特性B.个体性C.间断性D.控制性17.在组织文化的维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甄选过程、社会化和(B)8-193A.市场化B.高层管理人员C.结构化D.人际关系18.利用结构性学习或用学习者的经验来学习是(B)9-200A.自主型学习B.经验型学习C.适应型学习D.行动型学习19.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是(C)9-202A.共同愿景B.团队学习C.系统思考D.自我超越20.下列关于权力的说法,正确的是(D)10-213/214A.权力是由职务派生出来的B.权力是由职责派生出来的C.权力是由职权派生出来的D.权力是由职位派生出来的21.领导行为理论从领导的有效性出发,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和(C)10-218A.个性B.能力C.行为D.素质22.在双因素理论中,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因素是(B)11-238A.工作环境B.工作内容C.工作制度D.企业政策23.期望理论属于(D)11-239A.内容型激励理论B.混合型激励理论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过程型激励理论24.梅奥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提出了(A)0-32A.人际关系学说B.科学管理理论C.社会系统理论D.权变系统理论25.在心理测验中,用来表明测验结果可靠性的指标是(A)0-39A.信度B.效度C.相关系数D.对比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的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的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4章情绪与心境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情绪和心境是什么★★★1.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与联系(见表4-1)表4-1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与联系2.对情绪的研究(1)许多研究者曾试图把众多情绪限定在一个更基础的情绪集合中,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分出基本的情绪毫无意义。

(2)心理学家试图通过研究面部表情来识别基本的情绪,但却发现这一过程相当困难。

(3)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永远不可能在基本的情绪集合方面达成一致,甚至在是否存在基本情绪这样的问题上也无法达成一致。

(4)许多研究人员都认同以下六种基本且普遍的情绪——愤怒、害怕、悲伤、快乐、厌恶和惊奇。

在这一系列的情绪中,两种情绪越是邻近,就越有可能被混淆。

3.情绪的作用(1)对理性思考很重要。

(2)反映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3)道德判断更多受情绪而不是认知的影响,但通常我们的观点与此相反,尤其是当这些判断与群体成员相一致时。

考点二: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符合组织要求的情绪。

与情绪劳动有关的概念,见表4-2。

表4-2与情绪劳动有关的概念考点三:情感事件理论(见表4-3)★★★★★表4-3情感事件理论考点四: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一个人感知自我和他人情绪、理解这些情绪的意义、在传递模型中相应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1.情绪智力的支持意见(1)直觉吸引力。

(2)情绪智力可以预测重要的指标。

(3)情绪智力有生物基础。

2.情绪智力的反对意见(1)定义有争议。

(2)无法测量。

(3)情绪智力只是换了种说法的人格。

考点五:情绪调节★★★★1.情绪调节是指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试图让自己振作起来,或者在愤怒的时候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

情绪调节背后的中心思想是识别并调整所感受到的情绪。

情绪管理能力是预测某些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强有力的指标。

2.情绪调节技巧(1)重新评价认知承认而不是压抑我们对不同情况的情绪反应,并在事件发生后重新对其评估。

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目录:绪论3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33.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6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69.建立组织承诺的意义102.按信息传递方式分类沟通可分为103.单向沟通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性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性假设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之一,包括X理论、Y理论和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活动的特点。

XXX的群体动力论也是个体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需要与动机、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知觉、个性、气质、能力、性格、情绪等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重要研究内容。

这些因素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需要在组织管理中加以重视和管理。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群体行为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行为。

群体的类型、作用、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结构变量、凝聚力和决策方法等都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内容。

同时,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也是群体行为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总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个性、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基础等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组织管理中,需要重视和管理这些因素,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79.头脑风暴法的优缺点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创意方法,可以鼓励团队成员尽可能地提出各种有创意的想法。

其优点在于可以激发创造力,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创意。

然而,缺点也很明显,例如可能会出现想法重复、质量不高、无法实现等问题。

80.名义小组法在具体操作时的步骤名义小组法是一种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确定问题、选择小组成员、明确任务、讨论和提出建议、总结和汇报。

81.德尔菲法的操作步骤及缺点德尔菲法是一种通过专家意见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操作步骤包括确定问题、选择专家、发出调查问卷、统计和分析结果、再次征求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自考组织行为学笔记资料

自考组织行为学笔记资料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组织: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 成为独立的法人, 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 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与其活动。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范围与行为科学不同, 行为科学要研究一切人的行为规律性, 而组织行为学只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 说明组织中的行为的规律性, 这乃是研究组织行为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目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 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 提高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特别是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 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 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化为积极行为, 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 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 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 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 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 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 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 改进领导行为, 掌握领导艺术, 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 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 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进行组织是变革, 增强活力, 提高绩效。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00152(2016年版)教材复习资料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00152(2016年版)教材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00125组织行为学(2016年版)复习资料绪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心理学年鉴》组织行为学产生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韦伯(组织管理父)和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把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权变理论:费德勒、路径-目标理论:豪斯(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材料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材料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行为学概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门学科二,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包含了三个基本分析单元(1)个体(2)群体(3)组织(3)关系员工的情感和他们的不满情绪,有助提高生产率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回顾:20世纪60年代末期,组织行为学逐步形成,标志着除了把一般行为科学的原理和知识用到组织管理上,还要把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原理和知识加以融合运用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认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基础的科学,涉及许多与人有关的研究学科基本单元:个体研究层面——涉及心理学知识。

群体研究层面——涉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知识,组织研究层面——涉及人类学,政治学知识四,组织行为学发展动向1.对组织发展与变革的重视2.对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视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4.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焦点:1.从基层管理为主过度到从高层管理为主。

2.从日常业务管理过度到从经营战略管理。

3.从以物为中心过度到以人为中心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管理:一定的环境中对拥有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安排、控制、实现原定目标的过程。

早期管理以物为中心,现代管理以人为中心。

二,人性的假设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论1.性善论:孟子提出的,人生来就是善良的2.性恶论:荀子提出来的,人生来就是恶的,后天训练成善良的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认为性不分善也不分恶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提出的,人性有善也有恶。

但善恶的形成在于后天的教育。

西方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回顾:美国工业心理家麦格雷戈在美国杂志《管理评论》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文章,文章中提出“X理论-Y理论”X理论方面阐述了独裁风格,Y理论是民主风格①X理论回顾: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叫做X理论,它假设人性是丑恶的(1)一般人对工作是厌恶的,只要有时机就逃避工作(2)一般人宁愿被人监督,喜欢逃避责任,只求生活安宁济诱因,是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经济人假设的内容(1)职工们受经济激励,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能提供最大经济利益都会干(2)因为经济是组织控制的,所以职工受组织左右(3)感情是非理性的,必须防范,以免影响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权衡(4)组织能预计并控制人们偶发的消极行为,按照能控制人的感情方式设计控制网格②社会人假设回顾:社会人假设建立在梅约——人际关系学说理论上社会人假设内容(1)社会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2)工业机械化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意义。

组织行为学自考,2016年版

组织行为学自考,2016年版

13
第一章
第一节 人性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 (一)“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二)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三)对“复杂人”假设的评价
精选ppt
14
第一章
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 二、新华生主义 (一)托尔曼的理论 (二)赫尔的理论 斯金纳的理论
精选ppt
5
绪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 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 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生产力高度 发展、劳资关系日益尖锐的前提下形成的古 典管理理论又被称为古典科学管理理论。
精选ppt
精选ppt
33
第四章
第二节 沟通障碍及改善
一、沟通障碍 (一)空间结构设计 (二)当事人的可信性 (三)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 (四)共同语言—行话 (五)过滤 (六)选择性知觉 (七)语言和情绪
精选ppt
34
第四章
第二节 沟通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一)有效沟通的含义 (二)有效沟通的特征 (三)有效沟通的技能
第一节 人性假设
二、“社会人”假设 (一)“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二)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 (三)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精选ppt
12
第一章
第一节 人性假设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一)“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二)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 (三)对“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评价
精选ppt
精选ppt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章节练习题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是()A、管理心理学B、组织行为学C、社会心理学D、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A.人的心理的规律性 B.人的行为的规律性C.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D.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A、莫里诺B、霍曼斯B、 C、韦伯 D、麦迪4、在心理测验中,用来表明测验结果可靠性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相关系数D、对比度5、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组织管理学和()A、社会管理学B、人类学C、人事管理学D、领导科学6、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学者是()A、麦格雷戈B、梅奥C、豪斯D、费德勒7、使个体行为量化的主要工具是()A、问卷B、访谈C、心里测验D、情景模拟8.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基层的( )A. 人事管理 B.作业管理C.绩效管理 D.自我管理9.从管理职能、原则的角度研究整个组织管理问题的是( )A.泰勒 B.韦伯B.梅奥 D.法约尔10.《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 )A.麦克雷戈B.梅奥C.马斯洛D.麦克利兰1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A.管理行为B.领导行为C.组织变革D.组织学习12.用来表明测验有效性的指标是( )A.效度B信度C.效价D.回归13.认为员工是消极、被动的,只有通过严格监管、严格控制才能提高效率,这是( )A.X理论B.Y理论C.Z理论D.超Y理论14.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是()A.泰勒 B.韦伯C.梅奥 D.法约尔15.采用一些标准化的图表、精密测验仪器来测量被研究者的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称为()A.问卷调查法 B.问卷测验法C.心理测验法 D.图表测验法16.如果对房间内噪音加以不同的改变,以探求噪音强度与工作效率、工作速度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的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 B.观察法C.面谈法 D.实验法17.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聚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A、跨学科性B、系统性C、权变性D、实用性E、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有( )A.心理学 B.社会学C.管理学 D.统计学E.政治学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有()A.社会学B.管理学C.政治学D.人类心理学E.人类学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调查法 B.面谈法 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一般是()A.个体心理与行为B.群体心理与行为C.组织行为D.管理行为E.领导行为三、名词解释题1.组织行为学2.心理测验法四、简答题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3.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A、海德B、麦格雷戈C、梅奥D、大内2、在管理实践中倡导“参与式”管理或“民主式”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X理论B、Y理论C、超Y理论D、Z理论3、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是()A、B=/ (S • P)B、B=/ (P • M)C、 B=/ (S _ E)D、B=/ (P • E)4、对员工要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复杂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5、梅奥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提出了()A、人际关系学说B、科学管理理论C、社会系统理论D、权变系统理论6、“经济人”假设的基础()A、享乐主义B、现实主义C、社会主义D、资本主义7、“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A、外在激励B、内在激励C、荣誉激励D、目标激励8、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A、原始性内驱力B、继发性内驱力C、社会性内驱力D、群体性内驱力9、“社会人”假设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是【】A.金钱 B.社会环境C.良好的人际关系 D.制度10.“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是( )A.重视人的因素B.重视工作内容C.重视工作环境D.重视金钱的因素1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A.知觉过程B.意志过程C.学习过程D.感觉过程12.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和个性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和课后案例分析答案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和课后案例分析答案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和课后案例分析答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Organization):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有组织的系统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和系统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

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管理学之中。

2.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着重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3.案例研究(case study):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研究对变量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案例研究样本有限,很难得出一般性和易于推广的结论,但是案例研究呈现的内容丰富,是人们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假设的前提和基础。

4.实际调查研究(field survey):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一定规模的样本对象(可以是个体、群体或组织)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研究对变量也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深入。

5.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 experiment):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人工的环境,研究者可以控制自变量,并观测、记录因变量,然后分析这些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案例简介高博特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优厚的福利待遇并且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员工都把高博特的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做。

案例分析要点1.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对人的管理方法要结合实际。

对人的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最恰当的做法,不断激发员工的潜能,才能产生高绩效。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绪论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重点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重点第四章 沟通 重点 难点第五章 团队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重点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重点第八章 组织文化 重点第九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难点第十一章 激励 难点 重点题量分值25×1F25 5×2F10 5×3F15 5×6F30 2×10F20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目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名解)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包括: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升员工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选择)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1)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2)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研究(4)领导行为研究【答案:ABCE】【答案:ABCD】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选择)1.心理学: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4.人类学: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包括冲突的结构、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闵斯特伯格,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发“人际关系学说”。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莱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如何引导、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20世纪60年代起,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又吸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选择)四个阶段: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封闭的理性模式。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绪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一)心理学(二)社会学(三)社会心理学(四)人类学(五)政治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

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完整学习笔记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完整学习笔记

罗宾斯《组织⾏为学:第16版》笔记第Ⅰ篇导论第1章什么是组织⾏为学1.1 ⼈际技能的重要性商学院的教授们逐渐意识到理解⼈们的⾏为对管理者有效性的作⽤,并在很多课程设置中,把⼈际技能作为必修课补充进来。

管理者⼈际技能的开发还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绩效的员⼯。

积极的社会关系往往伴随着较⼩的⼯作压⼒和较低的离职意愿。

那些懂得如何与管理者进⾏有效对话且表现积极主动的员⼯,更容易得到管理者的信任,因此他们的想法经常能被采纳,⼯作满意度也会进⼀步提⾼。

创造令⼈愉悦的⼯作环境似乎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管理者单凭技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们还需要良好的⼈际技能。

1.2 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managers)通过他⼈来完成⼯作。

他们通过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的活动来实现⼯作⽬标。

管理者在组织(organization)中完成他们的⼯作。

组织是⼀种⼈们有⽬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在⼀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个或⼀系列共同⽬标。

在这个组织中,监督他⼈的活动,并对实现⽬标承担责任的⼈就是管理者。

1.2.1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达成⼀定的⽬标,所以,必须有⼈来确定这些⽬标,并选择能够达成这些⽬标的⼿段。

管理者就是这样的⼈。

计划(planning)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的⽬标;制定达成这些⽬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惊醒整合和协调。

有证据表明,这种职能增加了管理者从低级管理层向⾼级管理层晋升的可能性。

管理者也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我们把这种职能叫做组织(organizing)。

包括: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分类;谁向谁报告⼯作以及在什么地⽅做出决策额。

每个组织都由⼈组成。

于是,指导和协调这些⼈也是管理者的⼯作,这就是领导(leading)职能。

为了保证各种事项按部就班地进⾏,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监控。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的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的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的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第4章情绪与心境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情绪和心境是什么★★★1.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与联系(见表4-1)表4-1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与联系2.对情绪的研究(1)许多研究者曾试图把众多情绪限定在一个更基础的情绪集合中,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分出基本的情绪毫无意义。

(2)心理学家试图通过研究面部表情来识别基本的情绪,但却发现这一过程相当困难。

(3)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永远不可能在基本的情绪集合方面达成一致,甚至在是否存在基本情绪这样的问题上也无法达成一致。

(4)许多研究人员都认同以下六种基本且普遍的情绪——愤怒、害怕、悲伤、快乐、厌恶和惊奇。

在这一系列的情绪中,两种情绪越是邻近,就越有可能被混淆。

3.情绪的作用(1)对理性思考很重要。

(2)反映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3)道德判断更多受情绪而不是认知的影响,但通常我们的观点与此相反,尤其是当这些判断与群体成员相一致时。

考点二: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符合组织要求的情绪。

与情绪劳动有关的概念,见表4-2。

表4-2与情绪劳动有关的概念考点三:情感事件理论(见表4-3)★★★★★表4-3情感事件理论考点四: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一个人感知自我和他人情绪、理解这些情绪的意义、在传递模型中相应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1.情绪智力的支持意见(1)直觉吸引力。

(2)情绪智力可以预测重要的指标。

(3)情绪智力有生物基础。

2.情绪智力的反对意见(1)定义有争议。

(2)无法测量。

(3)情绪智力只是换了种说法的人格。

考点五:情绪调节★★★★1.情绪调节是指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试图让自己振作起来,或者在愤怒的时候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

情绪调节背后的中心思想是识别并调整所感受到的情绪。

情绪管理能力是预测某些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强有力的指标。

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卷及问题详解

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卷及问题详解

2016年4月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课程代码00152全国2016年1月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行为特点具有(B )A.系统性B.可控性C.静态性D.单样性2.最早提出“组织科学”这一概念的是(C )A.莱维特B.梅奥C.维卡D.泰勒3.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方法是(D )A.抉择分析B.相关分析C.趋势分析D.因素分析4.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A )A.知觉B.态度C.观念D.价值观5.“效率就是生命”是一种( C )A.理性价值观B.政治性价值观C.社会价值观D.集体价值观6.下列选项不属于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的是( D )A.主动性B.适应性C.有用性D.独特性7.把性格划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其分类的依据是(B )A.某种倾向性B.人的行为模式C.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8.间断——平衡模型指出,群体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C )A.初期阶段B.第二阶段C.中间阶段D.最后阶段9.冲突较多,不太容易随机应变的群体是(D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同质群体D.异质群体10.影响信息沟通的基本因素除了信息源、接收者、编码与解码以外,还包括(A )A.通道B.工具C.情境D.路线11.人际心理关系形成的基础是( A )A.人们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B.人们的直接血缘关系C.人们的宗教道德观念D.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12.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

这个结论的得出者是(D )A.伦林B.扎琼克C.费斯廷格D.奥斯卡普13.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类型中,依赖关系最为复杂的是(C )A.联营式关系B.顺序式关系C.互惠式关系D.协作式关系14.为冲突情境中的各方提供总体的行为指南的是( A )A.行为意向B.决策C.价值观系统D.个体特征15.权力具有的性质是(A )A.情景性B.确定性C.独立性D.稀缺性16.“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相对来说最有效的领导模式。

第五、六章练习题-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

第五、六章练习题-自考组织行为学0152

第五、六章复习一、名词解释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是指一家企业的薪酬水平高低并由此产生的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小。

薪酬水平是指具有竞争性的不同组织之间、不同组织的相同或相似部门或职位之间的薪酬关系。

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指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以及雇佣决策的市场。

薪酬领袖政策:采取本组织的薪酬水平高于竞争对手或市场的薪酬水平的策略。

方法:根据预测到的下年年底时的市场平均薪酬状况,来确定企业下年度全年的薪酬水平。

保证企业在全年中都比市场水平高,在年底与市场水平持平。

薪酬市场追随政策又称市场匹配政策,就是根据市场平均水平来确定本企业的薪酬定位的一种常用做法。

拖后政策采取本组织的薪酬水平低于竞争对手或市场薪酬水平的策略.薪酬混合政策,是指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是根据职位的—类型或者员工的类型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薪酬水平决策,而不是对所有的职位和员工均采用相同的薪酬水平定位.薪酬调查是指企业通过收集市场上的各种相关企业向员工支付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等方面的信息来判断其他企业所支付的薪酬状况的过程。

薪酬结构就是指同一组织内部的不同职位所得到的薪酬之间的相互关系。

薪酬变动范围也可以被称为薪酬区间,是指在某一薪酬等级内部允许薪酬变动的最大幅度。

薪资变动比率是指同一薪资等级内部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与最低值之间的比率。

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保留工资理论信号模型理论工作搜寻理论二. 填空1、企业特征要素对企业的薪酬水平决策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行业因素,(2)企业规模因素(3)企业经营战略与价值观因素2、薪资等级之间的薪资区间交叉与重叠程序取决于:(1)薪资等级内部的区间变动比率,(2)薪资等级的区间中值之的级差.3.薪酬水平决策的类型有薪酬领袖政策、市场追随政策、拖后政策和混合政策。

4。

薪资调查的渠道一是企业之间的相互调查;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调查;三是从公开的信息中了解。

5。

薪酬市场调查以调查方式不同可分为正式调查(商业性薪酬调查,专业性薪酬调查,政府薪酬调查);②非正式调查。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六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六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六章一、单项选择题(201510)14、属于解决冲突的技术的是( D )6A、任命批评家B、引进外人C、重构组织D、资源开发(201604)11、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还是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 C )6A、合作程度B、竞争程度C、工作绩效D、凝聚力(201610)13、托马斯提出了冲突管理二维模式,即坚持己见性和( D )6A、竞争性B、回避性C、妥协性D、合作性(201704)12、管理者应当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C )6A、传统观念B、相互作用观念C、人际关系观念D、经济人观念(201704)13、在正式组织中,按照指挥链和职权关系,上级在运用职位权利命令和控制下级的活动和行为时所发生的垂直方向的冲突,这是( D )6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B、冲突的社会模式C、冲突的关系模式D、冲突的官僚模式(201710)12、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C )6A、传统观念B、人际关系观念C、相互作用观念D、经济人观念(201710)13、正式组织内部行使不同职能的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冲突,这是( C )6 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B、冲突的官僚模式C、冲突的系统模式D、冲突的社会模式(201710)14、社会系统学派把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看作是一种(A )6A、协作的社会系统B、封闭的社会系统C、开放的社会系统D、复杂的社会系统二、多项选择题无三、名词解释(201504)31、冲突6答:冲突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201610)33、建设性冲突6答:建设性冲突也称为正常的冲突,是指对组织有积极影响的冲突。

四、简答题(201610)38、简述冲突的相互作用观念的主要内容。

6答:冲突的相互作用观念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当前冲突理论的主流学派。

冲突对于组织既有建设性的一方面,有用破坏性的一方面,没有冲突,组织过于融洽、安宁,会失去生机和活力;相反,组织过于分裂与对抗,则会造成人心涣散,势必会对组织的整体效益产生破坏性和阻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 织 行 为 学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安新
组 织 行 为 学 目 录
绪论 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三篇 • 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
•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 个体心理与行为
•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第四篇 • 激励 领导行为
第二篇
• 沟通
群体行为与管理
• 群体行为基础
第一节 冲突
二、冲突产生的根源
(三)纳尔逊和奎克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1.结构因素:与组织结构有关的冲突根源的专业化、相互依赖性、共同资源、 目标差异、职权关系、地位矛盾、管理辖权的模糊7类。 2.个人因素:源于个体差异的冲突根源有技术和能力、个性、观念、价值观 和道德观、情绪、沟通障碍、文化差异。
第一节 冲突
第一节 冲突
三、冲突产生的过程
(二)罗宾斯的冲突过程分析 在《组织行为学》中将冲突分为五个阶段,见P148,图6-1。 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产生的条件或原因:沟通、结构、个人因素) 2.认知和人格化:阶段1中各因素造成的对立或不一致被双方认识到,并对 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影响。 3.行为意向:冲突被感知后,人们会产生对会冲突的行为意向(竞争、协作、 迁就、回避、折中) 4.行为:对于冲突会表现出某些行为(轻度的意见分歧或误解、公开的质问 或怀疑、武断的言语攻击、威胁和最后的通牒、挑衅性的身体攻击、摧毁 对方的公开努力) 5.结果:行为会导致最后的结果。
三、冲突产生的过程
(一)庞迪的冲突分析模式 他提出了一个由三种类型冲突模式所组成的冲突分析模型 第一,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在争夺紧缺资源时,各方会产生破坏性冲突。 第二,冲突的官僚模式。主要是上级在运用职位权力命令和控制下级的活 动与行为时所发生的垂直方向的冲突。 第三,冲突的系统模式。主要是指在正式组织内部行使不同职能的主体 (单位、部门、团队)之间所发生的冲突。 庞迪的冲突分析模式见P147,表6-3.来自•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 团队
•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二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 • • •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群体行为基础 沟通 团队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冲突
二、冲突管理
第一节 冲突
一、冲突概述
(一)冲突的定义 冲突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 所有的行为主体之中,并以各种形式而存在。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冲突 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共同点: 1.冲突的存在不仅是一个客观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如果没有 人们的主观意识与内心感知,则一般认为没有冲突。
广义的冲突管理应当包括冲突主体对于问题的发现、认识、分析、处理、 解决的全过程以及与其相关的所有工作。 狭义的冲突管理则着重把冲突的行为意向、冲突的实际行为及反应行为作 为研究对象,研究冲突在这两个阶段的规律、应对策略和方法技巧,以便 有效地管理实际冲突。
第二节 冲突管理
一、冲突管理的原则
冲突管理的原则有: (一)倡导建设性冲突,避免破坏性冲突,将冲突的水平控制在一定的范 围内。 (二)对冲突实现全面、系统的管理,而不是局限于事后对冲突的控制和 处理。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冲突。
第一节 冲突
三、冲突产生的过程
(三)杜布林的系统分析模式 杜布林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冲突问题,提出了系统冲突的分析模式,见 P149,图6-2. 该模式分为三个要素,即输入、干涉变量和输出。 输入:指冲突的根源,有八种。 干涉变量:指处理冲突的手段。 输出:指冲突的结果。
第二节 冲突管理
一、冲突管理的原则
第一节 冲突
一、冲突概述
(四)冲突的类型 3.根据冲突影响的范围的不同 (1)组织间冲突 (2)群体间冲突 (3)个体与个体间冲突 (4)个体内部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内部冲突、个人角色冲突)
第一节 冲突
二、冲突产生的根源
(一)杜布林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他在《组织行为基础:应用的前景》中概括了八种冲突产生的根源。 1.人的放肆本性 2.争夺有限的资源 3.价值和利益的冲突 4.基于本位的冲突 5.追逐权力 6.责任不清 7.引进变革(变革是组织中重要的压力源,也是群体间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8.组织气氛(如上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会使底层也产生冲突)
(一)加强信息的公开与分享 (二)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三)正确选拔群体成员 (四)把蛋糕做大 (五)防止本位主义,强调整体观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六)分清责任和权利 (七)建立崇尚合作的组织文化和群体风气
第一节 冲突
一、冲突概述
(四)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对组织的影响不同 (1)建设性冲突,即正常冲突; (2)破坏性冲突,即失调冲突。 2.根据冲突产生的原因不同 (1)目标冲突 (2)认知冲突 (3)情感冲突 (4)程序冲突:指冲突主体内部或冲突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优 先事件选择、过程顺序安排而产生的冲突。
第一节 冲突
二、冲突产生的根源
(二)罗宾斯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冲突产生的条件可以分为三类:沟通因素、结构因素和个人因素。 1.沟通因素:沟通过多或过少都会增加冲突的可能性。 2.结构因素:包括规模、分配给群体成员的任务专门化程度、管辖范围的清 晰度、员工与目标之间的匹配性等。 3.个人因素:最重要的个人因素是个人的价值系统和个性特征。
第二节 冲突管理
二、冲突管理的策略
(一)布莱克与莫顿冲突方格理论 布莱克与莫顿根据“管理方格”模式,修改后设计出一个冲突方格模式, 根据“关心员工”和关心工作两个维度来分析管理者在处理冲突时的态度 与风格。见P152,图6-4。提出了五种策略:回避、缓和、压制、妥协、正 视。
第二节 冲突管理
三、群体间冲突的预防
冲突过度都不利于组织。应该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
突,促进建设性冲突,充分利用冲突的积极影响,限制消极影响。
第一节 冲突
一、冲突概述
(三)冲突的特征 1.客观性:是客观存在的,是组织的本质之一,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避免。 2.主观直觉性:冲突必须由人自身去感知,通过内心去体验。 3.二重性:冲突既有“破坏性冲突”也有“建设性冲突”。P142,表6-1 4.程度性:现代冲突观认为,不仅要区别冲突的性质,而且要进一步区别冲 突的程度。冲突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组织发展,应当保持冲突在适当 水平。
2.冲突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某种形式的对立或不相容以及相互作用。
3.冲突的主体可以是群体、组织、个人,客体可以是利益、权利、资源、目 标方法等。
4.冲突是一个过程,它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
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而形成的。
第一节 冲突
一、冲突概述
(二)冲突的不同观念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传统观念、人际关系观念和相互作用观念。 1.传统观念: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认为冲突是人们之间缺乏坦诚和信任 而导致功能失调的结果。认为冲突都是不好的,应该防止和消除冲突。 2.人际关系观念: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叶,认为冲突是客观 存在和与生俱来的,不可能彻底消除,它有时对群体的工作绩效有益。应 该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 3.相互作用观念: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当前冲突理论的主流。它 认为,冲突对于组织既有建设性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没有冲突和
第二节 冲突管理
二、冲突管理的策略
冲突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冲突应当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一)托马斯二维模式 美国行为科学家托马斯提出了冲突管理的二维模式合作性和坚持己见性。 提出了五种冲突管理策略:竞争、回避、妥协、迁就、合作。(P151,图 6-3) 彼得.康戴夫在《冲突事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给出了以上五种冲突管 理策略的应用场合。见表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