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培训教材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第一章基础知识一、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测试和记录的过程,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健康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噪声环境监测等。
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使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三、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等。
通过监测分析环境因素的浓度、污染物的组成和排放源的信息,评估环境质量,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提供决策依据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二章基本操作一、仪器设备检查与预热在进行环境监测前,首先需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预热。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传感器的精度、校准日期等是否符合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采样方法与技术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技术。
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高空气吸收法、地面气体采样法和人工采样法等。
而在水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倾倒法、沉积法和过滤法等。
三、样品保存与运输对于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正确的保存和运输,以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不同类型的样品有不同的保存要求,例如空气样品需要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暴露在光线和高温环境下。
第三章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一、数据分析与处理获得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二、报告编写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写环境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方法、监测结果和结论以及建议和措施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应准确、简明扼要,并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标准与法规一、环境监测的标准环境监测的标准是对监测结果的要求和规定。
环境监测培训教材(50张)PPT
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对本课程中的概念、名词等的英文要熟悉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 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 类生存或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衰退的物质。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监测和研究的对象。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原生环境 问题
天然源
火山爆发 森林火灾 洪涝干旱 地震
污染源
次生环 境问题
农业污染源
流行病 其他
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
环境质量
确定 污染程度 变化趋势
自然因素
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 人为因素
污染成分
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
布点 采 环境信息 技术 样
样品前处 理和准备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数据 综合分 环境质 处理 析评价 量信息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人
物理因素
社会因素
一、环境监测的任务
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变化规律; 确定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 新污染源的预测预报; 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环境质量标准; 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监测资料; 为制定和修订环境法规、标准等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培训(水环境监测课件)
▪ 2.水质监测目的
▪ (3) 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 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 (4)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 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 和资料。
▪ (5) 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 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①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②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③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④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⑤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⑥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基础资料的收集 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4.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基础资料的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 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 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本讲的基本要求
▪ 1、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 ▪ 2、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 ▪ 3、掌握水质的布点、采样、保存方法 ▪ 4、掌握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 ▪ 5、掌握各种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
监测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 ▪ 6、了解各种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
一、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
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
环境监测采样安全知识培训ppt课件
● 4、高空作业人员需着便利的工作服,穿软底防滑鞋,系安全绳,戴安全帽。所用设备应摆放平稳, 传递物件时不能抛掷。各作业场所内,凡有坠落可能的任何物料,都要一律先行撤除或者加以固定, 以防跌落伤人。监测过程中若发现高空作业的安全设施有缺陷或隐患,务必及时报告并立即处理解 决。
● 5、加热采样管最好使用36V电压。禁止用电笔试高压电。手上有水或潮湿时, 请勿接触电器或电器设备。在有高压(如使用高压静电除尘)设施的,应注 意高压标识,切匆靠近隔离区,开孔也应尽量避开高压电极处,谨防高压击 打导致人员伤亡。
(三)噪声监测安全防护
●1、进入现场(特别是建筑施工场地)须戴安全帽,以防物体堕 落伤人;测量污染源噪声时要注意现场周围环境,防止触电、碰 伤、机械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在测量高噪声源时,要配备防噪 耳塞。测量交通噪声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与秩序,以防发生交通事 故。
●2、测量夜间噪声时,要做好生物性防护,配备口罩、橡胶手套、 手电、棍棒、消毒药品等物品,以防蛇、虫叮咬。
● (一)水体(底质)现场监测防护
● 1、应避免从不安全的场所,如斜坡等不安全的堤岸采样。如不能避免,则应由二人或二 人以上操作,要使用救生圈并系好救生绳等安全防护措施。要防止不利的气象条件,有 毒的动、植物或爬虫等对人体的伤害。
● 2、采样仪器或设备放置在堤岸上,应避免受到水浸蚀或人为的故意破坏,并采取适当的 保护措施。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64学时1.4 学分:4分1.5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悉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懂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监测操作的能力;(2)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3)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等);(3)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1)监测设备分类及功能;(2)常见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监测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3.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4.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享实际案例;4.2 实验:操作实践,熟悉监测设备使用和数据处理;4.3 讨论:分组讨论,探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问题;4.4 考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监测工作流程。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5.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占总评的30%;5.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6.2 辅助教材:《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6.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6.4 实验室设备:采样设备、分析仪器、数据处理软件等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方法(4课时)7.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课时)7.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4课时)7.4 实践操作与讨论(8课时)7.5 考察与环境监测站(4课时)八、教学实践活动8.1 现场采样操作:学习采样设备的使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8.2 实验室分析:学习分析仪器操作,进行样品分析练习8.3 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练习九、课程考核9.1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9.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十、教学总结10.1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了解教学效果10.2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10.3 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10.4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与责任感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1.1 定期进行课堂评估,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难度等方面的反馈。
环境监测总站培训教材-环保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目录
04.
第二节 日常设备巡检技术要求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1.
第一章 固定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护技术要求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4
理;检查水汽分离器、油雾过滤器的滤芯,按说明
5
书规定定期更换。
6
第一章 固定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要求 第二节 日常设备巡检技术要求 现场环境巡检要求 检查进入现场的通道是否顺畅,平台、扶梯、护 栏等是否齐全牢固; 平台上的设备是否有积水,积灰,是否会进入系 统; 设备安装是否牢固,安装点是否振动;
的问题之一。
第一章 固定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要求
01
易损易耗品检查。检查含氧量、含湿量,工作是
02
否正常,并遵从相关标准或管理办法,定期进行校
03
准。对锆管、电化学氧传感器等易损易耗件以及其
04
它有一定寿命要求的器件要及时更换,否则会对测
05
量结果及最终污染排放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
7
度,注意检查仪表的进气流量,检查系统管路冷凝水
8
管壁吸附情况,及时吹扫干净。
9
第一章 固定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要求 3.定期检查冷凝装置。检查制冷装置工作情
况,热交换管是否堵塞,排液蠕动泵是否正常
工作,冷凝液是否正常排出,热交换器是否严
重吸附。(在冷凝过程中,水分会在冷凝通道
内挂壁,从而不可避免的形成挂壁吸附,随着
4
生态监测 教材
生态监测教材
生态监测是一门关注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关于生态监测的教材,推荐以下几本:
1. 《生态监测方法》:作者为陈永革,出版社为化学工业出版社。
该书详细介绍了生态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适用于生态监测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2.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作者为李建华,出版社为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书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实例分析,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
3. 《生态监测与管理》:作者为吴志刚,出版社为化学工业出版社。
该书系统阐述了生态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设备及应用,旨在为生态监测与管理提供参考。
4. 《环境与生态监测》:作者为刘凤亮,出版社为化学工业出版社。
该书涵盖了环境与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适用于环境科学、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
这些教材都可以帮助您深入了解生态监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根据本人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学习。
环境监测培训课件PPT(共 85张)
• 环境监测:它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
的、生物的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要素的有关组成成 分及其中污染物进行现场的、长期的、连续的定性、 定量监视、测定和系统综合分析。
• 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 监测计划设计 优
化布点 样品采集 运送保存 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等。
•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器和所用吸收液; • 采样者、审核者姓名。
三、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一)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依据水体功能和污染源的类型不 同而异,水质监测的项目包括物理、化学和 生物三个方面的监测项目 。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分别规定 的监测项目如下:
(1) 生活污水监测项目:化学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 阴离子洗涤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新建项目的 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三同时”项目验 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 供的服务性监测。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 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二)采样点的设置
1、设置原则:大气采样点的设置与监测范围 的大小、工业布局、污染源的分布、气象条件、 地形地貌和人口分布等因素有关。一般在监测 区域内的污染物浓度高、中、低部位都要设一 定量的采样点。工业集中区比郊区、农村采样 点要多,人口稠密的区域比稀疏区域采样点要 多。
2、采样站(点)数目的确定
用量总和的2-3倍 4、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频率系指在一个时段
内的采样次数。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 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能够测定最大值、最小 值和平均水平的时间段内。
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分析
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分析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成为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的质量和内容对于培养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意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问题及改进方向。
一、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的现状目前,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内容单一:大部分教材侧重于介绍监测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忽略了环境监测安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2.缺乏案例和实例:教材缺乏真实的案例和实例,无法直观地展现环境监测安全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
3.技术性过强:教材晦涩难懂,专业术语频繁出现,难以吸引学员的兴趣和理解。
4.更新滞后:环境监测领域技术迅猛发展,但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无法满足最新需求。
二、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的问题1.教材知识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材知识结构零散,缺乏层次感,不利于学习者全面理解。
2.缺乏动态互动性:教材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缺少多媒体和互动资源的运用,不能激发学员的主动学习和参与。
3.案例研究不足:教材缺乏案例研究,不能帮助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师资力量不足: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编写人员多为学者或专家,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深入理解学员的需求。
三、改进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的方向1.多元化内容呈现:教材应包括环境监测安全的理论知识、实践案例、操作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
2.注重问题意识:教材应强调环境监测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员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入互动教学:教材应引入多媒体技术和互动资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活跃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加强实践研究:教材应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
5.提升师资队伍:教材编写者应包括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以确保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安全培训教材在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培训教材(PPT 43张)
1、按监测目的分类:
研究性监测:它是研究污染物自污 染源排出后,其迁移、转化的规律, 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及物体的危害性质 和影响程度。
常规监测:常规检测是最基本的监测工作, 它是按一定的要求和计划,定时、定点, 测定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排污负荷变化情 况,分析污染物超标程度和频率,评价环 境质量,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这是一项经 常性的监测工作。
三章环境监测与环境 管理
第一节 环境监测
广义的环境监测应包括两个方面:环境污 染监测和生态监测。 环境污染监测是间断或连续测定环境中污 染物的浓度,分析和研究其变化对环境影 响的过程。 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 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并加以 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2.生物监测 (1)大气污染物中的生物监测。 大气污染物中的生物监测有以下办法: ①利用指示植物的伤害症状对大气污染做出 定性、定量的判断;②测定植物体内污染物 的含量做出判断;③观察植物的生理生化反 应,如酶系统的变化、发芽率的变化等,对 大气污染的长期效应做出判断;④测定树木 的生长量和年轮,估测大气污染的现状;⑤ 利用某些敏感植物,如地衣、苔藓等作为大 气污染的植物监测器。
2.按监测对象分类:
可分为:大气污染监测 水体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生物污染监测
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
牡丹江市水源地近日发现不明絮状物。经专家初步认定,这 种絮状物为水生生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初步查明为海林市一 家酒厂向海浪河大量排放酒糟所致。
3.按污染物性质的不同分类:
可分为:化学毒物监测、病毒病菌污染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环境污染监测方法
2024年动环监控系统培训教材
动环监控系统培训教材一、概述动环监控系统是针对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电力系统等关键设施的环境和安全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
通过对温度、湿度、烟雾、门禁、视频等参数的监测,确保设施运行在安全、稳定、高效的环境中。
本教材旨在为从事动环监控系统操作和维护的人员提供系统性的培训,帮助学员掌握动环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技巧。
二、动环监控系统基本原理1.系统组成动环监控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传输设备、监控中心等组成。
传感器负责采集环境参数,数据采集器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处理,传输设备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存储、分析和报警。
2.工作原理动环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烟雾、门禁等,数据采集器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传输设备发送至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存储、分析和报警,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系统功能(1)实时监测:动环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关键设施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烟雾、门禁等。
(2)数据存储:系统可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存储,便于历史数据查询和分析。
(3)数据分析: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
(4)报警通知: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系统可通过短信、方式等方式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5)远程控制:系统支持远程控制功能,便于对关键设施进行远程管理。
三、动环监控系统操作方法1.系统登录(1)打开浏览器,输入动环监控系统网址。
(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2.实时监测(1)登录系统后,进入实时监测界面。
(2)查看各监测点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烟雾、门禁等。
3.历史数据查询(1)在系统菜单中找到“历史数据查询”功能。
(2)选择查询时间范围和监测点,“查询”。
(3)查看历史数据,支持数据导出。
4.报警管理(1)在系统菜单中找到“报警管理”功能。
(2)查看报警记录,包括报警时间、报警类型、处理状态等。
(3)对报警记录进行筛选、导出等操作。
环境监测 学习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一)参考资料1.《环境监测》王英建、杨永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42.《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局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局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环境监测规范》国家环保局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环境水质量监测保证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化学工业出版社6.《大气污染监测方法》化学工业部编,化学工业出版社7.《环境监测》崔树军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1版,20088.《环境监测实训指导》谢伟平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1版,20089.《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聂麦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3(二)其它参考资料1.《环境保护》杂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办2.《中国环境监测》杂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办(三)参考网站1.中国环境标准网(/)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3.万方数据库4.中国期刊网/index.htm5.超星数字图书馆/6.中国专利信息网/bzsearch/bzsearch.asp7.常用搜索引擎:/;/;/九、环境标准(一)水质标准1.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代替GB3838-88,GHZB1-1999)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CJ3020-9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B12941-91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552-83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4-85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GB14374-93航天推进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470.1-93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炸药GB14470.2-93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火工品GB14470.3-93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弹药装药GB4287-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92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2—1999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92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8-92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4—1999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0-95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95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T—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DB—地方标准代号;HJ—环境保护行业代号;CJ—城建行业(二)大气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14-96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GB9137-88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2.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3271-9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3—199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1-93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1—1999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2-93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3-93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1—1999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4-93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1—1999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5-93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6-93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GB14761.7-93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排放标准GB14621-93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1—1999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5—2000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3.废气排放监测方法标准: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11642-89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测试方法GB/T14762-93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试验方法GB/T14763-93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的测量收集法GB11340-89汽车曲轴箱排放物测量方法GB/T3845-93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GB/T3846-93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测量滤纸烟度法GB3847-83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测量方法GB/T5466-93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GB/T14622-93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工况法(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四)固体废物控制标准GB4284-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5085-85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8173-87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795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CJJ17-88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GB16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五)噪声标准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T15190-9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9660-88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11339-89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9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4-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495-79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GB16170—1996汽车定置噪声限值(六)辐射标准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GB9133-88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11215-89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七)其他标准GB4285—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WKB1—1999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GWKB2—1999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3—2000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八)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2气体参数测量和采样的固定位装置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2-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3-93汽油机动车怠速排气监测仪技术条件HJ/T4-93柴油车滤纸烟度计技术条件HJ/T5.1-93核设施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研究堆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与内容HJ/T5.2-93核设施环境影响保护管理导则放射性固体废物浅地层处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与内容HJ/T6-94山岳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7-94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HJ/T8.1-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科学研究HJ/T8.2-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环境监测HJ/T8.3-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HJ/T8.4-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污染源HJ/T8.5-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环境保护仪器设备HJ/T9-95环境保护档案著录细则HJ/T10.1-1995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HJ/T2.4-19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11-1996环境保护设备分类与命名HJ/T12-1996环境保护仪器分类命名HJ/T13-1996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与规范HJ/T10.2-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3-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环评方法与标准HJ/T14-1996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T15-1996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HJ/T16-1996通风消声器HJ/T17-1996隔声窗HJ/T18-1996小型焚烧炉(九)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参考国外标准、从公式估算、直接做毒理试验等。
环境监测培训讲义(PPT 51页)
简单地说:
现场调查 监测计划设计
优化布点 样品采集 样品运送和保存 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
五、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环境监测的原则(三原则)
1、优先监测原则 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降解 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 具有生物积累性 “三致”物质(致癌、致畸性、致突变) 毒性较大 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2. 连续性:坚持长期测定,揭示变化规律 3. 追踪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 生产性:数据就是环境监测的基本产品。 5. 执法性:根据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提供决策建议,并授权
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
四、环境监测的基本程序
接受、熟悉监测任务(监测目的、要求) 现场调查——收集基础资料(环境概况,污染源,污染物) 监测计划设计(监测因子、实施计划) 优化布点(监测点位置、数量) 样品采集(设备、方法) 样品运送保存(方法、条件) 分析测试(样品预处理,分析测试方法,条件)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监测报告) ——————————全程质量控制——————————
处理措施:运用填埋、焚烧、综合处理 和回收利用等多种形式,对城市垃圾进行减 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堆肥处理对垃圾要进行分拣、分类,要 求垃圾的有机含量较高。而且堆肥处理不能 减量化,仍需占用大量土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 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 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 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 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 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环境监测
视频1 视频2 视频3
环境监测教材
See you in summer term!第一章绪论 (7)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7)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7)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7)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8)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8)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8)三、监测技术概述 (9)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9)第三节环境标准 (9)一、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 (9)二、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10)三、水质标准 (10)四、大气标准 (11)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12)七、噪声标准 (12)八、辐射标准 (13)九、其他标准 (13)十、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13)十一、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14)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14)第一节水体污染与监测 (16)一、水质污染 (16)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16)三、水质污染监测项目 (16)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7)五、污染物形态分析 (17)六、水域功能区 (18)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8)一、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8)二、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1)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22)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4)一、水样的类型 (24)二、地表水样的采集 (24)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29)四、废水样品的采集 (31)五、底质样品的采集 (33)六、排污总量监测 (33)七、应急监测 (34)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 (37)一、水样的消解 (37)二、富集和分离 (38)第五节物理指标的检验 (40)一、水温 (40)二、臭和味(水样采集后,最好在6h内完成检验) (40)三、色度 (41)四、浊度: (42)五、透明度:指水样的澄清程度 (42)六、残渣 (43)七、电导率: (43)八、矿化度 (44)九、氧化还原电位 (44)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44)一、铝 (44)二、汞(Hg)(Hg、Cd、Cr、As、Pb)“五毒” (45)三、镉(Cd) (46)四、铅 (47)五、铜 (48)六、锌 (48)七、铬 (48)八、砷 (50)第七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50)一、酸度和碱度(2-5℃,暗处,最好现场测定) (50)二、PH值(PH=-lg[H+]) (52)三、溶解氧(DO)采样现场加MnSO4-KI固定,冷暗处,几小时之内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站
我国环境监测的科技发展重点
基础性研究 拓展新领域 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技术
开发实用新技术及新方法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监测研究
预报、预测、预警监测应用技术研究
全球环境问题的监测研究
环境监测技术经济政策研究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
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
人
物理因素
社会因素
一、环境监测的任务
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变化规律; 确定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 新污染源的预测预报; 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环境质量标准; 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监测资料; 为制定和修订环境法规、标准等提供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学科性质
环境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 按工作性质 排放污染物监测 化学监测 物理监测 生物监测
污染源的形式
点污染源 线污染源
尾气
面 污 染 源
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铅 氰 元素 化 物 四化 乙 基碳 铅 磷酸酯类化合物 铬 四 氯 无机物 一 氧 化 醚 碳 羰 基 镍 镉 烷 烃 烷基硫化物 如 磷 酸 三 甲 酯 脂 氮 氧 肪 化 醇 物 烃 有机烃化合物 二 苯烃 铬 胺 汞 不 饱 和 硫 醇 卤 饱和和不饱和卤化物 磷 酸 三机 乙氢 酯 有化 酸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腈 三 丁 基 锡 砷 芳 卤 素 化 合 物 疏 基 甲 烷 酚 类 化 合 物烃 卤 代 烃 含氧有机化合物 磷 磷酸三邻甲苯酯 基胂 酸 硝 基 甲单 甲 烷 次 氯 酸 及 其 盐 环 氧 乙 烷 多 环 芳 烃 ( PA H ) 二 甲 砜 氯 代 苯 酚 有机氮化合物 二 甲 基 酸 硝 焦磷 基 酸 四 乙苯 酯胂 硅的无机化合物 酮 硫酸二甲酯 有机卤化物 多 氯苯 联( 苯 ( P C B基 s) 三 苯 铝 硝基 甲 T N T ) 有 机 磷 农 药 无机磷化 合物 酯 亚氯 代 硝二 恶 胺 有机硫化合物 英 类 硫的无机化合物 有机磷军用毒气 酐 有机磷化合物
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
监测项目
目前的环境质量——未来的环境质量 表观直接毒性——间接潜在毒性
三致物、环境激素(干扰内分泌)、POPS 直接危害因素——全球环境问题
跨国界跨区域及全球范围的联合监测 监测范围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 GMES GMES / Air 和 GMES / Water 高度现代化、自动化、连续化 监测方法 移动采样、现场采样 遥感监测技术
分析化学为基础; 污染物的定性或定量
半自动、自动采样器;样品前处理技术; 20世纪 生物监测技术,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污 70~80年代 染物的变化规律;多种污染物之间的关 系;多种物理因素。
20世纪 80年代
自动监测 防治监测
遥感、卫星遥感、计算技术。监测有线 和无线传输技术的数据信息的中心控制, 计算机处理成污染势态、污染浓度分布 图。
第十章 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环境科学
环境化学 环境物理学 环境地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医学 环境规划和管理学 环境经济学 环境法学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生物性质 生态性能 变化趋势
数据基础 变化规律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 环境质量 确定 污染程度 变化趋势 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
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本课程的用途
1.申请全职的环境监测工作; 2.为污染控制工程服务; 3.为环境科学的研究工作服务; 4.环境执法部门; 5.环境管理部门。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考试
笔试 60% 实验 30% 出勤 10%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 并能在环境工程中应用; 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 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实施;
中国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
已具规模,并朝着组织网络化、技 监测队伍 术规范化、方法标准化、信息处理 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 相对较多,水和废气、气和噪声、 监测领域 降水、固体废弃物、生物、汽车尾 气、放射性物质、土壤等。
监测项目 在不同监测领域,较多种类污染监 测,开始尝试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国家环保总局
国家网
国家环境监测 管理部门 省级管理部门 地市级管理部门 县区级管理部门
国家监测中心 (总站) 省级监测中心站 地市级监测站 县区级监测站
部委监测管理 部门或总站 部门监测中心站 行业地区站 企业、单位站
省级网 市级网 县级网
“管理型”监测网络
子站
自 动 监 测 系 统
子站
子站
子站
中心站
子站
子站 子站
人类生存或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衰退的物质。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监测和研究的对象。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原生环境 问题
天然源
污染源 次生环 境问题 农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第三产业源 生活污染源 其他污染源
火山爆发 森林火灾 洪涝干旱 地震 流行病 其他
人工源
实际案例
意大利西西里岛 埃特纳火山喷发 (原生环境问题)
河道疯长的水草 (次生环境问题)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大气污染
燃煤、汽车、 扬尘、工业 排气
长江、黄 河、七大 湖泊、部 分江河检 出有机污 染物
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受到污染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城市生活垃圾 存量达600亿吨
农药、化肥、 农膜、畜禽粪
环境污染的类型
按环境要素分类 大气污染 天然污 源 水染 污 染 按污染源分类 气 态 物理污染 一次污染物 人 为 污 染 土 壤源 污 染 业 工 液 态 按污染物性质分类 化学污染 生 二次污染物 物 污 染 局 部 性污 染 农 业 固 态 按污染物的形态 生物污染 自然生成物 区 域 性 污 染 交通运输 按污染物生成过程分类 人工合成物 全 球 性 污 染 生 活 直 接 污 染 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分类 间 接 污 染 按污染方式分类 按人类社会活动的功能分类
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对本课程中的概念、名词等的英文要熟悉
目第一章 绪 论录源自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目
录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七章 噪声监测 第八章 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常规监测
环 境 监 测
按监测目的
特例监测
科研监测
按监测介质
污 染 事故 监源 测 环 仲境 裁质 监量 测 考核验证 水质 咨询服务 空气 土壤 固废 生物 生态 物理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阶段名称 时间 特点
被动监测 污染监测
主动监测 目的监测
20世纪 50年代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污染成分
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
布点 环境信息 技术
采 样
样品前处 理和准备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数据 处理
综合分 环境质 析评价 量信息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