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必修2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学习目标]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和平时期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发工农的抗议和士兵的叛乱,使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1)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1)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国家发展应重视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观点。

历史解释: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时空观念:构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轴,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梳理沙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俄罗斯的演变过程。

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家国情怀: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

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材料: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

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通过材料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有哪些?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列宁的两段话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他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说说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过度;决定采取新经济政策(国家)。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2 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第六章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六章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六章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内战以后苏俄所面临的形势和经济发展规划1920到1921年初,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俄共(布)及时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当时苏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不仅使得这个转变十分必要,而且也提供了可能。

首先,从国际方面来看,1920――1921年,在苏俄的积极努力下,他和西方的邻国波兰、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订立了和平条约,随后又和比邻的东方国家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缔结了和平条约和友好条约,这样就使得苏俄同他邻国的各系越来越密切。

因此,列宁说:“这就保证我们能从根本上专心从事经济建设事业,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安心地、坚决地和满怀信心地进行工作。

”苏俄同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一种均势。

这种均势表现在: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以后失败而告终,面对苏维埃国家不容抹杀的这一实事,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迫于国内劳动人民的压力和经济危机的深刻化,因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考虑和苏维埃俄国进行事务联系,不得不暂时承认他或半承认他,不得不同他发展贸易关系。

因此在1921年3月以后,苏俄先后同英、德、意、奥、瑞、捷签定了贸易关系协定。

这种结婚时的出现,就为苏俄的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但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大国不仅不承认苏俄,而且时刻准备扼杀他。

内战结束时,列宁就说:“现在,我们使许多强国不敢再进行反对我们的战争,但是,会不会长久,我们不能担保。

必须做好准备,一旦情况稍有变化,帝国主义强盗就会向我们进攻。

必须对这一点有所准备。

因此,首先应该恢复经济,应该使它牢固地站稳脚跟。

”“如果我们不能恢复我国经济,那末我们就落在而且将来还要落在资本主义列强后面,我们就会挨打。

”从国内来看,国内战争结束时,苏俄的国民经济已经是千疮百孔,穷困不堪。

1920年,大工业的产量几乎比战前减少了86%,农业总产量只等于战前的65%。

国内所有库存的金属和布匹差不多都已用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时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实现的,包含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其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而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1、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发展生产力)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1)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2)俄国经济落后,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1)社会制度不同。

(2)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

(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2、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制订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变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1)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类似与新中国时期的土地改革)(2)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7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完美版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完美版1

我想知道什么?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内容、作用 2、两个五年计划的背景、时间、内容、作用 3、农业集体化的时间、内容、作用 4、苏联的全称、建立的时间及最初四个加盟共和
国的名称 5、邓小平理论从哪些方面发展和继承了列宁的思 想?
一、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背景: 经Leabharlann 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后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 加剧。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 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饥荒流行。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 产。
时间: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 政策。
主要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 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3)实行自由贸易; (4)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5)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⑴.时间:1922年 ⑵.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苏联国歌 《牢不可破的联盟》
俄罗斯联邦
1111999俄92爱2422罗905年沙年年年斯苏尼加加加联联亚入入邦入成的的的立有有有 哈萨克
外拉高乌脱加兹维索别亚联克邦 乌立塔克陶土吉兰宛库克曼 白吉摩俄尔尔罗吉多斯斯瓦
产苏 值联 的工 变业 化总
1937年
17.8%
11.6% 41.9%
两个五年计划19完13 成19之28 后,193苏2 联由落193后7 的农业国 变成强工业大总产的值 工世5业界 国世5,界 工世3界业总欧2洲产值世2界超过欧2洲德、英、

【历史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 评价:
(1)基本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对国力增强,防御帝国主义侵略起到过积极作用. (2)其缺点和弊端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 展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3)导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社会发展造成 很大消极影响,1936---1939年的大清洗运动是 突出表现.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标志: 1936年宪法(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 苏联的国家性质是共产党领导 的 内容: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 会主义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 代表苏维埃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意义: 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D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5.导致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苏联经济 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重工业,比例失调 A 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片面强调公有制
B
11.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 ) 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 ②缺乏社会 主义民主 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压抑 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D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把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立 下来的事件是( ) C A. 30年代大清洗运动 B. 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 C.《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 D.斯大林全面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练习
4.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D.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著历史背景是对苏联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继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后,又一部历史性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曾风靡于苏维埃大地,直到1929年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公开发表,这个观点才被否定。

斯大林坚持列宁的主张,非常重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设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1936年,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改革政治经济学的讲授》的决议,批评了经济科学方面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象,第一次提出:必须在广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增加一个专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随后,组织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进行包括社会主义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这项工作后来被战争所打断,直到战火平熄后才得以继续。

以经济学家康·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为首的编写组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终于在40年代末完成了广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未定稿。

1951年11月,苏共中央召开了评定教科书未定稿的经济问题讨论会。

1952年2月1日,斯大林在看过未定稿和讨论会材料后,写信给会议参加者,对会上讨论的有关经济问题,包括一些争论问题,以及教科书未定稿的修改问题,提出了10点书面意见,即《对于和1951年11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

内容提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包括斯大林对于和1951年11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10点意见和与此有关的论文、书信。

(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问题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三点:(1)经济规律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只要这一客观经济条件存在,在这一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

查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课件

查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课件
农业集体化使得苏联农业走上了现代化 道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水平。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需要深入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当前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借鉴和启示。
需要进一步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需要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比较研究,以更好地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医疗卫生
建立全民医疗卫生体系,提供 免费医疗保障。
住房保障
建设大量公共住房,解决人民 住房问题。
文化繁荣
鼓励文化艺术创作,丰富人民 精神生活。
0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成功的经验
计划经济体制
重视科技创新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成功地实施 了计划经济体制,有效地调配了资源,加 速了工业化进程。
效率。
五年计划
苏联实施了一系列五年计划, 旨在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国 家整体经济实力。
资源开发与利用
苏联重视资源开发,特别是石 油、天然气和矿产等战略资源 的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
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
苏联与多个国家开展对外贸易 和经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
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措施
政治体制
0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概述
经济成就
工业发展
苏联在20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工业 化,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强国。其工 业产值在1937年超过英国和法国,仅 次于美国。
农业集体化
科技进步
苏联在航天、核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 突破,如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 人造卫星。
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将小农经济转 变为集体农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

这个问题非常广泛,因此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俄国革命,即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阶段,苏联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经济的崩溃、内战、外部干涉等。

为了重建国家并实现社会主义,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国有化,即将生产资料转移到国家所有,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此外,苏联还实行了集体农庄化,即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农田和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旨在消除私有制,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在经济方面,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指导和控制经济活动。

这种体制下,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集中管理,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制定详细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政治方面,苏联实行了单一政党制,即由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拥有绝对权力。

苏联政府通过集体领导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并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社会方面,苏联推动了普及教育和医疗保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们还实行了全面的就业政策,为人民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

此外,苏联还强调了妇女解放和平等,鼓励妇女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和供需不平衡。

政府的权力集中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

此外,苏联在军事和冷战竞争中的巨大开支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压力。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尽量从多个角度给出了回答,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苏联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和失败。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目标,苏联政府坚决执行国有化政策,将土地、工厂、银行等重要生产要素纳入国家所有,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加强经济的中央计划和国家调控。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出任苏联总书记,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斯大林提出了“一国之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强调了工业化进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实行了集体化农业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通过国家计划来组织和调配资源,以满足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过度强调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苏联经济的薄弱环节,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时,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资源的浪费、计划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

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成功与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其次,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方面,苏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太空探索和核武器研发等。

这些成就使得苏联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竞争力。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失败和问题。

首先,在经济管理方面,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其次,在供给体制中,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和竞争,苏联出现了需求过剩和缺乏消费品的现象。

另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和个人崇拜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式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式版
B
11.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 )
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 ②缺乏社会
主义民主
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压抑
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D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把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立
下来的事件是( )
A. 30年代大清洗运动
C
B. 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
C.《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
(3)导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社会发展造成 很大消极影响,1936---1939年的大清洗运动是 突出表现.
练习
4.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下列有关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不 正确的是 A.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 公有制 B.它规定苏联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 D.它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 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使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3.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D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B.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C.重工业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D.增强苏联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 A.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内战时期
D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二五”计划时期

1-1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探索_学习斯大林_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_

1-1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探索_学习斯大林_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_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对在他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总结。

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只能由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来发现和研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就是探讨和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一个伟大尝试。

斯大林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第一个较系统地、深刻地从理论上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的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许多根本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了基础。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苏联理论界根据苏共中央的决定,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发生了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争论,例如,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存在经济规律和它的客观性问题、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等等。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对其中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本著作在形式上不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内容作逻辑结构严密的系统性论述,而是针对某些不正确看法作出回答。

它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和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第二部分是直接批评几位同志的一些错误观点。

但从内容上,必须把两个部分的论述融合在一起加以研读,才能把握住斯大林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深邃见解。

本文仅就其中几个最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强大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一著作中,斯大林提出:新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强大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历史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探索———学习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胡钧摘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重要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节内容概说: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1936年召开了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种体制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这种体制在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

后来,它日益严重地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30年代,苏联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 苏联的工业化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目的: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情况: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

3.1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课件)——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3.1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课件)——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
新经济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减轻了农民负 担,提高了生
农业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 产积极性。
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 制;允许雇佣劳动力和
国有)
出租土地
提高了企业积极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性;,在一定限度
评价: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工 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 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 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
积极一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
工到业19化3;7年的13.7%。
消极一面: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 体制日益僵化;农轻重比例失调,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一个政党 一个国家 一个主义 一大政策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 进入
苏联工业化
背景: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 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 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 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 成。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 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 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 “毒瘤”,欲彻底除之 而后快。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全济球通史》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

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 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
体制)
新经济政策
影响: 苏俄是否像列宁说的“前进了两步呢?”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 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 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的开始。
பைடு நூலகம்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国际环境
原 因 原 苏联国内的政治体制 后果因:个人崇拜更加盛行、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妨碍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1.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些不同? 2.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 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
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 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 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 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 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 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 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 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 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 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 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 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现象?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引言:20世纪初,苏联在经历了历史上最血腥的革命之一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分析其带来的变革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部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赢得了政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许多尝试和挫折,但始终坚持着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

第二部分:工业化与计划经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苏联采取了工业化的道路。

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苏联成功地建立起了庞大的重工业体系。

这一战略使苏联的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贫富差距的减少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苏联还实行了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国家计划为导向,统筹安排资源和生产。

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和人民的长期发展能力,使苏联走上了以工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之路。

第三部分:农业集体化与粮食安全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为了摆脱农业领域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状况,苏联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增加了农业产量,确保了粮食安全,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尽管集体化运动也遭遇了一些阻力和困惑,但无疑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部分:教育与科技实力的崛起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教育和科技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普及了义务教育并提高了教育质量。

这使得苏联培养出了许多卓越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为国家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联还成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实验室,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太空探索的国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整合
3.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苏联宪法通过)。
4.主要表现(特点)
(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________ 公有制 。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3)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 ________体制。 (4)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5)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①以经济管理 ________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结果。 ①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②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整合
特别提醒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
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 “斯大
(4)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斯大林模式”忽视商品经济、排斥市场,不能适应世界经
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长期滞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改善民生,不利 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核心探究
3.比较认识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1)三次改革的比较。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 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2) 必须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结合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 任务和中心环节。 (3)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 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核心探究
(4) 必须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
身建设。 (5) 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要顺应潮流,在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战争需要。
(3)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 ,不允许粮食进行私人买卖。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_ 国有化 。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________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 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线索特征
本单元包括1918-1991年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线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先后经历了列宁时 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 等探索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经济改革。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知识整合
3.意义 (1)实践意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
权。
(2)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知识整合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 (1)________ 1922 年底,苏联正式成立。 (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经济落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 2.形成过程(建立途径) 重工业 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1925年起,开展优先发展________ 集体化 运动,全盘建立集体农庄。 (2)推行农业________ (3)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
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
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
命题研判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市场渐进地过渡到社会 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 故D项正确。
命题研判
视角二 新材料新情境 ............. ♨
命题研判
尝试命题
【题点】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 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 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结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三表明“斯大林模式”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四表明“斯大林模 式”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 鉴。
核心探究
2.全面理解斯大林模式 (1)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必要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落后的农业国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 为了巩固国防、增强国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非常必要。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 了市场的弊端,这也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2)从形成初期的成效来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具有合
工业尤其是 不 侧重 农业 重工业 同 点 点 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 期是政治领域
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 失败原因 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 方向 相同点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 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不显著,可以说是 失败的改革
理性和进步性。它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
应的,为苏联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和成为工业强国发挥了重要 作用,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
核心探究
(3)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具有创 新性。它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 划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命题研判
栏 目 链 接
命题研判
尝试命题
【题点】 创新——新经济政策
1.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 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 经济的创造性实验。”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 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 )
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A项。
命题研判
视角四 关注多元史观 ............. ♨
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 调整与变化
传承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
的活力。创新与发展的中心内容总是随着时代实践环境的变化而 发生变化。从直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 )到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 ), 再到完全确立 (“斯大林模式 ” ) 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 建成,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从这一视 角去审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得出许多新的认识。
是巩固国防、增强军事实力的需要。

特征:材料一表明“斯大林模式”是走以重
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模式;材料二漫画表明“斯 大林模式”依靠行政命令组织经济生产;材料二
图表表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
核心探究
问题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析斯大林模式
的影响。
提示 2: 材料二反映了 “ 斯大林模式 ” 容易压制地方和企
知识整合
(4)影响。
①前期:为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后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继续实施引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__________________ 发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______ 1921 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情导学
考纲展示 命题揭秘
近年来,对本部分的 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均有 出现。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模式、经济危机、罗斯 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新 变化是主要的考查内容。 以考查知识再现、信息获 取、归纳比较和迁移运用 能力为主
考向预测
仍会以传统命题形式 和“新材料、新情境”形 式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模式的探索、罗斯福新政 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从体制创新、关注民生、 工业化等热点主题切入考 查苏美经济体制创新和调 整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 和影响是今后几年命题的 主要方向
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 夫想通过改革(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命题研判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 干中的提示“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和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 人来说”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是针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而 进行的改革,改革扩大了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调动了
尝试命题
【题点】 苏联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商品 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 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 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命题研判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工业改革内容。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重工业 ,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 ②注重发展________ (2)影响。 ①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②后期改革放缓,经济发展停滞、滑坡。
知识整合
问题尤为突出。 (2)改革内容(主要措施)。 收购制 ;扩大集体农 ①农业改革 (重点):实行农产品的 ________ 玉米 运动。 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和种植________ ②工业改革: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在一定程度上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________ 物质利益。
知识整合
(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间 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新实践。
斯大林时期,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 工业强国。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苏联改革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 指导思想的错误而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